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1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水产养殖对于保证国家的食品供应以及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水产养殖大多数采用的是池塘高密度养殖的方式,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带来水产品产量的大量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养殖水域的环境恶化,造成了很多水产品疾病的爆发以及死亡,所以急需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本文主要阐述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水产养殖业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但水产养殖业中废水的排放问题成为了影响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我国水产养殖普遍采用的是池塘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造成水产品的大量排泄物以及食饵残渣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污染。如果没有进行水体的及时处理不但能够影响到养殖物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方面的污染。所以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使其得到有效应用,对于提高水产养殖物的质量以及数量,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1.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的技术内容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以及生物硫化床等等。由于微生物的多样化造成了这些技术能够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得到较好的应用。(1)生物滤池。通过生物滤池进行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时,最主要的就是填料的选择,填料所具有的结构以及表面积要能够促进生物膜的生长,并且能够有利于有机悬浮颗粒的捕集。现阶段生物滤池中的填料主要包括碎石、煤渣、卵石、塑料蜂窝、焦炭以及不同类型的人工合成产品等等。生物滤池可以进行连续使用而不必更换滤料。(2)生物转盘。生物转盘主要是将一定数量的圆盘固定在轴上,在不同盘片之间有间隔,将盘片的50%浸入水中,剩余部分露出水面。这样水以及空气当中的微生物就会吸附到盘片表面上,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转盘转动过程中,浸没在水中的盘片露出水面后,其表面的水会在自重的作用下顺着生物膜表面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会将空气中的氧气吸收到水中,增加养殖水中氧的含量,从而使得水质得到净化。(3)生物硫化床。此种技术属于高负荷的生物膜法,主要是通过好氧的硝化滴滤与缺氧反硝化硫化床形成的反应器将水体表层的硝酸盐以及溶解的有机物输送到硫化床进行处理,具有比较好的效果。通过硫化床所具有的硝化以及反硝化作用同时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处理,能够保证出水氨氮在0.5mg/L以下。
1.2活性污泥法
在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当中,活性污泥法是最主要的技术之一。从传统活性污泥法上有不断演进出了氧化沟、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以及AB法处理工艺等等。相关研究表明,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后,NH4+-N不能满足再利用方面的要求;在水产养殖排水沟当中采用类似SBR的操作方法实施好氧厌氧处理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通过SBR法对盐度不是非常高的养殖废水进行处理能够得到较好的脱氮效果。
2水产养殖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2.1机械式过滤处理
机械式过滤装置主要是在传统砂滤池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利用装置所具有的阻隔吸附作用实现的废水过滤。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滤除水产养殖水体当中的SS(是S,或者H2S,此处看应该是S),但是此种方式不能很好的处理到N以及P等,但是通过斜发沸石能够一定程度上处理氨。相关研究表明,在砂滤床中种植植物并且对水的渗透率以及干湿循环时间进行有效控制,在水力负荷为3.5cm/d的情况下能够处理掉93%的磷。美国研制了一种筒形的过滤机,在筒体的周边设有滤网,当筒体放到水中时就会有部分滤网浸没在水中。废水会从开口位置流入到筒内部,同时将水中所具有的污物挂到网上,实现过滤之后的水会重新流到池中,而污物会受到喷头的冲击落到漏斗内被排到外部。
2.2电化学处理方式
经过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电化学方式进行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以及氨氮的处理时,随着传导率的增加,亚硝酸盐全部去除的时间以及能耗都会有所降低。在输入的电流最大为2A时消耗的能量最少。相比输入电流以及电导率来说,pH(应该是pH)值对于废水处理几乎没有影响,酸性环境对于亚硝酸盐的取出更加有利,碱性环境对于氨的去除更加有利,但总的来说氨的去除速度要比亚硝酸盐的去除速度慢。
2.3臭氧处理方式
利用臭氧进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原理就在于其相比于氯(1.36V)以及二氧化氯(1.5V)来说,其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相对较高(2.07V),能够将细胞壁破坏并且分解,能够迅速扩散到细胞内部将病原菌杀死。臭氧在水中分解得出的物质羟基自由基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能够将难于分解的有机物分解掉。所以通过臭氧处理废水可以将细菌、病毒以及氨等有害物质快速清除掉,同时能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实现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目的。
3水产养殖废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
通过自然生物进行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主要包括湿地系统、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等等,此种处理技术的优点在于:对于水体中氮以及磷的处理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1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具有比较好的污水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掉含有氮、磷等的有机物悬浮物。通过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工农业废水处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将此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为典型的湿地系统之一就是非集约化水产养殖自然水域,其具有很强的自净化能力,将其合理充分利用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环境效应以及经济效应。相关研究得知,通过人工湿地进行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当水力负荷在1.8~13.5cm/d范围内时,NH4+-N的去除率能够到达86~98%,磷的去除率能够达到32~71%,出水NH4+-N的浓度在0.3mg/L以下,NO2--N的浓度在0.01mg/L以下。如果养殖废水的盐度相对较高,那么可以在沙性湿地上种植耐盐性植物,此种方式能够将水产养殖水体中98%的氮、94%的无机氮、99%的磷以及97%溶解态磷去除掉。
3.2鱼塘水生态系统
此种生态系统具有非常强的污物处理能力,对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鱼塘的净化能力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鱼塘水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池塘所具有的净化能力以及鱼类的生理特征实现废水净化,例如利用充氧、鱼藻共生系统、鱼类在白天以及晚上不同活动时间的混养、将具有不同耐污能力的鱼混养、对于鱼类的生理修正等等。通过相关研究得知,对于水生植物结构进行更改,充分利用浮萍对于氮以及磷的吸收、对于重金属的累积能力等能够有效进行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
