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 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一出现就引起人们的关注。迄今为止,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迅速在各类学校,不仅是高等学校得到应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也在充分利用。

一、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明显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张扬学生的个性。

2.网络课堂突出教学交互性。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和评价,又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3.网络课堂便于教学针对性。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网络课堂促进学习主动性。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训练,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仍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活动中,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主题互动,忽视主客互动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在拥有丰富多样的、使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现在普遍存在重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现有的多媒体及玩过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存在“做得多用得少,输出多反馈少”的现象。

2.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对网络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网络课堂教学优势明显,但作为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1.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其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去在传统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感到十分茫然。学校要尽可能地消除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精选教学急需的实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尽快将教师引进门,营造良好的技术更新氛围。

2.应精选网络资源,减少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困扰。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互联网每天新增网页超过300万页。网上过多的信息,大大超过师生可接受的程度。面对洪水般的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产生无形的压迫感和疲惫感。对信息的筛选、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认知的过程极有可能变为机械查询的过程,再一次沦为机器的奴隶。因此,教师要学会有目的地查寻信息,同时要为学生的学习精选网络资源。

3.应加强对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控制,减少网络迷航。尽管教师不断教育学生,要求学生自觉控制学习行为,但当无关刺激的强度和新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还是会转移学习的注意力,偏离预期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最终失去教师的控制。因此,加强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络教育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先天的局限。

四、正确运用互联网教学,逐步深入融合抓好基础方法教学和互联网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迅速发展,它在生活中日益重要。教师面对众多的远程教育资源,如何深刻认识远程教育资源,正确把握远程教育资源特点,整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1.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要在教学中使多媒体课件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教师应熟练操作多媒体电脑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而不手忙脚乱。

2.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课件在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再好的课件若不能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融为一体,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只能当做给学生播放一个教学影片,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明确其地位是助教,而不是代教。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音频、影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紧密配合,教学效果肯定会比单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好得多。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2

1计算机科学技术再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1可以摆脱时间限制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遍,现代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将影像资料储存起来,然后供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强大之处不仅是其具有极快的运算能力,而且还具有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一切保证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系统中正常实施。

1.2可以摆脱空间限制

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延伸教育空间,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各个高校教育信息的最新成果。信息成果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分享,当然也可进行网络下载,然后供不同地区的人学习。网络课堂作为在线专业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可突破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更能有效加快教育改革开放,促进全球信息共享以及相互交流。

1.3可促进教学交流和沟通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比较好的沟通作用,其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规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保持沟通畅快,整个过程不需要承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教育在师生沟通方面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计算机教育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种互动式、动态教学过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自由性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使得教育各个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且不受约束即可参与。计算机技术使得现代教育能充满到社会各个角落,能满足学生自己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取合适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则可通过计算机技术选取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空间、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等。因此计算机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教学的自由性,为参与计算机学习的学生带来更多选择。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预习环节应用

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模式教学进行对比,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效解决学生预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开课之前,教师可指出相应的学习重点,并在课前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计算机来查询资料,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而增强学生预习深度为课堂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2.2课堂教学环节应用

课堂教学始终是当前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丰富性等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环节离不开黑板教学,而计算机则可以替代黑板省略去了繁琐的板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课堂教学中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2.3远程教学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计算机教育之中,可避免传统教育束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教学的机会。计算机教学允许学者能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不限教学规模地域开展学习。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像正常教学一样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做好记录,针对重点知识需做笔记,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4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堂由多媒体音频、多媒体数据存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更加注重媒体与教育相结合,既要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此来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3结语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3

【关键词】网络 听力学习策略 培训

1.引言。教育部于2007年9月26日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学习策略也叫学习者策略,是“学习者个人用于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忆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也是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可产生一系列行为如储存、记忆及应用语言信息以加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我们认为,外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技巧或步骤。根据O’Malley & Chamot,学习策略可分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研究将证明,以上学习策略相结合的培训,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和认知水平,选择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成绩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从听力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研究的结果对英语教学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网络环境下开展听力学习策略的理论依据。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该理论,学生应通过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关于各种感官接受信息的差异,经Terencher试验后提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并听到的50%。就听力学习而言,网络媒体创设情境,使学习者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较之于传统听力课堂,可改善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意义建构;而且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突破时间限制,使师生、生生多向同时异地和异时异地交流协作成为可能,能弥补传统教学课堂听说训练的不足。

