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基础生理实验课体系 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 研究性教学 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TH79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诸种变化,以及国家自主创新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本文提出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多模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该种实验教学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实验教学的多模式化组织以及综合性开放式实验考核评估2个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仪器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技术上应培养具备生物医学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新型生物医疗电子、信息与仪器等硬件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做到面和点的结合,既要保证知识面广,同时要重点突出。但现状是生物实验与仪器等软硬件平台的挂钩程度不够。目前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主要涉及以细胞等微观生物信息为主的实验数据,主要以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为代表;另一方面涉及以人体生理信息为主的宏观生理信号为主的实验数据,主要以医学仪器相关实验为代表,均以单一化实验结果作为实验考核依据,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生物学实验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改进。通过调整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评体系等措施,对于生物实验分析不能以短期实验唯一结果论的定性认识为主,而应该强调以“长时程跟踪的过程启发式”为主的定量累积式分析,即在侧重得到实验结果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知识,灵活选择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得到多样化的处理结果,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在以过程化为主的“一问多答”教学模式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变结果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过程启发式的主动学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而课后的各种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可以直观地了解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为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1]。

二、现有模式的现状及改革途径

(一). 微观生物实验内容由于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多局限于显微镜使用、或细胞膜通透性等验证性实验,对于推动微观细胞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缺少教学资料与手段;同时,人体生理信息等宏观医疗仪器生物实验的测试侧重于对医疗仪器面板的操作和各种简单生理信息的直接获取。

(二). 实验教学模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实验教学基本都先由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都由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容易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多数学生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甚至投机取巧,如采用“配色”等方式快速完成生化实验;有的课堂学生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故意捣乱,师生处于一种对抗状况。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培养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2]。

(三). 实验教学缺乏综合性、设计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课时安排固定、实验条件的限制,现行开设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基本固定,结果也基本已知,只要按照步骤去做,基本都能达到较好效果。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难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

(四). 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往往难以确定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验报告书写的工整和完整程度决定了最终成绩,使得最终实验课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4]。

在此评估基础上,应实现的改革途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物学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得到多样化的处理结果,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通过施行开放式多结果的过程化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创造和谐课堂、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三、实验内容改革的模块化设置

(一)修改完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设置实验内容。

本专业实验本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原则,综合考虑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综合课程设计”的2-3个相互衔接的短学期形式,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依照学生的实验技能发展过程依次开设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以微观生物实验为例,基本操作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测量、细胞形态观察等内容;设计验证性实验包括活体染色、细胞化学、核酸存在部位及检测方法、细胞膜的渗透压及细胞吞噬作用等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需要在完成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实验资料及设计实验方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如动物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可作为设计综合性实验内容。相关生物实验进行后,应着重加强特定生物信号与相应软件处理的结合工作。可简单概况为将专业软件类课程打通,开设一门面向专业的软件设计课程,如“生物医学工程软件设计”,或“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软件设计”课程,处理对象可定位为前期获得的实验数据。而以宏观的动物生理数据为例,离体培养的小鸡或蛙心肌细胞信号可通过相关动物实验获得,通过将测试的信号存储成dap数据格式,输入labVIEW软件进行锁相处理编程及特定滤波处理,实现对所弱信号的分析和相应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的掌握,达到将感性数据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变结果灌输式为过程启发引导式。

实验过程中,既要发掘实验背后的理论支持,又要培养技术意识,重视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鼓励师生交流,提倡师生间的问答,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清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可考虑通过建立在各种实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论文形式完成。

(三)完善考评体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对本课程的兴趣。

实验考评体系应以过程累积式考核为主,摈弃传统结果式考评。以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例,其考核应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重视、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可安排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实际操作、做出实验结果。对于实验技术,以学生的直接操作作为考核方式,对于实验理论的考核,通过闭卷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各信息化平台分析来进行多结果式考核。另外,对于能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积极申报完成开放性实验的学生给予较大系数的鼓励性加分。实验具体路线图如下。

