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基本观点

1 背景

初中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生物学家所持有的观点就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还能对学生的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然而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对于其中蕴藏的生物学观点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形成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2 培养方法

老师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寻找切入点,然后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有步骤、分阶段的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1 初识阶段:从结构到功能,逐步解析。

切入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进入初中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是学习细胞的结构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初一学生还不能解释清楚,此时老师出示放大的叶绿体图片,介绍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己养活自己。动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获取外界的有机物来养活自己。叶绿体这一结构的存在与进行光合作用这一功能有关,光合作用要依赖叶绿体这一结构来完成。从而提出其中蕴藏的生物学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2 再识阶段:根据结构推测功能。

切入点: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

初次接触学生印象不够深刻,而且学困生未必能理解,所以老师需要赶快寻找下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加深印象。学习细胞之后就要学习组织,要抓住人体的四大组织这一知识点进行强化。细胞分裂、分化之后会形成组织,教材出示了人体四大组织的图片,让学生着重观察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有什么特点。观察后发现上皮组织排列紧密,神经组织则像一张蜘蛛网。此时老师要提示学生“我们接触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现在大家尝试着根据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推测它们的功能吧!”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不难发现,排列整齐的上皮组织的细胞可以阻止异物进入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神经组织的细胞那些突起是用来感受刺激传导兴奋的,正是因为它像一张网一样遍布全身,才能让我们清楚自身的状态。从而形象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3 深知阶段:利用结构与功能熟练建模。

切入点:心脏的结构

心脏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它能行使一定的功能。学生熟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后可以构建出心脏的模型,即心脏由哪些组织组成,能完成哪些功能。学生根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思考:心脏需要保护,表面应该是上皮组织;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出血液,最主要的组织应该是肌肉组织;心脏自己也需要营养供应,所以还应该有结缔组织;此外,心脏不适时我们能立刻感受到,说明还有神经组织。综合起来,心脏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起来的将血液泵至全身的器官。通过建模,不仅能更加熟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还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2.4 内化阶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题。

切入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建模后,学生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还要以解题的形式加以巩固。在生物试卷中,常会出现专门针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考题。如简答题: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分析题目可知此题的思路为:依据鸟类已有的功能写出与之对应的结构。鸟类可以克服空气阻力飞行,与之对应的结构是体型呈流线型;鸟类体重轻,与之对应的结构是骨骼中空;鸟类可以进行双重呼吸,与之对应的结构是有肺和气囊;鸟类吃得多排的快,与之对应的结构是消化强、直肠短不储便等。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以类似的题解答得滴水不漏,近似完美。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从初识到内化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耐心和恒心。本文主要是针对初一的教学内容展开的描述,其实每一册教材中都有相应的切入点,需要老师们充分挖掘,认真利用。此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只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另外还有“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等。作为有责任感的生物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把这些核心观点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电工学;课题制;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是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电工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技校学生年龄小、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结合ISO质量管理标准和岗位需要提出并在《电工学》中试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适合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施“课题制一体化”的必要性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和等级分成若干个课题,以每个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讲授、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一门学科几个课题模块的教学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课题教学结束,每个课题单独考核,各课题考核都合格方可判定这门学科合格。

在《电工学》中实施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课题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在学习不同课题中从不同教师身上博采众长,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比一个学科只跟一个教师学习更有利。

(二)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如精通电子的教师可专讲电子课题;精通电气维修技能的教师可专讲电气控制线路课题;精通电磁知识的教师可专讲电磁课题,以此类推,各课题模块可选最佳教师去担任相应课题一体化的教学。而且一个教师多次讲授一个或几个课题模块,熟能生巧,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接受起来容易,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一门学科整个学期由一位教师承担。备新课、写新教案、准备新课件、熟悉新工艺技能等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采用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后教师相对固定一个课题教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形成“绝技”。而且每个教师比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可缓解师资紧张的局面,新教师也有了适应时间和进修时间。

