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培肥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培肥的措施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1

一、实施要求

我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土壤培肥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巩固强化农业基础、粮食安全战略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分工负责、统筹合理规划、分类稳步提升”的原则,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农业科技,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养分平衡等综合技术和措施,以创造“肥沃、健康、安全”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土壤培肥项目,使标准农田从二等田上升为一等田,综合提高农田整体生产能力。

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必须是我县已建二等标准农田,并具有一定规模,要求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并至少在近10年内不会被征(占)用。

二、实施目标和要求

(一)实施目标

1.土壤有机质提升。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努力提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项目实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实施前有所提高。

2.农田耕作层改良。通过实施农田深翻耕等土壤强化耕作和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标准农田土壤耕作层厚度,使标准农田平均耕作层厚度达到17厘米以上。

3.土壤养分平衡。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配方专用肥、配施微量元素肥料、土壤酸碱调节剂等方法,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使土壤养分平衡。

(二)实施内容

实施标准农田地力培育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强化土壤耕作、种植冬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配方专用肥等。

1.强化土壤耕作。针对耕层较浅或实行免耕栽培的项目区,采取深翻耕等土壤强化耕作方式,加深土壤耕作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和耕层厚度,改善土壤的耕性。项目实施期间至少深翻耕作层1次。

2.种植冬绿肥。在项目实施区要求绿色过冬,冬季无作物种植的实施区内(如稻田)应种植冬绿肥,适时翻耕全部还田,并施适量速效氮肥和石灰,促进绿肥分解。

3.秸秆还田。作为地力培肥的主要措施,在水稻、麦子、油菜等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施用适宜的腐熟剂加速秸秆分解并及时翻耕入土;对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实施区,应建立沤制池,对作物收获后的残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进行沤制发酵,作为肥料利用。

4.商品有机肥。在项目区内全面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要求每年每亩用量:水稻田施用100公斤以上,其它作物施用150公斤以上。

5.施用配方专用肥。示范区应用配方专用肥,每年每亩施用量为40公斤以上。

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求在项目区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以畈为单位,提出不同作物施肥建议,制订配方施肥建议卡。

三、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

项目实行申报制,一年申报,四年实施完成,项目的责任主体和管护主体是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建设主体是其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经济合作社等单位,并经所在镇乡(街道)政府同意后向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审,领导小组审核后,由县农林局、财政局统一上报市农业局、财政局。

(二)任务下达

各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目标和内容,制定项目分年度实施方案,报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审核后,由县农林局、财政局下达年度实施计划。

(三)组织实施

各项目实施单位按下达的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所在乡镇(街道)政府作为项目责任主体单位,负责对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质量等的监督和管理,并定期(每季最后一月的中旬)向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项目实施情况;作为项目日常管理部门,县农林局负责对全县各个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工作,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和通报,并及时将全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农业局。

(四)考核验收

项目实行分年度考核验收和总验收制度。在项目实施的前三年,每年在年度计划完成后,由县农林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在项目实施全部完成后,先由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评价初验,领导小组审核,合格后报请市农业局进行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根据相关要求,准备好项目验收的有关材料。

四、资金管理

(一)补助资金来源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土壤培肥项目原则上财政补助总额每亩800元,其中市级财政每亩补助400元,县财政配套补助每亩400元,不足部分资金由镇(街道)、村等多渠道投入。

(二)补助环节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土壤培肥项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强化土壤耕作、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和配方肥施用等补助,具体补助环节如下:

1、冬绿肥种植。主要用于绿肥种子、根瘤菌、适量肥料等,每年每亩补贴100元,覆盖率18%。

2、商品有机肥推广。主要用于购买有机无机专用配方肥培肥地力和有机质提升,每年每亩补贴80元,覆盖率100%。

3、秸秆还田快速腐熟还田。主要用于腐熟剂、用工费用、配施肥料等,每年每亩补贴40元,覆盖率10%。

4、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或集中还田。主要用于机械粉碎费用、集中收集费用,每年每亩补贴40元,覆盖率25%。

