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轮作 养分使用 措施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01-02

一、安丘市土壤利用情况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10处镇、2处街道,1个旅游开发区,1231个行政村,90多万人口。市境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约二百二十多万亩,水库坑塘16万多亩,沟、路、渠、河等26万余亩。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四个类型。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物布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别是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尤为突出,就粮食作物来说,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瓜、果、桃、李,蔬菜等种植面积更是急剧扩张。土地经济效益逐渐明显增强。但在使用土地上,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市农民也存在着“短视”行为,集中体现在用地与养地上矛盾明显,突出表现在重用轻养,实行掠夺式土地经营,主要表现在:

1.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此外还有小麦-大豆一年二作制,大部分土地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复种,没有一定的轮作倒茬制度,一年中只在秋作物收获后,有半月左右的腾茬整地空闲时间,有机肥施用量极少,不能抵偿有机质的消耗量,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积累,对土壤的培肥是不利的。

2.在粮食作物中,豆类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过去群众有玉米间作大豆的习惯,但近十年来,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现在全市豆类作物面积仅万余亩,这样大大减少了养地作物,加速了土壤肥力的消耗。

3.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复种指数及绿化面积逐年扩大,提高了地面覆盖率,对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水土,土壤起了一定作用。但山区地带由于陡坡开垦,或顺坡种植,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趋于砂砾化。即使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树木成活率,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另外,由于片面强调扩大复种指数,又不注意培肥地力,导致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肥力衰退,生态平衡欠协调。

4.部分潮土和砂姜黑土,土质粘重,耕性不良,耕作后易超坷垃,透风失墒,不利播种。

因此,通过农、林、水、措施改良培肥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业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轮作耕作

为了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必须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正确处理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农谚说“换茬如上粪”这就说明轮作换茬在养地方面的作用。固作物不同,吸收营养元素也不同,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常常形成某种营养元素的不足或缺乏,而对另一种作物,并不一定会缺乏,如长期种植禾本科作物后,土壤中氮素会显著减少,面栽培豆科作物后,则会使土壤中的氮素增加,磷素不足长期栽培旋花科作物,土壤中钾素就会缺乏,实行轮作换茬,各种作物互为创造条件,充分协调利用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使其发挥最大的增产效益。

耕作的过程就是加速土壤熟化,促进水、肥、气、热协调及用地养地的过程。

深耕改善了土壤空气状况,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加快了矿物质养分的释放,耙压的作用在于调节土壤孔隙状况与通透性,使大孔隙减少,不至于通气过强而引起跑墒及养分分解过于迅速。中耕有保墒和散墒的作用,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市目前主要以一年二作(如小麦-夏玉米)和一年一作(如棉花、春地瓜)为主,部分一年三作,全市复种指数提高了,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但连年种植单一作物和采用单一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养分的正常循环,从而缩短了土壤的休闲期,增加了土壤的负荷,使土壤处于重用轻养的状态,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力的不断提高。

2.施肥

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养分比例供作物吸收利用的直接措施

我市自建国以来,在施肥上经历了“重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化肥并用-重用无机肥的循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施用量极少,因有机肥肥效缓慢,土壤肥力虽高但产量较低。七十年代,有机肥用量增加,化学肥料开始大量使用,但以氮肥为主,忽视了磷、钾肥使用,导致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到八十年代,注意了氮、磷、钾协调使用,产量开始上升,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看到了化学肥料的效力,开始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由于前几十年的土壤有机肥的利用,土壤肥力较高,加上肥料肥效快的特点,农业产量急剧上升,我市很多地方出现了“吨粮田”,但到了近几年,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土地的缺陷,人们已很少使用有机肥,从而对土壤采用了掠夺式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大量连续使用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迅速恶化。