四、实验操作的关键性问题

(一)如何处理实验室的开放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是该长期化衔接实验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实现途径为,结合生物学和仪器教学平台,实施“具体生物弱信号案例教学法”,采用学期末“首尾相连”的两个短学期和整个学期的“三明治”夹心时间实施整个实验课程,并由相关实验课的青年教师负责各实验室的公共开放时间和相互协调。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脱离实际的倾向。如图2所示针对在体心电信号的测试及信号处理方法,可安排在微观动物心肌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方法观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的短学期时间,同时合并进行在体式心肌细胞搏动的信号及噪声分析,加强定性实验及理性的定量分析实验的融合,提高相关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图2)。

(二)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引导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

第一,以生理仪器平台为主的硬件实践动手能力。

当完成基础性生理实验及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授课后,以宏观人体生理信息为主的医学仪器实验,应该以设计开发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医学仪器。同样以心电信号为例,如心电监测仪实验中,可要求根据在体式及离体式心电信号的特点(图3(a)(b)),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信号检测原理图,用布线软件软件画出其原理图,并制作电路板、布线和焊接电路,在单片机应用开发环境中编写程序并调试。最后制作简单心电监测仪,通过相关的虚拟仪器平台,在示波器上显示被测者心电图。同时配合相关传感器知识,还可制作体温计、气体检测仪等医学仪器。在此基础上,还可设置网络数据平台,进行远程控制。

第二,以微弱生物信号实验数据分析为主的软硬件结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信号一般可以分成电信号和非电信号,如心电、肌电、脑电等属于电信号;其它如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博、心音等属于非电信号。如从处理的维数来看,可以分成一维信号和二维信号,如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博、心音等属于一维信号;而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x光片、超声图片、CT图片、核磁等则属于二维信号。医学仪器实验采集到大量的以上一些宏观的人体生理信号数据,应利用学生的相关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知识,根据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对所采集到的生物医学信号进行分析、解释、分类、显示、存贮和传输,其研究目的一是对生物体系结构与功能研究,二是协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学院的相关教研室教师结合labview、DSP等编程工具的实验教学案例,对于“虚拟仪器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的综合做了以下研究及整合。“虚拟仪器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实验、测试信号的处理、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生产线的测控等都以信号处理为基础。我校“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以数字信号分析为基础,以数字滤波为手段,以数字信号处理为目的,突出谱分析和滤波的应用,加大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以及后继的通信原理、计算机图像处理等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其与其他课程实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虚拟仪器中的相关控件调用为例,解决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数字滤波器”的实验设置,对本文提出的“多模式过程启发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具体阐述。

该知识点通常的实验要求和目的为:①加强对labVIEW相关控件工具的使用及虚拟仪器技术编程能力的提高,加深对FFT基本原理和性质的理解;②学习利用FFT对连续或离散时间信号进行谱分析,了解可能出现问题及其原因,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使用FFT。

按照基本的实验要求和目的,和多模式开放性原则,对该知识点的实验设置如下:

第一,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通过调用labVIEW“信号分析模块”总的FFT函数,分析序列和其频谱的特点,设计产生相应的虚拟生理信号及噪声源,利用数字信号处理中各滤波器的特点去除噪声,分析去噪后结果,并利用相关原理解释其中的现象。实验目的是通过形象和具体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该层面的实验以直观、具体和形象化为主要特点,避免复杂化。学生不会因为陷入繁杂的具体过程,而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数字信号处理与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生物医学信号中的特点是微弱、噪声大,所以滤波和灵敏度是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的关键。另外生物医学信号的随机性强,是随机的且非平稳的。正是因为生物医学信号的这些特点,以傅里叶理论为基础的小波变换方法成为生物医学信号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小波变换能将原始心电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重建,此方法能很好地消除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抑制工频和肌电干扰,同时能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编程思想。