5、强化耕作。主要用于农田机械翻耕,每亩补贴40元,覆盖率25%。

6、因缺补缺和酸化调整。主要用于原料、用工费用,每亩补贴66.6元,覆盖率5%。

7、配方肥。主要用于购买示范方建设的专用配方肥,每亩补贴80元,覆盖率12%。

8、社会化施肥服务。实施区内标准农田统一施肥,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每年每亩补贴10元,覆盖率90%。

9、示范方建设。主要用于示范方建设所需原料、用工等,每个示范方每年补贴2万元。

10、土壤检测。用于子项目土壤样品的检测费用,每年补贴5万元。

项目涉及的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由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好相关台帐及农户发放凭证的登记,责任主体和管护主体要及时督促指导。

(三)补助资金拨付

标准农田土壤培肥项目补助资金,按每季上报的项目实施进程,经审核后补助资金按照报帐制拨款形式,由实施单位到县财政办理拨款手续,每季拨付一次。

(四)专款专用

标准农田土壤培肥项目补助资金,都严格按照财政报帐制,由县财政直接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各项支出原始凭证必须使用规范的税务发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和使用绩效。

五、组织领导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2

1有机农业生产的土壤培肥途径

1.1采用天然材料当做农作物有机肥料

对于土壤来说相比于化学肥料,天然肥料更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肥力,像是农作物的秸秆、动物的粪便和天然而定木灰、木屑、木炭以及树皮等天然作物;不含任何防腐添加剂的动物皮毛、肉和残骸;海洋中的水草等有机物都可以是农业生产当中土壤的有机肥料。

1.2矿物来源的肥料

在有机农业当中,不同的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且根据其生长所需肥料的不同。比如说有的农作物对钾肥的需求多,有的农作物对磷肥要求比较多。所以,对农作物的种植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双向结合,以此满足植物各个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1]。农作物的矿物来源多数是天然未经过任何处理,并且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镁矿粉、磷、白垩、石灰石等物质,因为这些材料没有经过任何的化学物质的掺于,所以能够在调节土壤的肥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1.3微生物的来源

微生物的来源肥料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的副产品以及在天然的存有微生物配成的肥料,因为它们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破坏,所以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任何的有毒物质的侵害[2]。此外,微生物还能够起到促进有机物分解的作用,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微生物群数量的增加,帮助土壤中一些物质平衡的调节,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任何的影响,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自然保护。

2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

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农业种植的基础,因此在土壤培肥技术当中,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解决土壤供肥的矛盾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土壤培肥技术,做到科学合理的施肥,从最大程度上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2.1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耕作

合理的耕作是改善土壤地面状况的有效措施,也是疏松土质缓解土壤中水、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为了使农作物得到更好的生存成长基础。对于土壤来说疏松土质,能够使土壤内在的物质,在光的效应下进行转化。此外,合理的安排农作物的种植,采用间作套种轮作的模式也是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3]。譬如豆科作物的轮作,可以对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做到有效的利用,采用这种的方式能够使根瘤菌固定土壤中的氮元素,改善土壤中的有机物。除以上措施之外,就是需要对土壤的排水进行规划设计,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生命来源,但是过多的水分或是过少的水分,都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度田间作物的合理灌溉,根据其生长情况决定其农作物水分需求量的多少。

2.2根据土壤的特性进行培肥技术的实施

因为有机物内在的养分性质的含量差别比较大,因此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对于有机物的需求不同,因此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不同的施肥技术。首先除了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土壤肥料以外,其他无机物的肥料一定要经过处理之后方可使用,要保证其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4]。这里额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动物粪便这样的高热量的有机物,避免出现肥量过高,出现烧苗的现象发生。但是若使用农作物的秸秆当做肥料要注意的是提前进行秸秆的切断,此外因为植物材料的多数是含有丰富的纤维,所以在使用农作物的材料时,可以结合其他的有机肥料,配合使用,共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例如农作物肥料和动物肥料一起结合使用,来降低肥料当中含有的碳氮比例,满足土壤中微生物繁殖的需要,从而达到调节土壤肥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草木灰呈碱性,含有5%-10%的氧化钾,因此草木灰在配合其他肥料一起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和动物肥料的混用。泥炭的有机物质和腐殖质含量丰富,但是因为其内在的含酸量比较大,含有大量的活性铝和铁,其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能直接的用作肥料,需进行加工后才能使用。

