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的发展史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城市、职业院校、职业培训、途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职业院校生源数量在急剧下降,因此职业院校已从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向迈进。职业培训是指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使其在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符合职业规范要求的变化,成为既掌握知识、技能,又乐于参与生产实践的劳动者。从现实来看。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不均衡。总的来说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效益不好。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职业培训,不但可以增强城市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城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特点

1.培训对象的多样性

由于地处城市,职业培训都与就业岗位密切相连,使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对象呈现多样性态势:既有企业的员工轮训,又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还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有低端的技术扫盲培训,又有中端的技术岗位培训,还有高端的技术发展培训;既有共性的集体培训,又有个性的针对性培训。

2.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应该体现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源于职业活动或工作过程,其表现形式因职业不同而异,特别是职业培训的对象大多数都是成人,学历教育的课堂模式已明显不适用,必须把培训内容及其地点放到真实岗位的工作环境中,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体化教学等方法,亲自实践和体会。

3.培训效果的时效性

职业培训效果的时效性是指培训效益,主要指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比,体现在投入产出的适时性,满足受训者需求的及时性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契合性。在培训中要做到一是培训时间的合理性。要根据企业用工季节的特点,控制培训周期,要打破学历教育时间的制约,拓展培训时间和空间。二是对受训者需球的及时性。企业发展呈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呈多样化要求,使得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层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三是培训内容要适应市场需求。职业培训要紧跟市场,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行业和经济特点相结合,培训内容不仅是技术指导,也包括创业指导、产品营销及项目管理等。

二、城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基本原则

职业培训的基本原则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总体规范和要求,主要可概括为划分培训的层次和类型,处理培训内容等。

1.高中低层次培训并举原则

职业培训要取得时效性的前提在于培训的层次结构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与区域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相吻合,根据所达目的及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把职业培训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三个层次都有稳定的市场,因此应采取三个层次培训并举的措施。

2.培训内容综合化原则

目前,城市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某一技术工种的培训而展开的。内容单一,但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不仅在生产、加工领域需要专门人才,在销售、服务等环节也需要懂技术的人员。因此,职业培训必须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作重大调整,适当提供非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注意对经营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做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

三、城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途径

1.与学历教育共用的培训学校

职业院校通常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使用学校的资源,有些院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培训处,对培训工作单独打理,也有一些院校为培训专门设置了场所。缺陷是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只能利用学历教育的空余时间,培训的规模也受到制约。

2.合作的培训学校

职业培训的落脚点不能仅仅是职业院校本身的场所。它可以拓展和延伸,如与社区合作的居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职工学校。与村委会合作的村民学校等。这些学校是老百姓学习的一种渠道、平台及载体,其职责、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勤勉、自强、团结和奉献的主人公使命感、集体荣誉感,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讨论会,促进合作意识。特别是与企业类培训系统接轨或直接与企业接轨,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学校和企业双方实行优势互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能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的培训网络。

3.网络学校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日趋加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的快捷途径,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网络学校授课方式灵活,便于个性化选择学习;师生能够互动;专业设置灵活;省时省费用。当然,实训过程仍然要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四、城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方法

1.采用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职业培训中最典型的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开展高效实用培训班。要按照新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组织、开发培训和教学体系,要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脱离出来,变理论教学为主为技能教学为主。变传授抽象知识为实际操作应用。

集中培训的缺点是广告宣传费用大;组班时间长,办学成槁。

2.推行培训包教学

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进行技术传授,如模块式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也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模拟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又如澳大利亚1997年7月,实行了培训包计划,培训由两大部分组成,国家认证部分与非国家认证部分,国家认证部分包含三大要求:国家能力标准、国家资格以及评估指南。国家能力标准描述了为完成职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态度的行为标准;国家资格显示受训者的培训等级和能力等级;评估指南指明了能力标准和评估条件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培训者和评估者所需具备的资格和培训经历。国家认证部分经由国家确定,是不可变更的。非国家认证部分包括学习策略、培训资源、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等,为注册机构提供包括课程、工作地点培训以及在生产或工作过程中组织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包括自学指导、远程学习材料、评估资源以及工作地点培训指南等信息,为评估者判断受评对象是否达到能力标准的相关信息,为培训者提供相关工作的信息和资源等。非国家认证部分通常随培训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变化,是可变更的部分。培训包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得到明显的增强。

