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护理措施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1

【摘要】:新生儿由于其生理功能调节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新生儿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关心呵护,以积极的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预防措施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长对医疗和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从入院到出院均由护理人员操作进行,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能出现差错,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儿科医学知识及专业护理技术,还要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病儿的安全。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新进医护人员培训时间短,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家属产生不安全,不信任感。新生儿无陪护,无语言行为表达能力只能以哭闹表达不适。由于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如配奶、喂奶、换尿布、婴儿沐浴、暖箱和光疗箱的使用都由护理人员完成,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如配奶污染,发生胃食管返流而窒息、体温不升,烫伤、皮肤压疮、坠床、针刺伤、暖箱、光疗箱温的骤变、穿刺取血后压迫不到位等都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患儿异常哭闹时未能及时评估。

1.2环境:新生儿对外界的抵抗力差,而病区不能严格区分感染、非感染病房,由于患儿多,环境消毒不及时等,特别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医护人员忙于诊疗和护理,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可危及生命。

1.3新生儿病房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新生儿监护室无陪护,因此护理工作量大且繁杂、琐碎,输液时间长,液体易外渗需重新穿刺频率高。婴儿啼哭加上各种监护仪器噪音得不到良好的身心调节,久而久之将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反感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1.4药物外渗:新生儿患者大多数是危重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全身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入量不能满足机体基础需要量,经常需要静脉输注渗透压高的液体以提供热量。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用多巴胺、多巴酚酊胺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由于新生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既增加工作量,也给患儿带来伤害。

1.5其他:新生儿腕带脱落,化验单与抽血条码不符,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使用非医学术语,记录缺乏连续性,医护记录不吻合等.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生儿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新生儿护士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与患儿家属的语言沟通技巧,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让家属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定期进行专科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年轻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减少由于技术不熟练造成的安全隐患。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防止配奶污染。喂奶时不可离开患儿。患儿沐浴时,注意水温及安全。抽血标本时,防止新生儿坠床,同时压迫抽血部位以不出血为止,并动态观察抽血部位有无继续出血。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远红外抢救台,按时测量体温,并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整箱温。患儿异常哭闹时及时评估找出原因给予及时处理。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做到:a.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每天进行擦浴,病情允许后每日沐浴.b.及时修剪患儿指甲,以防划伤皮肤;c.新生儿皮肤相对较薄,要尽可能少用胶布,清除胶布时动作轻柔;d.做好关键部位皮肤如关节、颈部、臀部的护理。e.加强脐部护理,发现感染及时处理.

2.3加强院感管理: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以防交叉感染。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血液、体液等戴手套,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做到“每触必洗手”。病室保持清洁。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4帮助护士减轻压力:医院领导重视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护理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新生儿护士以肯定的评价,减少监护室噪音,减少工作量。

2.5输液部位的评估和观察:新生儿输注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之前,首先加强局部静脉状况和全身情况的评估。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按医嘱要求的滴速,加强巡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渗漏、肿胀、若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渗漏部位予以硫酸镁湿敷或酚妥拉明局部湿敷,并积极观察变化。

2.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腕带识别制度: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分别进行,避免同时脱掉多个患儿的衣服,清洗完后应及时核对新生儿腕带有无脱落和是否正确.抽血时必须两人核对化验单和抽血条码,并进行登记.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要求护士理论扎实,遇到问题要请教,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科内成立质控小组,质控员每天检查并登记护理工作中的缺点和漏洞,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每个月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安全,护理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消除不安全因素,加强团队合作,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充分认识到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是保证护理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4]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97-98.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临床护理措施 回顾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娩出母体后1min,只有心跳而没有呼吸或有规律的呼吸尚未建立的缺氧状态,可能致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或颅内出血等,是新生儿出生24h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是产科临床中新生儿危象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引起新生儿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是脑瘫,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发生率占4.7%-8.9%[3],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窒息就要及时复苏抢救和精心护理。现将近两年来我院产科出生的233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和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近两年来我院产科出生的发生窒息的40例新生儿全部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窒息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婴18例,女婴22例;胎龄≤36周(早产儿)的有9例,胎龄在36-42周(足月儿)之间的有23例,胎龄≥42周(过期产儿)的有8例;体重4000g的有7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5],轻度窒息(青紫窒息)评分为4-7分,有36例;重度窒息(苍白窒息)评分为0-3分,有1例,其中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者有2例,颅内出血者1例。

