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2
1 问题的提出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开创时期,随后形成了重要的心理学派别。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科学心理学及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根源,但在西方心理学史中针对开创时期的研究真的很少。在那一时期,对人文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实验心理学的重视,对布伦塔诺、斯顿夫的评价远远不及对冯特、费希纳的评价。为此,在历来有关心理学开创时期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人文心理学家的研究少于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布伦塔诺的研究少于对冯特的研究。在对人文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斯顿夫更受冷落,在德国心理学上,已成为“几乎被遗忘的心理学家”。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斯顿夫的著作手稿及其相关文献资料在世界大战中被损坏。
2 斯顿夫的心理学理论
(一)斯顿夫的音乐心理学
由于斯顿夫是心理学的理论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他的音乐素养,他对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贡献很大。他试图在赫尔姆霍茨关于听觉理论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立场来证实音乐理论。斯顿夫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音乐心理学》,这与他毕生对音乐的追求相一致,对音乐的研究让他在他在听觉领域取得了仅次于赫尔姆霍茨的地位,这被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中的先驱性工作。他在《音乐心理学》中对心理物理学概念的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把哲学和现象学的理论与观念引入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音学说。
(二)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与布伦塔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所提出的意动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斯顿夫着重对“现象”问题的研究。斯顿夫在如此背景之下,提出了自己的机能心理学。为了区分现象心理学,指出了当时的四种心理学立场。(1)联想心理学,认为只有现象是直接给予的。(2)研究意识的机能,这接近现象心理学的立场,可以看做是对现象和机能的折中。(3)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推论出研究意识的机能,这是情绪万能的思想。(4)认识和情绪的机能都是直接给予的,这是斯顿夫所采纳的思想。
(三)斯顿夫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
在斯顿夫的文章发表90年后的今天,情绪认知理论已成为了情绪范式研究的核心,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和理论讨论的核心。斯顿夫对情绪心理学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他不仅制定出了比当论更加清晰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它彻底取代了现有的认知理论。
假设斯顿夫的观点与他的老师布伦塔诺、胡塞尔以及当代哲学家的观点相一致,情绪本质上是有意识或仅仅是信仰和欲望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它会对情绪状态的本质问题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对于情绪意向性的意义仅仅受到当代心理学家的粗略关注,在最近的认知―情绪讨论中没有发挥作用。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的当代心理学家,甚至是认知取向的心理学家假设意向性的意义不是内在的而是派生的,也就是说,这个特质归于大多数的情绪实体仅仅与它们的认知评估有关。虽然现在斯顿夫所提出的情绪意向性有待解决,鉴于认知―情绪理论的重要性,它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3 对斯顿夫的评价
首先,斯顿夫原为哲学家,他为了哲学的兴趣而成为心理学家。他有音乐家的天赋,又把这些兴趣服务于心理学。他能够成为实验者,是由于哲学的信仰,而不是气质所造就的。在就职柏林实验室主任期间,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的事业,如录音档案的建立,儿童心理学协会的创办。就个人成就而言,他是一个赞同实验主义的意动心理学家和音乐心理学家。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机能,同时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的对立。他的主张为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并为科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撰写有关音乐和声学方面论著的同时,斯顿夫也搜集了世界各地原始音乐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研究中心。他出版了有关情绪理论的文章和著作,试图把情感还原成感觉。因此,斯顿夫是除了冯特之外的,试图扩展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德国心理学家。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3
(一)课程教学实难似易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且内容抽象,加之现有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大多没有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所以,广告心理学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开展考察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疑又增加学生掌握广告心理学的难度。而知识背景、学科研究、实战经验以及实验设备等因素,也给广告心理学的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实属一门“难”教“难”学的专业课程。但在广告心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又呈现出“易”的诸多表现。一方面,课程“易”上。大多数广告心理学教学模式先是讲授诸如注意、记忆等心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接着以广告作品及案例加以验证,最后是讲解某一心理规律在广告活动中运用。这种理论套案例的教学模式,课堂较“易”驾驭。另一方面,广告心理学教学还表现为教师“易”当和教材“易”编。带着理论找广告案例,或者解读广告案例找理论。梳理国内广告心理学教材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套用公认的从注意到记忆的完整广告心理学理论,再加上自己的广告案例,教材编写的任务即简化为“理论配案例”,教材“易”编。
(二)课程内容少新多旧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马谋超的《广告心理学基础》出版以来,截止2012年底,二十年间,国内共出版广告心理学相关著作与教材76部,平均每年3.5部新著作问世。除此之外,原有的广告心理学教材如马谋超的广告心理学系列,也不断翻新,纷纷出版修订版,甚至是第三版。虽然广告心理学教材更新较快,但其内容和课程教学仍有较多“旧”的表现。一是教材内容编排旧,绝大多数还是延续马谋超《广告心理学基础》的内容体系编排,而像黄合水、舒咏平等,真正能跳出传统心理学框架,尝试以广告的角度,编写广告心理学教材的并不多;二是理论知识和案例旧,关于新媒体广告受众心理、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研究等,未能及时出现在课堂上;三是课程教学方法旧,多数广告心理学课堂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以体现。
