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券市场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1
[关键词] 市政债券;市政债券保险;债券风险;信用评级
一、债券保险的理论内涵
在外部信用增级手段中,债券保险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现在,几乎一半的市政债券都为其按时还本付息向私人保险公司申请保险。自1971年美国的ambac保险公司提供第一份债券保险以来,市政债券保险业务开始稳步发展。在1986年美国税收改革法案出台之前,外部增级方法中债券保险大约占20%,而同期采用信用证支持的大约在 10%左右,政府主办的保险项目支持大约占4%左右。债券保险在1998年达到了高峰,占50.7%。债券保险的推出使得市政债券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免费政府担保不同,私人债券保险不会产生负面的效率激励效应。市政当局必须为保险付费,保险公司有专门人才去判断城市财政或收益债券所对应的项目中的风险状况,风险越大,市政当局为获得保险所支付的保险费越高。保险公司会及时建议市政当局如何进行项目重组以减少风险。
在非完美市场中存在着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及风险管理战略方面的问题,债券保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解释债券保险的理论主要有信息理论、风险降低理论、信号理论及市场分割理论。
债券保险导致债券风险降低效应的一种解释是信息机制或不确定性降低机制。有相当多的论点转向把债券保险的价值视为金融中介机构对投资者有限理性和市政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反映。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无力或缺乏对发行人进行尽职分析的动机,而债券保险则很好地补偿了这一点。对保险人来说,他们则扮演了在选择是否承保时信用评价的角色。由于规模和专业知识的影响,由保险人进行信用分析则会使市场更有效率。
另外一种解释债券保险市场作用的理论是信号理论,认为债券保险带来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利益。直接利益是降低了违约和拖欠的风险,而间接的“信号利益”则来源于保险人承保的意愿。如果保险人基于比较完全的信息而报出的保险费率比市场所认为的债券的风险溢价要低,那发行人便可以从债券保险中得到一个净收益。因此,债券保险补偿了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不熟悉以及信用状况不确定的风险,而这种购买保险所传递的信号的价值转化为发行者的净收益,同时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提高了总体的市场效率。虽然上述理论模型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信息不对称、获得信息的成本以及个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等。
市场分割理论也可以解释债券保险的需求。由于州及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利息所得税法的限制,很多投资者和债券基金经常被限制只能持有单一地区的债券,这妨碍了通过不同地区债券组合多样化来管理风险的战略需要。而保险商开展债券保险业务则不受地区的限制,因此买卖有保险的债券实质上可以使投资者间接享受到由保险商承保不同地区债券而多样化分散风险的好处。
至少有两个因素是决定债券保险的关键:一个是债券投资者的风险厌恶以及信息不对称和获得信息的成本,影响了债券发行保险的需求水平;另一个是保险的收益。而所有解释债券保险的理论模型也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导致了对债券保险的需求,因为保险可以替代自己信息获得和分析的成本;另一类是投资者利用由债券保险产生的额外的信息,对自己的风险与收益状况做更加理性的选择。
因此,市政债券保险的一个作用是使得债券市场更加有效率,使发行者、投资者以及保险商多赢。发行者可以节省远超过保险费的债务成本,而保险商获得利润,投资者节省了获得信息及识别信息的成本,并且降低了发行者违约和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投资对象即使同在aaa(本文的评级标注方法采用穆迪评级公司的标注方法)级债券中,也会选择参加保险的债券,以获得更加安全的收益。
二、美国市政债券保险的实践
一般说来,市政债券存在以下主要风险:违约、拖欠、信用等级改变、流动性风险、资产价值损失、利息损失等。如果债券发行人买了市政债券保险,那么当其出现违约或拖欠等情形时,保险人便要承担发行人的偿付行为,而保险人这种代人偿付的能力也通常由评级机构给予评级。一般来说,信用等级为aaa的保险人提供的债券保险有非常高的保险系数,即使他们无力改变诸如决定资产价值的市场利率等方面的因素,但是他们的加入的确可以降低大部分的债券风险。但是债券保险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用保险人的较强的信用替代了发行人的信用,与发行人相关的偿付能力和意愿的风险从投资者转移到保险人,但是与保险人相关的一些风险则成为投资者的附加风险。但总体来说如果是由aaa级的保险人提供的保险,这种风险则非常有限。
在市政债券发行市场上,债券保险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债券发行人首先要求承销商进行竞争性投标,而这种投标价格可以包含或不包括债券保险价格,发行者最后选一个最低的报价,当然这种报价可能不含保险。第二种方式是发行者从保险人的投标价格中选择合适的保险商,买了债券保险后再要求承销商进行竞争性投标。第三种方式是在决定是否买保险之前,发行人要求承销商分别以含保险和不含保险两种形式分别进行承销投标。
实践中,保险商与信用评级机构基本上以同样的方式评价发行者的偿付意愿与能力,一般主要依据发行者的经济状况、税收和收益情况、财务管理实践、历史信用状况以及其他一些标准。这些评价是保险商是否承保以及若承保后保险费率多少的判断依据。保险费的收取一般以整个期间本金和利息之和的多少个基点来表示。从债券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费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7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早期,费率逐步从50到200个基点,下降到40到60个基点。
与大多数保险相同,债券保险条款是不能撤销的,一直到所有债务完结之后才失去效力。债券保险商通常会利用各种再保险工具来管理自己的风险,并且有很多专门的债券再保险机构接受原保险人的分保。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券保险这个产业已逐渐成熟,发行者、投资者等对此已愈加熟悉。在美国有四家主要的aaa级的债券保险商(ambac,fgic, fsa,mbia)占据了债券保险市场的主要份额,他们在不同类型的发行市场中提供专业化和差别化的服务,形成了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因此使得保险费率不断降低。但标准—普尔公司最近发表报告,称长期以来由于竞争导致的保险费率的下降对保险行业的利润以及偿付能力构成了威胁。
从债券保险运行的时间和参与的发行者来看,债券保险的效果和需求有时会有很大不同。但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对发行者来说可以从债券保险中受益,但是保险的效果往往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同,有时不同等级债券的到期收益的变化会减少甚至消除保险的净收益。很多学者对债券保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债券保险能降低债务成本(也就意味着债券收益的降低),但不同的研究文献表明,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对发行者以及对社会整体的收益则有很大不同。
在美国,市政债券保险相对于1998年的高峰而言,1999年和2000年有所下降,但是在2001年又重新增长,而且总体而言,自从这种产品诞生以来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这说明发行者和其他市场主体认识到可以从债券保险的使用中获益。而从目前的收益状况来看,参加债券保险的债券收益持续比未保险的aaa级或经常比aa级的债券收益要高,但是一般比a级以及更低等级的债券收益要低10个基点甚至更多。因此对那些大量的信用等级在a级或更低等级的发行者来说,为了降低借款成本而参加债券保险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了。
三、美国市政债券保险对我国债券保险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每年市政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达上千亿元,地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么庞大的资金筹集到位。例如2003年北京奥运建设项目正式动工,预计总投资将达到3 000亿元,而北京2001年地方财政规模仅为450亿元左右。同样将于2010年举行世博会的上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根据“十五”规划,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但从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来看,要完成如此规模的投资可能勉为其难。在此背景下,关于地方政府是否应该发行公债以及市政债券的法理性等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而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属下一些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其实类似于市政债券,这样使地方市政债券混淆于企业债券之中。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看,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外一般为公司债券)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债券,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建立不同的市场规则。因此,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将地方市政债券从企业债券中分离出来是必要的。