3.灌溉

流经我市发源于我市的河流主要有潍河,汝河、渠河、洪沟河等大、小河流五十余条,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有许多河流如洪沟河、浯河等一到枯水季节即干枯。因此,我市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到现在已修建水库,塘坝、拦河闸等蓄水工程一百多座,总库容4亿余立方米,灌溉面积近四十万亩。目前我市也大力开发地下水源,使水浇面积进一步扩大。我市多数灌区,灌水效益较好,利用率高,通过灌溉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了作物产量,有部分灌区,由于水量大,实行大水漫灌,不仅水的利用率低,还造成了土壤板结,物理性状变环耕性变劣,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4.整地改土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整地改土,使山区丘陵中、小部所开垦的耕地,从岭坡到坡麓多为人工改造的梯田,土层加厚吏极薄层和薄层土壤变成了中层土壤,由零星地块变成了较大连片的梯田,水土流失减轻,物理性状得以改善,低洼易涝地区,通过挖沟造田沟沟相通,地块成方,有些地块并通过压沙等措施,使理化性状变好,耕性改善,适耕期变长,土壤供肥能力有所提高,平原和岭间平原地,通过深翻改土,活土层加厚,地面平整不,渠系配套,能灌能排,提高了灌水效益,缩短了灌水周期,关节炎作物的合理布局及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5.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包含农田林网,营造水土保持林、四旁植树等,发展林网化,能够减少场面蒸发,涵养水源,降低了风速,增加了大气温度,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山区地区通过封山育林,减少了地表迳流,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持了水土,加厚了土层,加速了土壤热化,

三、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及培肥措施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采取的对土壤肥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中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来培肥土壤。

1.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

肥沃土壤能够充分、及时地满足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肥沃土壤应具备的一般特征是:

1.1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高产土壤一般要求整个土层厚度一般在1米以上,具有深厚的耕作层,约20-30cm,土壤质地较轻,疏松多孔,孔隙度52-55%,通气孔隙10-15%犁底层不明显,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重,为上虚下实的层次构造。

1.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度熟化的肥沃土壤有机质较高,潜在肥力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养分转化,含有效成分高。

1.3酸碱度适宜,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肥沃土壤的酸碱度范围为微酸性性到微碱性,因为,多数植物适宜于中性微酸到微碱性,另外,也有利微生物活动。

1.4土温稳定,耕性良好。肥沃的土壤,温度稳定,表现在上下土层和昼夜间土壤温度变幅小,稳温性好,冬不冷浆,夏不燥热,有利于早播,早熟,高产。土壤疏松,宜耕期长,干耕不起坷垃,湿耕不成明垡条,耕作质量好。

1.5地面平整。地面平整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表冲刷,促进降水渗入土体,有利于土体内水分,养分均匀分布。

2.培肥土壤的措施

2.1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肥瘠的重要指标,它是土壤团粒结构,尤其是水稳性团粒结构的胶结构,具有协调水、肥、气、热的功能。土壤有机质有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目前,家畜、家禽粪尿及人粪尿及厩肥圈肥、绿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养猪、羊等少了,粪便数量亦逐渐减少,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作物桔杆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应该还田增加了有机质,改善了土壤性质,保水保肥,节省了人力、物力。日前做到千杆还田的仍比较少,还应大力宣传推广。

2.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丘陵地区要有防山洪及水土保持的良好措施,要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整修梯田,开发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达到水不出沟,土不下坡,保水保肥,平原地区要实行“园田”化种植,要兴修水利,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旱涝保收。各地要因地制宜,治水改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3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

以深耕为中心的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是加速土壤熟化,定向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深耕能疏松土壤,破除紧实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透性,为植物根系下扎创造良好条件。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深耕结合施肥,使土肥相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深耕创造了深厚疏松的耕作层,扩大了植物根系的活动范围和吸收范围,为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要注意,第一,深耕的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因地制宜确定,在我市以伏耕,秋耕为主,有利于晒垡,熟化土壤和有机质分解,并可多蓄雨雪,增加水分,但均需旱耕,群众说:“七月犁金,八月犁银,十月再耕不如人”又说“头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没有油”即是此理。

2.4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合理轮作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因为各种植物由于生物学特征不同,对土壤有不同的影响,如有的植物需肥多,从土中带走的养分多,地力消耗大,那么这些植物主要是用地。而豆科植物和绿肥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还能利用土壤中深层养分,一仅对土壤养分消耗少,甚至不能增加养分,这种作物就能养地。用地植物与养地植物轮作,就是用养结合。

2.5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肥料是植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植物产量水产,改善植物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2

