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1

当代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将教学重心由体育教育转向对健康习惯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本文中笔者先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对具体的培养策略做了简要的探讨。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培育儿童少年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视。多数小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运动员等专业职业,体育教育在保证小学生各项体育技能达标之外,更要让小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为缺少锻炼等原因,近年来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呈现滑坡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形成健康体魄,还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养成开朗乐观心态,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7~13岁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爱好和习惯往往会持续一生,小学体育教育要利用7~13岁的黄金年龄段培养起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习惯贯彻到小学生将来的人生中去,使其受益一生。

二、策略探讨

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意味着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延伸到体育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本能地进行体育锻炼。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不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不仅无助于锻炼体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在早期就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要了解与预备活动、善后活动有关的常识,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讲解一些简单的体育意外急救知识。其次,要通过体育锻炼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段、身心特点为基础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出缜密的锻炼计划。教师自己的带头作用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亲身参与常规锻炼计划,这有助于引起模仿效应。学校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向家长说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孩子在家的言行提出要求,督促学生在家时也用一定时间从事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襄阳市 农民 体育健身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76-03

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男、女、老、幼及伤残者自愿参加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农民对体育的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劳动即体育”“体育是有钱人的事情”“体育与自己无关”。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群众体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体育整体发展缓慢,农民能享受的体育服务少,农村体育人口偏低。”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应成为“中部崛起”战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襄阳市处于我国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属于欠发达的中间层次,农村人口密集,农村人口庞大。为此,全面了解襄阳市农民体育健身现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农民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襄阳市农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和有关网站查阅农民体育健身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到襄阳市各地查阅农民体育健身的数据和资料。

第二,访谈法。对襄阳市乡镇干部、农村居民进行访谈。通过走访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民、农村体育研究专家等,掌握农民体育健身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严格按课题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对襄阳市的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0份,回收率81.1%。

第四,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二 结果与分析

大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劳动即是体育”等。对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行为的实施。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这一部分农民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兴趣和丰富生活;有近一半的农民认为有一定必要,他们认为在农闲无事可做时有必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还有7.8%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部分人大多认为长期从事田间劳作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是多余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上有一定差异(见表1)。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所以在农村体育工作中,如何加强女性对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是不容忽视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能意识到体育健身的必要性,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的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减少,55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没有必要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加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同样很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活动非常有必要的比例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

2.体育人口情况分析

第一,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关研究表明,一周参加2次锻炼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定为经常参加者(即体育人口);平均每周参加1次锻炼者,定为参加者,平均每月锻炼1~2次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平均一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定为很少或不参加者。从调查结果来看,襄阳市农村经常参加者即体育人口的比例占7.1%,这个比例处在我国乡村社会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7.09%~9.39%之间的较低水平。从年龄段来看,经常参加者在18~25岁之间占的比例最大,这部分年轻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很大一部分出外打过工,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所以较容易成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在36~55岁之间所占的比例最低,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大多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迫于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5岁以上的农民体育人口比例有所回升达到32.8%。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家庭负担和压力相对减轻,空闲时间增多,有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形成锻炼规律,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把他们称为潜在的农村体育人口,如何把这部分潜在的体育人口转化为实际的体育人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偶尔参加者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7.6%,这一部分农民偶尔参加一些乡镇组织的比赛或是进行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方式都比较随意。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22.5%。

第二,观看体育赛事活动的人数。观看体育赛事活动包括观看电视体育节目和亲临体育赛场观看,可以使农民加深对体育活动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调查中得知,经常观看体育赛事的农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4.5%。这些农民绝大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男性农民,他们对体育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喜欢体育赛事活动所带来的紧张激烈的心理体验,观看体育比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丰富农闲时的文化生活。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高,是32.9%,表明很大一部分农民由于主客观原因并不能经常观看,只有在一定的时机下才得以观看,如有时在节假日里观看乡镇举行一些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调查中发现这些项目举行的次数和质量普遍不能满足农民的观看需求。还有21.1%的农民从不观看体育赛事。

