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语言性沟通。
2.1.1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1.2 交心谈心。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老年人;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该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且病情较为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感染护理。对于感染造成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 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实施积极有效的感染处理和预防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为患者病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机体条件[2]。第二, 疼痛护理。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且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但通常发生于安静和睡眠过程中。此时, 患者应适当应用镇痛药物, 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是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则显示梗死范围较大, 需要入院接受治疗。第三, 原发疾病护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原发病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原因, 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适量应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嘱患者避免过度屏气, 保持心情放松, 避免疼痛诱发休克和心律失常问题。受到急性缺氧的影响, 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心肌坏死现象, 因而吸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在没有慢性支气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情况下 应及时接受持续性的高流量吸氧治疗, 以改善心肌梗死症状[3]。第四, 饮食护理。饮食习惯不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病理学依据为血流动力学, 患者临床治疗后, 心功能和心搏出量会受到影响, 因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饮食护理方案, 以低盐和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嘱患者多食膳食纤维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第五, 心理护理。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常会因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此时, 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向其说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 使其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第六, 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嘱其转变生活方式, 指导其掌握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措施。同时,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预防便秘诱发的尿潴留、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
3 讨论
心肌梗死(AMI)是突然性冠状动脉闭塞诱发的一种冠脉血流阻碍性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坏死症状。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发病迅速, 病情较为严重, 因而院前死亡率明显偏高, 所以, 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 以及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急性期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 对患者呼吸、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高流量吸氧, 在此基础上, 改善患者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和情绪状态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提高其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刘欧华. 9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及其护理探讨.求医问药, 2012, 10(7): 753-754.
[2] 金莲姬,金莲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中国保健营养, 2013,23(2):874-875.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3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诊治固然重要,但护理工作在本病的治疗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各异;错综复杂,治疗矛盾多、疗效有限。如果能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对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人的某些病情变化如能做好预见性护理,将减少或避免发生心力衰竭。
1临床特征
1.1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心脏病,以其中一种为主要原因,其它则参与并加重心衰,使病情复杂化。国内文献报道,老年心衰同时患有两种以上心脏病者占38%。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人心衰的最常见原因,肺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衰在老年人中也较常见。
1.2老年人急性心衰的诱因:以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最为常见。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以及输液、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均可诱发心衰。
1.3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多不典型:症状多样、变化急剧、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已处于中度心衰可完全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极度疲倦,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生重度急性左心衰、危及生命。老年人也有在白天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多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
2 护理对策
老年人心力衰竭病因多样、变幻莫测、处理复杂、死亡率高。做好预见性护理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救治赢得有利时机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防止诱发心衰: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呼吸道感染是预防心衰的重要环节。(1)加强卫生宣教,冬春季节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注意防寒及防感冒,吸烟者嘱其戒烟。(2)老年人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并鼓励其做有效的咳嗽排痰,对黏痰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1~2次/日 ,每次10~15分钟,注意掌握雾化时间,避免雾化时间过长过多的雾滴沉积与支气管黏膜表面诱发支气管哮喘;过短达不到湿化肺细支气管粘膜的作用。在雾化的同时嘱其做深呼吸运动,以增强雾化效果。(3)老年人发生心衰,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数以突然咳大量白色稀薄痰为主要症状。护理中,对无诱因而咳大量白色稀薄痰者或咳浓痰突然变稀薄者,要警惕心衰的发生。
2.2 加强心血管系统的护理,避免高血压及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衰。(1)要重视老年人的窦性心动过速。研究表明,老年人持续的心动过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且危险程度大于血压升高。因此,对持续心动过速者要高度警惕,必要时做床旁十二导联心电图以鉴别是否存在心肌的缺血性改变,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补充氧的消耗。(2)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心肺功能较差,对循环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敏感,补液时要控制输液速度补液量,通常输液速度以20-30滴/分为宜。对已发生心力衰竭者则酌情减量。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3)加强饮食护理,一般予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增加体液潴留,加重心脏前负荷,而诱发心衰。通常以钠摄入应限制在2g/日左右。(4)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老年人心衰症状多不典型,有时甚至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病,对极度疲倦和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者要高度警惕并给予必要的处理,以防病情恶化;同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的出入量,防止因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而诱发心衰;另外,饱餐、情绪激动、劳累、失眠及意识障碍均为心衰的危险信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控制心衰发作和诱发心脏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
