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1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环境调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一是气水界面,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与“防”补充。
2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就要先把水养好,要想养好水,就要先养好泥,由此可以看出,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也要注意堵住漏洞,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如果不消毒,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午后增氧2~3h,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2.7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作者:张宏成 裴利军 郭盛 李炜 单位:马彦淖尔市水产管理站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2
重要意义,并针对如何防治病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
在我国发展水产养殖有着重要意义:
1) 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2) 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3) 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4) 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水产养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对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加强防治,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防治病害,可从以下几点施行。
1、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生态养殖防治病害
水产养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面以上有阳光、空气,塘基上有陆生植物。水里有鱼、各种水生植物、昆虫、蚤类、藻类、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盐。池底有淤泥,同样也生长着上述生物及有机物和无机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养、相生、相帮、相克等极其复杂的关系,生态养殖就是合理利用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养、相帮、相克的关系,生产我们所需要的水产品。合理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全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能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这就是生态养殖。
首先,生态养殖具有环境效益:传统的养殖模式,不但用水量大,而且施用的大剂量的国家违禁药品,如硫酸铜、孔雀石绿、敌百虫、呋喃类药等,随着大量换水,对坏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恶性病源微生物大量增殖,导致病害泛滥。其次,生态养殖具有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思的加强,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性,水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达到别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因此,为了国人的身体健康,和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高额利润,必须保证水产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杜绝病害的入侵,如此方能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施行生态养殖时,主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底质处理。例如,在早春水池注水前进行地质处理时,每亩用1-2公斤菌剂加20公斤水稀释后直接均匀地喷洒在底泥上。二是水质处理。水生动物放养后,排泄物和残饵增加,养殖密度和气温升高,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需净化消毒处理。一般用量按每亩净水面,例如,每次用菌剂1公斤加20公斤水稀释后均匀地洒在水面上,一般15天喷洒一次。当水质较差时,7-10天喷洒一次,待水质好转后,按15天喷洒一次。
2、防治养殖过程中的生物性污染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活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市,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正解,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从而会造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严重的生物性污染。以致会使病害的发生率提升,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物性污染。首先,针对水体生物性污染,应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其次,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入侵类生物性污染。还包括科学引入物种,加强检疫,提高法律意识等等。最后,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3、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合理用药,进行防治
渔药是人类与水产动植物病害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增进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应用渔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病害,确保和提高渔产量。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养殖品种必须生活在水中,而各类水体通常又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栖居或孽生地,水又是化学物质的优良溶剂和有机物、尘埃的悬浮剂。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不利养殖条件下,如水质恶化易为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条件。这时,渔药就显得很重要。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日常渔药大致有以下几类。