2.复苏和护理

2.1复苏:产房的医护人员往往最先看到新生儿发生窒息,因此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判断是窒息新生儿复苏的关键,产房护士在每次接生前都要做好复苏的护理准备,以便新生一出生就可以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复苏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默契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窒息新生儿5min内复苏的成功率,减少窒息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新生儿复苏过程分为A、B、C、D、E五个程序:A为气道通畅,包括清楚新生儿口、鼻、咽及气道的分泌物,将头尽量后仰;B为建立呼吸,弹新生儿足底用刺激促使其呼吸出现,用氧气面罩给氧或人工呼吸给氧,重度窒息者应行气管插管,密切观察新生儿氧疗效果并注意有无氧中毒症状;C为恢复循环,行胸外心脏按压;D为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后遵医嘱及时正确的给予纠酸、扩容剂等药物;E为评价,复苏的有效指征包括新生儿自主心跳恢复可触及心尖处的搏动和股动脉处搏动,恢复自主呼吸,面色转好,无发绀表现,瞳孔缩小,恢复对光反射,出现角膜和睫毛反射。每一步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护理准则实施,动作要轻柔。

2.2临床护理 (1)做好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复苏后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复苏后的新生儿在最初的24h内随时有再发生窒息的可能性,所以在新生儿复苏后采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密切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2)保暖 新生儿出生后的室内环境温明显低于母体内的温度,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处于低于母体内温度的环境中时因为寒冷而增加耗氧量以提高代谢来产热,因此复苏成功后的新生儿要立即放入暖箱或红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并严格按照新生儿的日龄和体重来调节合适的温度,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以及是否脱水,如果有脱水要及时调节液体输入量。(3)继续给氧 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任然需要继续低流量给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护给氧的流量,待新生儿青紫色消失或者呼吸平稳后可停止给氧。(4)合理喂养 适当的延迟哺乳,因为新生儿的胃肠道对缺氧很敏感,缺氧可引发肠梗阻、胃肠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另外,新生儿还可能因为相关神经受损,允吸和吞咽与呼吸不协调还可引起呕吐。轻度窒息的新生儿宜24-48h后喂养,重度窒息者宜48-72h后喂养,根据不同新生儿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喂养时间和方式,包括吸奶嘴喂养法、滴管喂养法及胃管喂养法等,不可强迫喂养新生儿。(5)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或一些并发症,在实施护理措施时要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新生儿皮肤细嫩,特别要注意保护眼部、脐部、臀部和外阴等部位的皮肤,进行护理工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皮肤破损。新生儿的床单和衣物要勤换勤洗保持清洁干燥,每个新生儿洗浴时的用品一人一套避免交叉感染[6]。合并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可稍微抬高肩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新生儿头部;合并有吸入性肺炎的新生儿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还要定期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引流。(6)保持安静 为保证新生儿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病房内要避免噪音和较强的光线,多种护理措施和治疗措施集中完成,以免时常打扰新生儿休息而哭闹不休,动作尽量轻柔。(7)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新生儿家长的,耐心详细地将病情、医学知识以及预后解释给新生儿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特别要给予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经常向他们介绍专业科学的育儿知识,使他们能够尽早的熟悉照顾新生儿的状态[7]。

3.结果

新生儿出生:102人。男婴:50 女婴:52人

新生儿缺氧窒息:40人 。死胎:8人 我们医院没有心电监护仪,暖箱或红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但在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经过及时的复苏抢救和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有38例窒息的新生儿治愈。

4.讨论

发生窒息的新生儿采取及时正确规范的复苏抢救和加强复苏后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发生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护理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结合新生儿生理特点,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所以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及其重要,对提高窒息新生儿的治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总之,医护人员除了加强窒息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和熟练掌握复苏和复苏后精心护理操作外,只有整体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才可能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2]马洛凤,李 颖,王 埅,等116例新生儿窒息抢救与护理体会[J].实用 护理杂志,1997,13(6):314.

