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1

(一)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近年来中国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峻,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对于水产养殖水体而言,其所受的外来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制药厂排出的抗生素废水等。它们在水体中或经氧化作用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害、有毒物质,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缺氧、中毒、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或通过水体中淡水生物不同食物链的传递,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

(二)饲料中原料污染和违规使用添加剂。在水产配合饲料中添加促生长药物、引诱剂、抗氧化剂或免疫增强制剂等,可以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提高营养价值和疾病防治,是渔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饲料中不加节制的添加和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抗病能力。这些药物大部分会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养殖水域中,从而增加水域环境中耐药菌,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土壤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超标,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上残留与富集,投喂以这些农作物为饲料原料生产的饲料,有害物质会传导到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危及水产品安全。

(三)养殖户滥用渔药。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加上渔药生产厂家及销售人员受利益驱使,养殖单位和个体户存在滥用渔药、超剂量使用渔药的状况,导致了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得很多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治,养殖户只好加大用药的剂量,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养殖户滥用渔药还突出的表现在少数养殖户不遵守休药期停止用药的规定,尤其是在销售前,为追求水产品外观或其他原因,在上市前还在违规使用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四)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苗种的提纯与复壮,近亲繁殖、种间杂交现象严重,造成苗种体质差,免疫力降低,对病害抵抗力下降,加上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频繁。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苗种运输时极易造成疾病的流行与传播。苗种质量的下降反过来逼着养殖户增加用药,增加药物残留可能。

二、底质恶化及药物残留的危害

(一)有害物质增多底层严重缺氧酸碱失衡危害养殖动物。池塘底质老化后,嫌气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并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亚硝酸氮、甲烷、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且在养殖体系中不断累积。池底过多的淤泥会氧化分解消耗底层原本稀缺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水中的氧气。

(二)有害微生物繁殖致使生态平衡的破坏。底质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底质恶化,致病原就有可能大量繁殖;水中致病原的数量达到阈值时,就可能导致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池塘底质恶化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而许多底栖生物是养殖水生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遭到限制。养殖户滥用药物、使用质量没有保障的渔用饲料,不仅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还会造成水域生产、生态环境污染。药物及违禁添加剂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到水体。养殖户直接在水体中长期超剂量泼洒药物、投喂药饵等都会造成养殖水域中的药物超标,增加水环境中敏感耐药菌,这些耐药菌既能保留在水环境中,也能通过养殖水环境产生转移和转化,最终破坏水域生态平衡。

(三)影响水产食品安全降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既有原型药物残留,也包含药物在养殖对象体内的代谢产物。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婴幼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的威胁。因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导致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就地销毁或运回处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及广大渔民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到我国的水产品国际信誉,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三、改良技术与措施对策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无公害水产养殖;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26-04

Nuisanceless Breeding of Procambarus clarkii and Its Developmental Proposals

XIONG Guo-yong1,ZHANG Tong-lin1,ZHOU Hui-ming2,YU Bo1

(1. Department of Science,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7, China;

2. Jiangxi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Nanchang 330039,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standard of nuisanceless aquaculture, current culture mode, culture environment, seedlings, breeding and disease control of Procambarus clarkii farming were reviewed, and proposals were presented for the deficiency of Procambarus clarkii farming.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nuisanceless aquaculture; culture mode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Orger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其原产于北美洲的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从美国引种至日本, 1929年左右从日本传入我国[1]。由于长江流域生长条件适宜,小龙虾很快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群[2];加之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因此很快成为水产养殖的新品种[3]。

克氏原螯虾作为我国渔业经济产业中的水产品之一,其人工养殖已经在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已经成为出口美国和欧盟的重要水产品。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开展无公害健康养殖,收获高品质的克氏原螯虾健康产品已经成为业界共识。笔者通过调研各方信息,结合水产品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各类现行规范标准,对我国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的现存养殖模式、养殖环境、种苗、饲养管理及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对该产业健康稳固发展有所启示。

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克氏原螯虾为夜行性动物,多营底栖爬行生活,野生状态下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及沟渠中,有时也见于稻田,有较强的攀援和掘洞能力[4]。

克氏原螯虾是杂食性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其食性不一。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能滤食水中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还能摄取水中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幼虾则具有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的能力;成虾食性更杂,能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水草、水底淤泥表层的腐殖质及有机碎屑等[5]。

