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1

摘 要 企业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为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审计监督,将审计重点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化。本文就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内涵、特点以及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做了一一探讨。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审计

在当前市场经济审计模式条件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担起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效益审计应当是突破财务审计的局限,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战略、决策和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更好地发挥出效益审计优化决策、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释经济行为及其机制存在的缺陷或者薄弱环节,促进管理者健全制度,纠正不当行为,减少损失浪费。这是效益审计的初级阶段;二是评价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帮助管理者明确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原因所在,使管理者对本单位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清醒地认识;三是联系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市场变化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趋向,为被审计对象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是审计在企业管理效益最高阶段的表现。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带有各自特点。它们都起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而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作用对象,针对多种多样的经济资料和相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而财务审计只是针对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审计目的,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审计是通过审查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真正意义上存在效益,并提交整合意见;而财务审计则是审查财会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审查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以建设性为主、防护性为辅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具有的特有职能;而财务审计的职能则是以防护性为主,建设性为辅。

4.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除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外,还有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则仅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审计方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但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还辅以经济数学法和现代企业管理法,在事前事后都会进行审计;财务审计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一般形式是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增深和加强。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往往需要从财务审计入手,这就意味着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接下来就是深入到全部的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其实就是价值管理。要增加企业价值,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要素,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以维护企业的生命力。效益审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企业内部人员根据自身内部核算材料料,利用多种多样的经济性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活动叫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但是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其根本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履行的是管理职能,它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证实和监督活动,履行的是评价和监督的职能。

2.其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由那些从事具体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干部来组织的,通常意义上可认为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活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评价中会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主观性很强。而经济效益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特殊独立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指正,这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来说,其根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多偏向于事后分析。根据现有的核算结果材料分析影响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而经济效益审计不但针对事后效益的审计,也会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它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开展至决策、预算和控制。

所以结论就是: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不但有联系还有区别,它们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又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但可以相互促进。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还有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以便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企业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绩效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效率性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指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或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审计的人员分别以半年度和年度去审计落实这些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打分可作为管理团队奖金发放的根据;还要分析绩效指标完成高低的因素,指出各种薄弱环节,提出整合措施和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还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使整个绩效审计工作不存在死角,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企业的重大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企业的重大决策的正确与否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并不意味着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对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并给予适当调整。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它最初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后被延伸到组织的战略领域,是一套能够使组织明晰他们的愿景和战略,并把愿景和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管理系统。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是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为此,企业效益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总结、探索,策划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模式,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2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绩效审计刚起步,要建立起绩效审计体系,尚需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要在审计界注入绩效审计观,还应在理论上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在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的局限。审计法规定,审计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在政府本级预算中单列,其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福利待遇等都依附于地方政府。这就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共处于同一个利益主体,接受同一政府的领导。造成审计监督常处于矛盾之中,审计机关对某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事项不得不采取“回避”、“让步”态度,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首长的“意向”,审计机关在对权的制约和监督方面难有作为,绩效审计难以摆脱独立性置疑。

2.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正处于改革期,各方面制度尚不完善,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依然存在,加之人们对公共财政的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存在偏差。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不再只停留于对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但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将使得政府审计对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审计力度不够,重点仍集中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3.审计范围较窄。主要表现在:(1)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财政审计把主要力量放在真实性、合法性上,至于专项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2)政府采购工作日渐兴起,但审计对于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虑不多;(3)国有企业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早的领域,但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注重企业绩效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觉行为,企业的绩效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且有向内部审计倾斜的趋势。

4.审计标准缺乏。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5.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审计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公共管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管理知识不甚了解;(2)现场作业经验丰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部分人员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二、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观念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已初见端倪,而且已经具备了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以原有的工作定式和知识结构来勾勒绩效审计,而应在新的审计环境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平台上构造绩效审计。具体地说,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对策:

1.完善绩效审计法规及评价标准。法律法规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才有法可依。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在政府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作出规定。鉴于政府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可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部门特点的准则。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指标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绩效审计指标包括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由于社会效益是一个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因此,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另外,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应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再作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来不断完善。

