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1
关键词:静力触探 划分土层 承载力 变形模量 砂土液化
中图分类号:T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086-01
静力触探(英文缩写CPT)(cone penetration test)的基本原理是用准静力将一个内部装有传感器的探头以匀速压入土中,静力触探应用于划分土层、确定土的类别、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性模量、选择桩基持力层、预估单桩承载力、判别砂土的密实度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可能性等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北洋园)一期基础设施工程勘察中,用静力触探划分土层、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判别砂土液化,并对其结果与用土工试验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1 工程概况
北洋园一期基础设施工程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其规划四至范围:东起月牙河,西至幸福河,南起津晋高速,北至规划的蓟汕高速联络线和天津大道。项目规划总占地规模为10.2平方公里,属于新建型的规划区域;项目周边紧邻津南新城、八里台镇、天嘉湖、双港镇、大寺镇、军粮城镇。
2 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位于津南区。30 km2深度范围内主要有7个地质成因层、10个工程地质亚层,有关各层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ml),为人工堆积,可分为两个亚层:①1杂填土和①2素填土。(2)第Ⅰ陆相层(Q43al),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即④粘土、粉质粘土,局部分布④-夹 淤泥质土。(3)第Ⅰ海相层(Q42m),为浅海相沉积,可分为两个亚层:⑥1淤泥质土和⑥2粘土、粉质粘土。(4)第Ⅱ陆相层沼泽相(Q41h),为沼泽相沉积,即⑦粘土、粉质粘土。(5)第Ⅱ陆相层(Q41al),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即⑧粘土、粉质粘土。(6)第Ⅲ陆相层(Q3eal),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可分为两个亚层:⑨1粘土、粉质粘土和⑨2粉土、粉砂。(7)第Ⅱ海相层(Q3dmc),为滨海~潮汐相沉积,即⑩粘土、粉质粘土。
3 划分土层
依据《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第3.7.5-1条:按表1划分土层、确定土的类别。
与本工程的钻孔资料对比,静力触探地层划分与钻探-取样-室内试验地层划分基本吻合。不同的是,静力触探是原位测试,对于变层的位置及薄夹层都能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土层划分更加快速、准确,而且比钻探不受土样扰动、室内试验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
4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性模量
依据《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表3.7.5-2可确定地基土的基本承载力f0。查表可知,静力触探和室内试验两种方法所得f0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而且粉质粘土、粉土的承载力误差相对较小,淤泥质土的承载力误差相对较大。所以,对于浅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的确定,无论是静力触探指标还是室内土工试验指标,都需要结合当地地区经验综合分析取值。
依据《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表3.7.5-3可估算变形模量Es。查表可知,两种方法确定的Es离散性较大,应注意综合分析。
5 选择桩基持力层
根据静力触探试验曲线,⑨2粉土、粉砂层分布稳定,顶板埋深24.0~27.5 m左右,厚度6.0~8.0 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呈密实状态,中压缩性。其下卧层为呈可塑~硬塑状态的⑩粘土、粉质粘土层,因此,⑨2粉土、粉砂层层可做本工程桥梁的桩基持力层使用。
6 静力触探液化判别
当采用静力触探试验对地面下15 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时,可按下例公式计算。当实测值小于临界值时,可判为液化土。
7 结论
土体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较短,对测试机理及应用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由于现场土体边界条件不易控制及其复杂性,使所测成果和数据与土的工程性质指标等对比时,目前仍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统计的经验关系之上,但这并没有妨碍它在工程勘察实践中的应用。它的优点远大于其缺点。
参考文献
[1] 祝龙根,刘利民,耿乃兴.地基基础测试新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2
关键词:锚杆 基本试验 验收试验 弹性伸长量 位移相对稳定标准
引 言
锚杆是将拉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层或土层的锚固体系,一般采用钢绞线、钢筋、特制钢管等钢材做杆体材料,当杆体材料采用高强钢丝束、钢绞线时,也称为锚索。它是岩土锚固技术的主要构件,依赖与周围岩土层的抗剪强度传递拉力或使地层本身得到加固[1]。在锚杆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锚杆的试验非常重要,也是有关锚杆规程规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验证锚杆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检验锚杆的工作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需要对锚杆进行相应的试验。锚杆试验主要有基本试验、验收试验及蠕变试验,其中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是工程中较常遇到的两种试验,本文主要探讨上述两种试验在基坑及边坡工程土层锚杆中的应用。
1 锚杆抗拔试验的规范技术要求
涉及到锚杆抗拔试验规定的相关规范众多,按规范施行时间先后顺序列举若干:①《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②《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③《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⑥《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⑦《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根据各规范规定上述规范中适用于基坑工程的有(以下按序号简称各规范)①、②、④,适用于边坡工程的有③、⑤,规范⑥适用于结构的抗浮工程,而规范⑦适用于所有岩土工程锚固,其中规范④、⑥仅有基本试验规定。从这些规范对试验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基本试验还是验收试验,各规范在试验方法、试验最大荷载、加荷分级、变形观测时间、稳定标准、承载力取值等规定上均有所不同。但仔细对照也不难发现对于基本试验,①、④、⑦规范的试验要求基本相同,②、③的规定也大体一致,而对于验收试验各规范的细节要求多有不同。相关的规范要求对比见表1、表2。
