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1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对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推进 保障房 建筑工业化 建设
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体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推进现代建筑业发展就是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使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基地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实现建筑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在节能减排、降低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可以说,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筑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呢?本人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y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障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先在局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试点,时机成熟后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分阶段、分步骤解决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适应本省特点的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并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
2.面上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推动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分类推进建筑工业化。政府推动的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装配式住宅,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推进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涉及到建筑构配件的模数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规范化运输和建筑现场的标准化装配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个产业链的整合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围护结构、厨卫、装修等部品体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构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以及图集、工法,加快开发应用相关设计分析软件。二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应实施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鼓励其他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以适合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外遮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4.坚持质量第一和集约高效的原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更要牢记质量第一这个根本前提,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工业化路子,不断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2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4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产业化基地,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建筑行业生存的根本。发展建筑产业化,对于倡导绿色安全施工,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综合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住宅建设中,己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为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使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德国通过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建造品质,使其住宅的使用寿命达一百年。
通过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德国、日本等实行工业化以后,提高劳动效率3-4倍,德国建筑业工人人均竣工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日本为110-120平方米,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而我国人均竣工建筑面积仅28平米左右。
2.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截止2013年12月16日,我国共批准了40个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探索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沈阳市,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把推进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3.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建筑产业化。合肥市自2006年设立经开区住宅产业化中心,全面开展建筑产业化工作,至2012年,合肥市的建筑产业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3.1综合试点城市型产业化基地
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国有企业海恒集团公司为实施主体,自2006年7月建设部批准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形成了西伟德叠合板结构体系及鹏远住工内装体系为基础的住宅产业化核心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从结构、围护、设备设施到内装部品的生产产业链。
3.2开发企业联盟型产业化基地
宝业集团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民营企业宝业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为企业自主开展住宅产业化示范探索的重点项目,2006年3月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启动建设,包括轻钢结构梁柱骨架、节能幕墙门窗、节能保温材料、新型墙体维护、带肋钢筋深加工和建筑机械制造六个生产体系。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均是批准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分别落户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3.3部品生产企业型产业化基地
鹏远住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生产节能门窗、保温材料、玻璃加工、GRC墙板、环保板材、家具橱柜、复合地板等住宅产业化部品部件集成的内装体系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装修一体化生产。
4.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潜力研究
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以及产业技术储备、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4.1经济环境
合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市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90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2012年未常住人口为75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4%。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基本形成。
4.2资源环境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市政设计院等科研院校均为合肥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未来十年,合肥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居民对住宅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将成为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1)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合肥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住宅刚性需求加大,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大,建筑产业化可显著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效率,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快速建设,给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政府主导并投资,标准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较低的特点,更容易率先融入建筑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应用住宅工业化先进技术体系。