克氏原螯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蜕壳后才能生长。水温和营养状况是影响其蜕壳的主要因素,除了冬季以外,春季、夏季和秋季克氏原螯虾都有蜕壳。刚蜕壳的虾体色浅,身体较柔软,活动力较弱,约1 h左右体色转深,虾壳渐渐变硬,躲避能力增强。在适宜水温及营养条件下经数次蜕壳生长,5~8个月体重可达30~150 g[6]。

克氏原螯虾在4~9月份均可繁殖,4~6月份为繁殖高峰期,当水温超过20 ℃以后,亲虾进行,一般后10 d左右即可产卵,产出的受精卵粘附在雌虾腹肢的刚毛上,产卵数量因亲虾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体长为7~10 cm的亲虾一次产卵约300粒。受精卵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2~28 ℃,在18~20 ℃时,孵化期为30~40 d, 25 ℃左右时,一般15 d左右即可孵化[6]。

2 克氏原螯虾的无公害养殖

克氏原螯虾适应能力强,养殖模式多样,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根据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进行养殖生产,综合起来主要涉及养殖模式、养殖环境、种苗、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等问题。

2.1 养殖模式

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可知其成虾食性复杂,食谱较广,生活环境多样,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及沟渠中,稻田中也可生活,适应性极强。因此,人们在养殖实践中总结出多种适合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模式,根据养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可分为单一养殖模式和混合养殖模式。

单一养殖模式是指利用一些闲置区域或不宜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田地,通过种植可作为螯虾饲草的作物、青饲料来养殖克氏原螯虾。久负盛名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克氏原螯虾养殖户早期就开展这种养殖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7,8]。而在我国主要以池塘和稻田这两种生境进行单一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一般以浅塘为主,较深池塘则多以混养鱼、蟹来提高水体利用率。稻田养虾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几个克氏原螯虾的主产省份。各地主要是利用现有低洼、低产稻田(冬闲田、冷浸田、冬泡田、低湖田)和原稻田养蟹(鱼)区开展稻田养虾[9]。江西省鄱阳湖区采取中稻与螯虾轮作,不仅不影响中稻的产量,而且每公顷可收获1 500~3 000 kg的螯虾,是一种理想的养殖模式[10]。此外,各地还有利用河道流水生态养殖模式、湖区沿岸的湖荡围栏养殖模式和湖区低洼田养殖模式等。

混合养殖模式是指将克氏原螯虾与其他经济水产动物和植物共用水体或土地,充分利用养殖空间,达到克氏原螯虾与种植、养殖产品共同丰收的目的。常见的克氏原螯虾与种植作物混养模式有稻虾同作模式[9]、茭虾共作模式[11]、虾林结合模式[12]等。在稻虾养殖的基础上,也有研究者开发出藕田养虾模式[13],效果不错。克氏原螯虾与经济水产动物混养的模式有克氏原螯虾与鲢鱼、鳙鱼、草鱼等池塘混养模式,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模式等。混合模式充分地利用了水体的不同层次空间,可以促进有机食物链的形成,从而获得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经济效益良好。

2.2 环境问题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选择在周围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日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良好生态环境区域,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土壤必须是未被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区域[14]。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的优化选择技术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前提。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符合无公害水产品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渔业用水质量及大气环境质量等要求。具体来说,克氏原螯虾养殖水域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如汞、镉等) 和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的残留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的规定;淡水渔业水源水质要求水质的感官标准即色、嗅、味要符合规定(不得使虾带有异色、异嗅、异味),卫生指标符合水产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 的规定。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和氟化物(F)的浓度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规定。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多样,养殖环境主要集中在池塘、稻田、低洼、沟渠、湖区等生态区域,其主要环境威胁来自农业区各类作业残留污染和湖区生态恶化。为了满足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不同养殖模式下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产地选择和保持水质质量。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克氏原螯虾产地大都远离各类污染源、水源清新、水量充足、交通便利;各养殖区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与外界分界甚至隔绝,如加固加高田埂,在养殖区域一定范围外设立围网;为了保持养殖水体质量,可在冬季干塘、干池时进行日晒霜冻,进水后用生石灰对养殖水体进行彻底消毒[9-15];定期更换新水,定期喷洒光合细菌、EM复合菌等生物制剂[16];在池塘中种植水草为螯虾补充饵料和增加水体溶氧,等等。总之,要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2.3 种苗问题

