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建设 专业定位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63-02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业、营养、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人才层次有三:初级技术型人才,掌握生物发酵、安全检验、科学加工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后,熟知食品或生物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经营方式,懂得这个专业“能做什么”,能从专业角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方案,是第二层次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立足并发展自我的关键:通晓生物或食品行业发展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种产品或一种模式的专业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为企业进行长远谋划是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特点。
作为培养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武汉1+8城市圈”,服务生-物发酵和食品加工行业,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食品生物技术、营养与检测基础的系统理论知识,能将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有机结合生产,具备产品简单开发、品质控制、安全检测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外,通过基本素质的训练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具有将专业知识转化或系统提升的意识与行为。
1 通过市场调研进行专业定位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它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4个行业大类,涉及营养保健食品、酒类、乳制品、生鲜食品加工、饮料、糖果及巧克力、粮油加工、糕点、焙烤食品、调味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水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等24个门类。
现代生物技术植根于早期的食品和饮料发酵生产。,以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分离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生产新的食品原料和功能保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将成为调整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从2005年起,我院邀请企业人士建立了由校外长期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岗位训练项目确定;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同时,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培训讲座,为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根据武汉市大力发展营养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工程化食品的政策以及食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学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重构三系、打造三型”总体办学思想,秉承“厚德尚能”的校训理念,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以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专业定位。
根据企业需求,我们还确定了生鲜管理为其特色专业方向。2005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中百仓储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生鲜管理方向的食品生物技术订单班。两者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要求的内容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触。学生在企业既可参加岗位实践,又可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学生边工作、边训练、边实践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 通过工作任务确定知识、能力及素质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院校;食品生物;信息化教学
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中需要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职院校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质量。
1.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是培养可以从事食品生物领域中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性人才,需要学生掌握食品的成分、结构、性能、加工等专业知识,明确食品生物一系列专业知识,可以掌握食品加工、食品运输、食品存储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然而中职食品生物专业课程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形式抽象,知识点分散,各类理论数据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和接受。”[1]因此,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搜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案例、问答、图片、题目等,并且将其进行处理,制订出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2.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中“做中学”“做中教”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十分普遍,食品生物专业中的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分析检验等课程都是始终贯彻中职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原则。在食品生物专业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要开展实验,就必须有实验原理作支撑,才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果[2]。因此,在食品生物专业中,理论性教学内容为教学难点。理论性内容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等特征,教师难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讲述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也难以接受所学知识。而在信息化技术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将口头教授难度较大、难以表达清晰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2)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技术下的网络辅助教学能够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拓展教学实践。在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站教学平台上融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开展复习与预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与学生充分沟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没有理解掌握的问题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及时调整优化下一次的教学内容。最后,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课后来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认识各种问题,站在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与创新性能力。
3.结束语
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信息化成为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呈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欲望,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毋庸置疑,信息化技术推动了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展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分制 课程体系 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7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和社会的迅速转型,对具有相应专业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力的高职高专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对高职高专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职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和变化,各高职院校均在尽量保持原有专业特长的同时,对相关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13]。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影响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还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明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高职院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的要求,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色,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构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建设,专业建设思路主要体现在“围绕生物类群专业的建设,将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园艺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整合成生物专业群,拓宽专业服务领域,彰显专业培养特色”。因此,本文以丽江师专生物专业群为例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对于本校其它相关专业群或其他关院校各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改革