培训包教学的难度是包的开发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单纯的―个院校难以完成。

3.实行用户选择导向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3

本文指出现代的标志设计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的年代,时代的变革也推动标志设计的思维不断发展。通过对标志设计的简洁化、动态化、立体化、多元化视觉审美图式的教学研究和分析,认为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能够促使标志设计的视觉图式灵活多变,视觉设计语言丰富多彩,未来的标志设计形象能够展现出巨大的视觉及内涵的魅力。

关键词:

标志 图式 视觉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9-02

现代社会对标志设计的视觉要求和精神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平台的扩展,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转移,标志设计的教学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时代由于视觉审美情感的转移,多元社会的到来,单一的设计图式形态规范被打破,所有传统的固有的视觉图式都在新的语境中被解构和重组,人们对于标志图式的视觉要求也向多元的视觉形态方向发展。标志设计在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大胆的创新实验,力求找到更多的、舒适的、快捷的、单纯的、追求图形寓意和方便大众信息阅读的视觉图式。在这些多元新颖的视觉图式中,动态化、简洁化、立体化、多维化、模糊化、人文化等视觉图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1 简洁化的视觉审美图式教学研究

标志在信息传递高度快速的“读图时代”,要想达到快捷、直接、明确、高效地传递出特有的文化信息,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简洁洗练,以少胜多,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念内涵”。简洁的标志图式设计教学研究,就是要把复杂的设计内涵等多种设计元素综合在一个统一的视觉结构中,给人一种组织有序、统一醒目、强化有力的视觉感受,在直观的视觉识别中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标志形态设计教学要想达到简洁高效视觉效果,必须利用好单纯恰当、简洁洗练的视觉图式,以最少的视觉元素进行组合构成,来完成最丰富的视觉内涵,在凝练的视觉形象中传递信息。

标志设计教学中要想达到简洁化效果,就要把众多的设计元素综合处理、整合在一起,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充分地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相辅相成,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在标志设计视觉元素的整合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一形多义、共用形状、正负形结合等,这些构成的形式能够有效、巧妙地的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容纳到一个形体之下,以少胜多的方法撷取受众的视线。多种视觉元素整合的设计方法,极大的简化了图形造型的视觉格局,并且别具风格,创意独特新颖,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标志教学中认为简洁的标志图式要想获得一个整体的效果,必须要在设计手法上追求抽象的手法。和具象的标志图形比较,标志的抽象形态具有更大的视觉自由度、包容性和想象的空间,来调动受众的情感世界,引起人们心理上、逻辑上的联想,表达一定的艺术意境,体现特定的内容。抽象能够使标志具有精练的外形和深刻的内涵,这种抽象表达能够使公众获得概括、简洁、洗练的外部形态和广阔的、自由的、丰富的、神秘的精神联想。

纵观整个标志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中,简洁化教学思路是标志设计的一贯追求。简洁不是简单,简洁是一种探索复杂元素构造的技巧,是瞬间传递视觉信息的教学方法,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简洁化的标志设计可以展现出标志直观、易认易记的独特视觉魅力。