1.1 基本试验
锚杆基本试验主要是确定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和锚杆参数的合理性,掌握锚杆抵抗破坏的安全程度。为了达到区分锚杆在不同等级荷载作用下的弹性位移和塑性位移,以判断锚杆参数合理性和确定锚杆极限拉力的目的,锚杆抗拔基本试验采用循环加、卸荷法。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大试验荷载一般取杆体强度标准值的0.8(或0.9)倍,或取设计预估的破坏荷载值;加载增量及循环次数略有不同,但均采用等量对称加卸荷,初始荷载及最后卸荷等级均为0.1倍试验最大荷载;位移观测时间稍有不同,但每级加荷稳定标准均一样。另外各规范对试验锚杆的破坏标准一致,即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的2倍;某级荷载下锚头总位移不收敛;锚杆杆体被拉断或锚头总位移超过设计允许位移值。锚杆极限承载力规定取破坏荷载的前一级荷载值。
1.2 验收试验
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锚杆抗拔验收试验采用分级加荷方法,主要需确定最大试验荷载、加载分级、观测时间及方法。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大试验荷载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0~1.5)倍,分级荷载增量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0.25)倍不等,每级荷载观测5~15min。虽然各规范试验方法要求有不同,但验收标准一致,即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应大于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
2 分析与探讨
2.1 锚杆理论弹性伸长量及其计算
对拉力型锚杆的基本试验或验收试验,规范对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均作出了规定,即应大于相同荷载下杆体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锚杆抗拔试验中为保证试验设备的对中,一般卸荷时荷载没有降低到零,而是回到初始荷载(0.1倍最大试验荷载),因此弹性位移量为测得的总位移量减去荷载卸至初始荷载时测得的位移量(即塑性位移)。
(1)杆体弹性伸长量的理论计算
L:锚杆的弹性伸长量计算长度,可根据计算对象不同分别取L=Lf(自由段长度)或L=Lf+La/2(锚固段长度一半)。
E: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A: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由于对实测弹性位移量大小作出规定的目的是通过与杆体的理论弹性伸长量的对比,分析杆体自由段长度和锚固段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因此在计算理论伸长量时,即使是锚固段部分,公式中的E、A 仍应当取杆体的参数值。
(2)锚杆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现场试验得出的荷载~位移值,锚杆试验应绘制荷载~位移(P~S)曲线,基本试验尚应提供荷载~弹性位移(P~Se)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P~Sp)曲线。 图1~图3为广州某基坑工程锚杆抗拔基本试验与验收试验曲线。锚杆设计参数为孔径Φ150mm,锚杆长度32m,锚固段长26m,杆体采用4×7Φ5钢绞线。
(3)锚杆杆体弹性位移量规定的意义
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应大于杆体自由段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小于杆体自由段与1/2锚固段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规范规定的意义在于验证锚杆自由段和锚固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基本相符,为基本试验或验收试验是否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作出判断。对于基本试验,当杆体弹性伸长量不满足规定要求时,说明试验锚杆的自由段或锚固段长度与设计值有较大误差,试验不能真实反映设计锚杆的质量和承载力储备,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失去了基本试验作为检验锚杆性能全面试验的意义。对于验收试验,当不满足规定要求时,或者说明自由段长度小于设计值,使用中当出现锚杆位移时将增加锚杆的预应力损失,或者表明在相当长范围内,锚固段注浆体与杆体间的粘结作用已被破坏,锚杆的承载力已严重不足。均应判为不合格锚杆。
2.2 锚头位移相对稳定的规定
锚杆验收试验中规范规定合格锚杆必须满足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但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标准的规定却相当不明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此无明确规定。《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2]与《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3]规定明确。前者规定试验中“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如在1~10min内锚头位移增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min,并在15,20,30,45和60min时记录锚头位移增量”。当“在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1~10min锚杆蠕变量不大于1.0mm,如超过,则6~60min内锚杆蠕变量不大于2.0mm”时则试验锚杆验收合格。后者也有类似规定,且属该规范强制性条文。规定“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如果在1~10min内位移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min并在15,20,25,30,45和60min时记录其位移量”。当满足“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观测期内,锚头位移稳定或2h蠕变量不大于2.0mm。”则试验锚杆合格。对比规范的前后规定,可以发现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如(CECS22:2005)中由于试验阶段并末明确规定在第6min测读位移,而判定标准中采用了6~60min的锚杆蠕变量。同样(GB50086-2001)中最后一级试验荷载最长观测时间规定为60min,但在判别标准中采用了最后一级2h的蠕变量作为判别依据,均显前后不一致。此外前述各规范中对验收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从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0~1.5倍均有。由于锚杆抗拔验收试验本质上是对锚杆施加大于设计轴向拉力值的短期荷载以验证其在超过设计拉力并接近极限拉力条件下的工作性能进而确定其是否合格的一种判定性试验,因此对试验的最大荷载,永久性锚杆采用轴向拉设计值的1.5倍,临时性锚杆采用1.2倍进行试验比较合适。在明确最大试验荷载情况下,再统一规定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标准,如1~10min内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1.0mm,若超过则2h蠕变量不大于2.0min作为判定稳定标准,这与目前国内外多数规范的位移稳定标准的规定比较一致。