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生物专业群各专业确立“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素质教育主线与职业技能教育主线双线培养同步并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基(15)―实(1)―选(10)―顶(5)”路线,通过育人和授业两条主线,采用四阶段递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其中,“基(15)”是指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学期利用15个月进行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实(1)”是指在第一学年暑假利用1个月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加深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所需核心技能的认识,有利于对后续限选课群进行选择,并锻炼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选(10)”是指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共10个月主要进行限选课群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拓展专业技能,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专业技能“先进、实用”的原则下,使工学交替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顶(5)”是指第三学年下学期利用5个月时间在相关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极融入社会,最终完成就业。
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五个一”的特点和规律,即一个培养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一个培养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平台;一个能力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体系;一个条件体系:重点加强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网络资源等条件体系;一个评价体系:注重对人才培养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1.2 课程体系探索与设置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优化专业理论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此外,设置了诸如《大学生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廉洁修身》等素质课程。专业群中其他专业必修课程、部分实践课程与生物教育专业有所差异,但多数课程与生物教育专业共享。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
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团队学习、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学习载体丰富多彩,带着目标学习,融入现场学习,注重检验学习效果。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各自的空间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做”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延伸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团队合作和开发创新思维,融“教、学、做”为一体。
1.4 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4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药用植物学作为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并且将野外实习作为课堂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目前我校学生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近年来我校一般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或十一假期前后,一般是两到三天的野外实习时间。此时多数植物已经进入凋谢阶段,不适宜观察植物特征,并且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学生很难针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记忆。其次,目标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且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次实习都将学习目标定位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并且一个小组有七八个人组成,且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够认真参与。
再次,整个过程走马观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会直接询问教师,很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是直接告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仅将野外实习成绩当做总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20%,致使一些学生讲野外实习当做观光旅游,教学效果较差。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适当的实习时间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一个理想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不能太远且交通便利;二是实习基地应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三是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状况(种类、分别、数量)、自然与社会概况要有必要的资料积累;四是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区系复杂。根据上述原则,建议我校的野外实习地区选择在连云港市云台山,据统计这里拥有植物164科642属1280种,如桔梗、南沙参、百部、东北天南星、乌头、忍冬、海州香薷、杜仲、半夏、贯众等。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学生开学前两周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即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也不会耽误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应预先做好实习用品的准备,个人需要携带的物品包括:工具书、雨具、铅笔、笔记本、标本带、标签、吸水草纸、标本夹、剪刀、高枝剪等,野外实习不同于校内学习,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因此出发前还应该准备一些跌打药、感冒药等;另外野外实习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比如为每个班级安排三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等后勤工作,另外两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同时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实习出发前组织全体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说明此次实习的目标、任务、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到达实习基地后应该再次组织学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到野外植物种类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围,这就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因此,专业指导教师最好提前考查实习路线上的植物种类,对可能遇到的植物做好充分的理解。
丰富实习内容,加强实习指导,提高学生素质。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科学的实习指导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首先,学生在学习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之后,接着会学习生态学等后续课程,但很多院校对这些后续课程是不安排野外实习的,因此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应该增加生态学相关内容的实习指导,如在讲解植物时可以同时讲解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群落类型等;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都是教师就实习路线中遇到的植物向学生讲解,学生间接的、被动的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这种记忆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后,当初识别的植物可能会记不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如遇到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时,引导学生观察其在幼苗期、花前期、果期后的叶子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爱护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进行考核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比如,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写一份实习科研小报告,归纳总结自己对植物分类鉴定方面的认识,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编写6~8种植物的检索表,学习运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结束语
总之,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到考核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实习细节中着手,以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王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8(09):24.
[2]李海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7(03):125-127.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5
Abstract: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perty management is comprehensive and multi func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ost practice so as to combine both and maximize the internship effect.