1) 消毒剂。具有破坏生物活性的功能,用于杀灭养殖环境、动物体表和工具上的有害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控制疾病传播或发生。消毒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机理分为氧化性消毒剂、表面活性剂、醛类等。
2) 抗微生物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繁殖的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细菌、病毒和真菌所导致的鱼虾动物疾病。
3) 寄生虫驱杀剂。具有驱除或杀灭鱼虾动物体内、体表或养殖环境中寄生虫的功能,用于抵御寄生虫对养殖动物的侵害。根据用药的方式,有内服和泼洒两类。
4、防治病害的传播,加强病原的控制
首先,科学放养。养鱼场水源要充足、清洁、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应适合于鱼类习性。为此,鱼塘要独立从进水渠道进水,定期加注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鱼池,以防止鱼病蔓延。其次,提高鱼体抗病力。给鱼体注射和口服疫苗、喷疫苗雾化液或将鱼体浸入疫苗液可使鱼体获得免疫力。疫苗一般从病鱼病灶部位分离出病原体大量培养并经灭活等工序制成;有时也可直接将病鱼脏器研磨、滤去残渣、将滤液灭活后制得。通过人工选择或杂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强的鱼品种,则是预防鱼病的积极手段。 最后,控制病原鱼池放养前要清整池塘,即排干池水、除去池底表层污泥、进行日晒和除去池边杂草等,以消灭病原体和寄生虫产卵场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撒入池中进行药物清塘。所投水草饵料和粪肥、鱼类食饵场所及养殖工具等在投饵或使用前要用漂白粉等消毒。
5、做好水产养殖管理工作
1) 努力改善养殖环境。首先,提升池塘水位。针对池塘养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较差的状况,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间进行。其次,增加水体溶氧。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如无增氧机的可采用潜水泵在池内打循环水,增强水体的对流与交换。最后,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如出现缺氧现象可采取用挂机船螺旋桨推水增氧,增加水体流动。
2) 严格科学投喂管理。首先,要根据不同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切忌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其次,饲料投喂量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防止残饵腐败水质。最后,在河蟹养殖中投喂的鱼饲料一是要保证新鲜,以防出现内脏病害和污染水质。
3) 加强巡塘。坚持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巡塘一次,仔细观察水产品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并对水质的PH值、水质的颜色、水质的透明度等做严格的测试。同时应对池塘进出水口的防逃设备做检查。
6、施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优化
1) 水产的混养:在水产养殖中,应抛弃区分严格的养殖区域概念,事实证明,除了鱼类间的混养,其他不同品种的水产也可以混养。混养时不同品种的水产相互补充、相互摄取,有效的帮助了自身了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阻止病害的传播。
2) 淡化驯养:应逐步把水产养殖品的海水养殖向淡化驯养靠拢。事实证明,在淡水中养殖海水养殖品,其病害的报废率往往会大幅度降低,且生长速度也会有所提升。例如南美白对虾和虱目鱼在淡水中的养殖。
3) 杂交优势:若杂交合理,其杂交产生的新品种无论是在抗病免疫上,还是产量上都具有原有品种无法比拟的优势。杂交能在一定程度上汲取原有品种的性能,并对新的环境产生新的适应能力。如对太阳雨和大口鲶的杂交都是较为理想的品种。
4) 轮养:轮养有三大好处:一是减轻池塘底质的恶化程度;二是减少病害传染;三是根据市场行情,可灵活选择养殖品种。如有些地区上半年养殖南美白对虾,下半年养殖鲈鱼,都在防病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结: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对水产品的危害不可忽视。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基础较差。本文针对病害的发生,提出了几条建议。只有从生态、药品、结构等各方面统筹治理,才能将病害降低到最小,才能保证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伦云.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2]杨翠平.水产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04,(04)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3
1中国水产品养殖的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产量已经高达上万吨。水产品的大量养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水产品养殖所产生水资源污染,给中国部分江河和湖泊等水体的环境造成了十分大的压力,逐渐成为中国水产品生产中难以突破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人民日渐认识到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对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研发力度[1]。
2净化水体技术的物理方法
2.1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在水产养殖净化水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通过对工业水的有效处理,得到的充气式增氧技术改进发展而来的。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在水底采用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能够有效消除水池的氧跃层和水密度跃层,对池底的氧气进行充分的补给,改善水池养殖水体,不断带动养殖以及用药等一系列技术的新变化,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具有产量高、能耗低及安全性好等优点。
2.2纳米材料和技术在水池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和技术在水池中的应用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关键方法。纳米材料是由大小介于原子和分子的围观体系与宏观体系之间的纳米粒子所组成的新一代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就纳米材料在水池中的应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纳米材料对水池养殖中的水质进行净化,另一方面是采用纳米材料和技术对水池中的水体进行消毒杀菌。泰国在采用纳米材料对水池中的虾养殖系统进行了水质净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纳米能量水处理系统是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综合性设备,对于消毒杀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3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根本方法。在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过程中,诸多专家学者都采用了不同的试验方法对小型养殖池进行试验,通过研究水池中不同水力停留的时间以及停留时水流的形态,对养殖水池中的构造以及水交换的影响进行深入的了解。调查显示,方形圆弧角的养殖池不仅有较为理想的水流形态,还能够提高水池空间的利用率,在养殖水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残饵和粪便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提高物理过滤与生物过滤的处理效率。
