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过程;渗透

一、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而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各种阅读技巧则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阅读理解过程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过程,其心理活动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这些心理活动是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激活这些心理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质量。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尤其突出英语阅读策略,并且有意识地根据篇章特点,渗透阅读策略,注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较系统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初中阶段涉及的阅读策略有:Predicting;Using a learner’s dictionary;Reading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before reading;First reading for meaning,not for detail;Gues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you don’t know from the context;Scanning;Finding“topic sentence”;Summarizing(“who,what,where,why”questions);Reflecting。

阅读策略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阅读水平,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考试的自信心。尽管我们很注重阅读教学,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平时的阅读常态课和阅读公开课,对教师的阅读策略渗透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策略渗透的问题

1.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策略的指导

在公开课中,教师的活动设计都有策略的提示,但缺乏对策略的指导。如教师在渗透略读这一策略时,教师会在PPT上呈现“Skim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在渗透跳读时,则呈现“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笔者在课后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问他们是否知道skimming和scanning的含义。学生均摇头说不知道。由于学生缺乏对这些策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就谈不上使用这两种策略了。

2.阅读策略的渗透与阅读过程割裂

如老版《新目标英语》八(下)第四单元阅读课,《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所渗透的阅读策略为“You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you don’t know from the context”。教师在渗透这一策略时,把大量的生词呈现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进行中文词义猜测。这一步仅仅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一次阅读(略读)后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篇章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细节的理解。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相当难的。虽然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我们不排除课前学生对单词进行了预习。学生的语言习得并不是来自语境,而是记忆。那么这个策略的渗透也就失败了。

3.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策略的渗透

在公开课中,教师过分注重策略的渗透,往往把学生的阅读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教师的设问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虽然有思考,但是思考必须朝着教师预设的答案,沿着教师规定好的路线来运动,来进行。这种思考,从根本上说也不是主动的思考。并且教师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下一个问题又抛了出来。这种形式主义的阅读大大减弱了阅读效果。

4.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策略的验证

如八年级Unit7《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中作者主要介绍机器人的形状及机器人现在和未来的功能。课文渗透的阅读策略是根据图片和标题进行预测。授课教师用了十八分钟的时间,把阅读材料中介绍的机器人的形状和功能都罗列出来。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做出预测后,通过主动的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更高。

三、阅读策略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1.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策略做出正确的解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策略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在渗透最常用的略读(skimming)和跳读(scanning)这两种策略时,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概念。略读(skimming)即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尾句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者的意图或文章所要涉及的问题。因此,略读(skimming)的技巧在第一遍阅读文章意图抓住文章大意时是非常重要的。而跳读(scanning)是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辨认的过程,让学生很快能抓住中心句,并能对生词做出猜测,以提高学生自学新单词的能力。

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英语文章的特点:

(1)Topic sentence(subject,controlling idea)主题句

(2)Supporting sentence(A)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3)Supporting sentence (B)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4)Supporting sentence (C)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

(5)Concluding sentence 结论

这样,学生就不难了解碰到具体的问题要用各种策略来解决。

2.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策略做出演示

阅读策略渗透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

如“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这堂课中,教师采用了预测这一策略,在读前,教师设置了一些话题: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Who will be No.1 in our class?让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或物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出示戒指、婚纱、蛋糕等图片,让学生预测5月1日老师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引出既然老师要结婚了,那么老师会看一些什么书呢?这时教师出示三本书:Travel Book,Cook Book,Baby Book。同时询问学生老师会对哪一本书感兴趣,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标题进行预测。这样学生就能熟练运用本节课要掌握的阅读策略:根据配图、标题进行预测。因为本策略是第一次呈现,教师有必要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

学习一种新的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策略培训不应该脱离具体的阅读材料的语言本身。只有在阅读中渗透阅读策略,学生才能体验到阅读策略的用途和意义。这样的阅读课才是有效的。

如Unit 7《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阅读材料中渗透了寻找Topic sentences and give a summary,教师可设计skimming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找Topic sentence。

活动:Skimming for the topic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1.Etiquette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Paragraph2.Etiquett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ituations.

Paragraph3.We should give suggestions politely.

