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这种模式要求。为此,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我校自1986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后又相继在麻醉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时由20~50不等,2000年起临床医学本科开设医学心理学30学时。20年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年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回顾,探讨解决对策,展望其发展未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受到病人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前景,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认同,主要是有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许多心理疾患的实际问题。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乐观。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将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治疗手段更加精确和准确。eeg的出现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与分析。例如,通过夜晚帽可在人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的收集数据,meg、mri、pet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外科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esm等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的变量,从而为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严格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 精心备课 营造环境 优化课堂 达成目标 挖掘因素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活动是在学科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只有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才能使之更好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一、从学情出发,依据学科和教材特点及学生心理需求精心备课

提倡教师写个性化教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备线条,备思路,可以说,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在内容上,不只是看书写工整,字数多少,而且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做到:在研究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的接受心理,要把教材处理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教法时,要多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考虑,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方法;要充分预料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指导好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考虑如何调控好课堂上随时发生的问题和如何抓住有利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很积极。

比如,我校“数学问题本位新探索”子课题实验教师,就很好地探索出“以点备课”的新思路。即教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特点将各知识块依据其自身特点化分为知识点,然后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将各知识点按其特点和学生思维需要灵活的、科学的交叉重组,为我所用。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教学中“以点引线,以线带点”促使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在课堂上要保持愉悦的心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活跃、和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而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觉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心和成功带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具体表现为态度和语气要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观点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用激励性的语言,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低年级教师应尽量说易于学生接受的儿童语言,从语气、语调到表情,从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到着装发型,都努力赢得学生的喜爱。

三、运用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下,情感才真实,思维才活跃,想象才丰富,个性才能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努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努力使环节间的导语过渡自然亲切,内容趣味化,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点拨、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之由“要我学”变为“我想学”,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获取知识。课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心理安全自由的低重心的良好的 “学习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被赏识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之乐于学习。比如,一年级一位教师在上《小小的船》一课时,精心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深蓝色的天空中,闪烁着无数的小星星,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坐在月亮船上不停的划动着,美丽的画面与音乐相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通过老师的范读、范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很好的体现了“心理渗透快乐识字”的教学理念。再如,一位中年级教师讲的《一件运动衫》,当出现小男孩和康威老先生的画面后,适时插入了一首《爱的永恒》,乐曲的旋律一下子打动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情感达到了,也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会中体验成功

心理渗透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地直接依据,因此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化。课上各种教学手段都要努力为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认知目标的基础之上,去发展情感和心理目标,在学会中,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然而,以往我们的老师往往对此不够重视,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有认识,但研究的不够。试想,如果一堂课的任务都不明不白,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设计混乱,学生参与低效,谈不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谈何心理渗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应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并围绕目标积极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五、针对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材中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语文课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就可积极挖掘语文课的资源,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学《将相和》时,一为高年级老师就确立了心理渗透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3个故事,领悟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启发学生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和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课文中的3个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宽容、豁达和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品格。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70.

[3]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2012(35):67-68.

[4]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自主教学 课堂模式 心理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课文没有味道,不精彩。老师们都以为他缺乏阅读兴趣,但其父母却反映他在家时非常喜欢阅读,以致对一本杂志,甚至一页广告都百看不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但一入选教材,到了课堂上,就兴趣索然了。阅读学家卡罗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形象地称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更精彩呢?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教师繁琐的讲解和操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特点,学生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总是吃力地被动阅读;而在课外,学生是自愿主动、自由自在的,以关注文章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核心的阅读,可以沉浸其中,体悟文章的情感内蕴,享受读书的乐趣,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

2、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渠道

(1)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三个中心”,即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通过讲解、辅导、演示、释疑、激励、评价等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实际上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真理的化身。

(2)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在我国,凯洛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形成其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批判,只会挫伤学生心理。燕国材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真谛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对新的模式的寻求。”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教师教授的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共同构成。在这两个模式中,教师教授的模式又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为学生学习的模式所制约。

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

(1)理解认同目标: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这里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2)展开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适当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反馈、调解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2、教学策略

(1)课题教学环境宽松、民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压抑住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气氛,学生可以走下座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学生在交流研讨时,允许用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新景象。

(2)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太小,只能机械地听讲、记忆、练习,造成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更谈不上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自主学习变“教师讲明”为“学生自悟”,知识由学生自己探索和领会;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概括;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和解决;技能技巧由学生自己练习掌握。在自悟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中的信息在不断地进行新的组合和加工,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得到培养。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管理模式 制度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况

民办高校投入不足,学生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外加学生录取分数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学管工作难做,每天面对的学生问题都不一样,而且要想办法解决好,实际上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实战管理试卷,系部管理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很大的,需要找出共性,抓住规律,努力以“节约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最大价值”为理念,把学管工作做好。

2.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1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抓学生组织建设。系部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积极发扬学生的自我管理精神,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大学生活除了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以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学,学会审视自己,学会分析环境,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引导自己发展还会引导别人发展等等。

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学生组织上,我们系部主要在乎其代表性和积极意义。

在支持学生的各类活动上,我们系部主要在活动形式上,内容上和程序上加以指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是消耗最小、收效最大的最不简单的管理智慧。

