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 构成要素 组织与协调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实现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着眼于“教育立美、以美育人”,旨在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创造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化教育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院校的精神之所在。尤其大学校园,这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的师生、员工在空间内工作、学习、生活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以某种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中,以标志化的外形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所以在对环境设计时应注重特色,挖掘特色,整体规划,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根据时展需要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 国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概况
1.1 英国大学校园模式
早期英国大学校园格局基本类似修道院,形成一个自我包容的环境。建筑群是围绕四边而建造的,中心留出一个四方院,这个修道院式的建筑几乎囊括了学院里应有的一切设施,这种模式成为英国大学校园设计的传统方院。毕业于剑桥大学的JohnCaius博士在重修母校时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封闭方院变化为开放式方院,四周用低矮的墙体或通透的材质进行围合,使大学校园有了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像作为老牌名校的格拉斯哥大学一直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英国大学之一。
1.2 美国大学校园模式
美国大学的校园环境特别讲究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学较大一部分都建在郊外旷野、远离城市,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教育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自然能与外面社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避免学生受到市区商业和娱乐的干扰,但同时又能发挥大学的社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
1.3 法国大学校园模式
法国大学教育渗透在城市中,没有特定风格的建造和规划组织方式。如巴黎的拉丁区成为了城市中一个以特定而多样的大学功能,以多种专业混合为特征的城市地段。
对三者的比较分析会发现与国内大学不同,西方大学校园环境追求的是社区式的大学模式,大学提供了一种自治生活的空间,成为所在地域的主人,大学校园的建立符合其所在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背景,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
2 中国大学校园环境概况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得益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时代背景,得益于其百川入海的胸怀和历久弥香的丰厚文化底蕴,更因为它承载了清华人百年一脉的精神传承。百年,成就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文化内涵很深,给人一种庄严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为清华命定的。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后又制定校徽;校风:行胜于言;校色:紫、白。梁启超先生为北师大所撰的校训也非常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能标示这所师范大学的宗旨。
作为一所民办独立院校,在2008年建校之初,周院长根据教育形式发展和学院的实际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我行,我能成功”的校训。倡导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的建校精神,旨在突出立校为公、执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对校园的总体规划中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和扬气中突破,将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
3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中构成要素
3.1 总体布局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校区整体规划为例,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机场辅路北侧29号,占地500多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55%,绿化率为42%。在校生总数近8000人。规划设计方案把唯一的高层建筑――教学主楼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并以教学主楼为中心,将校区分为南北两区。主楼以南为教学区,南侧主入口与教学主楼间的南北轴线上为约200米长,200米宽的校前广场,行政办公楼、学院教学楼分列于广场两侧,它们构成了广场的东西界面,烘托了教学主楼的中心地位,增强了教学区的场所感和秩序感。为了突出图书馆的重要性,主楼北侧设置了一条东西向的次轴线,图书馆置于轴线西端。同时在东西轴线上设置了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来突出校园文化氛围。
3.2 指示系统
以校园内设立一套完整的校园指示系统为例,设立于校园内的指示标识分为三部分:
①校园道路指示标牌。校园内多条道路,在对这些道路命名中渗入人文要素后,增加了校园文化底蕴。以鸿德学院为例,如“崇德路”“地坤路”。指示牌可选用木质或铁质,材质古朴、自然,易被师生接受认同。
②校园平面图,如东南大门、田径场门口、食堂门口等地设立全校平面图,将学校整体面貌展现在读图人面前,使其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便于读图人寻找自己所要到达地点。
③路口指示牌,在路口设立指示牌,标出主要地点的名称及方向,方便人们寻找。指示牌在设计上应加入文化元素从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在一点一滴中散发人文气息,尽量在校园内实现统一整体。
3.3 校园雕塑
实现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雕塑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雕塑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
3.4 植物绿化景观
从景观到绿地的空间设计来说可分为三种:
①仪典式纪念性景观。强化重点建筑及仪典气氛,主要配置在校门主入口或重点建筑前草坪的轴线上。
②人文庭院景观。配合建筑呈现人文秩序的院落绿色植物,呼应学术及教育活动,强调回廊、步道、阶梯、平台与绿色植物的配置,绿地空间以简单素雅为主。
③自然田园景观。是在学校建造人工湖及周边生态绿地,以有机的手法塑造田园景观风格,塑造舒适宁静的气氛。
4 校园环境艺术在设计中组织与协调
4.1 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的功能布局。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校园是学生上课、锻炼等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需要有适合较多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
②校园整体形象符合育人要求。校园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地规划和安排。
4.2 新校区扩建原则
①新老建筑形象协调。
②建筑体量和尺度的控制。
③建筑的材料肌理与环境。
在外部空间设计时,距离与材料的质感有一种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建筑物就在道路边上,观者近距离观看就要十分注意细微的效果。最常看到的是大理石贴面的墙体,大理石切割十分精细,缝隙笔直、色彩一致、横竖成行、非常整齐;如在一定距离上观看建筑物时,饰面的质感越往上越减弱,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是立面上的色彩感觉而已。除了建筑物本身外,我们在设计小品建筑时也应考虑观者的观看距离。
5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校园环境是一个充实的空间,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不仅是为了方便,还要在感觉上达到舒适愉快。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是校园空间布局的主题;如何使人亲身感受各种美的意境,才是校园环境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好的环境才会使人心旷神怡,才会使校园环境赋予更深远的意蕴。
近十多年来,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计划,高等教育已经在大力发展,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再加快,将大量新建、扩建、改建。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2]杨宁宁.关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2(22).
