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理科专业,通常开设于大学里的数学学院。这个专业通常分为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这两个大的专业学习方向。方向一是以数学方面为主,计算机科学方面为辅;方向二是以计算机科学方面为主,数学方面为辅。大多数的院校在本科阶段虽不作细分,但偏向计算数学方向的居多,包括我的学校也是偏向计算数学。不管分不分专业方向,也不管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多少不同,无数的基础课都会充满这个专业学生的课程表,数学的、计算机的、物探的、测井的都学,可以说上天入地无所不学,但却又不会学得太深入。

从大二开始,我们就会开始接触编程,但也只是接触,如果想深入学习这方面或者是想往编程这方面就业的话,就要做好自学的打算。光是本科阶段教的这些是远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程序员,而且本身同计算机专业出来的学生相比,就落后了一步“专业性”,毕竟我们是数学类专业。

专业学习:基础很重要

大部分的专业往往在大一学的都是一些基础、公共的科目,而大二、大三会学习一些与之前毫无关系的专业课。但我们数学类的专业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学习的内容会贯穿整个大学,所以在大一就必须打好基础,否则之后的学习会很难跟得上。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是重中之重的科目,之后的学习都是从里面的一个函数方向和矩阵方向延伸出来,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函数方向尤其重要。大二、大三、大四学习的积分求O限、概率论、运筹学、优化设计、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都与大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学习虽枯燥,却不易挂科

读过大学的人都会觉得高等数学很难,所以数学类专业的挂科率会非常高,但其实正好相反,我们专业的挂科非常低,就连我们宿舍的学渣一年到头也没见他去补考过。不过挂科率这么低是有这么一个前提的:每次一到期末,我们的宿舍往往都是空荡荡的,所有的人都会去那因为挤满人而只能坐楼梯的图书馆学习。不过有一点大家是没有想错的,我们专业的学习确实很枯燥。它不会像设计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会像语言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妙趣横生的诗文,更不会像化工类专业那样充满着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陪伴我们的只有那枯燥无比的“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和那些奇形怪状的数学符号。想要要选择这个专业,就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当你能够爱上这十个阿拉伯数字,能够发现它们与这些计算符号之间的美,你的数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华罗庚的。

后劲十足的就业

数学类的专业,在大多数人眼里,毕业后能做的无非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当一个数学老师,二是搞科研,继续钻研那十个奥义无穷的阿拉伯数字。这么看来数学类专业的就业似乎太古板而且道路狭窄。然而,这些都是偏见。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早已是金融界、IT界、科研界、教育界甚至商业的“香饽饽”,数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着你看不见的“前途似锦”。因为学的是基础学科,所以很多职位都可以在稍微掌握了一些专业性的技能之后就可以胜任了,而且在遇到需要考试的时候,特别是关于数学的考试时,数学类产业的毕业生天生具有优势。虽然我们专业的就业路面广,但是却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不过说到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好的出路还是读研,特别是读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组合。如果你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的话,你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感受到数学给你带来的数不尽的好处。无论是天文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罢,他首先是个数学家,这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学科在高层次的较量就是数学的较量。在现在国内外很多科研、工作做得出色的人,他们在本科阶段读的都是数学。

在大学的数学学院里,除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大多数还设置了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精算、数学与控制科学等专业。这些现代数学的分支超越了传统数学的范畴,延伸到各个社会领域,以数学为工具,探讨和解决非数学问题,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各个相关领域的欢迎,所以说千万不要觉得学数学类的专业将来就业的道路会很难走,路其实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难不难走,取决于自身。