3 结语
文献[4] [5] 在论及我国规范现状时对岩土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方面的高度不一致表示了看法。我国不同规范之间,对同一技术问题作出相互不协调的技术规定,已经是一种常态。由于岩土锚固技术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已大量在基坑、边坡、隧洞工程及地下结构抗浮工程中使用,因此对于工程中锚杆抗拔试验的规范选用,应基于如下原则:首先应明确锚杆使用的工程类型,再按使用年限根据其是临时性还是永久性锚杆来确定适用规范,同时尽量与工程设计采用同一规范,以保持荷载、抗力及其他技术要求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程良奎,范景伦,韩军.岩土锚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CECS22:200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S].
[3]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3
[关键词]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 地基勘察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52-1
0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勘察体制由工程地质勘察体制转变为岩土工程勘察体制。新体制在老体制只需查明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论证和分析评价,并针对特殊的工程条件,提出建议和指导,对设计和施工提出应注意的事项和技术要求,并要求勘察工作贯穿于岩土工程的全过程。新的体制对勘察技术水平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岩土工程难度的增加,传统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也渐渐显露出了弊端。勘察方法多样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及先进设备的使用,成为我国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勘察技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阶段的划分及勘察技术的重要性
岩土勘察工作可划分为可研究勘察、初步勘查及详细勘察几个阶段,岩土工程建设须严格遵守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工作程序,其中勘查是最基础的环节。建设中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人员能够对工程建设地点的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工程条件进行全面掌握,对施工地所具有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准确评估,为工程的开展提供更加准确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2岩土工程勘查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勘察过程中总体上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收集资料、布置钻孔和现场踏勘定位。由于地质水文情况复杂多样,勘察过程充满了未知性,探明地质水文情况,为岩土工程后续阶段提供勘察数据及结论,是勘察工作的主要任务。
勘察技术对勘察数据及分析结论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2.1岩石界面的划分
对岩土部分和风化区域的界面划分不准确,会导致地质构造面的受力强弱的判定失误,以及可能引发地质问题的地质界面的确定错误。
2.2地质形态的确认
对岩土的组成和地下存在的管道,空洞,暗沟,等不明地下物体影响判定不准确,会影响后续工程的开展,甚至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增加工程预算。
2.3岩土参数的获取和确定
岩土参数一方面受到取样,测试方法及选取的标准值影响,一方面有些在勘探工作中没有对岩土参数精确设计,还有部分土样受技术水平限制测定困难,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
2.4据资料的分析总结
数据资料收集不准确,整理混乱,分析错误,资料不全面,不能满足工程开展的需要。
3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勘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在勘察方法的选择不合理;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缺少实际勘察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经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不足;还有些技术人员存在操作不符合规范,如取样点数量设置不足,随意编造数据等。
3.2勘察技术水平及设备落后
勘察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技术设备体现了快速准确便捷的特性,并且能实现以前的勘察技术无法实现的结果,对勘察工作起到很大帮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勘察技术水平,
3.3业主方不重视及市场竞争制约
现阶段还存在部分业主方对勘察工作不够重视,提供资料不够全面,不能积极组织勘察人员与设计施工人员及时沟通交流,随意压缩勘察费用和时间,使勘察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先进勘查技术手段无法得到发挥,间接导致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真实有效的勘察数据和结论的情况。一些勘察单位为了承接业务随意降低价格,导致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正常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导致许多勘察技术问题的出现。
4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具体措施
4.1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必备的勘察技术方法,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并随着勘察水平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方面需提升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工程背景和设计意图,能够和设计人员及时沟通交流,并能协同各专业人员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须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管理,要求技术人员在勘察工作中严格遵守技术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提高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
4.2合理选择勘察方法
