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环境设计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低技术;环境设计;语境

在制造领域,低技术(Low-technology,也称Low-tech)相对于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中高技术(Medium-high-technology)和中低技术(Medium-low-technology)而言。从技术强度区分,属于低技术的产业主要有皮革、纸张、香烟、饮料和纺织品等的加工产业;相比之下,汽车、飞机和通讯设备则属于高技术产业。低技术并不意味着低功效或低舒适性。相反,低技术不仅也意味着低污染和地能耗。低技术至少反映了这样现象:其首先不是出于一种政治、经济或科学研究的目的,而主要是因为经济和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考虑。在环境设计中采用低技术手段不仅体现了对以往技术至上的一种反思和新的尝试,也表达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甚至是生活的态度。在1987年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目前的需求且不以损害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用于环境设计的今天,探讨低技术的作用与意义不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们在环境中贴近自然和对低技术之于人居环境价值的关注。本文针对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进行专门的分析,试图推动对此问题的讨论。

一 低技术与低影响

在建筑学研究中,“低技术”一词具有技术复杂性不高、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等含意。虽然通过高技术手段在现当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比较普遍,并且成为了标志科技、经济和(商业)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但低技术同样也在部分以展示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博物馆、展览馆、旅游区等的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也就是说,采用高低技术的语境实际上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仍然存在,甚至二者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关注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首先一点就是要明确认识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较低的。采用低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其低成本、本土性或本地性,而是为了追求“低影响发展”(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低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为对环境尽可能的减少破坏、尽可能地采用取自自然的元素或材料(如在室内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绿化、自然光源、通风替代空调系统、太阳能照明替代电力等)。在高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的今天,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其认为是技术造成了人生产和生活状况(对技术)的依赖性,不如说是技术至上所导致的无度地追求舒适性和便捷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讲,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关注也逐渐转变为对技术的依赖和关注――人走出自然,并已经成为与各种技术进行交流并被技术所包围的“操作者”,而非能够与自然交流和体验的行为主体。正是由于高技术所带来的高度技术依赖性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反而使人更加处于危险之中),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所具有的优势已不仅仅是低成本和低能耗,更是对环境低影响下的低技术依赖性的一种体现――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往往关注于对本地区可用的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和文化认同感。

实际上,对于高技术不断地投入并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设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这其中不乏忧虑甚至呼吁适度有节制地应用技术。如美国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就在其《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就提出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此外,德国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也同样认为人类必须学会克制自己(对高技术)的需求。由于他本人在建筑设计中强调生态观念,力图将人造自然(物)与自然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也被称为“生态建筑设计师”。低技术的实践的一个案例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NO99稻草剧院(2011年)。该剧院是用稻草为材料建筑而成(确切地说是堆砌而成)临时性建筑,其地面和外部低矮的墙体采用了砖或石块砌成。使得该建筑及其整体环境均减少了对高技术的利用,传达出静谧而质朴的气息。尽管黑色的运用显得略有突兀之感,但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图1)

在国内,一些研究者同样对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行了有益的尝试。如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研究小组(由张绮曼教授策划)就对西北生土窑洞的环境进行了设计改造。该项目在除了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予以了“设计”之外,尊重了该地区生土建筑及其庭院材料的基本构成关系(如生土、砖和石磨等的传统组合形式等)。(图2)

此外,在这项西北生土窑洞庭院的设计中,设计者们注重并实现了一个目的,就是该方案的实施不但是以低成本和本地区熟悉的建造手段为主,而且还为当地住宅的建设提供了新形式和思路,从而真实起到了既尊重了当地历史、地域与风俗特点,又为国内对农村住宅在保留原有文化(多样性)条件下走向创新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中不难发现,低技术条件下的低影响同时还伴随着生态设计和地域性的探索。因此,可以认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构建起的实则是一种基于传统文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低技术的应用基于传统文脉而非刻意地出于单一(或局部)的“审美”需求,而脱离了传统文脉和对地域性忽视的低技术实际上不但是空洞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表现。