・小贴士・

说到信息与计算科学,肯定就会想到另外一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的名字看起来很相似,但学习内容却相差很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般是主修数学,辅修计算机。很多学校的这个专业都是从应用数学改变过来的,也算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修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游戏设计,网络技术、电脑维护与组装拆卸等;基础文化课有数学、英语等。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一、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其课程设置是服务于全体初中学生.有数据表明:在全体从业者中,所从事的职业与数学直接相关(比如,从事数学研究的、教授数学的、从事统计工作的、研究天文学、理论物理的,等等)的人,仅占不到同龄段从业者人群的0.1%,换言之,平均1000个就业者中,只有不到1个人,他(她)从事的职业与数学直接相关.所以,就《课程标准》中所开列的数学课程内容而言,无论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一个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生活的典型公民息息相关.而那些“繁、难、偏、旧”的内容,那些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与数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距离较远、与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差距太大,或者无益于学生心智发展的内容、那些仅仅服务于极少数特定人群所需要的内容,都不在其中.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课程内容为例,对全体学生而言,是多学一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技能、多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重要,还是多学一点怎样有效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未来的职业数学家(专业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也存在于今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与智力发展也与其接受的数学教育紧密相关,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就与今天所接受的数学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以培养数学家为最主要目标,但是,显而易见,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对未来的数学家成长负有责任.

确切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以全体学生的一般发展为基本宗旨,但是,也不能对未来数学家的成长制造障碍!

二、数学课程致力于提高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无疑应当致力于提高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素养.在此基本认识之下,那些有益于提高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的数学内容就应当纳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范畴;而相应的教学过程也就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正当途径.相比之下,那些旨在传授特定技能、技巧的数学内容,就不能成为人人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类似地,那些仅仅有助于应对专业考试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不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以有关三角形性质的课程内容为例,对一般学生而言,是多学习一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技巧(如添置辅助线的技巧等)重要,还是多学习一点关于证明的基本方法(通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过程、要素更重要,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来公民所需的基本数学素养内涵的认定是极为重要的.一般而言,《课程标准》中开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应当成为基本数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所抱有的积极态度,认识数学对象、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的良好习惯以及较为准确地认识所学数学也是基本数学素养应有的组成部分.

三、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学习应当是学生一生所接受的第一阶段的系统教育,在结束这段教育之后,无论这些学生是就业、还是继续接受系统教育,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必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之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学习是一种基础性学习,应当有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出基础性特征――为公民生活与发展的必备;另一方面,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应当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因此,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数学学习活动,一些有助于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那些仅仅有助于提高应对狭隘的书面考试技能的数学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方式应当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成分;而模仿、记忆、练习等活动方式尽管可以存在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不应当成为主流.

特别是那些旨在提高具体操作的熟练程度、自动化水平的学习方式(为了训练运算速度、促进形成条件反射式解题习惯的反复操练式做法等),比如:模仿例题+求解大量同类问题的“题海战术”、分类记忆+对号入座式的“题型训练”,等等,更应当慎用.须知,这样的活动过程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降低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力.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培养模式 数学专业 就业需求

当今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而高等院校培养模式远远滞后当今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高校的数学专业由于所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数学应用的宽泛性,无疑对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一、当今社会对数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众所周知,它广泛地应用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现在,数学与经济、管理、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的联系也日益加深,可见,数学知识很重要。以数学作为职业的人员,在当今社会需求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职理论数学研究人员

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数学素养要求极高,他们主要从事数学理论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数学研究机构、一些交叉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这批数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稀有人才,能够达到这种数学素质的人员相对较少。

(二)数学基础教育教师

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因此数学教师职业也是社会需求的一大部分。这部分数学从业人员,担负的工作主要是数学教学,辅助工作为数学研究。

(三)应用型数学人才

这类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比较宽泛,在实际工作当中,几乎各行各业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如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软件编制,行业数学模型建立研究等。这类就业虽然从表层看并非数学专业方向的就业,但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是社会需求数学人才的主要方向。

二、当今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去向与现实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继续深造学习

一个国家的数学理论研究水平关乎该国家的科技基础,因此,社会对高级数学人才是极度的需求。就社会对几类数学人才的需求来看,专职理论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要求较高。而大学数学专业只是初步完成了对数学人才的筛选,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具备了数学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数学教学等工作的基本能力,理工类的数学毕业生无论从学识上还是综合能力上还远远达不到数学高级人才的水准。但是,在本科生中有一批学生身上具备了再学习的潜能,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善于发掘,不能使“数学千里马”流失。如何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深造以便将来能够达到高层次的数学研究就业应该成为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具有数学潜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考研,其中包括出国深造。分析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考研趋势,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数学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考研比例较其他专业较高。在跨专业考研中,考研的科目中涵盖非数学的专业科目,为了便于学生顺利考研,给高校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相关数学专业就业