3.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课程要求》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设计为“学习任务,创设任务情景――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创设环境,课堂互动教学――学习评价”的形式。

这里创设情景理解为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即是为学习者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材料的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最后对学习进行评估。

新模式的学习过程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学习任务。学生在网络教学实验室里自主学习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教学光盘以及教学软件材料。参照教师的指导意见把握学习内容,进度,主动参与测试练习,测试通过后进入高一级的学习任务。

3.2 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学生在了解了学习任务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实验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在线交流,讨论遇到的难题,交流学习的经验等;教师则能利用网络平台即时与学生交流,解决疑难,又可以将共性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面授时讲解。

3.3 课堂实施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网络课堂的听力学习内容,分组进行师生、生生口语交流,巩固自主学习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的薄弱环节和在网络平台上讨论的难题进行一一解答。教师还要提出如学习进度、学习方法等建议。有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进行个别指导。

3.4 学习评价。教师可及时评价总结每次活动的基本情况,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建议和希望,激发学生潜能,总结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利于下一步努力解决和提高。学生可评价自己或互评协作成员在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学习参与程度,总结每次活动后的收获和疑问,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可选择在英语学习中代表他们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作品、讨论结果、测试成绩和教师评语收集并保存到学习档案中,通过追踪和记录协作学习过程的信息和资料来完成评价,呈现协作成员的进步。

4.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本研究将听力学习策略进行分解,通过调查问卷,测试成绩,分析传统教学和基于网络教学中听力学习模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用策略的差异和发现注意的问题。

4.1 研究方法。在为期一学期的试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遵循同样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材进行授课。唯一不同的是试验班都进行明确的听力学习策略指导,该方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了解如何对目的语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如何在课后独立地学习并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对对照班教师不进行有意识的学习策略指导。

4.2 问卷调查和内容。O’Malley认为,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社会/情感策略。以听力教学为切入点,Laurens Vandergrigt(1997)细化了听力策略: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记笔记、预测、翻译、听大意、有选择地听、精心准备、推断、迁移、合作、加强。其中1-3归于元认知策略范畴,第4-11项归于认知策略范畴,第12-13项属于社会/情感策略。本研究结合上述模式,将听力学习策略进一步的分解描述(共有42个描述句),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接受,然后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实名制形式,设计问题采用五级分制。五级分制中1-5分的附值分别代表几乎不适合我、通常不适合我、有时适合我、通常适合我、几乎适合我。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网络的听力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不尽相同。

无显著性的有:认知策略方面包括有选择性地听、听大意、迁移以及精心准备;社会情感策略方面包括有加强策略。

有显著性的有:元认知策略中的三个项目――自我规划、监控、评价;认知策略方面有记笔记、预测、翻译以及推断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中有合作策略。

4.3 学习结果。为期一学年的实验结束后,我们对两个班进行了听力测试对比。结果如表2:

听力测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值高出对照班,两个班测试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试验班在网络环境下听力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下达到或超过对照班的传统教学的效果。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紧接着我们对试验班的听力测试成绩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性较强,表明试验班在网络环境下听力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下听力成绩提高和学习策略使用密切相关。

4.4 结果分析。学习策略与教学相结合的培训对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成绩都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一学期的听力策略培训表明试验班的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班。正如O’Malley(1990)曾指出:“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根本没有方向或机会计划他们的学习,监控他们的进展情况,或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确定未来学习的方向”。因此,教师在策略培训中应把元认知策略的3个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在认知策略方面,试验班学生使用部分认知策略的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班。但从课堂面授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两种教学模式各自有利于学习策略的方面。试验班的面授课上,我们发现学习者将听到的对话及表达记在配套练习册上;对照班的听力课上,学习者将重要内容记录在书或笔记上。两个班都习惯于通过听写的方式增强听的能力。听力前,都会快速浏览所提供的显现信息、预测内容和问题,以便达到理解。