3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的使用

在土壤施肥的过程中,若是出现土壤肥力较差的情况,就需要调整其施肥方案,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施肥效果。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根本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例如。对砂性的土壤来讲,为了改良土壤内部的结构,调整内在有机成分,是土壤能达到最佳的保肥效果,需要施加土杂肥,但是对于强酸性的突然,因为其内部的酸碱指数已经严重的失衡,所以要增加石灰,调节其酸碱度使其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外在物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农作物的种植期间,及时对农作物土壤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检测,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稳定成长。

结语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良 培肥措施

1、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

1.1盐渍化土壤

盐渍化土壤是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而致,一些地区的盐碱化程度过高,导致土地质量低下。盐渍化土壤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地下水源丰富,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大同县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1.1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增加农田灌溉的工程措施

地下水位高是形成盐渍化土壤的主要原因,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是盐渍化土壤改造的前提。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不会很高,绝大部分可以直接用于灌溉,盐分随着水体的流动而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土壤含盐量的目的。同时要进行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质量,减少大水漫灌和局部积水。春夏之交由于气温变化大,天气干旱,容易加重盐碱化,地区土壤返盐盛期,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发育,所以应在早春进行适时灌溉,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可大大减少土壤返盐。

1.1.2减轻盐分和钠离子危害的化学改良措施

对于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土壤,钠离子含量多,危害严重,作物难以正常生长,可使用化学改良,如过磷酸钙、石膏、硫酸亚铁、磷矿石、腐质酸类肥料等,以钙离子代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碱性,消除钠离子的毒害,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冲洗,以淋溶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活化钙离子,加速代换速度,提高改碱效果。

1.2增加地面覆盖,促进土壤培肥的生物措施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尽量避免使用碱性和生理碱性肥料、平田整地、深耕、深松,推行深播浅盖种植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种植绿肥。

1.3坡地梯改土壤

坡地梯改土壤指地表起伏不平,坡度不大,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通过修筑梯田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修建梯田,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坡面15度以下的坡地要修建梯田,田埂上可种一些灌木。②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2、障碍层次型土壤

障碍层次型土壤主体中在1米以内有粘盘、铁盘、沙姜、砾石等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层次。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改良措施。①深耕打破障碍层,增施有机肥,增加耕层阳离子的代换能力。②引洪灌溉,淤泥逐渐加厚耕作层。③造林、种草、绿肥可对障碍层逐步进行熟化改造。

2.1消除障碍性因素措施

2.1.1低洼易涝地改良培肥措施

(1)挖沟排水,修建台、条田,起高垄。一般沟距45m左右,台、条田多为田面宽10m-50m,沟宽2m-3m,沟深0.5m-1.5m,以便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地表积水,真正起到防洪治涝的目的。

(2)客土掺沙。客土掺沙主要是改善土壤水、气、热失调状况。客土多指炉灰渣、河流沿岸的冲积土及有关生产企业生产的土壤改良剂等一些物料,平均亩用炉灰渣或冲积土50t左右,施到耕层1/3处,深约7cm。经逐年培肥改造,使重粘成中粘土,土壤物理性粘粒由40%降到30%。

(3)扩种水田。采用扩种水田的办法,可起到以稻治涝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水源较充足的低洼易涝地上,改低洼易涝地为水田。二是在地膜稻栽培水平较高的地方,在低洼易涝地上种地膜稻。三是在供电条件好、地下水位高、水量比较足的地方,打井种稻。一般每眼井浇灌面积约15亩,水稻亩产平均可达350kg/亩-400kg/亩。

3、灌溉改良型土壤

灌溉改良型土壤是由于气候条件形成的降雨不足或时空分布不均匀,与作物需水量不同步,或由于地形、土壤性状等原因造成保水、蓄水能力较差,但具备进一步开发水资源的条件,占大同县中低产田面积的21.5%。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培肥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以肥促水,以水调肥。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艺节水技术,改善农田保水、蓄水、供肥能力。