2.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国外绩效审计从某种程度上独立于传统审计,因为,国外传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证。我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基础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则不能脱离传统的审计。要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克服受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将绩效审计导入传统审计,使绩效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跳不出传统审计圈子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审计人员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则不能再进行绩效审计程序而应进行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3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预期目标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业绩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依据和参照系,所以,制定一套体现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保证。目前我们关于绩效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4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性的关注越来越多而政府作为责任的主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社会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政府可以在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同时保证群众生活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河以提高公共投资和资源的效率较大程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捉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溉能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还可以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更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政府绩效审计的展开,既有利于我国深化政府体制改转变政府的职能汉能对政府工作的管理起到优化作用。通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并且在实践探索中摸索经验政府绩效审计也不再是空白一片我国理论界对其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统一的认识,在实践的探索中也得到了一些成果担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绩效审计我们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担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是借鉴痴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经济体制蒲定更加有效的绩效审计体系。

一、政府绩效审计概述

l 、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创新建议提升治理结构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

政府绩效审计与现行的财务报告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财务报告审计主要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确定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做出了真实、公允的反应和评价痴政府绩效审计是考核预算资金支出的效果性。

2、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现代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飞速

发展经济成分和业务元素出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且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剧政府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剧政府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足使政府审计工作向政府绩效审计的转变。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有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多汰均资源占用较低资源短缺、匾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到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合理配置沂展绩效审计河以有效提高决策水平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八而节约能源而且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减少自然资源匮乏和财政紧张的矛盾。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环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要求我们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使之积极的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对民主权利要求逐渐提高泌须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之实施独立科学、专业、合理的监督。而审计机关就可以实现这种监督目标独立的开展绩效审计。我国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的职责是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 真实、合法、效益 进行审计和监督而目前我国政府审计还处在履行 真实、合法 的职责阶段,

因此为了全面落实审计法律进一步履行其法定职责肩必要要求审计机构积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国家也在逐渐颁布相应的法规为国家以后绩效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国家审计署也把` 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捉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主要任务来抓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合后的重点将逐步由以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为中心转变为以绩效审计为中心。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在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医疗保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大幅增加。由于群众民主意识逐渐增强汰民群众对政府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更加关注。从而就要求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绩效审计对政府财政收支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绩效审计就渐渐开展起来了。近年来绩效审计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担从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审计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仍处于财务审计阶段不但审计范围有限痴且效果也不明显绩效审计尚未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无论从理论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绩效审计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审计理论建立初期就针对绩效审计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我国绩效审计的方向。审计部门开展的一些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对资金使用后的效果也进行了审查。但总体上我国审计机关目前仍主要是以基础审计( 即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较少开展绩效审计。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l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相对落后

由于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用计目标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定量型原则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蒲定定性定量结合的审计办法痴不是一味的局限在一种方法内。现在我国的审计大部分还是注重财务审计也就是预算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而较少将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经济性列入审计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审计方法往往与绩效审计目标的发展不相适用这就使绩效审计达不到预期目标。

2、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较弱

在不同的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会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这样审计结果也会不同。我国政府实行的主要是行政型审计模式。审计机关的 人、财、物 都取决于地方政府这就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单位难以真正的独立剧某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审计事项很难定性肩时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的意见,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绩效审计要比普通财务审计复杂得多政府绩效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审计工作中需要审计人员不仅仅具备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一同参与例如法律、经济、管理、数学和环境等许多专业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单一性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现合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痴复合人才才是最佳的选择。就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素质来说在很多方面与真正展开绩效审计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4、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导审计活动、评价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审计对象需要评价的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虽然经济效益用财务审计就可以进行衡量担社会效益却是无法衡量的这样就需要具体分析各个对象或项目的具体情况最终进行综合评定。

5、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政府的审计形式还受传统方法制约,审计人员思维方式拘泥于合规性方面郡分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无充分的精力开展切实有效的绩效审计这就导致政府绩效审计被长期忽视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