Paragraph4.Some rules of etiquette are the sam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策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保证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避免了阅读策略与阅读过程的割裂。

4.阅读教学过程中策略的渗透要主次分明

《新目标英语》中的阅读材料,每篇文章都根据篇章特点提供了阅读策略,这是编者精心安排的,里面包含了编者的意图。我们应该把这个策略当作主策略来培养,并且把这种策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九年级 Unit 6《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本单元阅读课要渗透的阅读策略是了解英语文体的不同风格。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戏剧、小说、对话中的“spoken English”语言与报纸文章中的“written English”的不同点。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主要策略,让学生熟练运用。

但由于阅读材料中词汇和句式会对学生理解文本造成很大的困难,教师可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听说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图示、图表、视频等学习部分生词,以激活学生形成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增强对阅读篇章的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课主要任务还是阅读技巧的培养,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化情感的渗透等,所以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词汇的教学上。

5.不断提醒学生使用策略,验证所运用的策略

平时训练学生某种阅读策略时,教师可以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验证所运用的策略:What is the strategy? Why should the strategy be used?How can the strategy be used? When should the strategy be used?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时常停下来自问一些问题,调控自己的理解程度。如:Why am I reading this material? What do I hope to learn?要求学生设想自己的问题。他们可以问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并希望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解释;也可以要求学生概括整个或部分篇章内容,分清篇章不同层面信息:主要观点、支持观点、细节内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回答理解性问题后,验证自己的回答,以此加深理解或纠正误解。

四、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又要进行语言输入,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任何阅读策略的训练和语言的输入都应该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和语言特点出发,由此确定课堂策略训练的侧重点,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全面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美)Diane Lapp,(美)James Flood.成功英语阅读策略.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6.

3.英语阅读教学的积极探索.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2

一、图书馆阅读现状分析

1.教辅用书成为学生首选

“唯成绩论”使学生主观上不主动创造课外阅读机会,普遍感到没时间读书,不习惯课外阅读。为应付高考,在学校和家长压力下,整天钻在作业、习题、试卷中,围着教科书或辅导书打转。而且学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或父母规定,缺乏自主性和计划性。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多持消极态度,仅有35.2%的家长对学生看课外书持积极态度。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看成命根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70%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首选“教材辅导书”,而孩子选择课外读物的眼光与家长明显不同。家长因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误将课外书籍视为异类,认定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学习。

2.课外阅读的无序与低效

学生阅读主观性太强,缺乏目的和计划,导致阅读的无序与低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阅读,得到哪本读哪本,无计划、无目的、不系统,很少写读书笔记;二是读书非“精品”。从课外阅读内容看,68.3%的学生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网聊和电视上,34.9%的学生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对象,57.6%的学生把卡通漫画作为课外读物, 27.6%的学生喜欢科幻、童话、散文、随笔等,17.8%的学生涉及历史、地理、自然、科普、文化等方面,他们对中外名著及历史文化等知识的了解远不及对“周杰伦”、“姚明”熟悉,呈现出娱乐化、消遣化倾向,学生倾向于重故事性轻理论性,重趣味性轻社会性,重娱乐性轻知识性,重随意性轻吸收性,日益出现无序低效和时间浪费的后果。

3.缺乏指导的放任与自流

学生课外阅读自觉性差、主观性强和目标不明确,这与其阅读行为缺乏引导、不受重视、缺乏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有很大关系,再加上课堂阅读教学所瞄准的多是考试得分点,一些教师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因而忽略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最终导致高中生课外阅读量较小,阅读意识薄弱,难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即使有些教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报刊,但由于缺乏良好习惯和方法。即便阅读也常会囫囵吞枣,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与益处,再加上网络新型阅读手段的冲击,使很多认识肤浅的学生积弊成瘾于电脑游戏或电视剧,很少懂得从网络获取相关的阅读资料。

4.阅读环境的条件与局限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虽有一定程度增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毕竟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学生广泛阅读的需求,学生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相对匮乏,需要家庭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开展大型的读书宣传活动,推行健康有益的文学读本、丰富多彩的科普读物等,营造一股浓浓的读书氛围,充分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容量。

二、提高课外阅读水平的应对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针对目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学生实际,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幽静的阅读环境,切实改变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1.创设条件,接轨课程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让学生去“采许多花”,“酿许多蜜”。而图书管理员也应从新课程教学入手研究,将各学科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拓展作品介绍给学生,使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加深学生对新课程教学中有关内容的深入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培养兴趣,多辟路径

读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阅读若没有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依托,势必形成流于形式或陷入应付猎奇的困境。图书馆馆员应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利用图标或电子展板等工具为学生创造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思维平台,经常进行阅读方法与阅读规律的专家讲座,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阅读客体的品位,坚决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书籍报刊,形成心理共鸣。

3.更新观念,健全人格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教育深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科技含量,弘扬阅读人文精神,及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逐步树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提倡个性化、多视角、有创意的阅读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避免关注情节、惰于思考、流于形式的阅读方式。既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又可“学”以“致用”,有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品评、汲取吸取营养,完善自我。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关联理论阅读本质教学策略