[3]左启华.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2.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5]莫玉琼.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J].贵阳医学院医报, 2002.27(3)278-280.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4

【摘要】目的:对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工作的操作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方法: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全部病例均接受如文中所述的护理及急救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的145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状态稳定,未发生转运途中死亡的现象,成功率达到了100%。结论:只有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相关设备的完备及精良程度,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工作的效果才能得到更多的保障,自身才能得到基层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拥护与欢迎。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

在对危重新生儿的急救工作中,转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转运并不是简单的将危重新生儿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连续的、全程监护的过程,成功的转运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次研究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对此项工作的操作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婴儿为1056例,女性婴儿为394例。有914例胎龄小于37周,536例胎龄大于37周。转运日龄<1d的有1042例,>1d、<3d的有204例,>3d、<7d的有116例,>7d的有88例。12例体重小于1kg,934例体重小于2.5kg、大于1kg,516例体重>2.5kg。全部病例的往返时间在0.5~5h之间。

1.2 方法

1.2.1 联络方法: 我科每日的新生儿转运工作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全天候24h负责,值班医生负责携带专线电话。若接到转运请求电话,则在弄清楚具体地点及简要病情后通知接诊医生、护士及司机,救护车最多在5min内出车,途中使用移动电话与相应的基层医院保持联系。

1.2.2 救护车内的设备配置: 救护车内常规的设备配置为史缔芬尼呼吸机1台、德尔格转运温箱1台、手提式监护仪、两筒氧气、头罩、各类气管导管、喉镜、微量注射泵、负压吸引机、复苏囊、约束带、沙袋及备有各种型号穿刺针和药品的急救箱。

1.2.3 转运急救方法: 达到转诊医院后,护士会将监护仪、呼吸机、已经预热的温箱带到患者床边,出诊医生则向主治医师索要患者病历并检查病情,以便使对病情的评估更加准确。

(1)呼吸道清理: 将患者胃部、口鼻腔内的容物及分泌物清理干净,避免治疗过程中发生呕吐或返流。

(2)输送氧气: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使用鼻导管或头罩予以输氧,若持续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效果,则换用呼吸机机械辅助或持续气道正压呼吸的方式进行输氧。

(3)建立静脉通道: 设置静脉留置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如纠正体内酸碱失衡、降低颅压、镇静等。

(4)监测体征:通过使用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参数进行严密监测。

(5)使用温箱:待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后,将其置于温箱内并进行固定。

上述处理工作结束后,就可以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络及协商,取得同意后,将患儿转移。进入NICU 0.5h之前,通过移动电话要求病房将所需治疗物品准备齐全。转运工作结束后,完成交接班相关事宜的处理,补充此次转运所消耗的物品,对相应的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备下次使用。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145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状态稳定,未发生转运途中死亡的现象,成功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病情的稳定对于预后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转运全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患儿病情的稳定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这是转运工作的原则,也是其根本目的。

3.1 患儿体温的保持: 若患儿的体温降低,就容易诱发或加重肺出血、硬肿症、呼吸暂停、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和缺氧等问题。尤其是那些早产的、体重较轻的患儿,他们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成熟、皮下脂肪厚度不足,容易因外界温度降低而出现体温下降。因此保温箱的准备及预热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对箱温进行合理选择,一般为<1kg者34~36℃,<1.5kg、>1kg者32~34℃,<2.5kg、大于1.5kg者30~32℃。

3.2 低氧血症的预防: 低氧血症的出现将会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和机体组织缺氧,尤其对肾脏、大脑、心脏的损害非常严重。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全,呼吸暂停、呼吸浅慢、呼吸不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建立可靠的氧气输入通道对于确保患儿病情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生可根据患儿的血氧饱和程度及呼吸情况对氧疗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450例患儿中,有194例采用机械通气、162例采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95%以上的患儿在应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后,都能将血氧饱和度控制在85%~95%的水平。

3.3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及监测: 有效的护理和监测能够为转运成功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保障,这就需要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水平,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转运过程中,对患儿的呼吸、意识、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肤色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各种导管的脱落,确保经脉通道的顺畅,及时补充药剂,使患儿的循环血容量得到有效保障。

医护人员较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精良与完备是转运成功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利于危重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也有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可以说,正是“流动的NICU”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更多保障,才能使自身受到患者家属及基层医院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聂春霞.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16):70-71.

[2] 杨庆、张冬梅.危重新生儿转运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6):696-697.

