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156-157.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2

摘 要:中职计算机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学习环境 模式

学习环模式在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应用都很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探索、讲解和应用。学习环教学是在现有认识心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一种结构就是概念学习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认知的矛盾建立起来,要知道以前的认知不能够顺应现在的改变,所以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学习对新的知识把握;第二步就是产生新的知识;第三步就是在不同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发展和培养认知。

一、学习环模式的产生

学习环模式是上个时期一个研究学者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学习环模式,经过很多教育学家的证实认为这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相得益彰的科学教学模式。学习环模式具有循环相连探索、概念的深入认识和应用的学习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认知结构的认识。教师要结合发展的意义对资料整理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将产生的新知识和以前相关知识相结合起来,平衡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环模式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设计原则

中职计算机教学采取学习环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几个原则。

2.1 目的性原t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去设定探究目标,根据设定好的探究目标来设计教学情境,当学生在情境教学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良性循环当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2 程序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学习环模式具有强烈的程序话特色,不管教教学进程分成三环、四环、五环甚至更多,但是都必须严格按照环节来进行。以五环学习模式为例,各环节分别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反思过程,在整个学习环当中都要循序渐进。计算机课程总体上来说是由简到繁的知识建构,前一知识点是基础,下一知识点是延续,两者联系紧密并呈递进性向下发展的,所以在设计中也应遵循递进性原则。

2.3 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得到充分体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4 “情境”性原则

自主探究学习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产生质疑,引发更多的思考,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接近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假设、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当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环境模式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的硬件设施与实际联系相差较大。而且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远远达不到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体现出当今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新技术,许多中职教学的计算机甚至还是20世纪淘汰下来的产品。由于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施跟不上要求,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就比较差。再加上计算机本身内部结构就比较复杂,如果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对于硬件课程不熟悉,那么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机课程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从而对计算机教学这门课程也就失去了信心。另外,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开设这门课也仅仅是走走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

3.2实践教学环境得不到有效保证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偏向于实践的课程,其涉及的课程包括硬件组装、硬件结构分析与计算机维护等内容。这些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受制于现有的教学条件,中职学校在教学经费、师资管理以及教学观念上都没有对这门课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中职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致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无法正常进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老师仅仅是通过书本对计算机的原理、内部构造以及计算机维护等方面进行讲解,有的老师甚至是照本宣科,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精髓。

3.3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的获取都来源于老师,如果在老师的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且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严重。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等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对于骨干、一线教师没有足够强的吸引力,而这些教师掌握着最新的教学方法,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这些地方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就明显达不到要求。再加上一些老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大力引进专业的教师队伍来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实施过程

就像大家孔子所谓的“无欲速”,“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教学过程中,可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问题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反思这三个主要环节。

4.1 问题呈现环节

问题呈现主要分成三种方式。第一种,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让学生理解学习环模式。第二种由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第三种,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假设。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受到适当的引导,从而探究能力增强,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4.2 问题解决环节

问题解决环节是问题呈现环节的延续,这个环节当中步骤比较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教师为学生收集的数据分析验证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数据收集方面的方法。不管学生先前的假设验证后是否正确,学生都要对自己先前的假设进行解释,形成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4.3 过程反思环节

其实过程反思环节应当贯穿于整个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探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评价环节当中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如制作评价表和学生互评表格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目前已经看到一些成效。事实证明,学习环能够顺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但是要注重教学设计和探索阶段的设计。我们在探究学习环模式的道路还是比较长远的,所以要通过我们不断的研究才能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许力航.计算机学习环境模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01).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新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前中职院校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不同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坚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力求培养专业素养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当具备计算机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的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1 教学目标的误读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的学习等等,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缺乏全面的了解,而片面的追求学科的理论性与专业性,重视基础知识却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习了一年之后,仍然不知道热启动这一概念,对于死机等问题也不会处理,一些实质性的、综合型的应用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1.2 学习主题激励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也没有将激发学生热情与冲动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导致了课堂缺乏激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入学的门槛往往较低,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初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本属于空白,有的学生因为年龄或者是基础的因素影响,对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在听不懂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进入到中职院校学习是为了找工作,并没有对日后长远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有可无,同时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了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相反,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却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毫无新意,因此同样无心听讲,总之,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面兴趣不高,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重要问题。