1.数学教育就业。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是以往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从事教师职业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考取教师资格证。在非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培养体系中涉及不到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准备,进行职业规划。近年来,大中城市国立中小学基础教育数学教师入门要求提高,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提早准备,才能保证该方向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中,社会办学机构丰富,用人方式灵活,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数学毕业生在社会办学机构从事教学工作,这部分占到数学教育学生就业的很大比例。现实中,一些农村校或一些偏远的地区,急需数学基础教育人才,但一部分学生宁可在城市待业而不愿意去急需的地方就业,可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纳入学生职业教育的范畴,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支援农村和边疆基础教育事业。

2.数学应用性就业。理工类数学专业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数学专业的应用性,行业应用比较宽泛。社会行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数据处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和运行等方面。比如,IT行业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制约IT人才的瓶颈往往是算法、建模,这些就涉及纯数学的内容,可是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只是基础,远远达不到行业的入门要求;保险金融行业,具有大量的数据,如何在这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必离不开数学的数据处理、统计、优化等,但数学专业的学生对金融保险业的运行规则不了解,很难有的放矢。虽然,数学就业行业范围宽泛,但具体到每个用人单位来看,各行有各行的运行规则,如何使学校的培养模式适合社会的需求是学校调整培养目标的难点与重点。

(三)非数学专业的多元化就业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合理,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虑,都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不再把自己专业知识当成自己就业的指导,而是从自己的喜好专长出发,“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因此一些数学系大学生就业方向专业特色不明显,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抱着再学习的态度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数学系的学生经过数学的专业化训练,在对待事物的严谨性、逻辑思维的准确性、易于学习其他行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只要他们善于不断学习、踏实肯干,大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三、学校基于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培养模式调整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相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完成了高校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数学专业招收人数虽然比其他理工类专业较少,但总的趋势是在缓慢上升,从而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人才市场对数学专业人才要求逐年提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数学知识的复合性、实用性乃至行业的技能性。这种情况导致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单位,出现了校企间的供需鸿沟。

破解“两难”困境的钥匙就是高校对数学人才的合理定位。高校的管理者想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自我学校在中国高校所处的客观位次、所处的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未来几年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所具有的主要学科专业优势和行业特色。学校制定的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能过高过大,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从而保障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发挥学校自身特色调整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在编制数学专业课程计划时,仍然过多地强调基本知识及理论的培养,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和保守,忽视了社会需求与专业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数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要按照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规格,走专业多元化培养之路,制定宽口径的人才课程体系,并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空间。

1.保证基础数学学习。课程体系的调整要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数学专业建设应该围绕抓基础重应用的特色进行。传统的经典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必须严格进行专业的训练,这些数学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好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学生数学素养的必备科目,师资上要不断加大投入建设。

2.设计专业方向模块。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分析研究当今社会的数学需求,建立起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方向性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热点设置经济数学、管理数学、金融数学、计算数学、统计学等模块。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必备的工作学习工具,因此计算机语言和数学软件的学习要贯穿学生学习始终。专业选修课程的灵活设置,充分利用学校其他院系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学生学习金融方向的数学,在专业选修方面,可选修保险专业的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方向的数学,可以选修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语言、网络、操作系统的学科。争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和学生的选取上达到数学与应用的第一步融合。

(三)加大实训科目

任何学科都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学生的实训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现行比较成功的模式有:

