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1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60~65岁33例,66~70岁14例,70岁以上7例,年龄最大81岁。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10例,初中13例,小学14例,文盲12例。住院天数:最短12d,最长13年。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5年。疾病分类: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神经症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4例。疗效:住院后,经精神科治疗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39例,部分消失12例,无变化3例。

2 心理问题

一般说来,老年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情绪改变,人格改变,睡眠障碍,反应与动作变慢等[1]。通过对54例住院老年精神患者的临床观察,存在下列心理问题:

2.1 被抛弃心理 老人患病后,家属及子女忙于工作,无多余时间照顾,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特别是长期住院的患者,无亲人照顾及探视,往往会产生被抛弃心理,因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2.2 紧张恐惧心理 老年人来到医院,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同时由于害怕打针及服药等治疗措施,常常忐忑不安,再加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或见到同室病友的精神错乱行为或护理人员的漠视粗暴态度,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感。

2.3 焦虑不安心理 老年患者担心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技术不高,不能治好自己的病,担心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承担,或怕遇到朋友的议论及歧视,而表现焦虑不安,整日唉声叹气,生活懒散等。

2.4 否认自己有病心理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有的患者丧失自知力而否认自己有病,因而拒绝住院治疗。

2.5 孤独陌生心理 患者离开熟悉的亲人及朋友来到陌生的医院,同时住院又会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特别是精神科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使患者感到极度不便,情绪发生变化,感到孤单寂寞,继而出现不安全感。

3 心理护理

3.1 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阅历深,所遇到的挫折也比年轻人多,性格大多孤僻而不愿住院,或入院后多无积极求治的要求,难同护士配合,且性格改变较多见[2],因此护理工作起初有一定难度,对护士而言每一患者入院后,护士都必须了解其各方面情况,熟悉其病情及社会支持能力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接触合作或认知能力较好者,护士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有关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及护士和同室病友的情况,使患者感到护士的亲切关怀和照顾,逐渐适应新环境,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2 维护患者尊严、满足合理要求 护理人员应尊重老年精神患者,平时多运用观察,交谈,聆听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患者真挚的交谈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可交流感情,协调护患关系。平时要注意礼貌,不要直呼其名,言语要委婉,态度要和蔼,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面对微笑,对无理的老人不可与之发生争执,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如对喜爱花卉的老人谈谈养花,对喜欢体育的老人谈谈健身等等,使之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对护理人员倾诉,使护理人员对患者有更深的了解,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办到的应言行一致地给予满足,切莫嘲笑哄骗患者,特别是生活上,要以患者为中心,按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善病房设施,如卫生间按上把手,方便入厕,把一些生活必需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及的位置,使患者感觉像在家一样舒适。

3.3 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 患者住院后不仅要做好其心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向家属讲解有关精神疾病的康复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3],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进展,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使他们配合患者的治疗。如:护理人员发现一老年患者近几日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终日卧床,通过交谈了解,患者住院十多天了,不知道孙子的情况,想看看孙子,护理人员立即与家属联系,探视日,儿子一家三口来到了医院,老人看到孙子活泼健康,心中的疑虑放下来,积极接受治疗,病情很快稳定下来。通过这件事,使家属认识到亲人的支持对患者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鼓励家属在探视日多来探望患者,使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精神症状的心理护理 精神患者症状复杂,病情变化快。在病态心理支配下,容易发生各种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病态变化,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心理护理。对兴奋躁动患者的冲动行为,要给予原谅,不要怀恨在心,趁机报复。另外,在其情绪稳定后,向其讲解住院的规章制度,并告诉他的某些冲动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之潜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控力,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有自杀行为及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其接触,了解思想动态,因势利导细致的做好病态护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待病情稳定后,引导老人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患者通过工作而获得自我存在价值的满足,并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康复活动,使其逐步与现实接触,为患者与正常人的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准备。