摘要:提出重庆市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和物理性质差等,并针对各种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护措施等,以期给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1],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然而,由于园林景观和绿化效果主要是由植物直接来体现的[3],园林植物的质量易受到重视,而对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基质——土壤的质量则往往考虑较少[4,5]。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来源复杂,相当数量的土壤存在pH值偏高、养分含量低、容重大、砾石含量高、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等缺陷,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苗木成活困难、苗木成活后长势衰弱、后期管护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随着大量园林建设的进行,园林土壤的问题越发凸显。如何管理和改良园林土壤质量,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已显得十分重要。

1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主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褶皱带的平行岭谷间,城市土壤以紫色砂泥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主[6]。园林土壤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土壤,其特性不同于城市的一般土壤或农田土,其主要来自客土,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土或添加物。重庆主城区内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园林土壤土源复杂,土体层次紊乱,表土经常被移走或被底土掩埋,土层中常掺入底层僵土或生土,以及大量的砾石和建筑垃圾等;加之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其结构退化,养分缺失,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态绿化效果。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主要存在三大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物理性质差。

1.1土壤偏碱

重庆主城区大部分园林土壤的酸碱性为中性偏碱,pH值在7.0~8.5,其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强碱性土壤(pH值>8.5),对桂花、香樟、雪松、杜鹃、山茶等喜酸性园林植物而言,这样的土壤条件会大大降低其种植成活率,严重影响其生长。

1.2土壤养分含量低

重庆主城区园林工程进行填埋建植的土壤主要有建筑过程中挖掘出地下未充分熟化养分贫瘠的土壤、混合了建筑垃圾的施工剩土、山地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含量都普遍偏低。据调查,重庆市街约5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约40%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偏低,约60%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中等[7]。这样的养分含量水平容易导致植株恢复缓慢、生长受阻。加之对园林绿地养分的补给往往不能使其土壤肥力达到平衡,土壤肥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城市绿地生产力的提高。

1.3土壤物理性质差

重庆主城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6],加上广泛分布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夹杂在土层中,在建筑施工时极易致使大量的岩石侵入栽植土壤中,一些栽植土壤还含有大量建筑碎石、砖块、水泥、石灰等建筑垃圾。未清除这些侵入体就地栽植,特别是栽植大树,容易导致泥团外露、苗木泥团周围形成空洞、水分和养分流失、新生根系生长困难等,最终将导致苗木死亡。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的容重偏高,由于施工压轧、行人践踏、硬化铺装等人为活动,土壤的结构被严重破坏,有的土壤容重高达1.60~1.80mg/m3[7]。特别是大量行道树的根系被挤压在硬化路面下有限的土壤中,直接造成土壤水气循环受阻等不利条件,使得根系发育受阻,树木生长困难,对直根系的乔木类园林植物危害尤其严重。

2土壤改良措施

2.1偏碱土壤的改良措施

2.1.1化学措施。①离子中和。改良偏碱土壤的常用措施,对于大面积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主要是通过强酸根离子将土壤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达到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如施用硫磺、硫酸亚铁、柠檬酸等。在实际应用时,要确定用量的大小,一般应通过测定土壤的总碱度再计算出相对精确的用量,也可以根据中和试验筛选出相对合适的用量。②施有机肥。有机肥料含有许多腐殖酸等酸性物质,可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它还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能交换土壤团粒上的致碱离子。不仅能降低土壤酸碱性,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1.2工程措施。①穴土置换。局部土壤的改良措施之一,对于栽植树木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在开挖需要种植喜酸性园林植物的栽植坑时,适量放大树坑,栽植前,在树坑中填入原本酸性的或者经过化学改良好的偏碱栽植土,使植物根部周围的小范围内的土壤酸碱性得到改善,以维持树木生命力,待树木生根发芽后其对碱性危害的抗性增强。②挖沟排水。土壤中的致碱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地表水能溶解表层土壤中的致碱物质,再通过挖沟排水,把含有致碱物质的土壤深层水排出,达到有效降低致碱物质含量从而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同时,应控制好排水沟的密度和深度,可以对排水沟进行加盖和装饰,这样既能防止意外发生,又能提高景观质量。