4、增施优质农肥土壤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坚决消灭“白茬地”,全部实现二年一茬粪或三年一茬粪;亩用量在2m3-3m3之间;所施的有机肥要保证质量,农肥有机质含量在8%以上,粪土比例控制在1:2-3之间。另外,施用的农肥完全腐熟,从外观上看,达到腐、烂、臭。发展绿肥,恢复地力。目前,发展绿肥,用绿肥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阻力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扩种绿肥,实行粮肥轮作,势必挤掉了一些耕地,影响了粮食产量;但从长远看,总的经济效益是合算的。据有关资料记载,种植绿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富集与转化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加速了土壤熟化的进程,减轻了水、土、肥的流失,增强了固砂护坡的能力;以1年为一个周期,绿肥翻压后,地下部分肥田,两年有效,第一年增产50%,次年增产20%。每亩地上收青草约1500kg,用其沤制的优质农肥足够施用1亩地;如果做猪饲料,可供1头猪常年食用。

5、农业工程措施

5.1推广节水排灌技术

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推广管灌。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在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微灌、喷灌。微灌技术,可有效控制田间用水排灌,有利于培肥地力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

5.2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

对生产性能极差的农田地块,营造农田防护林种植绿肥牧草,既可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抑制土壤盐碱沙化发生。

5.3科学作物生产布局

在农业种植结构布局中,应合理分配作物布局,尤其是注重大宗作物玉米、水稻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科学实施轮作倒茬,保持有足够的优质耕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5.4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多方开展科普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崭新的科学知识,让农民不断看到、学到,实实在在感受到科学种田带来的好处,这对本市中低产田的改良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4).

[2]张琳,张凤荣,姜广辉等.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26(1)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增收;土壤肥力;培肥技术

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肥力则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肥力是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农业的生产环境也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业的引进大大的改进了传统农业上的不足。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同时它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充足而健康的食物。

一、农田土壤培肥的途径

提高土壤肥力就是要提升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四大元素的水平,即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只有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矛盾得到协调,作物的根系生长庞大、吸收的营养多了,作物产量才有可能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肥料、降水、作物品种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作物、土壤条件、农艺措施等一系列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丰产。

1、 采取生物养地

生物养地是将生物及其残体融入土壤来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固氮不仅节省能源,而且无污染,能净化环境。如禾本科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碳素且腐殖化系数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并能有效改善土壤耕性,虽然耗氮较多,却能够固碳,并且能返还土壤更多的有机质,因而可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豆科作物属于用中有养的作物,其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比值小且含氮量高,收获后氮元素留给土壤的较多,并且其根瘤菌能够固氮。油料作物虽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但如果适当处理其副产品使其还田,也可保持农田中营养元素的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倒茬,把“用养”特点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用中有养、养中有用、用养结合,有利于调节土壤的培肥地力。

2、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施用

单纯依靠化肥虽然能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但肥料损失较大,投资增加,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下降。化肥虽然能够促进土壤养分的平衡,起到“以无机促有机”的效果,但在生产施用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施入有机肥料,不但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地力水平,而且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好。因而,只有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施用的养地策略,才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

3、 确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措施

(1)生物、人工培肥相结合

生物培肥可以采取种植豆科、绿肥、多年生牧草等作物进行地力培肥,其特点是成本较低、无污染。人工培肥是给土壤施入有机、无机肥料,特点是效力高、速度快,但投资较大。只有将二者结合施用,才能使土壤的“增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次分明,“长短”结合

在一个种植制度中,首先要确保产量高、效益大、需肥多的主要作物的需求。因此,施肥时要充分考虑肥效差异、土壤耕作、灌溉制度以及茬口衔接等因素。肥效慢的肥料宜作底肥,要深施早施;肥效快的肥料则要浅施、及时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适宜高水高肥;干旱的地块则应视具体情况适时适量施肥。