(四)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

课题模块根据学生实际可组合成不同课题模块,解决学校机电、计算机、电工等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工学》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

(一)教材的编制

现有的《电工学》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动手技能训练,要学好现行《电工学》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从往年学生反映来看,他们只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他们多数只凭兴趣学习。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忆说,当时课上学的理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动手技能却印象很深。所以,从生源情况考虑,教材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择业、转岗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们在原来的《电工学》基础上编制新的教材,主要分为四个课题模块:电磁模块、电子模块、电机和电气控制线路模块、照明安全用电模块。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技能操作,每个基本操作技能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达到初级工的要求。

(二)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的编写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它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所以,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为蓝本,根据我校招生就业部门对市场的预测提出“因势利导”的编写方案和指定授课计划。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机和控制线路这个模块课题的大纲跟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任课教师可以适当修改。

(三)课题制一体化教学还须和分层次教学相配合

在《电工学》教学中,每个课题模块一体化教学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次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用于班级中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B层次是按教学大纲所需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制,适用于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而C层次要求较低,供能力较差的少数学生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可灵活运用。

(四)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在时间上的安排

授课时间上的安排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知识了解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技能训练理解阶段,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基本操作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学生操作时,教师结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为消化提高阶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用14学时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接触器自锁控制线路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建立起一定的理论基础。

用6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技能操作,包括电动机、接触器的简单拆装、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接线等,完成一般的技能训练,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再用4学时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贯穿整个课题,加深理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既要善于专业理论的讲授,又要掌握技能训练的指导方法。目前,部分教师还不适应“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培训。

(一)师资培训

一是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师资培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知识层次低的,重点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专业技能薄弱的,重点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工厂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岗位技能,及时了解企业新技术应用和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促进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3

我在中国内地1985~1987炼油工业自动化控制设计(单板机)

1987~1989小型炼油装置温度,压力、流量、液面集成控制(工业控制机)

1989~1996单片机温控仪表开发、银行利率机产品开发(Cisco 设备)

1996~2003电话、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系统集成设计(Cisco、华为设备)

2003~2005视频网络电话,视频监控网络开发

2005年到达加拿大在相关行业的工厂、学校、开发机构投发大量简历,不过因为他们都要求加拿大的工作经验而毫无进展。经朋友推荐到常青藤学院进行电工培训。虽然在中国毕业工作后也有一年技术员的电工实习经验,但后来从事的都是做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设计工作,到这里又要学习电工,总是觉得很郁闷。而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还真是必不可少,2006年底,我在常青藤学院培训后,考取了电工执照Licence,并系统学习了PLC课程。它为我找到第一份工厂的工作立下汗马功劳,是回归技术专业工作的最优途径。

加拿大的电工和中国内地的电工概念大不相同,从考题来分析:选线、布线、接线和故障分析,三极管、放大器、可控硅; PLC、变压器、直交流电机等知识应有尽有,但大多以查code为主很少有大量的计算,但必须概念清晰,考题注重实用,老实说这与加拿大注重实用的理念有关,作为电工该掌握的知识就应该牢牢掌握就达到他们考试的目的。就像大多地区的警察,多年来总在固定的地点测速,警察不担心大家知道他们测速的地点,被驾驶车辆的人们发现后有所预防,只要驾车的人们在限速的地方以规定的速度驾驶保证行车安全即可。你可不能认为警察们不知道变换地点,他们的本意不是为罚款而是为安全。

电工工作当然和一些高科技的工作有一些区别,但是收入至少每小时20加元以上。这也是切入加拿大电气工作领域的一条捷径,有了电气领域的环境,与相关专业的人和领域联系越发密切,骑驴找驴融入社会的效率会高多了,其实你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北美lucky行列。也不是说有电子、自动控制或机械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步入电工这条路,这个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适合做。