国外特别是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达的原因有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有效解决了市政债券发行的最大难题即市政债券的信用等级较低的问题。而这正是如果我国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后,地方政府部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解决信用等级问题的方法是信用增级,信用增级通常有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之分。内部信用增级方法包括通过改善或加强财务状况和财务管理实践等来提高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对债务人信用状况的认知。外部的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私有公司提供的债券保险;金融中介机构(例如市政债券银行)等的参与;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证担保;州政府主办的保险项目以及第三方担保等。而市政债券保险制度被视为市政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外部信用增级的主要形式,而且这种形式的信用增级方法无论是在降低债券风险方面,还是在提高债券市场效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市政债券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债券风险,使我国市政债券的发展具备更加现实的条件
在发展中国家,对地方政府部门负债的问题产生了不一致的观点。国际组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世界银行、地区发展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银行等,都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更多的借贷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投资需求,融资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支出决定自主决策的政策框架下。但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警告公共部门的过度负债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规模已经危害到未来的偿付能力和经济增长的金融基础。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针对中央政府提出上述警告的,但他们也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负债的关注程度。目前我国不允许开展市政债券业务的一个原因是《预算法》的限制及担心市政部门的偿付能力。但从市政项目的运作实践来看,偿付能力并不是大问题。而从我国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来看,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严重影响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是满足地方政府巨大融资需求的方法之一。而市政债券保险的参与可以解决潜在的市政债券偿付能力问题,而有了债券保险的保障,发行人可以降低成本,投资者可以降低风险,保险人可以获得利润,从而有效提高市场效率。
2.市政债券保险可以扩大保险人(再保险人)的风险承担能力和业务领域,增强其经营稳定性
市政债券发行数量将十分可观,因此市政债券保险的容量也将非常庞大,而且保险的容量也从保险业内部扩大到了外部的资本市场,从而间接地扩大了保险人的承保能力。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而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体现。从国外经验看,市政债券市场发展与城市化同步,市政债券市场大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时期。在美国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需要地方自筹。地方债券发行这种分散化的融资工具很好地满足了公共投资的分散化模式下的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而从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来看,地方自筹资金也是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因此市政债券一旦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参与市政债券保险可以享受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好处,另外积累了足够的市政债券保险的经验后,规模更大的企业债券保险的推出也将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3.市政债券保险体现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2
一、河南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与其他省区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发展速度和水平等方面,河南省资本市场都存在不足。
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偏小且比例失衡。河南省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的融资规模占全国融资规模的比重不到3%,与河南省GDP占全国6%比重的现状不相适应,资本市场内部失衡的现象较严重。河南省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在全国所占份额较小,没有起到辅助股票市场调整河南产业结构的作用。
上市公司数量少,后备上市公司资源培育不足。截至2004年底,河南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5家,分别占全国和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的2.17%和9.69%,低于全国其他各省市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数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与同处于中部地区的有56家上市公司的湖北、41家上市公司的湖南、44家上市公司的安徽等省份也有不小差距;河南省的A股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224.5亿元,仅占全国的2.7%;流通市值254.37亿元,仅占国内市场流通市值的2.18%,占全省GDP的2.9%。这与河南省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6位的地位极不相称,也说明资本市场对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渗透力还不够。同时,河南省拟上市公司后备资源也不足。上市后备企业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全国各省市都十分重视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而截至2006年4月河南省已辅导备案的拟上市企业只有19家。
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从行业分布看,河南省上市公司过分集中于机械、电力、金属和非金属、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领域,高科技上市公司较少。能体现河南优势的上市公司,如资源、旅游、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这对河南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产业分布情况看,河南的上市公司产业分布集中度很高,大多集中于第二产业,没有一家属于第一产业的企业,这与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属于第三产业的仅有郑百文,也被山东三联重组。这种产业分布状况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不相符合。不难发现,河南的上市公司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贡献不大。从地域分布看,河南省尚有开封、鹤壁、南阳、濮阳4个省辖市没有上市公司。
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和规模偏小。尽管河南省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优质企业,业绩出众,但从整体上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上市公司重视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力度不够,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思路单一,资本扩张能力不强,没有发挥出上市公司应有的资本运营优势。
