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1

关键词:信息系统;隐患管理;GIS;地铁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732-04

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地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地铁随着现代化城市布局的扩大和发展而呈现出立体化、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地铁深埋地下,环境封闭、空间狭窄、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灾难或突发事件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由于应急指挥人员对地铁事故地点和周边环境以及救援资源分布等信息缺乏直观了解,从接到事故报警电话到做出正确判断再到出动救援队伍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地铁正常运行时,通过日常检查及时对地铁干线、站台的隐患进行登记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如果地铁发生事故,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有效地决策,能够使地铁事故的伤害减少到最低。

1地铁安全信息系统总体介绍

地铁作为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大客流运输任务。地铁车站及地铁列车成为人流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其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必须提高地铁的安全程度,确保安全运营。

基于ArcEngine的北京地铁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不依托通用的GIS系统平台软件,具有独立图层生成、编辑功能.无论从系统的简练度和系统开销上,都能达到简洁、灵活的目的;地铁在日常正常运行时,及时将隐患记录在案,并提出整改措施有利于将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到最小。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不仅仅能够及时获取和显示地铁干线、站台、道路、医院、消防队、警局等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同时还能确定事故发生地点周边几公里内医院、消防队、警局的数量以及这些救援机构与事故地点的最短路径。

该系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跨学科研究法: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北京市地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实验法:使用Arcgis Engine中的GIS组件在.Net平台上对城市地铁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开发。

3)信息研究方法:通过对地铁干线、站台事故隐患的登记和提出的整改措施,及时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2系统开发工具

1)Visual 2005

Visual Studio 2005(以下简称VS 2005)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最新开发工具,该版本具的新功能体现在对 2.0、CLR 2.0、与C#.NET语言上的强化,提供更好的执行效能,并更加注重安全性等方面。

VS 2005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集,用于生成 Web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C#和Visual J#全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利用此IDE可以共享工具且有助于使用混合语言创建解决方案。

2)ArcGIS Engine

ArcGIS Engine是ESRI在ArcGIS9版本才开始推出的新产品,它是一套完备的嵌入式GIS组件库和工具库,使用ArcGIS Engine开发的GIS应用程序可以脱离ArcGIS Desktop而运行。ArcGIS Engine面向的用户并不是最终使用者,而是GIS项目程序开发员。

3系统总体结构及模块实现

根据北京地铁安全隐患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采用C/S的结构来构建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分为4个层次:信息服务层、应用层、数据服务层和技术支撑层,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信息服务层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满足各类用户的办公和决策需求;应用层是整个系统的功能核心,实现地铁安全隐患管理的业务逻辑,负责连接数据库,并为信息服 务层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内容;数据服务层为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北京地铁隐患信息、应急避难场所专题数据、元数据以及文档等;技术支撑层贯穿整个系统结构,包括MIS技术、3S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元数据技术、数据引擎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如图1。

图地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3.1地图基础操作模块

地图数据访问模块主要完成系统对底层空间数据库的访问和分析操作,大体可以分为地图放大、缩小、平移、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地图鸟瞰几类。

1)地图鸟瞰

地图鸟瞰是对全局地图的一种概略表达,具有与全局地图的空间参考和空间范围,为了更好起到空间提示和导航作用,北京地铁安全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地图鸟瞰包括地图中的主要地图要素:地铁线路和地铁站点的概略表达。

2)属性数据查询

属性数据查询是通过鼠标勾画出用户所要求的几何区域,并将该区域的地图要素的属性信息显示在相应区域内;如地铁线路的名称、编号,医院的名称、编号等。

3)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结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3.2安全隐患管理模块

安全隐患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系统对安全隐患排查登记、安全隐患整改情况登记和安全隐患复查登记,其中安全隐患排查登记:在不同站点工作站端,安全管理人员对排查的地铁隐患进行登记;安全隐患整改情况登记:在不同站点工作站端,安全管理人员对地铁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登记;安全隐患复查登记:在不同站点工作站端,安全管理人员对地铁隐患整改复查进行登记。模块说明图参见图2。

