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通货膨胀;证券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7-0039-04
一、引言
通货膨胀最初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则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普遍上升。可见,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于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为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一般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而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尽管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常常和通货膨胀相伴出现。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2、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均突破8%,涨幅创12年来新高,使我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次债危机的冲击使得美国货币短缺现象严重,美联储不得不在通胀高企的环境下多次大幅降息,进一步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无论是国内物价指数连创新高,还是国际大宗商品再度走强,都在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即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正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避通货膨胀的压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就成了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通货膨胀与股市关系的理论研究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系统性风险,其变动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所以,通货膨胀是影响证券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而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证券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证券市场的功效。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里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将会保持在温和与偏高的水平上。所以,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有关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获得理论界的普遍认同。
著名经济学家费雪(Fisher)1930年首先提出,资产的名义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而实际收益率与物价指数无关。金融理论家丹辛(Danthine) 和唐纳森(Donaldson)通过区分货币部门和实际产出引起的通货膨胀,论证了股票能够在前一种情况下成为有效的保值品,后一种情况下则不能。古德哈特(Goodhart)也认为,因为股票是对实物或实际的资产的要求权,所以股票名义回报应该跟通货膨胀同向共变。这一观点目前依然可在一些国家找到佐证。例如:印度股市自2002年10月以来孟买证交所敏感30指数(Sensex30)由2949点上涨至15000点,其通货膨胀率也达到7%,俄罗斯2006年CPI上升8%,其股市也随之上涨了7倍,日本股市的日经平均指数自其1989年历史最高点38915点下跌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漫熊途,目前仍然在16000点徘徊,而日本经济也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与此相反,又有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更经常表现为负相关。如博迪(Bodie)、纳尔逊(Nelson)、法玛(Fama)、林特纳(Lintner)、施沃特(Schwert)等对1970年代美国大通胀下股市的表现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整体上“无论对于不可预见的高通胀还是可预见的高通胀,股票都是一种回报不良的投资产品。”萨默斯(Summers)、柯恩(Cohn)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实际股权回报和通货膨胀的反向共变关系。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与柯恩在1979年的分析中认为投资者在给公司资产估值时,会因通货膨胀幻觉而导致错误的估值。该理论表明:一旦全球性高通胀成为事实,股票应该是被回避的一种投资产品,尤其是在通胀突破原有的周期上限加速上升时。
另外,司派若(Spyrou)2004年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实证分析中还发现,与大多数的发达股票市场不同,新兴股票市场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有些地区甚至显示为正相关。新兴市场较成熟市场对于通胀上升有着更大的承受力,这可能是因为新兴市场的有效性还较差,因此短期通胀对新兴市场的杀伤力不大,但是一旦这种通胀长期化或者演变为恶性通胀,新兴市场的下跌往往要超过成熟市场的调整幅度。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从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至今不过18年的历史,因而对我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也较少。较早的实证研究如靳云汇在1998年对我国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分析,他认为二者是负相关,赵兴球在1999年进一步指出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显著的负相关,产出与股票收益正相关,但控制了产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消失。刘金全、王风云、刚猛、陈金贤(2004)等学者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假设理论或通货膨胀幻觉理论。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由于我国国情和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尤其是个股的影响,是不太确定的,有时甚至会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影响。
(1)1990年至1992年,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通货膨胀初期,上海和深圳股市出现两涨行情(沪市最高至1558点),通货膨胀与股市行情同向运行即呈正相关。
(2)1993年至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高通胀阶段,上海和深圳股市行情呈下降趋势,1994年7月,沪市跌至325点,通货膨胀与股市行情反向运行即呈负相关。
(3)1994年至1996年初,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通货膨胀的下滑阶段,上海和深圳股市也处于反弹后的下滑之中,通货膨胀与股市行情同向运行即呈正相关。
(4)1996年至1999年,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通胀连续下滑探底的阶段,出现通货紧缩态势,上海和深圳股市开始连续高涨(沪市创出1756点历史新高),通货膨胀与股市行情反向运行即呈负相关。
(5)2000年至2001年6月,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通胀的底部回升阶段,通货紧缩开始出现,上海和深圳股市又出现了一轮屡创新高的暴涨行情(沪市创出2245点历史新高),通货膨胀与股市周期同向运行即呈正相关。
(6)2001年7月至2006年9月,宏观经济发展仍处于通货膨胀底部回升阶段,通货紧缩问题突出,同期上海和深圳股市大幅下跌,通胀率与股市行情反向运行即呈负相关。
(7)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通货膨胀逐步上升阶段,通胀问题日益明显,同期上海和深圳股市大幅上升,通胀率与股市行情同向运行即呈正相关。
(8)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高通货膨胀阶段,同期上海和深圳股市大幅回落,通胀率与股市行情反向运行即负相关。