二、广告心理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在国内广告心理学20多年的教学历史中,对广告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边缘学科说,认为广告心理学,是介于广告学和普通心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广告接受者的心理需求与心理活动规律,广告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的公众心理,并据此来决定广告内容和广告方式。介于广告学和普通心理学之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第二类是应用心理说,以1992年马谋超的《广告心理学基础》为代表,认为广告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框架,切入研究广告创作与广告接受心理,属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第三类是广告活动心理说,以1998年黄合水《广告心理学》为代表,认为广告心理学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第四类是广告人心理说,以2004年舒咏平的《广告心理学》为代表,认为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全面审视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传媒人、广告人和广告受众等不同角色的心理。上述四类对广告心理学学科定位的认识过程,基本上呈现时间先后顺序,但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更新替代的进程,而是一个共存局面。从当前广告心理学教材的出版以及使用情况看,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框架的教材依然为多数,而来自广告学界、业界的以广告为主线的教材却并不多。关于广告心理学学科定位的认识,尚处于见仁见智的探索阶段。学科定位的不够明确,导致了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混乱。
(二)学科研究不扎实一门成熟的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学科研究内容作为支撑。当前国内广告心理学学科研究不甚理想,理论鲜有更新,案例过于陈旧,缺乏对当前广告业界实战的关照。学科研究的不足,势必影响广告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及效果,其表现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广告心理学作为基础性课题,解决的是广告实战的基础性问题。当前国内广告心理学多是引进国外理论翻译后进行讲授,真正本土性基础研究与案例并不多,不利于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虽然许多企业认为掌握消费者心理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理解该如何对消费者心理展开研究,或者不重视相关的投入。广告心理学在业界的不受重视的“事实”,进而又影响到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学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不被重视。最后,国内业界研究多为功用性研究导向,业界更愿意开展帮助他们解决营销问题的研究,而非广告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广告心理学学科研究的不足,尤其本土原创性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广告心理学教学成了空洞的西方心理学理论说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对实战的指导价值。
(三)教学投入不足首先,广告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在广告心理学的教师队伍中,既能懂心理,又懂广告,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设计实验的人并不多。在师资引进方面,主观上不太注重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客观上既懂心理学,又懂广告学的人才稀缺。而在师资培养上,由于广告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与广告实战严重脱节,又使得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困难重重。其次,广告心理学课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够。一方面广告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所需成本较高,令很多高校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才、研究项目等因素,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并不高,造成设备的极大浪费,进而又影响学校对广告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最后,广告心理学课程建设难以到位。由于师资建设、设备引进、研究项目以及建设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客观和主观上被不受重视,逐渐沦为边缘学科,很难进入广告学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列。难以进入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广告心理学的基础课程的地位就难以落实。
三、改进广告心理学教学的对策
(一)以课程地位落实为保障要改变广告心理学空有其名的局面,首要之务就是落实广告心理学基础课程地位,从而真正发挥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先,加强广告心理学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引进具有心理学和广告学双重学科背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担任广告心理学教学工作,还可聘请熟悉广告心理学业务的业界人士,补充广告心理学的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将广告心理学教师送到相关的心理研究所、实验室,以及业界广告心理研究机构等,参与业界的广告心理实战项目,或是引导教师开展与业界接触紧密的广告心理学研究,从而增进广告心理学专任教师的研究水平与实战经验。其次,加大广告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把广告心理学实验设备购置和实验室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广告能力的重要一环,为开展广告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引导和鼓励师生,增加对广告心理学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与范围,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对广告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及其教学困境的认识基础上,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广告心理学申报各类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加强广告心理学教学教改、实验设计、课程实训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广告能力培养为导向随着广告业的发展,业界对广告人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传统以广告策划与创意为核心的创作能力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未来业界需要创作力、洞察力和沟通力兼具的复合型广告人才。广告心理学在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来看,广告心理学应以广告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着重广告学专业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对消费市场趋势的洞察能力,能够透过市场想象分析并预测消费心理与行为变化;二是培养学生创作符合心理科学广告的想象能力,合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充分发挥广告创意与表现力,创作真正能够实现广告与受众的“心”沟通的广告作品;三是培养学生日后从事广告职业的心理调适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从事广告行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四是培养学生对话广告业界的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后的广告提案、客户开发与维护等。
(三)以广告心理研究为支撑广告心理学教学,有赖于广告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系统深入。要破解当前国内广告心理学研究之窘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自行开展广告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广告学专业师生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专业实验设备,建设广告心理学实验室与研究所,开展各类广告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注重研究的市场效果,并通过研究成果的市场化,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成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经验、资金、设备等保证。如中国传媒大学IMI(创研)市场信息研究所,是进行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研究的专业机构,其开展的《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等在业界和学界均产生很大影响。第二,与业界开展研究合作,并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寻求与企业、研究所、媒体等的合作,把业界老师请进来和把学校师生送出去,形成广告心理学课堂与广告心理学研究项目的互动。