所以,在实际的推进环节中,涉及一个短期的课程推导实践以及长期的过程启发式环节。其中短期内容包括将短学期等实践类课程,如“医学软件编程实习”和本门课程合并,其课时作为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长期内容则包括:①将毕业设计环节和课程合并,增加实践课时;②将所有的硬件测试类课程和相关软件分析生理信号内容合并。如“C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此时授课教师不再为单个教师,而是整个课程群的全体教师;③学生毕业严格按照“宽进严出”的理念操作。总结后的某“过程启发式”实验具体操作实例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安排在微观动物培养及生物学方法观察后,同时协调进行在体式动物信号及噪声分析,加强感性的定性实验及理性的定量分析实验的融合,提高相关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如细胞离体培养后的各种生物信号指标及各种混入的噪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案例讲解相关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然后将生理信号提取的设计任务作为设计性作业布置给学生。

分组研讨,设计方案。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和自身特点合理分组,方便学生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学生利用电子资料库检索,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成果展示,分析归纳。在各小组取得了初步的设计成果后,教师以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各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在课堂上通过虚拟实验室系统和数字投影仪,展示各种解决方案所取得的生理信号滤波效果,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共同探讨最佳设计方案。

五、结语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环节,抓好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落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4]。本文总的改革目标是“遵循以学生为本,注重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构建有利于增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的多模式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摈弃短期实验唯一结果论的定性实验,强调以“长时程跟踪的过程启发式”为主的定量累积式综合分析实验,在整个学年中分阶段构建以实验教与学为中心的综合型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采用各种软硬件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加强对信号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实验课的实践性优势。通过施行开放式多结果的过程化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积极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专业领域特色,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初级软硬件规模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卓越工程师”型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41-44.

[2]黄解军,袁艳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8:51-53.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2

例如,清华大学070300化学的8个研究生方向:

01无机化学;

02分析化学;

03有机化学;

04物理化学;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6化学生物学;

07有机电子学;

08化学生物学(制药)。

其中01-07的研究方向初试科目相同,都是: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45综合化学、843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生物物理 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在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具有创新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物理新技术正是在跨学科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成立了生物、物理和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学科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3]。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整体化发展相适应, 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和加强的课题。因此,本文以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为典型研究范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阐述实践中探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展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学科物理学、光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培育和造就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造就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为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储备人才。

一、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发挥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

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以此学术组织汇集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渗透、交叉和融合。美国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拟定了“Bio-X”计划,组建了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中心,把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集中到共同的生命科学问题研究中去,以便更好地发挥物理学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4]。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开展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跨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5]。

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 是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以我校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了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中心;依托我校物理电子学科,建立了生物物理测量交叉研究实验室;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立了神经生物信息学交叉研究室。吸引物理学、生物学、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力量,引进了日本理化研究所蛋白质结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并以此跨学科研究组织为基础,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课题。以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为导向,组建了三个交叉研究学术平台:(1)生物光,以生物光子学与激光医学为重点,开展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利用光学测量手段探测各种生命信息,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光效应,开发新型生物光学材料和光生物传感器;(2)生物电,主要在细胞生物电、神经生物电以及生理电信号检测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交叉研究,以电子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为背景,以脑-机交互和脑控机器人研究为重点突破,进行前瞻性、交叉性的基础应用研究;(3)生物磁,进行了生物弱磁测量和生物电磁效应的交叉研究,以生物弱磁测量方法和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影响的实验为突破,在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上进行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这些学术研究组织和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进入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4

奖学金类型

相信绝大多数申请人都比较清楚地知道美国大学可申请的奖学金种类和一般条件,这里只针对专业类型进行简单说明:

(1)Fellowship

大家常说的“纯奖学金”类型。所谓纯奖学金,就是非服务性的资助。也是奖学金当中拿着最为舒服的一种,不用干活就可以拿的钱。此类资助通常不受专业限制,且数额较高,但是相应的名额很少,所以竞争都超常激烈。如果不是各项条件都非常优秀,想拿此类奖学金非常困难,但是在做网申的时候申请这类奖学金是我们的权利,因此看见后不要多想――肯定申请。

(2)Scholarship

另外一种形式的“纯奖学金”类型。此类资助同样不受专业限制,种类繁多,某些学校甚至有几十种针对本土和国际学生的此类资助。但数额没有Fellowship那么高,大陆地区申请者拿到几千美金或是按州内学生收费,抵销学费/学分的居多。如果拿到这类的奖学金,申请人们最好马上确认该项奖学金的额度,了解和全额奖学金还有多大差距,防止I20都收到了才发觉不是全奖。

