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1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挖掘其在发展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方面的潜力,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感受“我成功”的愉悦,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加强幼儿“我行”的信心,积极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未来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竞争、创新意识与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如斗鸡、跳皮筋、捉鱼、跳房子、捉迷藏等,都带有一定的竞争的性质,参加游戏的每位幼儿都会面对失败或输赢,尽管游戏本身是愉快的,但面对游戏中的失败,他们会产生挫折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个人情况处于不安、烦躁的状态之中,他们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各种困难或暂停游戏。但幼儿都有好胜的心理,生动有趣的游戏又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自身的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要培养幼儿的勇敢品质,必须教幼儿知道什么是勇敢。勇敢不等于蛮撞和冒险,有的孩子喜欢做一些自己认为很勇敢,但却比较危险的事情,这时,教师除了要及时阻止幼儿的这种冒险行为之外,还应该让幼儿了解其中的危险性,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勇敢和冒险、蛮撞的区别,认识勇敢的真正含义。幼儿时期,孩子们经常出现遇到困难逃避的现象,小班尤为明显。有的幼儿明明通过努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由于害怕在某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不想做、不去做。

情景一:民间体育游戏《跳房子》中,要求参加的幼儿,不仅能双足跳,而且要能够单足跳,在后来的改编游戏中,要求孩子在单足跳的同时,在另外一条腿的弯部夹沙包等物品,并且要求不能掉下来。这个游戏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旦腿部的物体掉下来,就算失败了,所以许多孩子在游戏之前,都积极地训练单足跳,单足夹包跳。一次游戏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尽情地玩,突然在一个角落里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我发现天天坐在地上,双手捂着眼睛在哭呢?我以为是谁伤了她的眼睛,连忙跑过去,拉起她的手问:“天天,是谁伤着你了?”“不是,老师,我学不会单足跳!我不能玩跳房子的游戏!”说完又哭了。我拉起天天的手,说:“老师有一个办法,你只要站起来,马上就会单足跳了!”“真的?!”天天半是相信半是疑惑地站起来,我和她双手相牵,用单足跳起来了,天天能熟练单足跳了。在她沉浸于单足跳的快乐中时,我悄悄放开了她的小手,她自己也能单足跳了!我大声说:“天天,你自己已经学会了单足跳了!老师为你高兴!”

反思:在有些时候,孩子们因为一时的耐性不足,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用手拉一把,会给孩子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上面的案例中,天天其实已经作了大量的练习和努力,只是在时间上,她有点等不及了,对自己产生了“我不行”的失望感,在老师的及时帮助下,她很快就能自己单足跳了,同时也产生了“我行”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所以孩子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帮助的,鼓励对胆小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时地鼓励能使幼儿增加信心和信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对于那些胆小的孩子就应该倍加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真行”、“你真棒”。

二、给幼儿“我成功”的体验,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民间体育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自我学习、发展创新的过程,能否顺利游戏,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及对同伴的监督,幼儿必须在游戏中及时调整自已的动作,注意吸取别人成功游戏的经验,才能取得下一次游戏的胜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同伴的长处,判断同伴的失误,学习主动性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幼儿在自已游戏过程中还会不断尝试新动作、新玩法,以提高自身游戏能力,更能刺激其他幼儿,想早日学会,展开游戏的主动性日渐提高。

情景二:我们通常在秋季到冬季的时间里,让孩子参加拍球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根本不能掌握小小的球,有些孩子说:老师,我的球又跑了!我们老师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拍球,一边用语言鼓励孩子们要不怕失败,坚持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拍球的训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许多的孩子都熟练地掌握了拍球的技巧,纷纷跑到老师的面前,高兴地说:“老师,你快看!我会拍球了!”孩子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在我园举行的拍球比赛中,一个孩子在3分钟内拍出了五百多个的好成绩;孩子们掌握了单手拍球后,我们又启发幼儿训练了双手拍球,和单手拍球一样,孩子们也经历了不会――较熟练――熟练――很熟练的过程,在双手集体比赛中平均都在2分钟之内拍出了近四百个的成绩,活动中,孩子们除了体力得到了锻炼,右脑得到了开发,充分体验了成功,增强了参加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2

关键词:幼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作用;标准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施教者,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里发展和行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是当前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新时期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首先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用耐心、爱心对待别人的孩子:当孩子在取得可喜的成绩时,我们要积极的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当孩子有所进步时,我们更要给他加油鼓劲;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也不要对着他们大吼大叫,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它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说脏话、吃零食、乱串班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幼儿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教师心理健康,具有豁达、开朗、善良等优秀心理品质的教师会给幼儿以健康的心理支持,从而形成教师和幼儿间良好和谐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可通过自身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要在提高幼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把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范畴,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热爱幼教事业。能认同自己的幼教角色,对幼儿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并充满信心和情感。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成功与失败,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也不会消沉。