4生物工程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了很多领域。水产养殖领域也在加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通过此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废水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的数量。例如: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以及遗传工程技术进行特定氨基酸的合成,将此合成基因克隆岛微生物的细胞质当中,之后利用微生物的增值进行蛋白质鱼类饲料的生产,能够有效提升鱼对于饲料的利用率,并且能够降低氮的排泄物,降低废水中的氮浓度;通过生物筛选技术以及基因工程能够培育出具有较强去污能力的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这些生物能够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另外,也可以通过生物工程对鱼类实施生理修正,从而提升鱼类的抗污能力并减少排泄物,例如已经培育出的生物鱼类能够对沙门氏菌具有有效抗体,从而能够在受到一定污染的水体中正常生长。另外,相关研究对于具有高效净化水产养殖水体的紫色非硫光合细菌进行了有效的分离以及筛选,得出的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具有比较强的净水能力,同时也是鱼类的良好饲料。
5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水产养殖不但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经济,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多彩的供给,所以近些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人们也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水产养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养殖方式造成水产品的大量排泄物以及食饵残渣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污染,与节约型、环保型社会不符。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水产养殖的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技术、自然生物技术等)以及其应用的情况,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向明实 单位:四川省宣汉县水产局
参考文献
[1]方圣琼,胡雪峰,巫和昕.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09):15~17.
[2]万红,宋碧玉,杨毅,倪朝晖,王卫明,熊帮喜.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6(03):18~19.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2
(一)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近年来中国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峻,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对于水产养殖水体而言,其所受的外来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制药厂排出的抗生素废水等。它们在水体中或经氧化作用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害、有毒物质,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缺氧、中毒、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或通过水体中淡水生物不同食物链的传递,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
(二)饲料中原料污染和违规使用添加剂。在水产配合饲料中添加促生长药物、引诱剂、抗氧化剂或免疫增强制剂等,可以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提高营养价值和疾病防治,是渔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饲料中不加节制的添加和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抗病能力。这些药物大部分会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养殖水域中,从而增加水域环境中耐药菌,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土壤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超标,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上残留与富集,投喂以这些农作物为饲料原料生产的饲料,有害物质会传导到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危及水产品安全。
(三)养殖户滥用渔药。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加上渔药生产厂家及销售人员受利益驱使,养殖单位和个体户存在滥用渔药、超剂量使用渔药的状况,导致了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得很多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治,养殖户只好加大用药的剂量,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养殖户滥用渔药还突出的表现在少数养殖户不遵守休药期停止用药的规定,尤其是在销售前,为追求水产品外观或其他原因,在上市前还在违规使用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四)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苗种的提纯与复壮,近亲繁殖、种间杂交现象严重,造成苗种体质差,免疫力降低,对病害抵抗力下降,加上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频繁。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苗种运输时极易造成疾病的流行与传播。苗种质量的下降反过来逼着养殖户增加用药,增加药物残留可能。
二、底质恶化及药物残留的危害
(一)有害物质增多底层严重缺氧酸碱失衡危害养殖动物。池塘底质老化后,嫌气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并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亚硝酸氮、甲烷、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且在养殖体系中不断累积。池底过多的淤泥会氧化分解消耗底层原本稀缺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水中的氧气。
(二)有害微生物繁殖致使生态平衡的破坏。底质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底质恶化,致病原就有可能大量繁殖;水中致病原的数量达到阈值时,就可能导致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池塘底质恶化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而许多底栖生物是养殖水生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遭到限制。养殖户滥用药物、使用质量没有保障的渔用饲料,不仅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还会造成水域生产、生态环境污染。药物及违禁添加剂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到水体。养殖户直接在水体中长期超剂量泼洒药物、投喂药饵等都会造成养殖水域中的药物超标,增加水环境中敏感耐药菌,这些耐药菌既能保留在水环境中,也能通过养殖水环境产生转移和转化,最终破坏水域生态平衡。
(三)影响水产食品安全降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既有原型药物残留,也包含药物在养殖对象体内的代谢产物。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婴幼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的威胁。因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导致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就地销毁或运回处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及广大渔民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到我国的水产品国际信誉,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三、改良技术与措施对策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3