3.农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第一,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由于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生活负担较大导致大多数农民对体育的消费投资较少甚至为零。从农村体育运动设施和器材来看,经济发达的农村拥有量较多。统计中表明,2012年襄阳市农民用于体育消费每个人平均46.58元,其中人均消费50元以上的占24.47%,25~49元的占47.54%,10~24元的占17.82%。家庭拥有l~2件体育健身器材的占8.52%,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购买运动鞋和运动服装,运动鞋和运动服装不运动时也穿,劳动时也穿,因此是多用途的。他们很少用钱去购买体育器材。2012年的调查显示,襄阳市民用于捐资修庙、求神拜佛、纪念祖宗、上香还愿等费用人均达到93.75元,最高的达到1000多元,最少的也在40元左右,越是经济落后的山区这些人越多。农村体育活动场所有限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集资修建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调查中得知愿意出钱集资修建体育活动场所的农民占31.4%,这一部分农民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强烈愿望,有不少农民认为集资修建体育活动场所不仅有利于他们自己进行锻炼,还有利于他们的家人进行体育锻炼;有51.5%的农民愿意出钱但没钱,说明大部分农民有希望修建体育活动场所的主观愿望,只是经济水平有限。农民对体育活动场所的渴求度高,这与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少、体育设施差的现状是相关的。调查中还得知,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农民,愿意出钱的比例越高,比例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呈上升趋势(见表2)。

第二,体育消费单一。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家庭、居民个人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他们各自总的体育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调查发现,在429名有体育消费的农村居民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比例最高,主要是健身器材、运动服装等方面的消费,比例高达76.92%,而观赏型体育消费非常低,被调查者中仅有3人到现场观看过体育展览或比赛;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中购买体育彩票占22.15%,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体育彩票每张售价2元,并且还有中大奖的机会,从而吸引了广大农民消费者,这部分消费对农民体育健身的直接作用不大。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襄阳市农民体育价值观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普遍较低。

第二,体育人口在36~55岁之间所占的比例最低,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农民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迫于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第三,场地器材比较匮乏,公共健身器材极少,是妨碍襄阳市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和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也制约着襄阳市农民体育的发展。

第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镇领导不重视是阻碍襄阳市农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2.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群众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一是加强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在体育知识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农村体育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二是发动农村各级干部、农村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入体育文化教育。三是加强体育宣传工作,着重宣传体育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功能,让农民了解到体育能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四是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体育。传统节日期间,也是农村相对较闲之时,人们休闲集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祝节日,其中一些民俗体育文化,就是欢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五是积极组织农村体育赛事,以赛事扩大宣传。

第二,多方筹资确保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中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投资、省市自治区投资、地方投资等多个方面,地方财政投资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在农村体育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明显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不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现有体育资源不断实现增收、创收;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还要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企业赞助、各界捐助、个人捐款等形式,不断增强自我筹集经费的能力,也可通过器材捐赠、镇村出地、村民出工等形式来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体育。襄阳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个村集体文体活动场所、文体活动中心。全民健身的资金及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部分,应当优先或者是侧重投向农村,只有为农民配置基本的体育场所和设施,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身边场地”的服务;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中小学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应适当向农民开放,以缓解农民体育场所和设施的不足;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农民的体育指导员或体育骨干,指导他们科学锻炼和健身。

第四,引导农民体育消费,达到农民体育健身的目的。襄阳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不同地区农民的兴趣出发,积极开发体育资源,制定合理的体育消费价格,引导农民体育消费,达到农民体育健身的目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和体育消费市场落后地区,开展体育扶贫,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真正含义,逐步培养农民体育健身的习惯。

