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1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提问 设计原则 创新方式
一、传统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不足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内容不尽合理。
课堂提问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问内容应当找准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问有所答、问有所获”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定位,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整节课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即便是抛出一个问题,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问题内容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中,问题的不合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仍然得不到答案,就会产生挫败感;问题难度过于简单,学生对待问题不重视,问题讨论成为学习聊天谈话的“好机会”。二是问题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问题内容脱离教学内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等。
2.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学手段较为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契合度更高的提问手法。但是以往语文课堂提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例如在抒情类课文,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数是“文章包含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是文言文翻译、语法问题等。这种定式的提问方式,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以问促教”效果,反而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后续课堂教学计划的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要具有启发性,以增强学生知识能力为最终归宿,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所在。
2.创新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创新,主要包括提问方式的创新和提问内容的创新两部分。提问方式创新,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出课堂问题之前,应当做好陈述和铺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尤其要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提问内容创新,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取得满意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适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才是课堂问题的回答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设置问题内容和问题难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除了要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外,问题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要相适应,以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宜。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技巧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提问时都会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来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一些条条框框内。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选择切入角度,使问题具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孔乙己》时,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不易理解,对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最后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并认真分析课文,达到解惑的目的,并领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暗含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背影》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作者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写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题目与内容在字词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实却是作者为突出文中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写法。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一双手”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提问设计创新能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用“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其实只要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陋室”有什么含义?“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有效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3
识深度,把新数学观念、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笔者以为,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开放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的创新。现作一粗浅的探讨分析。
1.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1.1 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有效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主动、有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创新思维。
[例1]在有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了解负数源自身边的现实生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辅之多媒体教学,设计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探讨。
(1)零上10℃,它比0℃高10℃,可记作+10℃,而零下10℃比0℃低10℃,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它们的海拔髙度呢?
(3)向南走100米与向北走100米,收入2000元与支出200元,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问题情境有层次,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理解、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例2]“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可设计一个游戏性的猜谜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加上全家小于10的人口数,点学生名,教师准确猜出其出生年月及全家人口数。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对老师的“神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纷纷问老师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这时老师开始点题,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及整式的加减后,谜底就会揭晓,学生将会会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情景。
当然,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必须重视数学史料的补充与介绍,诸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中介绍数学回文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以使单调的数学题变得饶有情趣。
1.2 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毕竟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数学活动方式.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又具有挑战性和个性特色。
这种实践活动设计,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实践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可以举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建立 “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斜靠在墙上一个长为20米的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6米,它的顶端下滑2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多少米?
[例2]某汽车的车牌被前面的物体挡住,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牌照号码吗?此题考查轴对称概念和空间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先出示平面镶嵌图案供学生欣赏,观察学校教学楼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的形状,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组成. 具体分三个步骤:图案欣赏——探索多边形在镶嵌中的作用——制作镶嵌图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生活应用。
1.3 重视开放教学的设计
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主动发现、想象和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基于有理数的加法比正数的加法范围扩大,会出现负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开放式教学方式并采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学生将很快接受。
[例2] 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一节课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个开放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圆、全等三角形、线段各两条设计图形。
在给足时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将得到开发,表现出极强且有独特的思维力,给出的答案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是改革传统备课的方式,也是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果、获得最大效益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富.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23-25.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4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的信息化资源包含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内容与形式比较广泛,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通过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并且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具体分析
(一)明晰教学任务,合理运用课件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为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明晰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被课堂所吸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认知,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将教学目标予以阐述,根据教学任务,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优美的课件,将图片和声像等元素渗透在其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取代传统法刻板的板书。此外,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过程和思考有明确认知。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知识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完善,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长期下来,学生将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厌烦的不良心理。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时,为了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加大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的设计,借助于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期间,将情境合理的导入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雷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能够有序进行,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时,科学地设置真实性情境或者是问题情境等,从而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将影像和图片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中,运用多媒体实施辅助教学,以声、画等方式作为辅助条件,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将电视剧《雷雨》的片段与教学内容相互整合,作为课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尤其是加大多媒体的运用力度,有利于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视频具有故事情节,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观看时对相关情节有一定认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等提供帮助。
总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期间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思路设计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语文教学任务,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有利的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相互交流
在语文教学时,为了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利保障,那么,教师要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而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学管理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教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活动予以合理的规划,而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在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期间,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实施教学,由于这里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进而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在电子教室中,也能够进行互动,学生利用QQ和微信等渠道进行群聊,学生之间针对有关问题予以探讨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答,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然,教师为了确保语文信息化教学取得显著效果,一定要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严谨学生畅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并且注意言辞。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达到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的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在课堂学习期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互动、交流环节的重要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加大对学生的管理,确保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也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条件。师生之间共同针对语文知识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为增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中职学生掌握合理的方法创造了条件。总之,中职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教学,进而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对语文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明确设计思路,进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结语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效设计;以生为本;反思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74-02
新课程改革数年来,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高效设计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高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作用,还能帮助学生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去年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全程学习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教育”中有关教学设计一节的学习,感受颇深。
一、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其实不然: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
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在设计《背影》时,从设计的建构、资料的查找、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数次反反复复的集体讨论、修改。例如,难点的突破:对“背影”深层的理解,最初自己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先讲文中出现的几处背影,再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结果学生不易理解,后经过大家公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抛出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再讲解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从而引出焦点问题——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这样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很自然地学生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难点。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谬误。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发参与者的智慧,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总结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她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孩子。也难怪,我们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从而让我们感到与自己的教学相冲突。因此,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在遇到没有设计到的课堂问题时,我们要心平静气、稳定情绪、妥当处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一切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的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在语文课上,学生最容易出现厌倦、烦燥情绪,若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出现紧张;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其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此外,还应注重那些对语文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语文而有趣味地学习语文,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张民生(国家督学)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借助其他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它既能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信息网络千变万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到设计有价值,教学有效果,课堂有效率。
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话吧:“青年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能的机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春燕,王文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
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6
新课改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和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小组,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学生接触面广,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课本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将课内外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新观念、新方式实施的主要渠道,依托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模式化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课堂,无法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向来不受学生重视,他们认为课文枯燥无味,且考试极少涉及课内知识。然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能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保持这样的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学生思想的积极性,为提高学习效率铺平道路。
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运用导语、设置悬念、设疑讨论、现代化手段等。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法,都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2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不是照本宣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的反馈,学生有没有真正接受所学知识无从得知。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基本是六人一组围坐。六个人不同的思维撞击在一起,更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身为一个组,组内的合作与团结也是学生今后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课改下小组讨论十分激烈,每组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每位组员比较、说理、筛选出的一致答案,每个人都切实参与其中,不同的思想交流,开拓思路,相互学习,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
3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结合
早在政治中我们就学过,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其它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的教学只讲课本,然而这样使得知识相互割裂,变得艰涩。新课改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语文教材当中,收录的课文不仅是小说、散文、诗歌等,还有说明文和科技文。在每篇文章当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涉及生活的常识、道理在其中。文章都是源自生活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见识到更多的科学技术,感悟到他人的生活哲理。语文学习的空间广阔,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引一条路子,必须为学生拓宽学习道路,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视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4强调语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通常的实践在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对于教学过程本身来说,它作为一个特殊实践认知过程,师生双方都是带着自己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认知和理解教材的,它也应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