2.4 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老年人体质弱,抵抗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于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防止情绪激动,以解决病人恐惧、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2)防止活动过度加重心脏负担。保证充分休息,协助老年人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因为活动量过大,心脏收缩力加强,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衰。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21-02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的基本内容,即老年人心理状况评价指数。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评价指数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的指数。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1 生活满意度指数
生活满意度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否感到满意的程度。这个指数综合了老年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意度。
1.2 情绪状态指数
情绪状态是指老年人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情绪或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指数可以表现出老年人是有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是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
1.3 抑郁的心理障碍指数
抑郁的心理障碍是指老人流露出的消极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指数比较高,而得不到很好的引导的话,就会有厌世倾向。
1.4 情感慰藉度指数
情感慰藉度是指老人从子女或从亲朋好友那所得到的关怀的程度。老人是需要关怀的。情感慰藉度指数高,老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会少一些。
2 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2.1 失落感
老人们在晚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退休之前,老人们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一旦退休后,这样的社会角色发生变换。有的老人会有一种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因此难免有失落感。
2.2 孤独感
老年人如果不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或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也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人会因为缺少关爱而感到孤单。人际交往的减少,时间的空闲,老人们会感觉到孤独。一些老人也会因为失去伴侣或儿女不在身边而孤独。
2.3 恐惧感
由于对身体等因素的担心,老人们也会产生恐惧感。老人们会担心自己生病而使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会因此给儿女增加生活和经济负担。但是这种恐惧感如果的不到很好的抑制或消除,会让身体得不到更好的康复,健康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4 抑郁症
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产生不快乐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如得到进一步发展,会让老年人产生抑郁症。一部分老年人本来缺少关爱,再加上出现一些变故,会使心理上雪上加霜,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2.5 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虽然不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现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处理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就会减少老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3 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3.1 由于从工作岗位退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许多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退休之前,每天按时上下班,处理每天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又有规律。退休之后,交际面没有那么广了,也难得和老同事每天见面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去打发,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一些老年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一些退休老年人一时间难以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留恋过去的事情,陷于回忆当中,感觉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在丧失,有失落感,甚至会出现焦虑感,自卑感,抑郁症的症状。
3.2 由于缺少子女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很多子女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都没有办法和父母经常见面。父母养大了自己的子女,对子女充满了关爱,既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子女和关注他们的现状,又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老人们希望能够多和子女们在一起沟通与交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办法和父母能够经常见面。一部分子女因为在外地工作,很难与父母经常见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子女虽然和父母在同一地区,但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很少去见父母。因此,这就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一现象。
3.3 由于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慢性疾病。有一部分老年人甚至会患上癌症。老年人会因为这些健康问题,而内心感到焦虑。有些老人因为身体的某些疾病,会导致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一些老年人因为担心自己患病的情况,心理上会非常不安,甚至会拒绝治疗,导致延误病情或者使病情恶化,小病成大病,大病成顽疾。老年人会因为身体组织功能的衰退,身体会产生一些疾病,一些老人生病后,会担心连累子女或担心儿女会嫌弃自己,有的甚至会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护理和治疗。
3.4 由于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
老人们在安度晚年时,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因素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人因为退休金少或因为没有退休金,缺少经济来源,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只能靠子女或亲朋好友接济。另外老年人会比较在意一些家庭的小事,包括儿女的一些事,比如儿女的婚姻问题等。老人也比较容易和儿女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比如财产问题等。还有人们常说的婆媳问题,婆媳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的女性老年人所碰到的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3.5 由于失去亲人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失去亲人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本来人在老年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无疑失去至亲的人对老年人来说相当于是晴天霹雳。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通常很难走出这种阴霾,一时间很难接受,而且也需要很长时间去填补这种伤痛,这种伤痛也是很难愈合的。经历这种生死离别的老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有很消极的想法产生,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想法。
4 国外一些国家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4.1 日本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日本主要是在老年人的社会和医疗保障问题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从而使这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日本在1959年就建立了很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团体担负着老年福利的责任,修建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对有身心障碍的,家庭又很难承担的老年人,国家建立了完备的老人福利系统。这些制度和措施可以让老年人不用为生活担心,减少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老年人福利法,另外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这些也是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途径。然后又实行家庭访问和健康检查制度。20世纪70年代又实行了对65岁以上的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免费治疗的制度,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老年人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是一项非常体现老年人福利措施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建立了老年人保健法。日本政府所作出的这些努力,都为保障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扫清一些障碍。