[3] 梁冬梅.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J].2011,(3):3584-3585.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手术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63―02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出生日龄8h~27d。先天性巨结肠18例,肠穿孔3例,肠套叠2例,先天性闭锁4例,先天性食道闭锁2例,先天性骶尾部巨大脑脊膜膨出1例,先天性幽门肥厚2例。17例患儿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3例合并肺炎;5例合并两种以上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最长4h,最短1.5h。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上的准备 病儿接触陌生的医务人员,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每个医务人员都要热情地关心和主动地接近他们,同他们建立起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对病儿的任何恐吓,都将引起不良的影响,应绝对禁止。

2.1.2 全面的检查 手术前对病儿要做全面的了解,如营养情况、血红蛋白及心、肺、肝、肾的功能等。一般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作出正确的估计,对病情较重或须实行较复杂手术时,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营养不良、贫血,应待营养和贫血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行手术。

2.1.3 术前禁食 婴儿的新陈代谢旺盛,术前过长时间的禁食,不但可以引起病儿饥饿和不必要的吵闹,且能减少体内糖的储量。因此,除了确有必要禁食者外,婴儿仍应维持每4小时喂食一次的习惯。最后一次食物,应于手术前4小时喂给,因婴儿的胃蠕动力较强,一般4小时内即能将内容物 完全排空,故不至在麻醉时出现呕吐。

2.1.4 给予维生素 维生素的缺乏常能降低病儿对手术的抵抗力,且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维生素A、D的缺乏,可产生术后喉痉挛及惊厥;维生素B1缺乏可促成心力衰竭,并延长肠麻痹时间;维生素C不足则影响切口愈合,易发生切口裂开。因此,术前在一定时间内给予足量的维生素是完全必要的。

维生素K不足则易出血,新生儿因暂时性凝血酶原过低而有出血倾向,故术前均应给予维生素K。此外,有黄疸者,也应给予维生素K。

2.1.5 抗生素的应用 必须慎重考虑,不可滥用。除对感染性疾病应给予抗生素外,对婴幼儿或施行较复杂手术的病儿,术前也应给予抗生素,以控制潜伏于呼吸道内的细菌,防止肺部并发症。对施行结肠或回肠手术的病儿,应于术前3d投予链霉素或新霉素及灭滴灵,以控制肠道内的细菌。

2.1.6 保温和吸氧 此点往往易被忽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可因体温过低而死亡。因此,新生儿入院后应及时送入新生儿室或保温箱内,并给予含饱和湿度的足量氧气。

2.1.7 胃肠减压 胃肠道手术的病儿,一般于术前应放置胃肠减压管。

2.1.8 输血准备 手术较复杂,估计术中出血较多时,应于术前作好输血准备。

2.1.9 清洁灌肠 结肠手术的病儿,术前应用等渗盐水行清洁灌肠,不宜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灌肠,以防发生水中毒。

2.1.10 皮肤准备 手术前日应洗澡或擦洗,以保持手术区清洁。一般不必剃毛,因小儿皮肤细嫩,汗毛较少,且不合作,易造成损伤。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全麻后,患儿易发生呕吐,有引起误吸窒息的危险,故于清醒前,须有专人护理。对新生儿或早产儿术后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免粘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重危病儿或复杂手术后尤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切口敷料可用橡皮膏封闭固定,外加绷带包扎,或于敷料外面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病儿自己将敷料撕脱或被大小便污染。敷料一旦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有胃肠减压者应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直至肠鸣音恢复自排气为止。在减压过程中应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以便及时补充。

2.2.2 术后饮食 术后饮食调节适当,能促进病儿早日恢复健康。如进食过早可引起术后腹胀等并发症。不适当地限制饮食,不但影响病儿营养的摄入,且因饥饿、哭闹而增加消耗,影响切口愈合。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全麻后6小时可给糖水,如无呕吐,可开始给流食。如病儿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时,可适当输液。

