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发展史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1

2009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行业大力实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精心组织行业运行,克服了出口大幅下降、资金紧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累计增速持续回升,纺织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销售收入6300亿元,增长13%;实现利税570亿元,增长10%,其中利润350亿元,增长7%。2009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1精心组织行业运行引导企业保稳定渡难关谋发展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大幅下降、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等困难影响,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引导企业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知难而进,保现金流、保市场、促消费、调结构、保稳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了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1.2认真实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产业升级

一是编制了《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山东省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振兴意见》、《山东省纺织机械行业调整振兴意见》,各市也编制了配套规划,形成了向上对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向下延伸连接各市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框架;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遴选重点调整振兴规划项目470项,总投资910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已竣工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项,总投资24•59亿元;三是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产业链建设。围绕抓好落实服装振兴规划,在搞好服装与人才、服装与新型面料、服装与辅料三个全面对接,建设信息化、产学研、服装人才、两个市场、新型面料、辅料六个平台方面,积极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

1.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一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有9家企业晋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1家,其中国家级8家。二是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行业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三等奖14项。由如意集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青岛凤凰集团完成的“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烟台氨纶纽士达牌间位芳纶、鲁泰1•9tex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获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三是企业质量创优和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积极开展了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共评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0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开展了群众性质量管理创优活动,共评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9个、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3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先进个人21名;开展了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开展了企业家创业奖评选活动,有52名企业家获奖。四是战略调整和市场开拓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有67个产品被确认为“山东名牌”产品,目前全行业共有“山东名牌”产品147个、“中国名牌”产品57个(居全国第二位);新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18个,目前全行业共有山东省著名商标140个;中国驰名商标23个。

1.4狠抓人才培养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经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请,为纺织职业技能鉴定所增加鉴定职业工种87个;二是组织了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岗位练兵。组织实施了“金蓝领”工程,培训一线职工128人。开展了首席技师评选活动,评选出行业首席技师16名,经推荐,4人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省首席技师”、3人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开展了第二次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评审,共申报184人,其中99人获得技师职业资格,58人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四是大力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创优活动,有5家企业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21家企业荣获“优秀企业”称号,两个团队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团队文化建设“示范团队”称号、12个团队荣获“优秀团队”称号,15名个人荣获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称号、15名个人荣获“优秀工作者”称号。

1.5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对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

发展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省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平邑县仲村镇“山东省针织劳保手套名镇”、曹县王集镇“山东省毛条加工名镇”、淄博市淄川区“山东省纺织服装名城”称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禹城市“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广饶县“中国棉纺织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纺织文化衫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28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17个(占全国10%左右)。

1.6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行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深化,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取得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经申报,全行业有4个项目列入第三批“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目前,全行业共有12个项目列入该目录(全国共91项)。

22010年纺织经济形势分析

2.1从不利因素分析

一是世界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明显增多;二是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稳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城乡居民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市场需求不足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存,纺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依然不足,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三是纺织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长期积累的低水平产能过大、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影响行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企业增支减收等影响效益和发展的因素增多。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水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不会有大的改观。招工难问题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2.2从有利因素分析

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我省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省会建设发展,为纺织产业调整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世界经济逐步趋稳,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四是境外投资成本下降,投资或并购优质资产、先进技术、著名品牌机会增多,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五是经过一年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锻炼,行业部门指导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行业上下求发展、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32010年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打好调整振兴攻坚战。在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探索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要效益,向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效益,提高纺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增长目标是: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3%以上,利润增长6%以上,出口创汇增长8%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纺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3.1.1着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以优化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趋势,跟上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在保持纺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上取得新成效。产品结构调整突出三大领域:巩固发展衣着类,优化扩大家纺类,开发提高产业用品类;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四个重点:调整优化棉纺织,做大做强毛纺织,大力开发化纤新原料,发展提高印染后整理。区域结构调整打造三大板块:胶东半岛服装家纺产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纺织优势产品产业带,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要更加注重以内需和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大力调整内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纺织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鼓励企业跨区重组、产业整合,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利用中日韩区域合作平台,努力构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3.1.2全面实施调整振兴规划,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配套政策为保证,把行业结构调整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植和壮大。要重点抓好国家和省里有投资的“国家200亿元贴息技改项目”、“省30亿元扩大内需技改项目”、“省双百工程技改项目”、“节能项目”、“信息化项目”、“中小企业集群项目”等的调度实施,培植一批经济增长点。