针对不同地质水文情况,认真选取合理的勘察方法。如软土地基应采用钻探的勘察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则由于坑探对地基扰动小,坑探的准确性高于钻探;膨胀土地基可采用钻探和静探相结合的方法等,合理的勘察方法可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相同的条件和要求下,如何在保证勘察质量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得到勘察结果,也是勘察技术水平的高低的体现。
4.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使用先进可靠的勘察设备和技术,做好内业和外业工作的衔接。如可通过物探加密测点获取连续界面,增加界面划分的准确性;利用探地雷达等先进物探技术与钻探相结合,解决地质形态不明确的问题。加强原始资料的科学管理,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制图及分析工作。
4.4加强勘察成果的利用
岩土勘查工程具有地域性,工作中注意进行相同地域类似工程的技术总结归纳,用于往后的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注意各个阶段和环节,从细节着手,全面正确认识勘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勘察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友辉.特殊地形环境下矿区岩土勘察方法及工程处置[J].煤炭技术,2012(8).
[2]臧增法.岩土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2(24).
[3]黄时斌.岩土勘察在岩土工程技术中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民居,2013(9).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也不断的增加。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其是一门理论性、实践型、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广而勘察难度较大的应用专业技术,其科学的应用对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2工程实例
某项工程位于丘陵地形复杂,基岩埋藏较浅,许多地方直接袒露,并且跨越的地层单元多,即有山前的冲洪积物、坡积物、冲积物,又有新近场地平整时回填的人工堆积物,其中大部分场地表面分布有厚达十来米的人工填土,填土主要成分山体开挖堆填块石,地层和岩性分布复杂。基岩主要为花岗岩,局部有断层分布,岩石的裂隙较发育,伴有花岗斑岩岩脉、石英正长斑岩岩脉、岩脉穿插其间。各种岩石、岩脉风化程度不一,有的岩脉风化后,其土质松软,形成了复杂的岩土组合。其勘察的难度大,为了查明场地的岩土层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合理地制定勘察方案和选择合理的勘察手段,首先在地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然后根据地质测绘成果、建筑规划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勘察纲要。再针对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选用以钻探、物探为主结合坑探、槽探、洛阳铲、静力触探等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勘察工作。对场地岩土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外试验和测试工作,野外测试工作主要有浅层载荷板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面波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抽水试验;室内试验除了常规的岩土试验项目外,还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击实试验、渗透试验、水质分析等。具体的勘察工作是:
(1)根据场地的地形条件,布置物探、井探、槽探手,考虑到井探和槽探的勘探深度有限,因此将物探、井探、槽探等结合起来使用,综合勘探,提高勘察质量。
(2)各种勘察手段相互进行对比验证,如通过大量物探与钻探、坑探、井探等的对比试验,取得场地各岩土层的对比参数,提高了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把室内岩土试验和野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与静载荷板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与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指标之间的关系等。
(3)充分利用物探技术密度大、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
高密度布置物探勘探线,精确确定对工程有重大影响地质界面、地质体,最大限度的减小通过有限的地质勘探钻孔人为圈定地质体造成误差。
(4)部分拟建物基础将选择花岗岩残积土作为其持力层,由于场地内花岗岩残积土穿插有大量不同岩性的岩脉,并且其风化程度不同,造成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有很大差异,能否准确提供岩土参数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是否安全、经济、可行。为了能准确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本次勘察共进行了12次载荷板试验以获取不同岩土种类(花岗岩残积土、岩脉、坡积土及填土)不同深度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试验结果均高于采用常规方法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值,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建立地区经验积累实际材料。
(5)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和建筑规划,形成了大量的人工边坡,场地内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和潜在不良地质作用,专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有关边坡的安全和稳定性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通过计算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条件,提供了各种边坡的支护方案和支护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岩土参数,对施工、检测、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对地基与基础方案,地基与基础设计参数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探讨。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特征和成桩可能性及基础持力层的工程性质、埋藏深度等,对基础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和对比。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的建筑物,建议选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不同的基础持力层。如填方区和软土区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桩,而填土厚度不大及缺失区域(挖方区)则建议采用天然浅基。并对各种基础的承载力进行了估算,对地基变形和建筑物沉降进行了计算。勘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变化大,虽然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以及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但是附加荷载和卸载使岩土体的应力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调了检测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检测、检测的重点和方向,该意见被业主和设计人员所采纳,经过施工检测和施工监测,证明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各种岩土设计参数和各种方案经济合理,针对性强。
