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 死亡 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8年朝阳区9个街道,3个乡镇上报的常住人口、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

方法: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统计方法按WHO进行统计。即辖区内孕满28周(如孕周不清楚、可参照出生体重达1000g及其以上),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波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均报告死亡和原因;本地户口:以报户口儿童已本人户口为准,未报户口的儿童以母亲妊娠器期系统管理或监护人户口所在地为准;儿童户口在监测地区,居住在监测地区;其母户口在监测地区,在外地工作或居住,妊娠分娩回到监测地区;抱养的子女以监护人户口在监测地区为准。抱养当年出生的婴儿需纳入当年活产数统计,抱养非当年出生的婴儿,不纳入当年活产数统计。发生死亡,死亡数均须统计;儿童户口在监测地区,离开本地1年以上的儿童或母亲离开本地1年以上未回本地分娩的儿童,不需统计;非本地户口:户口不在本地而暂住监测地区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非本地户口居住1年以上者: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辖区长期连续居住1年以上者。

结 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构成比,见表1。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构成比:早产低体重11例(23.40%)、肺炎8例(17.02%)、先天性心脏病5例(10.64%)、出生窒息4例(8.51%)、先天性异常4例(8.51%)、其他新生儿疾病4例(8.51%)、颅内出血3例(6.38%)、贫血2例(4.25%)、腹膜炎1例(2.13%)、新生儿气胸1例(2.13%)、肺功能不全1例(2.13%)、肝腹水1例(2.13%)、意外窒息1例(2.13%),意外坠楼1例(2.13%)。

讨 论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和控制5岁以下儿童死亡,要重点加强一级预防措施,扩大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筛查的覆盖面,规范技术服务,提高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我区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顺位:早产低体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先天性异常、其他新生儿疾病、颅内出血、贫血、腹膜炎、新生儿气胸、肺功能不全、肝腹水、意外窒息,意外坠楼。早产低体重自身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一些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这与我们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有关,强化孕产妇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是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早产儿的护理、喂养至关重要,是防止早产,加强对早产儿的治疗、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孕产妇的并发症又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中要吸取教训,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妇幼保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使贫困孕产妇都能够享受到初级妇幼卫生保健,从而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小儿重症肺炎目前应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死于各种肺炎并发症,小儿时期由于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间隙偏大,肺泡数量少,而间质发育旺盛,一旦肺部发生感染,容易导致广泛的支气管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堵塞,可造成急性肺损伤,病情重,进展快,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观察护理体会

新生儿败血症是目前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很率高。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及脐部未愈合,是细菌容易入侵门户,可因产时、产前及产后感染而发病,因此如何做好护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1临床资料

2006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45例用液固双相培养瓶行需氧菌培养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男:15例,女:30例。足月产:40例,早产儿:3例。过期儿:2例。

2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高烧或忽高忽低发烧,烦燥不安、食欲下降,脉搏增快、消瘦、贫血、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出现昏迷、抽风、黄疸、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皮肤与粘膜:常有红斑、痉点、痉斑等。

血培养: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时可培养出致病菌。

3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与感染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乳、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4护理措施

4.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4.2保证营养供给

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4.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4.4清除局部感染灶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4.6健康教育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5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吃、睡、动等方面有无异常表现,尽可能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循证护理; 高危产妇; 围产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114-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52