通过对54例老年住院精神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提高了护理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4.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与老年住院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老年住院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的512例老年患者,分析其自身情况、疾病特点以及其慢性并发症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沟通交流。结果:512例患者未发生护患纠纷均康复出院,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100%。结论: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从患者的健康需求出发,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患沟通;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在我院老年患者约占住院患者总数的50%以上。老年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对疾病的表现上有其特殊性,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其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记忆力逐渐减低,部分老年人以我为中心、性格孤辟、倔强、抑郁、多疑、焦虑,因此在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 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护患沟通是护患双方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种信息传递,使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护理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通过沟通可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患者需求,并获得患者的其他信息,使患者的要求得到满足,改变其负性心理与行为,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沟通可改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就医环境。[1] 下面谈谈与老年住院患者沟通的一些体会。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病康复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老年住院患者512例,其中男性341例,女性171例,年龄60~87岁,平均73.5岁。文化程度大学25人,大专48人,中专87人,中学197人,小学109人,文盲46人。疾病类型冠心病145例,高血压病171例,糖尿病16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1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3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0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3例。

2护患沟通的意义

2.1护患沟通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做为病人的直接护理者,要为患者提供安全、整洁、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及时准确的各项治疗措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解答患者疑问、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咨询等。通过沟通使患者感到被关心、被重视,减少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对护士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促进疾病全面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2 护患沟通有利于收集患者资料: 护患沟通可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以及与疾病有关的信息,是收集患者资料的主要途径。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需求,调动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

2.3护患沟通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 由于我们面对的护理对象是老年患者年龄相对较大,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多数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残疾,很多护理工作都需要患者密切配合,而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是产生护患关系的基础及必要过程[2],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取得患者的满意和信任,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

3护患沟通的方式

3.1入院时沟通:入院时当班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根据病区情况、医保类别、疾病情况、患者经济状况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给患者安排合适的床位,立即通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3.2 入院后沟通:入院后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做好患者入院宣教,包括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同室病友等,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陌生感,避免患者紧张情绪;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家庭经济状况、对疾病的了解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做好入院评估;做好专科指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护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3.3 住院期间沟通:住院期间护士应对患者病情变化、相关检查的目的、检查前后的准备及注意事项等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陪同并指导其做各种辅助检查,使患者入院后放心安心;有创检查治疗、使用超医保范围之外的检查和药物时和患者或家属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在用。告知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意见时,请及与责任护士或护士长交谈,目的是为解决患者的问题,避免纠纷[3]。

3.4出院时沟通: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沟通出院医嘱、出院后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定期随诊等内容[4]。

出院指导包括疾病康复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定时监测血糖、血压以及是否定期复诊等内容。出院指导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深了护患关系。

4护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及操作技能: 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有不断进取的求知欲,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知识的内涵。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塑造良好的文化修养、精湛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沟通能力。精湛的专业技术是维系护患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沟通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是弥补护理技术缺憾时的重要手段。

4.2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需要: 沟通前护士必须熟悉患者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效果,护理措施等;和患者沟通时护士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语言进行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做好心理护理;详细询问仔细观察患者的语言、行为,捕捉有用的信息,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进行护理活动,才能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

4.3礼貌待人,尊重老年患者:在与老年患者的交谈时,首先了解患者离退休前的职业、性格、喜好、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尽量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与文化层次较高、有医学知识、对疾病了解较多的患者沟通时,可以适当使用医学术语,言简意赅;与文化层次较低、医学知识较少的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沟通时,则语言要通俗易懂,细致入微。交谈时视其为长辈,根据性别、年龄给患者一个恰当亲切的称呼,使用礼貌性语言,使患者心情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使用安慰性语言,关心患者病痛;使用解释性语言,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5]。