关键词: 物业管理;学生;顶岗实习
Key words: property management;student;pos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11-02
0 引言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2009年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我院就业势头最好的专业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要求物业管理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经过4年的研究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型订单式“2+1”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2+1”是指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完成2年的学习后,1年时间要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组织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中必须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作用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1 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作用
通过项目组调研数据反映,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参加工作后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作用如下: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般学生顶岗实习周期为一年,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能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岗位中来,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实习的企业实行岗位上轮岗,既包括客服性岗位,又有车辆管理员、秩序维护员、收费员、办公室文员等实习岗位。学生通过尝试不同岗位的亲身工作,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还增加了工作阅历。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顶岗实习能更好的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还能够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动手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往往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比如,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差等问题。顶岗实习中,通过实习企业师傅们言传身教式的“传、帮、带”,往往能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自觉性,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拾遗补缺,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1.3 有利于学生尽早融入社会 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与物业公司一线员工及业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直面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积累、丰富社会和工作经验,使其尽早的了解现实社会的生存结构。
2 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
2.1 毕业与就业零过度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作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把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课堂延伸到企业工作现场,实现了“工作育人”的目的,进一步发挥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在对实习生进行管理中,通过校企合作双方的密切配合,既有效避免校外实习“走过场”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地工作环境,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岗位技能,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教育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毕业与就业零过度创造条件,保证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用得上、待得住,充分实现高职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2.2 实现合作共赢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顶岗实习,学校、校企和学生三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实现“多赢”局面,也能保证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3 顶岗实习时间的选择与安排
在项目调研中,我们项目组发现,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95.3%的学生普遍对第四学期前安排顶岗实习不赞同。究其关键,就是因为他们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专业知识掌握又少,缺乏整体理解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理论知识不够用或不能与实践相衔接,学生普遍具备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后,就会有迫切的上岗实践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学校需要先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然后才能安排学生上课进行系统学习,待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参与6~12个月的顶岗实习,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 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
作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首先要熟悉工作制度,掌握操作规程,熟悉工作岗位,总结工作经验。①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为了让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实习,就需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物业服务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后,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岗位安排。②熟悉岗位流程,善于与人沟通。对实习学生实行顶岗轮岗制度,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熟悉物业服务公司现有的组织机构以及各岗位工作流程。能够胜任各个岗位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做到做好。③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物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习带队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协调,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为其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就需要学生多承担一些工作量较大,有压力又涉及知识面广的任务来进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5 注重对顶岗实习的总结
顶岗实习结束后,应对实习带队教师、学生本人及实习单位进行回访,了解实习单位的反映,不断总结经验,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的。
5.1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物业管理是一项能充分磨砺人心性的工作,物业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业主的感受,甚至危及企业声誉和利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在实习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学不好就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学生都表示要努力学好相关课程,以便胜任本职工作。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顶岗实习为学生进入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做出成绩。
6 顶岗实习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看,施行物业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对于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来讲还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就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具体来说,大概包括以下三类问题:
6.1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够 学生能否真正学习到东西,关键就是是否具有主动性。学生如果不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其提供再好的外部条件也都是点缀,不能达到通过实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6.2 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够 随着高校扩招,致使毕业人数急剧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实习情况,加上现在很多企业不同程度的提高实习收费标准,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远远滞后于企业收费等增长速度,这样就造成学生因为实习经费不足,而无法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持久的稳定关系,也影响到学生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6.3 安全问题还需重视 通过调研、实地考察和带队实习,笔者注意到,应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及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为了能够解决各个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学校或者企业为实习生购买保险;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来避免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还有就是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此来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学生安全性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国艳.对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实习的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生物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校企医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01-03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型专业,医院是该专业的服务对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该专业服务医学诊断的途径。作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必然需要依托与企业、医院之间的紧密合作。当然高校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也是责任方、组织方。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执行与监督以及学生质量的评价与监控等方面都应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场,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讨论[1-7],本文主要分析与讨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内涵中所赋予责任的企业与医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企业和医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导向。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工作[8,9]。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只有得到企业或医院的认同与参与,才能确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围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目标进行[10]。通过企业与医院的信息反馈,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依据与导向,避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等现象。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高度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在各个学校的办学方向不尽相同,所牵涉到的企业也不一样,因此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其办学方向,选择好合作办学的企业和医院。