隐患排查人员登录系统后,排查人员的姓名、所属线路段、所属线路保存在系统后台;安全隐患排查信息登记的时候;所属线路段、所属站点、排查人员姓名根据登录时产生的信息自动生成。排查人员将隐患排查的情况输入到系统中,包括:排查时间、隐患整改期限、安全隐患类型、所属部位、安全隐患内容;单击“添加”将隐患排查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里,同时在“安全隐患信息排查列表”区域中增加一条记录;如图3所示。

隐患整改人员登录系统后,整改人员的姓名、所属线路段、所属线路保存在系统后台;首先在“安全隐患排查列表”中选择需要整改的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整改信息登记的时候;所属线路段、所属站点、排查人员姓名根据登录时产生的信息自动生成。整改人员将隐患整改的情况输入到系统中,包括:整改时间、安全隐患整改内容;单击“添加”将隐患整改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里,同时在“安全隐患信息整改列表”区域中增加一条记录;如图4所示。

隐患复查人员登录系统后,复查人员的姓名、所属线路段、所属线路保存在系统后台;首先在“安全隐患排查列表”中选择需要

图2地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隐患排查模块设计说明图

图3隐患排查区域展示

图4隐患整改区域展示

整改的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复查信息登记的时候;所属线路段、所属站点、复查人员姓名根据登录时产生的信息自动生成。复查人员将隐患整改的情况输入到系统中,包括:复查时间、安全隐患复查内容等;单击“添加”将隐患整改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里,同时在“安全隐患信息复查列表”区域中增加一条记录;如图5所示。

图5隐患复查区域展示

图6隐患排查模块模块设计说明图

3.3最近救援力量查询分析模块

最近救援力量查询分析模块主要包括在地图上标注事故点通过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出事故点最近的医院、警局、应急避难场所和交警大队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以及最近救援力量到达事故点所要经过的道路。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地图上标注出发生事故的地点(如图7所示);

第二步:单击“空间分析”后;地图上高亮显示最近救援部门的地理位置(如图8所示)

第三步:单击“显示连线”后;事故点与各个救援部门之间通过虚线段连接在地图上高亮显示;(如图9所示)

第四步:单击“结果显示”后;在“显示属性信息”、“显示直线距离”、“显示途经道路”三个区域里可以查询最近救援部门的属性信息、事故点与各个救援部门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事故点到各个救援部门所经过的道路。(如图10,图11,图12所示)

图7事故点标注

图8空间分析显示

图9事故点与各救援部门之间的连线显示

图10救援部门的属性信息显示

图11直线距离信息显示

图12道路信息显示

基于ArcEngine的北京地铁应急管理系统,从事故救援的角度来看,能够使决策指挥人员更加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在利用空间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特有的空间分析模型在短时间里确定事故地点周边最近的警察局、消防队与医院等部门、查询最佳救援路径、事故区域面积、事故地点与救援部门的直线距离以及各个救援部门的联系方式等等必要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彤,陈建华,高自友.铁路局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2):18-20.

[2]李实,贾利民,李文杰,等.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控和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C]//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08.

[3]张铭,徐瑞华,李献忠.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J].都市快轨交通,2007,20(1).

[4]高雨峰,王福田,刘仍奎.铁路轨道状态分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7).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安全生产;应急系统

前言

信息化的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是在数据库、网络系统、基础平台等先进模式帮助下,采用总体架构的理念,对事故的预防、发生、发展、控制等进行有效的决策和判断。其中,支撑平台、数据应用、数据整合等方面,在实现信息共享,交流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有效数据对决策产生的有力支持。为实现危险源的监控,一般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检测控制,平台的利用,能有效整理出紧急事故发生时的地址位置信息和相关环境情况,为紧急预案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系统的设计构架大大提高了应对紧急事件时提出有效决策的能力,大大减少了人员、物资的损失,提高救援率。