3.1.3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一是要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二是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加快企业品牌向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转变,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产业集群集聚,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牌经营力度,提高企业信誉和品牌知名度,扩大自主品牌国内外市场份额。

3.1.4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经营管理、流通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融合。要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与信息技术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要大力实施行业信息化改造。工信部对棉纺织、服装、化纤、印染四个行业分别提出了实现“两化”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落实。

3.1.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一是强化机制建设,抓好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二是加大技术节能力度。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三是加快淘汰“双高”产品、落后工艺和设备。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劳动保护工作。

3.1.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争取涌现出更多的管理创新成果。

3.2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产业链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2.1服装产业链:继续按照“强化特色、壮大优势、培育名牌、提高档次、突破辅料、开拓市场”的思路,突出抓好服装设计,壮大男装品牌,培育女装和时装,做强针织服装,做精高档色织衬衫,做大牛仔服装。加快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系列牛仔服装、男女时装、职业装和高档针织内衣、休闲运动装、针织时装类产品,以此带动面料、辅料、设计、技术、工艺、品牌、广告、营销、服务等产业链诸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衣着类多层次、个性化、休闲化、舒适化、功能化的需求。

3.2.2家纺产业链:根据“发挥现有优势,突破瓶颈制约”的发展思路,瞄准国外先进水平,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孚日、亚光、喜盈门、金号、豪盛、新光、鸣球、圣豪、东升、东方、山花、海马等巾被、毯类企业为骨干,加强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进一步提高织造和染色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省巾被和毯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在稳步发展文登、滨州、高密家纺基地的同时,积极推动潍坊千榕家纺、烟台北方、齐荣纺织、莱芜泰丰、威海银洁、如意集团、天信家纺、大海、澳亚家纺、青纺联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系列化室内用品,形成新的增长点。围绕高科技家纺产品的生产和阔幅特种整理深加工的要求,建立印染加工基地,支持现有印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扩大特宽幅印染生产,提高后整理水平,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形成以中高档床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推广应用电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实现家纺产品系列化、功能化、时尚化。

3.3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工业增长的新亮点

一是加快对位芳纶、碳纤维、超强聚乙烯等高科技纤维原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以满足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开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手术衣、隔离服、抗菌保健防护服、家用产品等,拓展在医疗卫生、家庭保健等方面的应用。三是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四是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SMS复合无纺布、整体带芯、新型蓬盖材料、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过滤用纺织品等产品,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4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

重点培育青纺机集团、星火集团、东佳集团、天一集团、环球集团、同大集团、同济纺机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和青岛云龙、日发纺机、济宁圣泰纺机、金鼎印染机械、济南天齐、青岛纺器、日照裕华机械厂、滕州山鹰、烟台易斯特等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纺织机械制造业装备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完备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加快机电一体化研发,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清梳联及新型梳理设备、自动络筒机、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针织大圆机、金属针布、节能电机、摇架等主机和关键专件,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气和剑杆织机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质量水平。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纺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青岛纺织机械专用设备基地建设,支持中小纺机企业加快发展,为大企业搞好配套,提升纺织机械专用基础零部件、配套件技术水平,打造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3.5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在完善规划、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壮大名牌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专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一体化生产格局,四是培育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引导产业集群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品牌转移。五是积极培育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特色产业名镇建设。更加自觉地把实施区域重点带动与培育产业新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健康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表率。

3.6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是进一步拓展内销市场。二是围绕国家消费政策所涉及的领域,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出口稳步提升。四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利用外资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

3.7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具有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营销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级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工程的重点,进一步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2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hen put forward that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adjust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ctively unde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speed up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as a wh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chain.

纺织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活跃市场、安置就业、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从2007年起,尤其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周边国家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普遍上涨等一系列变化给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2009年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以振兴本国产业、保障就业为由,加强了环保、技术壁垒的设置,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一、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评价与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 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

采用2001 ― 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

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 ― 2004年数值为负,2005 ― 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 3 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显示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 1/3 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

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 = ∑(实际指标值 / 标准值)×权数)。

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 ~ 100 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

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 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 50% 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0% ~ 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 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 4 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

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 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 • 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4. 健全行业标准以推动国际化进程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保障。

一是打造绿色纺织。绿色环保是纺织品服装的生命,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欧盟是最早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绿色壁垒的地区,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过程并控制最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打造绿色纺织不仅需要走高科技路线,不断在绿色生产领域开创新技术并降低市场化成本,更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以规范。纺织工业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纺织工业耗能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的 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 10%。其中 80% 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 10% 左右。由于我国目前排放标准等不够健全,加上有些纺织企业对环境严峻性认识不足,节能减排投入少、先进技术装备采用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高质量环保产品的生产远低于国际市场要求,成为向新阶段迈进的瓶颈。

面对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动,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在现有产业链分工基础上,把握机遇,积极做出竞争战略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中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向纺织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黄群慧,余菁,等. 中国工业化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2] 王茁. 收购国际品牌证明中国产业趋于成熟[ EB/OL].

