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认识范文1
1桓仁县病虫安全控害工作发展现状
辽宁省植物保护站为开创辽宁省农业病虫草鼠害无公害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农药安全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了《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根据省站的文件精神要求,桓仁县制定了实施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至2011年春季,桓仁县已设立了1个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1个中药材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3个水稻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5个蔬菜病虫害安全控害示范区、1个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
2主要措施
2.1选择相应的防治技术
在市植保站的指导下,采用杀虫灯、赤眼蜂、昆虫性诱剂、捕虫板、井岗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阿维唑磷等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作为安全控害的主要技术措施。其中,在水稻示范区,主要采用了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虫方法,配合使用生物农药杀虫杀菌剂阿维唑磷、井岗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等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在蔬菜、药材、果树示范区,主要采用捕虫板、昆虫性诱剂、苦参碱、杀虫灯等防治方法[2]。
2.2强化技术培训,普及安全控害知识
为发展桓仁县绿色食品产业,在抓好示范区工作的同时,把绿色食品知识和安全控害技术规程作为科技培训的重点来抓。几年以来,已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48期,印发科技资料逾12万份,通过桓仁报发表有关材料18期,利用乡镇赶大集发放有关书籍5万份。在此期间,多次下乡到有关乡镇进行虫害调查,根据不同农事季节组织专业人员讲课,并开展电视科普讲座、开现场会等,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为安全控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
2.3.1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2008年在北甸子乡建立了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示范区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在注重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的基础上广泛推广以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治方法,示范乡总计安全控害面积达688 hm2,其中冰葡萄安全控害面积367 hm2;南果梨安全控害面积196 hm2;尖把梨安全控害面积125 hm2。共设置性诱剂捕杀器70台,架设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128台,投入生物农药苦参碱1 600 kg。据县植物保护站调查,北甸子乡危害果树的主要害虫有20多种。经过几年的应用,以杀虫灯为主的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的效果非常好。虫害高峰期杀虫灯每晚平均诱杀虫量为600 只/台,每年可减少喷药4~6次,减少了农药污染,降低了农药残留。
2.3.2水稻安全控害示范区。井岗蜡芽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生物农药,无污染,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首选生物制剂[3],2010年已推广面积达到2 000 hm2。2010年在雅河乡、普乐堡镇、八里甸镇设立了水稻绿色控害示范区,并且共投放生物农药井岗蜡芽菌60件、枯草芽孢杆菌240件,主要用于稻瘟病的防治。
2.3.3建立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立5个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桓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桓仁镇西关村和雅河乡南老台村沙尖子镇江岗子村、仙人洞村、木盂子镇、八里甸镇八里甸村建立了5个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主要是使用捕虫板和杀虫灯诱杀白粉虱和美洲斑潜叶蝇。示范区总面积2.7 hm2,总计42个温室,投放捕虫板共1 400张,投入生物农药100 kg。经测试,捕虫板的防治效果为80%,可节省化学农药7.5 kg/hm2,既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又提高了防治效果。
2.3.4建立药材安全控害示范区。大镜沟村有五味子200 hm2,近年来受春季苗期害虫(主要是金龟子类的成虫和幼虫)的危害较重,其中黑绒金龟的危害最为严重。2010年在大镜沟村设立了安全控害示范区100 hm2,设置杀虫灯20台,解决了春季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
2.3.5建立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向阳乡有板栗1 334 hm2,是桓仁县向阳乡的主要农业产业,多年来一直受栗实蛾的危害,由于都是种植在高山地带,施药十分困难。2006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推广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67 hm2,效果良好。从调查统计结果中可知,赤眼蜂防治栗实蛾效果明显,防效达64.26%,可降低虫食率23.24%。
3发展对策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内涵,树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安全控害示范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工作思路[4]。
3.1改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安全控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桓仁县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打造“中国休闲度假城”、“世界冰酒之都”、“中国生态经济强县”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安全控害工作是完成发展目标的一项关键措施。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支持,积极宣传贯彻“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的内涵和实质,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3.2做好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工作
做好安全控害整乡推进示范区的建设,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项目拉动、农村合作社扶持等措施,扩大示范规模,对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力争5年之内,基本达到全县整体推进水平[5]。
3.3集成关键技术
以酿酒葡萄、蔬菜、中药材、水稻安全控害为主线,加强关键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不断充实各项防控技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控害技术模式,使安全控害技术向标准化、区域化发展,切实提高安全控害技术的普及率。
4结语
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顺应了当前市场的要求,它具有安全、无污染、防治效果好等优点,适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面积推广使用。病虫害安全控害的措施必将成为今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措施之一。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作为植保新技术配套组装,集中展示植保新技术,可全面推进安全控害技术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桓仁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对桓仁县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5参考文献
[1] 朱玉红,万林.农作物安全控害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29.