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与百度营销研究院的合作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有助于业界实战,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同时关注国际广告心理学研究前沿,及时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广告心理学教学的国际性与前沿性;同时还要做好国外广告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与应用,进而保证广告心理学教学的本土化与实用性。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 舞蹈创作与表演 舞蹈审美与欣赏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心理学;中国化;本土化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全球性的“本土化”热潮。建国之初,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对此也进行过一些探索。198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巨化”研讨会上,杨国枢教授宣读了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方向与问题》的论文,这被看作是中国的心理学正式迈向中国化的第一步。时至今日,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看来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有关的问题仍待进一步的推敲,以利于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一、心理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自1989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努力让自己在科学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化。强调用自然科学中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试图以生物的或生理的的形式来解释人所具有的复杂心理现象。心理学自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一支,但它较之自然科学的其它分支又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和行为太多地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较之其它的自然科学更难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更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与方法。虽然在心理学的先前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家奉行“价值中立”原则,不考虑文化对心理影响的差异。但是,现在的人们开始质疑这种研究成果的跨文化推广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成果难以解释不同文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不仅非西方的心理学家指责西方心理学模式的不适当性,就是西方心理学家内部也有人对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表示不满。许多心理学家呼吁心理学研究要大力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中的心理学资源,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运用适合于本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的中国化运动拉开序幕。
二、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心理学的中国化方面,在杨国枢等教授的率领下已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当代心理学工作者大多数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西方心理学教育,因此,目前的本士化研究现状并不是很乐观,用杨国枢教授的话讲:“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而只是不加批评的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取向与本土化的研究取向相去甚远,使其研究成果很难反映中国人的真实心理与行为,很难找到影响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就很难揭示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更不用说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式了。
三、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于西方国家。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照搬过来,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例如,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时,大部分是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但是这些量表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二)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主导。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之后,就一直把成熟的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楷模。它从自然科学中继承了一种科学观,即实证的科学观。通过这种科学观,心理科学接受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的世界图景,采取了实证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强调的是完全中立、价值无涉地对心理或行为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目前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虽然以中国人为被试,并试图寻求适合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概念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科学的性质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解释的合理性。
(三)以问题为中心。有学者认为建立中国人的心理学,首先要使研究方法中国化。这样的思路其实走入了误区,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学学科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学走入了死胡同。西方心理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证,即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心理学为了实现学科的独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学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取得了研究方法上的成就但忽视了研究内容。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当吸取这样的教训.如果过分强调研究方法,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契合。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只会加剧心理学的分裂。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该避免使用研究方法来约束自身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吸取西方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起点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学观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统一性,以问题为中心。我国的心理学应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问题,不要过分考虑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应是开放式的,绝不应该用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闭起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处理好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宁.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