在社会情感策略方面,试验班的学生合作学习、协作探究策略意识高于对照班的。这一点要归功于网络平台教学模式下创设的优势。由于实验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在线交流,所以他们能即时讨论遇到的难题,交流学习的经验等,所以学习者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合作学习策略,颇为受益。

5.结论。在上一节中,我们阐述了本试验的结果与分析,进而证实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听力学习策略培训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和认知水平,选择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听力学习成绩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通过策略培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策略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策略意识,帮助他们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学习,鼓励他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以便最终实现学习自主,从而更好地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O’Malley, J. and Chamot, A.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L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andergrift, L. 1997. The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s, a Descriptive Stud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0: 44~67

3 苏运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J].现代外语.2003(1)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4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发以来,我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采用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的需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其出发点:一是缓解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所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师短缺的矛盾;二是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三是改变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黑板、粉笔、书和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从《要求》中可以看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2003年)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 ,2/3的高校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模式、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师资队伍建设巫待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相对脱节以及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等五大问题。”

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程式化,缺乏活力,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点的教学上,热衷于应试教育,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英语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拿学位,通过六级考研、找工作。教师上课大多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一段差距。

2.随着各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其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许多教师开始依赖于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大容量、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良,提高不快。

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改进,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将会落空。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Model)还可译成模型、范例、典型、样式或模特儿。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美国两位著名的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在研究了一般模式后下的定义是: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定义。1972年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教学模式”一词在中国英语教学文献中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有学者担心这一概念的滥用会成为“一种误导”(罗伟,1999 )。赵有斌( 2001)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隋铭才(2001)对英语教学模式的解释是:对语言教学理论和英语教学过程各主要因素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等的形象性表述。查有梁( 2003)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成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

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不同的学者还有很多不同的叙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体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王才仁教授(1996 )将现代英语教学归纳为三个不同层面的模式:宏观模式(语言教学模式),中观模式(教学大纲设计层面)和微观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微观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

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遥( Construetivism Learning Theory )的核心要求教学迁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而多媒体和网络系统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色彩的优组合与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二—演示型课堂教学。演示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界Powerpoint`L’ord或Frontpage编写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并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投影、大屏幕或桌面显示器等设备进行演示课教学,也可以选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程软件,如《大学英语教学光盘》等,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AuthorWareVisualBasic等软件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下载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三—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产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用于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目前,全国各高校试行的体验英语(Experiencing English)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座位上的电脑直接从控制台主机中提取各种学习资料,按照课程总要求自主学习,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课堂的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不作详细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体验英语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视听说为主,学习内容编排由浅人深,分成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必须一关一关地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画面进行双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或发现式的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四—大班十网络+小班课。大班+网络+小班课这一新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以纸质教材为主,网络资料为辅。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大班面授: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精讲课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以英语语言知识及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网络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网络教室进行自主上网学习,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各种听说练习任务及其他相关的教辅材料,学生在网上可做测试,用来保证教师能够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估。网络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作为面授课的有益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班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检查大班课和网络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系统化的英语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教学。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中心、主导论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及信息提供者来体现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参与各个阶段的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交际能力。简言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的过程。

1.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英语教学应该以谁为中心的讨论似乎早已有了定论,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这种理论共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特色,原因之一在于理论上的讨论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中的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教育传统、师生关系的定式、教师思维和行为模式、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能把西方的“learner centeredness”简单地移植到中国英语教学中来,国情不可违,实践与理论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一个流行的折中口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肖礼全2005 ) 。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本校资源,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工具,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实际效果,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双主模式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各自角色的重要作用,“双主”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避免在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成为知识的灌输者,也避免在建构主义课堂上的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产生的无序化学习。

(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5

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补充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上教学平台。平台在完善教学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使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欢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学校实现网络教学的现实控管和提升,使教与学更富乐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完全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和继续教育的需要。