河南省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力量不强。到20世纪末,河南尚没有一家综合类券商,广布全省的证券经营机构达数十家,但均规模不大,实力赢弱。直到2002年11月8日中原证券才在原河南财政证券公司、安阳信托公司证券营业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成功并进入了中等券商行列,但总体实力仍属国内券商的“第三世界”。由于资本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业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河南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投资者数量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数量偏少。一方面,河南省投资者开户的比例明显偏低,不仅低于东部各省市,而且低于中部的其他省区。另一方面,河南省的证券市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发展严重不足。这种投资者结构既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二、加快河南资本市场发展的思路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建立国有资本进退流转的机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各类企业改制上市,催生和培育大企业集团;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融资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有利于壮大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目前河南省仍然有许多企业对加快河南资本市场发展认识不足,轻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缺少资本运营意识。这已成了河南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快河南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重大意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二,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河南资本市场规模。河南作为一个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大省,发展资本市场的任务非常艰巨和复杂。我们要抓住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政策的大好机遇,开拓进取,在充分利用交易所进行融资的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和河南实际,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仅要加快股票市场的发展,也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探索如何利用私募市场和场外流通市场进行融资,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企业融资和资本流动需求的多层次交易体系,进一步扩大河南省资本市场规模。
第三,要培育上市资源,增加河南省上市公司数量。要增加河南省上市公司数量,必须采取措施培育河南省上市资源。一是要确立上市资源的开发和培育重点。根据河南省实际,应以高新技术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为切入点,对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培育,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尽快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充分发挥郑州、洛阳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制定和实施鼓励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培育出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以改变河南省上市公司中无高新技术板块的现状。要加大河南省优势产业的境内外上市规划,培育粮食、房地产、旅游、文化、金融、自然资源等行业和产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省郑州、洛阳、焦作、开封的旅游资源有明显优势,应给予足够重视,重点开发和培育上市资源。同时,要对拟上市重点公司给予经济和政策支持。要制定配套措施,促进河南省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进程;根据河南省拟上市公司运作的实际情况,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具体而实际的政策支持。此外,要重视对企业中
高层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可以组织资本市场培训班,使企业中高层人员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和知识,了解和熟悉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也可以组织专家到企业开展资本市场调研并给予企业上市以指导,指导河南省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3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如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新技术等。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 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其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危及生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以强化财务管理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
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有80%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却相对有限。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差,经营风险高、信用等级低,往往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政策是有所倾斜的,服务对象主要锁定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规模歧视依然存在。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从股权融资来说,上市的门槛太高,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急需的资金问题。虽然创业板的推出,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的特点将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但创业板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缓解一小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公司的融资问题。从债券融资来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二)投资能力不足,投资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企业投资决策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导致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具有盲目性;②不重视对产品研发、技术更新方面的投资,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对待这些投资;③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片面追求热门产业;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准确的预测。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中小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规模大扩大设置了障碍。目前,有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
(三)财务控制环节薄弱,资金管理混乱
企业对现金管理的目标旨在保持其流动的基础上使收益达到最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忽视现金管理,造成资金的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形成资源上的浪费;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在企业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运转是否流畅。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到位。财务控制不严格、制定的信用标准过宽、催账力度不够都会造成应收账款周转过慢甚至资金无法收回的后果,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对存货管理的要求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尽可能少占有经营资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