3净化水体技术的生物方法
3.1采用生物滤器的方法在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可以采用生物滤器的方法。生物滤器在养殖水池中的应用主要是去除养殖水中的水溶性有害物质,生物滤器是在封闭环境下,循环水处理系统能够得到有效并且成功运行的关键;同时,生物滤器在封闭式循环水处理系统中,也是其资金投入和能耗最大的水处理单元。法国部分科学家在得到了政府相资助后专门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养殖水池中神武莫的细菌群落组成和数量等;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也有诸多研究,如水产养殖行业中常用的生物滤器和生物滤池等[3]。
3.2使用微生物制剂的方法使用微生物制剂是净化实体技术生物方法中的有效方法。微生物制剂方法是由常见枯草芽抱杆菌、酵母菌以及光和细菌等菌株组合而成的,而目前微生物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光和细菌,光和细菌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脱氢和氧化等作用,能够把水池中的有毒物质加以改善和利用,使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等含量逐渐降低,从而有效促进水池中有机物的循环利用,微生物制剂方法改良水质是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
3.3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的至关重要的方法。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能够将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同化,是无二次污染和不破坏绿色生态的环保技术,通过近些年诸多专家学者开发研究的新领域。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借鉴了城市污水湿地净化的有效方法,在淡水池塘废水方面的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建构了众多比较完善合理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的过程中,在水池中可以不必输入能源,该方法能够自给自足,为水产养殖节省了大量能源,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水体净化技术生物方法中十分有效的方法。
4结语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4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淡水养殖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重点发展科技渔业,水产养殖面积将近6万亩,千亩以上的渔业养殖地、示范区共8处,全区有着强劲的渔业发展态势,水产养殖规模也日益强大,在这种产业发展局势下,水质的调查以及对相关污染的研究解决尤为重要,为全区水产养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
1 淡水养殖的水质污染
1.1 污染分类
淡水养殖的废水会污染环境,尤其是集约养殖生产的污水,并且伴随着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随便排放,会降低渔塘的调节与自净能力,导致水质的进步恶化。淡水养殖的废水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污染物: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NH3-N、NO2-N等,其中,有机物污染是水产养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
1.2 有机物污染
有机物污染除了会让水体缺氧,对养殖的生物造成直接危害,而且也会诱发水产养殖的品种频繁爆发性疾病。因此,有机物污染是淡水养殖的关键的制约点。有机物污染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浮游生物代谢、残饵以及养殖品种的排泄物等的分解而成。由于目前水产养殖的工业化、集约化,养殖的密度以及投饵的数量都极大的增加,残饵以及排泄物也随之增加,造成有机物污染更加严重。养殖水中的有机物污染一般由水质的COD值(化学需氧量)体现出来,COD值高则会引发鱼类疾病以及感染性病毒的爆发。
2 淡水养殖水质污染处理
2.1 淡水养殖污染处理办法分类
面对日益严峻的淡水养殖水质污染情势,对污染的处理势在必行。目前,对于污染的处理,主要有物理消毒、化学药物及微生物修复等办法。但物理消毒以及化学药物处理法,在处理污染的同时,也会对水质环境、水产品、水中有益微生物带来副作用,方法处理不当或者过量,反而会加重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修复法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更为重要。
2.2 微生物修复养殖有机污染
微生物修复法是通过生物拮抗、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抵制、相互排斥、相互残杀来减少消灭有害生物。水产养殖水质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清除养殖水域底端的长期积累的残饵、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和有害的气体(硫化氢、氨等),先将其分解成小分子(多肽等),然后分解成更小分子的有机物(单糖、氨基酸等),最终将其分解成硝酸盐、二氧化碳、硫酸盐等,有效降低水中的BOD及COD,降低水中的NO2-N、NH3-N、氨以及硫化物的浓度,大大改善水质。并且有益微生物能够为水域环境中的浮游类植物提供其所需的营养要素,加快其繁殖,这些植物在光合作用后,又可以为水中的养殖物的呼吸、有机物分解供氧,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不仅有利于养殖物种的快速生长,而且大量繁殖的有益微生物会占据病原微生物的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进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水产养殖物种的疾病发生。