高危妊娠是指各种因素对孕产妇及胎儿都会产生较高的影响,并且可能导致难产危及母婴安全,出现高危妊娠的产妇称之为高危产妇。以往对高危妊娠孕产妇的筛查、管理工作主要由产科医生完成,而对系统的护理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在产科医生正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可使高危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降低高危因素对孕产妇、胎儿和婴儿的不良影响和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而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正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方法。EBN是护理人员将科研结果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在计划护理活动中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结果为依据,结合临床经验和产妇需求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产妇实施最佳的护理决策[1]。近年来,笔者通过对高危产妇围产期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2月进行检查的高危妊娠22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产妇均符合高危妊娠的诊断标准[2]。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孕产妇均按照制定好的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0)。观察组年龄20~39岁,平均(26.6±3.2)岁,高龄10例、多胎史23例、瘢痕子宫20例、胎位不正2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13例、贫血1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3例、多次人工流产史7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5.8±3.1)岁,高龄8例、多胎史20例、瘢痕子宫25例、胎位不正2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11例、贫血1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例、多次人工流产史6例。两组产妇年龄、妊娠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有对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血压、血糖等指标的监测护理,以及药物护理和饮食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循证护理。循证护理主要包括确立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和循证应用。(1)确立循证问题。根据妊娠的高危因素提出循证问题,包括各种妊娠高危因素的发生原因、机制及临床表现,以及最佳的护理方法。(2)循证支持。首先进行中外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组织专家组对检索文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进行分析;另外,通过咨询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以她们的经验来进一步获得循证支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3)循证应用。①从确定妊娠开始登记资料,于妊娠12周内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配合医生在孕早、中期进行高危妊娠筛查,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建立高危妊娠档案。与符合高危妊娠诊断的孕妇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孕妇的心理及期望,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建立信息源;②对存在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健康宣教,介绍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开设有关治疗护理知识讲座,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形式对孕妇进行治疗、保健辅导,教会自我监护方法;③针对高危孕妇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孕妇及其家庭成员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多倾听孕妇内心的声音,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必要时可请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进行心理辅导。尽力消除产前心理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调整产后心理状态,尽量使孕妇在围产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④产前注意观察胎心率,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对胎位不正及时处理;注意胎盘、羊水和脐带情况,避免新生儿窒息;分娩过程中,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及时解决分娩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使胎儿顺利娩出;分娩后注意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定时消毒,预防产褥感染;另外,产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婴儿出生后注意保暖,正确喂养。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况发生率,主要包括胎位不正、子痫前期、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等。(2)不良情绪评定,①焦虑自评量表(SAS),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②抑郁自评量表(SDS),轻度抑郁:53~60分,中度抑郁:61~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良情况发生情况比较

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胎位不正、子痫前期、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情绪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上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新型护理观念,循证护理是一种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以已经取得的可靠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证据支撑,并结合护理人员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产妇的实际需求,制订的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案[3]。循证护理是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完美结合的一种护理方式,能最大限度节约医疗资源,以实际循证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理论及经验成果为依据,以产妇不同特点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循证护理已经渗透到护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和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上导致高危妊娠的因素非常多,较为常见的主要有年龄因素(一般指大于35岁或者小于16岁的产妇)、瘢痕子宫、贫血、传染病毒携带者、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高危妊娠严重影响妊娠结局,并且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某些并发症而导致难产,甚至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死亡[4]。彭飞玲等[5]研究显示,1976例高危产妇实施循证护理作为观察组,1836例高危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婴儿早产、子痫前期、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彩莲,黎敏,黄月红.循证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产妇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39-240.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3]周秀婷.循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9(36):4505-4507.

[4]戴晶.1168例高危妊娠管理与总结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19-22.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4

1临床资料

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间非洲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的公主玛丽娜医院收治的12例HELLP综合征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完全性HELLP综合征:外周血涂片见变形红细胞,总胆红素>20.05μmol/L,乳酸脱氢酶(LDH)>600U/L,谷草转氨酶(T)>70U/L,血小板<100×109/L。(2)部分性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3项指标中任1项或2项异常。本组患者年龄为19-39岁,平均年龄为29.87±12.05岁,孕周31-40周,平均孕周为35.1±12.3周,包括4例牙龈出血、1例上腹疼痛及7例胃区闷胀不适;包括2例重度子痫、4例重度子痫前期及6例轻度子痫前期;包括经产妇8例、初产妇4例。

2手术护理方法

2.1术前管理术前准备重点是积极治疗子痫、DIC、肺水肿、肾功能不全、胸水等可危及生命的合并症,防止抽搐,改善重要器官及子宫胎盘血流状况、稳定血压、纠正凝血异常。抽搐时应吸氧、人工呼吸及用抗痉药,如苯二氮卓类可通过胎盘,新生儿抑制作用较强,故用硫喷妥钠更好。无效时,可用琥珀胆碱。合并DIC者应积极行肝素抗凝治疗,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输新鲜血(血浆)、血小板、严重贫血者术前应输血。要注意不可在未行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单独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因为它们并不能减少术后出血,相反还可引起及加重血栓形成。

2.2心理护理手术室是一处封闭的空间,患者来到手术室,面对即将面临的手术及无家人的陪伴,心理会产生极度焦虑及恐惧感,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准备一个整洁、幽静、温馨的手术室环境,降低照明强度,避免声光刺激,并要将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用温和的语气讲给患者听,告知患者不必担心,手术会很顺利进行。

2.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产妇由于抵抗力弱和贫血,有感染风险。因此,术中需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手卫生要格外注意,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时督促、检查、协助患者保持身体清洁。对卧床患者要注意及时换下被污染的衣物,帮助病人增加翻身次数,防止发生褥疮。