二 低技术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设计发展的趋势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索提供了机遇。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没有废弃物(既要放弃存在废弃物这一概念,既“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观念),因此对于废弃物的利用也成为常采用的一种低技术手段。一般来讲,对于废弃物的再利用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利用与功能相一致的原则;其二,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废品(二次)污染的原则;其三,不能以低成本、低影响牺牲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3 低技术与可持续性关系示意图

以上三原则,虽然不能包括全部的要点,但是总体上体现了对废弃物低技术利用的要点:如利用与功能性原则强调了废弃物作为新材料的(新)功能,而不是作为废物失去了全部的利用价值。在低技术条件下,社会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即基于低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图3)上述三原则在环境设计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有效印证。如将废旧轮胎用于公园卡丁车娱乐区域,不但能达到较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便于更新和调整(替换)。在滨海(或湖)的休闲区域的环境设计中,废旧轮胎也可以通过填充泥沙且相连堆砌的方式构筑起防水浪侵蚀的作用,并且在有效阻止泥沙流失的同时还能规划为绿色草坪或植物。其实,这种方式在处理黄河下游的金堤河防风浪的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废旧轮胎构筑起的草地河堤具有良好的抗风浪侵蚀能力,才使得该区域长期以来困扰的堤岸坍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样,将耐水侵蚀的废旧木质(酒)桶设计为花盆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既起到了装饰环境的作用,也实现了低污染和再利用的效果。

新疆泽普县胡杨林宾馆的环境设计,是采用低技术手段的一次有效尝试。建筑师在利用当地传统的生土建筑形式设计宾馆主体建筑的同时,根据当地以胡杨林为旅游特色这一背景,采用了树形的木质葡萄架为宾馆建筑的延伸体,从而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处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开放式空间,这样即展现了该地区资源的亮点并符合了新疆民居的普遍特点,又较好地契合了该项目设计的主题。(图4)此外,该宾馆室内休闲区也同样采用了相同形式(指胡杨树形)的设计,以起到整体风格一致的目的。

从上面的项目设计中,可以看出低技术的应用有着显著的语境需求。这一点,不仅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需要重视,其实早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成效。如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维莱斯(Simón Vélez,1949-)对竹子的运用,就符合了就地(或就近)取材以达到符合当地特色和居住者认同的原则。他之所以采用竹子为其设计(建造)元素,与当地生产竹木资源以及建造传统密不可分。另一位采用低技术手段的是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他设计的木结构建筑及其内外装饰就采用了非常规的材料――取材于当地的树枝或木瓦等材料。如于1988年在瑞士某乡村建成的St. Benedict 教堂外部,就采用了当地建筑中常见的的木瓦,这样既符合了当地民居的建造传统,也在材料的可替换和其他维护方面传造了便利。我们看到,竹、木、石和瓦等传统建造材料被赋予了新的设计语言和形式,与环境中的植被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仍反映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不难理解,了解地域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风俗与信仰等,是采用低技术手段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 结语

从以上论述和设计案例中可知,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前景不但值得进一步地探讨,而且符合国内当前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技术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低技术手段及其优势依然不能被忽视甚至是摒弃。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低影响以及地成本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现将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特点总结如下:1、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材料并减少对环境影响;2、低技术需要其立足的文化语境――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重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3、低技术往往取得了高度的认同感,能够拉近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4、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界限,二者往往能够适度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经济、环保、舒适和安全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2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基础即为生态控制论中的持续自生,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术语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人类生产的一切都存在可持续发展,所以,就广义上而言,必须和人们生活相适应,不会产生过大的危险,并能实现长远发展,有利于人类世界的进步,在制约人们需求的同时又能和人们的需求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是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共同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环境艺术该门专业的综合性较强,重点是规划环境艺术工程空间上的内容,在整合所有创造性的设计构想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造型设计、环境设置、空间装饰设计和选择材料颜色等,大大提高综合性设计方案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其范围包括自然、人文等各种环境。该专业密切关系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弘扬地域乃至国家民族的文化,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必须保持强烈的情感,和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生活服务给人类,有利于帮助人类创造具有视觉审美功能的生活环境。