1 系统的总体构架

1.1 总统架构设计理念

根据工作事业的不同,要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要贯穿省市级区等各个系统相关联,发展与各个协同单位的应急指挥系统相联系。在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下,各组织之间通过集成电信网、卫星网等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当应急事件发生时,系统信号从应对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中发出,开启应急指挥和监控管理等网络系统,然后通过对比时间与现实中需求,综合分析空间信息系统和位置信息以及运用数据库等,目的是针对危险行业的工作单位和企业之间危险源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常规化保护,强化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及时处理各种危险,提高救援效率,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增强处理和预判事故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2 总架构基本组成

总体构架中包括多种应用平台,其中基础支撑平台是由应急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储存系统等组成;数据库平台是数据的运用与共享的平台,是基础数据、支撑数据和案件数据的综合运用,一般系统数据库与外界数据库之间的应用系统进行交流,外界可获得数据记录以及各种共享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透明化;提供系统相关应用和相关服务的平台是业务应用平台,它能实现案件管理、资源配置、应用决断、实践演练、平常事务等各种服务和应用;为了方便外界人员的运用,系统展现平台以网站形式提供登入入口,形象、简明、直观的展现出界面、用户、登陆、管理、设置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展现平台还可以实现应用层各系统的统一,统筹用户网页;为了实现应急中信息、指挥、调配、办公、采集数据等的需要移动应急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现场需要,减少应急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安保平台上信息安全体系的设立是依赖现有的网络环境,配置相应的系统防火墙、不定、漏洞管理、病毒预防、入侵防护等,设立限制的控制机制和数据管理机制,满足平台系统的安全所需,保证机密信息不外露,做到安全处理。当然,平台的设立和系统的入口,必须做到从设计到使用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1.3 总体构架管理体系

安全应急调配是实现对相关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提供合理的信息化支持的目的,增强相关应急管理的处置能力,实现相关部门对紧急事件的合理调配。当紧急事件出现时,系统会统筹相关因素,得出紧急预案,结合管理人员的相关分析,最终确定事故发生情况和应对措施,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其中数字化管理预案能实现相关部门的预案管理,维护更新数据,便于指挥系统和任务的生成,使紧急预案具有可选性。应急物资等资源的到位与管理,需要应急管理,做到物资与位置信息和处理信息及时送达,为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合理利用相关信息,对物资与人员进行相关决策的管理,精确的表达相关指令,使得应对紧急事故的能力、水平、效率显著提高。应急处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视频、文字等相关数据和事故位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物资、人员的合理调配。基本数据在信息收集、决策管理、指挥动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基础平台的构架

2.1 事故的预防

要减少事故的放生,应该着手于危险源的管理工作,在基本平台的构建中,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占有一席地位。系统涵盖了基本信息处理、危险源防控、数据监护、危险分析等内容,根据问题的重要性,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可以综合多方信息做到定位监控,分析整理周边环境信息,实现精确监控的目的。为了提高事故发生时人员物资等基本情况的应急措施,一般单位都会进行事故的演练,系统中有事故模拟演练,内容丰富,模拟事故发生后数据的整合、管理测试等内容,模拟系统中,事故发生可以有效结合环境信息和空间信息,为紧急防控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给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作出正确的判断。

2.2 综合决策管理

面对事故发生,需要多方的信息支撑。综合业务管理就包括信息接收、值班管理、时间统筹、记录等内容,综合管理系统能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各个平台之间建立联系,及时接收和传达相应的事故信息,对于社会人员和网络等对危险的预判也会吸收在内,进行管理。在下达决策之前,需要对各方信息进行分析,包括后续力量的补足,辅助决策系统帮助进行机构的管理、营救资源管理、辅助指挥等,使做到当应急救援事件发生时,能够能迅速提供合理的救援预案,提供相关管理,引导救援管理资源分布和相关信息,为解决事故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提高救援的决策水平和决策速率。