只要是工作,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在中国电气专业的工程师们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困在办公室里搞设计或研究,我所在的石油化工企业整套装置都是引进的,就连测试和分析的设备也是引进的,我经常在那里结合具体装置翻译说明书。跑现场掌握一手电气资料是衡量一个工程师能力的主要指标,很多大企业一把领导都是从现场中磨练出来的。我们已经到了加拿大就不要讲究太多,“挣钱才是硬道理”。

内地的电工按经验和技术能力依次为电工、技术员、技师或工程师(通过相关技术考试),加拿大的工业电工分别为Electrician/Technician/Technologist/Engineer。

Electrician 这一层次的技术人员要承担现场编程、布线、维护、安装的工作,工资从2万到8万加元不等。差别很大是因为承担的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所决定,如电机绕线/电缆制作,平均$10/小时(加元),它属于初级工作,只要有机电常识就可以了,只要求基本英语。在安省ELECTRICIAN 平均工资为$13~15/小时。

Technician的概念基本上是介于Engineer,Technologist之间,首先对工厂的全部机械,电力传动以及厂里所有的设备都能比较熟悉掌握,大多由电工的领班担任。对于PANEL,电气设备制作,平均$13/小时,这个要有点电气的基本知识。这里training出来都有这个基本关要过,据朋友在网上ABB起点$15.04,3个月后加$1,阿尔斯通进去就每小时17.84加元,有奖金。

Technologist的工作主要是工艺编程,包括PLC,HMI也承担工程师的部分编程工作。在较大规模的工厂进行工艺过程处理,负责现场的在线设备运行,根据是否有执照和行业的不同工资大约35000到70000加元。因此要想从事PLC工作前提要有电工执照。

Engineer主要从事设计,编程和与用户沟通。在中国内地,你要画布线图,要经常下现场,在这里如何布线是由电工决定的,要有执照才能在图纸上签字P-ENG。工资大约50000到80000加元,主要取决于工作经历和资历。

其实,在加拿大做工业电工简直是轻松舒适的不得了(但也有人喜欢建筑电工的环境)。工厂里一般机械和电气比例是3:1或4:1。杨先生在多伦多的一家门窗制造厂负责电气,工厂员工有 300人,其中机械工10个加上周末的工作外援的part time 有5人,电工只有2个,外加长期contractor有3人,工作相对轻松、稳定。北美地区电气设备可靠性极高,电气的日常维护工作越来越简单。其实每天工作1小时基本就够了,其他时间都在找活干。安省电气与机械是绝对分开的。当然你有Double licenses,工资也自动高一些。

赵君年初登陆加拿大,7月份在常青藤学院完成培训后取得工业电工licence,8月在Edmonton(艾格蒙顿)找到工厂电力安装工作,月薪8000加元。每月工作20天,休息8天;每天只需上满3~4个小时,还管吃管住;公司有飞机在Edmonton和Toronto之间接送,如没能赶上飞机还可乘加航往返,公司全程报销。常青藤学院有大量毕业学生在加拿大各地区工作,逐步形成了电子、电气工程 、PLC、焊接、煤气技师、CNC、空调制冷等强大的工科专业找工网络。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4

