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水产养殖工程学 水产养殖学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水产养殖工程学是农业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把土木工程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相结合并应用于水产动植物养殖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产养殖设施、设备的研制开发、科学设计、建造及其有关生产工艺、营渔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实施和应用。该课程一般开设于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通常在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棘皮动物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再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水产养殖育苗场和养成场的设计、施工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为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基础。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和水产养殖模式不断涌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改变,以适应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要,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水产养殖工程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为培养应用型水产养殖人才提供参考。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增加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课数量,相应减少每门课的课时数。水产养殖工程学的学分由2.5减为2.0,课时数从原来的40学时缩减为32学时。在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就变得更重要。
修订后的水产养殖工程学教学大纲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是学习水产养殖工程的基础知识,如工程材料、堤坝设计、渠道设计、管道计算、水泵选型和养殖场场址的勘察和规划等。能力目标是学会育苗场和养殖场内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理解并应用现有的养殖模式。素质目标是学会育苗场和养殖场内各种设施、设备的设计和建造,学会开发新型的养殖模式。
2.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确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打破课程原来的内容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四章,重点讲授在水产养殖工程中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一章为绪论[1],主要讲授水产养殖工程学概念及国内外水产养殖工程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为工程材料[2],使学生掌握土壤、砖、石、砂、石灰、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和工程塑料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工程中的基本用途。第三章为土坝工程,使学生掌握土坝的特点、类型、构造和剖面尺寸的设计。第四章为供排水工程,重点讲授水泵的选型、明渠断面的设计[2]、暗渠管道的计算与施工、潮差蓄水池和扬水站的设计[3],此章是水产养殖工程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下篇共十章,注重实践应用,主要讲授各种水产养殖设施、设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管理。第五章为育苗场和养成场的选址与规划设计[4],讲授如何为淡水、海水育苗场和养成场选择场址,选址后如何进行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规划设计,使学生掌握设计现代化水产养殖场的能力。第六章为人工繁殖设施的设计,讲授鱼虾贝亲本培育池、催产池和孵化池的设计与应用。第七章为工厂化育苗场的设计,重点讲授工厂化育苗场内育苗室、饵料室、给排水系统、充气增氧系统和供热系统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技术。第八章为精养池塘养殖工程,主要讲授精养池塘的布局及池塘的设计、施工和应用技术。第九章为普通流水工厂化养殖场的设计[5],以名贵海淡水养殖品种――大菱鲆、鲟鱼、虹鳟和南美白对虾为例,讲授普通流水工厂化养殖场内养殖池的设计、建造和高效养殖模式。第十章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5],依据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基本流程,重点介绍鱼池系统、沉淀系统、过滤系统、消毒系统、增氧系统、热交换系统和自动投饵系统的设计、建造和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水域筏式和平台养殖工程的设计,讲授海藻、贝类和海参的大水域筏式养殖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及以养殖工船为主体的平台养殖系统的设计、建造和应用技术。第十二章为网箱养殖系统的设计,主要讲授网箱的现状、类型、规格、结构、设置水域、抗风浪技术和增氧技术。第十三章为水族养殖工程的设计,主要讲授水族箱的造型、材料、水处理系统、调温系统、充气系统和装饰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第十四章为人工鱼礁[2],介绍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机理、造型设计、投放方法和效果评价。下篇的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是该课程在应用方面重点讲授的内容。
3.引入新成果和新模式
引进和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和成果等。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形成了一些新的养殖模式,为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术,需要将这些新成果和新模式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新成果包括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引入的重力无阀过滤器、泡沫分离器、压力过滤器、微滤机、生物过滤、自动投饵机及网箱自动升降系统等新设备。讲授这些新设备时,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设备,还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原理,进而创新改进这些设备。新模式包括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工厂化对虾养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南北方接力式鲍鱼和海参养殖、工船平台养殖、家庭水族箱养殖和海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等。这些养殖模式是当前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学习这些新型的养殖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养殖技术,从而提高学生从事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水产养殖工程学既讲授工程学原理,又讲授水产养殖模式。对于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工程学原理是难点,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多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鲜活的案例讲解这些难懂的工程学原理。水产养殖工程学讲授的内容正是目前水产养殖生产中正在采用的养殖技术,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讲授普通流水工厂化养殖场的设计时,以当前正在使用的工厂化养殖场为例讲解,跟学生一起分别设计大菱鲆、鲟鱼、虹鳟和对虾的工厂化养殖场,并与学生探讨这些工厂化养殖场的盈利模式。讲授大水域筏式养殖工程的设计时,以海带和扇贝养殖为例来讲解筏式养殖模式,以鲍鱼和海参的养殖为例来讲解南北方接力式养殖模式,并分析其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和优缺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到养殖场参观实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水产养殖工程学讲授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黄朝禧,赵凤歧.水产养殖工程学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5(1):93-96.