2.3 有益微生物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的有益微生物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蛭弧菌、放线菌、培育的复合微生物等类别。光合细菌不是利用二氧化碳,而是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小分子的有机物合成自我繁殖时所需的养分。光合细菌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氧化是无效的,因此当处理被有机物严重污染的底泥时,没有多大的成效。硝化细菌是一种自给自足型的细菌,它只要在含氧的水中就能繁衍,不需要其他有机物。但硝化细菌的增殖速度非常慢,一两天仅仅增殖出一倍的量,如果水质中含过多有机物会反而会阻碍其繁衍。芽孢杆菌在土壤、植物表层面、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是化能有机营养型。酵母菌是单细胞的蛋白,富含营养,其中的维生素含量,是鱼粉的三十倍以上。蛭弧菌是具有攻击、裂解、侵染其他微生物功能的寄生菌。放线菌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酶和维生素,同时可以降解一些难以分解物质,如纤维素、甲克素等,为其他有益维生素的增殖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复合微生物制剂是将拥有不同的特性的微生物的菌株,经过培育与复合,形成复合微生物制剂。
3 有益微生物功能
有益微生物现在已经在水产养殖中广泛运用,通过有益微生物与病原或者潜在的致病的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产生相互制约作用,减少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降低养殖生物发生病害的机率。而且有益微生物可以为鱼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帮助养殖物促进消化。一些有益微生物比如龅牙杆菌,还可以有效净化水质,减少水中的致病菌,提高水产动物的长速以及幼体存活率。与此同时,微生物试剂还能够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的抗菌和吞噬作用,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4 微生物修复水产养殖污染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生物修复法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但在实际水产养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水产养殖负责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是微生物种类的选择,虽然现在市场上已经有许多微生物试剂运用在淡水养殖中,但这些商品性的制剂很多是为陆地生物所研究设计的,并不是全部适用于水产养殖业。所以在菌种的选择上,应谨慎考虑,选择与确认适合自己水域的菌株。微生物修复养殖的水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水型的复杂性,二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要求都有一定的特性,有益微生物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养殖水体的环境。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的水型选择不同的菌种,并确定相匹配的用量与用法,提高微生物修复的有效性。要加强对应用对象和水质环境的研究,注意微生物施入后,对环境与宿主的影响,有些细菌在有益微生物施用前是无毒无致病性的,环境变化后,出现了变异,反而导致了细菌的致病性,这一点在运用中需加强研究。在微生物修复养殖有机物污染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多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未实地考察,对各种水质条件分析试验,而部分微生物却是条件性致病菌,只会在特定条件中才会发挥我们期望的作用,所以若未对水域环境进行试验,微生物在实际运用中有可能不会产生预期效果、产生的效果不持续甚至产生相反效果。
5 总结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与研究,微生物修复养殖有机物污染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取得许多喜人的成果,并运用在实际生产中,对我国的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但是,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让微生物修复的效果更加持续稳定、适用更加广泛。同时,水养生物的世界是仍有我们未知的领域,将来会有更多的问题爆发,需要我们在对现有污染研究的同时,做好超前研究,对潜在问题做好应对措施,让水产养殖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赵永坤.淡水养殖水质调查及微生物修复养殖有机物污染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5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预防 鱼塘清整与消毒 药浴 食场消毒
一、努力改善养殖环境
1.鱼塘清整与消毒。在上一季收鱼后将池塘水尽量排干,清除杂物和过多的淤泥后充分暴晒塘底,对出现垮塌的塘基进行修整,堵塞漏洞,整平塘底。然后使用消毒药物对鱼塘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其中以生石灰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消毒方法:每亩用生石灰50―75kg全塘泼洒。这样不仅能杀灭塘中细菌、寄生虫、有害鱼类等,同时也能改良池底和水质。
2.选择优质鱼种,适时投放鱼苗。鱼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抗病能力。春放鱼种应选择规格齐整、鱼体有光泽、游动活泼、溯水性强、身躯肥满、鳞片与鳍条完整无损、无畸形的健康鱼种。适当的放养时机应是春季水温达8―12℃时,此时鱼的鳞片紧密,活力弱,不易受伤、感染。放养时应选择晴好天气,切忌雨雪刮风天气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池塘避风向阳处,将盛鱼容器放入水中稍倾斜,让鱼自行游入池中,减小对鱼种的应激。
3.鱼种、养殖工具消毒。在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处理,以防止把病原体带入鱼塘。消毒采用药浴法,常用3%―5%食盐水浸泡5―15分钟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15―20ppm浸泡10―15分钟。实际操作中,具体浸浴时间可根据鱼种的忍耐程度而灵活掌握。一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是注意了鱼种的消毒,却没有对需使用的渔具进行消毒。因此建议:渔网、鱼桶、筛网等工具在使用前应经阳光暴晒1―2天,也可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氯制剂等溶液浸泡消毒,防止鱼病的传播。
4.合理放养密度及混养比例。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与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养殖户都习惯采取高密度、高投入、高产量的养殖模式,使养殖水体的负载过大,溶氧过低,有机物耗氧超量,从而诱发各种病害。科学的放养密度对调节水质、预防鱼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适当混养不同摄食习性和生活水层的鱼类,充分利用水中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在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水质。如精养鲤鱼池,一般鲤鱼亩放1500―2500尾,占80%左右,混养鲢鳙鱼300―500尾,占20%左右。