(3)加强培肥中低产田

通常情况下,加大施肥量,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施肥的效益报酬却呈递减状态。改善因子的第一次投入是最有效的,以后的每次投资收效逐渐减少。因而,重视中低产田的培肥,使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可以取得总增产、增加总收益。

二、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

有效的增加有机农业土壤的肥源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掌握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培肥技术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1、合理轮作、间作,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的安排农作物的布局,能充分有效的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是一个典型的提高土壤肥力的例子。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使其转变为氮源,豆科植物熟后,根瘤菌固定的氮源还在地下,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的耕层以及地面的状况,促进水、空气、肥料、热的相互协调,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疏松的耕层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转换。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同时促进了有机肥的吸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

3、根据有机肥的特性进行施肥

由于有机肥的养分性质以及含量差别比较大,同样的各种作物对于养分的需求以及含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对于农作物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作物应该掌握不同的培肥技术。有机农业作物只有施够足量的有机肥才能保证农作物不减产。

在满足施肥量的同时还要了解有机肥的施肥时间。作物生长有两个特别的营养期即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对于不同的时期提供不同的施肥量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

4、根据土壤性质进行合理施肥

土壤的特性对于作物的生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土壤的水分、湿度、盐碱度、温度以及微生物含量都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肥力,不同的土壤适合着不同的作物生长。像北方的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含量少,活动能力弱,这时就需要添加一定的有机肥来促进有机质的转换,促进作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南方土壤湿润、雨水多,会使得大量养分随雨水流失,这时就需要摄入大量的有机肥,来为作物提供养分。

三、农田水分的管理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更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品种、轮作方式、复种程度、施肥及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因此,要获得作物的高产、稳产,就必须保持农田水分的平衡,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水分管理。

1、 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选择种植制度必须与当地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要尽最大限度使作物在需水较多的生长旺盛时期与自然降水或灌水的进程保持一致,避旱避涝。针对有些地区十年九旱、水分不足的自然条件,在作物结构的选择上,尤其是水浇地和扩浇地,要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而对灌溉条件较差的旱地,则选用耐旱作物或耐旱品种,确保作物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打好基础。

2、 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以达到蓄水保墒的效果

采取平整土地、深耕、镇压、中耕耙耱等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减少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达到积蓄降水保墒的目的。也可通过种植树木、绿草拦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渗漏过大,增强耕作层的蓄水保墒能力。

3、 增施肥料,以肥调水

据以往的经验,通常是“旱薄相连”,越贫瘠的土壤,其蓄水能力越弱,抗旱能力也越差。因此,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贮水保水能力。同时,土壤营养状况的改善可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增强作物的抗旱性。对于贫瘠的土壤,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养分,养分的缺乏限制了水分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水分的利用效率与土壤肥力是同步提升的。因此,有必要增施一定量的氮磷钾等无机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机相配合施用,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4、 根据作物的需求适时灌溉、及时排涝

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作物的水源主要来自灌溉、降雨、地下水和土壤蓄水等方式的供给。一般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土壤中含水量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温度下降;过低则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二者都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四、农田保护

农田中水、土、肥的流失是导致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养分含量减少,腐殖质积累少,肥力降低,干旱加重,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所以,应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对土壤的水土保护。

1、 采取合理的作物布局

在制定作物布局时,要尽量避免连年种植中耕作物。栽培小麦、谷子、豆类、花生等密植作物和苜蓿等二年生或多年生牧草,由于其覆盖面积大、时间长,能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另外,根系相互穿插易形成团聚体,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有利于水土保持,也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2、 选择适宜的种植制度

在山区丘陵地区,采取间套作可增加地面覆盖,延长覆盖时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减少水土的流失;在平原风沙大的地区,实行粮经作物间作或轮作,可增加植被覆盖,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起到农田保护的作用。

3、 采取免耕或残茬覆盖耕作方式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 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改良措施;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94-01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近几年来,由于中低产田面积逐渐增大,整体上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产量。因此,为提高区域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稳产,对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改良势在必行。根据彰武县的地形地貌及其气候特点,针对当前耕地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因地制宜地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目的。

