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的教学设计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1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提问 设计原则 创新方式

一、传统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不足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内容不尽合理。

课堂提问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问内容应当找准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问有所答、问有所获”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定位,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整节课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即便是抛出一个问题,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问题内容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中,问题的不合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仍然得不到答案,就会产生挫败感;问题难度过于简单,学生对待问题不重视,问题讨论成为学习聊天谈话的“好机会”。二是问题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问题内容脱离教学内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等。

2.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学手段较为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契合度更高的提问手法。但是以往语文课堂提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例如在抒情类课文,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数是“文章包含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是文言文翻译、语法问题等。这种定式的提问方式,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以问促教”效果,反而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后续课堂教学计划的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要具有启发性,以增强学生知识能力为最终归宿,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所在。

2.创新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创新,主要包括提问方式的创新和提问内容的创新两部分。提问方式创新,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出课堂问题之前,应当做好陈述和铺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尤其要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提问内容创新,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取得满意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适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才是课堂问题的回答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设置问题内容和问题难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除了要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外,问题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要相适应,以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宜。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技巧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提问时都会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来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一些条条框框内。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选择切入角度,使问题具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孔乙己》时,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不易理解,对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最后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并认真分析课文,达到解惑的目的,并领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暗含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背影》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作者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写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题目与内容在字词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实却是作者为突出文中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写法。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一双手”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提问设计创新能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用“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其实只要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陋室”有什么含义?“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有效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3

    识深度,把新数学观念、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笔者以为,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开放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的创新。现作一粗浅的探讨分析。

    1.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1.1 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有效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主动、有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创新思维。

    [例1]在有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了解负数源自身边的现实生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辅之多媒体教学,设计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探讨。

    (1)零上10℃,它比0℃高10℃,可记作+10℃,而零下10℃比0℃低10℃,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它们的海拔髙度呢?

    (3)向南走100米与向北走100米,收入2000元与支出200元,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问题情境有层次,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理解、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例2]“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可设计一个游戏性的猜谜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加上全家小于10的人口数,点学生名,教师准确猜出其出生年月及全家人口数。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对老师的“神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纷纷问老师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这时老师开始点题,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及整式的加减后,谜底就会揭晓,学生将会会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情景。

    当然,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必须重视数学史料的补充与介绍,诸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中介绍数学回文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以使单调的数学题变得饶有情趣。

    1.2 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毕竟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数学活动方式.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又具有挑战性和个性特色。

    这种实践活动设计,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实践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可以举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建立 “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斜靠在墙上一个长为20米的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6米,它的顶端下滑2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多少米?

    [例2]某汽车的车牌被前面的物体挡住,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牌照号码吗?此题考查轴对称概念和空间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先出示平面镶嵌图案供学生欣赏,观察学校教学楼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的形状,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组成. 具体分三个步骤:图案欣赏——探索多边形在镶嵌中的作用——制作镶嵌图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生活应用。

    1.3 重视开放教学的设计

    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主动发现、想象和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基于有理数的加法比正数的加法范围扩大,会出现负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开放式教学方式并采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学生将很快接受。

    [例2] 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一节课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个开放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圆、全等三角形、线段各两条设计图形。

    在给足时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将得到开发,表现出极强且有独特的思维力,给出的答案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是改革传统备课的方式,也是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果、获得最大效益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富.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23-25.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4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的信息化资源包含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内容与形式比较广泛,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通过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并且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具体分析

(一)明晰教学任务,合理运用课件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为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明晰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被课堂所吸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认知,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将教学目标予以阐述,根据教学任务,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优美的课件,将图片和声像等元素渗透在其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取代传统法刻板的板书。此外,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过程和思考有明确认知。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知识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完善,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长期下来,学生将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厌烦的不良心理。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时,为了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加大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的设计,借助于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期间,将情境合理的导入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雷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能够有序进行,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时,科学地设置真实性情境或者是问题情境等,从而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将影像和图片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中,运用多媒体实施辅助教学,以声、画等方式作为辅助条件,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将电视剧《雷雨》的片段与教学内容相互整合,作为课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尤其是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力度,有利于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视频具有故事情节,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观看时对相关情节有一定认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等提供帮助。

总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期间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思路设计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语文教学任务,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有利的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相互交流

在语文教学时,为了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利保障,那么,教师要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而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学管理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教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活动予以合理的规划,而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在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期间,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实施教学,由于这里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进而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在电子教室中,也能够进行互动,学生利用QQ和微信等渠道进行群聊,学生之间针对有关问题予以探讨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答,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然,教师为了确保语文信息化教学取得显著效果,一定要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严谨学生畅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并且注意言辞。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达到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的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在课堂学习期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互动、交流环节的重要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加大对学生的管理,确保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也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条件。师生之间共同针对语文知识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为增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中职学生掌握合理的方法创造了条件。总之,中职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教学,进而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明确设计思路,进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结语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18-01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是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1、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3、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4、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9.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6

一、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可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 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有效运用这一过程,否则会弱化实验的探索功能。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这样设计:

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架设支架1: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进而会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架设支架2: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改变线圈面积S,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有效问题得到了探索性解决,由此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了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花样翻新,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典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进行问题有效设计,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

四、教学总结中的问题设计

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使之结构化。问题训练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如“楞次定律”教学,教师出示如下所示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