(四)管理模式僵化,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现代企业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立。企业的所有者不再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全权委托给企业的管理层。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仍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一些经营者,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现象,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由于其自身具有家族化的特点,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多具有一定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这个特征,使得制度的约束力不强。另外,由于财务部门设置简单,财务岗位分工不明,一人兼任多项职务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会计核算的岗位分工制度无法实施,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三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
作为企业界中的弱势群体,政府的政策虽然不能代替市场自身的资源配置,但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003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制定的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13年开始这部法律由财经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修法工作。修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负担重、技术研发能力弱以及维权难、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对现行法律做一次比较全面的细化和补充。2014 年以来,国家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财政部、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相继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等,这些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利好影响,不过也存在不少民中小企业反映,不少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国家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同时也需要对政策的实施加大监管力度。
(二)重视项目投资的管理,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重视投资项目的管理,合理运用有限的投资资金。中小企业的投资资金并不充裕,更需要合理的安排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根据企业的规模去筹集必要的资本,提高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在规模不大时,加强对新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在积累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将资金分散地投向多个领域,既做到了多元化经营,又降低了投资的风险。规范投资程序,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中小企业在市场投资的行为要有章可循,从投资方案的提出到项目立项,从投资方案分析到投资的实施,中小企业可参考大型企业成熟经验,也可自行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并实施监控。对投资项目要进行完善的市场调研以及行业前景分析,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对投资进行科学管理,避免投资的盲目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应付账款什么时候支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加强存货管理,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财务管理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促使存货资金尽可能降低的措施,督促采购部门对主要材料的经济订货量进行测算,同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逐步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对赊账客户的信用进行评定。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4
在监管层严控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的“灰色路径”后,两条“阳关大道”已悄然“破土动工”。
1月26日,《财经国家周刊》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近日已经收到了人民银行总部关于建设“全国性贷款转让平台”的部署文件。这意味着,由央行上海总部进行的“全国性贷款转让平台”研究工作,在历时两年之后已经告一段落。未来,这项工作已进入依托“外汇交易中心”的实施阶段。
仅一天后,中国银行业协会(简称“中银协”)也对外正式《银团贷款转让交易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
“‘中银协’目前正在研发一个交易的平台,未来会把银团贷款的一、二级市场交易都放上去,并最终包含双边贷款(即一家银行单独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该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一位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透露,平台“一期”要做的工作是信息交流和共享。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1月29日告诉记者,根据“示范文本”,总行正在讨论具体执行方式。“春节后对分行有意转让的贷款摸个底,然后在总行战略层面给出一个指导意见”。
相比于“中银协”已将交易“示范文本”传递至会员银行,央行上海总部的“全国性贷款转让平台”研究要转化成成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摸索。“最终怎么操作,还要结合市场情况而定。”一位接近央行上海总部的消息人士说。
央行构想
在经历了2009年的“天量信贷”投放之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能承受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之重。压力之下,建立贷款转让市场,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已成业内普遍希冀。
媒体此前报道,央行有意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国性贷款转让平台。而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关于这个平台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两年前,具体由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牵头,进入实施阶段的操刀者则是外汇交易中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是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提供交易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信息、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服务,总部位于上海。
但从研究转化到成果并不简单。
对于具体如何建设该平台、如何设立贷款转让的标的类型、银行参与转让的程序如何,以及转让的双边贷款如何定价、是否要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等细节性问题,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宣传部门表示:“还没有可以公开的信息。”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央行主导的这个全国性贷款平台方案仍处于研究成果阶段。外汇交易中心将来如何采纳方案内容,目前尚不明确。“一切要据市场需求而定”。
据其介绍,央行上海总部的研究报告对各种运作模式都做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利弊。如最为核心的平台组织形式,即分别分析了低度组织化、中度组织化和高度组织化三种模式。