2.1.3生物措施。①栽植耐碱园林植物。一些园林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耐碱能力,如海桐、木槿、柽柳、石榴、栾树、椰树、仙人掌、康乃馨等。这些园林植物都能在pH值7.5~8.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发育。对于pH值8.5以上的强碱性土壤,因为其高碱性对土壤水肥平衡和园林植物生理代谢的强烈影响,对这些耐碱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危害,应该先改良再栽植。②栽植绿肥植物。一些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碱性物质,同时又能在其根部分泌酸性物质以及其根瘤腐化后能在土壤中残留酸性物质。因此,栽植绿肥植物能达到降低土壤酸碱性的目的,可以用作碱性土壤生物改良的绿肥植物有麦草、黑麦草、燕麦、绿豆、苜蓿等。对于新建设的单位、公园、小区等绿地,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改良。

2.2养分不足土壤的改良措施

2.2.1有机肥料培肥。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证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常见的有机肥有泥炭、油饼、鸡粪、菌包等。在新建绿地过程中,对于土壤养分不足的绿地,首先要施入足够的有机肥,具体做法是,栽植乔木前把有机肥和栽植土混合后填于树坑底部;栽植灌木或地被植物前在表土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有机肥,再翻耕于土壤中。对现有绿地也应追施有机肥,补充土壤的养分库。具体做法是,乔木绿地可以转孔施肥,灌木或地被植物绿地可以沟施或撒施。

2.2.2化学肥料培肥。施用化学肥料是目前绿地补充土壤养分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肥养分的单一性,长期施用将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特别是不科学的施用方法将引起土壤板结,恶化土壤环境,影响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是解决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的有效途径。一种方法是测土施肥:先化验土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再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计算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施肥量,这是最科学、准确的施肥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配方施肥,配方肥是根据不同植物的需肥特性配制化学肥料配方,根据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选用适合的配方,这种方法虽没有考虑土壤的状况,但也算相对合理[8]。

2.2.3商品化复合改良剂培肥。与常见的有机和无机肥料相比,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具有更快速的改良效果,其主要成分有矿质养分、有益活性微生物、生长激素等,其作用机理为促进土壤养分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在园林建设中,利用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提高绿地的绿化质量。

2.3物理性质差土壤的改良措施

2.3.1工程措施。①清除砾石和建筑垃圾。对于有大量的岩石、砖块、水泥、石灰等侵入体的栽植土壤,必须清除这些危害因素,最好对要栽植植物的表层土进行翻耕,在翻耕的过程中去除。②防止压实。在绿地平土和栽植植物时,采用人工驳运和回填,尽可能地减少机械作业,防止压实土壤。对建好的绿地进行防护,防止人为的践踏。③开沟排水。开沟排水能防止植物根部积水,缓解水气矛盾。一般来说,排水沟应略低于园林植物根系深度,以保证园林植物根系周围地下水的排出。应根据土壤情况和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确定间距大小。④利用有机覆盖物。有机覆盖物是目前国外城市地表覆盖中比较盛行的一类覆盖物质,主要有废弃的树皮、核鳞、树叶、松针、木片、草叶等植物材料。有机覆盖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减轻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具有防尘、装饰的功能。⑤采用透气透水材料。采用加放人工透气管的方法改善乔木根部透气性。具体做法是,将塑料管用无纺布包裹两头,空档处填满珍珠岩,放置于树木根部,管长以从园林植物根部至地表为宜,人为地在土壤中营造出透气空间,从而改善园林植物根部的透气性。

2.3.2管护措施。翻松培肥,通过翻松土壤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加,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养分得到释放。在翻松土壤的过程中,可以往土壤中掺入泥炭、树皮、树叶、珍珠岩等,增加土壤中的孔隙,使土壤的容重降低,从而改善通气状况。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3

1•1试验材料

土壤样品取自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绿化区内,采集0~20cm和20~40cm2个土层深度的土壤。

1•2试验方法

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地段,面积分别为100m2(10m×10m),在每块样地内随机选取10个点,去除地表的凋落物层,然后用直径4•5cm的取土钻采样,相同土层的土壤组成1份混合土样,去掉土壤中可见植物根系和残体。测定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以及pH值和电导率(EC)。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硫酸-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盐酸-氯化铵法,pH值测定利用pH计,EC测定利用电导率仪[1]。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全氮含量

样地内土壤的全氮含量偏低,0~20cm层土壤含氮量比20~40cm层略高(表1),但均<0•2%,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应提高氮肥或有机肥施用量,以提高土壤氮含量。