1.3 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粉笔和黑板,教师想要将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种单向的灌输模式缺乏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充分考虑。同时,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组织课堂,因此很多教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学生不听课的现象习以为常,无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只要负责将课讲完,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看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忽略了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缺乏这个认知过程的衬托,学生自然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1.4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认为只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类似于计算机基础这种公共基础课程可学可不学。企业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也往往不会对学生进行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技能考核除了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的用处,因此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新课改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思路的改进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应当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所喜欢的教学方式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自卑感,认为正是学习的落后才使他们进入到中职院校中,因此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学不好,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思路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尽量减少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占用,将讲授知识的时间缩短,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原本死板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感染,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被激发。同时,教师要灵活的掌握知识的难度,将较难理解的计算机专业术语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加强课堂教学实例的操作

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不好,就一切都做不好,这种观点必然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都较强,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他们这种富有挑战性的精神对于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以这个知识点作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联想来完成更多的时间操作。通过这个操作的过程,是很多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中体会到来自成功的成就感,使他们从心底里改变了以往的错误看法,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习也充满信心。

2.3 注重对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

考试不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收获。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我们学校更改了原有的考试模式,即: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100分变成60分,剩余的40是由平时成绩决定的。其中作业20分,课堂提问8分,出勤12分。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单单以期末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平时的表现也变得尤为重要,从而增加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性。对于计算机课堂的作业由原来的本子作业变成了电子作业,每个学生一个文件夹,把所有的电子作业做好后交到教师机的一个文件夹当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操作更好地判断他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知识点没有学好学透。

2.4 教学思路上的提高与转变

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多种常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其中较为有效的有以下几种:1.问题型教学法,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2.任务驱动法,即提出任务让学生主动完成;3.自学指导法,即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4.范例教学法,即给学生讲解实际的操作案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完成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调整空间,为此,我们应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断的调整,以市场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符合市场发展需要,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梅珍.关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职业,2010(12)

[2]吴彩霞.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7)

[3]赵丹丹.浅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6)

[4]冯建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02)

[5]段传林.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2004(14)

[6]程宁宁.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J].华章,2012(07)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在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希望大学生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加之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日益全面的普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也成为各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就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的指示精神,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做了一些探索。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双重作用

(一)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训练学生过硬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功能主要是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发展历史、工作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操作系统的管理,并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等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此话题各类研究已有深入探讨,不再赘述。

(二)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偏向于理工类的技术性学科,加之对社会需求的片面、极端的理解。致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容易出现将重心向基本技能培养偏移的倾向,从而导致其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及素质培养的缺失。

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服务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技术传授与素质教育的同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不例外,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普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并且多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课。故此,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端正学生的观念认知、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人文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健全、完整的人,而不是缺乏“灵魂”的技术“工匠”。故此,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教学中抽离出来的。要想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相互统一、协调发展,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正确地认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并不是仅仅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而是指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对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人生体验的反思、领悟,进而树立健全独立的人格、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具备理性严谨的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处事能力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养全面成长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人性教育。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多重转变。不仅要传知授技,更要传道弘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阐理明德,在自身角色的转变上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不仅是制度约束,更要树立愿景,不仅是明确规范,更要激发动力,在教育方式实现从“要求”到“引导”的转变。从外在延伸到内在,从事物延伸到事理,从“修行”延伸到“修心”,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书本到心灵的转变。

其三,进一步坚定深化课程体制改革的决心,加快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探索的实践创新步伐。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以智解惑,以德育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欲正人,先正己。教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甚至不经意流露出的言谈举止、思想倾向、精神追求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对老师的接纳、认同与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储备、独到的眼光见解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方能将丰富的人文素养蕴含其中。

(二)有效互动,情理结合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多媒体设备的引入还是面对计算机的实践练习在某种程度上都弱化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在阐明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自然延伸出一些重要的人文知识或者思想认知,引发学生在对相关学科知识已经产生一些认识和体验的前提与背景下进行自动自发的关注、反思与觉醒,而不是通过说教灌输给学生一些道理式的观点。

(四)主次分明,简洁高效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把握好技能培养与人文渗透之间的主次关系,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相应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认知,但又不能喧宾夺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变成了思想教育的课堂。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层次水平、所学专业等各种因素,依据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引导,做到灵活机动,有的放矢。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5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一种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已经影响到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教学评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是表现性评价理论。“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是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同时,表现性评价还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一、表现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任务及目的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体验成功和收获。