低度组织化即目前已经存在的银行自发易,根据各家银行不同的需要,在市场上找寻贷款的买家和卖家;更高一级的中度组织化,则是由一个中介组织出面提供信息或者报价系统,但不对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行监督;高度组织化,则组织方首先会对进入这个平台交易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同时提供标准交易文本,并且对交易双方的转让行为、义务履行进行监督。
尽管尚无定论,但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相关方面似更青睐高度组织化平台。其主要出发点在于――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加之通过完善的合同文本、法律法规也可促进市场的规范发展,区别于当前银行的自发行为。
“银行不缺乏转让贷款的信息,与同业也有固定的合作机制。”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某负责人说。
就商业银行而言,他们一方面希望监管层规范这个市场,另一方面也对如何规范操作存在疑问。
疑问之一是,各银行对贷款的内部评级标准并不一致,贷款转让定价标准如何确定?而为防止客户流失,若转出银行要求增加保密义务,也会让交易变得更为复杂。
交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说,“定价标准”和“信息泄露”在当前银行自发的转让过程中一样存在,“银行私下转让贷款有时候因为自定协议的不到位,往往会给贷款出表的账户处理带来麻烦”。
在他看来,更大的难点在于:转让平台要求银行把信息公开到何种程度。如果要像股票交易那样所有信息都公开,是银行无法接受的。
“这些市场的需求和疑问,就是对运作模式取舍的依据。”前述接近央行上海总部人士说,操作者可能会先了解商业银行的需求,同时在央行金融市场司的合规指导下摸索平台建设。
“中银协”思路
在央行方案尚不明晰之时,“中银协”筹备贷款转让市场的工作,已向外界公布框架。
“中银协”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银团贷款转让交易示范文本》是首次对中国银团贷款转让交易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
该“示范文本”由交易确认函、标准条款和条件、附件及附录三部分组成。核心思路在于通过“规范文本”将贷款交易的一般条款和条件提取出来,交易双方只需就转让资产价格和交割等商务条款进行谈判。
为何首选银团贷款?一家大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关键是它涉及的项目,大家对其风险、资质的认识统一,银团操作程序也更规范,这样对转让价格达成共识相比双边贷款容易。”
在目前商业银行的自发性转让中,交易双方对转让交易的基础合同、一般性信贷条款、风险缓释措施和转让业务流程认识并不统一,使得银团贷款转让在不同银行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交易习惯,效率十分低下。一般国际银团贷款的安排时间为2个月,中国则大多需要4个月。而本次借鉴海外的标准化操作模式,正是寄望解决这一问题。
一位曾跟随“中银协”赴海外调研银团转让市场的商业银行人士透露,“示范文本”非常框架化,有很多问题还需要交易双方谈判协商。
首先,“示范文本”并没有限制转让贷款的类型,而是明确贷款转出银行在按约披露信息后,转入银行承担全部评估责任。这样对于转入银行而言,相当于完成了一笔新贷款的审核程序。
这意味着,现阶段银团贷款交易的转入方将被局限于有信贷资格的银行。对此,评级机构穆迪曾报告认为,国内的贷款若只在银行之间进行转让,风险依然留存在银行体系以内。
为解决这一问题,接近“中银协”的人士透露:“不排除有部分特定的财务公司可以参与其中。”
他说,所谓“特定财务公司”是指,银团贷款的借款企业为受让信贷资产的财务公司的母公司。如此一来,意味着母公司的债务由子公司 承接,这样将有违风险隔离的原则,并涉及关联交易行为。
对此,上述人士说:“向非银行机构开放市场,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示范文本”明确目前只能够适用于平价及溢价贷款转让,即一笔本金为100亿元的贷款,不能对本金进行折价转让。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约束不良信贷资产的转让行为。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这主要是会计制度方面的约束。”如果银行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对折价交易确实有强烈的需求,也可以向协会反应,在符合一定条件基础上适当给予折价,“毕竟贷款转让终究要以公允价值定价”。
“双平台”悬念
2009年12月,银监会曾先后两度发文,对信贷资产转让和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进行规范,意在规范信贷资产转让行为,控制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理的表外融资行为。商业银行人士认为,信贷资产转让路径的的收窄,控制了转让通道却未抑制转让需求。在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尚稚嫩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另辟新的信贷资产转让平台。
目前两个“贷款转让平台”几乎同时起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诉求。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2009年银行通过“出表”以逃脱监管者统计的信贷规模可能超万亿元。但一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也承认,由于贷款转让多在银行分行层面进行,且一般都有回购协议,总行最后也难以把握具体转让数额,“更不要说央行”。
统一的信贷转让平台的建立,有望使隐匿的银行“表外融资”透明化。
在美国市场上,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具有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改善资本充足率、分散信贷结构、增加盈利渠道、化解不良贷款等诸多功能。
但在中国当前的设计框架下,更重于信贷资产规模调剂需求。
“因此转让的贷款肯定都是公认的优质贷款。”工商银行公司业务部一位人士说。
由于平台建设刚刚起步,待决的问题依然纷繁。
这些问题包括:贷款二级市场的需求如何进一步释放,以及未来这两个贷款转让平台的关系如何界定。
有分析人士表示,央行主导的“平台”建设,主要目的是提升信贷资产转让的透明度,保证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而中银协的银团贷款二级转让平台设计初衷,则意在加强贷款集中度风险防范。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目前单一企业或单一项目的融资总额不能超过贷款行资本金余额10%的,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能超过贷款行资本金余额15%。
虽然两个平台出发点或有不同,但在转让的标的资产或组织形式上,最终可能会存在相当的竞合。如何处理未来关系,颇值探讨。而在上述差异外,两个平台还共同面临市场需求问题。
由于银团贷款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仅为5%,可能导致可供二级市场转让的信贷资源并不多。
“我们在海外市场调研发现,亚太、欧洲都不如美国的银团转让市场发达,为什么?核心在于美国通过银团贷款而做的杠杆融资非常活跃。”前述跟随“中银协”调研的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所称杠杆融资,类似于国内的搭桥贷款,即通过银行短期信贷资金注入,使企业满足项目贷等长期融资需求,以此放大融资功能。
杠杆融资往往由于风险较高,从而取得更高的利率。由于杠杆融资转让溢价较高,从而成为美国市场的主要信贷资产转出对象。
目前,中国市场上类似的杠杆融资量并不大,市场相对有限。相较于国外市场,国内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性波动特征”。随着信贷政策在“松”与“紧”之间变化,信贷转让需求亦大幅波动。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中外市场差异的存在,需对中国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进行重估。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证券公司;客户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37-02
1某证券公司营业部简介
某证券营业部于1990年12月3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1年5月26日在南京正式开业,是中国证监会首批批准的综合类券商之一。2007年7月,某证券公司在首次券商分类评级中被中国证监会评定为A类A级,2008年7月获得A类AA级资格。近年来,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拓展业务,在全国大中城市拥有近180个营业网点。某证券公司在杭州的一个营业部分为三个部门:开户前台,市场部,财务部,共有100多个经纪人,市场部是营业部经营管理的重点。
2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券商满足客户需求重视浅层,忽视深层