二、Blackboard平台的功能与使用

1.课程管理。

用于管理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课程,它既可创建新课程又能对课程进行有效设置,课程的导入、导出、存档、复制与备份等功能均在本模块运行,转移软件能够使课程在各个学期循环使用。

2.课程内容制作。

在该模块提供的文本编辑器上,教师可随心所欲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本人研究成果创建课程授课内容,也可在学生界面和教师界面间进行快速切换。强大的编辑功能不但提供了丰富的编辑手段,还能随时插入外部链接以丰富课程内容和提高讲授效果。

3.选择性内容。

管理者或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在平台上向学生课程内容、讨论题目、单元测验、课余作业、考试成绩、学分课时等,也可随时查看使用者的用户名、角色、上课或学习时间、课程结业情况和学分计数等。

平台内置有教学大纲制作功能,教师很容易创建课程大纲和计划,同时兼容教师上传外部制作的大纲。

5.学习单元。

教师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创建课程,以便学生按知识层次的高低和认知的规律进行学习。软件也允许学习者从内容目录中选择某个学习单元进行学习。学习者可在任意位置插入“书签”,方便以后从该位置继续。

6.教学工具。

Bb平台为使用者设计了多种便捷、有效的实用工具,以支持网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术语表提供该课程的专业术语;记事本方便教师记事,方便学生在线学习记笔记;教员信息提供教师的详细联系方式和辅导时间等。

7.个人信息管理。

教师利用“任务工具”要求学生或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配的任务,并可随时监控;“日历”上记录着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以及个人的事件;“内部短信”使所有使用者在平台上自由沟通。

8.讨论区。

讨论区内教师可根据多种主题设立不同论坛,话题可同步讨论也可异步交流,教师随时插入相关内容。教师有权决定是否保留或删除学生留言,讨论题目可根据主题、关键词、日期、组织者进行排序浏览和模糊搜索。

9.虚拟教室。

虚拟教室顾名思义即在Bb平台上创建的能够实时同步互动交流的虚拟空间。该情景由教师组织和构建,通过文本聊天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学习组页面浏览、问题和解答集锦、协作白板、进入和退出教室等功能,分讲座模式和开放参与模式两种,学习者通过操作特定按钮“举手回答问题”,所有过程均被平台记录和保存以备下次查阅。

10.测验和调查。

教师可在平台上组织测验和调查,平台自动评分并给出测验报告。测验内容教师可参考不同的来源组织题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排序、判断、计算、简答、论述等。测验可选择计时与否,题目可以一次显示一题,也可一次性全部给出,允许提交前修改答案。

11.作业区。

教师在该区域布置课程作业,提供作业成绩和作业辅导与反馈。共性问题可统一提出,个别问题可单独向每位学生在线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作业进度,随时介入辅导。

12.成绩簿。

成绩簿中存有所有学生的成绩资料。它支持个性化成绩表、加权平均、项目分析和浏览方式。在教师授权下,学生能查看到自己的各科成绩情况。

13.报告和学业表现统计。

通过该模块查看学习者的学业进度,检查他们是否学习了规定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管理。课程统计功能储存了所有课程的使用数据。报告功能创建一个并行数据库,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平台运行总体报告。14.企业级架构。Blackboard系统采用业内标准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稳定架构,拥有支持上万活动用户的丰富经验。对负载均衡的出色支持,使学校和机构可以通过增添应用服务器的简单方式,轻松扩展系统的规模。同样地,对多个数据库备份服务器的支持,为可靠高效的企业级运行环境提供了强大保证。

三、基于Bb平台的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制作

成人教育的网络课程制作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简介、教师介绍、教学内容、互动讨论、教学评价、训练提高等模块。

1.课程简介。

为成人学员提供快速了解本课程内容的一小段描述性文字,言简意赅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架构、脉络体系、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在本学科中所处层次等作以高度概括,使学生在学习前对本门课程有一大致了解,搞清楚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等,为接下来的仔细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介绍。