对我国通货膨胀与股市收益率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属于新兴市场,由于股市发展不太规范且供给弹性较小,居民的购买力相对强大,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优势可以决定股票的走势,并且对相对温和的货币政策并不敏感,但过高的通胀率会导致过紧的货币政策,进而出现资金溢出,因此,在股票实际收益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上与西方大多数的发达市场是有所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走势:在通胀水平较高时,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在通胀水平温和时,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四、通胀上升阶段的证券投资策略
投资者应该充分意识到通货膨胀所衍生的投资机会,以规避通货膨胀的压力,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股票都是最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工具。1980―2004年,美国股市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为13.53%,扣除通货膨胀实际收益率为9.47%;债券名义收益率为9.57%,扣除通货膨胀实际收益率为5.66%,股票随着美国实业经济的增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美国、日本等国在通货膨胀年代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把握好通货膨胀带来的股市投资机会。
1.高度重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一要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把握股市的投资机会。二要密切关注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动,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对上市公司生产成本的影响,从而准确把握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三要重点关注上游大宗商品和下游受益于消费需求增强的行业,较为准确的分析其内在联系。四要关注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行业和公司的股票,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控制,注意规避非必需消费品中自身定价能力较弱的消费品企业的股票市场。
2.充分把握不同阶段的投资机遇。一是准确判断通货膨胀的性质,温和的通涨有利于企业盈利并推动股价上涨,而恶性的通涨使得货币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股市向上发展。二是分析不同通胀阶段的预期,在通胀最初阶段,投资者对于未来的通涨发展没有正确的预期,股价具有较大上涨空间,随着通涨的加剧,投资者不断修正预期,而股价的上涨空间迅速缩减。
3.正确选择投资品种。第一类是初加工产品原料和具有垄断地位饿股票。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维持在高位可能会持续更长,如农业、林业板块,而拥有垄断资源的公司有较强的价格操纵能力,这类股票比较明显地集中在有色金属、能源板块等。第二类是以粮食为带动的相关板块。通货膨胀发生时,首先上涨的就是粮食价格,因此,粮食价格会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企业将从中受惠,比如化肥行业和农药行业等。所以,要高度关注农业收益板块中的投资机会,包括农业种植和技术、化肥农药和农机等。第三类是公用事业类股票,如水电煤气和公共交通等。在通货膨胀下,公用事业的价格会逐步提高,能够导致这些板块的个股有相应的表现。第四类是日用商品流通零售类板块。通胀预期与消费者的抢购会带动商品流通零售业业绩的增长,其股票市场则显现出稳定而持续的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1]武幼辉.通胀上行股市受益[N].证券时报,2007-06-19.
[2]刘自敏.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J].董事会,2008,(1).
[3]靳云汇等.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1998,(3).
[4]刘金全等.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1).
[5]Irving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 [M].New York:Mcmillan,1930.
[6]Spyrou.Are Stocks a Good Hedge against Inflation? [J].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s,2004.
Study on Securities Investment Strategy under Inflation
NIE Feng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Shangshai 201209,China)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
2、亚洲
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1~10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0.26%.
中国香港自1999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7%,跌势持续47个月,且创下27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4、中国
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7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所以,“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胡鞍钢,2002年)
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
二、历史上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
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以下简称“股市”)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1932年6月,以S&P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
(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
(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
(4)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
(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
(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2、日本的通货紧缩
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
(1)物价下跌。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
(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
(4)就业形势严峻。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
(5)资产价格下跌。“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
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1928-1929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一共5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3)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1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4.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7000万户。尤其自1991年以来,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高达8000多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证指数达到2245点之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调整之中,2002年1月达到最低点1339点,近期则始终在1500点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与我国的宏观面的现状发生了严重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的上升势头。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2年1~10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727.06亿元,同比下降32.22%;投资者累计交纳印花税97.62亿元,同比减幅达62.95%.
