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学生 教育 管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5-02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块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师范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师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为此,师范学校教育管理,务必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任务治学施教,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把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一、深入学生,捕获学生信息是高效管理的良好开端
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进步思想、塑造学生完美灵魂、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是铸就人才的综合机构,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主要是教育被教育和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好学生,最基本的途径是全面了解学生,积极分析影响教育管理成效的各种因素。做到“知彼知已,教管合一”。
认识了解学生的平台和方式虽然很多,但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间接了解法,就是让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基本情况调查表或查阅录取档案资料,收集学生民族、习惯、特长、理想等信息,对学生总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直接了解法,管理者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与生为伍,与生为伴,择机交流谈心,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过去(成长经历)、现在(对学校的感受和意见)和未来(理想和打算);三是活动分类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设计布置学习园地(黑板报)、才艺展示、体育运动、野外考察等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力,归纳学生行为特征,竭力搜集学生的个性信息。如果教育管理的对象是老生,一定要仔细比较学生一惯的行为表现,翔实记录学生文明行为和行为不端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然后分析比较学生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对学生管理以引导教育为主,多用鼓励少用限制性语言。对后进生的教育采用“先扬后抑法”收效较好,但要把握好“扬”和“抑”的尺度,即“扬”得及时恰当,“抑”得准确适当;如果再加上教育管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雨润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再“锋”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管中有爱,爱中寓严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是规范学生积极行为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教育认知规律和行为思想互动规律,懂得依法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有充分利用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经典范文,教育感化学生的人格魅力。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特长、个性、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教育管理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严肃的人文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教育管理过程必须遵循上级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并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吃透有关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精神,特别是与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行为、表彰处分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务必熟记,灵活运用;同时要牢记教育管理过程以人为本、以情化人、悔人不倦。管理者不只是为了管而管,更多的是教育和服务;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子女、亲人,管理手段自然是感化心灵的教育行为。
三、理想教育,耕植学生教育抱负的种子
师范院校的学生已经拥有当教师思想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学校进一步的细心耕植和浇灌,耕植和浇灌的内容与方法犹如种子成长的土壤,决定种子萌芽生根、开花结果。科任教师、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是刺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春风细雨。
要使学生自律自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设计人生规划。最有效的方法是狠抓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信念教育,最关键的是在“早”字上下功夫,早规划、早安排、早部署。尤其对刚进入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第二次发育期或刚达成熟期,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情绪极不稳定;好高鹜远、理想漂浮、信念游离;凭兴趣办事,是一个危险期,亟需加强青春期理想教育。在这个非常时期,学校务必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历史经典教育范例,唤醒学生立志成才意识,播下学生担负起振兴教育的种子;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思想进步、专业知识宽泛、教育技能娴熟、社会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无私的敬业精神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2
1.人才定位不到位
高职院校在管理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受到实用理论以及功利主义的限制,导致人才定位职能缺乏,而且,在管理教师过程中,由于人才机制被忽视,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缺乏向心力。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过程中,部分院校管理者存在重文凭、轻管理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储涫艿街圃肌
2.激励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工资低、福利差的现象,这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带来了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吸引优秀人才的方法,使少数优秀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出现了教师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
3.管理制度僵化
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队伍工资低、福利差,从而造成师资的大量流失;一些院校不愿花费更多的成本聘请专业教师,导致师资力量受到严重制约;没有流失的教师教学压力较大,工作内容相对繁重,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造成了影响。同时,在管理工作构建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晋升、评职称等内容空间较小,一些高职院校会论资排辈,而且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特点,导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这种僵化性的管理制度导致教师的教学、生活及科研受到制约,对教育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
4.教师队伍缺乏凝聚力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与学校之间缺少一定的沟通交流,而且学校缺乏战略性的运行目标,导致教师教学目标模糊,不利于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很难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导致学院管理工作无法深入人心,对教师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带来影响[1]。
二、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的应对方式
1.进行岗位职能的明确划分
在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设计的过程中,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岗位的基本特点,通过管理工作进行校企合作以及市场主导工作的设计,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教师岗位的融合提升教师的向心力,降低高职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的发生几率。同时,要了解教育人员的真正需求,确立合理性的绩效考评管理机制,确定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为岗位职能的合理化划分提供支持。
2.构建科学化的绩效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了解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使管理者与教师积极参与到绩效考评活动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帮助教师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评价考核机制的战略规划目标。
3.完善薪酬福利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对薪酬管理以及工资收入的合理完善,保证教师薪酬管理以及工资收入的公平性,从而为教育人员的职能发展提供良好支持;通过薪酬福利管理工作的优化,明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将教师的薪酬服务与教师的工作职能挂钩,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以及信心,全面解决教师隐性流失问题。
4.完善教育人员的进修培训机制
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构建教师培训工作机制的合理性,让每位教师能了解自身的成长及发展空间。在优化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队伍过程中,需要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职能,全面提升教育人员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教师发展需求的认知,完善培训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人才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良好支持[2]。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的出现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隐性流失的严重性,通过对教育职能的合理规划,建立完善性的预防机制,从而为高职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本管理;实际应用