虾苗是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基础。虾苗生产和引进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种苗管理办法》的规定。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从具有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的原种场选购健康、无疫病的种苗,经检验和检疫合格后方可放养。虾苗在放养之前要进行消毒,一般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 min左右,以防止病菌及寄生虫带入养殖水体[17]。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已逐步向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种苗问题也成为该产业稳定发展的瓶颈,如何培育规格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速的优良虾种就成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研究的一大难题。目前,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实践已经开展,温室大棚繁育、人工诱导繁殖、网箱培育等水产育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克氏原螯虾种苗繁育研究中[5,10,15,18-21]。各种新型育苗技术在研究实践中出现,据文献报道,27~30 ℃是受精卵孵化速度和孵化率达到最高的最适温度范围[22];利用孕酮等外源性物质刺激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分泌促性腺发育激素,实现大量雌虾同步产卵[23];利用克氏原螯虾需水产卵的习性,采取冬季降低水位,春季抬高水位的方法迫使其同步产卵以获得规格相当的虾苗[24];江西省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开展的“七操作一体”的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操作法,对于实现克氏原螯虾规模化育苗效果显著[25]。

2.4 饲料问题

饲料作为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是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核心问题,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品质,饲料安全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天然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的要求,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及《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的要求;饲料中添加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应按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执行,严禁使用未经许可的药物做添加剂[6,14]。

克氏原螯虾食性杂,不同生长阶段食性虽略有不同,除了早期稚虾可以取食豆浆之外,其他阶段基本以动物性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与青饲料为主。各种鲜嫩水草、水中底栖动物、大型浮游动物等天然饵料及各种鱼虾尸体都是克氏原螯虾喜食的饵料,对人工配合饲料同样喜食。在养殖实践中,为了给克氏原螯虾提供健康、天然的饵料,可在放养前对水体经常施用有机粪肥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种植和移植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金鱼藻、伊乐藻以及水葫芦、水花生等;向虾池中投放螺蛳,以提供基础动物性饵料。在螯虾生长的不同阶段要合理投喂人工饲料和青饲料,注意优质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投喂,一般全年动物性饵料占30%~40%,谷物类饵料占60%~70%[10],并且应注意投喂时间和量的变化等问题。

2.5 病害防治问题

病害防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稳定开展的保证。无公害水产养殖十分重视对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治,落实“全面预防、安全治疗”的方针,尤其重要的是安全用药问题。药物的使用必须按照《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1)的规定执行,要求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渔药;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以及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国家农业部颁发文件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及具有“三致”毒性的渔药,如孔雀石绿、磺胺噻唑、磺胺、六六六、滴滴涕等;严格遵守渔药的休药期规定,如漂白粉休药期在5 d以上;土霉素、磺胺甲恶唑休药期均在30 d以上;另外还必须做好养殖用药记录,以便及时纠正和规范渔药的安全使用[26]。

克氏原螯虾养殖常见的疾病有白斑综合征、螯虾丝囊霉菌病、螺原体病、孢子虫病等,常导致螯虾出现烂鳃、甲壳溃烂等症状,严重影响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7]。在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生产中,为了全面防治病害,常从养殖环境、种苗及饲养管理这三大问题着手,比如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的养殖区域,适时用适量漂白粉、敌百虫、亚甲基蓝泼洒养殖水体,以杀灭病原;种草移螺,使水质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标准[28];选择或培育抗病力强的螯虾种苗;选择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的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合理投喂,避免污染水质。另外还要加强养殖管理,密切注意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对已经患病的螯虾要合理用药,必要时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清除。这些都是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中防控各类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

3 发展建议

克氏原螯虾的无公害养殖是一个日趋流行的养殖方向,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发展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养殖,笔者根据调研的实际信息进行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开展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原种繁育的研究。我国各地克氏原螯虾养殖户的虾苗大都来自野生捕捞和本地自留种苗繁育,虽有报道一些规模化育苗技术,但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规模养殖对种苗的需求。此外,本地自留种苗繁育很容易造成种质的退化。因此,加强良种繁育,筛选培育出个体大、含肉率高、生长快及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苗势在必行。