根据现代消费理论,消费不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人们对未来持久收入的预期也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极易使投资者形成消极预期,并可能扩散而导致公众对物价产生持续下跌的预期,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费屡屡搁浅,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一个反例证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发后,我国股市曾一度冲高;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弹等因素的作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的基础上回升0.2点,达97.3点。由此可见,保持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稳定发展,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货紧缩的趋势,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2、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银企经营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更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较上市前明显提高。当然,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相比,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过去十年我国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近八千亿元,但银行贷款却增加了八万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全社会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存贷机制来循环扩散。其结果是,企业过份依赖间接融资,使银行的职责和压力太重,同时由于很多企业在客观上没有偿债能力,或在主观上逃废银行贷款的不良意识浓厚,使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很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占GDP的25%左右。出于对贷款难以回报的恐惧心理,银行惜贷一直是近年来银行资金运作最大的痼疾;银行资金宁可投放到国债和交纳央行准备金,赚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给企业放款。同时,2002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8万亿,存款增长速度快于贷款,存贷差不断增加(2002年6月末银行存贷差增加到3.65万亿元),银行经营雪上加霜。因此,通过法律规范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对于提高社会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现“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是大有帮助的。
3、利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扩大社会需求。
证券市场存在“财富效应”,当投资者的虚拟资产(如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呈现不断上升时,投资者可支配的财富增加,其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都会增强,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增加,将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上升,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最终带动GDP的增长;而GDP的增长又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理,如果虚拟资产价值下跌,证券市场将产生“负财富效应”。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我国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场价值总额约为5.4万亿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场价值只剩4.4万亿元,整整“蒸发”了近1万亿元。股市市值的蒸发意味着股民财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户投资者在我国以中上等收入阶层为主,是我国最有活力、也最具潜力的消费阶层。目前股票资产的大幅缩水,必然会压缩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费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因投资亏损已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影响的占48.11%.同时,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股票的资金损失,产生财富缩水,造成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和企业投资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将是因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
4、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调整和改善社会供求状况。
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大量短缺和无效供给同时并存,是政府垄断和体制障碍下供给和需求双向不吻合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证券市场是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而影响社会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一方面,通过聚集和利用社会资源,疏通储蓄及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渠道,使之朝着调整和集中的方向改变分配,促进投资,推动消费,改善供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易数量、价格与收益率,既对微观主体经济运行产生鼓励或抑制作用,又对产业调整、组合及其恰当选择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企业竞争,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促进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成熟,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证券市场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起步和建设的,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一个规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动资源配置的证券市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A.加利。西林。通货紧缩[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罗振宇。通货紧缩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编著。中国通货紧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小安。通货紧缩论[M].商务印书馆,2000.
[5]胡鞍钢等。中国挑战通货紧缩[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宁。对日本当前通货紧缩态势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1,(4)。
[7]李晓超,马岩。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N].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华工商时报社;2002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17.
[8]高峰,肖冰,刘兴祥。辉煌的乐章-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纪实[N].证券时报,2002-10-21.
[9]李正信。通货紧缩威胁美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2-10-17.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股灾;政府救市;法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83-02
2015年,我国股市在“牛市”后,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股灾”。6月15日,上证指数在经历上半年暴涨后一路上扬至5 178点,在随后17个交易日中却连续暴跌,跌幅达32%,并于8月25日失守3 000点大关,直至9月底“股灾”才基本结束。在股市迅猛暴跌的形势之下,我国政府自6月27日起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以期护盘止跌,化解股市危机。股市发生“股灾”时,我国政府有必要采取救市措施,且事实证明政府救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股市震荡,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股灾”中政府救市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我国尚无金融紧急状态法为政府救市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救市会扭曲市场信号,引发通货膨胀压力,滋生道德风险等。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股灾”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资借鉴。