2.2.3 环境温度的保持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血管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臻完善,调节功能不全,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熔点高,当环境温度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及感染等情况可使体温降低;(1)灌肠期间皮肤暴露时间长,因此可使体温降低;(2)术前新生儿采血困难,使皮肤暴露时间长,术前皮肤消毒及体腔暴露热量的散发等,又可使体温下降,不仅可以引起皮肤硬肿症,同时还可并发其他疾病。因此操作中保证室内适当温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工作环境需要的室内温度与患儿所需温度相差较大,操作中难以调节两种温度。为了保证患儿适应的温度,我们使用FXQ3-型远红外线保温操作台当操作床[2],患儿始终是暴露在远红外线烤灯下,温度保持在35℃,这样既可保证患儿手术时的温度,又可调节室内温度,另外护理,也有利于观察呼吸、循环的变化。

2.2.4 静脉的选择 新生儿静脉较细、短,本组患儿又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营养不良等,血管充盈程度不理想。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失血。因此,术前应选择适当部位的静脉及型号合适的穿刺针保证静脉通路。本组有4例患儿选择内踝大隐静脉部位穿刺;肘部静脉穿刺4例;颈外静脉穿刺1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头皮静脉穿刺2例;耳后静脉穿刺2例;腕部静脉穿刺1例;均使用Intima24号“Y”型尼龙静脉留置针穿刺,保证了血液及液体的输入。

2.2.5 静脉输液通道的观察 新生儿身体较小,为了保暖新生儿包裹的非常严密,可影响静脉穿刺部位的观察,还可影响静脉的通畅。我们自制了一个长15cm,直径10cm的半圆型木架,将穿刺部位的肢体固定好后,上面放自制木架做支撑,以免肢体受压,输液过程中可随时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情况。输液管道液时着重注意调节好滴速,以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2.2.6 的摆放 患儿的摆放很重要,既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还要方便操作和护理。本组患儿中有一例患骶尾部脑脊膜膨出,约10cm×8cm×4cm大小,患儿自出生后始终不能平卧,手术后患儿半侧俯卧或俯卧位,应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腋下垫一软垫,空出胸部保证心脏不受压迫;上面一条腿下垫一长软垫,将肢体托起保持患儿腹式呼吸;骨盆两侧用软垫垫好固定牢靠以防术后患儿扭动。平卧位时,肩下垫一软垫使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手术后注意按摩受压部位,以保证局部的血液循环。

2.2.7 防止皮肤损伤的方法 婴儿出生后皮肤的角质层很薄,易擦伤、糜烂而导致细菌感染。消毒液及尿液浸泡皮肤可引起损伤,,因此皮肤护理十分重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插入尿管,因此应注意尿液的收集。男性患儿尿道口处接一保险套收集尿液;女性患儿用HERENCO牌小儿尿袋贴于会收集尿液,臀部下垫一防湿纸尿布,防止冲洗水浸湿布单;术前皮肤皱褶处涂以消毒凡士林软膏以免皮肤沾水。

2.2.8 胃管的置入 本组15例患儿术后均不能进食,需鼻饲及胃肠减压。术前患儿清醒不能配合胃管的置入,因此需要在麻醉后置管。本组患儿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后置入胃管。方法:气管插管后,用喉镜暴露咽腔用插管钳夹住胃管慢慢送进食道,不但对患儿刺激小且能一次插管成功。由于患儿鼻孔小,小儿胃管还略显粗,我们选用8号导尿管做胃管使用,经实践证明粗细、长短均适合。

3 结论

做好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首先要了解新生儿的发育特征,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才能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全面,配合准确。我们采取了以上措施,避免了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消除了引起皮肤损伤的隐患,全麻后插入胃管减少了对患儿的刺激,静脉通路保证患儿的术中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新生儿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护理;

【中图分类号】R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5-02

1新生儿窒息原因

1.1母体因素应用、低血容量、低血压、过度通气、通气不足、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功能障碍、高龄产妇、感染、免疫障碍、遗传缺陷等,可致胎盘血流障碍,胎儿宫内缺氧,如长时间未能纠正,会使胎儿呼吸中枢受损,从而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1.2胎儿因素各种药物对胎儿呼吸的抑制、多胎、脐带过长或过短、脐带打结脱垂、宫内发育不良、畸形、羊水异常等。

1.3新生儿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误吸、各种疾病、畸形。

2临床表现

2.1胎儿宫内缺氧表现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减慢或不规则;羊水呈绿色、黄绿色或含有胎粪。

2.2新生儿窒息表现运用Apgar评分法,针对新生儿心率、呼吸、喉反射、肌张力、皮肤颜色进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无窒息。