2•2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

样地内0~20cm层和20~40cm层土壤的全磷含量均>50mg/kg(表1),说明2层土壤磷库水平均较高。2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均<20mg/kg,说明该样地土壤速效磷供给相对不足。

2•3土壤速效钾含量

过去认为土壤速效钾含量<60mg/kg为低水平,60~100mg/kg为中等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目前认为速效钾含量150~200mg/kg为高钾水平;<50mg/kg为缺钾水平。样地内0~20cm层和20~40cm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仅7•819~24•526mg/kg(表1),说明该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很低,需要增施钾肥。

2•4土壤pH值

样品土壤pH值>7•5,呈碱性,这是由于该校区土壤中常混有建筑废弃物、水泥、砖块和其他碱性混合物等,其中的钙向土壤中释放;此外,还沉降大量含碳酸盐的灰尘,水泥风化向土壤中释放钙,土壤中碳酸盐与碳酸反应形成重碳酸盐等因素[2~5],导致该校区土壤pH值与自然土壤差异明显。pH值过高会引起植物营养缺乏或受毒害[6,7]。

2•5土壤电导率

样地内20~40cm层土壤EC值达到1•66ms/cm,比0~20cm层高0•95ms/cm(表1),说明20~40cm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很高。有关试验证明,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高,可能会形成反渗透压,将植物根系中的水分置换出来,使根尖变褐或干枯,可溶性盐浓度过高还会使植物受到损伤或造成植株根系死亡。土壤湿度的波动会使可溶性盐含量过高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植株根系受损伤严重,无法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植株出现萎蔫、黄化、组织坏死或植株矮小等症状。EC值过高也会增大由绵腐病菌引起的根腐病的发生机率。

3土壤改良方法与措施针对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呈碱性和电导率大等特点,可采取一定措施改良和培肥土壤。

3•1物理方法

可以采取深翻熟化、客土栽培和培土(壅土、压土与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也可以采取松土透气和地面覆盖地被植物等措施改良土壤。

3•2化学方法

3•2•1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属于偏酸性肥料,土壤有机质(风化煤)和土壤有益微生物(固氮细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含量较高[8]。其所含的有益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不断释放出迟效态氮、磷、钾,因而能有效改善中度盐碱土pH值,减缓土壤有机质的降低,减缓由于植物生长所造成的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这些因素均对改良盐碱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2•2施用化学改良剂可施用电厂脱硫石膏、日本盐碱地改良剂和磷石膏[9]改良土壤,以及采用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模式改良土壤[10]。

3•2•3施用燃煤脱硫产物燃煤脱硫产物可对碱性土壤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该改良方法首先是采集土样,通过化验,计算出改良所需的CaSO4量;再根据燃煤脱硫产物的成分,计算出脱硫产物的需要量;然后将脱硫产物撒施于地表,进行灌溉,并且采用与正常土地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改良速度快、效果好的优点,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特性,提高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1]。

3•2•4利用土壤液膜土壤液膜是1种棕褐色液体,属于土壤结构改良剂。用喷雾器将其喷洒在土壤表面,可以起到类似塑料地膜的增温和保墒作用。此外,还可以随农事操作将其翻入土中,在1段较长的时间内起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4

1、盐碱地种稻概述

1.1 盐碱地种稻

盐碱地种稻是指在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进行水稻种植。

1.2 盐碱地分类

盐碱地可以分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出苗率80%左右;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介于二者中间为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1.3 盐碱地改良注意事项

注意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造成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2、盐碱地改良方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物理改良、水利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为核心的四大治理体系。在此主要就灌溉洗盐、整地改良、合理培肥等方面进行论述。

2.1 灌溉洗盐

通过灌水措施使土壤盐分溶解、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同时要加台土地平整,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2.2 整地改良

要深耕深翻、适时耙地。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所以值得提倡。

适时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2.3 合理培肥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相结合。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对盐碱地采取绿化措施,种植耐盐碱的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培肥土壤作用。

化肥对改良盐碱的作用也很重要,化肥给土壤中增加氮磷钾,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耐盐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作物产量,多出秸秆,扩大有机肥源,以无机促有机。施用化肥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石灰氮、钙镁磷肥等,而应以中性和酸陛肥料为好。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适合在盐碱地上施用,且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

3、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实践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杜蒙、林甸等地实施了盐碱地改良种稻项目,初步探索出了重度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处理方法。