2)加强规范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标准。部分养殖户误认为有水即可养殖,导致其未对养殖场地进行选择;还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公害养殖的规范要求,导致出现病害蔓延、螯虾产品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实施不同养殖模式的规范化生产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必要时要引入高级养殖体系,如HACCP体系,确保克氏原螯虾产品的品质,提升螯虾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开发适口的克氏原螯虾专业饲料。随着市场对克氏原螯虾的需求不断增大,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天然饵料已经无法满足养殖需求。开展克氏原螯虾营养学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生长阶段(特别是螯虾幼体阶段)食性和营养需求的适口饵料是促进健康养殖发展的关键步骤,能极大地促进克氏原螯虾产业的稳健升温。开发设计出的饲料应达到生态健康、减少水体污染的要求,实现无公害养殖和养殖经济效益扩大的同步化。

此外,加强养殖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在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过程中,只要严格坚持执行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标准,敢于实践,一定能走出持续稳定的克氏原螯虾无公害健康养殖之路。

参考文献:

[1] 寇祥明,张家宏,王守红,等. 克氏原螯虾行为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50-152.

[2] 王卫民. 软壳克氏原螯虾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75-381.

[3] 王汝娟,黄寅墨. 克氏原螯虾重要化学成分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1):38-39.

[4] 方春林,邓勇辉,余智杰.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2010(3):18-20.

[5] 周 鑫,徐增洪,赵朝阳.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殖及无公害养殖技术(二)[J]. 科学养鱼,2009(2):12-14.

[6] 田功太,黄成娟.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及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9,26(3):44-45.

[7] ROMAIRE R P. Harvest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in cornmercial procambarid crawfish aquaculture[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1995,14:545-551.

[8] MCCLAIN W R, ROMAIRE R P. Crawfish culture: A Louisiana aquaculture success story[J]. World Aquaculture,2004,35(4):31-35,60-61.

[9] 何玉明,张天虎.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J]. 科学养鱼,2011(3):1-2.

[10] 朱鸿章,沈建新,陈登玲. 克氏原螯虾繁殖养殖的调查[J]. 江西水产科技,2009(3):15-18.

[11] 宋光同,丁凤琴. 茭白、克氏原螯虾生态共作技术[J]. 科学养鱼,2011(2):24-26.

[12] 赵卫东,陈学锋.新型生态渔业模式-虾林结合生态养殖模式[J]. 渔业致富指南,2009(1):37.

[13] 肖召旺. 藕田无公害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初探[J]. 渔业致富指南,2010(2):47-49.

[14] 陈克会,刘守业. 浅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J]. 中国水产,2002(8):25-26.

[15] 魏彦生. 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及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探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11(5):44-46.

[16] 黄鲜明,李 飞,顾志敏,等. 克氏原螯虾三种健康养殖模式总结[J]. 河北渔业,2011(5):37-40.

[17] 许 丽,管士成. 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J]. 黑龙江水产,2007(5):16,29.

[18] 韩 飞. 克氏原鳌虾的繁殖生物学及养殖相关病害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9] 吕建林.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及胚胎和幼体发育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0] 周 鑫.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殖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四)[J]. 科学养鱼,2009(4):12-14.

[21] 舒新亚,龚珞军,陶忠虎,等. 人工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试验[J]. 淡水渔业,2006,36(5):45-47.

[22] 吕 佳,宋胜磊,唐建清,等. 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发育的温度因子数学模型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226-231.

[23] 赵维信,李 胜. 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对卵巢发育的影响[J]. 水产学报,1999,23(3):229-233.

[24] 刘伟杰,严维辉,张成亮,等. 克氏原螯虾同步化与非同步化育苗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29-15031.

[25] 方春林,万正义,周智勇,等. 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技术研究(Ⅲ)[J]. 江西水产科技,2011(2):12-14.