职教管理中的人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尊重来体现对人格价值的承认,人本管理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轻视,真正提高教育的人性化水平。在职教过程中倡导人本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人本管理的重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人格、能力等多方面均衡发展,让教育对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思考。
一、进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职业教育中的人本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对人格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素质教育,同时在素质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教育,这种以人性化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综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是以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所以,在学生管理中必须贯彻人本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现代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管理的主体,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教育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乐观自信的方式认识现实世界。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将学生的需求和自我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上。同时,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和差异性。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
二、职教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职教管理通常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受到重知识轻本领、重视技能而轻视素质的教育影响,使得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管理中往往违背教育规律,存在着多种教育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漠视学生主体性的缺点,很多教育过程其实不仅要当作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于未成年人的管理,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学生犯下的过错进行合理的纠正和引导。
2.人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分化和片面化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能掌握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教学,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通常只是注重职业技能的教育,很容易忽视其他方面,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单纯注重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3.教学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差
传统的职教管理中只是在一些预设的条框和制度中进行教育,以既定的标准去教育和衡量每一个教育对象,在提倡个性化的今天,这种缺乏灵活性的教育模式最终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成为被动式的“填鸭式”学习。
4.在学生的人本管理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封闭式教育,对于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这种教育的连续性主要通过学校和家庭以及和社会的联系来实现,学校的这种封闭式教学最终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会导致人本管理的单一性。
三、解决职教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在职教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想有一定的突破就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对象人本管理的水平,真正促进人本化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想,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大幅度地改革,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教学模式就是要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文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人格陶冶作用,本着以崇高品质教育而不是放弃每一位学生,在管理中完善每个学生的品格,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感觉到教育的关怀。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实行素质教育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树立人本教育的管理基础上改变过去学生被管理和被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人性化引导的必要性。
3.增强人本管理的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人本管理中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灵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要积极配合家庭加强和社会教育的联系,从而构建整体化的人本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人本化管理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时展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进行管理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或者缺失,我们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引以为戒,真正落实和贯彻好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性化水平。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工作;法制化教育;人性化教育
法制化教育是刚性的,注重权威性,只有辅之以人性化教育的柔性,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既要借助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督导,直至用处分等强制手段进行法制化教育;也可以依靠引导、启发和激励、奖惩等方法进行人性化管理。高校大学生法制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管理的战略、体制、结构等硬件,反言之人性化管理则是大学生管理中的“软件”。虽没有直观性,但它在很多方面比“硬件”的效果更大。人性化教育是依照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大学文化氛围进行的人性化、人格化的管理。它重在要求充分调动大学生全方位的积极性,通过对人性的关注有效地实现学生管理目标,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成长。
一、高校大学生法制化教育与人性化教育的关系
1、高校大学生法制化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管理必须有一套健康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运作程序,这对学生管理具有很强的支撑力。通过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细致而严谨的奖惩条例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成学生的自觉遵守行为,为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具备一整套科学的、健全的、法制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条件下,人性化管理才可发挥其作用。人性化要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诸多方面,它需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支持,但不是限制学生做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应该做什么。在学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制定一些适宜的行之有效的内部制度,便于在学生管理中有章可循;在对学生客观评价时也要有统一的标准。目标要明确、可操作性强。此外,人性化管理有滞后性,即把学生管理者的意志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抛弃法制化教育这一有力武器,大谈人性,会造成管理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因此,我们在提倡人性化的同时,更要确保法制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2、高校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法制化管理的“协调器”。法制化是大学生教育中的有效手段,法制化制度的制定、实施、评价、是由学生管理者来具体操作的。因此,管理者的管理素养、人格魅力、学生对管理者的诚信度,影响着学校的制度是否被严格实施、学生是否遵规办事。学生管理的严谨,制度控制的严格,处罚的同一性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大学生的管理者作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考核者,是优势群体,学生则是弱势群体,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法制化管理固然重要,但解决不了学生的长期问题,由于法制化管理强调行为的整齐划一,是外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容易陷入激化的极端。如管理者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用简单的方法管理学生,这样从短期效应来看,可能会有所成效,但长此以往,由于大学生思想压抑,个性化需求不能满足,势必导致学生的团队精神松散,气氛不和谐,个别学生产生敌对情绪,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尽最大可能发掘大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教育者与大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看事物的结果就会有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运用换位思考的原则衡量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努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学生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信赖与支持,才能真正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认同,逐步形成具有和谐氛围的大学特色文化。
