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习能力;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是主体,但不能让学生占为主导地位,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避免直接左右学生的决定,而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还没有意识到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教师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课讲完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1]。他们以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和教学模式没有关系,把所有责任都推向学生,觉得是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原因造成的,从来不在自身上寻找原因。因此,想要把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创新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下就是对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太过于盲目

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抄照搬的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书本上,或者是老师的想法里面,教师从来不考虑如何去倾听学生的想法[2]。大多教师都是以命令的口吻去告诉学生,这个你必须给我记住,那个你必须掌握,学生也就只有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住,根本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学生成绩,还会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2、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毫无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当一个很好的听众,从来不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什么疑问,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知识全部装进学生的大脑里。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厌倦了,他们已经不愿意只当一个听众,更多的时候是想当一个提问人[3]。每天上课所灌输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完,下课又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样不但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扩,因为学生除了去应付这些作业之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扩散自己的思维,只会应付差事罢了。

3、师生之间沟通太少

很多教师都只在乎一个数学答案,也就是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从来不会询问你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4]。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会的题宁愿去抄同学的,也不愿意去问老师解题的思路或是过程。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从而出现隔阂,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创新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那又何来的创新教育呢?4、对数学没兴趣,没有创新意识数学本来就很枯燥,对于初次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那更是无聊。完全没有任何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也只不过是完成学习任务而已,对于数学完全没有兴趣,更不要说是创新意识了[5]。这样很难让创新教育在教学中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学的创新教育观念,把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就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例如:10的22倍是多少?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解出这道题,那么可能有学生真的会在本子上列出一长串的加法算式,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得出答案,刺激他们的脑细胞,让他们对数学慢慢的产生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虽然没有被淘汰,但是已经开始慢慢的替换他的陈旧性。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这样不但会阻碍小学数学的发展,还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被遏制。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为创新教育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6]。教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提问12个14相加的的和是多少?算是怎么列?这时学生就应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才更简便。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上黑板列出算式,12个14相加,可以列出算式:12×14=16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3、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之外,其次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无止境的去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7]。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能一口就否定,这样很容易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修改错误。

三、结论

数学虽然是一门不那么被学生待见的学科,但是数学也有很多的乐趣。只有依靠教师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或是一些计算公式,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这样不管在遇到什么方面的难题时,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虽然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这很大的问题,但是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积极的更换自己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引导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提问,只有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问,教师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过程很辛苦很复杂,但是给创新教育方式的实施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让我国的小学数学质量得到相应的保证。

作者:魏亮明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双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70-71.

[3]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杨薇.韦特海默的数学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育学习;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85-01

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运用到的知识,所以,把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掉,实际上就是在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够高水准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这就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1、学习无自觉性:差生对于数学学习中涉及的课内外练习、作业,完成的质和量都差强人意。教师常常需花大量时间盯差生的作业,往往是教师“推一下”差生“动一下”;对所学知识缺乏刻苦的动力;题目偏难时不愿动脑思考,图方便或抄袭或瞎做一气。数学学习中他们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探究意识不强。

2、学习主人翁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环节,即使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等形式从事练习活动,这部分学生始终以局外人的心态端坐在教室内;抱着对学科单元素质测试结果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

数学作为研究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计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完美境界的追求。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研究过程,去了解、感受,甚至经历、体验,往往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更有意义。而数学史正是这样一门研究数学学科产生、发展历史的学科。数学史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追溯数学的渊源、进展。透过数学史,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概念产生的漫长过程,震撼于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缜密性,感受一个个推理演绎的逻辑美以及数学家们求解中的痴迷和坚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可以分为一下内容:(1)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上文中曾提到过,解决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和培养实际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2)过程程式化和传统化。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等。在解决问题教学法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一种厌烦感,使其的兴趣度下降,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策略比较匮乏,是的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比较狭隘。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缺乏,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比较窄,变相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被局限了。

小学数学对与小学数学来说在知识体系上明显得到提升,抽象性和数理性得到提升,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兴趣较低。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探究学习当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探究性学习当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在预习中老师可以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新变化必须体现并落实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加以检验和改进.数学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要带来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数学新课程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各种数学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启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造,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上所诉,小学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法对学生未来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教学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其次,就是要充分的将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新的教学观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进行选择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度以及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成果。最后,则是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 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2] 刘 莺.疑教师的观念认同[J]湖南教育, 2004,(19).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晓霞 单位:浦江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思维能力;重要性;提高方法

从古板的记忆教育到现在的发散思维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也经历着非常大的改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的人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是基本条件。小学数学教育就担负着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等。小学数学虽然是内容较浅比较简单的一个科目,但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一个科目。其通过缜密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者是发散性的思维,都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了这些思维能力,学生们不论是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可以在自己理想的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小学数学是必要的,小学数学中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必要的。

2、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教学理’沦认为,教学过程不在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全面发展,就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怎样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2.1明确教师任务 首先要明确各年级所担负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要开始不断的提高。在提高思维能力上最好与网络相互结合,它上面的的教材生动形象,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任务,每天将自己备课记录与思维能力提高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自己的数学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举个例子: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2从每一节课做起