3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视角,概括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的基本概念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为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始终贯穿居住环境的绿色概念,唯有在建立人、建筑和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系统中,建立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结构,由此可见,建立健康系统和自然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最近一些年来,生态建设广泛应用呼吸式幕墙、覆土种植、太阳能集热发电板等手段,人们将来的生活必将朝着生态建筑形式发展,并且人们就此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加深了人类生活的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结合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显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逐渐发展功能和情感并和自然保持一致,能有效平衡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这是设计者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现代生活追求的是生态城市、绿色生活,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环保是现阶段各个领域关注的核心,和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必须重视节约能源,促进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当前亟待纷纷改善的问题包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绿色节能建筑等。

4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4.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由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更加丰富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和内涵,并且日益增强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了人们对环境恶化的预警。在此形势下,也逐渐深化了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拓展,进而进一步关注借助技术的优势对环境进行改造,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在环境设计师看来,环境艺术设计即为寻找人和环境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本质,并探究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即为利用和居住者展开积极交流,建立和自然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由此可见,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即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即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受教者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即为将这一理念深深根植于受教者的心中,并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应当让受教者对可持续的生态化审计理念进行确定,景观设计不单单是绘画简单的平面图案,或者堆积景观元素,而必须全面考虑“社会”、“历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让受教者深刻领会到人工设计及建设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的各种影响,充分增强受教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话,达到最佳生态效益,才显示其设计的合理性。

4.2对传统的工程技术类课程进行整合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性学科,包含科学、艺术、工程和技术各个方面的内容,然而环境艺术设计对形式过于重视,而忽视技术的现象较为严重。尽管近些年已经开始积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体系,然而依然不够重视包括农学、生态学、植物学在内的环境科学和材料学、构造学、结构施工在内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就算建立相关的课程,主要也是开展课堂理论讲授,仅有一两次现场参观,使学生拥有感性认识,但是很少涉及如何结合这些工程技术知识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该类技术类课程教学和设计课教学对学生探索和创新可持续环境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亟待从课程体系改革着手,在生态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整合传统工程技术类课程。首先,必须构建全方位的生态素质教育,传授普通的生态知识,提高环保思想,传授生态伦理学相关的知识,积极建立良好的生态观念;其次,和建筑构造、建筑环境、装饰材料和构造等工程技术类课程,在各种类型和各种深度的课程设计题目,将生态思想及其相关设计知识和理念传输给学生,对生态建筑、生态城市设计案例进行正确分析,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案例深刻地内涵,并灵活应用在实践当中。

4.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引言

1.1绿色基础设施概述。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干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为GI)的定义,其目的是寻求一种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体系的存在,是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1inks)和节点(Sites)这三个结构性要素组成[1]。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规划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连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特点有:系统性、连通性、复合性以及层级性等。1.2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2]。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并能维持其持久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从根本上对付全球挑战,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总钥匙”。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导土地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土地开发前,应首先对大区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分析,从国家、省级、市级的战略视角,在大尺度、系统化和生态化视角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再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规划设计,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绿地系统。2.2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功的GI规划能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效益方面,GI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增加财政税收,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最后,环境效益方面,优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优化地方土壤、空气、水的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网络,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3.1建设和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1)建立城市绿色廊道。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规划,建立城市绿化控制带,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生态廊道。(2)绿色枢纽。以城市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农田、经济林地等枢纽结构,利用这种生态恢复结构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3)绿地系统的整合。将现有的城市绿地进行有机连接而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开拓更多城市绿色空间的途径。3.2修复城市边缘废弃地。目前,城市化发展正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边缘废弃地包括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等。这些边缘废弃地的修复可以依靠良好的风景规划,向城市废弃地和污染区域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结构模式,稳定区域土壤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3.3对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1)雨水系统:采用设置滞洪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对雨水进行过滤,再返还至接收区等途径,模拟自然状态,减慢和存储地表径流。(2)污水系统:从污水源开始减少污水的产生,并利用人工湿地和骨料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建筑和社区范围内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再进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统:利用自然能和废弃物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使资源保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4)交通通讯系统:减小社区服务半径,增加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行低碳出行。