4.4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患者的谈话:由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需求与其他年龄的患者不同,自尊心极强,在与老年患者交流时,护士要态度和蔼,语言温顺、以热情友善的目光正视患者,耐心倾听切不可打断老人的谈话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患者叙述遇到的困难、问题、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时,护士要用眼神、点头、肯定及鼓励、安慰的语言表示对老人谈话的理解。倾听的过程是了解患者的问题、感受、需求的过程,护士用和蔼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护理去换取老人信任。使他们愿与我们接近、沟通,为进一步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4.5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和老年患者沟通时尽量用询问、建议和商量的语气,尽可能使老人感到亲切,消除老人的陌生感与紧张感。在回答与病情有关的问题时,在不违反医疗制度的情况下,适当给予通俗的解释,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护理操作是护患沟通的最佳时机,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要用亲切的语言、和蔼态度指导患者如何配合,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操作时的不适,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觉和交待注意事项并对其配合表示感谢。治疗过程中要经常巡回病房,随时和患者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或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适。

4.6 密切观察,随时把握沟通时机: 住院期间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彼此感受也最多。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将治疗目的、治疗效果、护理措施及时告知患者,同时要把握每次与患者沟通的时间,沟通可以在入院宣教、床头交接班、晨晚间护理、打针输液、发药、健康指导、预防咨询等基础护理时进行,也可在做完治疗后下午相对较闲时以拉家常的形式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

5结论

通过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从患者的健康需求出发,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有效沟通, 512例患者未发生护患纠纷均康复出院,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100%。有效的护患沟通促进了疾病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杜绝了护患纠纷。

6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发生了变革。转变护理观念,改变护理工作模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促进疾病康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士是病人的直接护理者、健康教育者、病人的管理者,其工作性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全的诊治环境尤为重要,而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就是有效的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临床护理中的一种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的方式,是护理工作的一种专业技能。是护士进行护理活动基本要求,它与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老年病科护士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加强人际交流的学习,掌握了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方法和技巧,通过对不同老年患者职业、性格、喜好、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支持、心理社会因素、疾病情况等多方面的正确评估,了解患者的需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和技巧,使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康复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等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护士的信任度明显增加,提高了老年患者的依从性,使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促进了疾病康复,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杜绝了护患纠纷。参考文献

[1] 褚旭霞,倪爱珍.营造良好就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同济大学学报(医学报),2007,28(增刊).

[2]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席淑华,周立,蒋少华,等.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做法及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33-534.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3

目前,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现对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谈谈我们在护理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与心得。采取以安慰、支持、劝解、疏导和环境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方法,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10~2008.3,我院共收治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男性5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康复效果明显,近期治愈率24.6%,远期治愈率71.2%。

2 心理特征

2.1 自尊心理由于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受其自尊心的驱使,往往不承认自己是精神病患者,来到特殊的医院后都希望医护人员对其格外的关心及爱护,希望自己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不受歧视,和“正常人”一样接受治疗

2.2 害怕孤独寂寞的心理病人入院后,由于半封闭式的管理,自由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感觉生活在这狭窄的空间,所想所做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引起生理上、思想上的病变促使体质衰弱、精神不振、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异,形成诸如性格孤僻,少言寡语、感情脆弱,焦躁不安,易怒多虑等不良心境。

2.3 疑虑猜疑心理有些老年患者,患病后变得非常敏感,常有怀疑和疑虑心理。怀疑护士发给他的药是否错了。对医生护士所介绍的病情总猜疑是否讲真话、听到别人低声私语觉得这是在谈论自己,怀疑医护人员在谈自己的病情是否加重。这样心事重重、自寻烦恼既影响药物治疗、心理上也产生压力。

2.4 执拗抗拒心理遇到执拗抗拒的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对自己病情丧失了治疗信心或对外界某些事物的要求不仅无反应,反而表现出抗拒行为。

2.5 怀旧思亲心理大多数老年病人都有怀旧思亲的心理,由于思想上的束缚、心理上的空虚,对外界接触的新鲜事物也随着有限的活动空间而减少。常常想起儿童、青年时期所发生的美好故事或对以前所做的每件或大或小的事。甚至望着窗外飘零的枯叶,也陷入深深的记忆中。来到这特殊的环境,与亲友的见面机会也受到限制,亲友隔几天未来或说好再来而未来时,病人则表现为坐卧不安、烦闷孤独,最明显的则是天天去门口张望或向护士询问。