2.4血小板减少的护理因凝血功能异常,故需尽可能防止自发性的出血及人为不注意意外出血。因此,手术病人的摆放及搬动要格外注意,动作切不可过大,同时要注意在进行抽血或静脉滴注时穿刺点要进行压迫止血5~10min以上,以防出现出血不止。

2.5预防患者低体温的出现中心体温低于36℃的手术患者将导致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削弱血小板功能,延长出血时间,最终无法控制术中出血状况。因此,需格外留意围术期病人的体温观察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包括输液前对液体的加温、使用加温毯、调节室温至合理范围等。

3结果

12例HELLP综合征患者均实施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无死亡病例,正常新生儿有1例,轻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3例;术中出血量为150-300ml,新生儿体重为1.36-3.12kg。

4讨论

HELLP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发病率不高,常危及母儿生命,死亡率可高达25%。国内报道重度子痫前期患者HELLP综合征的发病率约2.7%,国外为4%~16%,多见于经产妇及25岁以上者。大部分患者经有效剖宫产手术及时终止妊娠及护理措施得当,病情均可明显缓解。

本组纳入12例HELLP综合征患者,实施术前管理、心理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血小板减少的护理、预防患者低体温等手术护理措施,结果,12例HELLP综合征患者均实施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无死亡病例,正常新生儿有1例,轻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3例;术中出血量为150-300ml,新生儿体重为1.36-3.12kg。可见,HELLP综合征患者只要采取剖宫产手术及时终止妊娠并辅以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就能减少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大出血风险及低体重儿出生风险。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动静脉换血;重度Rh溶血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6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98-02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该病发生于胎儿和早期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生溶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大和出生后迅速出现的黄疸。目前已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虽然有多个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但是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它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较少见[1]。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半小时,因“面色发绀半小时”入院。患儿系G4P4孕38+5周(父母年龄均30岁,体健,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无特殊物质接触史),于我院妇产科自然娩出,生后既哭,面色发绀,羊水粪染(Ⅲ度),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入院前半小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发绀,伴气促,无咳嗽,吐沫及呼吸困难,无发热及尖叫,妇产科予以吸痰,吸氧5分钟后面色稍好转,急转入院,门诊以“新生儿溶血病”收入院,入院 PE:T 不升,P 128次/分,R 42次/分,WT:3500g,成熟儿貌,发育良好,神清,神萎,反应差,哭声无力,面色微黄,面部黄染,前囟平软2×2cm,张力不高,双眼无凝视,双侧巩膜黄染,鼻唇沟及口周发绀,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3次/分,四肢末端皮肤凉,脐窝见血性分泌物,四肢活动度欠佳,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减弱。辅查:总胆红素176.1umol/L,母亲血型:O型血 Rh(-),患儿为B型血,Rh(+)。患儿入院后,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面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染,呼吸、心率增快,气促明显,三凹征(+),肝脾进行性增大,无水肿表现,即予血气分析,血Rt,电解质,肝肾功等相关辅查。总胆红素迅速增至276.1umol/L,血气分析示:PH 7.292,PaCO2 48.5mmhg,PO2 50.9 mmhg,BE -3.6mmol/L。进一步做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均阳性。血Rt示:Hb 80g/L,PLT 68×109/L,RBC 1.23×1012/L,WBC 74.5×109/L,肝肾功无异常,电解质无异常,考虑合并心力衰竭,中度贫血,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补充诊断为“Rh溶血并ABO溶血症”。即予西地兰纠正心力衰竭,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青霉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20%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鲁米那降低氧耗,行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2次(第一次换血后总胆红素降至260 umol/L,于第二天复查总胆红素273.6 umol/L,予行第二次换血术,术后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至176.1 umol/L),丹参、盐酸多巴胺及甲磺酸酚妥拉明改善循环,血浆,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对症支持治疗,碱化、水化尿液,并蓝光光疗退黄,脑活素营养脑细胞,现患儿无发热抽搐及尖叫,无呕吐及腹胀腹泻,奶量,二便尚可。PE:T 37℃ ,P 138次/分,R 39次/分,反应尚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前囟平软,唇周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无音,心腹无异常,肝脾未扪及,四肢肌张力及原始反射稍减弱。查血Rt示:Hb 121g/L,PLT 328×109/L,RBC 4.45×1012/L,WBC 13.4×109/L,总胆:119.7umol/L,患儿临床治疗13天治愈出院。