一、我国“股灾”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
在我国股市大幅下跌时,对于政府应否救市的讨论不绝于耳。这些讨论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反对政府救市,认为股市还未发生系统性风险,政府救市违背市场规律;另一类是支持政府救市,认为股市暴跌表明市场机制的失灵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政府有必要介入。这两类意见的分歧点在于股价大幅下跌是否构成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危机。对于是否发生金融危机,因无统一的判断标准,我们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政府而言,救与不救,不容“试错”。毋庸置疑的是,当股市发生“股灾”等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救市是有必要的。从国内外历次金融危机情况来看,若政府不干预的话,极有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甚至导致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从我国股市下跌初期来看,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其他行业皆运行正常,甚至证券业也未出现大问题。但若政府不及时救市,任由股市下跌,波及到其他行业,届时政府再出手,恐怕为时已晚。因此,笔者认为,只要股市的暴跌会引发局部性或系统性风险时,政府就应该出面救市,抑制金融风险的蔓延。
二、我国“股灾”中政府救市存在的风险
在2015年“股灾”中,为应对股票市场的暴跌,我国政府进行了救市。 如前所述,在“股市”暴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有必要介入市场以控制风险的蔓延。同时,救市是一种通过短期改变市场既有的游戏规则、改变市场投资者与交易人对未来的预期而进行的干预。因此,政府救市存在一系列的风险,若处理不好的话,可能对危机后的经济发展留下后遗症。具体而言,我国“股灾”中政府救市存在以下风险。
(一)我国尚无金融紧急状态法为政府救市提供法律依据
“救市”,即我们常说的“政府干预”,是指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凭借公权力通过采取介入手段使市场恢复常态的一种干预行为。因此,政府救市的前提是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对金融市场来说则是出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股灾”,顾名思义是指股市灾害,法学上指使股票市场处于失灵或者紧急状态的灾害。然而,2015年我国股市暴跌是否属于“股灾”,是否表明金融市场处于失灵状态或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当股市暴跌时,政府是否应救市,救市的程度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救市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我国证券法、行政法等法律未明确规定,也未制定专门的金融紧急状态法加以规定。
(二)政府救市会扭曲市场信号
在政府救市情况下,股市供求关系是人为导致的,投资者无法根据市场信息与结合自身经验知识对其所购进或卖出的股票进行风险评估与收益评价,只能根据国家队出手的方向来揣测政府股市政策之走向。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不是根据市场机制做出决策,而是跟风似地盲目投资,使得市场不确定与风险增加。此时,股票价格并不能真正反映投资者的真实对价,投资者的信心愈发难以捉摸,市场走向也愈发难以看透。
(三)政府救市会引发通货膨胀压力
在我国“股灾”中,我国政府救市措施之一就是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向证券市场增加货币供应量以缓解流动性枯竭问题。然而,过量货币则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例如,2015年7月5日央行称将通过多种渠道支持证金公司获得充足流动性,此救市举措间接给股票市场提供了无限流动货币,短期内虽有利于稳定股票市场,但待股市稳定后,货币过多若退出不当则会导致货币供过于求,诱发通货膨胀。
(四)政府救市易滋生道德风险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若预期到某个点位是政府对股市进行干预的“警戒线”,投资者则会选择观望而非依据自身损益做出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例如,2015年“股灾”中,在政府救市不久后,股市发生多轮波动,此时分析师预测,沪市3500点是政府救市的“警戒线”,即若沪市指数低于3500点,政府则会采取救市措施干预股市 。因相信政府的股市护盘会拉升股价,大多投资者选择冒险,宁愿亏损也不愿卖出手中股票。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若形成股灾中政府必救市的心理预期,则会诱使其有恃无恐地进行高风险投资,并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个人投资者,进而为下次股市危机埋下隐患。因此,政府救市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但因其未完全遵循市场规律,极易滋生道德风险。
三、我国“股灾”政府救市的完善建议
(一)制定金融紧急状态法,为政府救市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法律未对“股灾”、“救市”明确定性,更未对股价大幅下跌是否意味着出现了“股灾”或者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救市前提与程度及救市措施等问题进行规定。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金融紧急状态法,其中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股灾”与“救市”进行明确定性。笔者认为,股价大幅下跌并不一定是“股灾”,应严格区分“股价大幅下跌”与“股灾”这两个概念。(2)明确政府救市的前提是证券市场出现了像“股灾”这种全局性、大范围、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若个别或局部出现波动现象,不属于证券市场系统性问题,则政府不宜介入。(3)确立政府救市的合法性、适度性原则。政府救市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遵循特定的法律程序,不得践踏法律的尊严;同时又勿过度干预市场,坚持适度性要求。(4)明确政府救市的目标、具体措施以及退出机制,使政府救市有规可循 。金融紧急状态法的制定一则为政府救市提供法律依据,二则为政府救市提供行为规范。
(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救市要注意适度性
“救市”本质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因此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尤其重要。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政府 “有形之手”仅在市场“无形之手”失灵时才可进行干预,且这种干预要具有一定限定,以市场恢复正常状态为目标。所以,政府在股市失灵时救市应注意适度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政府要把握救市时机――股市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可救市过早,也不可过度救市。(2)政府救市时应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市场规律。(3)在救市方式上恪守市场化手段优先理念,坚持间接手段优先于直接手段、经济手段优先于行政手段。(4)严格限制政府救市的范围。政府救市的原因是股市发生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将政府救市范围限制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上,比如,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或有偿付能力但遭遇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机构等。(5)救市资金应寻找合适时机退出。若救市资金退出过早,则股市有再次下跌风险;若退出过晚,则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笔者认为,尽管政府救市行动具有短期性与间歇性,但国家要对救市资金作长期打算,至少要等股市保持稳定后才考虑逐步收回资金;且在退出方式上要交给专业机构进行,避免因退出不当引起股市再次波动。
(三)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证券市场抗风险能力
此次“股灾”的发生及蔓延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证券市场抗风险能力弱有很大关系,因此,今后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制度建设:(1)建立统一协调的混业监管体制。从“股灾”中可看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具有联动性,我国现货与期货市场都是由证监会监管,而“股灾”中央行、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多机构共同救市,但这些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较差,将救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亟须建立统一协调的混业监管机制,此亦为我国混业经营趋势的要求。(2)健全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要严格限制将合法市场行为“归罪化”趋向。(3)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自身调节作用。股票发行审批制阻碍了证券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发挥,导致上市公司甚至整个证券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采用一种“宽进严出”的监管思路,出发点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证监会为代表的国家一方不再判断发行人的价值,而是让其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上市公司质量得以提高,进而提升整个证券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曙光.关于“股灾”与“救市”的法学思考[J].中国法律评论,2015,(3).