一、引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人士的共识。但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缺少语言教学的实际环境。听与读,读仍是我国中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途径,并成为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基础。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还是在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的分量最大、地位最突出。阅读教学重要,显而易见。本文将简要介绍关联理论;从理论出发浅析阅读本质并就阅读教学提出初浅的建议。

二、关于关联理论

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以语言交际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

(一)、明示--推理模式

Sperber和Wilson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具体来说,关联理论把话语的理解看作包含明示和推理的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说话人使用明白无误的语言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则根据对方明示行为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的认知语境能否达成互明,达成了互明就能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信息和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

(二)、关联性原则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双方都需为交流信息提供尽可能多的关联,才可能实现最佳的语境效果。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小,听话人在理解语言时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如果听话人付出的努力越小,则说明话语与语境关联越强。新信息与交际双方的认知假设语境通过通过三种关联方式来产生语境效果:(1)新信息与假设语境相互融合,产生新语境;(2)新信息加强假设语境;(3)新信息与假设语境互为矛盾或排斥,假设语境。

(三)、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Sperber和Wilson,1995:200-206)。认知语境包括三种认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对人物或事物的认知、对社会或文化的认知)和三种信息(词语信息、百科信息、逻辑信息)。交际双方积极地选择最恰当的语境,处理新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新信息与语境产生最佳关联,达成互明,实现语境效果,该新信息便可成为交际双方新的认知假设语境的部分,为话语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三、关于阅读理解的本质

阅读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看着并理解作者所写文字的过程,是读者从语言表层信息推知作者深层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

首先,阅读理解是一个编码--解码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以文字为载体来完成的。作者将自己大脑中的交际意图诉诸笔端,形成文字。读者用眼睛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获得视觉信息,并通过大脑加工获得文本的表层意义。在这过程中,语言成为代码,读者和作者通过编码解码实现交流。这是一个直接明了的心理认知过程,但这过程是副属性的。读者不仅感知文字的意义,更基本的是赋予文字以意义。

其次。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是涉及推理的特殊的信息处理形式。在语篇建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语境的选择,以字、词、句等文字形式,向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语言信息,明示其写作意图,并对读者的话语理解实行认知心理的制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作者明示的基础上,凭借其认知语境中三种认知和三种信息作出语境假设,尽可能全面地对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期、思考、猜测、推理、判断、证明、修正,寻求语言信息与假设语境之间最大的关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阅读理解就是寻找关联。作者被读者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供信息--语境参与--寻求关联--推导意图--完成交际的心理认知过程。

四、关于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中学阶段,为了应对各类考试,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片面注重提高阅读应试技巧,忽视了对整个阅读本质、过程的探讨,因而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本文将继续结合关联理论就中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提点肤浅的建议。

(一)、阅读理解材料挑选

成功阅读首先在于材料挑选。材料挑选重要标准有两条:一是时代性,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时代特色,是鲜活的语言。二是难度适中,材料过于艰涩,严重影响阅读进程;材料过于简单,失去学习目的。此外,重点关注与材料相关的其他两个要素:

1、百科知识

英语阅读材料应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不仅可以阐述人类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等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也可以介绍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文章体裁亦应不拘一格,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可涉及。文章形式可讲故事、可做广告、可介绍科普知识、可宣讲人物传记等等,不一而足。

2、文化意识

中西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讲英语的人说lucky dog,我们一般不会联想到"幸运儿",当然也不能直译成"幸运的狗",因为"狗"在中文里往往带着贬义:

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狗咬吕洞宾mistake a good man for a bad one

而在西方,狗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英语中dog经常表示褒义或者中性含义,如:

a jolly dog快活的家伙

Every dog has its day.风水轮流转。

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

这里就是文化意识问题,说话人或作者在语言中所设置的文化缺省,由于文化不同,听话人或读者无法激活或缺少相关的认知语境,增加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文化休克或交际失败。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过程策略

下文将以Anne's Best Friend为例,解释关联理论在篇章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关联语境

新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强,读者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在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探讨对朋友的理解,以图片、影像等方式介绍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结合文章标题Anne's Best Friend及日记正文前的引言,学生可轻松地激活或建构与文章关联的认知语境假设。

语境1:"Friends should be sharing, loyal, generous, reliable, responsible and…";"Friends loves, helps, trusts, cares and…all the time."或"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等。朋友是。。。。。。样的人。

语境2:引言中"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激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联的人物、事物、社会或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假设语境。