2.3 基础预案管理

紧急事故发生需要采取紧急预案。预案管理系统能在政府、企业、地方等地进行预案的分析整合,管理中主要应对监管局和经营单位的紧急预案中进行整理,分享给各部门、地方进行事件的参考,使信息能够横向、纵向发展传播,实现数据、内容的结合,由点成线到面的对全局进行有效掌握,实现各预案之间的关联。进行预案整理时,必不可少的运用地理信息处理,可以采用GIS等相关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定位,实现紧急事故的有效防控。

结束语

本研究就紧急事件在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中进行分析,在紧急事件发生到决策的生成,得出应对紧急事件的操作系统总的构架和基础构架。在整体构架中,运用基础支撑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展现平台等进行对紧急事件的布控,数据库的利用,无疑给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保障,利用多种系统的有效结合,将数据进行整理利于分享和利用,为处理紧急事件作出极大地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紧急事件的决策速率,减少了事故对人造成的损伤。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3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打出了“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的口号,是德国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的战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对设备的直接操作会越来越少。将由以人工操作为主的方式逐步向以半自动化、自动化的设备智能化自主操控过渡。

德国等欧洲国家

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

德国安全生产领域应用重点

德国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领域的大数据应用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的数字化和智能设计;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领域中的信息与数据交流效率;三是促进大数据对预警系统和事故数据收集;四是基于大数据制定事故预防和劳动保护的新规定和方案。

在工伤事故保险方面,德国利用安全大数据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工伤,且精度高达80%至90%。德国工伤保险联合会通过将收集到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状况等数据加以分析,用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预测,并指导企业保费的额度。工伤保险联合会还将上百万份已经赔付的账单等数据加以分析,得出医疗机构是否正确结算的线索,节约大量赔付支出。

瑞士国家工伤保险机构

瑞士国家工伤保险机构(SUVA)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罗塞恩,拥有18家机构的瑞士国家工伤保险机构。在瑞士,工伤事故发生后的就医记录会被记载, SUVA每年收到的客户看病的账单达到600万份,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重复和错误账单。通过对海量看病就医记(文字、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是否存在重复和错误账单,从而缩减保险支付金额。

例如,在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医疗服务包括X光检查、血栓剂和止痛药,却不应包括降压药和心血管药。通过分析,可以每年节约1.6亿瑞士法郎。

英国伦敦消防与应急规划局

英国伦敦消防与应急规划局(LFB)拥有5 700名企业消防人员,针对伦敦居民区和郊外工业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减少消防人员的同时,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主要分析的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高风险的领域和地区;二是在处理事故时,如何优化消防人员配置。

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火灾事故预防与火灾救援。伦敦消防与应急规划局通过建模,指出在某种天气下,或者季节、居住地区、房屋类型下,可能发生火灾事故,从而明确应该重点在某个季节、某个街区进行防火宣传。

另一个应用是运用大数据预测火灾风险及抢救生命。伦敦消防与应急规划局建立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火灾发生预测与分布系统,主要由消防队使用,市镇指挥官、当地消防队使用该图进行规划。通过每季度的数据更新,修正模型,并分析风险数据的变化,有助于消防人员及时更新防火策略。

城市大型活动预防踩踏

对于城市大型活动,包括欧洲的球赛、大型集会等,极易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可以通过观察大型活动的时间、与其他节日的交叉等真实数据,帮助建立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

德国工业4.0与数据保护

数据保护是重中之重

德国对于未来工业4.0的描述,“数据”(Data/Datum)作为一个高频词汇大量出现在文献材料之中。工业4.0中的所有要素,包括人、机器、生产设备、应用程序、产品和服务都会不断产生数据。在安全生产与生产监督(检测)方面,所有参与工业4.0的雇员都有机会接触智能器械。大数据给企业信息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客户之间获得数据更加容易和广泛,如何保护原本产品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产权等都是问题。