2.6 依赖心理老年性精神病人一般在思想上、体力上、行为上有退行性和懒惰性变化。同时,产生强烈的依赖别人的心理,特别需要别人的安慰、同情和理解。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 各期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首先以诚恳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来对待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真诚地向其自我介绍再详细、认真地告之病人,病房的大体设置情况及住院的规章制度,将病人送到病房,向同室的患者作介绍,使其认识到我们很重视他。总之,护理人员要以仪表端庄、热情待人的态度,使患者有种亲切,温暖,与欣慰之感,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为接受医护人员的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主动和病人谈心患者希望在得到他人的关怀照料下得到超出常态所需要的安慰与同情,以幽默的语言或朋友身份谈其心,交其心做到相互明心。使其感到人生路上充满快乐和爱心,以消除患者紧张、孤独、恐惧、寂寞的复杂心理与戒备心理。

3.3 摸清患者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病情表现,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①积极乐观地对待病人,开导病人,如对病情解释。鼓励病人参加集体生活及简单的劳动操作和文娱活动,使其心身受到磨炼。②与患者谈话时尽量避免谈论其它病人的不良预知,治疗效果欠佳的语言,以免给患者留下不良影响及精神受到刺激。③指导病人正确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马克思有句中肯之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病楚。”由此可见,是否有和谐、爽朗的心情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3.4 针对执拗、抗拒的原因作出相应护理:①坚信无病拒服药的患者,应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劝说疏导。帮助病人驱散烦恼和忧思。②猜疑食物中有毒的患者可邀请病人自己参加配膳和分发食品工作,并让其任意挑选一份,以消除其执拗,疑虑的心理。③对不思饮食或拒食者,应劝导和鼓励进食,可少量多餐,提供富有营养,平时喜欢的食物。

3.5 适当组织文娱活动,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适当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如下象棋、打乒乓球、定时播放电视、听音乐等其他可行的活动,以调节生活,陶冶情趣,来丰富其内心生活,开扩其思想活跃。有规律、有秩序地安排家属和病人见面,避免今多昨少隔三差五等情况,以免患者产生胡思乱想。

3.6 争取建立亲人般的护患关系在不影响基本的药物治疗和一些正常的文娱活动外,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其与医护人员彼此建立一种依赖感、信任感、安全感。这样,有利于配合治疗。要鼓励病人多劳动、勤思考、多增加锻炼机会,并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和提高其独立活动能力,加速身体生理功能的恢复。

4 体会

通过对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我们体会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其护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据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耐心、认真、全面、深入的心理护理。只有用最佳、最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才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Katzman R, Kanas C.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 disease, Neuroscience Nnw, 1998,1:2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90

[3] 沈文娟 关奇志.老年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13(6):39

[4] 沈渔.精神病学[M](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4-439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护理程序社区高血压居家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特点可以用“三高”和“三低”描述即患病率高、危害高、增长趋势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做好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居家护理,对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现就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居家护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评估

社区护士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社区调查、社区讨论会等各种方式系统地收集社区居民资料和信息,确定居家护理对象: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的高血压患者。2009年本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共有59位患者,其中男21例,女38例,最小24岁,最大88岁,平均年龄60岁。详细询问病人患病的有关因素,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家庭环境情况,社会经济情况,资源使用情况,对疾病及居家护理的认识。

2确定问题

社区护士认真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从而确认护理对象或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学习需要。

3计划

在评估和确定问题后,开始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满足其需要。护理计划包括决定护理活动的先后顺序、制定预期目标、选择适当的措施等几个部分。鼓励病人及家属充分参与计划,使护士与居家病人、家属及相关人员密切配合,以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目标]:a病人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b病人能坚持遵医嘱合理用药.c病人能说出非药物疗法对高血压控制的作用.d病人每日膳食中食盐量不超过5g.e病人情绪稳定.f病人无合并症发生

4实施

在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注意充分调动居家病人、家属的积极性,让病人充分参与护理过程,才能保证病人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护理实施内容有