日记正文第一第二行"outdoors"、"nature"可让学生进一步假设:

语境3:大自然是 "beautiful"、"peaceful"、"shining sun"、"blue sky"、"flying birds"、 "I can enjoy…"、"I can …."等等。

2、强化新信息与语境的关联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快就发现"I don't want t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原来安妮的朋友仅仅是日记,这一新信息"朋友是。。。。。。样的人"的假设;然而,这一新信息又与关于朋友的许多假设相融合,在当时特定的条件,日记具备朋友的种种特质,甚至超出朋友。由此,读者可感受到安妮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下渴望友情、渴望朋友的心境;同时这也从逻辑上加强了假设语境2的效果。文中"…I don't dare open a window."、"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等等不断强化认知假设语境2,凸显法西斯的恶行造成人性的隔绝及犹太人的悲惨的命运。

语境3中的假设被无情地。安妮世界中的大自然是"…the moon gave too much light."、"dark, rainy evening"、"thundering clouds"、"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一句话:"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any longer…",因为安妮深知"…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但是即便如此安妮还是"…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文章中新信息语境假设,却强化了语境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安妮的命运,更清晰地感悟安妮对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而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他们亦会懂得珍惜生命,乐观向上。

3、寻找语境线索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语境线索,调用学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结合文章中的文本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关联想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境假设,扩大语境范围从而找到最佳关联,实现语境效果,达到阅读目的。这些语境线索包括:

a) 词语:提供语言的语义信息(如多义词)、语用信息(如情态动词)、逻辑信息(如连接词)和情感信息(如动词的名词形式)等。

b) 时态:提供时间线索和情感信息。

c) 语态:提供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信息。

d) 标题:提供文章主题的隐含线索。

e) 标点符号:提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线索。

f) 首尾句:提供概括段落的信息。

在Anne's Best Friend教学中,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探讨关键词,如图:

以上语境线索很好帮助学生建构关联性极强的语境假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安妮在藏身处的孤独、郁闷、恐惧、无助、无奈,同时又怀着无限的渴望。

五、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是寻找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从文本中获得的新信息不断强化、修正、先前的假设语境,寻求最佳关联,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实现与作者的交际,同时提升认知能力,优化认知结构,为未来的阅读提供范围更广可行性更高的认知语境假设。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接触漂亮地道的英语,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入,成就习得语言的梦想;同时理解、欣赏各类作品,意会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体验作者所经历的情感,塑造个性人格,完善人生。快乐阅读、自由阅读,让阅读成为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and Oxford, 1986/1995

[2]施庆霞. 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教学[J]. 外语教学,2001(5):52-54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4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丁文平,Ding Wenping

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困惑的思考 黄正夫,Huang Zhengfu

4.幼儿艺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王佑,彭熙,Wang You,Peng Xi

5.探究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教师管理的权变激励机制 盛园,苏志勇

6.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分析 梁权森

7.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半 梁小娟

8.论陆九渊与罗杰斯"主体性"教学理念之趋同 周立

9.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黄昊然

10.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匮乏源于需求满足的不平衡——以需求理论为视角 于琨

1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徐倩,杨晗

12.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 龙石佑

13.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司衍雷,陈伟庭

14.班级德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杨昌富

15.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陈桃香

16.高中生学业成绩分化的成因和对策 杨子虎

17.对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探折 徐梦罴,姜峰

18.让课堂教学成为流淌的河流——浅议课堂教学的流畅之美 李健

19.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何春燕

20.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符一贤

2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我见 胡

22.国内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研究述评 游晓欢,陈兴明

23.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向明雄

24.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 任振林

25.司法考试语境下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伍光红,朱蓉,Wu Guanghong,Zhu Rong

26.加强教育科研创建办学特色 陈红云

27.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 高见芳,Gao Jianfang

28.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成宁

29.探析师范专业教师伦理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以吉首大学生物专业师范方向为例 刘世彪,张佑祥,龙志祥

30.有效教学的生成性解析 朱文辉

3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宇翔,Wang Yuxiang

32.资源重组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周正红

33.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 聂柯湘

34.浅谈中小学实验员的再教育 施建林,曾映珍

35.边教边研以研促教 王焕才

36.小学生博客作文指导初探 杨海燕,Yang Haiyan

37.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吴晓燕,Wu Xiaoyan

38.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张先锋,胡桂英

39.浅论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难点突破 田泽刚

40.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探索 蔡卫忠

41.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张明卓

42.谈开展初中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肖传武

43.数学焦虑症在普通高中存在程度的调查分析 林波,Lin Bo

44.浅析数学差生的认知缺陷及课堂矫正 向海燕

45.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李继超

46.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韩雪梅,王淑丽,董亚杰,孙贺群,Han Xuemei,Wang Shuli,Dong Yajie,Sun Hequn