1 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

1.1 中产田的障碍因素

彰武县中产田面积为60 789.48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68%。中产田分布很广,一般处在地势平坦处,灌溉条件一般。土壤pH值一般在5.13~8.55,平均为7.1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01~44.10 g/kg,平均含量为11.17 g/kg;土壤碱解氮最大值为121.15 mg/kg,最小值为22.51 mg/kg,平均含量为62.52 mg/kg;土壤速效磷最大值为87.47 mg/kg,最小值为3.17 mg/kg,平均含量为21.17 mg/kg;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283.31 mg/kg,最小值为48.78 mg/kg,平均含量为104.19 mg/kg。

经分析发现,彰武县中产田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方面:有机质含量低,处于缺乏水平;碱解氮含量少,处于较缺乏水平;速效钾不丰富,仅为中等水平;土壤有效土层薄,且质地偏砂,保水保肥能力差;大部分地区没有灌溉保障,且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盐渍化现象。

1.2 低产田的障碍因素

彰武县低产田面积为44 649.47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为29.88%。调查表明,全县低产田耕地的速效钾为中等水平,平均含量为105.45 m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2.36 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48 g/kg,二者均为较缺乏水平。

经分析发现,彰武县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土质较瘠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较低;耕地田面坡度较大;土壤盐化和碱化程度较高,基本无灌溉条件。

2 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

2.1 农业工程措施

2.1.1 坡改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的田面水平、埂坎匀整的水平梯田的坡改梯农田综合工程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逐年深翻,加深耕作层,增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调节砂黏比例,改善土壤结构[1]。要在坡改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横坡种植、绿肥免耕等保持水土的耕作方式,减缓地面径流,保持水土。

2.1.2 旱改水。在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将旱田逐步改造成水田,能有效制止水土流失;还可通过水耕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增强土壤的保肥能力[2];另外,还能使土壤酸度下降,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磷的释放,不仅提高耕地地力和水稻产量,而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1.3 客良。彰武县北部土壤质地偏砂,可根据当地条件,利用阴沟泥、塘泥和岩层枯枝落叶进行客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通透性,协调水肥气热的关系。

2.1.4 推广管灌技术。即采用软塑管或硬塑管,在地下埋设低压管道,或将其铺设在地面,由此可输送灌溉水至农田。该技术可较土渠输水灌溉节省30%~50%的水量,还具有省地、省工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可推广应用[3]。

2.1.5 推广防渗输水等技术。为控制田间灌水量,促进节水灌溉,宜采用短沟、窄畦、短畦。在畦内用防渗渠引水灌溉,可消除以往灌溉中灌水量流失较多的现象,节水量约20%[4]。

2.1.6 推广微灌技术。该方法宜应用于局部种植区域的作物灌溉,即利用灌水器具和各级管道,将灌水加压、过滤,可选用滴灌、微管灌、微喷灌等方式,湿润作物根部的土壤,将可溶肥料随水施于作物的根区。一般在大棚栽培中采用微灌技术,可较地面灌溉节约80%~85%的水量[5]。

2.1.7 推广喷灌技术。该技术是当前大田作物常用的方法,即通过管道,将加压的灌溉水喷洒在灌溉区域。喷灌技术可较地面输水灌溉节约50%~60%的水量,但具有投资大、成本高等劣势,一般应用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可在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应用。

2.2 土壤培肥措施

2.2.1 增施有机肥,提高秸秆还田的比例。有机肥是提高耕地地力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施农家肥。秸秆是重要的钾肥肥源,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6-7]。据分析,每50 kg稻草的含钾量相当于含有KCl 1.50~2.25 kg。稻田每年施稻草3 t/hm2,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5%,提高土壤全氮含量0.007%~0.011%。必须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推广秸秆切碎及堆腐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率需达50%以上,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

2.2.2 实施“补钾工程”,合理增施钾肥。在过去的25年里,彰武县耕地土壤的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17 mg/kg左右。鉴于当地耕地土壤钾含量较低的现状,应全面实施“补钾工程”,实行“稳氮、减磷、增钾”[8]。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现状和作物需求,合理调整氮、磷、钾的施用比例。