猪吃了什么?生过什么病?屠宰检疫是否合规?这些在以前很难追踪的信息,如今只要扫描一下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得。这得益于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上海,8个市境道口都建立了供沪动物及动物制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实现疫情实时分析和预警、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有效防止了输入性疫病的发生。
在光明米业10多万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农民无需下地就能了解稻田的土壤温湿度、酸碱度等情况,哪里需要灌溉,点几下鼠标就能实现。不仅如此,在这片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内,水稻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已经实现了全程智能化管理,解放了劳动力,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关负责人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后,平均每亩可增加效益60元,其中减少生产管理成本30元,降低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15元,产值提高了15元。10万亩水稻生产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每年可增加效益600万元。
从物联网获利的不只有种稻农民,还有水产养殖户。有了物联网设备,水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监测,增氧可以依靠智能增氧机,甚至投饵都实现了智能化,养殖户们再不用冒着高温下塘劳动。目前,上海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已经实现了水产养殖便携式精准管理,减少了人力成本,还降低了养殖的意外风险。
物联网的应用也让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更安全。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标准园的6万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内,蔬菜已经有了“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药、灌溉、农药检测等信息都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所有信息。如此透明的信息公开让生产者更有压力,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更便捷,也让百姓餐桌上的蔬菜更安全。
据了解,上海目前已建设了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10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和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智慧农业”的示范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上海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继续坚持以农产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力争到2015年,形成区域试验工程国内领先的农业物联网。”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4
盐度也会引起水生动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当外界环境的盐度升高时,水生动物的血清渗透压及血清Na+、Cl–离子浓度增大,适应环境后趋于稳定,但血清中Ca2+和K+浓度、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等的变化因物种而异。黄晓荣等测定了在盐度为0~28范围内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发现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总胆红素含量增加,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Ca2+浓度则无显著性变化;并指出淡水施氏鲟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可以经盐度驯化后移殖于盐度较高的水域中。
童燕等对施氏鲟幼鱼进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后发现,盐度胁迫下施氏鲟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各项指标开始回落。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Na+浓度在低盐度时为高离子调节,渗透浓度为高渗调节;在高盐度时,则分别为低离子调节和低渗调节。将中国对虾从低盐度海水转移到高盐度海水,其血淋巴渗透浓度逐渐上升,并最终趋于稳定。金彩霞等在研究盐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血淋巴渗透压、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时发现,生物胺可激活鳃丝Na+/K+-ATPase活性、调节血淋巴渗透压效应物含量引发渗透调节过程。
一般来说,水生动物都有最适盐度范围,在该范围内水生动物的摄食量高、生长和繁殖速率快。臧维玲等研究了盐度在3.1~42.1范围内日本对虾幼虾的生长情况,发现盐度为10.2~26.9时,日本对虾幼虾生长效果最佳。通常广盐性和洄游鱼类的胚胎发育需要一定的盐度刺激,叶星等研究发现,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胚胎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在0~7的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良好,孵化出膜时间短,且孵出的鱼苗活力高。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对盐度要求较为严格,其孵化的适宜盐度为0~4,超出此范围孵化率明显降低。此外,盐度还能够引起水生动物性早熟,已有研究发现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降低。
2碱度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
水体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一般水体的碱度来自HCO-3、CO2-3,其组成的缓冲体系对维持水体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水体离子组成、含量及比例也对水生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高碱度水质中,离子组成多变,且主要离子含量和比值不恒定,是制约水生动物生存和生长的主要因素。Gatal等对来自不同盐碱湖泊的褐色鲑(Salmoclarkihens-hawi)的鳃、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高碱度使腮氯细胞增生或肥大。也有学者发现水环境中碱度升高可造成水生动物鳃组织表面损伤,并影响鳃小片表皮细胞外表面Cl--HCO-3交换体系的功能,同时,由于碱性物质的摄入量增加,血液缓冲平衡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血液pH上升,机体出现代谢性碱中毒症状。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幼虾的成活率随着碱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碱度和pH对幼虾的致毒效应表现出协同作用。雷衍之等也认为高碱度对水生动物产生的致毒效应受到水体的pH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王卓等[7]发现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通过调节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结语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分子生物学;探索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1-02