论文关键词 中职 数控技术应用 课程改革 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转贴于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电工;多媒体;传统教学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工学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生命科学、高技术等领域。而大学生对电工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通常采用的传统电工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没有跟上电工学发展的形势,存在许多弊端,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电工学的积极性,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电工学的兴趣,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电工的主动性。因此,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有效地引入课堂是电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电工科学的特点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电工科学建立在观察及严格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在一些基本的研究范畴内,较容易通过日常的观察及较简单的实验演示手段得到体验。但到了更深入的层次上,演示的手段则越来越难以表现。这时的教学,更多地或是几乎全部地依赖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抽象的思考、数学的推演来完成。因此传统的电工教学模式,在初级阶段,较多地与实验演示、图片等相结合。到大学阶段在课堂教学上就很少出现实验演示。教师大多习惯于使用大量的板书引导学生抄写笔记,以此作为传授知识,及训练学生书写、思考、推演能力的手段。许多老师尤其是老教师,特别喜欢或者说是特别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长期从事授课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板书整洁流畅,语言表达严谨、达练公式推导、数学演算准确熟练。他们授课向来受到好评,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爱,学生很喜欢听他们的课。因此,这些老师对传统的板书+ 笔记的教学方法很有自信,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反而不是很感兴趣,认为类似电子黑板、电子图书那样的东西并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个人特长,也不利于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和尊敬。但要看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起良好的作用需要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一是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二是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比较优秀的学生,缺一不可。这群学生必须整齐划一地具有较好的中学电工、数学基础: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肯学好问,上课很少缺课,下课有较多的时间在一起互相交流等等。有了这样两条好的老师加上好的学生,教学效果当然有了保证,不仅能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还能出人才。试想时光倒退60年,去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偏僻的云南一隅,躲避战乱的一批学者、学子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仅能保证,又如何谈得上多媒体教学?但也能为后来成为科学巨子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这正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骄傲的典型。

二、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能提供给学生的刺激较为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则能实现多感官的刺激。

三、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使用多媒体进行电工教学,笔者认为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备好电子教案,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软件制作要在电子教案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所以教师应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图形、文字、颜色、动画、声音的搭配,既要考虑画面的美观,也应考虑切忌过度渲染。否则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使用太鲜艳的背景或和背景颜色相接近的文字.这样会引起学生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2.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写黑板来传递信息,教师不写,学生就没东西可看,因而教师自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多媒体教学不同,教师可坐在电脑前,看着电脑屏幕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要看教师动作如何,只需看投影屏幕即可,有的多媒体教室甚至将讲台移到了教室的一角,这极易使教师丧失课堂上的主角地位,甚至只能起到一个“配音演员”的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可贪图舒适坐在电脑前讲课,也不要在屏幕上出现大段文字叙述让学生去看或抄写,自己站在旁边休息。总之,要采取多种措施以“我”为中心,不要让多媒体的屏幕喧宾夺主。

3.充分发挥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充分发挥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注意人机互补多媒体教学是新鲜事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是对立的简单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常有“屁股一落座,一讲到下课”的现象,这样的老师和电影院里的放映员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到位的手势和即兴的发挥,都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虽然每个多媒体教室都为教师配有座椅,但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注意站着讲,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做到人机互补,使电工课上得更加生动有趣。

4.控制好教学节奏,注意屏显时间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板书、板图的时间,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大。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教学的节奏和屏显的时间,既不利于学生课堂记笔记,又会削弱学生思考、琢磨、消化的过程,使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出现思考不足、理解不透、学习困难、兴趣下降的现象。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大信息量而忽视教学节奏。应在屏与屏之间,节与节之间把握好间隙,让学生来得及看,来得及记,来得及思考。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进行总结时,将整堂课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通过超文本链接系统展示出来,突出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演示实验仍不可缺少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机械制图 考试 方法 改革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继学习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当课程进行到一个阶段或结束时,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考核学生?学生是否已具备这样的能力?目前,考试已被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但是机械制图传统的考试方式与现代教育要求存在着偏差,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面改革。

一、机械制图考试现状分析

1.考核不合理

传统的考核采用总评成绩=平时(40%)+期中(30%)+期末(30%)的形式。期中、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并且是同一教研室不同专业(如机械:模具、数控专业;电子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所有开课班级在同一时间采用统一的试卷进行考核。首先这种考核方法虽然能够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但是试题的内容不能体现各专业学习要求的差异性,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其次,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为了提高平时的分数,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虽然按时出勤,但是课堂表现不积极;虽然按时交作业,但是作业相互抄袭,教学效果欠佳。