3、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共事相处,才能立身处世。它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虚伪、嫉妒。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共动中表现为老师与幼儿关系融洽,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4、有顽强的自制力。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态度严肃认真而又诚恳明朗,处理果断又以理服人,积极和善的态度中蕴藏着最好的机会,对该追求的目标一定要追求到底,有顽强的自制力。

三、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

1、性格差异对幼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科学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势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①性格外向的教师,一般遇到事情会不假思索,处理问题过于武断,往往导致出差错、办错事;相反,性格内向的教师则不善于交往,不善于发泄,造成猜疑心重,丧失自信,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最后造成性格孤僻,心理疲惫。

2、自身修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身修养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阅历、处理事情的能力。如,自身素质高的教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会给幼儿传授一些课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自身素质低的教师,缺乏自信、不善于学习、不思进取,遇到事情总是找客观原因,天长日久变得自卑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3、压力过重带来的影响。在幼儿园女教师占大多数,她们既要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又要担起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由于压力过重,使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比如,有些教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要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深怕别人超过自己,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吃不消。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4、处理家长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们皆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理解与尊重、友情与支持,而幼儿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与家长,良好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这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不协调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情绪紧张、心情郁闷,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家长的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会使教师感到空虚无助、痛苦,使身体健康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②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等。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前提,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对他们自我保护概念的形成及相互帮助的确定,为此,应该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到日程上来,园内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

3、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弹性思维和辩论思维。客观事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都有一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态为转移的。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3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4

关键词:身心健康 自我保护 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发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主要包括:

(1)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橫向比较。

2.2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3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5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成因;理念;操作要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53-03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生活条件、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所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或制约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无外乎生物遗传和心理社会两大方面,今天的幼儿要比他们的父辈承载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也有其客观必然性。

1.经济小康的附带效应。物质文明本来是好事,但对幼儿教育却有它消极的一面。在贫穷年代小朋友容易满足,即使一颗糖果也可令其欣喜若狂。而现在小康之家丰衣足食,更有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致使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小小的“物质刺激”根本看不上眼,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好像只要有钱就行了。

2.隔代教养的片面结果。幼儿家长正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代管,转移了自己的义务。而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护,忽视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条件,使这些幼儿在自主、自立、交往和心理承受等能力方面出现欠缺。

3.独生子女的普遍封闭性。由于缺少游戏伙伴,同龄交往经历偏少,回家后也只是与电视为伍,造成部分小朋友性格孤僻,来幼儿园后胆小内向,不知道人际互动,缺乏合作精神。

4.家长期望值过高。现代社会的高学历趋向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往往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过早把自己求学的遗憾投射在孩子身上,不断要求学这学那,希望获得间接补偿。高压之下孩子一进家门就不得不开始忙乎,一出家门则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到幼儿园后难免任性放纵。

5.自我中心的不当强化。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幼儿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不错,自我表现欲望也很强。有的小孩总觉得自己聪明,希望得到不断肯定,只要老师没有给予特别重视,他就会以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因而情绪低落或者故意捣乱以吸引老师注意。

6.应试教育的消极误导。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莫过于强调成材而忽略成人,致使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幼儿教育主要就是知识的输灌和能力的训练,而根本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愉快体验的积累。思路错误是最严重的错误。不顾时展的客观要求,忽视幼儿心理活动的年龄特点,违背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必然影响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

二、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

尽管真正罹患心理障碍的幼儿毕竟还是少数,但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离问题确实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因此对全体幼儿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实践的成功首先取决于理念的科学,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不等同于只是在幼儿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推动行为的心理基础。基于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理念建设入手,先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完成心理健康的基础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原则给予我们的一条启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我们眼中的班级和课堂,是以游戏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成长,陪伴学生成长。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而是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才能通过自然而然的良性互动达到我们的预想目的。

2.切实把握真挚师爱的精神实质。真挚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所特有的自觉之爱,它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操。它比母爱更理性、无私而伟大,比友爱更公正、纯洁而神圣,由于它的职业性、原则性和广博性,因而具有无可替代的激励、感化、互动和榜样功能,可以体现出最恰当的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以及期待和鞭策。