2 治疗

采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2]。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具有实用、易行、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换血可较快达到消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效果。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保暖床上,取仰卧位,用床边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和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备齐换血用物(如留置针数个,三通活塞管数个,无菌手套2~5双,20ml注射器5~10个,肝素氯化钠等渗盐水100ml,即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3~4mg[3]),开放外周静脉二条,一条作输血用,一条作临时补液用,另一条外周动脉作抽血用。一般常选取桡动脉作为穿刺点,必要时也可选取肱动脉。动脉穿刺的成功常常为换血成功的第一步,穿刺采用留置针头,动脉端外接动脉测压管后再接三通管,三通管其它二端中的一端接肝素氯化钠等盐水,另一端作抽血用,一般用20ml空针即可。输入血液可在恒温水箱水浴至37℃左右,并在整个换血过程中保持30℃左右,以减少对患儿的寒冷刺激。换血量为150~180ml/kg,多采用O型红细胞悬液,在由于该患儿溶血特别严重,与O型红细胞悬液的交叉配血中主次反应均有凝集反应,后来不得不在血站及化验室专家的见意下改配O型洗涤红细胞,以减少溶血反应,但此仅是主反应无凝集,而次反应无凝集,由于患儿病情及时间紧迫,予立即行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换血速度为240ml/h,由输血泵控制,静脉输入,同步动脉抽血,速度控制在4ml/min,参照输入量调整,出入量差不大于20ml。第抽血20ml,可用少许肝素等渗氯化钠液冲洗三通管。每置换100ml可于另一条静脉推注5%GS1ml+10%葡萄糖酸钙1ml,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且每抽血20ml应适时记录心率,呼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在换血前后还应在同一动脉抽血作血培养、测电解质、肝及肾功能,做血常规及血气等标本的辅助检查。在换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黄疸程度,以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核黄疸),注意四肢末端的温度及循环状态都非常重要。并且由于该患儿输注的O型洗涤红细胞次反应有凝集,所以在输血完毕后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的反应。由于患儿溶血程度重,与其母的孕产史有关(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在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不理想后立即遵医嘱行第二次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之后,患儿的黄疸有了较明显的消退。在整个换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保持进行平衡至关重要。在后期康复期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

3 护理

3.1 护理问题。

3.1.1 生命休征该变:溶血所致;

3.1.2 有循环衰竭的危险:与并发心力衰竭相关;

3.1.3 潜在并发症:核黄疸,由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所致。3.1.4 有感染的危险:与羊水粪染(Ⅲ度)及溶血所致组织器官代谢发生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3.1.5 家属焦虑:与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及此患儿属于珍贵儿有关。

3.2护理措施。

3.2.1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病情变化,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黄疸程度情况,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及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神经系统症状。

3.2.2 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荷,减少患儿哭吵,适时遵医嘱给予鲁米那镇静。

3.2.3 于换血后积极退黄治疗,预防核黄疸。将患儿于双面照蓝光箱内进行蓝光治疗,光照疗法也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使黄疸减轻,遵医嘱静脉输入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与胆红素相结合,而减少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

3.2.4 预防继发性感染,采取保护性隔离制度,治疗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加强口腔和脐部护理。在换血术后,拔掉动脉留置针,用无菌纱布加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桡动脉处有无出血及肢端循环情况,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2.5 向家属作好病情解释工作,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换血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及疾病的预后,使家属了解治疗及护理情况取得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的忧虑。

4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可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高,在血脑屏障功能减弱或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或有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的因素存在时易进入脑内,尤其以基底核处最易受损,重者可早期死亡,存活者多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时须立即进行换血疗法,在换血的过程中,应密切根据患儿生命体征来调整换血速度,放血过快可引起脑室出血,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使抽血和输血同步进行,出入量差控制在20ml以内,尽量减少血压波动和血液动力学紊乱,从而消除因此而产生的肠坏死,脑出血和心脏骤停等并发症,特别是已有心力衰竭的患儿。ABO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轻,进展慢,Rh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重,且进展快,重症者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迅速出现黄疸、贫血、水肿、肝脾大,严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ABO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40~50%,而Rh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1%[4],是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的发病率很低,但该患儿因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具体不详),在该患儿母亲再次怀孕Rh血型不合的胎儿时,既使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量很少,亦能很快发发生迟发免疫反应,且产生的抗体为IgG活性强,能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使红细胞破坏,从而导致溶血。换血疗法的目的是去除抗体和已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和水肿、防止心力衰竭,且该患儿溶血的速度较快及程度较重,患儿在换血之前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心力衰竭,这也给患儿换血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在Rh溶血病血型选择应用ABO血型相同或O型血,Rh阴性的肝素化血,但由于实际临床用血中Rh阴性血源难觅较缺乏,故仍可用Rh阳性血换血[5],虽然用Rh阳性血液换血时,换入的血液可被RhIgG破坏而影响效果,但Rh阳性血至少也能换出相当量的胆红素及抗体、同时它因消耗游离的Rh抗体能使溶血过程较快结束。由于患儿溶血程度较重,使得患儿进行交叉配血时难度大,故不得不采用洗涤红细胞液,但由于次反应仍有凝集反应,在些换血过程就更应该提高警惕,注意输血不良反应,我们选择用Rh阳性无抗D(IgG)的O型洗涤红细胞血液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们通过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成功抢救该例重症Rh溶血患儿,在换血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在后期的康复中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等干预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6],减少后遗症,在出院指导时教会家属学会抚触等干预方法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晓翠,陈新.新生儿黄疸.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