3.1 解决盐碱地育苗问题。选择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实行客土育苗,大棚大钵体培育带蘖壮秧,提高水稻的耐盐碱能力,育苗用水为深井水。

3.2 解决盐碱高问题。一是水利措施。灌排相间,单排单灌,并增设强排泵站,便于洗盐碱,防止暴雨内涝,及时排除明水;二是改良土壤。大量应用牛粪等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改良剂、沸石粉、稻壳粉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采取秋翻地,通过冬季冻融交替,提高洗盐排碱效果;三是酸化措施。水稻生长关键阶段用稀硫酸调整PH值,排水后施酸调整,减轻危害。

3.3 解决本田盐碱危害及肥料固定问题。主要采取有机、生理酸性肥料,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专用肥,大颗粒缓释肥料,增施磷肥和锌肥。施肥方法主要采取少施肥、勤施肥、叶面肥等相互配合。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5

一、侵蚀型土壤改良技术

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在侵蚀性土壤的上游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对于25°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果树。

2.封山禁牧,保护植被。

改放牧为圈养,实行封山禁牧,对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效果,同时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形成地域田间小气候也有重要意义。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修筑水库塘坝,横山挖截水沟,修筑梯田、侵蚀沟内修固防、横山打垅,免(少)耕栽培等多项措施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二、白浆土障碍因素土壤改良技术

白浆土的障碍因素一是黑土层薄,厚度小于20cm,其下即为白浆层,土壤腐殖质和各种养分急剧减少,土壤潜在肥力很低。二是土体结构不良,白浆层持水量低,淀积层十分紧实,几乎不透水,使土壤即不抗旱又不耐涝。三是土壤呈酸性,有活性铝的毒害。改良白浆土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必须针对其障碍因素逐步改良,才能达到根本治理的目的。主要方法如下:

1.加深熟化耕层

由于白浆土的耕层太浅,白浆层土壤结构不良,淀积层十分紧实,极易形成厚实的犁底层,既不透气又不透水,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只有采取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熟化耕作层,并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利于土壤熟化,才能增加土壤的抗旱、耐涝能力,并大幅度提高地力。深耕深松要循序渐进逐年加深,熟化耕层应达到25cm,深松要达到35cm。

2.施用石灰性物质

白浆土施用石灰性物质是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活性铝毒害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石灰物质的用量应视土壤水解酸度而定,一般每亩0.5-1吨,施用方法关键是要充分与土壤混合,石灰性物质要细碎,撒均匀,结合翻耙地施入。

3.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努力保持和增厚黑土层。

三、易涝、冷浆型土壤改良技术

1. 易涝型土壤改良技术

易涝型土壤分布于我县的低平地和山沟川地。主要土种是白浆土中的潜育或亚表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易涝型土壤改良措施。一是种稻治涝。打井或引水在易涝地种植水稻。二是排水治涝,疏浚河道,挖修田间沟渠。三是修筑台、条田。四是施用炉灰渣或砂子等,改善易涝地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和适耕性。

2.冷浆型水稻良技术

冷浆型水稻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水热条件不良,土壤长期浸水含大量亚铁离子并有活性铝危害。在养分性质上表现前期供肥不足,而后期供氮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或病害严重。对冷浆型水稻土的改良利用,应根据冷浆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主要是排水和增加地温,在化学方法上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度并消除活性铝毒害。

四、增加有机物质,培肥地力措施。

1.客黑土 增加耕层黑土层厚度

农谚说:“黄土换黑土,一亩顶两亩”。对露黄或耕层黑土不足20cm的地块进行客黑良。用库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机质含量较高黑土进行土壤改良。用库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机质含量较高黑土进行土壤改良,每年集中力量有计划进行客土肥田,坚持下去,效果非常明显。

2.秸秆、根茬还田

作物秸秆和根茬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矿质养分,还田后经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据统计,连续十年机灭茬地块有机质含量比人工刨茬地块绝对值增加了30%。秸秆、根茬还田要与深耕深翻相结合,同时注意增加氮素肥料,以利于秸秆分解转化。

3.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除供应作物养分外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料施用量每公顷应保证在40吨以上,要努力提高有机质含量。施用有机肥料要注意发酵后施用,防止透风、炕种、烧苗和减少污染。