[3]石宇熙.论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1.
[4]陈锦通.谈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山西建筑,2006(03).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2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其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感染、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突显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空间内师生共同创造及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包括特定文化景观,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习工作作风、治学精神、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以制度为保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静态文化(校园物质部分)和动态文化(校园师生特色的精神部分)。它又包括四个层面:一是观念文化,如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二是行为文化,如课堂教学、班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娱乐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如校纪校规、管理机构、师生守则、行为规范等;四是环境文化,如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综合布局、教育设施、人文景观等。
今天,在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上创新,因为特色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体现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这种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气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标识。它一方面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色彩、布局、美化、绿化、景致等有形的环境空间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校的组织方式、办事原则、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等管理观念和制度上。
三、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规划、整体构思。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以突出管理、特色,注重实效。
1.精心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办学特色、人文素质的实际,进行整体性设计,并提出可行的建设目标和计划,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松散无序,校园建筑、环境布局缺乏文化风格,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不能形成文化导向、突显文化底蕴,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精心设计。校园不能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和个性,不能体现育人功能和教育的一致性,这就不是校园文化建设,而只能是校园建设。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中,一是总体布局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尽可能赋予文化意义,以发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二是环境设计要高品位,景观设计要高标准,绿化设计要整体美化,力求体现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整体性,要反应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取向;三是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给制度以灵魂;四是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管理、学校生活的要素和细节,提升学校的原创性和生成性文化品位,如班级文化、厕所文化、宿舍文化、走廊文化、楼层文化、节日文化、办公室文化、课余文化、活动文化等。
2.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如果有自己独到的校园文化精神,就会产生强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文化特色是每所学校在创建校园文化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所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依托。所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文化特色的创设当作重点。因此,既要提炼校园文化的特定内涵,确定不同主题,以体现出本校特色;又要根据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整理归纳,以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教育资源;还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展现学校的亮点,反映学校的强项,形成独到的文化特色。
3.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优美的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学校形象外化的展现。自然环境主要是做好绿化、美化、净化等工作。如学校设施定期维修,景点设置精心自然,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让每棵花草,每面墙壁,每个走廊,每个景点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言行、开启智力、美化心灵、铸炼意志、陶冶情操,从而逐渐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康体魄、丰富情感、美好心灵的新人,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医科院校,规划格局,文化环境, 特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yunnan honghe health school new campu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hrough the campus pattern, functional partition, environment, culture atmosphe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nd to seek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between medical blend. Campus users--students, teachers in our study, work and life habits to consider the campus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planning design and atmosphe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s far as possible to create a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lanning pattern,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新一轮大学校园建设的兴起,如何营造校园环境形成了诸多看法。不同院校因其地域、历史、规模、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产生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形成了独特魅力与特色的校园环境。然而,许多学校的相似性也越来越强,部分学校在新的建设中迷失了自己的本色,淹没于全国的校园环境中。
针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在设计云南省红河州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实践基础上,探索将校园的规划设计、校园环境的营造与校园特色相结合的新方式。力图通过对新校园的规划设计,将校园规划的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创造学校的特色之路。
2.规划理念
2.1 山水格局
云南省红河州卫生学校成立于1958年,曾为西南联大的旧址。新校区选址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校区规划用地总面积为69.47公顷。基地南端有高约为55米的小山丘,为非建设用地;北面地势相对平坦,有局部水面。
由于场地本身有山有水,便于结合场地设置背山面水的规划格局,形成“曲水环抱,前水后山;绿化环绕,山水格局”的大构架。
2.2 生态和谐