[26] 冉永明. 无公害水产养殖中的用药问题研究[J]. 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2):44,46.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3

关键词大闸蟹;池塘养殖;蟹病防治;云南石屏;宝秀镇

中图分类号S966.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33-01

为发展农村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宝秀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大面积推广池塘蟹扶贫工程示范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扶持,大闸蟹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培育了一批特色明显、技术水平成熟、养殖效益较高的典型户,形成了以郑营村为中心的千亩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一方面把规模连片、养大蟹、养好蟹作为主攻方向,变一家一户小面积零星分散养殖到集中连片发展,变大养蟹为养大蟹、养好蟹,要求每户养殖面积不低于0.67 hm2,出塘规格不低于120 g,有力地推进了大闸蟹规模优质发展。另一方面,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倡大闸蟹与青虾、链鳙鱼混合养殖,“早下塘,低密度、多种草、多移螺”生态养殖模式。出塘蟹规格大而匀,市场供不应求,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围绕郑营村26.7 hm2标准化蟹塘的建设,逐步形成生态高效养殖基地[1-2]。

大闸蟹,成品蟹肉嫩,黄多,油厚,膏肥,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品[3]。宝秀镇大闸蟹无论在规格上还是在口味上,都足以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其形美、味美、无公害,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带动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农家乐”的迅猛发展。金秋时节到宝秀逛“名村”,品大闸蟹已成为石屏当地及周边县市的又一消费新时尚。宝秀大闸蟹养殖不仅实现了自身增收,且已成为宝秀镇水产养殖和旅游创收的一大支柱产业。2012年,26.7 hm2标准化蟹塘预计大闸蟹产量20 t,净收益达7.5万~9.0万元/hm2,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池塘养蟹技术总结如下。

1池塘条件

1.1养殖池塘场地

要求背风向阳,旁无高大树木及杂草,塘埂高2.5 m左右,且坚固无倒塌隐患。以当地池塘租赁价格计,围塘需场地投资费用1.5万元/hm2。

1.2防逃设施

用当地空心砖支砌高0.7~1.0 m防逃围干墙,并于上半部贴约30 cm防逃瓷砖。围塘需投资6 000元/hm2。

1.3水源、水质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日常换水方便。在水源较近的地方,每年需2 000元左右的抽排水费用,水源不便此费用有所增加。赤瑞湖周边,当赤瑞湖干涸需补水时,每次需4 000元以上(从高冲水库放水)。

1.4水草种植

水草是组成池塘养殖环境的重要部分,是河蟹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饵料来源和栖息蜕壳的安全保障。水草能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多品种的水草合理布局是河蟹生长快的重要保证,也是生态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水草种植品种有苦草、伊乐藻、黄丝藻、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冬季清塘以后移植伊乐藻,集中管理,春季分植到整个池塘中,轮叶黑藻在开春刚发芽时移植,其他水草则根据具体情况和生长季节合理栽种,要求总体覆盖率达65%以上。每1 hm2投资约3 000元。

2饵料投喂

2.1螺蛳投放

螺蛳也是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河蟹的天然饵料,也能净化水质,消化水底残余饲料。投放分2批,第1次在幼蟹进塘后投放2 250 kg/hm2,第2次在5—6月投放3 000 kg/hm2。第2次是取自石臼湖的仔螺蛳,靠近塘口,保证了螺蛳的成活率且防止带入有害生物或有害药物。每1 hm2全年需投资3 750元。

2.2饲料投喂

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动物性饲料以鲜活小杂鱼为主,辅以小麦、玉米、豆饼等。最佳食饵料是当地产的小鱼、小虾[4]。每1 hm2每年费用为4 500元。

3蟹种投放

投放蟹苗规格为25~30只/kg,选择优质、健康、附肢健全、规格整齐的幼蟹。放养当地高品质的蟹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投放1.5万只/hm2计,每1 hm2池塘需蟹苗费用1.2万元。

4蟹病防治

冬季将蟹塘池水排干,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进行消毒,塘底在整个冬天日晒夜冻。

蟹种投放后在水温达到18 ℃左右时彻底预防纤毛虫1次,使用药物有纤虫净再配合消毒药物。蟹病防治阶段,需投资3 000元左右。

5参考文献

[1] 陈智娟.淡水养殖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成本收益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徐全军.渔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4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加快,大面积养殖鲤鱼越来越多,但是养殖过程中由于片面的追求数量,使得鱼病发生越来越广泛,造成鲤鱼产量、质量以及效益无法达到理想标准。为此,从2010年3月投苗至2011年6月15日开始清塘进行养殖试验,养殖时间大约为450 d,探讨池塘的优质、高产、高效鲤鱼养殖技术,