不论每次课开始讲新内容,还是温故而知新,或者是期末的总结复习,都要有计划有准备的在每一节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平均数”学习,北师大出版的教材没有向以往的教材那样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独具匠心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2个小组的投篮比赛的数据,如何决定谁获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会发现两个组的人数不同,投进的总数不同,此时应该看每个同学平均投进了几个球。这样的情景引导,就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北师大版得教材通过有趣味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不确定现象。特别指出的是,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犬”。学生们通过做这个游戏,可以知晓每个数字的不同含义,并更深层次的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提高自己的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能力,如当有学生转出9时,大家会把它放在十位,但是如果转出6呢?这时有的学生就可能冒险会不将它放在最高位,而是希望下次转出比6大的数,但是经过多次游戏后,学生将会总结出下次转出7,8,9的可能性要比转出5,4,3,2,1,0的可能性小很多。 2.3将教学内容融汇其中 小学数学中包括了一些概念、计算法则、或者一些动手操作技能都是要在这些内容上着重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在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概念学习中,教材巧妙的安排使用了七巧板中的某些板,分别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一系列活动。这样的内容,不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了图形的概念,形状,特点,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直觉思维能力。

3、课后巩固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需要巩固的,而小学数学做有效的巩固方法莫过于留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们在练习中深刻体会,加深印象。此时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对思维能力不同的同学针对性的留不同的作业,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统计”单元,教材就在课后安排学生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活动,激励学生们学会收集数据,运用图来统计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相应的决策,真正的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程度以及重要性。

4、总结

根据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不在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未必优秀,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思维能力好的人。所以,为了给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开始,就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委员会,中学应用数学竞赛题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5

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习“左右”一课时可以从这几个环节进行:

1.感知“左与右”①感知自己的左手和右手;②体验自身的左右;③“机器人”情境的左与右(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检验中的“我用左手拿碗”,“我用右手握笔”等初步感知左手和右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一对“左右”好朋友,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自身的左与右,促进学生对左与右认识和掌握,最后利用“大家都做‘机器人’”这一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伸手、拍肩、跺脚等,以及难度更大的“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等符合儿童心理的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左与右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印象,促进知识的内化。)

2.感悟不同参照物的“左与右”①两种学具的“左与右”;②多种学具的“左与右”;③“小考官”问“左与右”(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出非常熟悉的橡皮和尺子两种学具中,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初步明白不同参照物情况下的左与右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析“多种学具的左与右”,并将从左往右的顺序说和从右往左的顺序说相结合,使学生从参照物相对独立的对“左”和“右”的感知,过度到有统一参照物的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的感悟,使学生的方位意识得以提升。

3.体验相对的“左与右”(握手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交礼仪,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握手这一素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左与右”表述方向的相对性。

4.联系生活中的“左与右”①右转弯,左转弯;②为什么要靠右行;③停车场有几辆汽车(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将生活中的“禁止右转弯”和“禁止左转弯”的标志让学生探讨,在交通不断发达的今天,从小学开始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是必要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是开车不看清交通标志会有危睑,这样方向意识、安全理念,就自然地融人其中。“停车场中有几辆车”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左与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注重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20世纪以来发达同家和地区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文献标识码:A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第一次明确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阶段数学课的必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在数学教学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一些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实例还是很多的。如:学习了长度、高度、面积、体积等概念后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校园测量活动,教室的周长、面积,两间房子之间的距离及房子的高度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这些数学概念,同时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二、“教、学、做,,合一

陶夫子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t学的是学生。”也有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经验,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和造就个性鲜明、勇于创造、善于思考的新人。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数学课本封面及课桌面的周长。要求边操作边思考以下问题:(1)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2)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你运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3)小组交流后,有什么新发现?(4)怎么样推导归纳周长公式?然后小组动手操作并交流,再派代表汇报:“我可以用两条长加两条宽算周长。”“先求出一条长和宽的和,再求出它的两倍就可以了。”……多种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形成对长方形周长概念及计算方式的独特理解。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环节:观察具体的长方体制作一个长方体—用小棒、接头搭建一个长方体—PPT演示搭建长方体的方法及过程—思考搭建或制作一个长方体需要哪些材料,还有哪些方法?通过操作、交流、回顾等环节,使学生能从动手操作向想象操作过渡,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过渡。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理解得更加深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6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辅助,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眼前,教学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三角形先拆分,先出示一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注意点。让学生知道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即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再加大难度,如果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怎样旋转?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很快能理解和掌握,接下来进入重点,如果是三角形按顺时针旋转90度,怎么办?学生有了刚才的知识铺垫,找到了旋转的中心,知道先旋转连接中心点的两条线段,再连接第三条斜边,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快。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长方形等一些基本平面图形按一定的要求旋转,这样一步一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发挥媒体优势,增强课堂魅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通过媒体演示三个圆滚动一周,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自己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左右,但是自己操作的结果肯定会有误差,所以就让学生借助《圆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让学生任意添加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节课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灵动。

三、发挥媒体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地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难以看清,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结果教师只好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硬塞给学生,推导公式的过程却一笔带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圆的面积》教学软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来表现出来。在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发挥媒体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