(3)Tuition-Waiver

部分或全部减免学费是众多大陆地区申请者,尤其非理工类申请者拿到最多的一种资助类型。减免学费类的资助属于非服务类资助中发放最多,最容易申请的一类。顺便说一句,网上很多人不知道全奖、半奖如何区分,大家如果获得全部减免学费就属于半奖的类型,如果在此基础上有TA、RA之类,那么通常就是全奖了(足够Cover整个学习期间的费用了)。

(4)RA and TA

RA、TA顾名思义,就是助研和助教,这两类助学金是国内申请者,尤其是理工类申请者拿到最多的两种类型的奖学金。RA、TA对于美国研究生或以上级别的申请来说占大多数。通常大陆地区申请者拿到RA、TA后会附带全免学费,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全奖了。

奖学金的变化和误区

对于奖学金类型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谈谈大家更为关心的近年美国各专业申请中奖学金发放的一些变化和误区,很多网上的信息已经失去实效性了,如果大家还拿着那些信息来做申请,必然会受到非常大的误导和影响,甚至完全的失败。

(1)盲目认为PHD意味着全奖Offer

这是在中国大陆地区申请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误区,不论专业,不管Program类型和特性,一律以PHD申请为先。不图别的,为的就是全奖。事实上从近几年的申请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数学、化学、物理几个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外,其它类型课程的录取趋势和奖学金情况,都与以前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拿经济类申请举例,以前大家只知道农业经济和计量经济类的理论性经济学PHD课程有全奖,所以打破头似的无一例外地主申这种研究方向。事实上,近两到三年,一些实用性的经济或金融课程的奖学金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类似与区域经济或反倾销有关的经济类研究方向和金融课程,都有全额奖学金出现。包括一些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一类的理工科课程,Master的全奖也不占少数。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大陆学生赴美人数的增加,客观来讲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有些夸大了自己的背景和条件,但到校之后被学校发现名不副实。因此有些大学基于此类教训,逐渐开始对于PHD录取学生采取先观察再发奖的策略,就是你条件再好前期学校也只给你录取,等到学校通过Qualification Exam之后才能发放全额奖学金,极大地避免那些滥竽充数的申请人混迹其中。

(2)生物类、临床类背景申请者必选分子/细胞生物学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网上一些所谓申请经验总结的影响,很多有生物类或医学类背景的申请者在选择时都会偏重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一类基础研究方向。基础性研究奖学金相对更多是不假,生物化学每年是发全奖最多的生物类研究方向也不错,不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几个研究方向近两年的录取比率和全奖发放已经不像大家早期获得的那样了。反而神经系统类、遗传类、生物工程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奖学金情况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包括发放给大陆地区申请者的GA和Fellow数量都相当可观。

(3)MBA等商科注定要纯自费

对于这类大家认为的“高投入高产出”专业,很多人之前都不敢奢望获得奖学金。不过从近两年国内申请者获得的结果来看,商科全奖、3/4奖等大量涌现,给了很多人“在梦境”的感觉,我就跟一个2006年拿Rice MBA 3/4奖的申请者进行过沟通,在他看来,获得录取后与学校积极主动沟通和联系,或者凭借自己的优异背景或硬件成绩拿到半奖以上的商科录取是近一两年很常见的情况。不要认为排名比较高的学校就不会给奖学金,这些学校给奖学金反而更为大方,关键是看你怎么处理自己的申请。

(4)本科的LAC一定会有全奖

随着对于美国留学申请认识的提高,但又不是完全客观的认识,很多家长都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去美国读本科既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本科教育,同时还能拿高额的奖学金。但是随着申请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不是所有美国的University都提供全奖,这时一个新的概念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LAC。确实,从给录取学生的奖学金比例和额度上,LAC的学校是要比University给的多一些,但也不是每所学校都会给全奖,因此把去美国读本科和拿全奖等同起来也是一个对于奖学金认识的重大误区,如果希望自己获得全奖读本科,那么之前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奖学金政策,看这个学校的奖学金设置情况,是Need Based还是Need Blind,当然有一些学校是录取后就给全奖,但是申请这样的学校竞争是极为惨烈的,而且是众多美国大学中的凤毛麟角,想要获得那样的大学录取,不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成绩是无法得到的。一般的University是会提供给优秀的录取学生一定的Scholarship,数额从几千美金到两万美金不等,根据学校具体的奖学金政策而定。