四、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对策

l 、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禁锢才能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我们要把普通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区别开来不能将两者混淆政府绩效审计是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这两者在审计目标用计标准,审计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不可混为一谈。为了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就要加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宣传这样才能让绩效审计观念深入人心。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可以采用开设专业倍训班组织研讨会将绩效审计设为课题进行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绩效审计的发展。

2、摆脱传统观念的束搏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如果不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那么绩效审计的展开也就缺少了前提保障。为了让审计工作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要让审计部门独立出来,建立适合我们国家政治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审计理论结构,为绩效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赴绩效审计拥有一定的法律地位赴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增加审计结果的可靠性这样才能真正对被审计单位展开全面的绩效审计。

3、加快建设适应绩效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

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建设,除了引入会计和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引进和倍训审计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会计学、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剧审计队伍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审计人员在职倍训,采用多种方法保证倍训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要顺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就要加强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我国政府支出的内容十分复杂被审计对象更是干差万别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点就决定了必需实现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因此在绩效审计工作展开之前就需要储备大量综合性人才,逐步调整审计队伍结构使人才多元化股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4、构建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对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进行审核的标准是对被审计对象工作的好坏以及效果做出判断的依据。评价指标解决的是 评价什么 的问题而评价标准则是 应当怎样 的问题。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绩效审计质量的度量衡也是明确绩效审计责任的依据。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担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牌价指标要相互独立也要互相联系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时我们可以借鉴很多西方国家的做法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环境构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绩效审__縚hv鑬计的评价体系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检查并精督政府职责的履行情况突出责任问责制。第二,国家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审计内容的重点。第三,1t 会的关注重点应该作为审计目标选取的重点。第四绩效审计既要做到经济性和效益性也要重视公平性和环境性。第五J言 息技术革命对绩效审计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对计算机程序和系统进行审计。第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推广经验。

5、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随着财务、企业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软件在各单位广泛使用,审计机构在未来的审计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着越来越繁重的电子数据增加了数据量和业务复杂度。因此加大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着先要改变思维观念启新思维方式,与时俱进,

主观上足够重视滇次要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提高审计网络的功能俐用强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和逻辑处理能力来应对日益复杂多样的审计项目再次要认真做好计算机审计的倍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能力另外引进和倍养既懂审计又懂IT 及网络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实现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实时访问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也是未来信息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方面。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政府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缩小各地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政府对绩效审计的重视,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刚刚起步,政府转移支付也不很规范,对政府转移支付进行绩效审计既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初步探讨、归纳了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基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模式的选择,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程序。

一、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目标

1.绩效审计目标

通常说来,政府绩效审计包含的审计目标有三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审计。但是就财政转移支付来说,不能能不涉及到公平性的评价。政府转移支付对提高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政府机构的管理中,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对经济性的审计,主要是关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源消耗量;对效率性的审计,主要是对比产出或服务与资源投入的关系,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应使用最少的投入,保证资金支出的合理性;而对效果性的审计,则主要是通过对比资金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保证资金达到理想的效果。

2.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目标

转移支付资金审计需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是如何使用的,这是目前进行的合法合规审计的层面,二是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地使用,三是通过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第一个是基础,后两个方面是绩效审计目标,三者统一构成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全部内容。资金不能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必定会悖离原定的转移支付政策的初衷,这是不容置疑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尽管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但是这基金安排不符合实际,或者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政策目标还是不能实现或不能全面实现。在这两种情况下,通过存在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就成为评价转移支付及其社会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是判断地方政府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现行的财政政策可实现性的评价,并提供有关进一步改进转移支付政策的有关信息的过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该为达到转移支付政策目标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的审计评价,将产生一系列有关转移支付政策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最终将反馈到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部门,他们将作出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继续执行或作出相应调整的决策,因此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实现是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重要性在于,审计部门通过提供信息将影响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过程。

在前述绩效审计目标的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同样具备上述绩效审计的目标,同时,由于转移支付的政策性较强,均衡各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转移支付的审计目标更加重视公平性这一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认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有四个: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和公平性,其中公平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活动本身的公平性,即审计执行程序的公平与否;二是审计对象的公平性,即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法定职责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公平性原则。