1.校内创设模拟实验室。有利于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模拟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数学模型建立、软件设计、数据库管理、网站建设、股票数据分析等方面,在管理和运行方面模拟实际的企业运行,包括从管理制度的建立、团队的组合、任务下达分解到完成等,使学生进入一个实际的职场,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2.导师制度。任课的教师和学生结成相对固定的团队,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组研究当中,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从而指导学生学习研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企业订制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入职培训提前到学生的培养体系当中,利用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植入企业,做企业实际相关课题,学生毕业通过企业的相关测试后就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学校培养目标明了化,同时节约了企业入职培训时间和成本,提早进行了人才的孵化,实现“企业 、学校、学生”三赢,从而促进学生就业。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的市场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广义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大学教育教学特点及其管理方式教育、职业生涯认知教育、学业规划设计、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工作的计划、寒暑假期社会实践计划、各类专门技能学习计划、求职与择业技巧等内容。可是,参与培训的教师基本上为在校教师,缺少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从中很难对实际职业生涯有真实的了解。从各高校的实际经验来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顺利就业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

1.名人讲坛。当今社会,一批有识之士已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优秀,同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如李开复、马云、卢勤……学校的管理者如果能够不间断地把这些名人学者请进校园,开展名人讲坛,那么,这批优秀人才身上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敬业精神、对待事物的热忱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李大潜、张顺燕、张楚廷、顾沛……听过这些数学大家和数学教育家作报告的学生,无不对数学重新审视,发现数学所展现的不同侧面,有些学生因此而改变了人生方向。名人讲坛坚持下去,学校的综合文化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2.企业培训。企业运作方式、规则以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际要求,单从学校的指导和书本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把学校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介绍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模式,提出对人才的要求,明确在校生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做好从业的准备;充分利用以往毕业生的资源,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给师弟师妹作报告,根据切身经历介绍学习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就业方向,从而缩短了企业与学生距离。因此学校要加大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建立校企联合平台。

3.职业素养培训。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一个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有参加全国建模比赛的获奖证书、编制的程序模块或者在企业的实践经历,很快就能够被合适的企业录取,职业技能对大学生求职来说还是必备的条件。另外,一个学生如果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政治上要求进步并且有自己的一些非专业特长,如音乐、体育、艺术等方面,也是企业选拔人才考虑的地方。这些综合因素会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敬业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强弱、心理是否健康等。学生一定要重视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加大市场的竞争力。

4.打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开展职业讲坛、职业训练营、校园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了解到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用人理念等,解决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学生通过组织活动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因此,高校要积极打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既有数学专业的个性同时又具有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共性,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又能满足学生个性要求的职业,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文晶.在数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2]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6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在留学的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低门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其现状,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办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

天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20世纪初中国人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初识科学时,梁启超就指出: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错误的。而直至今天,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仍没有多大改变。我们可以从科学知识的最初定义与科学知识的产生及形成的理论基础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的涵义,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教育。

1 科学的人文性特征

1.1 科学概念的人文性

现代知识体系常被分为科学与人文两类,而从古希腊关于科学知识本质的描述与科学知识的产生中,我们认识到古希腊的科学指永恒的确定性知识。美育训练的科目就是科学,科学具有纯粹的精神价值。科学就是人文。

科学一词的希腊文Episteme与拉丁文Scientia,指“事物的永恒秩序”“普遍的知识真理”“知识”“学问”,是一种确定性知识、内在性知识,而不是经验知识。德文的Wissenschaft并不特指自然科学,也包括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拉丁文的各个欧洲语种的相应单词都表达了这个意思。

19 世纪早期出现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指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后来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强调人的尊严,尊重人的理性和对真理的追求。

亩ㄒ迳峡矗科学与人文两者联系紧密,人理性追求事物的普遍真理及“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的科目就是科学,科学就是人文的。古希腊人认定的人文教育的必修科目有苏格拉底以来的雅典教育四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它们均是广义的数学学科。古希腊人欧里王得斯(EuriiPdes)有一段美妙的感叹:“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1],科学为个性的自由和完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希腊语中,科学就是具有永恒要素的知识,二者是同一个词汇。对这种确定不变的真理的追求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希腊科学的人文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单纯的精神价值,即所孜孜以求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对生计、生活实践是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希腊人文化的科学体现的是无用的知识,是自由的思想,这与以奴隶为生计而学习的经验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近世哲学大家康德的说法可以很好地解说科学的人文内涵,他曾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只有那些其确定性是无可置辩的科学才能成为本义上的科学,仅仅只是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知识只能在非本义上称之为学问(WissenWissen)。[2]”许多德国哲学家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认为自然科学不够“科学”,而他们自己所倡导的哲学比自然科学更科学。