4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核 张红

48.刍议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梁文华,Liang Wenhua

49.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用失误问题 袁芳

50.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罗文军

51.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分析 景珊

52.浅谈新目标英语写作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余三毛

53.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翁兴旺,王平,陶永进,Weng Xingwang,Wang Ping,Tao Yongjin

54.让学生的生命穿梭在课堂的时空中——从一堂政治课的点评谈起 刘喜如

55.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唐太山,Tang Taishan

56.开卷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刘周军

57.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

58.历史教学超载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侯明忠

59.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唐海晖

60.优化复习策略实现高效备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学科学生复习实效性的探索 李启洪,Li Qihong

6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 汪益葵

62.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许书娟,Xu Shujuan

63.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静玲

1.评教师计件式工资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路华清,Lu Huaqing

3.基于读者抱怨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刘朝晖,Liu Chaohui

4.依托校友资源,拓宽大学毕业生创业通道 冯乃秋,冯文秋,刘艳芳,常宇靖

5.浅议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萍

6.社会责任理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德忠,阳秋林,Huang Dezhong,Yang Qiulin

7.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韦素玲

8.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成云,杨年芳

9.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关宏,侯春牧

10.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杨水根

11.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尹诗伟

12.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杨迎春

13.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唐琳,江先华,Tang Lin,Jiang Xianhua

14.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孙玉姣,张爱华,Sun Yujiao,Zhang Aihua

1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春燕

16.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何凌,郭林

17.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Yan Dezhi,Cha Shuping,Hu Fengxun

18.略论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作亮

1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力资源职业认同感研究 张玲玲

20.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大庆,Zhang Daqing

21.民间美术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治疗 刘宇新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数学焦虑及其理性情绪疗法 李代凤

2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蚌埠学院为例 程荣龙,陈文平,许灵,Cheng Ronglong,Chen Wenping,Xu Ling

24.工科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钱晓锋,李舟燕

25.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 阮丽娟

26.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陶卫红

27.构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 刘晓莉,陈纯馨,戎海武

28.关于高校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几点思考 许芳

29."渗透式双语教学法"在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铁翠香

30.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Tan Weiping,Song Kehui,Peng Qingwen

31.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俞海平,李红旗

32.高师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金勇

33.试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侯清麟,Hou Qinglin

34.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柯

3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蕾

36.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引用误区 金炎

37.浅谈如何提高测绘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青盛

38.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林海龙

39.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 刘运材,郭毓东,Liu Yuncai,Guo Yudong

40.论教育产业观的扭曲与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 孔凡胜

41.基于西部地区艺术专业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理性思考——以湘西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为例 郭西,龚洁

42.以"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戚姚云

43.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光荣

44.职高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马秀虹

45.高职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分析 林克励,丛峰,Lin Keli,Cong Feng

46.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霞

47.论水利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途径——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绍金

48.论当代高职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叶冬青,Ye Dongqing

49.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钟错,曹廷礼

50.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宪辉,刘四妹

51.加强高职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爱兰

52.高职院校"音乐电影"欣赏教学探讨 吴曾林

53.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 龚成清

54.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吴轩辕,王彬

55.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校本督导"监控 曾朝霞

56.浅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曹孟军

1.我的二重化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公民权利与公民素质:当代义务教育发展之魂 邓璐娥,Deng Lu,e

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 杨丹华,Yang Danhua

4.继往开来话当下普通高中教育 张毅龙,Zhang Yilong

5.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 吴邵兰,李伯松

6.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之我见 王小燕,陈彩娟

7.刍议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之对策——以珠三角为例 谢笑珍

8.浅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吴国建

9.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 田祖国

10.学生评教有效性探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李宇辉

1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诗意理性教育 杨士连

12.论音乐教研员的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 谢铁华

13.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考 张慧敏,廖波光

14.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庞柏

15.在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 蔡文莲

16.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吴剑丽,吴光

17.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杨润勇,张彩云,Yang Runyong,Zhang Caiyun

18.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王琼,高其胜,Wang Qiong,Gao Qisheng

19.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刘恩元,Liu Enyuan

20.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之探讨 罗雪萍,Luo Xueping

21.浅议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 邹全,虞怡鸣,Zou Quan,Yu Yiming

22.性别歧视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郑琼梅,刘时新,Zheng Qiongmei,Liu Shixin