2.2.3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不仅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能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增加施肥效益,更重要的是优化施肥结构和比例,减少因盲目施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和酸化[9-10]。同时,通过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平衡养分的投入与支出。

2.2.4 合理轮作倒茬,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彰武县的土壤类型多样,在农业种植结构当中,应合理搭配耗地作物(如水稻、玉米等)、自养作物(如花生)和养地作物(草),保持土壤的肥力水平,达到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2.3 加强宣传、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

利用农民常接触的媒介资源,如报刊、电视、明白纸、广播、现场会等,大力宣传科学种地、养地的优势[11]。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田,实时宣传和示范新技术。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学种田带来的好处,促进彰武县中低产田的改良。

3 参考文献

[1]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61-63,67.

[2] 李平.农业节水抗旱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1(9):35.

[3] 天农.几种农作物节水灌溉方式[J].当代蔬菜,2006(4):23.

[4] 李平.农业节水灌溉新5法[J].农村新技术,2001(11):15.

[5] 李秀艳,刘书平,郑浩然.新民市中低产田改良利用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09-110.

[6] 鹿文成.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抗旱保墒技术对策[J].中国种业,2011(9):32-33.

[7]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2005(4):36-39.

[8] 华春雨,孟林云,姚建军,等.内蒙北部地区大豆高产稳产的几个技术环节[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39-141.

[9] 李志远.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抗旱保墒增产增收技术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0(7):7-8.

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6

1制约旱农生产的因素

1.1寒。县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区,由于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冻害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区,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风大旱情重,耕地地皮处于干裂状态,春末夏初多风,严重影响着旱农生产。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无灌溉条件,广种薄收,靠雨养。

1.3蚀。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风的特点,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蚀极为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层变薄,砾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积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约8088万m3,跑土52万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养分折合化学肥料约1.56万t。

1.4薄。土层浅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碍,旱耕地土壤除蚀变化,人为的耕作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面积为3888hm2,占旱耕地总面积的29.6%。

1.5板。由于旱耕地长期浅耕,有机肥施用量少,质量次,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化肥品种使用单一,使旱耕地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容重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5g/cm3,增加到1.4g/cm3,以1.25~1.3g/cm3居多。土壤孔隙度由56%下降到43%。耕作层厚度由18cm下降到11cm和8cm,低于11cm的面积占49.8%,导致作物根系密集层抬高,超过6cm的犁底层面积达77.5%,严重影响着作物根系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吸收。

1.6瘦。土壤瘠薄、养分含量低。据2008年对旱耕地土壤养分监测结果显示,突出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8.9g/kg,碱解氮为75.4mg/kg、速效磷为12.2mg/kg、速效钾含量为50mg/kg,土壤供肥能力低下已成为当前旱耕地产能的限制因素。

2对策

2.1加大旱耕地整理开发力度,防冶水土流失。旱耕地在整理开发中要运用“生物、工程、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改造措施,建设围山转、反坡梯田、窄带或宽带高标准梯田,小块并大块,里切外垫,围埂打埝,提高耕地平整度,并种植生态防护林,减少风、水对耕地的侵蚀。耕作上变顺坡垄种为横坡垄种,增加植被密度,减少土壤面积和地表径流,改善旱耕地生态环境,达到保持水土,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增强旱耕地的抗耐旱能力。

2.2旱耕地实施免耕技术措施和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途径,可提高土壤覆盖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和土壤面积。

2.3深翻改土,活化土壤。针对旱耕地耕层浅、梨底层厚、土壤容重高,空隙度低的现状,加大秋季深翻改土整地力度,活化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及土壤结构,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2.4加大旱耕地土壤培肥力度。①增施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有机肥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腐殖化和矿质化,能形成有机质和速效态养分,同时分解产生有机酸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无机养分的溶解,提高土壤供肥性能;②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据报道亩覆盖秸秆500kg,比裸地耕作土壤有机质增加1.5g/kg,速效磷增加8mg/kg;③实行肥粮轮作和间作,对绿肥作物实行割沤、翻压和过腹还田培肥土壤;④粮豆轮作或间作,可通过豆料作物固氮和根茬还田培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