(7)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勘察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研讨工作重点、方向、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及涉及相关专业有关问题。工作过程中定期进行交流、反馈,及时更改调整、学习补充。
结束语
(1)工程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
(2)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如钻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等)、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
(3)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奎华1岩土工程勘察[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岩土工程的技术业务范围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土工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与土体和岩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勘察、设计、施工、检验监测和监理等五个方面。岩土工程勘察是进行地基基础设计的基础,因此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勘察。而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要通过勘察报告呈现出来,所以他是地基基础、地基处理和基坑设计的基础,因为这些设计和施工工作都要参考其数据。所以,岩土勘察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合理性和建设性意见都对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常见问题
(一)关于场地环境类型的分类问题
划分场地的环境类别,目前所参考的标准是GB50021-2001附录G。只有正确确定了场地的环境类型,才可以准确判定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程度。而场地的环境类型一般是较难确定的,在同一块区域内,不同的地貌单元的环境类型也可能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块场地内,也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环境类型。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场地的环境类型进行分类呢?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土层的含水量和渗透性来确定环境的类型。当建筑施工的场地处于不同的地貌单元上面,应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具体分析,进而准确判别环境类别。
(二)关于场地类别的确定问题
在进行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时,应该检测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并以此为划分建筑场地类别的参考依据,再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来划分场地类别。
1、场地覆盖层厚度。
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应该按照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时的土层顶端的距离来确定;在地表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的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按照地面至该土层顶端的距离来确定。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当判定的场地类别处于分界线附近左右徘徊时,即使勘探孔的孔深满足变形计算深度和承载力的要求时,也要加深勘探孔。换句话说,勘探孔的深度不仅要满足地基规范和桩基规范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
2、等效剪切波速的测试。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高层建筑都需要做土层剪切波速的测试,波速测试适用于测定各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在工程实际中,要按照任务的要求,一般采用单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等方法进行测试。其原理是利用铁球水平撞击木板,使板与地面之间发生运动,产生丰富的剪切波,从而在钻孔内不同高度的地方分别接收通过土层向下传播的剪切波。由于这种竖向传播的路径接近于天然地层由基岩竖直向上传播的情况,因此对地层反应分析较为有用。通过剪切波速的测试,可以划分场地类型、计算场地基本周期、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地基土动力参数、判别地基土液化可能性、评价地基处理效果。
(三)关于地下水的问题
地下水问题是所有的工程建设都要面临的问题,在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和作用。在岩土工程的勘察阶段,应提供根据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有关参数,并对地下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防护或者监测等工程措施,防止不必要的后果发生。
1、地下水位的深度
在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时,需要提供勘察时的地下水位、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或者历史最高地下水位,以及水位变化的趋势和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笔者在审查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时,发现大部分报告中只提供一个混合水位,这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笔者认为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地下水位应该和工程紧密相关,与工程无关的地下水位不应该提供,这会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和工程紧密相关的地下水位的测量应该分层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止水隔离防护措施。而对于最高的地下水位,它的形成和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整平标高、建筑规划方案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不能直接等同于勘察时的最高地下水位,关于最高地下水位的提供,应根据岩土工程的场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以笼而统之。