4.改善土壤环境调节水肥气热状况

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使之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养分的分解、供应和积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抗旱、耐涝能力。

改良土壤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 中低产田;现状;障碍因素;改良利用;广东中山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52-02

耕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1-2]。例如,耕地质量的优与劣,耕地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农作物的布局等。在诸多制约因素中,以耕地质量最为关键。根据中山市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中山市的农作物产量60%~80%来自地力,单产越高,地力产量占的比例越大。因此,了解耕地资源质量及其分布状况,是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

1 中低产田现状分析

1.1 面积与比例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山市菜地、旱地等各利用类型中低产田有20 064.87 hm2,其中中产田18 639.4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73%。其中旱地面积比例占中、低产田面积最大,达到了92.90%。进一步分析发现,旱地面积的68.33%都属于中低产田;占中、低产田面积比例第二大的是菜地,其占中山市菜地总面积的61.58%;占中低产田面积比例最小的是水浇地,占中山市水浇地总面积的39.78%。

1.2 中低产田类型与分布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和结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309-1996),可以把中山市中低产田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瘠薄培肥型、灌溉改良型、渍潜稻田型和过砂过黏型(表2)。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和缓坡地的淹育型水稻土上;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部分河流冲积土田和部分宽谷冲积土田以及山间谷地较高的地段或山地到平地的交接处,地形倾斜,呈梯级状分布;渍潜稻田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区段和山地丘陵的坑田区。

据统计,中山市中低产田类型中,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0.06%是过砂过黏型,面积为6 031.73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16%是灌溉改良型,面积为2 439.4 hm2;占17.28%的是瘠薄培肥型面积为3 466.87 hm2;渍潜稻田型占40.50%,面积为8 126.93 hm2。说明中山市耕地中低产田类型主要为渍潜稻田型,其次是过砂过黏型和瘠薄改良型。

2 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

年产量12 t/hm2以下的中、低产田20 064.87 hm2,究其低产的原因,排除其他因素外,中山市土壤存在的肥力障碍因素是中山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土壤特点为“涝、砂、板、浅、瘦、旱、渍”等。

2.1 水分状况差

中山市中低产田的最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是水分。作物所需水分全靠天然雨水。水稻生长过程所需水分有1/2以上需要通过人工灌溉水源提供,即使是降水量比较充足的湿润年份,平均也有30%的水分依赖人工灌溉。而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是缺乏灌溉条件,由于灌溉条件的缺少,导致土壤缺乏水分,从而容易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经常浸渍土体,使其处于高度还原状态,随水自下而上,形成一定厚度的潜育层,水多气少为潜稻田型中低产田主要持点。

2.2 耕作层浅薄

耕作层土壤是农作物生长活动的场所,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大部分由耕作层供给,如果耕作层浅瘦,则其所提供的养分不能满足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据调查,中山市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在10~14 cm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7.89%;在14~16 cm的占15.70%。表明中山市部分耕地的耕层厚度浅薄。

2.3 土质黏重,土壤结构性不良

土壤中水分的保持与供给,通气性能的好坏,土壤温度的调节以及营养因素的释放与吸收均与土壤质地有关。中山市耕地土壤质地偏砂、偏黏的面积较大,偏砂的(紧砂土和砂壤土)面积为5 454.67 hm2,占耕地总面积15.71%;质地较黏的耕地面积(轻黏土、中黏土和重壤土)共26 113.2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75.27%。耕地土壤过砂易沉浆板结,土壤养分含量低,由于含砂量大,保水保肥力差,使得农作物有前劲无后劲;过黏土壤含砂少,黏性大,难于耕作。由于成土母质为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土壤含物理黏粒多,土质黏重,多为重黏土或者轻黏土;另外部分沙田处于脱沼初期,层次发育不明显,熟化程度低,耕层多为块状或者糊状结构,黏性大,通透性差。

2.4 耕层土壤酸碱性不适宜

耕层土壤中的有机态养分需要大量的土壤微生物转化,因此如果要使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达到最大,要求土壤的酸碱度一般以接近中性最好[3-4]。此外,一些作物对土壤酸碱性范围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大多数作物而言,pH值在6.0~7.5较为适宜。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酸性范围内的样点数占总样点的比例为32.40%,强酸性范围内的占13.44%。由此可见,中山市部分耕地土壤偏酸。