在工业4.0下,智能器械以及内部控制系统需要时时地升级、维护和保养。黑客们的攻击将不仅在于盗取用户的相关数据,而且很有可能在宏观层面上破坏整个工业大生产。

德国数据信息保护制度未雨绸缪

德国的数据保护法律比较系统和规范,被誉为“欧洲信息安全的典范”。1977年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BDSG)》的生效,奠定了德国数据信息保护法律的坚实基础。而2009年对《联邦数据保护法》做了最新修改,其约束范围又囊括了互联网等电子通信领域,旨在防止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侵犯隐私行为。

德国政府出台的《2014至2017年数字化议程》中提到欧盟于2015年生效的《数据保护基本条例》,称其是统一应对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数据安全等新兴技术的纲领性文件,而德国数据保护法也在2015年进行一系列的内化调整。

除了立法之外,德国也通过一系列战略方案和具体的行动来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目前,德国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邮件系统已运用邮件加密技术。未来,普通电子邮件用户发送的信息也将逐步使用加密技术传送,这些数据信息都将存储在德国境内的数据中心里。在大数据时代,德国将朝着加密技术本土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数字安全建设。

德国目前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云安全、预警系统、信息技术取证等。

对我国的启示

完善大数据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

安全生产大数据中心工程的建设步骤要“标准先行”,先建立相关标准,再进行应用系统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内容包括:标准规范总体设计、标准规范体系设计、标准规范贯彻实施。

健全安全生产大数据的共享与保护机制

安监、工信、建筑、交通、民航等具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做好安全生产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工作,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数据库,包括事故数据库、监管信息数据库等。同时,信息化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协调和保障工作,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保障安全生产相关数据的有效应用。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

形成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指挥信息化网络,实现无线通信与有线传输有机结合;建立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数据库,特别是建立应急救援专家知识库,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优化调度;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建立有害气体泄漏扩散模型,为应急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

建立安全生产“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实现安全生产事故预测预判和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大数据下的安全监管、精准监管、风险监管、动态监管、协同监管以及依法监管体系。

典型应用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

一是煤矿安全开采。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历史煤矿事故类型按随机时序模型分析,对未来1年的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进行预测,并根据真实数据不断修正预测模型。

此外,对每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原因、企业情况、法人情况、生产情况、安全生产培训情况、作业情况、地质情况、时间和天气等数据分析,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整合出事故关联参数,通过计算得出事故图,同时通过该大数据图寻找相似度高的生产企业。

二是职业健康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职业危害场所相关信息的采集系统,实现对作业场所动态监控,与员工健康数据进行关联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行业的职业健康评估。

三是食品安全生产管理。针对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进行检测监督,并对引起食品产生不安全因素的风险可能性及其风险损害度进行综合评估。

四是安全生产舆情监控。通过全网数据采集、主题分类,对全国安全生产舆情进行监控,快速、准确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的安全生产问题。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4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 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四、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五、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六、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七、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

九、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十一、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十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信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以及金融、电力、铁路、交通、水利、农业等战略性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应用、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提高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宽带应用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继续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网络市场准入、网上交易税收征管、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电子合同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相关信息化国际规则。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5

1农业旅游及其特性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通俗地讲,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农业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于有别于农村的大中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客源是那些对农业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不熟悉,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对目标客源来说,农业旅游与一般旅游相比,除娱乐特性外,其优势在于其农业特性和生态特性,农业特性表现在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引人入胜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特性表现在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

2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2.1我国农业旅游景点分类

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国家旅游局设立了35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农业旅游点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见表1。

2.1.1农业观光型。这类旅游景点主要是指以农作物、农业景观、农业产业为游览参观对象的旅游类型,属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占53.8%。其中有以特定动植物生产基地为观光对象的,如浙江兰溪市兰花村;有以农业产业园为观光对象的,如寿光高科技蔬菜示范园,一般命名为科技园、农业园区;有以不同农作物生产基地为观光对象的,如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园,一般以生态农场、生态旅游区、生态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命名;有以农业景观为主辅以其他类型景点、娱乐设施为观光对象,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浙江奉化滕头村,一般命名为农业观光园、农庄、农业示范园。