2.内容片面性

传统的机械制图考试采用90分钟的闭卷,在试卷中常看到很多的中大题型,如补视图、补漏线、由轴测图画三视图、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等。但题型单一,这类题型虽然大但数量少,知识覆盖面窄,不够灵活,甚至有些试题是讲评过的作业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另外,学生在考试时对试题的猜测性较大,考试结果可信度低,如基础差的学生有可能碰到几道会做的题而考出高分,而基础好的学生可能碰到不太熟悉的题目而导致分数下降,这样不仅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国家标准、投影法的基本知识、能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而现有的机械制图考试内容和形式忽略了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过分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以致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考高分,有些教师就会按考试的题型进行教学,而不会考虑教学应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如何与企业实际图样相联系,更不会培养他们那种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必然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二、考试改革的目的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表达零件意图,交流技术思想,指导生产工艺,进行实践操作等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需要将“练”“想”“实践”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练”是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机械制图基本技能,“想”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该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和增加他们对课程的感性认识。而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得到发展,使机械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

三、考试改革的实施

1.考核方法改革

目前,在技工院校机械制图的考试成绩评定中,总评=平时(40%)+期中(30%)+期末(30%)。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两次的卷面成绩来判定学生学习的优与差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对课程总评成绩做了改革,总评=学生出勤(10%)+课堂表现(30%)+平时作业(10%)+平时单元测试(20%)+期末测试(10%)+学生自评(10%)+教师评价(10%),见表1。

表1

序号 评分项目 所占比例 要求与用途

1 学生出勤 10% 出勤分数可以限制和杜绝学生的旷课、迟到、早退、请假等现象,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2 课堂表现 30% 通过要求学生上课时的纪律情况、课堂发言、上黑板做练习等表现,使学生注重上课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平时作业 10% 绘图的规范是通过每次作业的完成日积月累练就出来的,作业也是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方式

4 平时多次单元测验 20% 把传统的期中闭卷考试改革成为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小测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

5 期末测验 10% 期末考试是学生总结复习一个学期的主要知识点及掌握程度的小测验

6 学生自评 10%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自信,明确自己后期的学习方向

7 教师评价 10% 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好的职业师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2.考试方式及命题改革

目前的考试方式存在不少弊端,但毋庸置疑,考试已在我国上千年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必有其自身合理性的一面。

首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我们要通过考试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考试方式多样化。

其次,传统的考试命题主要是填空题、补画视图、补画漏线、改画剖视图、断面图、画轴测图的三视图等,其答案是唯一的,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命题,容易导致部分学生靠死记硬背及掌握一些补图补线的技巧就能考出高分,看似具备了绘图、读图的能力,但其实并不代表能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必须要科学命题。

为此,笔者对考试方式及命题进行改革,把考核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对实际专业图样的应用能力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考核学生对所学章节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应用已学的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投影作图基础测试,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投影理论、轴测图、基本体、组合体等内容。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关键。这部分知识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考试可以采用开卷形式,可以适当加大题目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见表2)。

在命题时,可从模型、零件提取命题内容。如发给学生每人不同的组合体模型,要求测绘三视图,以考查学生图物转换的能力。考试时间灵活多变,根据模型的难易而定。模型较易时,可一人一模;模型较难时,可两人一模,相互合作和启发完成考试,但组与组间的模型要有所不同。这种考试命题新颖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并提高实际技能,且为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体现机械制图的特点。

表2 开卷考试内容

章节 内容 章节 内容

§2-3 基本体的投影作图 §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2-4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6-5 各种表示法的综合应用举例

§4-2 正等轴测图 §8-2 零件结构形状的表达

§4-3 斜二轴测图 §9-4 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2)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内容是以基础性的客观题和技能的基本知识为主,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规定及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等,这些知识没有太多的灵活性。通过闭卷考试,能够促进学生扎实、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命题时,我们以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为命题方向。如笔者讲完正投影基本原理后,安排了第一次单元测验。由于这部分内容以基本规定、尺寸注法和平面图形画法为主要内容,所以命题时,选择题和判断题占了相当部分比例。笔者认为技校生的第一次考试应该力争使那些认真听课,对制图课无抵触情绪的学生能有一个公平的结果,即理解课堂所讲的内容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我们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内容,并加以运用(见表3)。