[2] 王军.2015 股灾救市启示[J].商,2015,(44).
[3] 高勇.发达经济体股灾救助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5,(9).
[4] 张建军.“危”与“机”:全球主要股灾背景下的救市措施与A股选择[J].中国市场,2015,(51).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股票价格 波动 宏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69-02
股价波动是股票市场的常态特征,适度的股价波动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活跃度,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但剧烈频繁的波动会扭曲市场的价格机制,导致股票市场效率损失进而阻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我国股票市场起步相对较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波动的高风险低效率表现得尤为突出。股票市场的运行态势是一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缩略图”,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必定会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股票价格相关理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企业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股份公司。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
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在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以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与1991年深证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为标志,在短短二十多年内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投资和投机的对象,可以当作商品出卖,因此同商品一样,股票也有自己的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股票有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股票代表的是持有者的股东权,这种股东权的直接经济利益,表现为股息、红利收入。股票的理论价格,就是为获得这种股息、红利收入的请求权而付出的代价,是股息资本化的表现。而股票的市场价格,则是指股票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就有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的区分。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称为股票市价或股票行市。股票市价表现为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形式。笔者研究中提到的股票价格,即指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
二、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以及同一国家股票市场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不同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波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股价波动幅度较大
从股价指数来看,当日股指升跌点表现为100以上时,市场上就呈现为剧烈的震荡行情。1998年8月17日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次大震动,深证成分指数一日暴跌了220点。从长期波动来看,1991年~2008年间,上证指数最低时为1991年1月的95.79点,最高为2007年10月的6124.04点,其中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从2007年3月15日的2723点冲到最高点6124点。由此可见,中国股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幅度,这在其他股票市场上是没有出现过的。
(二)股价指数与成交量波动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
成交量是衡量中国股市波动状况的系列指标之一,纵观深沪股市,每次股指波峰几乎都是成交量的波峰,每次股指波谷都是成交量波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市场上表现为成交量随股市上涨而逐步增加,随股市下跌而逐渐减少。一般情况下,世界主要成熟市场的成交量较为稳定,由于市场规模变化不大,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市场的总体变化状况。而中国股市除了以股价指数来衡量市场变动状况之外,还使用了一系列的辅助指标,如换手率、市盈率等。
(三)股价受政策影响剧烈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除在股票市场的发展初期带有一定的民间自发性外,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股市所经历的特大级别的波动多数都与政策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政策调控股市的信号十分明显。政府不仅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调节股票市场的运行,而且还经常对股票市场实施政策干预,使股市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政策性”特征。政策的出台效果,不仅能迅速地在股价(股指)走势中得以体现,而且强度大,作用明显,经常由于政策面的变化导致股价波动的趋势发生大幅度改变。
(四)投机性特征太突出
适度的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股票的流动,但过渡投机就会对行业产生极大的危害。目前,我国股市上存在一大批短期投资者,主要采用“快进快出”的方式,寻找题材,大量抛购,引起股价大幅度涨跌。中国证券市场建立至今20余年,投机始终是股市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近年来,证券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倡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但投机仍然是股市投资的重要形式,市场只要有机会,投机行为就会十分活跃。
三、股票价格波动宏观因素分析
从宏观方面考察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可以分析如下。
(一)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一方面通过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从而影响股票的获利能力以及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并最终影响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投资欲望,并最终影响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因此,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价格波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经济景气。经济景气往往表现为周期性循环,即存在一定的经济周期,也就是说经济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出现。在正常状态下,股票市场价格与经济景气呈正比例变动,并领先于经济景气。这样,在经济收缩、复苏、繁荣和衰退的四个阶段,股市也随经济景气呈周期性波动。在经济景气处于复苏阶段时,投资者预见到经济将走向繁荣,上市公司未来收益能力将大大提高,因此争相购入股票,从而促使股价大幅上升;相反,当经济景气出现下滑势头时,投资者预测经济将走向衰退,上市公司未来收益能力可能会大大降低,因此争相抛售股票,从而促使股价大幅下跌。因此经济景气是影响股票价格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2.通货变动。通货变动可分为通货膨涨和通货紧缩两种。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很复杂,因为其在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但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影响经济景气,而股价随着经济景气的变动会出现不同的表现。二是通货膨胀导致居民产生资产保值心理,从而争相购买股票,促使股价上升。通货紧缩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就我国股市而言,通货膨胀在适度范围内发生,股价波动与之呈现正相关关系,但通货膨胀严重时,股价波动与之呈反方向变动。
3.国际贸易收支。一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对国内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一国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会促使股价的上升。相反,则使股价下跌。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大幅下降,就会直接对我国股票市场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影响股价的波动和国内经济增长。
4.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一方面直接使我国投资者产生心理恐慌,影响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挫,同时引起全球股市的强烈震荡,迫使各国央行不得不对金融市场紧急补充流动性。2007年8月16日,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受到其影响,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下跌104.43点,下跌幅度为2.14%;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分指数下跌269.37点,下跌幅度为1.65%。