2.2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引导他们找到班级管理的矛盾关键点,以收到最大的管理效果

学生管理,横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进行微观管理,纵向以班级管理为单位进行宏观调控,系部的管理理念主要靠班主任、辅导员传达和贯彻下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系部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的管理这一块,应该主要是帮助和引导。

2.2.1强化校纪校规

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大部分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兼职的班主任,上完了课,做完了行政工作,剩下来的时间做班主任工作,对班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欠缺研究,学校应该想办法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帮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生的入学教育强化校纪校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班干的班主任助手作用。

比如,系部按校纪校规设计项目齐全的表格,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言行情况,各项目的加减分由班干登记、统计、公布,上报给班主任,严重的由班主任上报到系部,并与学生的奖优罚劣挂钩。这样按校纪校规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言行加以评分,既引起学生对校纪校规的重视,也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对班级管理而言,既起到了很好的过程管理,又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总之,既让学生有感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震慑,又让学生的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会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2.2提高班会质量

引导班主任和辅导员找到班级管理的关键矛盾点。学生对班主任是有特殊的感情的,尊敬班主任,亲热班主任,但班主任工作量太大,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班会是联络师生感情的最佳场所和时间,班会是班务的重心,是班务管理的代表。所谓“教书育人”,班会是“育人”的重要平台。一次高质量的班会,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高质量的班会,要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特别是对主题的选择上,不光要求新颖,健康,更加要求内涵深远,具有教育意义,比如“幸福藏在哪里?”“从经济学中学到了什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要开一次这样的班会,在选题的时候,既要班主任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又要班主任结合自己的内涵去寻求师生双方的结合点,班主任是要很费一点脑筋的。为了引导班主任积极组织班会,把班会开好,开出水平,每次在系部例会上,我们树立典型班主任,大力表扬那些确实班会开得好的老师,表扬班会的形式,表扬班会的内容,公布他们的班会主题,让老师们共同分享,相互借鉴。期末工作总结中,还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班会工作做个专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学校如此的明确导向,对老师们是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的,典型的班主任会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班会也会越来越多。由于班会的正确的导向,学生的管理工作顺利的步入正轨也就显得轻松很多。

2.3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对班级管理过程和业绩实行考核制度,公布制度,并且将考评结果和班主任的末位淘汰制相结合

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强,辅导员普遍年轻,几乎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态度需要培训,需要引导,需要跟进管理。

为了检查和跟进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还需要制定班级管理过程考评制度和班级管理业绩考评制度。在班级管理过程考评制度里,把工作量化,要求工作态度,强调工作方法,随机在所属班级抽取学生代表考评,予以加减分,予以汇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把重点问题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业绩考评制度里,按年级划分不同的考评标准,大三按就业率考核,大一、大二重点从出勤、卫生、特殊奖罚方面考核,考核结果张榜公布。

教育心理学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教育研究与设计;思考与创新

一、在上课时,给学生“约法三章”,让学生自觉主动遵守课堂纪律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思想都十分活跃,对于他们喜欢的课程会认真听讲,但是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面对那些他们“不害怕”的教师,在课堂上他们会肆无忌惮,不遵守课堂秩序。就拿体育课来讲,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在教室外面上的,就等于玩一样。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端正学生的这种思想,在上课之前和学生“约法三章”,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秩序时,教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惩罚”。在做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现在重点来了,可能在学生的心中,有一些学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生认为它们是副科,不会像对待语文、数学、英语那样去对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副课就是大家玩的一节课,没有什么压力,这些固有的思想,都需要我们教师来纠正,让学生知道学校安排这些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让学生从心底里开始逐渐重视起各个学科的教学。

二、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让作业少而精,采取“奖惩”制度

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布置作业这个问题上也能体现出教育管理这个理念。一味注重课本知识,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枯燥无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在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存在著很大的问题,教师总想的是布置的作业多,学生就能对今天的知识点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但是若每个教师都这样想的话学生的作业就会变得很多,让学生的负担很重,学生每天放学之后有很多的作业要去完成。而小学阶段学生并不需要有很多的作业,当学生面临着如此多作业的时候,首先他们会对教师个人产生厌恶,接着他们会对教师所讲的课产生厌恶,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尽量少而精,采用“奖惩”制度,如果学生作业做得好就可以考虑给他们少布置一点;如果学生作业做得不好,教师就要考虑在给他补学科知识的情况下让他们多做些作业,这样不仅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学生也不会有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三、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让学生讲题、学生听,达到学生互动的效果

虽然学校经常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但是学生对教师还是有敬畏之情的,他们觉得教师就是教师,在他们眼里,教师都很凶,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多和学生接触,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感。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好讲的知识让学生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它让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为大家讲解,这种教学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讲解这一知识点,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的理解中,理论知识没有那么重,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讲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做出点评,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在面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这两条道路时,作为教师的我

们,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教学管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这门课程,还可以让学生把知识点学得活一点,不会仅局限于课本。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实际的管理操作,这样带出来的学生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