学习是两方面的事,一方面是教师的教,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熟悉学生,学生也要了解教师,因此,教师方面的相关信息十分重要。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介绍任课教师的姓名、职务、职称、所属单位、工作简历、联系方式、研究方向等信息。尤其要重点介绍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做出的杰出贡献,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凸显教师个人魅力,以增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力,保证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设过程中,为方便成人学生自学,要注意与纸质辅导教材知识结构一致,按照教材书写的章节教授课程知识。录制过程最好采取流媒体格式,使教师的讲解、电子课件、教学案例、拓展知识等同步出现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网络课程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吸引眼球、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与掌握,使成人的课堂不再沉闷,在轻松与思考中获取知识。

4.互动讨论。

俗话说:道理不辩不明。知识的获得也需要不断的交流和讨论后沉淀出真知灼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讨论区,是拉近师生距离、交流所学所想、总结观点论点、体现学习实效性的最理想的载体。它是充分体现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的阵地,是网络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在讨论区内,教师可布置练习作业,进行辅导答疑,开展问题讨论,推荐优秀学习资源,可在线实时进行唇枪舌剑式的交流,即可公开讨论,也可保护隐私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讨论区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联系起来,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没有了空间与时间的划分和限制,满足了成人学习的各种需要。

5.教学评价。

为保证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Bb平台提供的调查、测试等功能模块可用于学生的自我考核评价。测试模块中的客观题由计算机自动评分计分,实时反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也可使用平台的“作业”功能布置练习和作业,不但可以在线批改作业、给出分值、提出改进意见等,还实现了作业和测试的数字化自动管理,避免了人工统计的繁琐,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误差。平台提供的评价体系,不但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还使教师直观而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综合教学评价。

6.特色栏目。

成人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员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知识的应用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上有所表现。我们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根据成人的特点,增设了一些特殊栏目,如:文学课的名句欣赏、哲学课的哲理故事、美术课的轻松一刻、物理课的科普知识、化学课的生活常识、生物课的健康保健、体育课的教你健身等等,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轻松愉快地得到各类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熏陶,很受广大成人学员的欢迎。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概述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正式出现最早在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备”报告中,其本质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整合资源来改善。目前,国内外的许多高校都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从信息化环境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部门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在很大程度地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异来发现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思考。

2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比较

本部分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化战略、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化人才与教育和信息安全管理来对比国内外高校建设的差异,并据此探索国内高校的不足。

2.1信息化战略方面

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各国的信息化发展思路、特点、整体发展目标及后续发展任务也存在不同。但经验普遍表明,任何高等院校要想成功地完成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提出符合自己高校发展的信息化战略,从而指导具体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美国作为高校信息化的先行者,信息化战略的制定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并逐步得到完善。在1996-2010年,美国政府颁布4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变革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来指导美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宏观的角度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阶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具体到高校层面,大多高校采用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体制,CIO负责高校信息化建设战略制定,并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工作由上到下形成一条链,信息化工作不单单再是信息服务层的工作。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比美国晚。日本高校信息化战略制定重视基础设备和信息环境的培养。从1994年以来,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备的建设,为信息化与教学和科研相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2002年,日本政府制定5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之后,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校从61.6%增加到66.6%[3],信息氛围良好。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在2009年,由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简称JISC)了《JISC2010-2012战略》,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技术和科研教学的融合。此外,英国在制定信息化战略也特别体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大量投入构造学习网络,创造终身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保障。而我国的信息化起步晚,经过近40年的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才初具规模。进入21世纪之后才真正有了指导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战略,在2012年,我国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高校的十年的发展规划了更具方向性的目标、思路、任务和措施;《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又提出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建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做到有效、高效地融合共享。通过横向观察国内外高校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战略重点都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但是与国外高校不同的是,国内信息化战略侧重于建设,较少地关注规划;信息氛围满足不了信息化战略的要求,信息化工作只是由高校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分工独立,战略制定和落实情况不能得到充分的反馈。