(3)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提升住宅品质成为住宅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人们对住宅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4.3行业环境
目前合肥地区已开展建筑产业化的企业多为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合肥的外地企业,而本省的地方龙头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及资金,在发展建筑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两种不同模式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4.3.1传统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熟悉了解建筑行业;二是有专业人员队伍;三是有较雄厚的资金储备;四是有建设经验;五是有较广的地方社会人脉资源;六是有大量的在建项目等,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较好。
(2)困难与不足。一是随着人工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现有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但是缺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技术,一般不具备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构件生产、项目建设等技术能力。三是独立发展建筑工业化需要掌握的技术等必备条件周期太长,短期内难以实现。
4.3.2建筑工业化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建筑工业化结构技术体系成熟、适应,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二是建筑工业化所需的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和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和设备均先进、齐全;三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四是有区域发展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发展规划;
(2)困难与不足。一是初期阶段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二是项目资源不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倾斜给项目,设备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折旧率太高,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没能得到体现;三是当地人脉资源有限,没有较充足的项目来源和项目储备;四是虽然企业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在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远远不够,规模化发展规划的愿景难以实现;五是建筑工业化企业与大型央企合作,处于被动状态,核心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企业和建筑工业化企业各具优势,如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传统企业可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可快速实现做大做强,区域性规模化发展。
5.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建筑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不够;引导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滞后;工业化住宅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尚待加强;建筑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住宅产业资源约束增强、规模化发展空间受限;建筑产业化宣传引导不够,社会认知度低。
6.总结
综上所述,要抓住当前合肥市城市空间拓展的巨大优势和难得机遇,抢占住宅产业转型的发展先机。
7.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2]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叠合楼盖;工业化率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68-02
1 建筑工业化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显露无遗,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粗放型的现场人工作业,对城市、对生态、对产业结构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以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装配化技术,选用合理的可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将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按工业化、精确化、标准化的模式预制生成,再运输到现场进行就位与装配的建造过程。也就是将构配件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现场浇捣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厂车间里完成。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质量、成本、进度可控等优势,真正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它既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的湿作业,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又解决了传统建筑保温差、隔音差、外墙渗水开裂等通病,是提高建筑质量与建造效率的最佳途径,是建筑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
3 项目背景与概况
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的推动与扶持住宅产业化。其中,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全国批准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先行推出“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示范区,该示范区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内,区内引进有数家国内一流的住宅工业化企业进驻,如长沙远大住工、宇辉集团、合肥鹏远住工、西韦德等等。
合肥市滨湖桂园项目就位于“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示范区内,占地165亩,总建筑面积约31万多平米,项目定位为回迁房和保障房。本工程总共分为A、B、C三区,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试点与示范工程,区管理局邀请了当地三家住宅工业化的龙头企业,分别承建这三个区。其中,A区由长沙远大住工承建,总建筑面积约13万多平米,包含六栋25~32层不等的高层住宅,共有4种户型,是三个区中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一个区。笔者以设计负责的身份参与到了该项目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建筑工业化的优势与困惑。
4 结构体系与构件选型
4.1结构体系
针对A区作为一类高层的实际情况,远大住工在经过严格的结构计算和综合权衡后,采用了叠合楼盖加现浇剪力墙的结构体系。相对于全现浇体系(现场湿法作业量大,模板用量多,施工慢,工业化率低)和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装配精度要求高,仅适合于多层或18层以下),这一体系在结构安全、施工进度、工业化率这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个较好的综合平衡。
4.2墙板构件
外墙采用160厚的夹芯混凝土的外墙挂板,即60厚的混凝土外叶墙板+50厚的挤塑聚苯板+50厚的混凝土内叶墙板,通过高强度、低导热的特制玄武岩拉结件将三层构造联结成一个整体;内墙也采用的类似的预制墙板。所有墙板均在工厂里预制、养护完毕,现场只进行吊装就位,基本节省了搭建脚手架的工序,也大大地减少了施工安全隐患。
这种一体化的外墙挂板,既一次性的解决了外墙的保温、防渗、隔音、防火等问题,又利于生产与装配,提高了施工进度,还解决了传统保温体系中出现的墙体层与保温层不同寿命这一个严重问题(建筑主体工程使用寿命最少50年,而普通保温层使用寿命最多在20~25年左右),完全省去了日后维护与翻新的费用,具有较高的效费比。
4.3叠合楼板、叠合梁
本项目的楼板与梁,采用的是工厂预制构件层(下)加面层现浇(上)叠合而成的结构形式,其中,叠合楼板的预制层厚度为60mm,现浇叠合层厚度为70mm,叠合梁的预制层厚度为320mm,现浇叠合层厚度为130mm,两层之间通过拉结钢筋的合理分布,浇筑完毕后成为一个整体,充分保证其强度与刚度;同时,预制构件层又充当了现浇层底部模板的作用,省去了传统的混凝土构件支模工序,减少了模板用量,提升了施工的进度。
4.4其余构件
如楼梯、阳台等均也采用类似的建造模式,先在IV里生产出标准构件,然后再在现场统一装配施工。
5 工业化流程
第一步,拿到建设方所提供的传统图纸后,我方进行适当的工业化设计修改,以使其符合本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并提交工艺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备条件图。
第二步,工艺设计专业会根据修改后的条件图,绘制出每一块构件(墙、板、梁、梯等)的分拆图,并在图纸上预留出所有的门窗或其余孔洞的定位、尺寸、走向等相关信息,形成最终的工业化施工图。