23.高校内部组织模式风险探源 龙云

24.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

25.基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 丁伟民

26.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杨佶

27.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 吕维洪,余江敏

28.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以宁波市为例 闫石,王杨

29.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利益分配制度研究 夏琼华

30.西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补治岐

31.独立学院的运作方式及前景——从独立学院的投入资本谈起 赵选泽

3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勇

33.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刘燕

34.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粟艳玲

35.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方明,陈蕾

36.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彭海蕾,王潞

37.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 黄星亮,Huang Xingliang

38.规范教育行政裁量权促进教育执法公平 高洁,Gao jie

39.保持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潘军,Pan Jun

40.民族地区村级教学点办学之现状与对策 祁怀好,Qi Huaihao

41.生源下降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刘婕

42.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金红

43.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杨科正,冯东,Yang Kezheng,Feng Dong

44.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张守忠,王兰霞,Zhang Shouzhong,Wang Lanxia

45.幼儿园合作教学刍探 李芳,Li Fang

46.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孙莉梅,Sun Limei

47.从中日差异看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易灿辉

48.T细胞发育模式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学勤,李波,王晓娟

49.试论大学课堂的隐性课程建设 孙明英

50.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努力创办特色教育品牌 黄战军

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周伟

52.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付果,马晓娟

53.浅谈中小学美术活动课中的"个性化教学" 陈章永

54.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秦初生

55.高职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李吉英

5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马维娜

1.是光彩,还是耻辱——从两则报导想起中国大学 张楚廷

2.构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侦查学教学评价 柯昌林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熊小林,Xiong Xiaolin

4.浅谈洋思文化的启示 许月良

5.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周淑群,陈湘,Zhou Shuqun,Chen Xiang

6.部队院校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飞

7.魅力教研:促进教师职业自觉 陈艳萍

8.论中学教科室的建设与展望 邓立新,廖星辰,Deng Lixin,Liao Xingchen

9.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戚敏,Qi Min

10.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研究 龚芸,曾芝梅,贺建新

11.幼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陈可为

12.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申建新

1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 李佺宁,Li QuanNing

14.怎样提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杨国亮

15.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刘兵,王京,杨广

1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庆伟,Li Qingwei

17.从"实"字入手做"课改"文章——以隆回县第二中学为例 卢小军

18.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陈耀文,Chen Yaowen

19.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符家豪

20.基于层次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红

21.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彭丽

22.电影课——润物细无声 胡永红

23.职高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努力 朱屏

24.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定位 袁和贵

25.老师,请为自己备一口井 孙晓慧

26.浅谈中学多媒体的管理、应用与维护 首志文

27.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饶玉梅

28.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实践 张松

29.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陈荦,谭洁,熊伟

30.浅谈ERP对会计课教学的影响 韩艳华

31."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对话"问题与对策浅探 范洪冰

32.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张玉平

3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姚柏生,Yan Bosheng

34.论文学创作思潮观下外国小说人物的欣赏 廖晨星,杨雪

35.我们能呼唤简易母语吗——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谭春艳

3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佐洁

37.建"双主"和谐关系促数学学习效率 汪全兵

38.对高职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思考 徐弘,Xu Hong

39.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陈晓辉

4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刘军正

41.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分析 汪敏

42.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 唐素琴

43.由学生习作错误谈高三英语写作教学 黄华芬

4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英语教案 杨志军,Yang Zhijun

45.试论英语情态中否定范围的界定与教学 张志清,刘向荣

46.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探微 罗妍

47.基于和谐教学理念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朱瑜洁

48.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李卓

49.改革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浅谈如何迅速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李福珍

50.浅析"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刘明艳

51.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究 陈伯俊,郭艳花,Chen Bojun,Guo Yanhua

52.PBL教学法与高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初步探索 吴主敏,史立平

53.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黄琴,Huang Qin

54.论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光

55.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谭灿良

56.把政治课上得有趣又有用 庞茂清

5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初探 张礼

58.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课的思考 吕广南

59.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 郑志宏

60.关于在儿童画教学中说、画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陈端英

61.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陈梅英,Chen Meiying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英文原著;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计划地去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改善审美和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启迪心灵、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文学名著用其特有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缤纷的世界,把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奉献在读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审美情趣[1-2]。另外,阅读更是促进写作、翻译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已有实践证明,阅读英文原著对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张秋山等在《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缺乏、浅阅读盛行,社会缺乏阅读文化[5]。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阅读的主动性,当然也就缺少了阅读英文原著的行为。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原著部头大、经常遇到生僻字词或难懂的俚语,致使其降低阅读兴趣与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外部诱惑也导致学生无法坚持长期阅读[2,6]。笔者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改变原有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作为教学素材),以解决高校英语专业缺少英文经典原著的教与学这一问题。其具体实践就是通过以提升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境中习得语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培养文学修养,锻炼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