省略,2009 06 29.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知识观;学习型战略联盟;多元化经营

一、知识观理论的概述

知识观理论是对资源基础观的各流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还吸收了包括纳尔逊与温特的演化经济学,西蒙、马奇、赛耶特的企业行为理论以及波兰尼、野中郁次郎、达文波特等知识理论的观点。

二、知识观的企业理论模型

企业是知识整合与创造的结合体,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整合与创造知识的能力,而知识在企业中整合、发展、转化的过程。

(一)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外部知识源常常是组织进行创新的关键因素,并且前提是组织需要具有已有的相关的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但是光靠企业利用外部技术能力对于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不行的,因为外部技术也可以被其他企业所理解而模仿。相比之下,内部技术不是可以广泛地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它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基础,转化能力是基于企业内所产生的机会一体化企业内部处于不同时点上的技术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的内部转移

在企业持续开展学习、不断改善绩效以维持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必然越来越求助于内部转移能力。但是,由于知识的内部转移比外部转移较少地受到保密性、合法性等约束,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应是较快且复杂性较小的。

(三)知识的共享

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企业知识只有通过交流对话并相互转化,被他人所共享成为企业共同的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知识在企业中的整合和转化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加速或是可逾越的过程,它需要历经必需的阶段才能得以成长,这同时要求企业制定相应的组织结构、决策权分布和管理制度,及时地整合、利用与创造知识的价值。

三、知识观的企业发展方式

(一)发展的速度

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速度也是知识学习、增长的速度。一般地说,企业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以便能利用先入者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红桃皇后效应”。但是,学习的速度太快,并且将自己约束于某一特定的知识轨道(knowledge trajectory),一旦企业误入歧途,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环境信号不明确且学习过程相当复杂时,最好是不要追求学习高速度。应在保证方向的可靠性的前提下,深耕细作于某一个正确的知识轨道上。另一方面,较缓慢的学习以积累一定的知识存量有助于新知识补充进来。

(二)发展的方式

1、企业间的方式:学习型战略联盟。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型战略联盟为伙伴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不同的伙伴企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意图和学习能力。结合伯厄勒对组织学习方式的研究,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有不同的学习型战略联盟的类型。(1)生产式联盟。生产联盟是“干中学”的学习方式,主要学习内部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营销式联盟。营销式联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初始的产品设计、调研吸收新科技知识,通过亲身尝试产品的使用进行设计与使用的改革。(3)研发式联盟。研发式联盟是一种模仿学习,在最能启发与加强企业现有能力的区域搜索,形成核心能力;吸收外部知识,模仿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知识。

2、企业内的方式:多元化经营。概括地说,多元化有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两种形式。实证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所取得的绩效一般都优于无关多元化。如果从知识观的角度予以分析,企业多元化战略将涉及到知识在企业内转移的问题。所谓的主导逻辑,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一般管理逻辑”,它是由核心业务中的经验所发展出来的。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受制于他们所习惯的主导逻辑,即他们用于进行战略决策的全部工具以及他们的世界观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验。据此,相关多元化化经营的绩效之所以优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多元化经营中由核心业务所发展出的主导逻辑是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与其相关业务的管理上。

从本质上来说,成功多元化的企业中的战略多样化及其变化,与其高层管理者所使用的主导逻辑是相互兼容的。不管是通过内部开发,还是外部收购,新业务的增加都会改变一个企业的战略多样化的程度。高层管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检视企业的业务组合,确定战略多样化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且评价新业务对企业内主导逻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孝军.企业价格战的进化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7(10).

2、孙文霞,马宗国.知识观企业理论模型研究[J].江苏商论,2008(8).