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依托和优化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青山和碧水为基调,以多样化的空间环境,创造优美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医学特色的本科院校。
2.3 高效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立足于解决大学规划中的核心功能之间的三角关系,即教学实验、学生生活、教职工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大尺度校园的内部功能良好,沟通流畅。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2.4 地域性、文化性
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域和民族特性,既体现红河州特色,又充分考虑了医学院校的文化性及文化氛围,体现校园的山水情调、人文情怀。
3.规划格局
3.1 校园格局
确立了“山水校园”的基本格局后,本方案将校园的核心建筑群“教学楼群—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群——人文馆”分布在水周围,做到水景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在各建筑群之间留有大量的缺口,方便景观的“锲入”。在此基础上,将对外交流区、教工生活区、实验区、学生区、运动区从“山水格局”上发散出去,将山水景观在校园环境中的作用最大化,形成了山水环绕的医科院校。(见图3—1)
3.2 功能分区
本案通过对交通环路和核心水体将新校区内部功能组织起来,形成“一山一水”的规划格局。一山指南部山体,为课余休憩的山体公园;一水为学海,是指校园核心区的水体环境。整个校园依托这“一山一水”展开。
从功能角度,将新校区划分为“对外交流区,教工生活区,综合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分为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六大区。(见3—2功能分区图)
4.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主要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山水的空间形态,建筑的空间环境,绿化提供的场所等。
4.1 环境特点
1)山水格局形态明显。山为绿化生态区,为校园提供生态,学习、游憩的好场所;曲水环绕为校园的景观提升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学海”位于校园中部,并锲入校园其他各功能区,优化了校园景观。
2)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6%,绿化与建筑、山体、水体、融为一体,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可能。
4.2 绿化规划
4.2.1 指导思想
本方案在绿化上考虑了红河州的自然条件,强调植物造景,设置桃、李、石榴等带状或片状的园区。这些树种景观效果好,四季有景致,更重要的是其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教师的授业精神。
整个校园的水系流通,最后流入学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使校园美于公园,成为红河州的的一个旅游景区。
4.2.2 绿化系统构架
在分析了场地特征和项目内在文脉的基础上,对校园的景观核心理念进行了提炼,以"一山一水一环两带"的景观构架,融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一山"指南部山体。"一水"指校园中心的学海。一环指校园主干道的绿化林荫环。两带校前绿化带;开始于校园大门,沿学海边,经过图书馆,漫步过曲折山路,到达书山的顶点的“生命征程绿化带”。)(见图4—1)
4.3 建筑空间
本案的建筑设计从时代、个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云南省红河州的灰瓦坡屋顶作为设计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的信息,适应了现代化的学校发展需求。在许多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医学建筑的特点,体现了本科医学院的校园特色。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4
校园文化指的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我校正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形成以新时期的“山明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让文化在校园落地、滋长、生根。
寻根:继承与发展
文化是有根的,根在历史中,在社区里,在人们心灵的需要中。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从物和人的因素中去寻找它的根。我们认为,只有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文化才有意义。
运河泱泱,惠山苍苍,水秀山青,桃李芬芳。置身江南第一山北麓,追溯吴越春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惠山诸多千古佳话,与三千年的锡城相连,一如织布梭上的纬线,被织入历史的经线中,成就着一幅满载传说的山水长卷。
九龙山峰斗奇妍,山水与人共育美。山明中学毗邻惠山古镇,承受着千年文脉熏陶、滋润,点点滴滴,绵远悠长。山明中学继承了这块土地的使命感,从岁月尽头传来的琅琅书声,如今清澈在耳,这种文化的“精神植被”召唤着我们追寻先辈的精髓。我们开设“惠山古镇文化研究”校本研究课,成立“古镇环保志愿者”“古镇文明小导游”团队,组织学生了解历史,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杜绝地方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古镇流溢弥漫的书香是耐人寻味的,文化延续在我们的血脉里。
山明的文化在于一个“明”字。《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尚书・帝典》曰:“克明峻德。”《尚书・太甲中》言:“视远惟明。”孔夫子《论语》又说:“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明者,照也,山明精神就是要让教育成为一盏盏明灯,引领学生明理、明智、明德,做明达之人。
塑形:兼容与创新
学校文化需要通过外在的校园设计和环境设计来表现,我们在创新中关注兼容。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或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如果学校的硬件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整体的价值取向,就具有了强大的导向功能。
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凝固的音符美”,这种隐性课程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甚至更有影响,是培养学生知识、智慧和技能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学校文化需要一种氛围,但并不是有几个雕塑、几棵大树、一些小草就会有氛围,校园特色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所有的校园环境建设都在传递着教育的追求,述说着校长与教师们对学生的殷殷情怀与期盼,是有文化、有灵魂的教育,是可以触摸和感悟的。
在新世纪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特有的艺术瑰宝,在“育人”方面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多功能性”。作为“江苏省写字特色学校”,我校坚守翰墨树人的理念,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生长点。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之间打造一个碑廊,以“明”为核心文化,以碑刻为载体,让师生随时受到翰墨之浸染和熏陶;在每层楼的过道、每个班级的外墙上张贴师生书画作品;在学生经常去的场所或休息的地方,增加一些练字台,随时随地可以写字,随手可以练习。通过对写字教育理性的本质的把握,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精神内核,从而完成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铸魂:积淀与彰显
校园文化是有灵魂的,它赋予文化真正的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师生的价值观中,因此,在外部环境建构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文精神的积淀与彰显。
山明教师在历年的工作中积淀了很深的文化烙印,那就是“坚韧、刻苦、奉献”的“明灯”精神。我校提出“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享幸福教育人生”的思想,结合区“名师工作室”、校“大家讲坛”“名人名家文化大讲堂”和“行知堂”等活动,为有条件的教师提供舞台,为没条件的教师搭建台阶,让在舞台上的教师表演好,让在台阶上的教师发展好,让连台阶都没有的教师找到台阶。同时,我校重视给教师队伍注入“团队精神”,让教育效果实现最优化,使“管理文化”产生聚沙成塔的效应。如今,团队精神已从口号变成了山明人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需要,作为一种文化,已被大家认可并深深地烙在了心里,最终体现在行动上。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符合规律的自觉约束和审美穿透,它以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个性文化交流融合共生为基点。为此,我校提出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要求,以“文明学生”“魅力教师”“先锋党员”“优秀家长”“影响山明教育人物”“师德标兵、师德好园丁”的争创、评选、展示、学习为载体,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技工学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质量和服务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96-01
