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保健的内容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1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妇幼保健所儿保科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2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专家访谈方式对我区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儿童保健供需矛盾、儿童保健费用投入不足和儿童保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是目前我区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结合影响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完善儿童保健管理机制、解决儿童保健供需矛盾和儿童保健费用投入不足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服务建设重要的一环,也是衡量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加快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儿童保健问题日趋增多。目前,国内的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尚不完善,各地区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儿童保健管理办法,给儿童保健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儿童保健管理有关影响因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儿童保健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区1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0 例儿童保健服务对象以及10 名我区从事孕产妇保健、胎儿及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以及儿童保健服务和儿童健康管理方面的专家。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 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象进行儿童保健管理满意度调查分析,对社区儿童保健管理模式中的各部分进行问卷调查,非常满意(5 分)、满意(4 分)、比较满意(3 分)、不满意(1 分)、非常不满意(0 分)。专家按照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对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分,以1~10 分,分数越高,代表问题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保健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结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较低的为儿童保健门诊基础设施、儿童保健政策、儿童保健卫生费用投入。儿童免疫接种满意92 例,评分为3.85±0.95;儿童保健宣传力度满意88 例,评分3.68±1.01;儿童系统管理72 例,评分3.13±0.98;产前检查69 例,评分3.07±0.83;孕产妇系统管理67 例,评分3.05±0.87;儿童保健管理体制65 例,评分3.03±0.91;新生儿访视63 例,评分3.01±0.85;儿童常见病防治61,评分3.00±0.92;儿童保健队伍素质61例,评分3.00±0.87;孕产妇健康教育60 例,评分2.98±0.90;婚前医学检查54 例,评分2.80±0.77;儿童保健卫生费用投入38 例,评分1.89±0.69。

2.2 儿童保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

专家评估得分较高的依次为儿童保健供需矛盾、儿童保健费用投入不足和儿童保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详细见表1。

3 讨论

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健康状况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儿童健康状况既直接关系到本人能否健康顺利成长,又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优劣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本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专家访谈方式对我区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保健管理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满意度较低的为儿童保健门诊基础设施、儿童保健政策、儿童保健卫生费用投入;儿童保健供需矛盾、儿童保健费用投入不足和儿童保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是目前我区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本次对影响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因素研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防控工作:(1)加大政府对儿童保健费用的投入,完善儿童保健管理机制。将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内容纳入到我区经济发展规划中,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财力物力支持。(2)加大婚前医学检查宣传力度,保障新生儿质量: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可显著降低新生儿因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对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监管,解决儿童保健供需矛盾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财政扶持力度,免费提供婚前保健和产后随访保健教育,扩展免疫接种服务范围,尤其对于基层贫困地区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政府更要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其保健管理工作体系。(4)积极落实新生儿筛查制度:新生儿筛查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新生儿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2

(一)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以下称基层医疗机构)。

二、目标

(一)2013年,启动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10%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2014年,40%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80%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四)2016年,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内容

按照《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评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见附件)的要求,建设工作的内容包括:人员资质、儿童保健门诊管理、诊室设置、房屋面积、设施设备、服务内容及质量等。

四、工作职责

(一)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二)市儿童保健所。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

(三)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四)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及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评估标准、权限、方法及步骤

(一)评估标准

依据《标准》对各级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标化赋分,得分85分以上(含85分)为规范化,70-84分(含70分)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其中机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是评价的必备条件,有一项不达标者视为不合格。

(二)评估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察看、业务考核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评估步骤

1、自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对照《标准》进行建设并自评,自评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评估: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县(市)区卫生局组织专家对辖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六、结果应用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影响因素

儿童保健是社会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地区的儿童保健指标直接反应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1]。随着国家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流动人口数也逐步上升,这使得地区流动儿童基数大为增加,而传统的儿童保健均建立在户籍基础上,这导致该部分儿童保健水平相当低下,这将严重影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为分析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笔者现选取我市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的240例流动儿童及196例户籍儿童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市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的240例流动儿童(流动组)及196例户籍儿童(户籍组),流动组儿童男女比例为139:101,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为6.4±1.4岁;户籍组儿童男女比例为111:85,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1±1.8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问卷均由父母回答。

1.2方法

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调研问卷选用国务院妇儿工委“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儿童同等卫生保健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中的相关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36个问题,第一部分为基础资料部分,其内容有:本阜、职业、学历、收入等(家长);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现状,其内容包括:儿童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预防接种、体检卡以及现时健康程度等。调查人员均为我院从业医师,携带标准秤、听诊器、标准尺等。对比两组儿童的主要保健指标,并分析其差异及影响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选用 SPSS16.O 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来进行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进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