3、吕列金.学习型战略联盟: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外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3).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4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产业的种植、产品质量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结合纺织加工、流通及其产业链运行的情况,从规模化种植、纺织纤维多元化和面料功能化、加大服装企业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达到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改善产业运行效率,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纺织业;规模化种植;创新能力;现状;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macro environment on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cultiva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mbinated the textile processing, circulation and the chain oper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From large-scale cotton growing, plurality of textile fibers and fabrics function and increase the garm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three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extile industry, improve industry for efficiency,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scal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situ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纺织业涉及的领域、环节众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市场环境接近于完全竞争,产业内各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且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较大,行业利润不稳定,市场竞争力较弱。通过对我国纺织产业的政策环境进行分析以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改善产业运行效率的途径[1-3]。

1 纺织业概述

近10年来,我国纺织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见图1)。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纺织行业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项目增长缓慢,行业利润增长持续回落,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4]。纺织产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支撑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已逐渐丧失了成本优势。

2 棉花产量不稳定

我国植棉历史悠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消费国,植棉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产量在600万吨左右,每年棉花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缺口在400万吨左右。由于棉花种植费工费时,且种植补贴远不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再加上受极端天气影响,我国的棉花产量近年下降较快。

2.1 种植缺乏统一规划

按照地理区位,我国的棉花种植可分为三大主要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新疆棉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棉区约占25%,长江流域棉区占10%左右[5-6]。除新疆棉区棉花种植成规模以外,其他棉区种植比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

2011年,国家出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按照19800元/吨的价格收购棉花。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我国植棉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12年国家延续了棉花收储政策,同时提高收储价至20400元/吨,市场预期收储政策稳定棉价的作用不足以弥补棉价下跌导致的面积下降。国家出台棉花收储政策有利于稳定棉花生产,有利于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产业升级铺平了道路。

2.2 种植成本上升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棉花的种植成本也有所上涨,如图2所示。2011年棉花产值为1995.1元/亩,其中总成本1584元/亩,净利润411元/亩。总成本中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585元,同比上涨39%,人工成本782元,同比上涨9%,土地成本217元,同比上涨24%。物化成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棉花每隔15天就要修整一次,还要定期浇水,及时通风,且采摘期较长。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对粮食种植补贴明显多于棉花[7]。

2.3 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国分散的棉花生产决定了棉花质量差异较大。棉花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棉种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国内研究棉花种子的机构数量繁多,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且每年的棉花质量情况对比性不强,不利于棉花种植的长期稳定发展。棉农采摘棉花后,由于条件有限,存放过程中很容易掺入异性纤维,质量等级受到影响[8]。另外,棉农售棉习惯不仅影响了棉花的光泽和韧度,也影响了棉花的流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

3.1 加工流通利润微薄

目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众多,但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棉花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就面临亏损的风险。据中国纤维检验检疫局数据,截至2012年3月,2011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710家加工企业参加棉花公检[9]。另外,国内普遍存在数量庞大的小型棉花加工厂,主要为周边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加工籽棉,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为加工费和副产品。目前市场普遍的加工费用:新疆为800元/吨,内地600元/吨,除去电费、工人工资和设备折旧等费用,加工费基本可以勉强维持企业运转。大部分加工企业选择了棉花期货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缺口长期存在以及进口棉商进入国内市场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的棉花流通企业应调整经营理念来应对挑战。结合国情,棉花加工企业应积极构建自己的渠道,可以通过国内的专业化棉花合作社掌握资源,与下游纺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优化棉花流通结构,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实现稳定的加工利润。

3.2 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纺织行业作为产业链中承接原料和成品的部分,包含纺纱、织布和印染等多个环节,在棉纺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的纺织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2011年全年开工率仅为75%。据估算,2011年全行业产能过剩率在20%左右,而新增的纺织项目争相上马,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10-11]。同时,纺织行业在服装产业投入过高,而在家纺等其他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也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在“十一五”期间运行良好,棉纺织行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近期公布的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了行业发展方向,即行业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因此,我国纺织业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经营模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3.3 服装产业期待创新

服装产业是棉纺织产业链的最末端,不仅实现纺织商品的供给,也是实现产品价值、保证产业链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内服装品牌的增长速度较快,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考虑使得服装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所忽略,服装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由于欧美经济的疲软,服装企业不得不扩大非洲和东盟等地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营销力度,试图通过新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来填补市场缺口[12]。

综合来看,全球经济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波动剧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压缩着行业利润,服装行业一方面消化着产业链上游传导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国外服装大鳄的残酷竞争,不得不思考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之路[13]。产业链的竞争不仅打破了服装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也注入了新的思想。目前,服装企业也开始尝试从原料生产到最终的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4 产业发展趋势

纺织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却存在着上游研发投入不足、中游技术装备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滞后等缺点,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产业资源将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品差别化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当中的低位,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真正的出路。