[2] 王永志,葛月红.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害安全控害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4):116.
[3] 崔敬堂,孙立民,檀莹.浅谈水稻病虫安全控害新体系建设与推广[J].北方水稻,2011,41(3):79-80.
农作物认识范文2
我叫***,****区人,****年*月*日生。2005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2008年8月担任助理农艺师以来,主要从事试验、示范和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技术推广工作:
任现职以来,推广地膜玉米1200苗,平均亩产740公斤,平均亩增产130公斤,亩增收240元,共增收28.8万元。绿豆双沟覆膜300亩,平均亩产101.6公斤,平均亩增产56.6公斤,共增收11万元。推广中药材黄芪种植100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240亩,生产种薯3.6万公斤。
推广新品种:谷子、晋谷21、晋谷29、长生07共4800亩,平均亩产215.1公斤,亩增产45.1公斤。增加经济收入86万元,玉米新品种户单857、金凯3号、吉单137等共1950亩,平均亩增产128公斤,农民共增收45万元。
以上推广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同时我也系统掌握了我县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并为今后指导农业生产创新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试验示范工作:
通过参与独立完成玉米区域试验32项,省、市、县玉米展试,示范、品比、观察、试验6项,谷子、糜子推广试验两项,各项试验观察及时,记载准确完整,圆满完成。通过这些试验工作,我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观察、区试、展试、生产试验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
农作物认识范文3
在尧时,有农夫击壤而歌,歌曰:“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帝力于我有何哉!”这是典型的农民特点!他们天生为自己负责,没有领导,老天就是他的领导。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往上数三代,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养成了很多农民的习惯。现在工厂的工人,都被叫做“农民工”。农民的特点是什么呢?比如说不遵守组织纪律,纪律是来自领导,而不是老天,从小没有养成习惯。比如说农民不团结,农民也没有团结的必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就可以了,“老死不相往来”是可以理解的等等。但农民为自己负责,他们自己设定目标,自己做计划,自己为结果负责,完全是自我管理着,农民的成果是自证的,那些地里的粮食,树上的过时,就是他的成果,不需要他证。
而工人的特点是要为别人负责,上一道工序要为下一道工序负责。工人不是手艺人,他们单独存在没有意义,靠一个工人,不大可能造出一辆汽车。工人要分工,要合作,尤其要学会,在别人的指令下工作。你看看我们的日常用品,没有什么是一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一定是团队合作,在大规模流水线上,分工制造处来的,这是现代工业的典型特点。
所以对于新员工,那些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那些从农村出来的人。无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如何,他们的思想和习惯,很多都不适合工业企业的特点,起码没有服从纪律的习惯。企业不是要教育他们创新,而是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为别人负责,为上司负责,为同僚负责。企业要首先教育他们,发挥团队精神,发展沟通技巧,在团队中成就自己。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80后故事,某人到某公司,上班3天后,第4天中午才来,老板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前3天太累了,今天早上就休息了一下,老板无言。真的把老板,当成老爸了。
农作物认识范文4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我国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共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作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着,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1、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2、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3、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4、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5、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6、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2、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3、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如果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4、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5、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6、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作物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95-01
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严重,因此大力推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势在必行。农机农艺技术相互融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彻底解决秸秆随意堆放和焚烧问题,找准农机农艺融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最现实途径和有效解决办法,以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来寻求解决办法。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
个别乡镇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只注重人力投入,忽视机具发展,算不清人力投入的短暂效益和机械投入的长远效益这笔账,导致花钱多,办不了实事;甚至有个别村、镇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有的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机农艺技术没能掌握、对秸秆的潜在价值以及就地焚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把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视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和机收还田主渠道和积极开展多元化高效利用这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疏”的渠道。
1.2 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