4.1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提醒患者少生气,多交流,保持心态平和,安排安静的环境,减少可能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解释要做的诊断检查和治疗措施,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协助病人合理安排生活,保持活动与休息平衡,放松身心,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

4.2合理营养低盐饮食,病人每日膳食中食盐量不超过5g。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补充适量蛋白质,限制饮酒,多吃水果、蔬菜,少食多餐

4.3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个人喜好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不宜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项目,每周至少锻炼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锻炼强度因人而异,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对于年龄较大、血压较高或有其它合并症者,适当减少运动强度,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急性期患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4.4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实施居家护理的主要内容,健康教育立足于引导和促使居家病人建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技能,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居家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4.4.1健康教育方法:常用的有语言健康教育如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文字健康教育如手册、墙报、专栏,及其他电化、网络教育等方法。

4.4.2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按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疾病社区管理35-2-1高血压患者随访记录表,编制健康档案号,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随访日期、血压值、体重、身高、目前症状及并发症情况、配药记录、目前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未规律服药的原因、目前采取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指导干预及建议等。设计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制定表格式的教育计划和阶段性健康教育效果分析[3]。

4.5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护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根据重点疾病社区管理35-1-1,高血压病人随访管理一览表,记录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地址、电话、随访次数、血压值、并发症。血压填写Ⅰ级、Ⅱ级、或Ⅲ级。Ⅰ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Ⅱ级: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Ⅲ级: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4.5.1指导血压计的使用帮助病人创造在家中自测血压的条件,教会病人家属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准确判断血压数值,以便能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正确判断降压效果。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告知影响血压的因素,防止外来因素影响,

4.5.2病情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告知病人如出现明显头晕、剧烈头痛、鼻出血、视物模糊、短暂意识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言语不清、恶心吐等应视为急诊指征,及时电话联系并就医治疗

4.6、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准时服药,药物剂量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避免突然停药,反复强调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坚持长期规律用药,根据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选择每日最佳服药时间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4]。

4..7预防和处理性低血压性低血压的发生频率随年龄、心血管病变程度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加,常出现于突然改变时,是老年患者晕厥和昏倒的危险因素之一[5]。应避免洗热水澡及大量饮酒,变换姿势宜缓漫,避免站立太久,预防便秘,下床活动时应穿弹性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发生性低血压时的处理方法立即采取仰卧位,下肢抬高,增加脑血流量。若经常发生性低血压,指导病人起床活动时应先穿上弹性袜再离床活动。

5评价

本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通过对辖区内59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居家护理,患者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以下,病人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坚持遵医嘱合理用药,能说出非药物疗法对高血压控制的作用低盐饮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病人情绪稳定,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得到了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增进了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增加了家属照顾病人的意识,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了高血压病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2]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

[3]方雪梅.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和效果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8,6(6):469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习成果认证;学习型社会;老年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从“教育”到“学习”:理念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活动”定义为“有意识的活动,涉及某种形式的交流,旨在引发学习”,且进一步将“学习”定义为“个人通过经历、实践、修习和听讲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这两个定义。

杨进: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得到了普及;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潮流开始转向“学习”,从“终身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而不是“教育型社会”,我非常认同这个转变的过程。我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活动”的定义有三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二是交流在其中必不可少;三是最终目的,即引发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的界定也非常严谨,我认为这其中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是学习者个人。第二,这个定义的排序是经历、实践、修习、听讲,把经历和实践放在前面,把听讲放在最后。我们不要认为教育仅仅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这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即听讲。这里我想引用的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三,涉及的方面包括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行为,而不仅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第四,获取或改变,获取是增加,改变是调整,这两个方面的结果都很重要。

因此,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重新认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我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自主学习。我曾经看到一所小学的体育课本,其中有一节的题目是“跑”,上面对于“跑”的定义是大腿带动小腿做循环运动。我没有研究过体育教材,但我认为过度的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我再举一个例子,我20世纪70年代去法国的时候,接触到了由伊里奇提出的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弊端,这一思想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非学校化”浪潮,振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