直到17世纪,笛卡尔仍然说到:“科学全然是心灵所认识者,而技艺所需要的则是身体的特定运用和习惯。一切科学只不过是人类的智慧,而人类智慧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它施于怎样的对象。”他否定培根倡导的“探究科学为人类生活谋利益”的功利目的,认为科学使人“静观真理而获得乐趣”。[3]

古希腊自然哲学、科学的人文本质特征即科学的纯粹与非实用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知”才是科学,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科学为个人的完美与个性的自由提供有效的途径,科学是优雅之艺。古希腊的科学人文传统一直深刻影响着欧洲学术界。

1.2 科学方法的人文性

现代科学以“数”来解释世界。我们的物理学追求的是以尽量简洁的公式描述尽量多的自然现象,牛顿与爱因斯坦因为他们发现了神奇的大综合公式解释自然现象而让我们感到震惊兴奋。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E.Swifzer)的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形式逻辑体系不以经验与实践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着鲜明的人文特征。用“数”来解释、认识自然源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哲学。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在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下认识世界。而古希腊人认为怎样的知识才能被接受、被称为知识呢?怎样得出科学知识呢?我们从哲学方法看科学知识产生的人文特点。古希腊人依理性而不是实践经验获取科学知识。古希腊人认为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演绎逻辑方法,认为一切真知识都必定是出自自身的内在性知识,来自外部经验的不算真知识。直到17世纪数学在解决大量的经验问题的同时,仍然明显地表现出理性特征。欧洲数学的演绎推理与东方的算法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欧洲人从东方人那里学来的算术和代数多是满足实际需要的技术,甚少演绎出希腊人承认的确定性的永恒不变的知识。十七世纪的数学牢固根植于古希腊的演绎的科学理性,他们可以借助于经验为真理辩护,但最终还是用逻辑演绎确定真理的标准。古希腊推崇通过演绎逻辑的理性方法而不是实践经验的方式来获取科学知识。至十七世纪演绎仍然是科学家的研究法则,从中我们看到科学的另一个人文特征。不论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物理学还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用数学解释自然的科学观,都体现了科学在哲学思想方法论影响下的人文特征,在科学知识产生的源头――古希腊,科学以这样的人文特性而出现。

直到十七世纪,在伽利略与培根的影响下,实验方法开始运用于科学理论的验证与发现,经验知识进入科学知识体系。科学转化为技术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家们研究数学与科学问题时不再是更多地考虑物质世界的本源即形而上的内容;科学家的哲学观对科学研究不再如前人那样有深刻影响;科学从哲学与人文的母体中渐渐脱离出来,柏拉图的与实用无关的纯科学研究受到冲击。但西方哲学家们仍然没有停止对科学的内在本质的思考,仍然从科学内部寻找科学的人文特征。西方大学中的科学教育也仍然受到自古希腊以来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库恩和科学人文主义与科学的社会研究等对于科学也做了深刻系统的人文性解释。

2 科学教育的人文性

既然科学知识的本质是人文,科学知识的演绎思想也具鲜明的人文特征,这两点要体现在科学教育中,就要把科学教育作为素|教育的一部分。科学知识是一种精神需求,它不仅具有目光短浅者看到的技术威力,更重要的是它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对世界有着深入思考。科学知识是培养见识广博、有着丰富心灵的人所必须的。

2.1 培养丰富优雅之人的科学教育

从古希腊时期起,科学就是知识的代名词,培养有修养的人的罗马九书也多是科学书籍。直到十七世纪,欧洲科学素养教育的传统仍然影响着上流社会。图1、图2两幅欧洲图画呈现给我们的是欧洲贵妇人学习科学的情景。我们看到,如古希腊对知识的理解一样,科学就是知识与修养的代名词,这与中国人对科学的实用性理解是不同的。