3 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措施

中低产田的改良、耕作和培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等综合措施,消除或减轻中低产田土壤限制农业产量提高的各种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其中耕作培肥对中低产田的改良效果是极其显著的。例如,通过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为作物生长提供部分营养物质;通过校正施肥,依据当地土壤实际情况和作物需肥规律选用合理配比,有效控制化肥施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达到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有着各自的特性,因此应该针对每种类型的中低产田自身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改良措施,以下针对中山市有代表性的中低产田改良措施进行分述。

3.1 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

本类型中低产田的产生,是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稻田种植制度对土壤水分需求上的差异,而产生干旱缺水,需要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加以改良。其主要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势较高、缺乏水源灌溉的水稻土和旱地。其共同的特点是地势高、受冲刷、砂砾多、养分低、漏水漏肥、土层浅薄。在利用上应注意解决水源,修筑梯梗,完善田间排灌系统。对于望天田由于改造成本较大,应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改良,其中有条件的可以用于农作物灌溉。如果没有办法建造池塘蓄水,可以进行水田改水旱轮作或水田改旱地等方法改良。对于水稻田贯彻水旱轮作的方法改良,逐步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并通过增施有机肥,来逐步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的通透能力,同时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旱地可以通过实行果油、果粮间作,改良土壤肥料利用情况,改善土壤水分的涵蓄情况。

3.2 渍潜稻田型中低产田

本类型中低产田由于没有良好的天然排水通道,也没有人工排水沟渠,经常处于终年渍水难排状态。此类田的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有机质分解慢、速效养分低。通过建立健全田间排水系统,排除田间渍涝,改良土壤的通透性是渍潜稻田型水稻田改良最关键的措施;改革土壤耕作制度,进行土壤热、水、气、肥的调节性,最终改良土壤水分状态;通过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来改善土壤的营养环境;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根据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使用特殊的改良措施,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利用[5]。

3.3 瘠薄培肥型和过砂过黏型中低产田

本类型中低产田在中山市分布十分广泛,从山坑到宽谷再到河流冲积平原都有其分布,其土壤特点是“砂、黏、板、浅、瘦、咸、酸、毒”。根据障碍因素的类型,将这一部分稻田,归纳为黏瘦类水稻土和紧实类水稻土。

3.3.1 黏瘦类水稻土及其改良。黏瘦类水稻土为发育于各种黏质土壤上的水稻土。有机质十分贫乏,结构性比较差,质地黏重,耕性不良,适耕范围小,土壤黏粒含量在30%以上,黏结力和塑性指数都很高,土壤极易板结,通透性差,难耕、难碎、耕作质量低,有效养分不高,有机质、氮素和磷的含量都偏低是中山市质地较黏的顽泥田主要障碍因素。黏瘦类水稻土的改良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带有大量纤维素的有机肥,如绿肥、秸秆还田等。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复合胶体的品质,使土壤疏松,为加深和熟化耕作层创造物质基础。其次,实行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逐步加深耕作熟化层,注意增施磷肥。还可根据不同条件,采用犁冬晒白、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另外,也可采取逐年加沙、改善土壤质地的措施。

3.3.2 紧实类水稻土的改良。紧实类水稻土特点是质地粗,无结构、黏着力不强、易沉实淀浆板结;保肥供肥能力差、黏粒胶体含量低,交换量低,保蓄能力差;非毛管孔隙多,不保水,渗漏快,抗旱能力差;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少。此类型主要的障碍因素是耕作层浅薄、瘦,容易漏水漏肥,往往多施肥时暴长,少施肥时作物生长差或者有前劲无后劲。主要改良措施包括:开好各种沟渠,防止黏粒流失;逐年客土,增加物理系黏粒;中和酸性,增施磷肥、钾肥,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在施肥上做到勤施薄施,防止多施用的肥料流失;增施有机肥[6]。

4 参考文献

[1] 刘继善.对开封市中低产田综合开发利用浅议[J].河南农业科学,1989(2):22-23.

[2]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9):61-63.67.

[3] 杨琳,夏海鳌,黄铁平,等.湖南省耕地土壤退化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5-357.

[4] 邹镱,凌征龙.平远县中低产田综合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