2.2信息资源方面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有效装备和合理规划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国内外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了该方面的投入建设。丰富的物质条件为教育信息资源的配备提供了必要条件,美国政府每年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高校信息资源的装备和分配。美国高校从上个世纪开始信息资源配备工作,根据自己的现状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合理规划,庞大图书馆资源和网络相结合,使得资源的共享变成现实,这俨然成为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使用宽带和移动设备连入校园网,在2015年大约有82%的学生配备智能手机,超过85%的学生拥有至少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为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澳大利亚全国上下也十分注重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教育信息化领域。资源共享和易获取是澳大利亚的高校信息化最真实的写照,高校之间建立多领域的合作,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而且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深度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更多措施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活动,“私人定制”的学习资源规划也作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例如在2016年8月,部分高校采用网络数据来了解学生的活动范围,从而实现私人定制的信息资源配备规划。英国是欧盟众多成员国中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英国的高校在信息资源配备中呈现出注重软、硬件的实用性、应用性以及适用性的特点,高质量的网络资源覆盖全部校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堂。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发了相应的信息资源系统,在校内和校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人均信息资源占有量仍然很少,国内几所知名大学的网络资源量排名仍然还在很低的层次(如表1所示)。而且,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只局限于部分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更新不能够做到及时和完全准确;此外,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信息资源的开发还是存在着效率低下和重复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2.3信息系统应用方面

信息应用系统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包括综合办公系统、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等。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的各高校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应用系统。美国在数字化校园管理方面,建成了在完整的安全系统保护下的支持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可以随时获得IT帮助和支持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绝大部分高校形成了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为核心,建设面向校园局域的所有用户的高质量信息应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把控能力提高了校园运转的效率。而且,英国、加拿大等这些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也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用于高校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高速发展的远程教育将社会人士加入到大学的队列中;还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法国也通过政策将校园数字化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并且指导Inter网在法国高校中迅速普及。国内众多高校逐渐加大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数字校园已经具有了雏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多数完成了自己的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已经完成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和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的高校已不在少数。但是随着在业务系统的逐渐增多,整体性差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系统开发要求大多来自特定部门的特定需求,系统的基础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出入,难以做到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此外,门户网站没有做到很好的集成效果,个性化服务效果差,操作繁琐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效果。

2.4信息化人才与教育方面

信息人才队伍的高质量是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前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为了面对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每年都会大量投入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美国的高校十分注重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从高层的CIO到在校学生都可以作为信息建设的人才使用,队伍规模十分完整。绝大部分的美国高校的CIO聘用制度越来越接严格,考查标准不再单单局限于技能水平,而是更多地偏向于“软技能”[11];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从在校学生入手,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培养信息人才以满足需求。高层管理机构甚至是全社会进行信息素养的宣传指导学生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信息意识的培养。英国的高校要求学生具备的技能不能再单单局限于专业知识,网上共享信息指导课程来加强信息能力;高校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信息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日本众多高校的成功建成信息化再一次证明了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在21世纪的后半段,日本IT战略本部专门制定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的战略计划,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培养高层次IT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在2012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被广泛重视起来。目前,国内高校的信息人才队伍分为三种,分别是信息化部门的专有人员、党政部门的兼职人员以及企业的合作人员。但是,据统计显示,国内高校的信息人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高校信息队伍的人数平均分布在30-50人,远少于国外高校,师生人均信息服务拥有量更是落后与国外一流高校;其次,信息人才的定位不高,工作热情不高,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向企业,从事编程等高薪工作;此外,国内高校的信息队伍的领军人才年龄结构和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思维定式的限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形成很大的桎梏。

2.5信息安全管理方面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保障重要数据和隐私不被盗取和泄露成为高校信息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也为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美国高校由CIO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对所有的IT部门负责;对数据按照重要程度来划分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也是高校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一些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较高的数据只允许校园局域网验证的特定用户访问,重要的信息传播有了空间的限制;此外,高校注重高校信息安全文化的培养,频繁的信息安全讲座等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师生培养信息安全意识。其他信息教学发展较快的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信息安全。日本国内的高校预计在2017年将《网络安全基本法》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14];澳大利亚的高校利用国家严格的法律来保护信息安全不被侵犯;加拿大的高校在信息公开时对信息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监督,以此做到信息公开的安全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国内高校效仿国外安全管理手段在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上取得一定的成效,部署“身份验证”的高校的比例明显上升,“重要数据加密”的措施也变得多元化。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还是存在很多的隐患,在2015年度,中国高校投诉的信息安全事件就多大十几起。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信息安全管理仍是停留在依赖技术手段去管理,信息安全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强制性效果差;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建设还没有得到完全地重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少数的重点院校要求信息安全人员有相关的资质证明,绝大部分院校的信息管理人员不参与或偶尔参与相关培训。由此可见,高校的信息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策