这幅画上的女人是Chatelet, Gabrielle-E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 Marchioness du(1706.12.17,法国 巴黎~1749.9.10,吕内维尔)亦译夏特莱侯爵夫人,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她向法国人翻译介绍牛顿学说。她小时受过文学、音乐和科学全方位的教育。从1745年起开始翻译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伏尔泰作序,在法国数学家克莱罗(Clairaut)的指导下,法文译本于1759年出版,至今仍是该书唯一的法译本。

这幅画题为Mademoiselle Ferrand Meditating on Newton《读牛顿的女子》,收藏于在德国慕尼黑的Alte Pinakothek博物馆,画家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与伏尔泰和夏特莱侯爵夫人是同时代的人。画中上流社会女子身后的桌上展开的书页的页眉上标着“牛顿”字样。

从这两幅画,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古希腊科学就是人文的传统并一直持续到18世纪。直至现在,西方人对科学的理解也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而这正是科学的本质。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者和传教士的书籍、演讲与办学实践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科学教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对科学人文性本质的深入理解是很好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

现在我们可以借鉴20世纪初中国教会大学的科学教育。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一些教会大学质量很高,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50年代中国教会大学被拆分关闭消失。1936年前教会大学受中国政府干预较少,从他们的教育可看到西方人对科学人文性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大学的科学教育。20世纪初中国系统的科学教育是由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创办。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保留了西方科学的人文传统。传教士认为科学知识是为着丰富学生的心灵与探索上帝创造的世界而设,是为培养有素养的人而开设。科学的人文性表现在教育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把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与中国人认识的仅具实用功利价值的科学是不同的。教会大学创办科学教育源于传教士认为科学对于培养有修养的、知识广博的人是重要的,一个优雅的、理性的人能更好地理解基督教。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融合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于圣经中,对科学没有排斥,而是进行了改造思考,用科学理性解释上帝。基于他们认为科学源于宗教的理论和基督教会研究学术的传统,科技教育成为教会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科学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向学生展示神显明在自然之中的证据。

2.2 科学知识教育的自由与纯粹性

传教士批评“中国士大夫重泰西之器艺而弃其圣道”。传教士认为科学教育是传播神的律法统治下的科学知识,这种律法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境界,目的是培养闪着灵性光辉的、思想深刻的人,培养有修养、知识广博的人。西方传教士基于对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创办了完整的科学通识教育体系。

科学知识人文性的本质是其纯粹性与非实用性,并且重视理性知识,而非经验与生活知识。教会大学办学者不断阐述科学教育对培养有修养的人以及思想深刻的博学之士的作用,强调西方学者热爱知识是因为知识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它的实用与谋生需要,这一切都很好地传承了古希腊对科学知识的定义。科学人文性传统在中国教会大学办学专业与课程设置中得到了体现,教会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的人文特征。

科学人文性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科学教育影响深刻。虽然后期教会大学被要求“中国化”即科学教育职业化,但教会大学对科学知识教育的纯粹性与对科学人文性的认识仍然是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基础。从工学进入西方大学的艰难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方科学人文性传统的力量,由此我们认识到西方科学自产生起与知识是一个词汇,科学知识的本质是自由、人文。获取科学知识的演绎方法、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及其与人先验意识的联系,均体现了科学人文性的内涵,而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对科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都体现了科学的人文特征,这正是更好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

2.3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以数学为例

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科学技术而使自己生活得比过去舒适,若也以实用性来评判科学的价值,我们仍然能看到无用的科学知识的有用性。不看物理,我们看数学,数学知识也有着“无用知识”即精神价值之外的极大的实用价值。

著名数学家黎曼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学生,他在1851年创立黎曼几何。黎曼引进了流形和度量的概念,证明曲率是度量的唯一内涵不变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黎曼几何是现代几何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很多学科的研究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新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也使用到了黎曼创立的几何。黎曼几何及其运算方法为广义相对论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学工具。在广义相对论中,宇宙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可以用曲率来描述,引力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弯曲的时空,而时空就是数学中的度量化的流形。