表3 闭卷考试内容

章节 内容 章节 内容

§1-1 制图基本规定 §6-1 视图

§1-3 尺规绘图 §6-2 剖视图

§2-1 投影法概述 §6-3 断面图

§3-2 截交线的投影作图 §6-4 局部放大图和简化表示法

§3-3 相贯线的投影作图 §8-1 零件图概述

§4-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8-5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5-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与表面连接关系 §9-1 装配图的内容和表示法

(3)口试答辩。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机件的特殊表达方法、常用件、标准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等。这些内容的特点是知识面广、题量大,是考查学生综合读图、绘图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可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如发给学生生产图样,考查学生能否迅速看懂一张零件图或装配图,看其能否迅速勾画出轴测草图;发给学生零件,看其能否测绘出零件的表达图样等。考试可以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是2人合作完成(组与组的试题不要相同),允许学生查阅资料和相关数据,考试时间可以根据图样或零件的复杂性而定。口试答辩的内容可以包括绪论至第九章的内容。

(4)计算机绘图能力测验。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 CAD)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从1999年开始的制图员考试,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都无一例外地要求在软件中完成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因此,在机械制图考试中添加计算机绘图的内容乃至要求学生通过初级制图员的考试,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见表4)。

表4 计算机绘图内容

章节 内容 章节 内容

§1-2 尺寸注法 §6-2 剖视图

§1-3 尺规绘图 §6-3 断面图

§3-2 截交线的投影作图 §7-1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

§3-3 相贯线的投影作图 §8-4 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

§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8-5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6-1 视图 §9-2 装配图的标注、序号和明细栏

3.针对不同专业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同一教研室,根据专业不同,考试内容也要做适当的调整。如机械教研室:①模具制造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可从事数控铣床操作、模具制作、电火花线切割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工作,所以主要可以从数铣、模具制作等机械图样来进行命题;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可从事数控车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工作,所以主要可以从数车、加工中心等机械图样来命题;③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可从事数控机床维修、设备安装和调试、维修电工等工作,所以主要可以从各机床的机电图样来命题。这样的命题方向,不但让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再一次简单的重复,还考查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即是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的,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考试改革的效果

为改变机械制图考试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在学校机械教研室的推动鼓励下,笔者带领3名机械制图教师,抽取2010级的4个班进行了考试改革的试点。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表5 机械制图第二学期总评成绩

班级 60分以下 60~69 70~79 80~89 90~100 班平均

考试改革前的班级 10模具1 1 3 7 15 14 85.6

10模具3 2 2 9 12 13 84.3

10数控1 1 2 6 13 15 86.8

10数控3 1 4 8 11 13 84.8

考试改革后的班级 10模具2 3 4 11 12 7 81.6

10模具4 2 3 13 13 7 82.8

10数控2 4 5 10 12 6 80.3

10数控4 2 5 13 10 9 83.2

从表5中可以看出,考试改革前的班级中班平均成绩偏高,且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考到90分以上,说明考核方法、命题设计欠科学,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而考试改革后,班级的成绩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只有真正学懂且思维活跃的学生才拿到了较高的分数,同时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从调查分析发现,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绘图、读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一是开卷、闭卷考试做到了“三公”即公平、公正、公开,学生做到了“三动”即动脑、动口、动手,且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口试答辩迫使学生对所画所看的图样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计算机绘图测试,让学生通过软件绘制图形,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求知欲望,而且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竞争能力。

五、结束语

考试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改革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对机械制图考试来说,要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考试手段的多样性、考试时间的灵活性及考试内容的实用性,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