2.结果

2.1两组儿童保健指标分析

流动组儿童除母乳喂养率外,其余保健指标均显著低于户籍组(p

2.2流动儿童保健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72例流动组儿童家长选择院外分娩的原因为:住院费用太高占81.94%,医院不方便占12.50%,无法赶到医院占5.56%。当询问儿童家长如住院分娩免费是否选择住院分娩,98.61%(71/72)家长选择肯定。29例未疫苗接种儿童原因为:不清楚接种疫苗疗效占55.17%,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占17.24%,经济因素占13.79%,其他占13.79%。

3.讨论

流动儿童保健已然成为影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3]。临床研究显示,流动儿童保健存在问题为:(1)流动儿童基数巨大,约为本市户籍儿童的1.6倍;(2)流动儿童保健水平低下,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流动组儿童除母乳喂养率外,其余保健指标均显著低于户籍组。且本市近3年的90%以上的新生儿破伤风案例均来自于流动人口。(3)流动儿童保健水平显著低于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其对地区全面发展带来极大挑战[4]。我们的研究中还发现,流动儿童保健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经济及健康认知不足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医疗机构积极通过健康知识讲座、服务等方式来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同时将流动儿童纳入户籍儿童保健系统中,对流动儿童进行全人口管理[5-6]。此外,政府还需积极建立健全儿童保健信息网络,对每一个儿童保健状况进行跟踪检测,保证儿童保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孔桂花,丘先,徐志浩.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3,28(29):4824-4826.

[2]M, Katz,J, Urkin,Y, Bar-David. Child health care centres: an academic model for comprehensive child health care in the community[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005,31(2):217-22.

[3] 李雪莉,王艳萍,向卉,等. 205名城市常住与流动学龄前儿童入学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3,28(15):2380-2382.

[4] 张悦秋,闫冬梅,房秀丽. 城市流动婴儿喂养现状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1,27(15):1740-1742.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举措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33-01

引言

儿童期的健康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健康,并且儿童保健服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的预防与保健服务逐渐提高,根据市场的要求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城区防保中心,并且这些社区防保中心正在更新服务理念推行多种服务模式,为儿童保健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儿童社区保健服务模式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社区内对儿童开展保健工作一直是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运转来开展的,其中乡村医生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要操作人,乡村儿童医生是村镇保健的主要承担者,这种服务模式为保健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基石的基础。随着人们对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建,人们逐渐对保健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保健的数量而是对保健的知识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当前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系统质量的要求的保健服务的开展为保健模式的进一步开展为服务模式的拓宽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其中对被服务者也是一种服务于主动服务的关系的转换。

但是我国的乡村儿童保健模式的形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乡镇级卫生院推出的服务保健模式在各项保健工作中实施的服务模式有别于村级的服务模式,乡镇儿童卫生服务院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乡儿保健医生负责卫生院组织其他防保人员配合,村级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由乡村医生对儿童在每个月需要体检的儿童发放相应的通知,并督促儿童定期到卫生院进行检查。村级保健服务的开展为扩大保健覆盖面建立群众保健意识提供了可能。乡村级保健模式的服务的提高也是儿童保健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儿童保健服务的模式理论思路和运行机制

2.1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理论思路分析

当前我国儿童保健所遵循的原则是儿童保健和全科诊疗相结合试点验证与全面推广相结合。为了全面落实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的任务为技术服务提供相应的保证和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探索儿童健康规范、连续、系统管理的服务模式是为社区儿童提供更加方便、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

2.2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运行机制

组建儿童保健管理团队并给这个团队安排儿科医师、妇幼医师、护士工作人员。这个团队中的主治医生具有一定的儿科背景不仅可以实施儿科的保健工作计划,还可以对相应的工作进行组织、实施、评价和总结,同样团队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具备能够对儿童进行监看体检、技术指导和监看日常门诊出诊的技能。其中妇幼保健医生还要能够复杂初步评估、疫苗接种、新生婴儿产后观察等方面的上报工作,护士要负责儿童的健康问卷调查、协助儿童健康体检、资料录入和全科护理工作。这种模式开展的基础是预防接种因此每周都需要规定一定的日期为儿童开展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服务。预防接种团队工作人员要根据各自的分工做好本职工作例如妇幼医生要做好产后的观察并且每周安排半天的时间与儿童保健团队成员到社会进行预防接种与健康体检工作的查漏工作,团队中的成员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还有协同合作,这样可以提现医师和护士工作的特点。