第三步,工厂依据分拆图,以流水线的方式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出每一块墙板、楼板、梁、阳台等构件,养护完成之后并编号备位。由于是工厂化生产出来的标准构件,其配筋、尺寸、留洞、平整度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而一致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手工作业时,产品质量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现象。
第四步,施工部门将养护完成的预制构件按序运至施工现场,依编号对号入座,吊装,对位,再将构件上预留出的拉结钢筋相互之间焊接固定,并埋置于叠合楼板或叠合梁上的现浇层或是剪力墙之内。
最后,浇筑板与梁的叠合现浇层和剪力墙,将横向构件和竖向构件联结为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标准层装配作业。
如此层层装配,由于是以干法作业为主,在上部层数的土建正在吊装的时候,下部层数内的门窗、栏杆、管线等配件安装也同时进行,甚至户内装修,整体厨房卫浴的安装也逐层开始,其装配施工的进度仅需传统建造模式的30~40%。待工程完毕时,工业化住宅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是基本可以直接入住的“家”的概念,为住户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性,也极大的体现了工业化住宅的综合优势。
6 问题与建议
尽管工业化住宅有着诸多的优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而言,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政府、行业、社会的共同努力:
6.1应建立相适应的建设审批与监管程序。
工业化建筑介于建筑业与工业之间,无法照搬目前传统现场施工的建设监管流程,应尽快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认证和市场管理制度,为部品研发、品质保障、商品化流通提供保障,并颁布有针对性的建设审批与监管程序。
以设计为例,工业化设计与传统施工图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设计与施工是一体的,是无法脱离而单独操作的,它必须兼顾到生产、吊运、装配的全过程,也必须与本企业的技术、体系、标准相衔接和融合。这跟传统施工图完成后,可以交给任何一家施工企业去施工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在滨湖桂园A区的工业化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一问题:具有资质的传统设计机构,既不了解也不愿去掌握工业化设计,而懂工业化的企业又不具备传统的设计资质的这一问题,这就造成一系列的出图程序上的推脱和矛盾。同样,在施工图审图阶段,在建设监理阶段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匹配的建设审批与监管程序,这种权责不明与错位,严重地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6.2应出台相适应的规范与标准来引导和扶持。
国家对工业化住宅没有明确的定性,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标准与规范。因此,目前的相关规范都是建立在传统体系上的,一些约定熟成的习惯性规则,往往有利于传统建筑反而不利于工业化建筑,也就难以起到推动和扶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操作细节上还阻碍了其发展。
比如,在本项目面积计算中,原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外保温体系(30~35厚的外保温层加粘结层、找平层等共计约60厚),但在传统施工图中,60厚的外保温体系通常是忽略而没有表达出来,核面时也就没有计入此部分面积。但是,当我们采用工业化预制夹芯墙板时,是将保温层含人整体墙板之内的而无法省略的,是必须计入建筑面积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公平,致使在套内使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工业化住宅的最终建筑面积比传统住宅要“多”计算出2%左右,这也导致一些住户对于工业化的认可度低,甚至是抵制。
6.3社会对于工业化建筑的认可与接受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的住宅,大多还停留在毛坯房的半成品阶段。而在本项目中,由于大部分构件都是车间里预先生产的,所有孔洞、插座、线路等都是预留完毕,这对于产品的质量、准确性、平整度都是十分有利,但是却不能随意的在成品上打孔开槽。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普通民众还是习惯性的偏好那种可以敲墙打柱,随意改动电路和插座,甚至是可以所谓“偷面积”的毛坯房,反倒是对设计并预留好的装配式住宅不太接受,这样的一种现状,也阻碍了工业化住宅的推广与发展。
6.4工业化率还亟待提高。
目前,滨湖桂园A区已进入施工阶段,但实际的工业化率却低于预期。这与全产业链的成熟度低、关联率低、标准化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工业化率,绝不是建筑工业化企业一家之事,它需要全社会的推广与促进,涉及到整个产业链,从材料供应商、部品制备商、集成营销商,到部件运输商、零配件商、授权维护商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像汽车业或飞机业一样,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产业性能,形成系统性的采购、生产、销售、维护保养体系,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业化率。
7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范文6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把握城镇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财富收入提升的方向和重大意义,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仍将持续一个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期间内既伴随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产业省级进展缓慢、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社会不稳定因数增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风险。伴随着国内外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此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构建绿色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服务城镇化发展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可以续利用,提高效率。推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2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住宅工业化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解决人们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曲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运用 PCa 大板工业化方法进行批量化进行住宅建设经历了研究、生产、使用、发展停滞等阶段。当时在国外大板工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国建筑生产企业在推行标准化、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建筑业曾经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如大板、升板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预制构件,而当时介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工业化生产技术、管理等各环节不健全,对国外相关技术及工艺没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业化住宅在人们心目中印象,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机会。
20 世纪末至进入 21 世纪后,受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研究、生产使用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效,相关建筑企业和民营资本对住宅工业化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尝试,积累了宝贵技术和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的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取的了较大发展,在住宅工业化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技术创新、制作工艺、安装工艺、质量检测和混凝土新型材料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体系;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们从新理解和定义了住宅工业化的概念和认真,推动了住宅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3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关系
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举措,住宅工业化又是建筑工业化的优选方向和必由之路,因此住宅工业化将再一次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工业化的认识,当前所谓的住宅工业化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这种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集结了新的技术创新,凝结了新的发展理念。
3.1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