第五,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激发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来源于民间,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能寓健身于娱乐之中,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推崇。传统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具有民俗性,带有地方特色并能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节日相结合;农村体育活动可利用田间地头、自家宅院和街道路边等简易场地就可进行,且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过程中,要根据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把农村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每年举办一些诸如篮球、乒乓球、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荡秋千、扭秧歌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参加的特色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扩大农村体育人口,更好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0~22

[2]孟凡杰.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5~16

[3]方春妮、田静、王健.华中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20~21

[4]奚凤兰.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6(4):8~9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3

以我校1~2级,400人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400份,有效率为93.85%。

2.调查结果

2.1对体育的认知及行为习惯

认为体育在实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为96%。每周参与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很小,为7.6%;每周锻炼保持在3~4次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男生占24%~27%,女生占13%~18%;每周锻炼保持在2~3次的男生也明显多于女生。

2.2男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

从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看男女生有明显的不同,在60~120分钟之间的男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30~60分钟之间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锻炼在30分钟以内的人群中女生占绝对的比例,女生所参与锻炼时间总体上少于男生,并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大都集中在每次60分钟以内,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而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大都集中每次在60分钟以上,不参与锻炼的人很少。

2.3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项目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日常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按照学生参加人数的百分比从高往低排列,前五名的顺序如下:

男生:三大球、跑步、羽毛(乒乓、网)球、游泳、其他。

女生:跑步、羽毛(乒乓)球、三大球、其他、游泳。

男生参加最多的运动项目是“三大球”,达到44.9%;女生参加最多的运动项目是跑步,达到48.3%以上。

总体看:男女生在项目的选择上有所不同。男生比较喜欢强度大且具有对抗特性的项目。女生比较喜欢简单易行自我调节控制强度的项目。

2.4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影响其锻炼因素的调查。排在第一的是没时间,第二是经济因素,第三是场地器材,第四是没有技术指导,第五是对锻炼没有兴趣。

2.5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89.8%的人认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构成。

2.6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84.2%的人认为是“生理、心理两个方面。

2.7睡眠时间

通过调查,大多数的学生每晚睡眠在7-8小时之间。整体上,男生比女生睡眠时间少,另外还有7%-10%的学生每晚睡眠在6小时或以下。

3.调查分析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环境的影响,能够对体育有良好的认知和态度,同时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的是女生的锻炼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今后如何提高女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是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侧重的问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此为借口,主要还是没养成锻炼的习惯,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同时应针对女生普遍存在锻炼方式、内容单一的情况进行对策研究与实施。否则长期下去会影响到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形成。

4.建议

4.1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真正含义。只有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生活的质量。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4

摘 要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人数都较少,致使学生肥胖率有所增加,体质呈下滑趋势。本文从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有效策略,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促进措施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相比2005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与大学生自身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自我需求,运用各种体育手段,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1]。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改善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说,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找出并解决十分必要。

(一)缺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首先,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为己,更是为国。其次,大学生时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一生中的高峰,而他们在校内外的主要出行方式是步行、骑车或乘公交车,这些活动方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如果不在其他生活环节(如饮食、睡眠)出问题,即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参加体育锻炼,也不容易患病,致使学生缺少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的迫切需要。再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好好学习文化课,考试拿高分,他们认为体育可有可无。体育价值观念偏差导致他们不愿在运动方面花费时间、精力。更有部分同学认为,体育锻炼会使身体变得强壮,影响美观。

(二)体育锻炼受到新型娱乐项目的冲击

当今科技的发展,各种手游、网络电影、电子购物等为学生提供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和娱乐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占据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大部分时间[2]。

(三)学校政策不够重视

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政策存在不足:第一,各高校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只是通过体育课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施以影响,鼓励学生参与。第二,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达不到强身的目的。第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教学,忽略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第四,部分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缺少锻炼的设施和场所,致使休闲高峰期时,运动场地拥挤,有些想尝试体育运动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四)缺少指导和组织