(一)目标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导向的教育[7-9]。与输入导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导向教育中,预期的学习成果决定了教与学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在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也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10-11]。一般来讲,目标导向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课程目标);根据学习成果反向进行课程设计(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馈,持续改进;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综合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很显然必须瞄准这一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指导去反向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二)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而且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12]。如果在学习者(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外语)输入,而且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所输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获得更好的“习得”效果[13]。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受到持续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应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则会产生显著的学习动力,并产生自律意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否则,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噪音。其三,输入语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输入可以使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或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语言知识与能力。其四,输入语言信息的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关联度高,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会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其五,输入语言信息的容量。语言习得需要连续不断的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方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学习的飞跃。其六,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者处在焦虑、烦躁状态时就会产生情感屏障,阻碍语言信息的输入与接受;反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则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输入。其七,应时应景的学习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不必严格按照语法逻辑去设计,适时的点拨、指导、总结、凝练对语言习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英文原著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满足语言习得“可理解的信息输入”的条件,也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原动力,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进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语言习得。所以,选择合适的、学生喜欢的英文原著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能够很好地满足以上语言习得条件,从而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成果。

二、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改变以《综合英语》(1~4册)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从综合英语课时中列出部分课时开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综合英语教学,构建嵌入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将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一分为二(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教学环节,重点解决语法层面和基本语言技能问题。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将原著阅读活动与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以阅读为基础的多维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综合提升。路径之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课程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60%):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对于没有安排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英语在线课程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此本文不作赘述。路径之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40%):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以“跟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小组学习和讨论、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程学习进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原著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思维训练,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期望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学生深度的积极的阅读行为固化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原著鲜活的语言信息输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与知识建构。三是基于原著内容的多模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四是阅读中的思考、分析、总结促进学生文学修养的内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强。