(二)宏观政策因素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按照其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向,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规模控制、公开市场业务、汇率等。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运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体现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并同生产流通相适应时,将促使经济景气高涨,此时上市公司生产规模扩大、销售收入增加、收益能力显著提高,股票价格也必然随之上涨;当经济发展出现异常现象,通货膨胀隐约可见时,为防止经济恶化,维持经济正常发展,中央银行会收紧银根,通过发行国债、调整利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市场购买力减弱,从而影响股价上涨。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按照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以及国债等。国家预算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提高国家预算将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提高相关行业的收益状况,促进股价上涨。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是主要对股市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税种。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调整,将直接刺激或抑制股市的发展;减税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股市的资金供应量,同时又增加企业利润,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促使股票价格上涨。作为国家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国债可以对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进行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缓解建设资金的需求,促进总体经济景气发展繁荣,从而促进股价的上涨。
3.政治因素。政治形势的变动一般不会直接对股票市场产生冲击,而是通过直接影响人们对一国经济的预期,由此间接影响对股票市场的预期,并造成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比如:战争使得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人心动荡,投资者会对该国的股票市场投资欲望不高,导致股价下跌。
(三)市场因素
市场是反映股票供求的环境,且使供求相交,最终形成股票价格的条件。因此市场的供求、市场投资者的构成、市场总体价格波动、心理预期因素等都会影响到股价。
1.市场供求关系。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股价的中短期走势。作为初兴市场的我国股市,股价主要由股市本身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即由股票的总量和股市资金总量决定。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当股票供给大于投资者需求时,股票价格会跌下来;当股票市场的股票供给小于投资者需求时股票价格上涨。
2.市场投资者的构成。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的资金结构、知识背景、职业经验、月收入构成等都会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
3.市场总体价格波动。股票市场总体价格波动对特定股票的影响是指特定股票价格与股市行情的相关关系,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特点是齐涨齐跌,个股之间的风险差异小,市场的总体风险占主导地位。
4.市场心理预期。因为证券市场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所以证券市场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就越需要投资者事前的预期。证券市场上所有的投资决策,实质上都包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结果的预期。在证券市场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心理预期表现对股票价格有很大的影响。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会根据公司的行业发展前景、经营管理能力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情况来预期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动情况,以此决定是否购买及购买的数量。
[本文由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2141)]
参考文献:
1.于长秋.股价波动于宏观经济波动[J].辽宁财专学报,2003(2)
2.徐忠兰,许永龙,赵亮.股票价格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3.郭玲.从另一角度看我国股市的有效性[J].经济工作,2006(4)
4.马向前,万帼荣.影响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J].山西统计,2001(1)
5.张人骥,刘春江.基于政策监管下的新股增发与股市波动研究[J].财经研究,2005(6)
6.史代敏.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效率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崔阳.对股票市场的理性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1)
8.徐文涛,刘秉乾,孙文.影响中国股市大涨大跌因素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8(4)
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作用机制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market mechanism analysis
WangQi eco-industrial guangd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financial system;
[abstract] on the one hand,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a typical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developers to bank loans as the main financing channels,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must seek new capital resources to support its rapi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o suppress investment demand as the focus of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not because of the rise in the cost of purchase and reduce the person that buy a house prices rising expectations of the investment enthusiasm. A large number of scattered the social idle funds, organization capital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investment channels and investment tools, difficult to gather for real estate investment, leading to capital market and real estate market disrupt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 IPO signal transfer effect, scale economy effect, against inflation effect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effect analysis REiTs to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ffirmation REiTs on real estate investment market actively promote role, REiTs in solving China'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omprehensive contradiction problem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key 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 mechanism
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REITs)概念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是指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信托基金形式,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享受投资回报?REITs是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典型形式?
1REITs的IPO和信号传递效应
REITs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可以向整个房地产市场传递有利的发展远景的信号,也表明了房地产市场存在投资机会,需要资金支持?投资者可以把IPO的发行主体视为REITs部门的内部人,这些人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机会?因此,如果REITs通过IPO的方式筹集资本,那么投资者可以得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投资机会的结论?