一般捕获的商品鱼总重量为9 642.3 kg,平均单产达到36 159 kg/hm2。其中鲤鱼总重量为9 251 kg,每尾重量达到1.2 kg左右;鳙鱼总重量为234.5 kg,每尾重量达到1.4 kg左右;白鲢总重量为156.8 kg,每尾重量达到0.7 kg左右,均取得良好的产量与效益。现将鲤鱼高产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养殖池塘选择

用于养殖鲤鱼的池塘最好是选在电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其鱼池若是旧池塘,则需要清理淤泥,以使池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一般池塘面积约为0.27 hm2,水深为2 m左右;池底需平坦且为砂壤土最好;需要拥有独立的进水排水系统。池塘的水质需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其中池水透明度为25~30 mm,池水的溶氧量控制在6~7 mg/l,ph值为6.5~8.0。

2 鱼苗放养前准备

2.1 清整池塘

在冬季,需要对干池塘进行曝晒,然后清理多余的淤泥,之后用石灰2 300 kg/hm2化浆在全池内进行泼洒,再曝晒15~25 d。一方面可疏松已经板结的淤泥,另一方面可有效挥发有害气体。

2.2 调节水质

在放养鱼苗前4~6 d,需在池塘内注1.5 m的水,然后均匀泼洒光合细菌、液体肥水型氨基酸以及发酵鸡粪(28 t/hm2),以培肥水质,之后再施用芽孢杆菌来保持水色。

3 放养鱼苗

选用鱼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养殖的效益。在选择鱼苗时,需尽量选择大小均匀、健壮活泼以及全身无病灶的优良鱼种;另外,所选鱼苗品种最好是当地养殖的品种。对放养量需要根据养殖池塘的容积、水质、养殖水平、计划产量以及当地渔市价格等因素来综合考量[1]。而在放养前需要用3%食盐水对鱼苗进行6 min消毒,以防止将病菌带入池塘。按上述池塘条件,一般可放养10 cm长的鲤鱼种4.5万尾/hm2,另外还可放养15 cm长的鲢、鳙鱼7 500尾/hm2进行搭配养殖。

4 喂养

4.1 喂养的饲料

若鲤鱼重量<100 g/尾,则可选择粗蛋白质含量>38%的饲料;若鲤鱼重量100~200 g/尾,则需要选择粗蛋白质含量>32%的饲料;若鲤鱼重量>200 g/尾,则需要选择粗蛋白 >28%的饲料。

4.2 喂养的方法

在鱼苗初期,可均匀地向全池泼撒饲料,但随着鱼苗的不断长大,可逐渐使用投饵机进行投喂。在喂养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鱼体大小、水质、水温、天气情况以及鱼体健康指数等来科学把握投饵量。每次喂养时以让鱼吃到8成饱为宜。

5 日常管理

在养殖行业要做到“三分养,七分管”,由此可见养殖日常管理的重要性。池塘增氧机的使用需要依据天气情况进行确定,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早上开,雨天半夜开,若有浮头现象或者天气不好时,需要提前开机,同时延长使用的时间。另外,需坚持巡塘,2次/d。巡塘时主要留意池鱼情况及水质,若发现任何问题要及早采取应对措施[2]。

6 调节池塘水质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与摄食。因此,需要对池塘的水质保持高度的重视。进入夏季,水温升高后需将水位增加至2.5 m。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主要观察鱼类生长与活动是否正常,清除池中杂草或者杂物,另外需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质。当进入高温季节时(8—10月),每天需要使用增氧机增氧,以防止泛塘;另外需注入新水,每次间隔8~12 d。池塘的水深保持在2.5 m为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每间隔25 d向池内泼洒微生态制剂,以此净化池塘水质。