农机农艺融合措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跟不上,农户认识不到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的巨大经济效益。部分农民没有长期的效益观念,受传统耕作方式影响,还停留在焚烧秸秆省工、省力,有利出苗的认识水平。
1.3 作业质量差
作业质量差,导致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秸秆综合利用持观望态度。受地块、机械性能、操作技能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块作业质量不高;少数机手在利益驱动下,一味追求作业速度,造成了农机、农艺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质量差,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4 社会化服务能力弱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和机具数量少、规模小、运营不规范、严重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同时,乡镇农机站服务能力普遍较差,存在无人员、农机农艺技术水平低、没有工作经费等问题,严重影响全镇农艺技术、机械组织调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2 大力推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促进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意义
一是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机具应用技术和操作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手段,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改良土壤结构、丰富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二是农机、农艺融合、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途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三者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互促共进、合作共赢。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加快推广农机、农艺融合可以促进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程,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态效益,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农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要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机械化手段,更离不开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是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3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确立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和普及秸秆粉碎综合利用为主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疏堵并举,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农机农艺互相融合和农作物秸秆利用工作的3个转变,即由堵向疏堵并重转变,由以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由传统农艺技术和农作物综合利用方式向农机、农艺融合和多元化高效化利用方式转变。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机械购置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农民新增必要急需机具的补贴扶持资金,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积极争取利用市级以上资金,推动全区农机化科学、快速发展;乡镇的投入资金要重点由防火奖补和农机作业补贴向大型农机具购置及农机、农艺融合,秸秆高效化利用倾斜。
3.3 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艺技术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好处的认识;二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措施的宣传,提高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行间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机械化技术和机械深耕-细耙或深旋耕2遍技术,解决秸秆量过大问题。
3.4 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要在资金、政策、金融贷款给予支持,要在运营上加强指导服务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壮大,从而提高其服务能力。在乡镇农机站建设上要提供现有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的机会,要充实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机站的组织调动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3.5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随着农机化发展,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必须通过农机来实施。因此,要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秸秆综合利用来提高机具的地区适应性,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农艺融合、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和工作规范。
4 参考文献
[1] 任仲杰,顾孟迪.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05-2106.
[2] 李伟,蔺树生.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0(1):14-17.
农作物认识范文6
一、 日本小学的食农教育
1.食农教育的背景
随着日本饮食习惯的日益西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产品进口的增多,日本在食物方面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欠食孤食、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饮食营养不均衡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在小学开展了食农教育。
日本认为食农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展,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食品安全意识,及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让他们传承本土饮食文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进一步探索未来的世界奠定扎实的基础。食农教育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小学生,其对农业的认知由此开始,并不断得到深化。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而食物又源自农业,故而食与农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动脉和静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说,日本小学的食农教育,就是要在都市化进程加快、农田不断萎缩的状况下,重新架构人类与食物和土地的正确关系,让小学生对于自己日常所吃的食物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小学生自主选择食材的技能,加深小学生对农业重要性的了解。