技工学校图书馆是技工学校教学、教研的重要基地,对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化的普及,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传统的文献服务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图书馆要适应这种变化,其服务要不断的改进、更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更高质量地满足师生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更有效地服务于意义更宽广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
1 加强技校特色资源建设,提高文献信息资源质量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优化馆藏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的关键。首先提高馆藏书质量。教学一线的老师对相关学科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让他们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不仅要不定期组织各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到招标定点供应商处挑选专业书籍。还要经常性的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掌握科技发展新动向、新信息,了解广大师生对各类图书资源的诉求,这样采购人员在选书时有针对性地购买,而非盲目采购,保证采购图书的质量,尽可能地去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及时剔旧入新。对于陈旧过时的图书要及时整理剔除,为新的文献资料腾出空间,真正地增强馆藏。再次,建立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每个技工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图书馆应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积极号召各部门提供各种电子文献,如学术资料、教材、各类公开课比赛、教案、教学视频、试题、习题库资料、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体育比赛、学生技能竞赛、电影、电视剧等数据资源。图书馆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源进行组织、加工、整理和开发来建立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利用有利的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师生可有目的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资料参考学习,无需到馆也可完成查阅需求。
2 转变观念,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与同类院校的交流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要从根本上提高技工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首先要图书馆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转变更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会尊重读者,了解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其次,要加强业务技能素质。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随着信息化、自动化与现代化的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根据自己所在的岗位、知识层次及工作特点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锻炼各种能力。不仅要加强自身业务,熟悉各项业务工作的流程,还应学习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具备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与同类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平时多注重交流与接触,多出去观摩与取经,馆员与馆员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积累丰富的参考资料;多参加专家学者开展的学术讲座,了解学科的新动态、开阔视野。
3 提供学生实践机会,提高专业馆员的人才效益
目前,技工学校图书馆仍然有大量的基础服务,需要极大的人力资源投入,选择一些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又热衷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读者来协助馆员承担一些图书馆的基础如图书流通、图书归类、环境卫生等工作,既能节约图书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双赢互利的事情。另外,让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各项读书活动的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作用。学生管理员与学生读者都是学生,交流和接触比馆员更容易,有利于图书馆获取更多的需求信息,更便捷地提供服务及宣传图书馆。
4 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关注力度,提升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师生的重视。从传统图书馆转型为现代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大资源注入。学校管理层的价值观和信念与校园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的多少决定了这个图书馆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开展更多样化的服务。图书馆管理员应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提高师生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要改变师生认识上的误区“图书馆就是进行图书简单的借借还还”,如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将师生的借阅量可做评优评先进的一个考察项目,以此加强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当图书馆有限资源满足不到师生需求时,则会引起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5 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文化气息浓厚馆内环境
一般技工学校对于图书馆的投入相对于高校来说差距较大,技工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并不断创造条件,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主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服务环境设计。[1]图书馆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阅读的素材,更应该努力营造图书馆里宁静轻松的文化环境和干净舒适的阅读氛围。读者一走进图书馆,看到排列整齐的图书、宽敞干净舒适的环境、安静的阅览室、挂满有关读书方面的格言警句,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文化环境和阅读的氛围,并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读者的求知欲。另外,通过读书活动有效地实现图书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间的相互作用,以吸引和激发更多用户参与阅读和分享,阅读渗透至师生的教学和生活中,创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2]。
总之,随着不断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技工学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服务创新意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路径创新