5.谨慎操作,加强饲养管理。鱼种在捕捞、运输和投放的过程中,应该小心谨慎,缓慢操作,尽量避免鱼体活动受伤,以防止病菌由伤口进入鱼体而感染疾病。除适当肥水外,鱼种下池后还应及时投喂,好让鱼种早摄食、早生长,尽快恢复体质。一般可以在鱼种入塘后的1―2天后进行投喂,建议投喂营养水平较高的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方式。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另外,还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天。
二、严格、科学投喂管理
1.要根据不同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切忌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
2.饲料投喂量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防止残饵腐败水质。
3.在河蟹养殖中投喂的饲料一是要保证新鲜,以防出现内脏病害和污染水质。
三、积极做好防病工作
1.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体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止病害的发生。
2.在饲料中可间隔一段时间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免疫多糖或内服药物,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3.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治疗,切莫病急乱投医。在用药时一定要遵照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选用优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减少用药量,做到合理施用,谨防用药过量造成药害事故。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范文6
1.1科学规划
水体环境对社会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的规划养殖区域是进行水产品养殖的基础。首先,在进行养殖之前,养殖人员应该对水质、生物进行反复性的调查和观察,了解水区的富营养化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水域环境的特点进行水域功能划分,规划网围的面积、密度,确定网围和精养方式的负载范围,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来总结养殖水体对水中营养元素的承载能力。最后,根据其能承载能力来确定水质产品的养殖数量,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养殖水体可持续利用的第一步。
1.2提高耐水性饲料的应用
研究证明,饲料中的原料越多对水体的稳定性就越好,饲料在水中长时间侵泡时,能保持饲料成分不被溶解,不会导致大量的危害物质出现[4]。因此,厂家应该提高饲料中原料的比例,提高鱼料的质量,而常用原料中稳定性比较好的有玉米、米糠、麸皮等,养殖人员在选择饲料的时,应尽量选择新鲜的饲料,再配以粘合剂,容易保持更好的粗纤维和粗蛋白,提高饲料的耐水性。
1.3合理配比饲料合理投喂饲料
饲料生产厂家在进行饲料生产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鱼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养殖方式、不同的水体环境等因素进行生产优质的饲料,并且在进行饲料配比上,要根据鱼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来进行科学的配比,以达到增强鱼类体质的目标。养殖人员在购买饲料时,一定要看饲料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证饲料是新鲜可口的,切忌投放变质的饲料。养殖人员在喂养饲料时,要讲究方法,对饲料的粒度要降低其粉碎的程度。在制粒时,要把握好调制的温度、时间、水分。在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速度,切忌喂养的太频繁或者长时间不喂养。
1.4实行绿色药品
在清理养殖区域的其他有害水生动物时,人们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清理,药物的化学成分就严重的污染了水体环境,而各医学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出一种新药物,即利用天然、自然和益生药材研制而成的“绿色药品”,这是一种以人的安全健康为目标而研制出的安全无害的自然药物。因此,水产品养殖场应该积极推广和引用绿色药品,改善养殖动物居住的恶劣环境。
1.5利用能净化水质的鱼类及水生植物
一些鱼类和水生植物原本具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因此,养殖厂家应该积极的使用生物学技术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例如,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饲料喂养导致水中的氨氮过量,引起大量危害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出现时,在水中可以适当的放些滤食性的上层鱼类,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降低浮游生物的繁生;养殖鲢鱼有助于净化水质,可以建立一个鲢鱼链;紫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氨氮。这是一种简单、生态、实惠的循环资源,养殖户可以多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净化水质。
1.6利用物化措施降解氨氮
物化措施是通过换水、增氧以及使用改良水质的物质等物理或化学的方式来保持水产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例如,增氧和换水能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清除;使用沸石粉不仅能吸附氨氮,而且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纳米技术的引用可以对水中的病菌进行杀毒,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利用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优点,进行水体消毒,并且无二次污染。
1.7污染治理
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残饵相关废弃物可以进行回收和治理,对于底质区域出现污染,则可以根据其污染程度,建立一个污染区域,进行吸泥、撒石灰等方法来改善地质环境,为底栖生物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1.8利用法制手段进行约束
现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对水产养殖产业实施完整的法律规定,这也增加了水产养殖业户肆意妄为的心态。因此,一定要加强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水产质量标准体系,对水产养殖的环境、饲料、鱼药等产品进行严查监督,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一定要严禁水产品进入市场,并且对养殖户进行严重的惩罚,取消养殖户生产的资格。另外,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人们对水产质量标准的意识。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