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地下水的存在会对建筑物自身产生一定的腐蚀,因此对于每个工程场地,都要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规定:当有足够的经验或者资料证明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地下水对建筑物材料具有腐蚀性时,可以不进行试样抽取来判定其腐蚀性。
对于沿海地区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导致沿海地区的工程场地及其附近地区可能存在多层地下水。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只采用2组混合水位的地下水水样进行腐蚀性分析,并且这2组地下水水样对建筑物材料的腐蚀性评价结果差异很大,显然不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上述工程,应该在桩身范围内对每一含水层都要采取地下水试样,以此分别来判定地下水对建筑物材料的腐蚀性。根据地下水的腐蚀性等级,建议地下水对建筑物材料的防护应符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
(四)关于高层建筑极软岩嵌岩桩的勘探深度问题
极软岩是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标准值Fr小于或等于5MPa时的岩石,它的承载力特征值一般比较低,并且在浸水之后会发生软化的现象。在许多的工程实践中,误将极软岩当作嵌岩桩的桩端持力层,下列情况就是典型的例子:兴建高层建筑时采用嵌岩桩,把极软岩当作桩端持力层,勘探的孔深仅仅进入极软岩内部3-5米,勘探的深度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标准和现行的勘察规范的要求,可能导致实际设计的桩基长度超过钻探的孔深。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不熟悉上部结构的荷载力,没有估计单桩的承载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和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上部结构的最大柱底轴力,估计单桩的承载力,将勘探的孔深进入嵌岩面以下3-5d。当方案有多种桩长和桩径时,则采取根据最长桩的方案确定勘探的孔深。
三、结语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关于场地环境类型的分类问题、关于场地类别确定问题、关于地下水的问题、关于高层建筑极软岩嵌岩桩的勘探深度问题,是勘察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总之,我们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具最符合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参考提供内容齐全、重点突出、结论明确、合理适用的基本依据。岩土工程的勘察是一个专业性集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共同促进它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2008.
[2]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GB50021-2001)[S].2009.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S].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范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解决措施
1 新时期岩士工程的外延
岩土作为支承体: 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弃渣场、各种大型设备等等,都建造在岩土体上,岩土体作为地基,作为支承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承载力和变形问题、稳定问题。
岩土作为荷载或自承体:边坡工程、基坑工程、露天采矿工程等地面工程开挖,隧道、地下洞室等地F工程开挖,面临的是另一类稳定和变形问题。这时,岩土体担任的角色,既可能是荷载,也可能是自承体。同时,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状态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岩土作为材料:填方工程,特别是大面积高填方、填海造陆,要用大量岩土作为回填材料;水工围堰、水利大坝、填筑路堤等也用岩土作为当地材料,就近取材。这些工程除了研究其稳定和变形等特性外,岩土材料的质量、数量、运距和施工质量控制是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的防治: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工程构成严重威胁,防治工程必须针对具体地质条件和地质演化规律进行设计和施工。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也是岩土工程的一部分。
环境岩土工程: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重视,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的评价、废弃物的卫生填埋、土石文物的保护等等,都涉及复杂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环境岩土工程正日益受到更大的重视。
以上各类工程,不仅涉及天然岩土,还包括各种人工土,包括对天然土的加固和改良,利用排水、压实、加筋、改性、注浆、锚定、设置增强体等人工改造方法,改变岩士体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等性能。岩土加固和改良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一门新的岩土工程技术。
2 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剖析
2.1 粉土的划分问题
按规范粉土是粒径大于0.075mm、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颗分试验较复杂,仍存在仅按塑性指数小于等于10来划定粉土的做法。粉砂有时也可测定一定的塑性指数,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粉土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另外,按GB50021-2001规范规定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及按GB5007-2002规范进行液化判别,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有些地方由于地震烈度小于或等于6度且粉土非基础持力层不必进行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仍有只以塑性指数判定粉土的情况。
2.2 剪切方法的选择问题