具体说来,审计目标主要是:转移支付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政策目标;转移支付的规模是否合适;转移支付的各地区分配比例是否与相应的政策目标相匹配;转移支付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转移支付的投入产出比率情况;如何改进转移支付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模式选择

就审计模式来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在民间审计中,根据审计不同特点有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划分方法,根据审计时间不同,有事前、事中、事后的说法。就绩效审计来说,并不存在账项基础等相关的模式的划分方法,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并不适用于绩效审计;但是,风险导向对绩效审计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上述理由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将审计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种: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以及风险导向等四种模式。

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就民间审计来说,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突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来说,是否适用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近年来不少学术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杨妍(2006)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应当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随着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风险,政府可能要面临的风险成为政府审计选择审计项目以及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政府绩效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成为不错的选择。联系到政府绩效审计,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考察和关注范围的扩展,试图增加风险分析的同时减少盲目的实质性测试,从而提升绩效。

2.结果导向模式

《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指出:“效益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审计署外事司,2003),相比较其他审计模式来说,结果导向审计模式易于进行,审计成本较低,使用最为普遍。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方法可分为四种具体方式:

(1)简单前后对比法;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项目立项文件中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应实现目标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把对项目实现的目标和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项目最终结果进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审计的起点向前追溯,直到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该审计程序与“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程序为:收集所有与项目成果有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协议和其他立项文件,确定项目应实现目标,研究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运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还贷情况进行评价。

3.过程导向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审计活动为导向,考虑审计对象的行为过程,围绕特定的审计程序,全面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模式。目前过程导向模式应用较多的是全过程审计。“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是沿着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顺序,把项目从立项审批、实施、竣工、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实际投入、产出、成果、影响与项目文件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比较和评价,对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等重大风险的环节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般包括下列步骤: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进行审前调查,编制绩效审计方案;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测评内部控制;进行效益比较和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审计效果进行中期评估,以决定是否改变审计思路和比较方法,或是否进一步审计,以避免浪费时间和没有审计成果不大;分析造成效益不好的原因和证据;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后续跟踪。

4.问题导向模式应用并不很多,主要是美国绩效审计实践中有所应用,在这种审计模式下,问题是审计的起始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该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即核对问题的存在性,深入理解该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与结果导向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以独立分析为特点,而结果导向模式则主要以其对既定规范和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公正评价为特点。

三、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程序

通过计算GDP及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比例,特别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增长比例,分析转移支付资金对该地发展经济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占当地财政收支比重,分析当地财政自给能力;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中各结构比重,分析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去向和地方财政支配自;通过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跟踪审计和重点解破,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作出客观评估。

Christopher Pollitt(1999)对部分欧洲国家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较多的绩效审计程序有: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外部专家组咨询等。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澳大利亚一个州的审计局出具的19份绩效审计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较多的审计程序分别是:访谈(12份),检查(9份),鉴定和检验(7份)、调查(6份)评价(6份),查阅(4份)。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深圳市审计局绩效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该审计局所有审计报告中都是用了:文件查阅,文件审阅,访谈,二手资料评价和使用,调查,现场走访,观察,个案资料,分析,统计软件,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几种方法。

下面对重要的审计程序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

1.检查文件和记录。体内各国查阅相关法律文件,寻求审计判断的法律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或者记录,作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

2.访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知情人员,相关外部人员的沟通、交流、询问,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的态度、意见,了解相关内部控制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访谈前,审计时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有关访谈内容进行设计,避免遗漏需要在访谈中询问的相关内容。有些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之后进行访谈,既明确了访谈的内容、方向,也使得被访谈人对访谈内容加以重视。同事,访谈形成的证据相对来说证明力较差,需要借助其他证据进行验证。

3.问卷调查。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往往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公众对转移支付的绩效的关注的意愿较高,有动机配合调查来提高转移支付的绩效,因此,政府转移支付审计中通常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进行民意调查,收集对转移支付相关项目绩效的评价,获得审计线索或者审计证据。