2.食农教育的三个阶段
日本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六年制。“日本小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饮食情况,渐进式地选择当地不同的农作物作为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对象。”[1]
初级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
红薯种植方法简单,田间管理方便,是日本小学生幼年时经常吃的食物。日本一年级的小学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就是红薯。红薯把日本小学生带入食农领域,他们的食农教育由此起步。日本老师让一年级学生用红薯做游戏,讲述自己与红薯的故事,例如,与奶奶一起用柴火烤红薯,在妈妈的带领下制作红薯干,第一次与大人一起烹调红薯粥,用红薯秧跳绳等。日本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了解红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发他们对农作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农作物的深厚感情。
日本小学二年级学生食农教育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土豆。土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易于种植,产量大,与小麦、水稻、高粱、玉米并称世界五大主粮。借助于土豆,日本老师给小学生讲述了食物传播史:土豆原产自南美洲,印第安人是最早的土豆食用者,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期间,西班牙人把土豆带到了欧洲。那时,欧洲人只是把土豆当作一种观赏植物。17世纪初,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发现土豆可以食用,于是,土豆开始在法国大规模种植。17世纪末,土豆已经在欧洲普及,并且传到中国和日本。18世纪上半叶,土豆被引进到美国。此后,土豆传遍世界。土豆的传播史使得日本小学生明白了农业文化交流是怎么回事,对于土豆,他们有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感觉。日本小学老师给学生讲述土豆的营养价值,并且指导他们如何用土豆粉制作面包、馒头、面条。一块小小的土豆,不但身世复杂,而且可以做成不同的食品。日本小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农作物的魅力,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的兴趣。
中级阶段: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
日本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黄豆。黄豆是味噌的原料。味噌是日本人日常饮食中必备的调味品,它在日本历史悠久,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在食农教育中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黄豆,表明日本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走出一、二年级激发兴趣的初级阶段,正式进入食农教育的中级阶段:食育。三年级的小学生栽培黄豆,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味噌,品尝同学父母制作的味噌。他们逐渐认识到,不同地区生产的黄豆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家庭制作的味噌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和五年级日本小学生食农教育的重点仍然是食育。食育阶段的目的是让小学生认识食物的多样性,进而传承日本饮食文化。
高级阶段:小学六年级。
日本小学生在六年级进入食农教育的高级阶段,即最后阶段:人农合一。六年级的日本小学生仍然种植白菜、西红柿等农作物,但这不是他们学习的重心。六年级小学生要调查自己家庭通常都做什么饭菜,要到农村、林场、山区、海边体验不同的饮食。通过调查和体验,他们加深了对饮食文化的理解,知道饮食文化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不但需要土地提供原料,而且还需要人类对原料进行再加工。人农合一的实质是教育日本小学生爱护自然环境。
循序渐进的食农方法激发了小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盼望早日升上新的一个年级,以便种植更高级别的农作物,学习更加深入的饮食文化。小学六年,食农教育见证了小学生的成长,扩大了他们的饮食视野,增长了他们的农业知识,使得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食农教育的实践
日本小学与农民合作栽培农作物,小学生午餐的食材绝大部分来自合作的农民。例如,游佐町小学蔬菜的81.5%,水果的78.5%,大米、肉类的100%由农民供应;二井宿小学午餐原材料的50%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学生种植的农作物不但品种多样,而且单位面积产量也不低。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日本小学生松土、播种、施肥、灌溉、收获,他们见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芽、结果、枯萎,恶劣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折磨。小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生长过程,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及农作物对维持人类社会繁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小学生种植的农作物最后变成自己的食物,他们以往不好的饮食习惯得以纠正。可以说,食农教育培养了小学生正确的饮食态度。
日本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学期都要到农村进行为期一周的生活体验。他们吃住在农民家,在农民的指导下种植农作物。农业劳动强度大,小学生除了依赖自己的手脚之外,他们还需要与其他人互相合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农业生产。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农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给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农民身上,小学生也学到了面对生活压力该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说,农村体验活动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带动了城市和农村的交流。
有些日本小学除了与农民合作之外,还直接在校内种植花生、芝麻、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白菜、西红柿等农作物。这样,他们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在校内直接进行农事活动。老师带领小学生来到田地,指导他们如何种植管理农作物。在校内种植农作物,书本知识可以直接用于实践,打破了小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也接触到了原来不敢想象的东西。