2.1.2观光型。观光是指参观外国或外地的景物、建筑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除以农业生产为游览对象的之外,以大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或文化、人造景观和自然田园风光等野外风光、农村风光为游览对象的有56家,占15.6%。

2.1.3休闲度假型。休闲度假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休闲度假一般不像观光旅游那样走马观花、疲于奔波,而是需要游客有充裕的时间来放松精神,慢慢体味和感受。目前国内农业旅游仍是以观光游为主,正进入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型阶段。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农业休闲度假型旅游有51家,占14.2%,度假地以人工建造的度假地和自然村落为主。

2.1.4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型。兼具休闲度假和观光功能的农业旅游景点,目前国内还较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仅10家,占2.8%,且以人工建设度假地为主。

2.1.5农业科技展示型。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技术支撑建立的现代农业园区开发而成的农业旅游景点,一般建于市区或距市区较近的区域,是较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农业科技教育功能较强,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有29家,占8%。

2.1.6新农村建设示范型。该类型农业旅游景点是在村经济较为发达或者村容村貌整治较有特色的基础上开发而成的,一般不以农业景观游览为主,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有19家,占5.3%。

2.1.7科普教育型。由于多数类型的旅游点兼具了科普教育功能,因此专门科普教育性质的农业旅游点不多,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仅有1家。

2.2农业旅游游客资源分析

作为农业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游客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研究对象,其行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旅游的发展,而农业旅游开发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游客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和实现,因此分析农业旅游的游客资源对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旅游客源辐射半径较小,绝大部分来自农业旅游点所在的省甚至市[3-4],因此农业旅游的游客资源决定于旅游点客源地的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并受旅游资源质量水平、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影响[5]。处于旅游需求旺盛、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点,游客资源一般较丰富。如上海世博会期间3个月上海农业旅游接待游客就达200万人次,其中通过认证的“世博农园”占了全部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总量的70%,游客白天进“世博园”,晚上住“世博农园”,既经济又方便[6]。农业旅游游客组成一般以学生和企业员工居多,并倾向于家庭旅游和亲友结伴出游,或者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出游,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很少[3-4]。农业旅游游客文化素质普遍较高[3-4],独立的出游方式决定了其需要对旅游地的交通、餐饮、旅游特色及质量等有详细了解,这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旅游的服务能力,开拓农业旅游市场奠定了基础。反之,通过信息技术也可了解游客对农业旅游信息的感知、筛选和评价内容,对农业旅游点的消费需求和评价等,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改进。

2.3农业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除通过传统宣传媒介外,网络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建立网站是旅游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对外宣传的基本方法,同时网站也是旅游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其他服务系统的集成平台。通过统计网站数量可知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经营中的应用,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有独立网站的并不多(占20.3%),其中比例较高的是休闲度假型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占50%)。这类旅游点多数为人工建设并专供旅游、休闲度假之用,开发者比较注重商业运作,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较多,而其他类型农业旅游示范点多为其他功能为主、旅游功能为辅或多种功能并重,相比而言经营者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视不够。

从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的具体应用服务产品来看,见表2,简单产品如电子地图、游览线路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系统也较多,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游览系统较少,可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预订系统、可实现旅游经营者和游客互动的论坛也较少。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中的应用尚不足,旅游经营者和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存在限制。

2.4农业旅游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然原生性的农业景观和农村传统文化是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和卖点。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农村地区旅游的最大动力因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7]。因此农业旅游应在着重农业景观建设维护、经营特色打造的基础上,在服务质量上做文章。而我国多数农业旅游经营者对此重视不够,一方面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在了主体建筑和设施设备上,另一方面也存在坐等上门、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力度不强等问题。

3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业旅游服务能力提升设计

3.1促进农业旅游景区合理布局、设计旅游线路

农业旅游的目标定位是城市居民,其选址应在城市周边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而且密度应小,避免同一类型景点的重复建设。旅游景点整体空间布局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大量的旅游空间信息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对收集的景区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描述空间格局上的数量,分析定性特征和趋势,分析各旅游景区的聚散度、关联度、总体格局特征、空间结构以及设计游览线路[8]等,对农业景区内部和整个区域旅游景点的空间科学合理布局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2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知名度