近几年,券商无论是在经营战略方面,还是经营模式方面,甚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差异化竞争策略,说到底,忽视了对客户深层次需求的挖掘。随着佣金的进一步放开,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投资者可以从容地选择券商,看哪家佣金低服务好就跟哪家,对证券业经纪业务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杭州这个地方,券商多,竞争激烈。某证券公司营业部为了生存,不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户,而是采用了低水平的佣金战,其实就是“价格战”,这样的竞争会导致不良的结果:成本增加,营业收入降低;客户被宠坏了,不断要求降佣。这是由于券商满足于便利性竞争,一味地满足客户浅层次需求,提供各种各样物质性的服务,而没有去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这种竞争是极强的功利性竞争,进一步激活或是强化了客户的物质需求,使他们在物质方面对券商提出了越来越多苛刻的要求,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这将导致更多的营业部甚至中小证券公司发生亏损,引起证券行业服务质量下降。
2.2证券经纪人开发客户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近年来,证券经纪人往往醉心于证券交易技术,把它视为开发客户的灵丹妙药,追求客户开发的数量,而忽视了已经开发客户的维护与管理,没有重视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与忠诚度的培养,更不要说客户终身价值的创造。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证券经纪人关心工具价值,而没有对客户的需求层次进行认真的分析,对客户需求的产品,没有从整体产品的角度进行剖析。对于不同产品的类别也没有进行差异点辨析,没有领悟该项产品的特点,这些特点满足客户的什么样的需求点,没有架起对接的桥梁,他们只是扮演了一种交易与信息的“二传手”角色。没有充当好现代服务营销的顾问,没有引导好客户,没有当好客户的参谋,更不用说是客户的好朋友了。他们没有关系营销的思路,总之,一味的重视客户开发的数量,而不去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只会得不偿失。
2.3服务偏向明显,服务手段单一
重视大客户的开发一直是证券服务的重要指针,但是如果竞争对手也一样重视,那么,你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此时,就需要对中小客户予以重视。在一样重视的情况下,就要采取服务手段的创新。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在客户开发方面,注重发展机构户和大客户,而忽略了对小散户的服务,为此,该证券公司研究机构原有的咨询产品主要是针对机构客户设计的基本面研究产品,他们有一定的思路和吸收能力,而与散户客户的操作需求脱节,层次太高,没有可操作性。从服务手段与质量看,该证券公司营业部一些资深经纪人客户量大,很难提供相应的服务,虽然他们每天给客户一条股市讯息,但是都比较宏观和不具备操作性,对客户的意义不大,甚至是在浪费客户的时间。
3关于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开发的几点思考
佣金将实行自由化,价格战这种营销方式极易模仿和造成两败俱伤,证券公司应该采用一种完整、科学的营销组合模式。佣金的放开,迫使每个券商必须重新在市场中定位,寻找自己的目标群体。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集中资源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情况下,最主要还得靠实行差异化战略,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券商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配置,重新定位自己,为客户提供不同于其他券商的、更有深度或更快捷的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3.1开发具有优势的咨询服务产品
浮动佣金制实施以后,佣金收入受市场交投活跃程度影响太大,经纪人收入极不稳定。为了经纪人的利益,建议推出一系列的产品服务:①常阳线产品。常阳线是一个客观,具有可操作性的产品,对于新股民来说,提高大家的看盘能力跟选股能力,对于老股民来说,更好的理解吸收常阳线的精华:包括对大盘的预期,重点信息解读,短线技术精解,以及对每周的回顾等。总体来讲,看的是信息的一个概率。由券商对证券品种进行筛选,定制出多种组合,以供各种类型的客户进行投资选择,如短线组合、中长线组合,还有激进型、稳健型、投机型等组合,客户可以像选择自助餐一样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投资组合。②联盈理财产品。“联盈理财”是经过市场调研、客户分析、盘点现有服务及资讯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拳头资讯产品进行精炼萃取,与上海证券报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天候的时段推送,从一手的财经资讯到实战的操盘模拟,倡导“科学就是力量,信息创造财富”的投资理念。根据客户的需要,选择服务等级,不收取费用,但专门有一个资金量的佣金调整比例,要求根据客户的特点与需求来帮助客户设计投资组合,即对客户实行差别服务。券商强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与研究分析实力可以帮助客户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与投资风险的最小化,通过组合投资,投资者可以在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3.2提升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实惠”服务
目前各证券公司都很重视对经纪人的培训,经纪人的培训重点应该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客户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利用现有的咨询产品进行客户营销和服务,还要具备基本的证券分析能力,二是如何利用研究部门提供的咨询平台,结合自己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顾问式咨询服务,将咨询平台上共性化的咨询产品,转化为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要加强对营业部的咨询服务,经纪人必须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在投资策略上的需求;二是十分了解自己可以掌握的咨询产品。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资讯产品,并经常对客户加以提示。这样共性化的咨询产品,通过经纪人的转化,就变成了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债券市场行情的分析能力,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客户的交易数据库管理,完善网上交易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运营成本。
3.3服务对象全面化、方式多样化
面临着形形的客户群体,各类客户对服务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需求的类型和档次上,还体现在服务方式、服务渠道及服务内容等方面。根据市场变化,向客户做出及时提示。对不同资金或交易量的客户实行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要求,对一些有自己思路的股民提供一些研究报告和咨询,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对一些散户,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在早盘开盘之前,对整个盘面做一下简要分析,并在盘中可通过网络和电话,帮助解答一些疑难问题,传达一些有关股市行情的变化,简单易懂,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规避风险。一个客户在券商营业部交易一般都有意识地要求得到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服务:现场服务、信息服务、投资建议。除此之外,投资者在潜意识中还对券商在提供这些服务过程中表现的态度、情感和只可感觉而不可言传的氛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就在对券商的服务进行全面的考察,而对这些无形的、也无法量化服务的评估,客户更多的是靠感觉。而客户的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他们对营业部投资文化氛围的一种综合感受。因此,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客户忠诚度除了客观地从技术面、基本面对市场进行分析外,开展亲情式慰问服务,以情感人,帮助投资者树立信心;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帮助客户解套或尽量减少损失。当一个套牢者向咨询市场走势如何时,针对客户焦虑不安的心情和套牢情结进行心理疏导和分析。一方面告诉他,套牢是股市上最最正常不过的事,所有的股票都有解套机会,只是时间问题,不必心急。另一方面,要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套牢者常见的几种心理情结,让他能面对现实、面对自我,从套牢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对市场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并利用市场机会高抛低吸主动解套,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解套。对客户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必须有意识地在平时与客户接触交流中,根据每个客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弱点进行辅导,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而不只是一味地每天推荐个股。
参考文献:
[1]曹健.证券经纪业务发展模式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7):96-97.