[2]黄朝禧.水产养殖工程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08-123,345-355.
[3]杜守恩.水产养殖工程技术[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18-33.
[4]杜守恩,赵芬芳,唐衍力.海水养殖场设计与施工技术[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15.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2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池塘养鱼 理论与实践 探讨 必要性 措施和途径
池塘养鱼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专业教学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应该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使教学做到知与行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都发生着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不再是只凭一张文凭,而是更要看他是否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本人认为在池塘养鱼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实现“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1.从职业教育教学培养的目标看: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一线技术工人。因此,在池塘养鱼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除了理论的教学,还必须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熟练的水产养殖操作技能。
2.从课程性质、内容、目标看:池塘养鱼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共分七个部分,系统讲授池塘养鱼历史、现状及发展、池塘养鱼的基础知识、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成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病防治等基本问题,大部分内容都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讲授,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池塘养殖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提高其技术水平,能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实践问题,并通过生产实践来完善专业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鱼类的人工繁殖》这章操作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教学内容,我实行“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在课堂上讲解鱼种的选择、催产药物、催产工具、催产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等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在校外繁殖基地进行尖吻鲈鱼人工催产繁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人工催产操作技术,并测得受精卵的卵径为0.35―0.40mm和初孵仔鱼的体长为0.45-0.47mm,与珠江水产研究所测得的受精卵为0.71―0.74mm和初孵仔鱼的体长为1.45-1.72mm,台湾测得的受精卵为0.75―0.83mm和初孵仔鱼的体长为1.83-2.05mm,差距较大,从而提出了差异可能是由于本实验条件所限或是地域上的差异所影响等问题,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讨论求证,得出可能是由于本实验采用固定标本测量所影响,而地域上的差异影响实验结果还处在争论阶段。通过本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苗种繁殖操作技术,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所创新,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精神,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开展工作非常有益,同时实践教学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理论知识。
二、实现“两者结合”的措施和途径
1.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如在鱼塘水质的测定和鱼病诊断的内容教学中,我先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然后把准备的各种标本及材料带到实验室,先由我演示操作,后由学生动手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养殖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实施课程教学与现场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实践操作中有理论”。将凡是能够结合现场进行的教学内容,设置在鱼场中进行教学,教师一边带学生操作实践技能,一边讲解知识和原理,学生互相讨论,如鱼类养殖场的建设与养殖设施等内容进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从鱼池的改造、鱼苗的培育、成鱼养殖以及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这样,即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实施实践教学的辅助设施。积极利用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备来作为实践性教学实施的辅助设施,将实验室的大量典型标本和挂图等制作成幻灯片,将池塘养鱼各生产环节制作成录像片,用于课堂教学并上网,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查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技能训练。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系统、更熟练地掌握鱼病防治的知识与技能,我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回家的机会在家乡进行鱼病诊治实习,待下学期开学初递交一份暑假鱼病防治的总结报告,来进行该课程实践性考核的最终成绩综合评定。
5.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水产养殖场参加实践工作。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英语人才;水产贸易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Fraida Dubin,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农村 自然优势 结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70%以上,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是我们教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充分发挥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的优势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存在着以下优势:
1.学生感性知识丰富
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方便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像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或请有专长的技术员现场讲解和示范,比在教室里口头讲解效果好得多。
3.实验材料和简易直观教具容易得到
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一些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临时或永久性的直观教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农村中学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旨在启发青少年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农业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农产品加工、动植物驯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花粉萌发观察、蛙胚胎发育观察、胃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和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诸如人口问题 调查、粮食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农业专业户和生态村参观、自然保护区参观和调查等。
5.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再生教学进行涡虫再生能力实验;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 ;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6.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的教学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 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7.利用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计划生育宣传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 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质。
三、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开发课程资源,增补乡土教材