2004-2007年期间奖学金发放有不同程度提升的专业如下:

(1)提升幅度最大:经济、金融类Master、MBA、会计、MPA等。

(2)提升幅度较大:遗传、生物类、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类Master、国际经济金融、工程管理等。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二、项目研究目标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遵循框架式实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剖析模拟课题的目标与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学生在反观已开展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其他可行方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模拟课题,对实验课题如何入手、如何安排获得基本认识。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3.设计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上,分组开展独立课题研究,自主进行方案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并获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或后续研究规划。例如:以“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目的菌株的筛选”为研究课题,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自行采样,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比较获取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简单的培养优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GB2013078)。

生物学的研究方向范文6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七朝古都开封诞生。当时,该校是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从留学培训基地到师范院校,再到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的发展植根于学科建设的沃土。

1923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应运而生。这个如今的王牌学科在当时并未得到一帆风顺的发展,1950年和1962年,河南大学办学历程的两次变革成为生命科学学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直至1987年,新的生物学科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

再次起航,河南大学的生物学科发展速度惊人,一举夺得了河南省高校的数个第一,创造了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中心城市学科建设的典范,也在全国相关专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优势学科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这所百年高校中,产学研结合一直被视为学科发展的黄金法则。

在教学上,作为河南省的龙头高校,河南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

2003年,在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河南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点,实现了河南省生物科学类博士点“零”的突破。

2007年,河南大学取得了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河南大学获得了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现在,植物生物学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内地8个植物学研究团队之一。

令人振奋的还有两个突破:第一个是依托河南大学等单位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立项,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第二个是以宋纯鹏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团队申请的“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获得立项,这也是河南省“973计划”项目作为首席单位的重大突破。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对生物学科建设经验做了深刻的总结:一是树立了人才第一、学术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造了团结协作、凝聚人心的工作环境和学术团队;三是拥有了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四是建立了相互支撑、各有侧重的运行机制(学院和重点实验室);五是夯实基础、未雨绸缪,抓住了每一个发展机遇。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

宋纯鹏,“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河南大学副校长兼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生物学科的带头人。

自生物学科重新起步,宋纯鹏就来到这里工作,为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他认为,在生物学科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站得住脚并取得突破,一是要创新,二是要坚持。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取得一流成果的保证。坚持就是需要你有马拉松的耐力,需要你耐得住寂寞,需要你遇到任何困难不低头、不后退,勇往直前,甘心把自己融入平凡的事业中。只有与这种心态和精神相应的行为,才能孕育出生物学科今天良好的局面。”宋纯鹏解释说。

2011年4月18日,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新基因挖掘、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形成机理和棉花高产分子机理与品种设计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实现了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圆了河南大学多年的梦想,为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南大学也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研保障。”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

河南省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骁表示:“中原经济区提出不牺牲农业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给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撑。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对于河南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生命科学学院的名誉院长、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创者之一,山仑院士表示,逆境生物学的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侧重和本省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也要和生态学紧密联系。农业科研的创新没有实践的支撑就开展不起来。

山仑院士对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非常认可,他说:“河大的生物学研究发展速度非常快,早期因为院校机构调整,后来成立起来的生命与科学学院以年轻教师为主力,但是后来者居上,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逆境”中华丽提升

“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整体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加快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核心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领导者,宋纯鹏每每回忆起实验室的创建经历都会感慨不已。

随着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技术平台为基础,已经成为植物逆境生物学原始创新和交流平台之一。实验室依托特色技术体系,如测定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膜片钳技术、检测活体细胞成分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遗传学材料筛选的远红外成像技术、基因表达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等,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研究,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 Ciechanover 教授在内的百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