4结语

在新常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传统的绿地规划理论必然不能满足现状。因此,当下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国土进行全局的统筹策划,珍视每一寸土地。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云路,李雄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漠河北极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3(9)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所谓“环境友好型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因此,“环境友好型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指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环境友好型建筑是集舒适、健康、高效、与环境和谐几大特点于一体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问,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2l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友好型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环境友好型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环境友好型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环境友好型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环境友好型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2 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内涵

环境友好型建筑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它兼备了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充分体现在其所有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因此环境友好型建筑首先应该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循环三个特征,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最低污染下,强调建筑的人性化、舒适化、健康化。

3 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的要求

(1)环境友好型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环境友好型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环境友好型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环境友好型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环境友好型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环境友好型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蕴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4 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的要点

建筑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活动,更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把环境友好型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

(1)重视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环境友好型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环境友好型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2) 因地制宜。环境友好型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就显得高效、重要。而对于终日阴云密布或阴雨绵绵的地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有可无。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该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多花钱、多投人,而南方炎热地区则更多的是要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

(3)尊重基地环境。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5 环境友好型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达出一种共识,即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吸引着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和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是可以减轻这种负面影响的。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5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着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

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环境设计而言,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及其保护、防止空气污染等都隶属于城市环境设计的范围内。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中,城市环境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等。对此,文中结合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为西昌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西昌市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应充分和城市环境设计相互结合,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破坏,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西昌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生的目的。然而,在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依然显得远远不足,不能够满足西昌市实际发展需求,比如,建筑逐渐增多,河水遭到污染,就连西昌市素有“明珠”之称的邛海,其周围自然环境也遭到大量破坏,使邛海和泸山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损害。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

就拿攀钢钒钛基地来说,攀钢钒钛基地迁往西昌,造成了工业化污染,由于攀钢钒钛基地与西昌市区之间没有山岭阻挡,生态防护的作用相当薄弱,工厂排出的高污染气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废水的排除,又加上西昌市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场,污水很容易污染农田,尤其是引入河道后,极易形成臭水沟,造成环境的恶化。

(三)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通常情况下,绿色的景观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直观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往往忽视绿化的生态价值。比如,西昌市不少地区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忽视了草坪只可进行远观,不能进入,这主要由于草坪的日常维护费用耗资较高,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另外,西昌市四周群山的绿化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近山、矮山依然用作耕地,尤其在冬季,几乎形成一种光山秃岭,景象十分冷清,和城市很不对称,给西昌市的外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策略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从顺应自然发展的态势,降低人工操作的痕迹,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创造出和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比如,在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当地气候、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动态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染的处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比如攀钢钒钛基地,应加大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采用高效的收尘和净化设施,避免废弃污染城市空气。还可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在节省水资源的基础上,提高重复用水率。厂中所生产的废水,要经综合处理后进行回用,作为再生利用水,尤其像焦化酚氰废水等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才可使用,而对于生活污水,应经处理后作为厂中水回用于冲洗和绿化等。只有让每个人树立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三)充分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由于绿色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而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空气湿

度,同时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由此可见,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绿化的覆盖率,只有充分发展绿化,才能促使城市及其所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比如,在西昌市长安区应加强对天王山等绿化美化,确保城市环境优质质量,推动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都需要进行合理灌溉,针对此,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绿化环境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三)加大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为了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应尽量通过节水,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等,降低对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绿地面积,从而使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比如,城市月城广场和公共空间,它对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西昌市中心建筑密集的情况下,月城广场占有关键作用,能够为疏散提供最佳场所。对于街区或居住区而言,其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比如,西昌市已经开始建立复式住宅,不仅改善了住宅建筑的单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这主要由于复式住宅可以提供多个平台,同时还可以进行屋顶的绿化工作,大大改善了西昌市城市居住环境的条件,使整个城市体现出一种亲切、自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又是人们生存的

物质基础,属于一个空间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确保满足人们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122-124.

[2]黄碧武.试论西昌市的城市环境设计[J].四川建筑,2000,(Z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