二、表现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实施评价前,教师应该把评价的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从而注意自己各个方面的表现。运用动态评价,在强调即时性和发展性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鼓舞,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例如学生创作作品时,教师给予这样的评价:“你比以前有进步!”“这个技术运用得很好!”“色彩搭配很协调!”等等,这些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电子主题作品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极具实践性。制作电子主题作品(电脑绘画、电子板报、演示文稿、广告设计等)最能反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作业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通过收集作品的完成情况获得有价值的评价资料。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不要简单地给予等级的划分和优劣的评价,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常利用量规表对学生制作的电子主题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所谓量规指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量化评价指标。在制定量规表时,首先应将评价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形成若干个能够客观反映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然后为每个维度制定具体表现标准,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水平。量规表可以由教师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制定,从而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其自身的进步。项目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项目教学法中,我经常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学习体验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在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大致包括主题确定、规划创作进程,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探究成果的呈现与表达等。我们可以运用活动计划表、活动记录表、课堂观察检核表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学生的活动情况,所收集的过程性资料成为小组互评的重要依据。电子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收集学生能够证明自己学习进步、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成果,可以包括计划、中间过程的草稿、最终成果以及教师的评价、相关资料等,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电子档案袋记录了学生某一时期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计算机课程更具备建立和使用电子档案袋的优越条件。采用最简易的文件夹形式构建电子档案袋,在硬盘上用每位学生的名字建立一个文件夹,在此文件夹中建立过程文件夹和精品文件夹。文件夹放置学生学习、成长的轨迹,包括学习记录、作品集、学习资源、学习体验与反思及评价信息等,如学生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将教材中的范例、简易作品、网上搜集的作品等放入过程文件夹。精品文件夹放置学生自主收集到的、最满意的并且能够反映其自身最高水平的作品,以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创作该作品的心得体会和反思等。在电子档案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过程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要为丰富自己的档案袋不断投入精力。教师和学生应把握各自在档案袋评价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以指导和监控为主。其次,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电子档案袋的反思和交流活动。以只读的形式将电子档案进行全班共享,让学生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和技能发展经历的同时,通过榜样作用促进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动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表现性评价工具的种类很多,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上四种。由于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都不能完全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全部素质与能力,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应当尽可能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5-02

Research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lassroom//HUANG Jinyan, FENG Zhong

Abstract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among non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class-room effective management base on three phases include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Key words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O计类课程或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对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因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其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开展,由于计算机中资料丰富,游戏、娱乐、视频等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大,这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挑战。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课堂和管理两个词的组合。广义上,课堂泛指所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管理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过程的管理。其中,胡森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的过程[1];琼斯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使自我克制内在化的媒介[2];Lemlech J K强调课堂管理是一种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的课堂活动,并可以使这种活动发挥出最大效能[3]。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中,Johson L V认为课堂管理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建立和维持的课堂群体(Classroom Management);吴清山认为课堂管理是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4]。

因此,对于课堂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更不要形成以教师权力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内和课外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授课前准备阶段、授课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阶段、授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堂管理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授课前的课堂管理 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的课堂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和课堂氛围的好坏。良好的教学设计指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自然水到渠成。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首先,要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有趣且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去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

2)安排学生座位,创建互助小团队。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安排学生的座位,如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邻、第二名与倒数第二名相邻等,解决当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难以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为学生间的互通和互助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

3)认识学生,发挥期望效应。教师要做到能叫出课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同时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公共课教师应注重发挥期望效应,对不同的学生都传递积极的期望,不要对学生贴上任何标签,避免惩罚学生,以鼓励为主。

第二阶段:授课中的课堂管理

1)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优化组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分组管理,提倡同伴效应。按照成绩或个人意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设有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两周内至少一次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最高次数不限。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对于提问和答疑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在小组中放大同伴效应,通过同伴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学习。

3)行为监测,事前消解问题行为。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采取基于指纹识别监控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测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获取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主动采取措施而不是事后控制。

4)课前抽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总结,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测试题的做法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实践。

5)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走在学生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减少多余的讲授,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对于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堂提交任务,从而督促学生参与,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另外,通过课程竞赛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授课后的课堂管理

1)教学反思,促进良性循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W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方面意见,及时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反思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细节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的良性循环。

2)关注两端学生,避免学生掉队。从摸底考试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课堂管理应注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两端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消化比较慢,尤其在教学内容前后关联或难度增加时,会失去信心,逐渐掉队。而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逐渐脱离课堂。因此,关注两端学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管理应特别需要注意的。

3)及时响应,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也恰恰是在课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学生的顾问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因此,通过网络学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及时解决问题,无疑对增强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至少8次作业的全批全改,详细列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进行改正。此外,要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己经常进行实践,也可提供一些带有参考答案或讲解视频的作业及测试系统,让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及错误所在。

另外,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梳理、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兴趣又促进对课程的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深度参与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行为的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6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Lemlech J K.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M].New York: Longman,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