三、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阅读环节(课外)、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含课前学习任务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后任务安排等)、学习评价环节等。每个环节都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阅读是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关键,以学习评价引导教师反思教学,使教师及时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一)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用好英语文学原著。关注学生兴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阅读原著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阅读哪一部原著并作为英文原著阅读教学的素材,是师生双方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众多的英美文学经典名著,如《飘》《简•爱》《远大前程》《黑暗物质》《伟大的盖茨比》《在路上》《指环王》《傲慢与偏见》《一九八四》等中选择出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经过与学生的认真讨论,我们最后选择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飘》(GonewithWind,又名《乱世佳人》)这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挑战大部头的原著《飘》是学生们的共同选择,因此《飘》就进入了我们的综合英语课程课堂。关注学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文原著阅读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产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比如,及时检查督促、安排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加强朋辈学习的交流活动等等,不断激励学生持续保持阅读与学习兴趣。(二)瞄准课程目标瞄准课程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1.教学设计英文原著可以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语用环境,教师开展原著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实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阅读帮助学生消解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其四,如何通过原著阅读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阅读基础上促进学生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时、以何种方式组织对阅读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习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三种教学设计策略。(1)“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策略:关联课外阅读进程与讨论式课堂,消解母语在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与重构英文原著的语言信息在原著建构的语言环境中是“真实的、可理解的”。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能更精准地熟悉理解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所遇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便可习得地道的词语用法,就会逐步积累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增强语用能力,从而消解中文(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负迁移”作用[14-15]。为管理阅读进程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外的小组活动加强了朋辈学习(也是朋辈监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班级分成由3~5人组成的阅读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学生边阅读边整理词汇表和总结语法现象,词汇表包含读音、出处、例句等内容,语法现象列出观点和例句等。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促进同步阅读,加强学生对所阅读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阅读过的内容为素材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讨论式课堂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等在内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的及时总结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建构。(2)“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策略:把握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适时地总结与分析,促进学生英语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之养成伟大的作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写的社会和时代的敏锐的观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们了解原著作品相关社会和时代的文化知识宝库。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西方文化与历史层面的东西,可见,原著阅读与文学修养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文学修养的培育,使学生把握原著的写作历史与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与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学背景知识。《飘》这部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这一社会背景和凄婉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的机会,再在课堂内外辅以人物分析、作品章节分析、译文分析等的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去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甚至是文化冲突,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了解与理解,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进而更好地使用英语语言去表达意义并使其内化为文学修养。同时,各种形式的作品总结与分析(人物分析、篇章总结与分析、事件分析、观点分析等)又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分析判断、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等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阅读与写作和翻译关联,实现阅读习得向写作与翻译能力转换,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立体化发展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会发现作者写得真好,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无论是情景对白还是心理活动刻画,无一不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处处都能打动读者的心。正是通过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或是精确的场景描绘,或是生动的故事叙述,或是形容某种情绪和感受,或是表达爱恨交织,或是阐释某种观点或思想。学生通过英文原著阅读认识到写作需要有思想内涵,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立意。学生通过原著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范例,语言上的、文化方面的,应有尽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有素材可写,而且写得出来、写得通顺、写得精彩。一般来说,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写作能力也较强,写出来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种题材、体裁的原著阅读与英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写作,收到“以读促写”的功效。阅读与翻译的关系也是一样,在原著阅读过程中实时插入适量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同样可以起到“以读促译”的作用。2.教学改革实践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接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过程紧紧把握好两条主线,即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与以讨论式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堂线(如图2),课外线是基础,课堂线是总结凝练提升,两条线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构建起“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1)课外学习主线课外学习这条主线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以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阅读(阅读计划及其落实)、课前任务(为讨论式课堂做准备)、巩固拓展(作业和其他学习活动)。按时完成英文原著阅读的计划任务,是确保基于原著阅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阅读过程管理极其重要,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在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应遵循以下阅读管理要求: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英文原著阅读要求(开课前2~3周)。二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制定各自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度阅读英文原著《飘》。三是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安排学生阅读小组相互监督阅读进程。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语言学习记录,如整理遇到的新词汇、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阅读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学生记录阅读中的问题清单,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为课堂讨论准备素材。七是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等)。课前任务单是教师为每次讨论式课堂的顺利开展而安排的必须在课前完成的相关阅读、素材(或资料)准备、问题思考等内容。教师在每次课前1~3天下达任务单,对学生的阅读进程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资料)进行准备,对某些问题厘清思路等,以便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为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任务单的内容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内容,也包括语音、语言表达,还有语篇层面、文学层面的资料,以及写作、翻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等。巩固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之后的补充部分,主体仍然是学生,主要以课后作业或课后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开展,也可以下次课的任务单的形式布置,内容包括与阅读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基于阅读的写作或翻译、基于阅读的学习小组活动,以及准备下次课堂展示、讨论、交流的素材等。在课外学习这条主线中,学习小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思考小组活动的设计,并要求把学习记录、监督情况和朋辈评价结果传给教师,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2)课堂教学主线课堂教学实施这一主线,以原著阅读计划和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课堂教学过程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式课堂或翻转课堂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兴趣、课程目标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活动主题内容有语言语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动形式:命题演讲或自由演讲(内容与阅读相关);阅读成果展示或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与点评;焦点问题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整合,教师控制讨论秩序与讨论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学生自选内容或教师确定内容);阅读内容分析(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语言现象总结归类(词汇、语法等);解惑答疑、总结凝练与升华。教师的角色职责主要包括课堂过程管理、阅读及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点评、解惑答疑、知识点讲解归类、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凝练与升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是主体,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翻转课堂的互动、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有效进行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包括命题演讲、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模仿秀、配音、翻译、写作、词汇总结、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活动,也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依据目标达成评价依据目标达成评价,持续进行反馈改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又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又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课堂内外结合,重点考核学生语用能力,自我评价、朋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自我评价和朋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从评价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找到学习目标,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相互学习,具有独特的促学作用[16]。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或策略,进而改善后期的教学。当然,考试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结语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阅读能够使他们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也加强了他们对所学单词的记忆和应用能力。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的畏惧感没有了,很多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技巧增加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时也得心应手了。同样是因为英文原著阅读,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构思语篇结构,凭借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为阅读,学生能够对语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语篇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在进行英译汉时就能更加准确,在汉译英时也能凭借在阅读中培养的语感表达出地道的译文。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全部学生(2个班57人)都完成了《飘》的阅读,他们在后来参加全国英语专业8级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比往届学生有显著的提高。将英文原著《飘》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嵌入式教学实践,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将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和以讨论式课堂为主的课堂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既有课程目标对阅读计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等各个环节的“正向指导”,也有成果达成评价后的“反馈改进”,最后达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译,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英语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苏园,侯晨,薛冰莲.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可行性建议[J].海外英语,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阅读策略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简写本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马丽娟.英文原著阅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6):19-20+18.

[5]张秋山,金天星,靳国丽.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张佳怡,等.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张文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语迁移对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动名搭配的动态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