7 病害防治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5

关键词青草鲢鳙鱼;无公害养殖;池塘选择与清整;鱼种放养;饲养管理;鱼病防治

1池塘选择与清整

选择周边3~5km范围内无危及水产品养殖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系统配套,且能排能灌,日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供电方便的良好生态环境区域[1]。池塘水源应是无污染的河、湖水,溶氧高,水质良好,适宜于鱼类生长,水质符合NY5051要求。成鱼池面积一般以6 666.67m2左右为宜。精养鱼池常年水深应保持在1~2m为宜,春天宜浅,水温易升高。塘底平坦,土质以黏壤土为宜。鱼种放养时,池底应保持10cm的淤泥。鱼池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最好,长宽比为5∶3最好,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树木和房屋,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池底形状以龟背型为最好,即池塘底部中间高向四周倾斜,在与池塘斜坡接壤处最深,整个池底呈龟背状,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清整鱼池应在冬季进行,老塘口清淤后应利用冬季对塘底进行冬晒以便杀灭池底大部分细菌,早春放苗进水前要进水消毒;对新开的池塘要在冬季进水,这时水中病菌少,可减少养殖期间鱼病的发生[2]。利用外源水,要在进水口设置过滤设备,防止野杂鱼进入。对于缺少水源的地区,在相互利用邻近鱼池水

前,必须做好鱼池消毒,以防鱼病交叉感染。

2鱼种放养

鱼种质量要求鱼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伤、游泳活泼[3]。鲤、鳙鱼种规格一般在50~250g/尾;草鱼种规格一般在100~750g/尾;青鱼种规格一般在50~1 000g/尾;鳙鱼种规格一般在10~13cm/尾;鲤鱼种一般在10~16cm/尾;鲫鱼种一般在3~6cm/尾。对于一次性放足鱼种的池塘,在鱼池清整消毒后,尽量早放苗,一般以1~3月为宜。对于多次投放鱼种的池塘,应一次性放足80%的鱼种,剩余的部分按计划投放。以肥水鱼为主要品种的搭配型,主养鱼为鲢、鳙鱼,搭配鱼类为青、草、鳊、鲤、鲫鱼等。鲢、鳙鱼放养量所占比例为70%~75%,鲢、鳙鱼放养比例为(3~5)∶1,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占20%,其他底层杂食性鱼类占5%~10%,青鱼看螺蛳饵料多少决定投放量。以草食性为主要品种的搭配类型,主养鱼以草、鳊鱼为主,搭配鱼类为鲢、鳙、青、鲤、鲫鱼等,所占比例:草、鳊鱼为总放养量的40%~50%,最高达60%,鲢、鳙鱼所占放养量30%,鲤、鲫鱼等所占放养量10%~15%,青鱼视螺蛳饵料多少决定投放量。视鱼种来源可用3%~4%食盐水或10mg/L漂白粉溶液或20mg/L硫酸铜和8mg/L硫酸亚铁混合溶液等进行洗浴,在水温15~20℃时,洗浴时间以20~25min为宜;同时,根据鱼的状态灵活掌握洗浴时间。根据塘口条件,合理确定放养模式,以充分发挥池塘养殖潜力。

3饲养管理

抓好鱼池清整,早放养、早开食。定时巡塘,观察鱼池动态,严格控制水质。做好鱼池清洁卫生工作。科学投饵,饲料种类为水草、旱草、谷类、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投喂量主要看水温,水温在10℃以上即可开食,随着水温升高逐步增加投喂量和投喂次数;要求少量多次,在投喂饲料时最好使用投饵机,以保证鱼吃食均匀。投饵实行“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情况)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投饵,吃足吃好。定时检查食场。控制水位及防逃。种好池边的青饲料。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4鱼病防治

新建鱼池设计要合理,各个池塘都要有进出排水口,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进水口处造一个蓄水池水源符合NY5051的标准。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疾病流行季节进行药物预防。一是外用药物预防。采用漂白粉挂篓,在每一个食台或食场挂3~6个小竹篓,每个篓中放100~150g漂白粉。或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在食场或食台的四周挂3个布袋,每个布袋中装硫酸铜100g,硫酸亚铁40g,每周挂袋1次,连挂3次。也可全池泼洒药物,疾病流行季节,每15d泼洒1次漂白粉;每30d泼洒1次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敌百虫;或每15d泼洒1次生石灰。二是鱼饵预防。对鱼体内疾病防治,主要采用“口服药饵”,大蒜药饵是人们常用的药物,先将大蒜去皮捣成泥,然后再加入饵料和嫩草中拌合,晾干后投喂,当天配置当天使用,用蒜量为每100kg鱼用蒜0.5~1.0kg[4]。利用光合细菌、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预防鱼类疾病。培养抗病力强的品种,筛选出具有自然免疫力疾病的新品种。很据鱼病情况合理用药,严禁违禁药物进入池塘。

5成鱼捕捞与运输

采取网捕和干塘捕捞。捕捞的鱼类要求用活水车增氧运输,或用帆布箱运输,要求车辆无污染,以保证鱼类鲜活、不变质。

6参考文献

[1] 铁凌.鲢鳙青草鱼人工繁殖高产决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998(7):20.