债券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金融 安全 问题 对策
Abstract:Financial security is critical to national core benef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country’s inflation,investment,foreign exchange reserve,interest rate,bank,capital market,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so on,and proposes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inance,security,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9-0007-05
一、我国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我国金融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后,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但金融系统内部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可能成为危机的导火线。主要表现在:
(一)通货膨胀隐患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创3年来新高,且上半年物价平均上涨水平高达5.4%,表明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而高通货膨胀会破坏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具体表现为:(1)蚕食货币的购买力。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当所持有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少时,消费者将会放弃货币而持有实物,货币将会失去其一般等价物的职能。(2)刺激信贷需求。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更愿意扮演债务人的角色。因为通货膨胀在维持信贷资金名义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却降低其实际价值,使债务人未来的实际还款金额减少。信贷泛滥将增加银行系统的坏账风险,而大多数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都是银行业内部危机。(3)助长投机行为。高通货膨胀预期给投机分子留下了操作的空间,他们只关注如何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这二者之间实现短期套利,导致流动性资金缺乏远见,最终使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脱离而成为投机市场。
(二)投资结构失衡
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46万亿元,2010年则达到27.81万亿元,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14万亿元,占总数的86.80%;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贡献率为95.2%,拉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消费与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1个和-3.7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投资的项目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最大。由此可见,中国的投资领域过于集中,正面临结构失衡问题。
投资结构的失衡会引发很多经济问题:(1)影响生产发展。生产性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二者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反之则会破坏生产发展。(2)挤占消费。在投资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企业与居民的全部收入中,大部分以持有资产的形式来代替消费,导致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大,挤压消费的增长空间,不利于多种支出方式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3)投资过热与浪费。投资的规模扩大且流向过于集中会导致投资过热或浪费现象。
(三)外汇储备风险
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04万亿美元,正承受着高存量与高流量的双重压力。根据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一国外汇储备的合意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根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约为1.4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过大。外汇储备过多将会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1)中央银行在买入外汇的同时,也要向市场投放相应价值的本币,如果对冲不及时则会导致通货膨胀。(2)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贸易增长。(3)外汇储备多数投资于利率低廉的美联储债券,收益难以保证。(4)管理巨额的外汇储备将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四)银行系统内部存在的隐患
(1)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可能导致效率下降。(2)长期政策保护而导致市场竞争力缺失。(3)银行作为企业仍然摆脱不了行政化的束缚。(4)单一的资产业务盈利模式增加了坏账风险。(5)缺乏市场调研而使银行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6)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化,而导致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五)资本市场内部存在的隐患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可以在社会资本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1)投资准入限制约束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由于中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尚未开放,许多投资领域对民间资本、境外资金设限。例如,资本市场设置国家股、法人股的固定比例,使民间资本不能凭借投资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民间资本对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比例限制在10%,虽然逐步放宽但比例仍然控制在20%以内;民间资本境外投资须取得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境外资金投资中国需取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2)直接融资发展落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只占11.9%,为9265亿元。直接融资发展落后不利于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立、投资风险的分散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3)资本市场结构失衡。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发展较快,但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相对落后,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至今尚难成气候。前者不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后者则不利于规避投资风险、发现价格、稳定市场等。(4)缺少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大多是长期的,而不是从事短期套利。机构投资者的缺少会使大量不成熟的短期投资者充斥市场,最终把资本市场变成投机市场。(5)信用风险缓解工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风险缓解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CD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有助于缓解债权人的风险,并增加流动性。信用风险缓解工具在中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防范风险,其只适用于受到严格监管且相对安全资产的风险缓解,并未完全开放,市场运用率低。
(六)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监管缺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因,金融监管不能落到实处,金融安全只能是一纸空谈。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总体框架是以一行三会为主导的行业监管体系。而这样的监管框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很多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不能纳入到这个框架内,出现了监管真空。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问题:(1)中国目前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为了维持固定的浮动区间,央行更多的时候只能被动地向市场投放与回收货币。(2)存款保险制度还未能成功地引入中国。开放吸收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业务之前,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否则这些吸储单位投资失败将会由储户买单。(3)混业监管问题。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实行行业监管的国家带来了难题。例如,一家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信托等业务时,行业监管模式就会出现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问题。(4)多数新兴金融机构游离于行业监管体系之外。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内,除了银行、保险、证券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对于这些机构的监管还没有落到实处。(5)外国在华设立的金融分支机构也存在监管问题。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等业务都十分成熟,但这只有利于其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由于中国关于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很容易给外资金融机构留下违规逐利的空间。
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核心利益。因此,金融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针对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遏制通货膨胀
中国正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的诱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中的描述。应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着疏堵结合的原则综合有效地遏制通胀。根据这一原则,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货币发行。货币超发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从而引起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首先要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符合GDP增长的合意水平范围内。(2)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在中国,收入分配失衡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在财富分配中,劳动力收入所占比例太小,应该平衡各要素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除了协调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关系外,还要改革财政体制。目前财政收入以中央为主,而支出以地方为主,央地财政收支的倒挂,使许多地方政府只能靠土地财政来维持开支,其中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土地价格上涨等。因此,只有充实地方政府财源,他们才有资本发展地方经济,以经济发展带动收入的提高,同时抑制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3)提高实际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往往与低利率的刺激政策相关联,提高实际利率有助于抑制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跨时消费等易引发通货膨胀的经济行为。此外,高利率将资金以储蓄的形式内置于金融系统内部,以此来代替消费和投资。这种资产选择效应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4)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流通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前者包括运输费、管理费、燃料费、费等;后者主要是寻租的费用。在我国,目前这两种成本都十分昂贵。公路收费繁多,加之商品由出厂到最终消费者的中间环节过多都增加了流通的显性成本。除此之外,根治腐败现象,消除寻租成本会有益于缓解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5)遏制投机行为。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投机现象,尤其是对生活必需品的投机与炒作对居民的伤害最大。在市场逐步成熟的同时,应完善对投机行为的立法,原则是让投机者付出高昂的成本,这样才能抑制投机行为的发生。(6)增加商品供给。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决定了其也是一个需求大国,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便会抬高物价。但供给也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被市场接纳的商品只能是浪费产能。
