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KIBS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3―04

一、引言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对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下简称KIBS企业)社会网络角度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以及知识转移在KIBS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则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社会网络特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

Wiik(2008)认为:企业社会网络为知识获取提供平台,其作用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本文对KIBS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分析采用“关系一位置”分析方法,将社会网络特征分解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并进一步从联结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来分析结构维度,而从联结强度、互动频率来分析关系维度。

1 社会网络特征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Granovetter(1992)的网络结构观。他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心度是关于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测量概念,以此区别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更可能得到知识。Burt(1992)认为结构洞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理念、资源的流动,进而会提高知识获取、消化吸收的可能性。结构洞即当存在甲与乙存在联系,乙与丙存在联系,而甲与丙之间无联系的情况时,甲、乙、丙之间有着非冗余的联系,也就是甲、乙、丙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乙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中间人,乙在这一关系中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H1:网络中心性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H2:联结密度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H3:KIBS企业在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节点位置对其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2 社会网络特征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KIBS企业的特点决定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大多数KIBS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类企业可以称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剧烈,不容易建立关系紧密的强关系,更多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弱关系。一方面,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信息,员工之间的弱关系决定着个体的异质性强,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网络成员间的交流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产生亲密信任的氛围。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联结强度与KIBS企业知识转移负相关;

H5:互动频率对KIBS企业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二)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Miles等(1995)将KIBS企业定义为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是KIBS企业的核心。一方面,企业除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外,发现、获取并使用企业外部的知识,也成为企业创新性资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转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资源,是企业将知识整合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知识转移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KIBS企业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越中心,与周围的联系越多,越占据有利的位置,其在网络中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通过交流和分享,进而使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知识转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KIBS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大胆提出假设,验证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中起中介作用,即:

H7: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本文对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1份,占回收问卷的75%,占总发放问卷的22.75%。

2 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信度检验,判断不同题项是否能准确反映观察变量的特性,CITC相关系数全部都大于0.30,Cronbachseα系数都大于0.70即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被接受。在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的KMO系数都处在较好水平,所有变量量表的KMO系数均高于0.7,均通过了Bartlett's检验,证明本研究量表结构效度非常良好。

(二)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考察变量是否相互影响,初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呈现显著水平为0.01水平上的负相关,研究将以此资料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验证

(1)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将网络特征的五个层面:网络中心度、联结密度、结构洞、联结强度、互动频率逐一带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模型一检验网络中心度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显著,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R方调整为0.230,说明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1成立。

模型二加入自变量联结密度后,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424,说明联结密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2成立。

模型三加入自变量结构洞,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542,说明拥有越多结构洞的组织,知识转移效率就越高,即假设H3成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在社会网络特征的5个指标中,结构洞对模型的贡献最大。

模型四加入自变量联结强度,结果表明强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强关系带来的是知识的重复,即假设H4成立。

模型五加入自变量互动频率,结果表明互动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H5成立。

(2)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8,即假设H6成立。

(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知识转移在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本文对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加入知识转移后,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以断定,在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关系中,知识转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7部分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91家KIBS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网络特征的五个特征中,除联结强度外,与知识转移均有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与KIBS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而假设H1、H2、H3、H4、H5、H6、H7均得到支持。

(二)提升KIBS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KIBS企业通过社会网络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为KIBS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KIBS企业决策者应积极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创新,专家的解释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中学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

好奇心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想了解新事物的欲望。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就好像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把地基打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沈复的《童趣》时,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方面就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实好奇心和观察力是一对胞兄弟。作者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那么多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唤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理解和表达事物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力为人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户,人们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促进了人类的思考,从中获取了大量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可以教给学生许多观察景物的方法。第一,从视觉方面,也就是眼睛看到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第二,从听觉方面,也就是耳朵听到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三,嗅觉方面,也就是鼻子闻到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第四,感觉方面,也就是身体各种器官能体会到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有许多方法,要靠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

其次,要创造性地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这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态度、情感等各方面因素。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观察事物的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达尔文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记忆力是走向创新意识的阶梯。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它的帮助。你观察到东西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把它储存于大脑中。而且要长久地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就需要记忆的帮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记忆方法。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比如,及时复习和巩固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经常复习是加强记忆、战胜遗忘的重要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和消化。再次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记忆方法。最后要激励学生创造出新的记忆方法。