3术前准备

对于每一次剖宫产即使预计正常,也要做好复苏准备:(1)每一例剖宫产都应有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2)准备全套复苏器械,并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3)远红外线辐射台,温度调至37~38 ℃,它能保持新生儿恒定的正常体温;(4)复苏药品,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甘露醇、纳洛酮、地塞米松等;(5)复苏要及时。

4抢救与护理

4.1胎儿宫内缺氧时,应给孕妇吸氧,左侧卧位,遵医嘱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等,配合麻醉师做好麻醉,如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应置孕妇于左侧头低位,必要时将胎儿移向母体左侧,动作要敏捷,安全。

4.2在抬头娩出、胎肩未娩出子宫切口前手术者即用手挤净鼻咽部黏液和羊水,然后再娩肩,在助手断脐的同时,用新生儿吸痰管吸出咽部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当确认呼吸道通畅而仍未啼哭时,可用手轻拍新生儿足底刺激啼哭以助肺扩张。若胎儿娩出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仅有心跳,要立即进行抢救复苏,迅速用纱布擦干新生儿身上的羊水,放到辐射保温台上,摆好。

4.2.1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时,新生儿取仰卧位,可在其肩胛下垫一块敷料,将肩部抬高2.0~2.5 cm,颈轻度后伸[2]。

4.2.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如果呼吸道通畅后仍无呼吸,应立即促进自主呼吸,可给予短暂刺激,如拍打足底或快速有力地拍打背部,挤压胸部,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通常1~2次能刺激呼吸。如果仍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下一步抢救。

4.2.3简易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将面罩对准患儿口鼻部挤压气囊,用力要均匀,不可过大,以患儿腹部微微隆起为准,20~30次/min,一般轻度窒息新生儿都可恢复。如仍无呼吸,且Apgar评分0~3分,应按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3]。

4.2.4气管插管重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缺氧严重,需立即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而插管时,有一位配合默契的助手显得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用1号喉镜片,早产儿用0号喉镜叶片。根据新生儿体重情况选择气管导管及插入深度。插管者站在新生儿头侧,使其颈部适当仰伸,一手拇指推开新生儿的下唇及下颌,另一手持喉镜插入声门,随后取出管芯,置入口塞,小心退出喉镜,保留插管,可用长胶布将口塞、导管一并固定于口旁。插完管后即吸出阻塞气管的分泌物,接上复苏囊开始人工呼吸,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方可停止[4]。

4.2.5维持正常循环如心率少于60次/min或心率60~80次/min且无上升趋势,甚或心跳停止,应立即经100%氧气进行有效人工通气15~30 s后给予胸外心脏按摩。双手拇指法或单手双指法按压两连线与胸骨交接下方即胸骨下1/3,按压压力要适当,一般使胸骨下陷深度为1.5~2 cm,频率为120次/min左右。胸外按压时最好三人参与抢救,一人位于新生儿头侧面罩给氧,另两人位于新生儿左右侧或足端进行胸外按压或给药。多数患儿能在短期内建立自主呼吸,然后给氧吸入。[5]

4.2.6药物治疗如新生儿呼吸有药物抑制情况,应遵医嘱使用纳洛酮。无药物抑制时评价心率,如心率低于60次/min,应按压心脏,无好转,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必要时每5 min重复一次,心率大于100次/min时停止给药。

4.2.7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出生时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也会突发呼吸抑制,复苏成功后有时还会反复,因此护士有必要严密观察新生儿。(1)意识状态、呕吐物及面色;(2)呼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吸气三凹征,呼气性;(3)心率;(4)肌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

4.2.8其他对症处理如保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纠正酸中毒、扩容、早期干预。在实施抢救过程中要求做到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准确无误。

5体会

5.1苏步骤按ABCDE进行,A:尽量吸尽呼吸道黏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D:物治疗;E:评价。新生儿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临床恶化顺序为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复苏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6]。

5.2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对新生儿保暖。因为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7]。同时要求做到及时、快捷、有效、分秒必争,5 min及以后评分是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要尽可能在5 min内改善Apgar评分,进而降低窒息婴儿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405.

[2]何玉琴.新生儿窒息6例复苏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0):119.

[3]李雪梅.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91.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

[5]郭朝利,徐湘,魏春红.细节管理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推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76-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