2 动态化的视觉审美图式教学研究

传统的标志设计教学一贯强调静态的图式展示分析,以静止的图式被动供大众进行视觉的信息选择,这种信息的教学交流方式有很大的沟通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尤其计算机网络媒体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标志设计信息展现的方式,也为标志设计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动态的标志设计思路应运而生,展现出极大的自身信息传递的优势和魅力。动态化的标志一方面揭示出静止标志形态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公众审美的变化。标志的动态变化,体现出新型视觉图式强大的视觉生命力,隐含着无穷的视觉新意象,使得标志设计的内涵特征在新的时代得到发展和延续。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在对于图形的有效选择过程中,彩色的比黑白的效果好,动态的比静止的效果好,因此,动态标志教学图式研究,更有利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认知标志,符合人们的视觉选择的生理性特点。受众对一个事物的选择中,通常那些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鲜艳的形态更容易被选择,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传递信息,在视觉焦点的安排上,人们把视觉信息承载在动态的、富于变化的物体上面,这样也满足了受众对新颖事物的好奇心,对新颖事物的关注。动态化标志教学思路研究分析,正是迎合了受众这样的生理特征,以新颖独特的视觉形态主动地把设计信息设计出来,并且带给受众强烈的、刺激的视觉效果,从而为标志信息在复杂的环境传播创造有利的视觉条件。

静态的标志是单向性的沟通方式,动态的标志是双向性的交流方式,注重双方的交互性,提升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受众主动的完成信息的阅读、记忆和传递。这种不断变化的视觉图式营造了一种力场,更具有视觉上的审美情趣特征,比静态标志具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对于品牌的塑造和信息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动态标志是标志设计类型中的横向延伸,它改变了我们普经固守的传统标志的设计观念,为未来的标志设计指引了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和探索精神。新的时代,固定单一视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设计需求,动态标志的教学研究思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公众审美观发展的结果,必将给标志带来一种异样的视觉效果,有利于社会多元的需求和市场健康的发展。

3 立体化的视觉审美图式教学研究

长久以来,标志设计的教学思路一直定位在二维上,由此而产生的平面化标志设计形态占据主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发展,社会审美诉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促使标志设计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思维观念的变化,标志设计的形态不再单一的以平面形态的视觉方式出现,立体化的标志形态应用也越来越多。立体标志由于可以从多角度观看,并通过大脑进行综合性的思维,使观者对标志能够获得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与理解。现在的艺术设计环境处在后现代艺术思潮之中,艺术不再有中心,艺术不再单一程式化,艺术需要创意,艺术需要体现出无限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标志设计的这种思潮与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强大的关系,标志是一种纽带,连接的是公众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随着传媒方式的发展和巨大的变革,平面化、程式化的标志设计教学思路一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呼唤新颖的标志视觉图式的出现,立体标志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固性思维,给标志设计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标志设计的形态摆脱平面视觉的束缚,向更宽阔的视觉领域发展,符合新时代视觉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方式,在空间视觉感受上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并且给公众留下一种深刻的视觉感受。

立体风格的标志教学创新研究是在立体空间里进行结构性塑造,试图打破平面化的图式形式,打破不是抛弃,打破是为了重构,立体标志教学是基于三维空间上重新进行的交叠、重叠、穿插、错位和渐变,采用立体空间思维方式,从多元的角度再创造,试图寻找一种更丰富、更多变的视觉展示方式,使设计出来的标志更细腻、多变、个性而引人注意。立体主义标志教学方式蕴含着未来的标志设计趋向,目前还不是设计教学的主流,但它是标志设计教学新的思维与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和新媒体结合在一起,更能给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体验,立体标志是一种创新的启示,标志设计的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思维观念的发展就促使标志形态的改变,立体化的标志出现有它广大的市场和无限的活力。

4 多元化的视觉审美图式教学研究

新的时代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后现代主义环境有助于产生更为复杂的消费者,并为设计打开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参照体系的世界”。都市化浪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情感认知观念,人情淡漠,人际关系逐渐淡化而疏远,时空观念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文化观念,在标志设计领域,新的反潮流反国际的设计风格不断地涌现出来,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越加紧张,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情感、精神家园、人文情怀等的追求成为标志设计的重要设计诉求点。在新的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在教学中要求标志设计的图式变化要具有个性、独特的风貌,来适应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未来的设计风貌不单单追求动感的、简洁的、大众性的设计原则,设计也要向更小的受众群体发展,设计图式的表情应该多变、含蓄、张扬、诙谐,使品牌塑造多姿多彩,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