[2] 姜春,张冠南,涂国芳,包奕凤.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的护理体会.现代临床医学,2005(3):54~55

[3]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67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527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677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光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以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我院儿科自2003年1月开始采用蓝光照射相配合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53例新生儿均为我院儿科200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诊断依据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男102例,女51例;足月儿120例,早产儿24例,过期产儿9例。就诊年龄<24小时3例,~7天103例,~20天38例,~28天9例。伴感染因素的黄疸18例,母乳性黄疸24例,新生儿肺炎8例,尿布皮炎3例。将153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治疗组8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①供给白蛋白:可输血浆25ml/次,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相结合,防止胆红素进入脑组织而产生胆红素脑病;②肝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共4~5天,或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③纠正酸中毒: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有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④抗感染治疗:由感染引起的黄疸应及时用抗感染药物;⑤其他治疗:如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纠正缺氧、贫血、水肿和心力衰竭。治疗组除以上药物外加用蓝光治疗,我们采用rp-90AB、90AH、erB-90B型蓝光温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研制),用2003 Ivr20BT灯管(南京)5根,单面照管距40cm,使用前婴儿双眼、会阴、均用黑布罩遮盖,其余部位均持续照射。照8小时,停16小时,间断光疗,定期翻身。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3以上,一般情况良好;②有效: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清总胆红素下降1/3以上,一般情况良好;③无效:经治疗2天后黄疸消退不明显,而转院或自动出院者。

结果

见表1。

讨论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其病因包括:①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②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新生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低下,易于感染,感染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以重症肺炎和败血症为主,其发生机制是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升高,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随着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上升。其原因包括两方面: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生后早期奶量不足,肠蠕动慢,使肠肝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浓度增加。晚发性是因母乳中含有较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其分解结合胆红素,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所致。围产因素以窒息和早产多见,窒息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高碳酸血症、糖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力,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全部在早期发病(出生后3天内发病),而感染因素导致的黄疸多在出生3天后出现。新生儿黄疸需给予积极治疗,因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透过,而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及低蛋白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增加核黄疸发生的危险。

蓝光治疗是通过蓝光照射皮肤时,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物体(双吡咯),后者可迅速地经胆汁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有效地预防黄疸加重及胆红素脑病的产生,与药物疗法同时应用效果更佳。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蓝光波长425~480mm。与血清中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最接近。蓝光不但可降低已升高的胆红素,还可预防早产儿患高胆红素血症。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临床效果好。在治疗时应给患儿洗温水澡,擦干皮肤后不要扑粉,以免影响蓝光照射效果。给患儿换上清洁尿布,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轻柔地套上不透光纯棉布的眼罩及会阴罩(眼罩可用黑色纯棉布,会阴罩可用一次性纸尿裤)。还要严密观察神志变化及反应是否灵敏,呼吸是否平稳、规律,有无急促及暂停现象。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处理。光疗时部分新生儿可出现皮疹或烦躁,属正常现象,光疗停止皮疹可消退。哭闹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3mg/kg口服,每日2次,既可增加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的排泄功能,又可有镇静作用。光疗3~4小时后可出现绿色稀便也属正常光疗反应,注意补充水分以免脱水,同时要做好眼部及皮肤护理。光照期间每小时测箱温1次,每2小时喂奶1次,并及时更换尿布。光疗下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30%~50%,患儿入光疗箱前及光照结束后均称体重,以便观察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能补充足够的水分。在患儿光照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进入量及大、小便次数。在光照治疗过程中进食不佳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水分供给。治疗及操作集中进行,输液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微泵控制输液速度,经常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有渗出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