日本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供的卫生服务体系有老人病院,老人保健设施,养护老人之家和长期护理保险。老人病院是对有治疗需要的老人进行服务的,通常是那些急性病老年人和慢性病需要接受治疗的老年人。老人报建设施针对的对象是不需要接受住院治疗但是需要康复护理的经常卧床的老年人。养护老人之家针对的对象是65岁及以上的有较严重的身心障碍的,需要长期接受护理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日本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它是把老人保健和老人的福利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4.2 英国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英国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制定了《精神错乱者条例》。后来在1959年更名为《精神卫生条例》。然后又在80年代对该法进行了修正。《精神卫生条例》对涉及公民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各个方方面面都作出了具体的法律保障,当然,老年人也是这项法律的受益者。200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国家老年人服务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提供各项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保障老年人权益。老年人心理问题自然也是服务内容之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可以得到该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英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机构,急诊住院病房,日间照顾服务和记忆诊所等机构。
5 解决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5.1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老年人心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多建立一些机构
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保障,从而减少了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年人因为生活问题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国家还需要出台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法规。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规目前来说还不健全。国家还应该多设立一些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机构。如现在的社区与医院都会有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但对于越来越突出的老年人心理问题,这些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
5.2 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老年人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看戏,钓鱼等活动,都有助于老人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老人们也不应该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多去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去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老人们多参加一些文艺团体的活动等,这样即可以让老人们感到老有所用,有用武之地,也可以有和更多的老年人交流的机会。老人们还可以做一些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们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心理更加健康。
5.3 老人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子女们应该多给自己的父母更多的关心。老人们喜欢和子女后辈们一家人呆在一起,就连普通的聊聊天,也能带给老人们许多的心理安慰。所谓享受天伦之乐,不是老年人自己呆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自娱自乐,而是和子孙们呆在一起的感觉。子女们要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与爱护,让老人们更多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多给老人们一些关怀。比如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还可以组织一些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活动。
5.4 鼓励老年人再去寻找幸福
一些老年人失去了伴侣,感觉非常孤单,就算子女们再孝顺,但大多数时候,这些失去了老伴的老年人还是一个人,内心非常寂寞的,需要身边有人嘘寒问暖。但能真正勇敢地去选择幸福的老年人还是不多。有一部分老年人觉得如果再婚怕别人笑话。有很多老年人找到了自己的合适的再婚伴侣,但是遭到儿女的强烈反对,这里面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有很多子女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他们觉得老年人再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再次当然就涉及到财产和金钱的问题。很多子女担心另外一方是看中了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财产,也担心最后对方会侵占自己家里的财产。
参考文献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观察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杀手。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现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心血管病病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20例,糖尿病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5岁,其中大多数已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如任性、怪癖、怕动、忧虑、不合群及易怒等,一些因病多次入院的患者,精神恍惚,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悲伤落泪。
2临床护理
2.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到患者病愈出院结束。对于刚刚入住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
2.2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做好生活护理 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疾病在饮食上往往要求低盐、低脂饮食。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鲜艳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粪便软化排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嘱咐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的饮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护士协助完成[1]。并且要注意口腔黏膜及皮肤的变化,可用0.2%洗必泰液漱口,预防口腔溃疡。保持床铺干洁、平整、无皱折,勤翻身,受压处给予局部按摩等。
2.4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2]。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过量或中毒。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但如不注意同时补钾,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弹性消失、全身疲乏无力等低钾症状。因此,对使用利尿剂患者,仔细地观察尿液的量及色的改变,及时补钾或进高钾饮食以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即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以松弛小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如发生晕厥,可采用脚高头低平卧,按摩四肢,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以缓解症状。
3讨论
3.1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3]。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2老年人用药代谢特点 ①吸收,老年人胃酸相对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由于老年人体内吸收载体减少,需要以主动方式转运的药物吸收也减少。②代谢,由于肝脏代谢受到年龄影响,解毒功能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作用和毒性明显加剧。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应调整所用药物的前后顺序,注意副作用与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3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老年人药物吸收速度慢,吸收量也相对减少,但吸收后药物在血中游离状态存在相对增加,所以客观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加或降低疗效。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与病人接触最多,对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得最清楚。
3.4了解病情进行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总之,在护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用和蔼的态度,谦卑的身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进行护理。护士应及时巡视,严密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使药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上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琦.浅谈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11.