数论应用于密码学,英国的Alan Turing等优秀数学家利用数学工具破译了德军所用的密码体制Enigma。美国密码分析学家利用数论、群论等数学工具在1940年破译了日本战时所用的“紫密”(Purple)。在今天的子商务中,密码学中经典的RSA算法被广泛使用。这是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1978年公开推广的,其基本原理正是依赖于数论中的素数理论。RSA算法的安全性是因为素数分解很困难。近十几年来,利用椭圆曲线的密码系统(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椭圆曲线密码的安全性远高于RSA算法。椭圆曲线属代数曲线,与三次多项式紧密相关,这个领域的应用也是始于纯粹的数学研究。庞加莱猜想,若干年后它也会在物理学上得到很好的应用。没有无用的数学知识的研究,我们不会有着现代社会的种种便利。我们可以看看抽象数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可以说,现在社会信息文明建立在“无用之学”上,现代物理学建立在无用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我们可以用复杂的方程组研究空气如何在球飞行的方向流动;谷歌收索引擎依赖高等数学的神经网络理论、矩阵代数和概率论;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地下响声传回来的回声能找到不同岩层的位置;超声波、CT 、PET扫描的信号通过数学计算得到扫描体的形状。可见,无用知识的效用不胜枚举。

3 小 结

古希腊的科学与知识是一个词汇,是纯粹的、远离实用的学问。希腊传统认为演绎方法是作为获取知识的可靠途径,由此数学沿着一条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方向而突飞猛进发展。科学的人文内涵要求学习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着求知本身的目的,而不是任何就业挣钱等其他目的。20世纪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乔治・萨顿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尽管科学并没有实用或商业价值,或许除了具有消除我们自身的偏见和特权的力量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力量,但我们还是照样热爱真理。科学还被称赞为优雅的知识,是一种特别适合医学界人士表现文化教养的手段。对自然知识的涉猎可能被视为绅士的一个标志而受到鼓励。”我们应该视科学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不要把学习科学当作是理科生就业才要做的事,让学生喜欢科学,也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创新,不要视学习科学为就业劳苦强迫之事。现代科学的人文性被科学转化为强大的技术力量而遮蔽了,但希腊的文化传统还是影响着西方的学生与学校。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科学没有人文本质特征,也没有人文价值,只有工具价值,若一切以实用为目的,这样对科学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完善都是没有好处的。只有改变观念,认识科学的人文本质,我们的科学教育才能有质的飞跃。

科学知识本质是其自由的、纯粹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践行科学人文性的基础。剑桥大学自创建起就提倡学术自由,反对教育功利主义。剑桥大学希望“以剑桥思想改变世界”,800年来,“思想与表达的自由”是剑桥的精神,剑桥走出了牛顿、罗素、拜伦、达尔文、霍金这些大师以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科学技术产生的巨大效用使社会与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多了起来。哈佛校庆350年时,校长的讲话表达了对此的担忧,校长在校庆演讲中把政府与各种企业财团对学校的介入看作是外患。对于科学的纯粹与人文性,我想以2014年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的演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需要说服公众并时时提醒自己,大学不是营业性公司,也不是国家安全的工具,更不是急于在世界上强行推行自己社会观点的军事机关。许多组织可以提供咨询或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或开发新的产品,或推行新的军事目的,但只有大学或类似的学术机构能够发现基础的知识,只有大学能够教育出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许多人可以成为企业家、律师或者有影响的顾问,但是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证的学者才能去探求科学真理。阅历可以锻炼我们的判断力,使我们更加成熟,但只有教育能同时发展智能,启发新的兴趣,树立志向,提出重要问题,并加强理解力。只有这些,才是大学给以学生的真正贡献,而不是闪闪发光的大学牌子,或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格奥尔格・伊格斯.赵世铃,赵世瑜,译.欧洲史学新方向[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康德.邓晓芒,译.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法)笛卡尔 .管震湖,译.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萨顿.陈恒六,刘兵,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美)M・克莱因.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古今数学思想(l-4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美)R・霍伊卡.钱福庭,等,译.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7](英)罗素.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

[8](法)庞加莱着.李醒民,译.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