三、思维力是通往创新意识的桥梁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架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把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机械模仿,或者用某种条条框框约束学生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出来的,不管正确与否,教师就要给予鼓励,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训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难度,有难度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赞可夫说:“人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就像摘桃子一样,不能挂满枝头,而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想象力是放飞创新意识的翅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帮忙。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可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越丰富,对于内容的理解越深刻,表达越具体和生动,创新的火花就会迸发。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中职;函数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函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而且较为抽象,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中职函数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渗透与应用较为薄弱的现状,增强函数教学的创新理念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创新意识指导下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中职函数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中职函数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进变量。体现创新理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中职数学函数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函数概念是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引进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要充分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函数教学的创新理念。如在分析某些数学问题时,变量不明显,利用函数引进变量,就可以轻松解决数学难题。由于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目前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缺少创建变量的意识,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的引导,在中职函数教学中渗透引进变量的思想,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们树立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数学理念,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自变量与变量的定义,在学习函数知识的同时,实际上也打开了更多数学领域的视角。数学教师利用函数的广泛联系性,不仅给学生的解题带来新颖感、难题易解的,而且在广征博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思维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实效。

二、建立坐标。激发创新意识

建立坐标,寻找函数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些几何问题具有动态特征,采用学案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切入点,有助于促进生成高效的数学课堂。创新思维意识的产生来源于数学思想的应用,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解决,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途径。数学知识范畴中存在着“数”与“形”两个基础概念,坐标系中图形的变换很好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如把图形放在坐标系中,把图形看做函数的图象,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利用函数解析式及函数性质可顺利解决问题,这便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基础,在解答函数题目时,往往需要结合绘制图象,建立坐标,从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开始,就蕴含了函数的概念。中职数学中的函数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充分利用“数形结合”观念,使学生理解函数变量与图象的对应关系,运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知识类比,体现创新能力

在中职函数教学中,以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及思维方式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类比来实现。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在教材的使用上进行大胆创新,强调整体地理解函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进行函数教学时,对函数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教材例题进行深挖,把“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整体理解函数,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学生感知函数概念并形成函数概念的过程,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产生有效的类比联想,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横向转化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函数教学的知识类比,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要避免两种认识的误区:一是只考虑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类比,二是只考虑函数之间的类比。只考虑和以前所学知识的类比,忽略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影响和只考虑函数之间知识的类比,而忽略了函数与数、代数式、方程(组)之间的联系,都导致函数教学失去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函数教学中,如讲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时,不要刻意把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区分开,可以通过类比、对比两者性质的差异,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对教学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认识,这样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将对后续函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促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教学;自主创新

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以教材为本,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思维品质教育,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1 立足现行教材,挖掘创新因素

在现今时代,教师的职责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注重通过有效手段,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这一参与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作为承载知识的摇篮――教材,则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键。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重要。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基于以前相关的旧知识,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但是一味的使用传统模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把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发现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知识,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因素。例如教《圆的面积》一课,放手让学生动手先将手中的圆16等分,再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所拼的图形与圆的关系导出圆的面积,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除了与教材相同的推导方法外还找出了与之不同的,富有创见的推导方法,如拼成三角形,梯形等也可以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进行教学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知识的基础上有效的发挥了创新潜能。

2营造氛围,激发创造意识

2.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新如同水波荡漾激起的涟漪,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大脑启蒙生智。然而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它需要一个产生火花的课堂氛围。在我们的传统中,师道尊严影响深远。刻板的教条主义,人的懒惰思维,标准答案的束缚,仿佛给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毫不留情地将一些学生的创新灵感一次又一次地扑灭;在学生犯错误之后一次又一次的指责嘲讽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开始变得对一切事物熟视无睹;在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苟言笑,紧张、严肃的气氛笼罩着学生,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怎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怎敢产生创新的灵感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个敢说、敢想、敢做、敢问,敢标新立异的宽松和谐、充满民主的学习气氛,也只有允许学生说错、思错、做错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多想、多说、多做的锻炼中,热情主动的参与探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2.2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进而才能常有创新。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下才能被激活。因此,在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倒数,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①出示:()×()=()×()=()×()=1

②问:同学任报一个数,老师都能很快找到它和数相乘的积是1,不信你们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分别报出自然数、分数、小数等)并让学生乘一乘验证。

③出示另一问题:()×8=()× =()× =()×2.5=1.组织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方法?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并总结出方法,发现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这样的教学能够极大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学生就开始了对知识的探索,这正是创新意识被唤起之时,而创新也从这里开始。

3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感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应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通过实践,抓住了知识的本质联系,从而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取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后,就避免了机械的记忆,也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打下了实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应立足教材,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5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四、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五、培养兴趣,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主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机关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范文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课程标准》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是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逐渐彰显,过分强调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应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他们尝试创造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地去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师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弃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弃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讲课时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四.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学习的图象性质这节课时,如果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观察特点总结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内容我分了三课时来上,上这节课的过程大致如下:先由简谐振动等物理中事例引入本节课题,指出形如

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用途,学好它对学习数学和物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函数

的简图,图画好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象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A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