日本小学让小学生到市场上售卖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学习制作各种各样的料理,让老师带领小学生把自己种植的农作物送给鳏寡孤独,体会互帮互助的道理。在食农教育实践中,日本小学老师要求小学生了解自己居住的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建议小学生多吃本地产的农作物。
食农教育实践培养了日本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强化了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小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相关农作物的知识,他们对食物的关注度、对植物乃至自然的兴趣大幅度提升。
与食农教育相关的其他知识,比如农耕日记、食物营养成分图谱、食物热量的计算、农作物的形状、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等,则与小学的相关学科衔接。可以说,日本小学把食农教育贯穿到该阶段的每门课程中。
4.食农游戏
日本小学设计了有趣的食农游戏,以纸上谈兵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食农教育,常见的游戏有食安大王跳棋、食农小区大游历等。食安大王跳棋的玩法与普通的跳棋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棋盘和棋子的新颖设计上。食安大王跳棋的棋盘与棋子被设计成饮食红绿灯,在棋盘和棋子上面都写着一种农作物的名字。如果棋盘和棋子是绿色,则表示这种农作物是健康食品;黄色表示该农作物要适量摄入,而红色表示该农作物要尽量少吃。食农小区大游历是一种闯关游戏,每闯过一道关口,就可以见到不同的农作物。闯关者如果能够叫出农作物的名字或者让农作物生根发芽,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奖励。通过玩游戏,日本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食物和农业的价值。
5.饮食
日本小学把校园午餐作为食农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日本小学的校园午餐积极使用地方农作物,实现了校园午餐、学校课程和地产地消的有机结合,小学生对传统饮食和乡土文化的热爱潜滋暗长。
日本小学不定时地举行厨艺大赛,全校的小学生都参加。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地制作食品参赛。最终胜出者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奖励,其作品也会被同学们分享。
对于日本小学生在家中吃饭的情况,小学老师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比较详细,例如,小学生吃饭的时间长不长?吃饭的坐姿端正吗?是否存在挑食问题?咀嚼食物的力度是否适中?饭量是大还是小?吃饭时是否边吃边聊?吃饭时看电视吗?日本小学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日本小学生自己动手种植庄稼和蔬菜,自己动手做饭菜。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成为餐桌上香喷可口的美食,日本小学生的激动之情、自豪感、成就感可想而知。通过食农教育,让小学生亲自参与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做成食物的全过程,小学生体会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惜食物。
6.食农教育的特点
日本小学的食农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特点:(1)充分挖掘地产农作物作为贯穿小学教育始终的教材,并让小学生与老师和农民自由互动,不同地方的小学生耕种的农作物各有千秋;(2)在食农教育过程中,小学生要撰写农业体验、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农作物的异同,因而食农教育是一种体验学习;(3)借助电脑和互联网,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多项活动;(4)各门课程的老师都参与食农教育活动,并根据自己任教课程与食农教育的关联度,给小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布置相关的作业。
7.对食农教育的评价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高尚的情操,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小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但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奖罚及竞争的手段从效果上看压制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食农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食农教育在实践中锻炼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克服了眼高手低的弊端,使得他们建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城市小学生受居住环境的影响,玩伴越来越少,这对于他们性格的塑造是不利的。食农教育增加了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频率,拓宽了他们的交往渠道,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对他们提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通过食农教育,日本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食物知识,锻造了他们较强的食物质量分辨能力,使得他们对假冒伪劣产品有着切肤的认识。从小耳濡目染的食农教育,再加上日本完备的法制,二者为日本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美国学者西森・史密斯中肯地评价了食农教育的作用:“第一,传播健康饮食的意义;第二,传播地方风味的饮食文化;第三,传播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第四,传播农业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第五,传播饮食的享受;第六,传播生活的乐趣。”[2]
二、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小学食农教育兼具社会教育的功能。中国的小学教育在应试的阴影下,过于追求小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漠视如何让小学生多接触社会。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小学的食农教育,利用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小学生多去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休闲农庄等地感知社会,培塑他们健全的人格。
当前中国的小学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设立了为数众多的素质教育基地,喊出了让小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口号。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食农教育,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升中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民众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文化水平的提升、经济收入的提高,对环境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成为中国民众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小学食农教育的经验,从小学开始就进行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及实践,培养全新的一代接班人,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