在对REITs定价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研究了IPO的信号传递效应(Signaling Effect)?Michaely和Shaw(1994)? Benveniste et al.(2002)以及Lowry和Schwert(2002)认为,IPO活动向其他的发行上市主体和整个产业传递了信号?近期的一些研究认为,IPO行为是与市场偏好紧密相关的?这种信号效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1.1 内部效应
非对称信息假说认为,IPO定价过低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优良的自身价值的信号?公司进行IPO后,在市场逐渐获知公司的真实价值后,公司进行再融资(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SEOs)就可以获得比较优惠的价格,也可以弥补IPO时的损失?因为REITs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所以REITs没有动力去发行债券融资,又因为REITs必须至少支付其净收入中90%的份额作为红利,因而REITs不得不通过再融资(SEOs)的方式筹集资本?所以说IPOs和SEOs之间的信号链条对REITs来说非常重要?Chinmoy Ghosh,Raja Nag和C.F. Sirmans(2000)采用信号传递模型(Spiess和Pettway, 1997)进行研究得出结论:IPO时定价过低的REITs更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再次融资;定价过低幅度比较大的IPO导致REITs的资本是通过IPO和SEOs共同募集到的;REITs在IPO时定价过低,那么它在再融资(SEOs)时也会低估发行价格?
1.2 外部效应
REITs进行IPO会增加整个市场的可销售的股份, 从而很有可能促使不同的房地产证券之间产生替代效应,在整体市场资金量给定的情况下,会对其他的在市场流通的房地产证券价格施加负面的压力?
因为REITs进行 IPO时会披露出有关证券市场的相关信息,因而有助于重估二级市场上流通的房地产证券?为了确定REITs在IPO时发送的信号信息是否在房地产证券的价格上反映出来,Aigbe Akhigbe, Jarrod Johnston, Jeff Madura, Thomas M. Springer(2004)对在IPO时已在市场流通的“竞争性”的房地产证券的收益进行了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竞争性”房地产证券投资组合在发行日附近经历一个负的和不正常的收益?Aigbe Akhigbe, Jarrod Johnston, Jeff Madura, Thomas M. Springer(2004)选取了1982-2000年间在美国市场流通的123个REITs并使用横截面数据方法对样本在发行日附近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以下条件得到满足时,该REITs在IPO时对“竞争性”证券投资组合的负面影响会十分明显:该发行上市的REITs的规模比“竞争性”证券的规模大;市场条件不好时;进行IPO的REITs数量较多时;该IPO不是伞形合伙REITs (Umbrella Partnership REIT,UPREIT)?总之, REITs进行 IPO传递了一个可以改变正在市场流通的房地产证券估值的信号,但该信号会随着IPO特点的变化而变化?
2REITs的规模经济效应
多数研究者认为REITs存在规模经济特性,认为REITs规模越大,其运作效率越高,因而主张REITs进行大规模并购?
Bers和Springer(1997)使用1992-1994年的数据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首次检验了REITs的规模经济特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REITs规模经济的存在,在他们1998年的研究中进一步表明了管理费用和间接费用最有可能实现规模经济,实证研究证明,规模大的REITs可在资本市场获得更优惠的债务条件?Ambrose和Pennington-Cross(2000)的研究也证明了REITs规模经济的存在?Anderson et al.(2001)使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估计了1992-1996年间REITs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状况?
REITs采取内部治理或者采用外部治理对其运作效率具有一定影响?现实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内部治理和内部所有权控制,这有利于投资者协调管理层的利益和所有者的权益?Capozza和Seguin(2000)调查研究了为什么采用外部治理的REITs不如采用内部治理的REITs表现得好,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治理使用了过多的财务杠杆,债务成本比较高?Bers和Springer(1998b)的研究表明采用内部治理的REITs比使用外部治理的REITs规模上更有效率?
除了管理类型外,使用债务的程度也会对REITs的效率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一方面,债务利息的支出会减少现金流,这会迫使管理层更加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高额的利息成本会使得REITs在成本上变得更加没效率?Bers和Springer(1998b)认为使用更少债务的REITs也会变得更没效率?Anderson et al.(2001) 通过分析1992-1996年间的数据认为债务的增加和REITs投入的利用率呈负相关?
总的来说,认为规模大的REITs具有规模经济的支持者认为, REITs在成本上是有效率的,并且存在规模收益递增,也就是说如果REITs扩大其投资组合并进而扩大其经营规模的话, REITs会从中获益?也有证据表明,在1995-1997年间, REITs行业变得更加有效率?