现在的标志设计,由于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影响,不断向多元视觉、人性情怀方向发展变化,标志所要体现出的视觉感受不但要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还要具备情趣和独特的创意构想。多元的标志设计教学方法探索中,不但要分析市场的视觉感知需要,也要探索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寻求平衡点,努力地体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丰富多彩的新颖视觉识别图式。多元化的标志设计教学要体现出多元的设计需求,要用多元的丰富的解读语言,体现出更自由的时代精神和浪漫温馨的设计情怀。

标志设计中多元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于多元的审美观念,而多元的多维度图式设计更能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符合当今社会多群体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多元的视觉图式意象需要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和揣摩,受众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标志承载的内涵解读在创造的过程,形成了多元、多义、模糊、含蓄、诙谐的视觉空间心理,蕴含着深层次潜在的视觉张力和心理上的刺激。多元的标志形态使传递出的企业商品信息更为生动和丰富,加强了视觉识别的感知效果,丰富了大众视觉审美的环境,激发大众审美的情趣,提升大众审美的美感品味。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途径 方法

一、教师职业发展概述

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国际上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总体上较为一致。Day认为广义上教师职业发展涵盖了一切自然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的组织活动;Lange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内涵,即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上的发展和提升。在我国教育学界,蒋玉梅认为教师职业发展中有知识、技能和意识三部分的专业技能提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分别对应英语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在与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个人和群体进行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能够实现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意识的提升,进而不断适应教学领域中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教师通过职业发展获取更高层次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教学应用技能,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上,主要表现为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不断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不断削减、对兼具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三点。这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1.现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现有的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提升自身的学位学历。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再教育提升自身的学位学历,改善教学团队的学位结构,能够有效地优化其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其英语教学能力,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发展途径。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队伍日益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获得了英语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二是开展访学交流和教学研修班。高校英语教师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访问和参观学习,拓宽英语学术交流渠道,实现不同学校、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经历过访学交流活动的高校英语教师,借鉴其他学校、学科的优势之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转化和分享,最终灵活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访学交流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主观学习、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多方客观条件的协调,因此通常由高校官方选定人员,搭建平台进行。教学研修班是知名学术出版社专家、学术界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对转型发展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特点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设学术性研修班。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修班的学习,结成专业性强、学习氛围浓厚、开放互动的研修团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三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最核心和最普遍的途径,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团队互助和教研人员引导培训等手段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自我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英语教师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总结、学生反馈互动等方式,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能力进行持续的分析和思考,并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达到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团队互助即教师的群体性反思和学习,通过教师间定时定量的观摩和听课,开展评教和研讨活动,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之间更加客观、理智地认识自己。此外,构建“以老带新”的导师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群体中有经验、能力强的教师对年轻后辈指导,进而提升其教学水平,适应其教学工作。

2.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经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途径,但仍然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转型时期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仍沿用近二十年前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仅缺乏相关实施细则,而且已落后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转型发展时期对高校英语老师教学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尽管其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待遇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但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团队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经费缺乏和第三方监管欠缺,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意志的不坚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相当部分的中老年英语教师在自身职称评定完毕后丧失了自我提升的热情与动力,而年轻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合适的引导和鼓励,在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消磨了自我发展的信息和意识。转型发展中高校学生英语素质在得到提高的同时,英语学分学时被挤压,教师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再加上外界激励机制和第三方监管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意志的不坚定。

三、转型发展中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方略

要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现有的三种职业发展途径基本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但需要改变过去教师职业发展中以专业知识提升为主的现状,注重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要求我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完善和规范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和教师培训制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高校教师培训活动的监管力度。最后,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摸索出一套有实际效用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激励和压力的双重刺激,推动高校英语教师养成终生职业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谢菲.建构主义视域下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杜鹏.高校访学院辅导员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