3.努力奠定幸福愉悦的人生基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奠定幸福愉悦的人生基础。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准备时期,类似于文章的开首。幼儿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启蒙阶段,理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育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从而奠定幸福愉悦的人生基础。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具有幸福感则是公认幸福人生的基本要义之一,我们就是要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快乐源自心灵,如果自小就是一个快乐的孩子,长大之后就容易成为一个快乐的、终生拥有幸福体验的人。

三、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操作要领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特提供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领供大家工作时参考:

1.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在幼儿入园前,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家访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时间,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教师还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幼儿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在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拉拉手、抚摸、拥抱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3.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4.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6.在幼儿面前应时刻保持抖擞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不对幼儿发火。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尽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教师会失去理智,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教师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7.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学习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8.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称心理教育课)。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健康持续地发展。

9.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则难度就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

10.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因为,一是幼儿的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及其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幼儿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二是当前幼儿的家长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及时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幼儿教师应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幼儿将后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一词出现在现代教育的理论和教学的过程当中,与幼儿的教学方法、教育目标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本质是指对于幼儿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方法进行思维上的启发,从而达到幼儿主体能够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心理健康自古以来就被看做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的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能够独立的生活并且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正确认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调查,全世界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人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面对这样的数据,很多人都会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心理学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分析发现:人的幼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将影响他成年后的心理是否健康。所以,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我们把幼儿健康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幼儿正确思想、行为、心理形成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幼儿教师要看到自己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幼儿施加正确的引导和启蒙,让幼儿可以健康、快乐地提高和不断地进步。这是幼儿教师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体育活动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幼儿身体体能状况的影响

幼儿的体能是由于幼儿先天性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幼儿的体能先天比较强,好运动,这就让这些幼儿在运动方面非常有信心,表现出来的也是非常积极和主动;而有些幼儿他们的先天体能比较弱,身体素质差,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完成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因而,他们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表现为行为消极、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我班的康康小朋友就是非常地健康,他们体能在班级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各种体育运动用他都能够非常轻松地完成,这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老师让跳远或者做其他运动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很积极踊跃地参加和示范。但是优优小朋友就是一个体能相对而言比较弱的小朋友,她总是不敢尝试各种体育运用,不是跳不起来,就是跑不动;要么就是行动缓慢。相比之下她在体育方面就表现得有些自卑和消极。体能的差异让幼儿对体育运动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2.家长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在教育幼儿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幼儿、尊重幼儿、解放幼儿。让幼儿能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正确通过教育、指导。我们要将幼儿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对待。在目前的教育中也提倡“因材施教”,这就是要求父母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能够在一个适合自己的接受能力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不断地形成正确的心理。

有的家长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可是有的家长却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看到自己家孩子的短处,他们处处都希望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有时家长可能就会说出一些贬低自己孩子的话语,这就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和伤害。一次在广场玩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我班的两个家长带着孩子在玩双杠。一个小朋友可以自己爬到双杆上,并且直接很大胆地蹦下来,可是另一个可以爬上去但是却不敢往下蹦,甚至不敢松手,他每次下来的时候都要喊妈妈抱我下来。家长就很自然地说了一句:“你真笨,看看人家。”家长的话可能是无心的,但是在幼儿的心灵上却留下了很大的影响。一种积极乐观,自我肯定的心理和一种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的心理就在家长的评价中形成了。

三、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1.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幼儿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师所教授的体育运动项目,就会增加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评价,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可以肯定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活动中渗透对于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感染和启发,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增加幼儿的自我意识。

2.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天性也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体育运动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在运动中的快乐和喜悦是幼儿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他们在快乐会促进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让幼儿可以快乐茁壮地成长。教师也要起好带头作用,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运动中,幼儿的良好情绪的形成是自发的,无意识地,这也会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矫正幼儿心理障碍

面对有些体育运动项目,有些幼儿可能会有望而生畏的心理,他们会采取躲避和逃避的心理去看待这些体育运动,对他们产生一种心理障碍。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正视这些体育运动。看到体育运动的好处和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矫正幼儿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对幼儿进行鼓励、鼓舞,让他们能够增加信心,产生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动力。教师的肯定会促进幼儿的进步,来构建幼儿积极的心理定势,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让幼儿可以大胆地进行体育运动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鼓励幼儿、帮助幼儿,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思想。幼儿教师要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幼儿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儿的胆却,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许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让幼儿可以进步的更快。

参考文献

[1]王秀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成功(教育).2011(03)

[2]田蜜.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3]姜一菲.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12)

[4]唐艳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5]杨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2010(09)

[6]刘月平.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0(21)

[7]吕文静.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