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时代精神;校园文化;高校
当今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孕育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文化的竞争力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在文化载体、文化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了强势,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渗透作用。青年一代是文化渗透的重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潜在的育人力量,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此,通过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来巩固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础,为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2.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高校具有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大学生是人力资源开发最具潜质、最具成长性的群体。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滋养和有效途径,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3.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渗透作用。为此,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把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成全社会的文化高地、和谐文化的辐射地和传播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4.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有效载体。当代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自身文化创造力更为活跃,参与面更为广泛,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塑造更为强烈。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成为当今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驱动器。为此,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来滋养学生的身心、锻炼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与时俱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为指导,着力思想引导。当今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相互交织。高校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师生,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师生。通过潜移默化地思想引导和文化陶冶,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使师生自觉地成为坚定的者。
2.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召唤,着力理想感召。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校园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师生群体理应成为国民表率。为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召师生,使师生牢固树立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3.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动力,着力精神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操,提高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4.与时俱进,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着力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行为准则,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道德标杆。大学师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为此,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道德防线。
三、以人为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以人为本,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强化内涵发展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括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历史积淀等,是学校办学精神、个性特色、社会魅力的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信任人、尊重人、服务人、培育人、依靠人为着眼点,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形成一种校园群体文化形态。这种校园群体文化形态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理想信念、行为追求、价值取向,是高境界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通过这种校园精神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力和自身的生存活力。
2.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制度文化,强化规范导向功能。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群体行为规范等,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其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满足其学习、工作、生活、发展的利益需求,充分体现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遵循合法、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工作,照章办事,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秩序化、科学化。
3.以人为本,构建校园行为文化,强化驱动激励功能。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的“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包括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学风、教风。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坚持发挥高校的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功能。高校主导功能应在提升品位质量、提高档次水平、打造精品特色、强化育人功能上充分发挥驱动示范
作用;学生主体功能,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放手让学生独立策划、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体现。特别要注重对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专业文化、网络文化的扶植和引导,构筑学生文化展示平台,形成学生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格局、高品位、有特色的园文化蓬勃发展态势。
4.以人为本,构建校园物质文化,强化环境营造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的物质体现和外在标志,是校园的“静文化”,包括校园规划、校园设施、校园环境景观等。以人为本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校园的物质建设上,从大学文化的整体形象出发,强化文化自觉、文化蕴涵、文化气质,与学校内化的文化协调统一,从而发挥有形的、隐性的、生动的、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改革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1.要创新校园文化发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自觉、创新的行动,就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高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领导层面,要牢固树立新的校园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校园文化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切实解放思想,把转变观念贯穿于校园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的深入开展。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2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准确把握好“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十六字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确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重大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一条主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两大任务(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围绕兴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个着力点(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个氛围(大力营造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区域性新型能源基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取得实效。要把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的理念融入全过程,把坚持正确导向和反映干部职工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准确把握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积极探索服务职工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要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为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进一步加大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力度,组织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皇新海书记在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工作部署,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完成集团公司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上来。要及时宣传各单位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路和举措、各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3
为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决定于2013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开展以“学习《指南》,了解孩子”为主题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要围绕学习和使用《指南》,组织广大教师和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幼儿园要面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向家长宣传、解读《指南》,引导家长学会认真观察了解孩子,充分尊重理解孩子,正确鼓励支持孩子;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对宣传月活动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把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育儿规律的错误倾向,严禁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宣传月名义开展商业性宣传和销售活动。