新课改中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学校资源,还包括乡土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隐性资源等,这就要求老师给予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这些乡土内容的学习,扩充了学生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乡情的教育。并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的生物学知识。
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海洋渔业的养殖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
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田生产中的一年两收,一年三收,二年三收以及合理密植等情况;在当前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有什么新的想法?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讲“物质的代谢”时,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的内容进行讲解。
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利用自然优势,加强实验和观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农村中学固然存在着设备简陋,资金不足,条件差等问题,但山区常见动植物极其丰富,容易彩集实物标本这一点上是得天独厚的,和城市中学相比,开展生物实验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实验材料取材广泛,限制性较小,没有甲材料可用乙材料代替,其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各家都有自家天然的生物园地,这就给学生做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有着不可抵估的作用。
五、加强实验教学就应改革实验课堂结构,加强课外实验
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6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终极意义上讲,学校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质量,所以,衡量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志是学生的课业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既有鉴定的意义,即学生学业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也有促进作用,即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努力改进学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教育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产生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它自然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只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特种水产养殖》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注重了考试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一、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考试大多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教科书和笔记上的简单重复,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能较容易地通过考试。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出现“高分低能”,二是相当部分学生放松学习,考前采取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如果说在前些年,大学里较常见的现象是“上课抄笔记,下课补笔记,考前背笔记”,那么在近些年,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上课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上课记笔记的已越来越少,临近考试前,学校各复印点挤满了复印笔记的学生。
传统的考试方法单一,因此不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一些在未来社会很重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就必然被忽视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方面的统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而目前这种考试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学习与应用的,而且也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考试改革的思考
1. 考试内容的改革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宽泛一些,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农林院校的大多专业都属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将走向农村、走向生产,因此要求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生产技能。应重视其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中只需要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应尽量减少,大量的试题应该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实验中的考查内容应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此外,还应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讨论、实验、实习、小论文,及设计里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 考试方法和形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中的考试大多采用的是课程结束后以闭卷笔试的方法来进行。[据了解,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一般约占80%。各课程大多采用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改错、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这种题型使得各课程学科的特点在考试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相应的能力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考查。改革后的考试形式可多种,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现场考核、撰写小论文、试验设计、课堂讨论等等,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取几种形式的组合,考试时间也可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目前高校考试中大多采取的是教考统一,即从课堂教学、课下辅导、命题、阅卷基本上都是由同一、二个教师完成。这样在考试及成绩的评定中会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可采取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等方式。课程总成绩可由几部分组成,某方面成绩的评定可考虑让实验员或学生参与。
三、考试改革的实践
笔者对所承担的《特种水产养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
1. 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平时考核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实验、考勤等多项内容。我们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进行了认真的批改,课堂讨论发言也作了记载,有时还抽查学生的发言提纲,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评分都详细地记入平时成绩一览表。学生的考勤采取随机检查记录的方式。
2. 对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我们还增加了开卷考试(综述、调查报告)、口试。闭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课程要求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大都是客观试题。考试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必备的知识的记忆。在考试时间上我们作了较大的改动,将原来的两节课减至一节课。开卷考试的题目一般在课程结束前4周提出,一般会紧扣课程内容给出3—4个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个,然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或实地调查获取大量资料后予以完成。口试题目的内容包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应用、涉及知识的范围,重点放在后两个方面。口试采取了随机抽签的方式,答题前给学生5分钟的准备时间。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性,开卷考试和口试这两种方式由学生任选其一,口试的学生只需在考前两周提出口头申请即可,以便教师准备试题。
3. 对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
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实验占20%,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考勤等占20%;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40%,第二部分为开卷或口试,占总成绩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