[3]蒋玉梅.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江苏高教,20l0(1).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伦理 教师专业伦理构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建设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建设,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入,不仅要求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有所提高,还要求教师具有与专门职业相匹配的道德素养,表现出专业人员应有的专业服务精神。由于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相脱离,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主要停留在一般个人道德层面。在这方面,西方走在了我们的前列,构建起规范性的教师专业伦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所以,研究西方(以英国、美国为例)的教师职业伦理的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和完善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具有巨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教师专业伦理的差异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中西方的文化基础、生活习俗、教育体制等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现实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职业操守也不一样,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制定的主体不同。

在美国,1968年全国教育协会对1929年制定的《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并将其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正式颁布。197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对该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对其结构和陈述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成为美国当今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核心纲领性文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世界各国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迈向专业化发展,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高度细化的行为规范推动其教师专业伦理建设,2007年,英国全国教师联盟为其成员发放了手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逐渐摆脱过去的传统和经验化,开始进入制度化时期。

可见英国由教师联盟、美国由全国教育协会而非政府来制定教师职业伦理,实现了由教师的一般性的“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变。

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是由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从198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是由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制定的,到1991年颁布并于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到2008年国家颁布施行的第四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都是由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制定的。由于制定主体不同,从道德调节约束力表现也不一样,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来源于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外力作用,属于他律的范畴;而在西方,约束力源于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和热爱,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畴,效果更好。

其次,内涵与要求不同。

西方把教师职业道德表述为教育专业伦理,是指“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为维护职业声誉,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一整套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在导言中指出:“教育者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固有的重大责任,渴望得到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尊敬和信任,这激励他们去获得和保持可能的。”美国在教师专业化之前已经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基础,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推进,非常重视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在规范中划分教师专业伦理的结构层次,规范中的具体条目基本以限制性文字为主,约束力强,便于落实。英国同样也是在教师专业化建设中不断完善教师职业伦理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教师职业伦理建设的传统化和经验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调节教师专业规范,在我国表述为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国家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制定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多地体现为约束教师行为的规范伦理,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圣贤伦理,实质上还停留在道德层面,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教师专业化建设联系起来,以提升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水平。

再次,可操作性不同。

教师专业伦理虽与职业道德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教师专业伦理构建必须与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相联系,必须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持。英国在这方面有力地把握了伦理原则,制定了具体的、更具有专业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师行为规范。英国全国教师联盟详细地列举了教师们经常不在意或容易忽视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概括为:不合适的行为、有争议的行为、渎职行为和失职行为。这些都为规范教师在职业实践中自己的行为,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教育思潮涌现的高峰时期,同时美国对教师“专业化”探索达到了,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进一步深化。将建设教师专业伦理上升到新的层次,分别从教师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专业工作两大方面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其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提升了规范的权威。

反观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我们仍习惯于把教师专业伦理定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认为职业道德源于社会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习俗和传统习惯发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高要求的宏观规范,运用行政约束力来实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中行为,使得《规范》的制定要求高,不全面,不具体,随意性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大大降低,与西方的教师职业伦理可操作性强有着明显的差距。

二、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存在的问题

比较中国与西方两国在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方面差异,可以看出,我国在教师专业伦理确实存在着不足。借鉴英、美两国在教师专业理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专业伦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客观认识我国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虽然我国在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方面与西方相比存在着差距,有着诸多的不足,学习借鉴西方建设经验,是非常有益的。但要注意到双方存在的差异,不可照搬。主要表现在:(1)当代中国教育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相比,其在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上都不同,所以在确立教师专业伦理的地位和标准的理论基础、文化传统等方面,区别对待才是科学的态度。(2)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认识还不足,反映在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还停留在“职业道德”范畴,没能以教师专业化建设联系起来,没能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从我国教师专业化内容看,它涉及专业知识的成熟度,专业制度的成熟度,专业精神水平(专业伦理)。教师的专业伦理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核心,其核心思想:一是专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三是终身发展的意识,可见,我国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是一种终身发展的高知识高技能的职业,意味着教师被赋予了更大的职业创造性和自由度,必须具备有高尚的专业伦理。(3)西方教师专业伦理源于教师群体的自身,发端于教师对职业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秉承着对教师职业的真挚热爱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职业行规范,其特征是规范具体,切合实际,制度化和可操作性强,约束力效果好,表现出高度的自律行为,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由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的,是由国家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制定,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其实质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多地体现为约束教师行为的规范伦理,往往以完人、圣人、贤人的过高标准来苛求和衡量教师,属于他律的范畴,随意性大,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弱。