3、大学生法制化与人性化管理的辩证统一。法制化和人性化在常人的思想中是对立的。法制化管理只讲规章制度,不讲人情,一切照章办事;而人性化管理讲究情感因人因事会变动。这种变与不变就成了一对矛盾。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法制化就是教育管理中的“法”,而人性化则是教育管理中的“情”。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与“法”的互动是打开学生管理工作之门的钥匙。“情”指的是“情感教育”,它能拉近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温暖学生徘徊不定的心。但仅用“情”的话,学生教育管理就缺乏执行力,很易造成教育管理上过于温情的自由。“法”指的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它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可以使学生教育量化、准确化、科学化,克服对学生仅凭感觉、印象的主观化教育管理。如果只用“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表不治本,只有“情”与“法”的互动与交融,才能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同时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其自觉地加入和支持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心灵和行为共融的目的。在此重申,人性化教育不是人情教育,更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不讲究外在约束硬性规定,不等同于随心放任无视规章,而是不拘泥于形式,以尊重人、体贴人、引导人为根本,旨在营造宽松、舒适、和谐的育人的教育环境。人性化管理也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因为人性化教育也需要规章制度,让大学生的行为既有方向性的教育指导,又有很大的弹性。法制化教育重视依章办事,使教育管理成为有章可循的规范活动。法制化的教育管理增强了教育的明确性,使学生对教育者的行为更易理解和支持,更有信任感,更具有沟通力。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如何处理法制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1、建立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仅靠辅导员管理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干部来进行协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也可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靠的是制定规章、完善措施和激励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整个院系、班级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质量。通过考查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来选拔学生干部能真正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和认可,这样,学生干部工作应能够容易开展。同时学生干部要受到所有同学的监督,在每年一次学生干部换届选举中,建立学生干部体系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学生干部队伍中一直有新鲜的活力,也使同学们能够自觉接受和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为树立良好的院风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公平、公正、公开地搞好学生的综合测评。每学期的综合考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综合考评不但与学生本学期的奖项有关,也是一个学生学期综合表现的总结。所以综合考评能否做到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做好综合考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工作中,需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奖惩制度,并实行集体活动情况公示制;班干部加分实行学生自主评判制。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干部私自加分、学生拉关系讲人情的不良现象,真正体现了大学生法制化教育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5
一、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高智力的,需要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临时处置权”。首先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较大自,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和讲授内容而不必受制度框架的限制;让教师有权力决定课程的基本进度,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考核的标准和方式及安排教学时间甚至教学场所的自由。其次,要保障教师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了学术自由才有真正的教学自由。
二、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
当前的教师管理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失衡,教师没有充分的决策、监督与参与的权力。为了使学校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让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服务和引导。其次,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氛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应积极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及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三、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
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教师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当教师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学校领导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在实施充实工作内容过程中,应遵从下列五个原则:
1.增加工作的责任和难度;2.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3.赋予教师自;4.将有关工作业绩及时反馈给教师;5.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四、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学校却毫不迟疑地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这样不但损害了评价的公正原则,也严重挫伤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学评价相对公正,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师的绩效评价上,既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但又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还应听取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将几个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仅仅强调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的手段,还应考虑教师教学是否具有前瞻意识,是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是否尊重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第三,评价体系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不要出现是否平易近人、是否关心学生之类的评价项目,尽可能使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第四,要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
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由于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娱乐,因此,长期下来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威胁。
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6
8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了全国统一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研究制订和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关情况。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我国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这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正式建立。该办法规定,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编码,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号,籍随人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与之相配合,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也将在年内全部建成。该系统全国联网运行,为每名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对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生流动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在新闻会上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学籍管理办法实施后,学校将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申请学籍号,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