二、学习的三种形式及其认可:现状与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您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高级项目专家,参与起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请您简要分析这一文件。

杨进: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学习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考试分数视为学习成果,通过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态度、价值观,以及执行力等能力。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社会生活需要多种多样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盯着考试分数。

我们通常把学习分为三类: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我认为“非正式学习”这个译法不妥,这是站在传统教育的立场上去评判的。什么是“正式”?什么又是“非正式”?很多态度、价值观都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获得的。我认为应该译为“无一定形式的学习”或者“未定形式的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约占75%~85%,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衡量的能力往往只是通过正规教育途径获取的那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推动我们对75%以上知识的衡量和认证。比如老年教育,它是成年人的一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可。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对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应遵循哪些原则?

杨进:主要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学习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局限于对15%的传统知识的认证。第二,对传统的学习体系与制度加以改造,使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就像一扇旋转门,学习者可以来去自如,要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为体制服务。第三,对已有学习成果的认可。例如,一位女士通过在家照顾生病的家人、向社区护理人员学习、进行网络学习等拥有了较高的护理水平,她只需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护士职业证书,没有必要再去护理学校学习。丹麦的一位教育学家将学习分为四类:日常生活的学习、学校的学习、互联网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学习。区分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正规还是非正规,有形还是无形,而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我们目前的学历体制只是认证了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缺少对其他学习活动的认证。因此,我们需强调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成果认证的重要性。

《世界教育信息》:国际社会在促进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认证方面面临着何种挑战?

杨进:挑战是存在的。一个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念的转变,还有一个是教育体系的过时和死板,以及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过,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学习成果的认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终身学习理念,着手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进行认证,如菲律宾等。韩国建立了学分银行系统,菲律宾发放主要记录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多元学习体系护照,这些国家都在积累经验,不断前进。我国应认识到自身教育体制的不足,从体制出发改变现状。

三、国家资格框架:

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一些地区和国家建立了学历学位和资格证书全面融通的国家资格框架,建立连接学习的“立交桥”,把技能、胜任力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何另您印象深刻的做法?

杨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根本是对所有学习成果的认证。对学习成果的认证需要有明确的定义、能够反映将有可能获得的资格的标准。“资格”包括学位、文凭、各种证书等,实际上是对学习者所完成某阶段的学业和拥有的知识、能力的“奖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就是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等值与融通。近年来,很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例如,英国是最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其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的建立。2000年,为了对不同资格进行比较,英国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NQF),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了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Framework,QCF),以促进学习者的学分转换以及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推进终身学习进程。欧盟于2008年正式通过了欧洲资格框架,其目的是在欧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资格互认参照标准,覆盖各个教育阶段颁发的各级资格证书,重视学习结果的认证。在欧洲资格框架的基础上,欧洲还制定了一系列学分和资格认证体系,用于认证学习结果。目前,东盟也正在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资格认证框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把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否则,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这方面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

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困难在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虽然我们在认识上、理念上已经发生转变,但是在制度体系层面仍需做大量工作。值得高兴的是,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将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写入文件,但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

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提到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请您谈谈对学习型社会的看法。

杨进: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适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一个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依靠每个省、市、县、村的共同努力。

我觉得,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抓手就是建设学习型城市。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过,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觉得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定义。城市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甚至医院、工厂、街道。学习无处不在,学习者也无处不在,小到新生婴儿,大到垂暮老人,都是学习者,从摇篮到坟墓,这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曾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型城市是学习者的城市,学习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促进终身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年教育:

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教育部将出台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请问您对老年教育有何看法?