企业与医院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形式多样。首先成立由高校、企业与医院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是确定以企业和医院相关岗位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知识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高校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医院的现实需求,为及时修正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有力的依据。
2.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为专业教学提供支持。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工科专业,与企业生产实际、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发展相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和医院可以更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和教材内容与发展前沿同步更新。用企业经验和医院需求支持专业课程的充实与改革,培养学生先进的专业思维和创新意识。
与企业医院共建课程是校企、校医在教学上合作的形式之一。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医院的技术专家到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生产实际,与医学问题直接发生联系。特别是对于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医院共建课程。另外,邀请相关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学,为本科生讲授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资讯,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3.提供生物医学工程实习场所,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工程实践能力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11-13]。实习场所的选择、实习时间与形式上的保障、实习内容的组织都会影响实习的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除了选择生产企业去实习外,还应到医院的相关科室实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安排两次实习。一是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安排一个专业认识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既到生产企业参观产品生产线,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也到医院相关的科室了解医生对工程上的需求,参观医院里的设备,了解其原理、应用对象等。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毕业之前安排生产实习。这次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到生产企业去实习还是到医院去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
4.参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专业教学计划与活动的执行者,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的优劣[14-16]。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所涉及的面很宽泛,要求也更高。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较弱,项目经验缺乏导致其教学能力的不足。企业和医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向高校提供兼职教师,专业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医院共建,聘请相关校外专家担任课程的任课老师,作为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二是通过科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提供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
5.提供资金与设备支持,增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企业相较高校,资金比较宽裕,拥有专业领域设备的生产线与研发环境。医院拥有充足的医学临床检查设备,这些设备一般都比较贵,如磁共振成像、CT成像等,高校一般都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来购买这些设备。而这些企业和医院所拥有的这些设备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中非常重要。企业和医院能够支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对于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回报社会等,常常通过捐助基金、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对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二、充分发挥高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备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在专业理论、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力量,也是责任方。因此,高校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活动初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活动和科协等来提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优势是直接面向生产,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着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工程实践场所和技术指导等条件。企业可以通过指导实习、毕业论文、讲学以及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中。
医院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服务对象,其优势是掌握大量的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并拥有大量的医学设备和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可以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问题来源和实践对象。可以通过提供认识实习的场地、到高校讲学、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融合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三、充分考虑高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院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构建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医院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找到校企医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三方应该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在校企医具有共同一致的合作理念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的前提下,共同对合作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在思路上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学校和企业、医院发展的共同愿望出发,将各方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升到战略的层面上沟通并统筹;在具体合作项目的操作上则要重心低,在具体的作业层面直接接触和开展工作,学校与企业、医院直接融合;在融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医合作体系,实现校企医各方的资源共享与整合。
如图1所示,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人才输出为手段的高校、企业、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的工程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项职能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因此,在高校与相关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合作关系,符合三者的价值取向。高校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以与企业、医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时,对于企业和医院来说,提升竞争力或服务水平关键在于人才,高校与企业、医院联合起来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企业、医疗可以优先选择这些人才。同时,因为人才对相关企业或医院在就业之前就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可以用得上,相比其他人来说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他们更愿意选择合作企业或医院,企业和医院也愿意接受。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已经成功建立了高校、企业与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长效机制。6年来的实践表明,我校充分调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院参与到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这既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也受到企业和医院的青睐。我们将继续推进三者紧密合作,旨在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培养切实可用的高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司清海,董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实用医药杂志,2014,(12):1151-1152.
[2]叶福丽,史贵连.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5,(02):100-102.
[3]刘锐岗,杨滨,付峰,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03):145-147.
[4]陈洪波.依托校企医合作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6-8.
[5]王伟,段磊,朱松盛,等.深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医用导向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38-141.
[6]陈洪波,罗梅兰,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6):88-90.
[7]郭圣文,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2):4084-4088.
[8]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6-14.
[9]叶丹,罗静,侯长林.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30-31.
[10]王能河,但汉久.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6-59.
[11]艾宁,阮慧敏,刘会君,等.创新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50-153.
[12]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9-81.
[13]常云龙,李荣德,袁晓光,等.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104.
[14]张龙飞,张西广.高校专业老师教学能力结构及IK能力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88-90.
[15]张西广,王佩雪.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之EP能力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16):89-91.
[16]孙羡,于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要素驱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3):90-93.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and Hospitals Integration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CHEN Hong-bo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