其次,转变观念,构建教师专业伦理。

纵观世界教育史,以师范教育的出现为标志,教师职业便开始了其专业化的进程,特别是继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理论研究、政策文件和法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伦理的重新构建和发展。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师专业化建设。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必将引导我国教师的职业道德概念的发展向新的概念转向。美英两国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转向过程,即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得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必须与教师专业化相融合,以教师专业化为载体,实现由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伦理的转换。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搞清楚专业伦理的内涵。所谓的专业伦理是指“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整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由于专业与一般职业不同,使得专业伦理与普通职业道德至少有两点差别:一是作用范围不同,普通职业道德作用范围广泛,专业伦理仅在专业范围内起作用;二是作用机制不同,专业伦理的践行主要靠专业人员的道德自律,相比之下,普通职业道德规范更容易接受他律的约束。除此之外,二者依赖的基础也不同,普通职业道德更多地依赖经验;“专业伦理”必须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持。若无专业知识和技术,行为就会鲁莽,甚至伤害所要对待的生命或社会。所以,构建我国新时期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培养教师专业伦理,从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构建“合适”教师专业伦理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进步的希望在教师。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都不可能不关注与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师德建设问题。当今我们需要什么样教师专业伦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檀传宝在《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中提出“我们需要‘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因为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应该在道德理想和基本要求之间建立合理平衡”。这一思想,为我们构建我国新时期教师专业伦理提供了参考。

首先,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专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一般社会道德水平之上。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待,而且是职业特点的要求使然。这就要求崇高的教师专业伦理的追求,在教师专业化建设中,自觉地提升教师专业伦理意识和水平,实际上就是倡导教师专业伦理自主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有关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文件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与英美国家相比,制定主体不相同,英美国家的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职业自身发展需要由教师群体提出的,规范教师队伍的自律行为;而我国主要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这就使得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规范一方面很难顾及现实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因此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国家制定的规范是自上而下实施的,表现为他律,不利于教师群体自由、自主地探索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教师群体是由职业走向专业的主体,也是教师专业伦理建设过程的主体。因此,应当借鉴英美国家以教师群体为主体自主制定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经验,将我国教师培养成为有专业自主意识的,能够主动构建伦理观念、实践伦理行为、践行伦理规范的专业人士。

其次,“公平的”教师专业伦理。

当前构建“合适”教师专业伦理,必须坚持教师专业伦理公平性,真正实现“德福一致”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师德规范对于教师行为约束的一面,而忽视了教师专业生活需要的一面,教师道德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师专业生活中最枯燥乏味、最不人道的一个环节。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在当代社会,崇高的师德本身就意味着公平原则的落实。我们不能设想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公平正义的时候,教师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老是表现为怯懦。恰恰相反,教师的崇高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以身作则向不平等和社会丑恶现象说不。新时期的教师专业伦理应该建立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否则我们追求的师德就是一个片面牺牲型的古代师德,那样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不利于教师“以身立教”,促进学生公民人格的建立,即不利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

所以从教师专业生活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是我们构建“合适”教师专业伦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实际效果的一个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福一致”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刘守旗,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新编》.