农业旅游兴起较晚,不如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高,而农业旅游“乡村氛围”的体现是对城市旅游者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这种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完成。网络是旅游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旅游经营者可通过旅游网站进行宣传。

新一代互联网模式Web2.0具有信息功能元素Blog、Ajax和Comment,信息获取功能元素RSS、Bookmark、Digg、Search和CMS,信息共享功能元素Wiki、P2P、Tag、TrackBack和Permission,沟通交流功能工具SNS、IM、BBS、E-mail以及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新媒体功能工具网站统计、网络投票、网络地图等,可以满足旅游经营者进行旅游景点营销的需求,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最常用的3种动态网站开发技术ASP/、PHP、JSP可实现上述功能。

3.3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的展示度

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将现实的旅游景点、产品和线路进行模拟空间艺术的升华和再现,如挖掘农村形成的具有区域农村特色的产品,往往通过表象难以看出其文化内涵,或者通过文字描述或照片的形式介绍,有时又给人留下片面的印象,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景点风貌。针对这种问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虚拟游,通过虚拟游览、文字或音频介绍结合的方式使游客对目标农村文化内涵有深层次了解,提高游客实地游览的兴趣。

旅游景点信息化展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系统,一种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展示系统。旅游点景观及其介绍的网络视频系统一般是使用Real流媒体技术和SMIL语言实现流媒体项目开发,使用CoolEditPro、Photoshop、Flash、Premiere等软件对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处理。而实现一个可在景区漫游的虚拟展示系统涉及到3方面的技术[9],一是利用GoogleMapsAPI构建一个WebGIS,实现地图的显示和网络共享;二是利用基于实景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全景图像;三是利用Javaapplet与WebGIS相结合完成全景图像的网络漫游[10],再辅以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以真实的感觉“进入”地图观赏美景。全景图象的生成可利用相机对6个方向拍摄,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缝合”成一张大图像,计算机可以从这张大图像里产生任意方向、走近、走远的图像,从而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创建更具真实感的三维场景漫游虚拟展示系统,或创建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观如古代农耕博物馆、未来农业博览馆等,还可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通过建模的方法创建渲染虚拟场景的三维造型,以及各种节点对三维虚拟场景进行描述,并集成其它多媒体信息,使真实感更强[11-12]。

3.4提升农业旅游的安全监管能力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决定出游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验性,即让游客参与农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而参与这一过程的多数旅游者对农业和农村生活不甚了解,因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农业旅游安全应注意农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问题。农业旅游中体验性游览项目相对于一般景区旅游而言,景区空间开阔,游客密度低,监管指导人员少[7],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安全监管是有效手段,如在垂钓、采摘等区域安装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通过集中的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出现问题及时指挥调度安防人员,见图1。

3.5分析农业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13],即最大游客人数。农业旅游承载力受景区空间承载力(景区可游览面积)、景区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内允许的游客量)、景区设施承载力(交通、餐饮、娱乐、住宿等)、游客心理承载力和景区管理承载力(管理服务人数)等因素共同作用。建立农业旅游承载力数学模型,并依据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建立农业旅游游客容量评估系统,见图2,可实时根据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信息评估景区游客容量,为游客提供良好游览环境。

3.6开发农业旅游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安全性能的提高,网上交易日益频繁,旅游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快捷、低成本的网络通讯方式,在信息安全技术和商务立法保障下,买卖双方不需谋面,仅利用网络平台就可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只有及时地获得需求信息和向潜在消费者推销产品,才能把握住瞬息变化的市场行情。农业旅游中尤其是团体客户的接待,通过电子商务预定可以使经营者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类服务,避免人流拥挤等。全国农业示范点中由企业为运营主体的,一般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较重视,纷纷开设了网上咨询、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旅游电子商务,见表2。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多种模式,如B2B、B2C、B2G、G2G等,技术上已能满足相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