教育部将适时举办201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并通过编印《指南》挂图、家长宣传册、海报等方式支持各地开展社会宣传;通过举办“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国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集学习、使用《指南》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体会。
李卫红:语言文字战线要传播中国梦,构建语言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重要讲话精神,4月8日,语言文字战线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李卫红指出,语言文字战线要传播中国梦,构建语言梦。她指出,语言文字梦是增强国家语言实力的梦,是提高国民语言能力的梦,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梦,是描绘美丽中国的梦。她强调,语言文字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在语言文字事业的具体体现,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是传播和弘扬中国梦的有效工具。
当前,实现语言文字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开班
由教育部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举办的第七期“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4月中旬在浙江大学开班。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是我国教育部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举办的教育合作项目,是中国政府与美国名校第一次联合举办的高级研讨班,于2004年3月在北京市和美国纽黑文市同时启动。根据项目计划,教育部每期选派约30名“985”高校领导前往耶鲁大学进行为期1周至10天的研讨活动,共同研讨交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杜玉波指出,该研讨班是我国和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创立的一个典范项目,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高校与耶鲁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加强合作交流,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召开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4月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和做法,研究确定了新形势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任务、政策与措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近年来,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进职业教育转入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可以说,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了全新变化,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普遍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教育领域实施改革创新和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下一阶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施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推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和参与深度、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职业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
4月9日,天津市委书记深入教育系统进行调研。她强调,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筑教育发展的新优势。
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同学们立志创造“出彩”人生。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要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的优势,主动融入、主动作为、主动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
天津市教育系统全面启动、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结合学生及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同时,着眼长远,精心筹划,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融入教育全过程,做到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
天津市教育系统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实践化、务实化、网络化的特点。南开大学组建了学生理论研讨会,围绕“我眼中的中国梦”“中国梦与青年成才观”“中国梦与和谐校园”等主题进行座谈研讨;天津大学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通过青春励志电影展播、书籍推荐、歌曲传唱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开展“聆听我的中国梦”“畅谈我的中国梦”“践行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引起学生强烈反响;各区县教育局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开展了“画一画、写一写、讲一讲、拍一拍、做一做、想一想”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少年儿童的兴趣。
大幅削减中小学生竞赛项目
新疆教育行政部门日前公布了2013年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名单。今年,新疆仅批准了13个竞赛项目,与2011年批准的27个项目相比,减少了14个。此举旨在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给中小学生“松绑”。
新疆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必须遵循学校与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学校或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同时,积极配合课程改革,本着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的原则,丰富竞赛内容,创新竞赛形式。
推进中小学校歌文化建设
目前,福建省90%以上的中学、县城的小学以及办学历史较悠久的乡镇中心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歌,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治校精神的校歌,在八闽大地广为传唱。这得益于福建省近年来积极部署开展的“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校歌”活动。
校歌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规划》,下发《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校校歌创作暨演唱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提炼出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校歌。各地相继成立活动组委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歌展演比赛等活动。
探讨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措施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近日报道,日本公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2007年起,每年均有5000名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因心理疾病停职在家休养,约占所有因病停职休养教师的60%。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4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作为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与决策、执行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教育督导也迫切需要创新,通过观念更新、体系完善、功能丰富,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当前教育督导的改革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进行思想理念的创新。在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四项职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教育督导的监测、激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有差异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的评估、指导职能,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性、引导性信息支持,充分体现教育督导的前瞻性。
二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继续探索建立行政监督、科学评价、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评估体制,落实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布制度、整改制度、督促政府和学校履行教育职责的问责制度,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衔接顺畅且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继续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政府督导评价为主导、学校自评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努力探索与同级政府部门联动督导、购买专业评价服务、开展社情民意调查、跨地区督导合作等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督导工作的精准化。
三要进行工作内容的拓展。在依法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督导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首都教育现代化战略实施的需要不断拓展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督导,探索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密切关注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项督导或调研,督导报告和调研成果。
四要进行方法手段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和网络技术,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数据库系统,整合义务教育实施情况与均衡发展状况数据库、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课业负担监测数据库,研发新的教育督导评价技术,提高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5
李微微(作者系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
我省统一战线解放思想,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主题,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想理论、引领工作的正确理念、促进工作的先进体制、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使湖南统一战线在服务富民强省中彰显优势,体现作为。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理论政策创新
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摆上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统战理论和完善统战政策,为推动统战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面临的大背景,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的新论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新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基本定位、基本特征、永恒主题、根本任务、基本内容等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新的阐发,深刻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要加强政策研究。根据中央提出的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当前这五大关系在我省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环境、凝聚力量。