第一,高校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要重视规划,明确整体指导思想;打破原有的模式,战略重点从“以物为主”转化为“人、物并举”,调整“人、物”的比重,协调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动态地制定更加详细的信息化战略,用具体的数字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短期和长期目标;转变战略定位,将重点放于建设以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信息战略的执行要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执行结果保证得到监督和反馈。第二,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用于完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提高信息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在校内和校际提升资源共享空间,避免信息的重复开发,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开展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规划,注重保护私人定制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和信息。第三,信息应用系统的高质量开发需要设立独立的部门来协调部门间的数据需求满足,完善信息开发标准,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平台的基础数据的重复开发和错误共享。聘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参与高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保证系统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第四,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师生人均信息服务拥有量;完善人才薪酬制度,提升信息人员的定位和待遇,完善激励管理模式;优化人才队伍年龄和技术水平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来引进相应的信息人才,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信息队伍人员的实践能力的考察,提高高校信息工作的参与度。第五,在全校范围注重信息安全文化培养,提升高校层面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常识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定期地举行信息安全培训会,及时更新信息安全知识;配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处理潜在和现在的安全隐患;完善制度规范,增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强制性,提升全校层面的参与度。

4小结

毋庸置疑,近几年全国上下都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大力投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高校处于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系统连接整合阶段,并顺利建成自己的校园网络,能够基本满足大部分师生教学和科研活动。但是与国外一流高校相比,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延伸,这种差距会逐渐拉大。美国、日本等国家十分注重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信息化建设持续处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存在的时间短,建设过程中信息意识浅薄,建设进程严重滞后,部分高校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信息战略与高校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不考虑高校信息技术与高校发展战略的协调性,导致信息化和教学科研不能相容;其次,信息资源配备不足,人均占有量严重低于国外高校,同时资源共享过程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此外,信息人才队伍整体定位不高,年龄结构老化、创新意识差等问题严重;还有,信息安全漏洞严重,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影响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才能继续保持,意识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改正。现阶段国内高校信息化水平较国外一流高校低的现实告诉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适当吸收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信息化战略、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系统、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采用真正适合国内高校发展情况的措施,逐步地使高校校园实现智能化、智慧化。

参考文献:

[1]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63-67.

[2]唐斌,张金丽.高校信息公开及其法律规范——以“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丁春玲,何奎.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5):99-100.

[4]吴砥,尉小荣,卢春.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1-22.

[5]中国教育网络.美国高校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分析[EB/OL].[2016-05-11].

[6]完颜邓邓.澳大利亚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1):34-35.

[7]新华网.澳大利亚高校通过网络数据监测学生学习状态[EB/OL].[2016-08-13].

[8]王金鹏.英国教育信息化的特点[J].湖北教育,2016(8):68-69.

[10]中国教育网络.2014高校信息化应用现状调研总体状况[EB/OL].[2016-05-12].

[11]盛开.美国高等教育领域IT人才队伍现状探析(二)软技能重要性日益彰显[J].中国教育网络,2014(12):37.

[12]彭奥,郭丽君.英国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2):160.

[13]胡钦太.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7):58-59

[14]中国新闻网.日媒:网络攻击增加日本大学着力培养安全人才[EB/OL].[2015-05-12].

[15]哈聪颖,付路,冯蓉.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综述及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64-266.

[16]新华社.澳大利亚高校通过网络数据监测学生学习状态[EB/OL].[2016-08-20].

[17]孙丽艳.高校信息网络安全状况分析及信息化安全人才队伍建设[EB/OL].[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