直剪试验受力条件复杂,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第18条规定,快剪试验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l0~6cm/s的细粒土。粉质黏土渗透系数一般大于10~5cm/s,粉土K值更大,用直剪试验已非常勉强,在室内试验对粉土及粉质黏土直剪时,发现四级荷载下很少存在峰值强度,绝大部分需剪切至位移6mm处,剪切强度指标回归性差,剪切强度指标仅能作为参考。另外较软弱的土即使渗透系数满足要求,当后二级倚载加上时会发生土样挤入透水石与剪切盒之间缝隙的情况而无法剪切。虽然直剪试验方便简单,但其对粉土、粉质黏土及较软弱的土强度指标可信度不足,目前推广三轴试验不太现实,但笔者认为一个工程进行一定数量的三轴剪应是可行的。
2.3 膨胀土的固结试验问题
在固结试验过程中,膨胀土在小于膨胀力的分级荷载作用下的百分表读数均为负值,而当分级荷载大于膨胀力时百分表读数为正值,尤其膨胀土的膨胀力稍大于100kPa的情况下,在100kPa时百分表读数为负值,而在200kPa时百分表读数为正值,在利用公式计算孔隙比时100kPa作用下的百分表读数究竟取负值或是零,试样初始高度取20ram或是进一步使计算100~200kPa压力下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存在困难。规范中对这种情况没有说明,这给膨胀土的评价带来一定问题;目前计算时100kPa作用下的百分表读数取负值,试样初始高度取20ram,其是否合理尚存疑问。
2.4 地基均匀性评价问题
对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GB50021-2001规范虽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评价方法。一些单位参考了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目前认为这种评价方法不太合理。按地基承载力fak、受力层层面坡度和建筑层数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3.0.2条规定:若三者不同时满足3.0.2表中条件,建筑地基须进行地基变形计算,场地地基就属不均匀地基,这种方法已得到一些地方的认可。
2.5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条件各异,用几张表格很难概括全国的规律。用查表法按GBJ7-89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在大多数地区可能基本适合或偏保守,但也不排除个别地区可能不安全。另外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对工程质量要求的趋于严格,变形控制已是地基设计的重要原则,故GB5007-2002取消了GBJ7-89规范中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表。新规范规定:勘察单位应根据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设计参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地区经验在许多地区仍很不成熟,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地区性的经验自始至终很少建立起来,现在许多地方所谓的经验仍是在GBJ7-89规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出于利益考虑一般存在着偏保守的问题;其次建立地方经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勘察单位的事,而应由政府、设计、勘察等部门相结合,通过必要的投入和载荷试验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建立,而这在中小城市甚至一些省会城市根本是一纸空谈,基本上仍是各勘察单位各自为政,仍在变相沿用GBJ7-89规范,更有甚者,故意利用所谓地区经验人为地降低承载力指标,造成工程浪费。
2.6 粉土及粉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问题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5.2.4条规定:对粉土按粘粒含量是否小于10%选取深、宽修正系数ηb、ηd,对粉砂取ηb2、ηd3,但在应用中一方面发现很湿-饱和、松散-稍密的粉砂无法修正;另一方面对河南部分中密以下粉土利用新GB5007-2002和老GBJ7-89规范确定承载力时相差一倍甚至更大,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经请示有关专家及地方经验确定:对部分中密以下粉土及很湿-饱和、松散-稍密的粉砂深度修正系数ηb1、宽度修正系数ηd0。
2.7 复合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问题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第3.0.4条之规定: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本规范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l;当某些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太大的土层进行CFG复合地基处理时,发现地基处理后、按JGJ79-2002规定方法进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还没有该土层未处理前按GB5007-2002第5.2.4条规定进行深宽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笔者认为这说明了规范相互间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
2.8 基础方案的选择问题
(1)基础方案的选择应依据场地地层情况及区域经验综合进行,忽视任何一方面均可能造成错误。
(2)基础方案的选择不应与不正当利益挂钩。按有关规定:若设计单位按勘探单位提供的基础方案形式进行设计,责任由勘探及设计双方共同承担;若设计单位自己设计,责任由设计单位自己承担。勘探单位一方面不能受甲方影响或认为设计单位提供的地基基础方案一定行而更改勘探报告的基础方案建议;另一方面勘察单位也不能以自身单位利益的驱动而片面提供本单位具有的桩机类型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2.9 地震效应问题
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凡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重要的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的钻孔应达到覆盖层一定深度,这直接影响场地类别判定及建筑工程的抗震造价,有的单位往往一句话根据区域经验覆盖层厚度在多少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勘察技术人员没有理解规范,对地震效应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及经济等因素而放弃了这一工作。还有一点是地基处理后其剪切波速值也发生了变化,场地地基土类型及场地类别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变化,这在岩土工程评价及地基设计时有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对粉土及砂土按照《建筑地基抗震设计规范》(GB56001-2001)第4.3.3条在液化初判时,地下水水位深度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不可按勘察时水位采用。在地面下15~20m深度地层初判液化再按第4.3.4条进一步判别时,据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公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