要以政策创新推动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湖南实际,在把握中央精神和统战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提出贯彻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规定,力求形成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确保中央精神真正在我省落实到位。
以与时俱进的品格,推动观念理念创新
把观念理念创新作为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和统一战线大力强化四种理念。
要强化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坚持把服从服务发展大局作为统一战线的重大责任,以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统战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最大限度把统一战线的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优势,把统一战线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力量。
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育引导团结人、以共同理想激励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把关注点放在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发挥作用、服务发展、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上,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既服务科学发展,又共享发展成果。
要强化开放合作的理念。坚决破除封闭意识,增强合作观念,强化共赢思维,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推动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统战工作,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汇聚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要强化有为有位的理念。消除消极无为情绪,以有为求有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为科学发展整合政治资源、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外援动力、营造和谐氛围,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作为来彰显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的地位。
以科学务实的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统一战线解放思想,要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组织领导、工作运行、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一整套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体制机制。
要创新领导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条件下统一战线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的优势,使统一战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系统各单位分工负责、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机制,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
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用整体观、系统观、开放观来把握统战工作全局,科学布局、合理安排统战工作的全过程,使各项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种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共振,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强化,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执行力,使全部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工作的运行机制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创造新形式、探索新途径,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监督的渠道。
要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程序,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创新干部培养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以争创一流的气魄,推动工作实践创新
统一战线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富民强省中用真功、求实效、显作为。
要创新工作思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统一战线优势结合,找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发挥独特作用,形成工作特色,增强服务发展的实效;二是与培养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结合,通过做代表人士工作来促发展,通过服务发展的具体实践来发现代表人士、培养代表人士、发挥代表人士作用;三是与统一战线自身科学发展结合,在服务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理念;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60-0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所弱化和模糊,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实际状况,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原则的优化以及教育内容的完善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出现滞后于时代步伐的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要想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彻底革新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才能实现教育原则、内容的真正变革,切实使爱国主义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1.革新思想理念:应试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呼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育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查找教育中的问题多倾听学生意见,改进教育措施多向学生请教,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主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顺其自然激发其爱国情感,增强其民族、国家责任,使学生观念从“应我报效祖国”,转变为“我应报效祖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力量。
2.革新课程理念:单一课程转变为多样课程
教育思想理念要革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其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目前,各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者认为,切实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必须打破这种“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课程的同时,必须注重发挥其他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发掘蕴含在其中的教育资源,如各学科的发展史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革新校园理念:授课场所转变为发展空间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革新校园理念,在注重自然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由教师的授课场所变成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自然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建筑群体、景点小品等硬件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心中充满对祖国大好山河、民族文化、骨肉同胞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责任感;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英模报告、专题讲座、书画摄影展等活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氛围。
二、优化教育原则,务求育人实效
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这与贯彻的教育原则有一定的直接关系。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冲击,经济社会转型给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深刻影响,这些都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
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受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和行为的影响,有些大学只重视具体的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格与心智的培养与完善。哲学家费希特早已指出,教育首先必须培养人的自决能力,而不是培养人的适应能力。教育首先不是着眼于实用,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多数高校侧重于在课堂上向大学生正面灌输爱国主义理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让大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动员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世情,亲身感受各行业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拼搏的精神,亲身体察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模糊认识甚至排斥心理,这些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把教育人与服务人有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情绪,关心学生疾苦,如做好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毕业生择业创业、创造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实际工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爱国情感、道德素质和政治境界自然得以升华。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完善教育内容,凸显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每一个时代的爱国主义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定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加以充实完善。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结合新的社会需要,突出新的时代特征,以此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召力。
1.热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已为中国的革命历史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等辉煌成就的取得,足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曾向大学生殷切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因此,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从历史的发展、现实的国情使大学生明白,爱国主要是指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爱社会主义是指爱在中国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要走向世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又不丧失自己的国格归属和民族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激扬学子的报国之志,切实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