杜柯伟表示,此前学籍管理主要在地方教育部门,随着城镇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出现了与当前流动学生学籍管理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加之当前出现的“高考移民”、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困难,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实现对学生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包括学籍注册、日常管理、毕业升级、招生入学、统计分析等功能。从应用上讲,可以通过对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观测,了解到类似于择校问题的现状及变化。
据悉,10月底前全国将完成中小学生信息采集录入。采集工作将采取家长签字、修改留痕等技术手段,可实现逐级核查、永久追踪,从技术上防止随意修改学生学籍信息。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对加强教育监督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资格、隶属关系、学习经历等基本要素信息建立、审核、转接和监管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是处理学籍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规则。
它确立了学籍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也是三个内在的制度逻辑。
一是省级统筹,属地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基础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充分考虑到各地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和较大差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学籍管理中的具体权限和职责,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办法,但对学籍信息的管理全国统一。
二是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为确保中小学生学籍的唯一性,《办法》规定了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学籍号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同时规定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
为确保学籍内容真实、及时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也为了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方便统计,为防止出现学生在原学校“不辞而别”,在新学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
三是动态监管,全程跟踪。学籍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全面、全程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为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办法》立足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设计了学生学籍档案基本内容,除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励信息,以及享受资助信息等。为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办法》规定了学籍变动,包括正常变动(升级、升学)和非正常变动(转学、休学、复学、出境、辍学、死亡)处置的办法和流程;对于跳级、留级和失踪等学籍异动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已经体现在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后的处置要求中。
为兼顾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生,《办法》覆盖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考虑了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总之,《办法》力图构建跨地域、贯穿基础教育各学段、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的综合体系。
《办法》的制订,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专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办法》的制订工作按照“科学定位,重在规范;全国统一,兼容并包;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推进,前后历时三年,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论证修改,数易其稿。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吸收各地学籍管理的有效经验,始终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基层的意见建议,始终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推动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监管、支撑教育决策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条军规”为小学生减负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的同时,教育部再出重拳,《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下大力气治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1.阳光入学
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2.均衡编班
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3.“零起点”教学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4.不留作业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5.规范考试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6.等级评价
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7.一科一辅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8.严禁违规补课
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9.每天锻炼1小时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10.强化督察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各方观点
专家:太过绝对,值得商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小学阶段不留作业,实际上是剥夺了老师的话语权。他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业情况差异很大,一刀切地要求不布置作业不符合实际。老师对某个学生学业的具体状况、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因素都有了解,所以才有资格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提高作业效果并减轻负担。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认为,学生的很多问题并不能完全在学校解决,因此这个要求太过绝对,值得商榷。
家长:适量布置作业,培养学习习惯
《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布后,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部分小学负责人和家长。家长普遍认为,以随机方式对学生、教师进行编班是值得提倡的,更有利于教育的公平。学校真的做到“零起点”教学,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没有提前学习而被落下。对于小学阶段不留家庭作业,有家长认为小学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完全没有书面作业,可能会影响习惯的养成,希望可以给孩子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
校长:不留书面作业,挑战教师能力
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出发点是值得提倡的,其中不少规定内容也是学校应当特别注意的。但完全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就要求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可能也有家长会因为学校不留书面作业而自行盲目给孩子“加量”,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减负,反而还会多做许多并不科学的作业。
网友热议小学生全面取消百分制
凤鸣轩:重点还是高考,如果高考还是百分制,还是没有变化,那么这些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Mia-Chen:①不能只管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特别是校外的各类辅导班也要管理。②取消地方联校统考,取消学校、班级排名。③教材也应跟进全面修订,降低难度。④学生家庭书面作业不应一刀切取消应适度。⑤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⑥高考不改革神马都是浮云。
张璐:不留书面形式的……小学生们要开启一天背一整本书的时代了。
金莲花之剑花:现在的英语老师,上课不讲好,课余和假期安排本班学生集体补习,更有甚者将期末考试卷分配给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先预习一遍,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则没有,这样,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取得高分,补习老师也会得到补习班学生家长的认可,让家长觉得参加了补习班才能学习好,得高分。
双子水龙:要从对小学教育的减负这项“基础设计”做起,但关键还得对高考体制作全面的改革,这才是最终的“顶层设计”。
宇宙无敌的小魔女:光盯着小学的表面又不延续到初中、高中,还不是要家长自己花钱补,有啥用。
3G网友:我不认为减负对孩子有好处,现在的孩子竞争太大,要从小就学会备战,长大后才能独当一面……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每位小学生都会被亲戚或好友无数次问起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这种问题,有些家长更会与自己的孩子互相比较一番,得出一些或好或不好的结论。考得好的学生自然心安理得地告知,可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触及到自尊心。因此笔者认为,教育部的这项规定恰好吻合我国一直推崇的注重素质教育,小学生取消百分制,是在向应试教育开战,是让应试教育无地自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绝对不仅仅是成绩够好就可以,更加注重的是提高现代年轻人的整体素质。而我国原来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分数的做法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有一定出入的,从而导致大众普遍认可的应试教育理念也是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方向相违背的,而要想打破这种出入,这种不和谐,当然要首当其冲从小学生抓起,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学生、家长,都应从根本上打破唯分数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