[2] 陈昌瑞.网箱养殖鲢鳙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11):32.

冬季水产养殖技术范文6

论文摘要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1.5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养殖池建造

养殖利用原有的工厂化养鱼大棚,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规格为5m×5m×2m,水深1.5m。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无滴膜,为了保温可加盖草帘。刺参栖息基选用脊瓦,4~5片/m2,间距20cm。

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应用10~20mg/L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参苗选用规格5~6cm的健康苗种,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根据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规格和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3水温与盐度的控制

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9~20℃,体长5~15cm的刺参则适温10~15℃,适宜盐度范围28‰~34‰。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长速度也快;当水温超过20℃时,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率却下降,导致生长速度降低;而当水温超过30℃时,幼参生长增重则出现负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与砂滤过的自然海水调节水温和盐度;或者利用加盖草帘的方法控温,即夏季高温期白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温13℃;盐度控制在30‰左右。

4养殖管理

4.1水质管理

在黄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颗粒和其他杂质较多,时间长了会在池底沉淀较厚的一层稀泥,又不能被刺参摄食,将变质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参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纳入自然海水前必须采用沙滤墙。沙滤墙一般都建造在进水口处,墙高与养殖池深持平,分为单面沙滤墙和双面沙滤墙2种,前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一堵墙,墙的一侧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长与高比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两堵墙,两墙相距1.0~1.5m,中间填满沙子,后者较前者节省用沙量。建墙用沙粒度不要太细,沙砾直径0.1~1.0cm为宜。养成期采用流水饲育法。流水量根据水温、养殖密度、个体大小等因素进行调节,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剌参的生长速度。一般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5~8倍,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且刺参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越大。在流水的同时需要充气,气石的布置为每个养殖池放置4个散气石。水体盐度要特别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监测水质,pH值7.8~8.4,溶解氧饱和或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饵喂

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饵料以底栖硅藻与微生物为主(消化吸收率达87%以上)。养成期以混合投喂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为:配合饲料50%,海泥20%,鱼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2%~10%,并根据刺参大小、水温、摄食情况及残饵量加以调整。配合饲料易败坏水质,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则,若摄食量不足但残饵较多,应考虑到水质不良或饲料不适,应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影响刺参的生长。

4.3日常管理

为保持养殖池内水质,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粪便和残饵,倒池也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进行1次,以彻底改善水质。若水质发生意外,则应及时倒池处理,倒池时应避免伤害刺参。另外,要设专人每天巡塘,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并经常检查刺参的活动情况,观察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并认真作好记录。水体中缺氧、水质不良、活饵料不足时,刺参往往大量脱离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时一方面要检测水质,另一方面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参工厂化养殖病害比较少,发病也比池塘养殖好控制。一般的敌害生物,如挠足类、剑水蚤等容易刺伤幼参,引起溃烂。此外,由于有机物或油污染、饵料不当、重金属离子超标、pH值变化较大或盐度过低,也容易引起刺参皮肤溃烂或排脏现象。对皮肤溃烂的刺参,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药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获

工厂化养殖一般采取轮流放苗、轮流收获的方法,刺参的收获规格为体重150~300g,自然伸展体长15~20cm。因为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全年可以选择性地收获,捕大留小,获取更高的利润。

7存在问题及对策

7.1存在问题

7.1.1发展无序、无规划。这是目前海参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规划,管理力度也不够,从而形成随意发展、盲目跟进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7.1.2饲养方法不科学,导致疾病频发。由于海参规范养殖技术未普遍推广,大部分养殖户对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不了解,只是套用别的种类的养殖技术或学别人怎么干;并且有些养殖户管理松懈,导致出现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7.2对策

有关部门适时合理调控,统一布局,控制养殖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刺参养殖产业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制定并推广刺参健康育苗及养殖技术;加强检疫与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