4.1 棉花生产规模化

棉花生产规模化指的是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扩大棉花种植规模,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推广先进的棉花品种,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采用机械播种和采收,提高劳动效率。棉花生产规模化将稳定植棉面积,不仅可以疏通棉花购销渠道,保证棉花供应,还可以采用期货手段规避价格风险,增强棉农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棉农的种植收益。

4.2 纺织纤维多元化、面料功能化

目前,我国棉花纤维在纺织行业中占比较大,而化学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占比较小,如果出现价格波动,企业将面临亏损的风险。纺织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制新型纤维、合成纤维,通过降低各个纤维含量的占比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工企业也可以在面料的研制上下工夫,通过开发新型面料和高档面料来丰富面料品种,提升面料功能。

4.3 服装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

服装企业处于纺织产业链的最末端,掌握着较多的需求信息,能够自下而上地传导需求,同时也消化着产业链上游传导过来的价格压力,对于纺织产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服装企业应整合产业资源,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来了解需求,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来创造需求,同时利用网络等多种营销手段扩大产品销售。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值得借鉴,但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建立纺织产业的战略联盟或许更为实际。

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保证原料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纺织企业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强化纺织产业链合作关系,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强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各环节共赢的纺织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朱北娜.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棉纺织造业持续发展[J].纺织导报,2011(09):12,14,16.

[2]王抚成,杨滨.棉纺织企业应着力解决的五大问题[J].中国纺织,1999(12):4-7.

[3]刘.升级是棉纺织产业唯一出路[N].民营经济报,2007-07-25(01).

[4]徐文英.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0(05):7-9.

[5]苏晓霓.河北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思路和任务[J].河北企业,2011(10):49.

[6]陈定.加速推进棉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J].中国纺织,2001(04):30-31.

[7]刘文硕.棉纺织装备输血产业升级[N].中国纺织报,2007-11-15(01).

[8]程里.标准化:纺织业“十二五”的发展之重[J].中国纤检,2011(05):31.

[9]郝杰.棉纺织企业的升级之路[J].纺织服装周刊,2006(33):40-41.

[10]储诚山,潘家华.中国棉纺织产品链对全球影响分析[J].开发研究,2011(04):16-19.

[11]李红梅,韩华洁.棉纺织业要走减量升级之路[N].中国纺织报,2009-04-07(01).

[12]徐文英.中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江苏纺织,2002(01):4-10.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5

1、管理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科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

2、专科护士的培养,如造口和伤口护士,肿瘤护士,糖尿病护士;

3、护理教育者,成为教授者,向他人传授护士专业技能;

4、护理科研者,研究护理方面的理论或现象,成为研究者;

5、走进社区,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也逐步发展成熟,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进入社区,共同发展社区护理;

纺织业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比较优势;广东;纺织业

一、广东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1、广东的区位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交通方便、资讯发达、信息量大,基础设施配套,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数万港澳客商陆续到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投资办厂,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粤港澳经济区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另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使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9省加港澳的区域经济进行大整合,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2、广东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分析

一是市场占有率。由表1可见,广东省的纺织品、服装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均高于上海、江苏和浙江。从国际比较来看,就服装而言,广东及苏、浙、沪三省(市)均高于日本国,广东省的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美国,其强大的竞争力显而易见。

那么,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各地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在全国出口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二是贸易竞争力(NTB)、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的比较。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见表3),广东省仅服装产业是净出口产业。而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业已转为净出口产业。从国际比较来看,服装业仍为广东具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比较而言,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均大于1。服装业是广东、上海、江苏三省市及中国的净出口产业,也是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广东省产业的竞争力最为突出。

3、广东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群作后盾

广东服装产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地区形成近l0个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服装生产和销售基地。目前广东服装业拥有生产企业数万家,从事服装生产流通的人员超过500万人。近l0年来,广东服装的年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中国第一,形成了“深圳、虎门女装”、“沙溪休闲”、“潮州婚纱、晚礼服”、“南海内衣”、“大朗毛衣”、“普宁衬衣”、“佛山童装”等产业集群。南粤服装――中国巨无霸的地位已经确立。据广州海关统计,2009年广东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以下简称“服装”)281.7亿美元,较2008年猛增78.2%,占全国服装出口额的29.6%。