(二)促进消费增长与投资结构优化双重目标的实现
中国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问题,而用于投资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金融系统,这将不利于保障金融安全。多种支出方式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利用金融消费工具创新来拉动消费增长。金融消费工具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主要用来促进跨时消费的增长,实现了用未来的收入采购当前的货物。目前与消费有关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包括信用卡、网上银行、支付中介、电子支付、消费信贷等,这些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有些已经在中国应用,有些还未被开发或在萌芽状态,应该大力推广。(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与居民的消费份额取决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又取决于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阶段。受传统“居安思危”观念的影响,中国居民更愿意持有储蓄。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使居民不敢过度透支未来的“保障资金”。因此,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才能使居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并促使居民的储蓄资金逐步地转化为消费。(3)加速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狭窄,使流动性难以找到出路,于是便出现扎堆现象,最后导致过热。如果一味采取围堵与限制政策,只会顾此失彼,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解决投资过剩问题应以疏导为主。中国目前的主要投资场所是股市和楼市,除了这两个市场以外还应逐步开放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境外投资市场等。另外,应在每笔投资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生态发展基金,投入或补贴于研发、生态保护、技术引进等利润微薄、周期长的投资项目。总之,一切政策的目的是采取合理措施着力疏导过剩的流动性,解决投资过热问题,促进投资向多元化、生态化和技术化发展。
(三)化解外汇储备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存量过大与外汇资产种类过于集中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措施:(1)加速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储备来源于贸易顺差的积累,而汇率的高低又是影响贸易顺差的主要因素。中国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样的汇率制度能够成为贸易不平衡的自动调节器,即在顺差高的时候通过升值来抑制出口;反之则通过贬值来鼓励出口,逐步促进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2)外汇储备多元化。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有助于分散风险。这样,一种外汇储备资产发生贬值,不至于导致外汇储备的整体风险。(3)合理削减中央银行外汇存量,使央行不再是外汇的唯一买家。削减中央银行外汇存量有利于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外汇储备存量过大问题;有利于消减外汇管理成本;有利于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资产减少);也有利于央行自主地实施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外汇占款的对冲压力减小)。(4)通过组建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目前,财富基金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富基金可以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实现外汇储备管理主体的分流,降低管理风险;另一方面,财富基金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战略,从专业角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5)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被国际市场接受则可以减弱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动机。
(四)进一步深化银行业改革
针对银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缺陷,未来的改革方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剥离过剩的银行资产,提高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银行资产规模与坏账规模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偏向哪一方都会增加银行风险。同样,剥离银行资产也可以仿照剥离坏账方法,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剥离沉淀的银行资产,提高银行资产的使用效率。(2)提升国有银行的竞争意识。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培养。因此,开放金融市场才是培育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由于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国有银行受政策的保护最多,并且最缺乏竞争意识,因此,应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在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的同时,为国有银行营造新的竞争环境。(3)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应掌握如下的原则:银行也是企业,也要以盈利为主,虽然资本的流向由政府调控,但政府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政府要为企业和银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4)与市场接轨。在良好市场环境的孕育下,企业能自动地孵化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银行只需以这些需求为导向发展创新金融产品,以此形成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5)盈利模式多样化。转变过去主要以资产业务盈利的模式,增加信托、理财、中介、担保等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的比重。此外,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投资银行业务。(6)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应严格贯彻监管部门提出的审慎风险管理要求,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等数据要达标;完善银行自身特有风险的管理,尤其是着重监管不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业务,防止表外风险表内化。
(五)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建立多梯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都由其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支撑。中国也应重视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建立多梯次的资本市场体系。(1)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资本原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促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在运营资本的过程中逐步推动资本市场向前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经过了上百年资本原始积累才发展起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由于开放本国资本账户而使经济陷入困境的国家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中国应审慎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节奏应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3)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完善社会融资环境,鼓励企业和居民通过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并以此推动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4)培育机构投资者。中国缺少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缺少像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这样的大规模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数目的增多会引领投资者更加关注市场的长期走势,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5)完善法律的制定。法律是管理社会的主要工具。在资本市场内,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靠道德约束,最后使有德者受损而无德者受益,导致欺诈与投机现象充斥整个资本市场,最终破坏社会经济。
(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虽然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很大的打击,但并不代表中国的金融系统是健康的、安全的。应未雨绸缪,提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日后应对危机的突袭打好提前量。具体改革方案如下:(1)增强中央银行的自。是否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经济政策是检验中央银行自的重要标准。中央银行只有更多面向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可以保护储蓄者的经济利益,防止银行损失由储户买单;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权约束银行的高风险行为,以此保障存款的安全。(3)落实金融监管目标。宏观上应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微观上应注重防范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对于金融系统的破坏性。(4)金融监管应与时俱进。金融的发展不断地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金融监管体系应该富有弹性、易于动态调整,不应过于僵化。对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机构,如影子银行、担保公司、贷款公司、评级机构等,都要落实监管。(5)实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良性互动。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是限制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的本质也不是逃避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样并行不悖,不应交叉也不应对冲。只有这样金融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1]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 朱民.危机后的全球金融格局十大变化[J].经济学文摘,2010,(3).
[4] 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J].经济学文摘,2010,(3).
[5] 安世友.试析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
[6]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