双语教学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推广双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21世纪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1]。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学科和重要理论基础学科[2]。分子生物学衍生的生物技术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导技术,在农业、畜牧业、食品、医学、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3]。我校自1996年就已开设具有鲜明海洋与水产特色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以及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海洋生物专业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学科,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相当迫切,我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1.重新编写了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针对全校学生素质和专业特色,把课程教学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任选课3个类别。第一类别,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和海洋药物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为我校高分录取生,在外语水平和生物学知识方面具有较高基础,我们采取全英语教材,并大量采用海洋生物为研究实例,引导学生从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方面掌握生命起源和生命现象等基本理论知识,并新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和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先进实验仪器使用能力,提高先进实验技能,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出国深造、国内考研、研究院所和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第二类别,授课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和海洋生物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从事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学习,我们采取双语教学,采用英语教材和我们编写的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主要以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实例,引导学生从水产和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方面掌握生命现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国内考研、公司实体从事技术开发应用工作。第三类别,授课对象为水族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肯学勤奋,在水产养殖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高基础,我们采取英语教材和中文电子教材,大量采用水产和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成果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应用,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出国深造、国内考研、水产与海洋养殖公司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
2.编写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分子生物学涵盖内容繁多,结合学科广泛。为了更紧密地与我校水产特色相结合,在现有教材内容上做适当调整。以“精简理论基础,扩充应用知识,理论与应用相穿插”为原则,自编《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以便学生了解水产学科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是教学课件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而《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是该门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概括。
3.制作了一套生动活拨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课件。其间将整个分子生物学“切蛋糕”式划分为三大块,使内容衔接更合理,并贯穿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加强心理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蛋糕块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可选讲座: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蛋糕块二: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可选讲座:癌基因与抗癌基因、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细胞信息传递。蛋糕块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与应用:包括基因工程技术、PCR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方面的应用;可选讲座:干细胞技术、RNA干扰技术、生物芯片。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实行模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分子生物学》共分3个模块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与合作学习热情。开展“大班课讨论”和分组上台讲解知识点或相关热点,开阔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自发合作分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建立《分子生物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网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巩固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考核(考试)方法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在比较了国内、外兄弟院校同类课程试卷的基础上,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专业的课程考试内容、方式和题型。以多元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全英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45%(闭卷),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简答或问答题;②应用知识:30%(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成绩);③第二课堂:15%;④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和海洋制药专业(双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60%;②综述、读书报告或讨论会:30%;③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六种题型300多道试题的习题库,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逐章开放。试题库可以从习题库中分类别自由抽取、组合成卷。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习题库和试题库均能自由拓展。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用外语讲授该门课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尽快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外语词汇的机会,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实践中提高灵活运用外语技能获取专业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葛亚东,曹正宇.《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9):161-166.