4.分析。在财务审计中也有分析程序,但是在财务审计中分析程序重要是用来进行风险评估,或获取证据,或者对整个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性复核,而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分析程序重在作评价,找原因,提建议。分析法可以提供总结性或者结论性的证据。

5.咨询。绩效审计需要对相关项目的效果、质量、经济性等进行评价,而某些项目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是审计师并不熟悉的,或者因为保密的原因,审计师并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咨询具有相关知识的专家,或者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权的专业人士或者咨询结构进行咨询,获得相关建议或者证据。

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审计程序,这些审计程序需要审计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审计师提出的要求较高。

四、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

根据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特点,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应包括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后续跟踪检查等几个步骤。

(1)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在国家预算支出总额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有很大比例,不仅要对中央本级的支出进行审计监督,还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中国转移支付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对转移支付的审计监督显得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紧迫,对地方适用转移支付的绩效进行监督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转移支付的审计中,选择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项目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1、项目的政治敏感性。2、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审计的必要性。3、项目要具备重要性。4、选择项目时,要量力而行。公共资源用途广泛,政府部门职能各异。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成为了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

(2)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审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这项工作的进行可以为高效节约地实施具体绩效审计工作提供很好的向导。审前调查是在具体制定审计方案前深入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彻底、充分的了解。

其次,是制定审计方案,其基本内容包括: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以及相关环境;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分析;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时间和进度安排;审计人员构成和安排;具体审计项目和准备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的基本框架。

(3)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

绩效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支持审计意见和结论的证明材料,其收集过程是紧紧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同时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等方面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鉴定,最后通过整理,将零散的审计证据按照逻辑性组织起来,分析得出某些意见和结论。这些意见与结论为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写奠定基础。

(4)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审计人员可以得出初步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形成审计报告。在上交绩效审计报告前,为降低不当审计建议和结论的风险,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征求专家意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充分征求其意见,复核、修改审计报告。

(5)后续跟踪检查

绩效审计报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会形成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绩效审计的贡献所在。因此,其建议是否得到执行,有必要在审计结束后进行后续监督;同时,如果发现审计决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审计建议执行脱离实际,应进行修改甚至废止。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Pollitt.Performance or compliance?: performance aud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25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课题组.中国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34-135

[3] 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2006,4期:20-23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县级;绩效;审计;关系

近年来,绩效审计逐步在县级审计机关不断推开。由于绩效审计在县级层面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开展难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确保绩效审计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

1.“一阵风”和常态化的关系。当前,许多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来自上级审计机关考核推动,而不是来源于内生动力。在上级将绩效审计纳入考核体系并逐年加大考评比重的“指挥棒”指引下,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绩效审计工作逐步驶入正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单位和人员对审计转型的认识还不到位,把上级审计机关的推动看做是“一阵风”,对上级的各项部署要求被动敷衍应付。实际上,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加快,对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面临的环境也要求传统的审计思路必须转型。在当前新形势、新情况下,越来越凸显出实施绩效审计是县级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逐步深化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断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做到目标上坚定不移,工作上强力推进,在审计计划安排上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在审计报告内容中体现绩效审计的内涵,在审计成果转化上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效,在考核考评中体现有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导向,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份量,常态化推进绩效审计工作,不断把绩效审计工作引向深入。

2.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少数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在原有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简单添加一点绩效评价的内容。在他们脑海里,绩效审计好似财政财务收支改头换面,还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想法把绩效审计简单化,没能准确把握绩效审计实质。在这种不良思维指导下,绩效审计发挥作用和效果无异于杯水车薪。县级审计机关和人员要正确处理好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必须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细致把握准两者之间的界限:绩效审计并不忽视审计对象的真实合法性,而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绩效审计并不限于检查财政财务收支,而且也检查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绩效审计并不仅仅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某个方面,而是常常兼而有之、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拓展;绩效审计并不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单一地就事论事,而是联系地、辩证地、综合地审究考量。县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在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不断规范绩效审计操作行为,综合审究和考量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工作效能、政策效果,逐步走出了一条契合绩效理念、顺应审计规律的绩效审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