二、广东纺织业的比较劣势

1、广东纺织业升级的速度相对较慢

一方面,广东的纺织企业中私营企业、家族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的问题,而且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纺织服装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如IT、家电、汽车等新兴产业引入关注,同时,目前纺织服装产业总体附加值低,因此在考虑选择什么产业作为战略发展大计的时候,一些珠三角地区相对发达城市的政府,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未将本来很有优势的纺织服装业真正发扬光大。在政府部门无暇顾及的情况下,广东纺织服装业缺少了应有的发展规划与调控,影响了该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祖庙反映:佛山市推进城市化建设,土地升值很快。童装产业所在的禅城区地处中心区,规划定位是大商贸,要求童装企业向三水等地转移。而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和困难。广州越秀区的服装专业市场也面临批发和物流向郊区搬迁的问题。这说明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移压力,转型升级越来越迫切。

2、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广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贸易占63.9%,比全国平均值35.7%高出28.2个百分点,而一般贸易出口只占全国的12.9%,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占当年产值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外资企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高达90%,在产品技术开发、跨国营销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

3、缺乏知名品牌,以“贴牌生产”为主

虽然从数量上说广东是我国服装业出口的大省,但由于以往广东的服装生产是以“三来一补”形式为主,自行设计和注册的服装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并不多,加工能力强而品牌影响小,影响了广东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广东生产的大部分服装是打着国外的品牌“借船出海”,赚取的只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强度作业为代价的可怜的加工费。而服装品牌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却被流于外人之手,有专家指出,仅依靠替他人作嫁衣现在尚可生存,但目前周边其它发展中国家已经纷纷采取对策争夺服装业市场份额,印度、越南等国的纺织业发展便十分迅速。相比之下,劳动力优势和政策优势已不明显,服装加工业的利润也越来越薄。

三、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选择的路径

“比较优势”是现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广东省纺织服装业长期依赖的传统比较优势在逐步丧失,同时又不具有更加有竞争力的新生优势,长此以往,必将造成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

因此,实现纺织服装业升级的现实路径就是: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即在依靠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纺织品服装在出口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实现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目前广州市人均GDP已达9312美元,这标志着广州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步伐的机遇已经到来。如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龙头,以工业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国内市场为两翼,以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为手段,工贸互补,产学研并进”的战略举措。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好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的契机,整合行业土地、营销网络、品牌产品等优质资源,积极招商引资,统筹规划行业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商贸平台――广州T.I.T国际纺织城,大力发展纺织会展交易、国际贸易、创新研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随着广州T.I.T国际纺织城这一平台的成功构筑,从根本上提升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充分利用纺织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高端科研、设计水平,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战略优势。

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不再仅仅是企业信誉的象征,而成为了一种承载着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文化符号。因此,广州纺织产业必须切实转变产业发展观念,制定实施适应国际市场情况的品牌策略,集中资本和精力树名牌。如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纺织老品牌。近年来,集团凭借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竞争优势和完善的产业基础,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体系,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品牌设计水平,形成了“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交货快”的生产模式,使老品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潮州婚纱晚礼服企业品牌战略成效明显。通过“政企联动”,全市共获得广东省名牌、名标13项,其中,名瑞、金潮、伟标的婚纱晚礼服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小榄镇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有国家和省级名牌19个,并协助企业积极进行营销推广,提高品牌贡献率;大朗镇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0万元,其他产业集群也有类似政策。

集群对自身的区域品牌增强了保护意识,积极注册相关集体商标,开展品牌宣传,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战略联盟,对一些抢注行为积极交涉,以致采取法律手段。

三是依托“比较优势”,发挥中心城市产业辐射,积累升级资源。

服装产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以及社会内涵。服装纺织产品不但体现了不同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还往往打上了文化、地域以及历史的烙印。同样,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也紧紧依托于它所在的区域,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都是和其所在的城市联系在一起的。

可把珠三角明确定位为全省纺织工业产业提升的核心地区。广州、佛山、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纺织服装加工业在实施梯度外移的同时,还应在科技、市场、文化、创新、品牌、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树立在全省纺织业的龙头地位。同时,应加大广州、深圳、佛山在全国纺织服装商贸领域的影响力,建设好东莞、中山、普宁、开平等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带动西樵、大朗、虎门、沙溪等众多纺织产业名城名镇不断升级。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综上所述,广州纺织产业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科技、文化等打造“软”实力。将企业改革和产业转型进行到底,从而带动广州纺织产业突出重围、再度崛起。

参考文献

[1]Wavehand.广东省纺织行业2005年发展分析[OL].新华网,2006-12-25.

[2]程东升,刘丽素.引领时尚,争创名牌――广东服装业调查与思考[J].大经贸,2000(2).

[3]何静文.苏浙粤纺织业比较[OL].南方网,2005-07-13.

[4]薛晓萍,张建功,潘立勇.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