大学即文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但是,对于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自发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并以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二)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的彰显,特色是高职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形成鲜明的特色,并紧紧围绕职业特征,构建体现高职院校特点、适合高职学生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
(三)效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效能本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这里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是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组织实施和多元发挥;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效能性特点,体现为既重视教育教学等组织行为的效率,又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还密切关注学校师生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它标志着对科学发展所确立的新的价值尺度。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涵,特色性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注重浅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活动开展,等同于规章制度制订;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形式过度,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从物质文化看,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气派的大楼和完善的校园设施,但并没有完全和学校的内在文化融为一体,缺少应有的人文气息;从制度文化看,高职院校目前的机制和模式,既带有其升格前母体(如中专校)的痕迹,又带有模仿本科院校的印记,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特有的体制和模式;从精神文化看,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大多经历了合并、升格和外延扩张的过程,反映学校底蕴和风尚的精、气、神尚未完全积聚起来,难以真正起到凝聚校园人心的作用。
(二)重移植轻融通,包容性不够。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忽略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质区别,逐渐将校园变成简单工厂,将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肤浅功利的心态甚嚣尘上,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拓展不够。这样的企业文化引进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通,校企文化只是简单的两张皮,缺乏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
(三)重建设轻提炼,品牌性不够。
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在对待各种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碰撞容易产生极端。在高职校园中,浅层次文化比重颇高,高雅性文化开展较少;娱乐型内容居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单调,沉迷网络现象严重。总之,缺乏校园文化的品牌,师生的认可度不高。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注重凝练,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它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要重视“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它关系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改革方向和前途命运。三是要加强校训、校徽和校歌建设。校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四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实现学生品德修养“四化”,即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育人的方向。
(二)注重创新,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必要。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的保障。如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教学管理规程、制定学生学籍管理和顶岗实习规定,等等。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与国家精神和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相符,与社会现实和学校现时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更要重执行,还要重监督和评价反思。
(三)注重实效,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景观上,要加强校企合作与文化融通,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职业人士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和设备仪器,增刻职业名人石雕,树木应标明树种及其特征特性和树龄等,给校园文化增添多元的职业色彩。
(四)注重融合,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因为其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射,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一是在培育与塑造学校精神时可以借鉴和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以帮助建立高职理念识别系统,对体现高职精神的校训、校徽、校歌等理念识别载体进行精心提炼与系统设计,彰显职教特色。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指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其途径有邀请业界精英来校讲座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感染学生;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订;在规章制度构建方面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以企业的组织模式构建班级、寝室、设置管理人员、约定规章制度,并以项目承包的方式来开展学生活动等。后者指学生入企体验企业文化,如学生利用入企实习、实训机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入企学习等。三是把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管理中,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各项工作的程序,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管理过程,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五)注重品质,锻造和创建品牌文化。
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有意识的品牌经营。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要通过建设校史馆、校风校貌宣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杰出校友宣传等方式,回顾学校办学历程,展示改革成就,树立先进典型,提炼出学校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对校园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等进行整体规划,借鉴公司运作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校内公开招投标和答辩的方式,确定校园文化活动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打造具有校园本土特征的文化品牌。三是发挥校园品牌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业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技能节、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等办成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逐渐形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做到师生满意、行业认可、社会瞩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