杨进: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后期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资源需要对老年人开放。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退休人员和年轻的学生一起学习。南非种族制度的废除使黑人有了上学的机会。为了弥补老一辈黑人曾经失去的入学机会,南非的教育体系灵活处理,让他们也获得入学机会。因此,在南非就出现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上学、一家三代同时毕业的情景。学习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13亿人都是学龄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我国的教育体系、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教育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老年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许没有其他教育那么高,但教育不能简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而且,老年教育能让老年人保持积极的思考,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明确表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年龄而歧视、剥夺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

六、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回归本质,服务社会

《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多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请您为正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提出一些建议。

杨进: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稀释”了高等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院校为提升学校形象、获取更多办学资源纷纷转型,并改名为大学。在我看来,学校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要满足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是应用。但现在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率不太理想,这就说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离。所以,对于那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我认为这不是转型,而是回归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数量非常高,但转化率却不到20%。很多院校教师是为了成果而科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科研。

谈谈对老年护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围术期;心理支持;护理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局限性的异常扩张,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患者发病年龄约半数以上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再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死亡原因,常和情绪激动、排便、咳嗽、剧烈活动等有关[1]。心理因素是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诱因,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围术期进行相应的心理支持对控制并发症发生非常重要。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对36例清醒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心理支持等护理措施,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顺利度过危险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8.5岁。术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者1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1例,全部经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入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GCS评分13~15分。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心理支持

2.1.1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突然发病,发病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患者往往对自身病情不十分了解,对所患疾病焦虑,甚至产生恐惧感。针对这种情况,护士要与患者多交流,多安慰体贴患者,用轻松、温和、简洁的语言介绍疾病知识,并列举以往疾病恢复良好的例子。对患者出现的头痛等症状应根据医嘱给予各种缓解的方法,应用脱水、扩张脑血管药物,适当应用止痛剂。还可采用放松疗法,通过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尽快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2]。

2.1.2 提供舒适环境 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条件舒适。为防止动脉瘤破裂,护士应指导并监督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时与家属沟通,减少陪患,限制探视。减少搬动,避免一切不良刺激。饮食方面要注意搭配合理,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衣着注意保暖和舒适,预防感冒。为使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周围环境,护士要主动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

2.1.3 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患者对卫生及疾病知识期望了解的程度,患病后的心理需要。护理人员应持积极态度,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疑惑的问题,介绍医院的先进设备及医护人员的熟练技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可治愈性,有计划、有意识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2.1.4 作好术前心理准备 手术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必须因人而异,要充分尊重患者为前提,以适当的方式告诉患者大致手术的方法、麻醉的方式及不实行手术的严重后果等。同时还要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征得他们的配合和理解,让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术前还要训练床上排便,教会患者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学会自我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一个较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去接受手术。

2.2 术后心理支持及护理

2.2.1 个性化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看望患者,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感受及不适。对因为疼痛和卧床引起的不适应给予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手术治疗并不可怕,以利于疾病的康复。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和行为模式[3]。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术后护理。

2.2.2 严密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作好心理指导 术后去枕平卧,告知患者和家属保持术侧肢体平伸,制动6~12 h,防止穿刺点出血。认真检查切口与重要脏器有无异常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以及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并作好心理指导。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术后确切诊断,告知患者动脉瘤手术治疗可治愈。对术后出现的药物反应及症状及时给予细致的解释和有效的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及镇静,预防和减少因情绪波动而造成的血压增高及各种病发症。

2.2.3 康复教育指导 术后病情稳定后,应积极进行康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时给予心理康复教育和引导。对个别生活依赖的患者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也要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坚持进行康复训练,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无功能障碍或轻度功能障碍的患者,尽量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服用药物,逐步达到生活自理,最终回到工作岗位。

3 小结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可以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可以增加患者抗击疾病的信心和希望,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重要的作用。人的心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医疗上除了重视患者的躯体健康外,还必须重视其心理。疾病既给患者带来了躯体不适又影响其心理状态,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患者的恐惧紧张及负性心理还可诱发或加重各种并发症,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威胁患者的生命。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患者的心态和愿望从而在术前术后给予患者有力的心理支持,对于疾病的治疗康复至关重要。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心理护理,必须积极、主动把握患者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才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其治病信心,从而收到良好效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疾病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教育、伦理等方面知识,将心理学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懂得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贯彻和完成医疗任务,达到患者早日康复的治疗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刘俏俊,朱元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舒适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