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范文6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机体逐渐衰老,如食欲、记忆、认知功能减退,失眠、听力及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或多或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此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否认 有些老年病人怕别人知道自己年老体弱,害怕遭到家人的嫌弃而不承认自己有病,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1.1.1否认疾病存在。有些老年人对医护做出的病情诊断难以接受,他们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良好来否认疾病存在的事实。
1.1.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某些老年人虽然接受了疾病诊断,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半信半疑,因此,不按医嘱行事。
1.2焦虑:老年病人多已退休,收入减少,所患疾病多为慢性终身疾病,加上医疗费用昂贵,使病人容易对医疗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郁,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活动范围缩小,生活意念下降,食欲不振,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自动出院率高。
1.3恐惧: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后自理能力,心理压力较重,会产生忧郁感和恐惧感,情绪易烦躁激动,当病情较重时,常意识到死亡的来临,表现为害怕、敏感、多疑,病人主诉常与体征不符合。另外,一些对其陌生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也会增加病人的负担而产生恐惧心理。
1.4孤独感:老年人子女长大成人,分家另过;老年人由于丧偶、离退休、独居,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很容易产生孤独和失落感。住院老年病人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较少,病房病人形形,易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1.5幼稚心理:有的老年病人表现天真,提出不现实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人发生冲突,自控能力差,缺乏信心,对家人和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生活意念下降,自己能做的小事也要别人帮助。
1.6自尊心理:老年人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固执,喜欢别人恭顺服从,不愿听人安排,尤其不重视年轻医护人员意见,有时候突然拒绝治疗护理,有时候又争强好胜,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可能引起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2护理措施
2.1尊重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渴望受到重视和尊敬,喜欢谈往事,因此对老年病人称呼要有尊敬之意,言行要有礼貌,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要说明原因,以免伤害患者自尊心。平时谈话要肯定他们过去的成绩,特别是过去担任领导的患者,在家里是长者,在医护人员面前则成被管理者,潜意识中又可能顽强的保持着角色的心理状态。因此,要帮助病人适应角色转化。
2.2关心老年病人 对老年病人的关心应做到精神支持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准确估计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设身处地的从老年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和困难。老年病人住院治疗,打乱原已习惯的生活方式,感到生活很不方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别人。因此,护士对老年病人的住院生活更要细心照顾。
2.3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病人积累了丰富的自我保健经验和应对疾病的独特方式,护士要善于发现总结这些经验,不要轻易否定病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不良的方式尽量采用协商提醒的方法指出,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强化积极的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对疑心较大的病人要善于使用积极暗示调动积极性,帮助病人用理智克服情绪上的不良反应,逐渐缩小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保持良好的情绪。
2.4调动社会关系 在精神上合物质上关怀老年病人:
2.4.1家庭的配合对病人有重要影响。家庭要给病人创造倾诉发泄机会,一旦病人把积压在心头的负担和怨气倾泻出来,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就会缓解,治疗的信心就会增加。护理工作者应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治疗,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同时要给家属以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减轻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
2.4.2老年病人是社会的一员,方方面面都需要社会特别是单位同事、亲朋好友的关照,如果病人单位及社会能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病人治疗,送去关心和温暖,可以减轻病人的生活压力,消除孤独感,从中得到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