3 创建新型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举措分析

3.1优化儿童保健工作的流程

试点前社会卫生中心儿童保健工作主要由计划免疫登记处和预防接种室两部分组成。家长首先要带儿童到计划免疫登记处进行登记并接受健康状况评估,然后再到接种疫苗工作处进行健康体检。在这流程中健康体检需要最后进行,所以初步健康评估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极少部分儿童健康的特色状况,疫苗接种时就会出现安全隐患。试点后儿童保健工作流程进行了部分改善场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计划免疫登记处、儿童保健室、预防接种室。具体的操作流程为妇幼医生在计划免疫登记处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评估,并开出相应的免疫计划和儿童体检处方,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预约下次接种的时间。家长凭体检收费单到儿童保健室,然后儿科医生根据体检状况检查对儿童的发育状况进行相应的评估,健康检查后如果没有其他的疫苗接种禁忌家长就可以带儿童到接种室进行接种,如果医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则需要报上级医院进行审批。整个流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疫苗接种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保健服务的安全。

3.2增加儿童保健服务的时间

在儿童保健模式中预防接种的当天从以前的每周2 d增加到每周4 d, 健康检查和指导也由试点前平均每人3m in增加到试点后的8~ 12m in。服务时间的增加, 极大地延长了社区儿童的单位保健时间, 儿童保健医师有充裕时间为社区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儿童保健工作能够做得更细、更好。

3.3推出儿童保健服务的系统管理模式

根据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儿童保健服务试点前的管理模式是4:2:1方式改革后的试点变为了9:3:2的管理方式。其中对1岁以内的儿童健康体检检查9次、1-2岁的儿童健康体检3次、2-3岁的儿童体检2次。健康体检次数的大幅度增加,一部分家长可以接受新型的儿童健康管理方式,这点充分说明了儿童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儿童保健服务意识逐渐受到了家长的重视。

3.4扩大儿童保健服务的范围和项目

根据儿童的不同层次的保健需求,应该对常规服务项目进行增加并对一些具有选择性的项目进行更改和删减。改革后的常规项目检查主要包括计划免疫、生长发育检测、母乳喂养和营养指导、抚触教育、神经心理发育评估、贫血筛查、意外伤害预防指导等。选择性项目主要包括听力筛选、微量元素检测和康复训练等项目。试点前儿童保健服务的常规项目开展的比较少,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及简单的健康检查,家长普遍感觉简单的健康体检意义不是很大所以很少有家长愿意参加体检。试点后儿童的保健服务工作内容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项目例如听力筛选而且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这些都使家长感觉到儿童保健医生的保健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很多家长主动接受健康体检。

3.5强化体弱婴儿的专案管理

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对体弱婴儿的管理来体现的,并且也是试点验证中心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社会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改建要对体弱儿构建新型的专门档案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儿童到社会康复中心进行健康检查,从而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双向转诊工作,这样可以使体弱儿童得到连续的更好的健康照顾。

3.6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新型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中的主要工作人员除了要由团队的队长的负责督导外儿童保健团队还需要统计每天的工作量,并于第二天早晨交接班时汇报工作情况并做好周报和月报。并通过内部监督的方式做好儿童保健工作的多重监督工作,从而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3.7改善服务环境

根据疾病预防和控制理念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的工作场所必须严格分开用以减少健康人群的交叉感染。医院要与社区的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争取能够为社区开设专门的保健用房专门为儿童的保健服务工作使用。同时科室在设置上要注意人性化的特点,在预防接种室和儿童保健室之间留有一定的等候区,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增添儿童娱乐设施营造温馨的服务环境。

4 结语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是保证儿童健康的重要医疗条件,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和状况做好调研工作,把新型服务模式的改善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提高儿童的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陆远强.开展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推广项目培训的思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5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儿童保健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9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儿童的常见健康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儿童保健,对儿童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每个社区都应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新生儿家庭访视

1.1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1.2指导按需哺乳并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成分合理,能够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增强婴儿免疫力。此外喂养简便、安全卫生、温度适宜,还能增加母婴感情交流,并利于母亲产后恢复与身体健康,指导产妇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

1.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1.3.1此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常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北方佝偻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可能与北方冬季日照短,严寒季节缺少户外活动有关。其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夜间惊啼等,常伴有多汗,尤其是头部,致使小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严重者可出现骨骼改变,如鸡胸、肋外翻等。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1.3.2指导产妇为预防佝偻病,出生后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并应加强室外活动,每日不少于1小时。此外,生后1-2周开始,作为预防,应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直至2周岁。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对体重增长不足500g者应查找原因,按体弱儿进行管理。

3婴幼儿健康管理

3.1满月后婴幼儿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力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3.2幼儿膳食指导:4个月左右可以添加辅食,添加的原则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需选择细软食物,同时注意均衡选用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小儿挑食。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5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3]

6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出板报、发传单等。

7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保健工作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卫生保健也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促进与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3]

参考文献

[1]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