[2]蔡明德,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28(09):90-94.
[3]贾睿,蔡春尔,霍元子,何培民.讨论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10.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范文6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中图分类号:S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61-02
1 概述
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通渭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渭河北岸散度河上游,华岭东侧。东临秦安、静宁,南接甘谷、武山,西接定西、陇西,北靠会宁。东西长77.50 km,南北宽63.90 km。全县总面积2 908.50 km2,总耕地面积173 557.07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9.67 %。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岭和河谷阶地。全县气候属温带干旱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年平均温3~8 ℃,绝对最低温度-26.9 ℃,绝对最高温度33.9 ℃。年降水量330~420 mm,多集中在7~9月,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通渭县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基本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通渭县为旱作农业县,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和副业为辅。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
通渭县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县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县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县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2 集水农业技术的概念
集水农业技术是古老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水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它既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又是一种新概念新构思。因此,它不是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术、集水背景下的农艺工程技术、现代农村社会和农业的管理工程技术。
集水农业技术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应当说相对复杂。它们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环脱扣,全盘皆输。因此,要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让这个系统各要素都发挥其最大效益。
3 集水工程建设技术
3.1 集水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门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实用技术,它不但在许多干旱地区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也地区迅速发展。在当前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在水资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集水技术及集水设施应当迅速产业化、工业化。我们知道,农牧业尤其是一个耗水极大的产业,据一些资料统计,用水量大,集水量也应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要将那些非用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径流、洪水、季节性河流的流水等。
3.2 发展集水技术的原则
农业集雨节灌工程是通渭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想使这一措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让其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益,我们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3.2.1 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同解决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应统筹考虑,优先帮扶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及已经解决温饱但仍不稳定的农户,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3.2.2 要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建设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相结合。
3.2.3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点,先搞好试验示范,以示范点为依托,依靠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作力量,总结出适合于该县的一整套集水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规范,要严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3.2.4 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建设并重的原则,强调质量第一,严格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力求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把广大农民群众办水力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
3.2.5 在推进策略上,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降雨量较多、集水条件较好的半湿润易旱区域开始,逐步向降雨量较少、集雨条件较差的半干旱地区以及干旱地区推进。
3.2.6 要坚持先利用公路路面发展集雨节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众积极性较高、梯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3.3 集水设施建设
通渭县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来势猛又流量大,所以储水设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该县夏季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因此各种露天储水设施一定要作好顶盖。防止蒸发也是个亟待研发的项目。
目前在生产上多用的储水设施主要有:水窖,它适用于黄土地区,可储水30~50 m3;水窑,适合于石质山地和古黄土复蓄地区,可储水100~500 m3;涝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较小的型水库;堤坝,利用季节性河流或洪水来量大、来势猛的特点修筑的较大储水池,一般几千到上万立方米的储水量。土壤水库,它是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黄土丘陵缓坡,修造邻体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径流叠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库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优势,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4 特殊环境下的集水方式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库和微生环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这一方法也是限制该县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种限制,在集水农业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这种蓄水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4 集水农业中的园艺工程技术
园艺工程技术体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资源迅速增值,高效地变成农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4.1 构造园艺业
该县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热资源得不到利用。当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发展园艺农业,而通过一定的园艺设施和措施,就可以开展园艺型产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配合,其产量和品质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区域农业的高产值和高附加值。
4.2 畜牧养殖业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发展,其中的养鸡业技术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养殖业则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场退化,加重沙化和荒漠化,这样反而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3 水产养殖业
一般认为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耗水量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是天方夜谭,但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唪士坟村实现了这一“夜谭”。这个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浅山区,石质山地,他们在开展集水农业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溉农田,用剩余的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养鱼、养虾、养甲鱼。
5 集雨节灌的法律保障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有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村、节水型企业的规定,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循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参考《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修改《水法》,增加“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还增加了有关发展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村、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制定了《节水型农村条例》、《供水工程管理条例》、《灌区管理条例》、《节水技术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促进和保障集雨节灌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