学生经常参与的众人合作运动,比如集体对抗类项目(如篮球),以及同台竞技类项目(如健美操)等,这些项目有了同伴的参与会更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坚持性,即便是像体操、轮滑等个人活动,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与保护。这就需要有人来组织,建立兴趣相投的各个小团体,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措施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健康,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建立良好的机制,从而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一)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锻炼观念意识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的直接体现,要保证大学生进行良好的w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是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手段[1]。对于学校领导,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的意识。同时,加大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宣传力度,引导学生选择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素养。对于个人而言,要转变体育价值观,感知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美,不能因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疾病而逃避体育锻炼。

(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设置优化改革的实质是开设更多项目的体育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使他们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积极的运动[3]。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体育课,选择相对省力的运动项目,此时学校应该把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要求与学生实际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在体育课程内部实行优化改革,通过课内外练习和锻炼来达到体育课程目标。

(三)改进奖励机制

奖学金是大学生获得精神和物质满足的重要手段,把“体质健康标准”纳入奖学金评定体系,能在极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即申请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四)完善体育场馆设施

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这不仅需要学校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五)加强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

随着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校园体育社团层出不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结交志同道合的友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学校、院系或者班级,了解学生动向,组织更有时效性的团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四、结语

大学生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教学的需要。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需要所有师生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19.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5

(1)知识与趣味同等重要。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应适当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加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教学与活动密不可分。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通过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调动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3)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范文6

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自我锻炼是一种意识,体育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这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意识,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奠定基础。

1 自我锻炼的必要性

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自我锻炼的定义,那么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这种意识呢?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注意学生的锻炼,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对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动作的示范都采取应付的态度。一些本来喜欢体育的学生也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知识传授而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锻炼,甚至不知道该练什么。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锻炼的热情慢慢地消失殆尽。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由于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很多学生和家长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体育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能照样升学,照样找好的工作。需不知,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学再多也没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学毕业后面临的可能是继续学业和放弃学业的选择,如果继续学业,学生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如果放弃学业,那么就可能不能再接受指导。因此在中学时期培养好学生的自我锻炼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事情,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

2.1 明确锻炼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来学习,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与学习文化知识是不冲突的,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如果没有锻炼好身体,那也就不能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不断地灌输这种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是对他们自身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只有明确这点后,学生才能将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自主的锻炼行为。比如,我们教师在教速度、耐力、力量项目时,可以启发学生平时在家里利用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来进行自我锻炼。利用家里的台阶进行跑台阶、跳台阶来练习速度和腿部力量;利用跳短绳(长时间)练习耐力;利用装满书的书包来进行举重、下蹲锻炼手臂力量和腿部力量练习等等。

2.2 加强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应该积极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对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当学生确定了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些专业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参与锻炼。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监督学生进行持续的锻炼。当学生锻炼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应该给予鼓励。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对抗赛。例如,在教接力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接力赛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技巧,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分组来进行对抗赛。通过这样一种比赛的形式,学生会对接力赛更加感兴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推荐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可以推荐跳跃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参加跳高训练或者篮球训练,可以推荐身体柔润性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舞蹈训练训练等。

2.3 督促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身体锻炼需要

身体锻炼的需要是指学生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引发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的感觉。经常锻炼能够加深对体育锻炼本质、作用和目的的认识,从而强化锻炼的动机,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是学生无形之中形成锻炼的习惯。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自主进行锻炼。体育教师应该在这个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起床后进行半小时的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早起参加运动能够使学生一天的精神充沛。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很多学生就会自觉的早起参加锻炼,这样坚持就能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了。

2.4 加强奖励政策

体育锻炼和文化课的学习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和技巧。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体育又不是一门主课,没必要那么重视,因此本来有热情的学生也会不注重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应该像文化课一样进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文化课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体育锻炼坚持得好的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奖励,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应评出“体育之星”,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去锻炼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结束语:体育锻炼是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大事。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且中学生的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坚持体育锻炼就是坚持拥有好的身体来参加学习工作。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向学生阐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杨洋,城市初中学生自我锻练行为经常性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