纺织业的发展史范文6

HR管理角色缺失。HR管理角色缺失有多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角色的错位。HR从本身的工作性质来讲是一个服务部门,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员工提供战略咨询与管理服务,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公司又必然赋予HR一定的权力,而有些HR不能正确地运用权利,缺少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基本上是凭经验办事,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或自以为是的问题,造成不好的影响。二是角色的越位。很多HR在工作过程中明显的跨越自己职责却不自知。比如做考核,HR帮助直线部门定指标,结果是指标定的不合理,考核最终落入走过场的形式。HR是制定规则的,具体的考核指标是直线部门经理的事情,HR只能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提供参考意见,监督做好考核。三是角色不到位。HR在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但由于工作不到位也容易适得其反。比如当裁员发生时如何体现HR的服务角色,关键就在于如何做好裁员前的充分沟通,裁员过程中的亲切慰问以及裁员之后的生活帮扶。让员工感觉被裁员不是被抛弃,不是被“扫地出门”,而是为了企业发展的自我牺牲。这时,HR既要帮员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也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体谅公司的难处,更多的是做稳定人心的工作。通过协调组织需要和员工发展的关系,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四是不被重视造成的缺失。有的企业往往是经营者不了解或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使HR在关键环节或工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到位,行动缺位”。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之所以还未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在进行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的高级主管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价值。总之,对HR管理者角色缺失问题,不是工作中某一环节的问题,有HR管理者自身形成的,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原因的存在。

找准HR部门角色定位。HR工作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毋虚质疑,但在各个企业中的角色和定位却千差万别。HR工作者要在企业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解决缺失问题,必须找准HR工作者的角色与定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承担着四个角色。分别是:战略伙伴、变革的先锋、专业的基础管理、员工的主心骨。这四个角色无论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离不开的。

1.企业的战略。HR首先必须担当起企业战略性角色的职责。战略性是指HR要将各项工作与公司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从传统的行政事务性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合作者,与业务部门共享业务成果和管理员工的职责。HR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摆脱了过去繁琐的人事工作,向公司的战略看齐,如果HR不关心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能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问题,HR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并发挥出来。HR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就是要协助公司实现制定的战略目标,提供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使人力资源部门战略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组织人员配备、人才引进和组织开发,帮助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积极发挥实施战略管理的职能。

2.企业变革的推动者与创新者。HR要根据组织内外的情况变化不断更新组织架构,主动参与企业改革与创新,引入新的组织管理理念、办法及变革管理方法,处理组织管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改革进程。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而HR就要在企业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推动作用。

3.人力资源专家。就是HR要运用技术性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设计有效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并经常注意改进,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提高客户至上的员工服务和工作效率,实施人力资源流程服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HR工作者要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当新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颁布的时候, 是不是在第一时间提供给老总和其他服务对象;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 是不是能对现在的HR招聘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统计, 并把这些信息及时提供给管理层和相应的服务对象;当有了一种新的HR工具和方法的时候, 是不是及时在公司的网站上进行了推广和宣传;是否在服务对象最需要资源支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资源支持和信息服务。

4.公司员工的主心骨。HR要成为员工的主心骨,就要充当员工的管理专家,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HR要有敏锐的觉察力,善于观察和发现员工的需求,帮助员工解决困难和问题;对员工的状况保持高度的敏感和积极的回应,建立无障碍沟通,提供资源和系统帮助,营造和谐稳定氛围。

当然,HR在公司扮演角色的时候要根据实际需要发挥职能作用,要学会适时的变通,否则就会陷入角色的迷失当中。

防止HR部门角色缺失。防止HR管理者的角色缺位,无疑对企业HR工作者个人综合素质提出挑战和更为严格的要求,如思想品德修养、性格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宏观战略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要求广大HR工作者增强危机意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和本领结构,以适应新角色的要求,从而在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永远处于优势地位。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与上司的关系。这时的角色是部下与助手,就必须以敢于担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目标,提供决策信息与决策建议。敢于担当绝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勇气,是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是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要主动积极,未雨绸缪,凡事要想在别人之前,同时又不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部下的关系。这时的角色,既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做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又要传、帮、带,努力地培训员工,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使员工成为胜任工作、技艺精湛、责任心强的职业化员工。同时,要对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员工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