3REiTs的抵御通货膨胀效应
早期的研究认为,REITs收益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根据Fisher(1930)理论,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加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在实际收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更高的名义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想要维持同样的购买力,那么他们会在出现高通胀时要求更高的名义收益?Sirmans(1987),Hoag(1980), Brueggeman et al.(1984), Miles 和 McCue(1984), Hartzell et al.(1987),Gyourko 和Linneman(1988)认为房地产是很好的通货膨胀的抵御物,因而作为依附在房地产标的上的REITs也被认为可以抵御通货膨胀?但是关于REITs是否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不明朗的, Gyourko 和 Linneman(1988), Goegel 和Kim(1989),Titman 和 Warga(1989),Park et al.(1990),Chen et al.(1990), Liu et al.(1997)认为收益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John L.Glascock,Chiuling Lu和Raymond W. So(2002)认为货币政策对REITs价格的变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所观察到的REITs收益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只不过是货币政策变动的产物, REITs并不是很好的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工具?这些研究结果和Darrat and Glascock(1989)的研究一致?
4REITs的低买卖价差提升交易的流动性
较大的买卖价差意味着较低的交易流动性,较小的买卖价差意味着较高的流动性?由于REITs可以提供给单个投资者一个可以投资较大规模房地产项目的平台,并且可以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在这个意义上REITs以独立实体进行作为的能力受到限制,如REITs必须披露其应纳税收入中的90%?严格的披露规定可以减少不对称信息,可以增加市场上交易的效率,这也意味着REITs在IPO后的买卖价差会比较小?
Nelling,Mahoney,Hildebrand和Goldstein(1995)认为权益型REITs的买卖价差就比抵押型REITs的小?与此相反,Below, Kiely和 McIntosh(1995)认为权益型REITs的买卖价差是最大的;John L. Glascock,William T. Hughes和 JR.Sanjay B. Varshney(1998)认为由于依附资产的不同产生了以下不同的结果:抵押型REITs的资产组合是由一些具有固定收益的被动管理的金融资产组成,其买卖价差在所有类型中幅度最小;封闭式基金的资产组合是由权益型的可交易的被动管理的金融资产组成,其买卖价差比抵押型REITs大得多,又比一般股票小得多;一般股票的资产组合是由一些不经常交易的可移动的需要主动管理的实物资产组成,其买卖价差幅度比基金的大,但又比权益型REITs的小;权益型REITs的资产组合是由一些不经常交易的不可移动的需要主动管理的不可移动实物资产组成,其买卖价差幅度最大?
Nelling,Mahoney,Hildebrand和 Goldstein(1995)发现REITs的买卖价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1986-1990年间呈增加趋势?此外,他们发现在NASDAQ上市的REITs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因而相对于在NYSE和AMEX交易所上市的REITs,具有较大的买卖价差,其中,市场规模尤其是资本规模的大小决定着REITs相对买卖价差的大小,这在Huang 和 Stoll(1994a)对在NASDAQ和NYSE市场上流通的股票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5REITs的投资组合多样化效应
早期的研究表明REITs具有低风险?低回报特点?Howe 和 Shilling(1990), Chan et al.(1990)以及 Glascock 和 Hughes(1995)研究发现REITs的系统性风险低于市场风险?Glascock(1991)研究发现REITs的Beta系数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处于上升阶段,Beta系数也增高;在市场处于下降的时候, Beta系数也降低?这意味着REITs的收益在市场大幅下降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John L. Glascock,David Michayluk,Karyn Neuhauser(2004)研究发现,在1997年10月27日美国股市大跌中, REITs证券下跌的幅度仅是其他证券下跌幅度的一半?在当日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所有证券的买卖价差的幅度都增加了,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天,在市场的下降趋势发生部分逆转时,其他的非REITs证券的买卖价差幅度继续放大,只有REITs的买卖价差在缩小?可见, REITs会为整个投资资产组合带来收益?
6结 论
一方面,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运作和支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资本化程度是衡量该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不完备,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常处于资金缺乏状态?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开发商以向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中国的房地产业必须寻求新的资本来源以支撑其长足发展?
另一方面,以抑制投资性需求为重点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因为购房成本上升而降低购房者房价上升预期下的购房投资热情?大量分散的社会闲散资金?机构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难以聚集起来进行房地产业的投资,导致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脱节?发展房地产证券化,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形式(REITs)募集社会资金,可以缓解房地产业巨额资金不足问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并降低以银行资金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单一信贷风险的发生,REITs在解决中国房地产业投融资综合矛盾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而我国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与应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研究将为推动REITs在我国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Chinmoy Ghosh,Randall S Guttery,et al. Contagion and REIT Stock Price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1998,16(3):389-400.
[2]J S Howe,J D Shilling.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REIT Secur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Fiance,1988,43(4):983-993.
[3][美]陈淑贤,约翰·埃里克森,王诃. 房地产投资信托——结构?绩效与投资机会[M].刘洪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李霞.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及渠道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