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纳米银 制备技术 形态可控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035-01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在金属纳米粒子的形状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本质是通过控制纳米级贵金属材料的晶体生长得到特殊的结构形态以期望对其相关物理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对纳米银形状控制的实验技术比较成熟,目前已能采用多种方法将其制备出来,实验合成纳米银的形貌包括球形、线形、棒形、棱柱、立方形、八面体、三角形、珊瑚状、片状等[1]。
1 形态可控纳米银制备技术
1.1 球形纳米银
纳米银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其具有高表面活性、大比表面积、强催化能力和极高的导电率,已广泛被应用于电子浆料、生物传感器、催化剂、低温超导体、纳米器件和光学器件等方面。纳米银粒径大多在数十纳米左右,其可以强烈抑制,乃至杀灭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并且细菌不会对药物失去敏感性。在化纤中加入少量的纳米银,可以赋予化纤制品很强的杀菌能力。
对于制备出均匀分布的球状纳米银,可在PVP溶液中加入0.6mol/L的水合肼和0.6mol/L的AgNO3,其中保证PVP:Ag=3:2,通过控制硝酸银加入的方式来控制粒径。同时还可以在121℃的高压釜里,用可溶性淀粉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反应5 min,制备在常温下可以稳定存在3个月且粒径为10~34 nm的球形银颗粒。也可以在PVP溶液中溶解一定的硝酸银和丙醇,用γ射线照射含有二甲基甲醇的AgNO3 溶液制备球状纳米银溶胶[1]。
1.2 线(棒形、锥形、棱柱)状银纳米
由于一维纳米结构(如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管等)在制备纳米电子器件、纳米光电子器件及传感器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而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纳米银线(棒)可通过硬模板和软模板制备,目前文献报道的典型的硬模板如氧化铝膜、碳纳米管和封端共聚物等。硬模板的使用能很好地控制纳米线(棒)的形貌,然而纳米线(棒)的直径受模板孔径的限制。典型的软模板有DNA链、棒状胶束等。后来,又开发了种子和无种子湿化学路线合成纳米线。
Wiley等[1]先将AgNO3加入到乙二醇中,再将PVP和NaBr加入乙二醇中,将两种溶液在155 ℃条件下反应1小时,最终得到棱柱形状的纳米银。如果将AgNO3溶解到EG中,再将含有PVP和NaBr的溶液在160 ℃油浴,然后将两者混合,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获得双锥的形状。如果以凝胶为模板,在溴化银纳米晶存在下,通过化学还原法可制备直径为80 nm,长达9 μm的银纳米线。若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PtCl2为前驱体,在160 ℃下制得纳米铂,然后将含PVP的AgNO3水溶液加入到上述含铂种子的乙二醇中反应不同时间,发现纳米棒的数量和长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的增大。
1.3 片状纳米银
纳米片状Ag粉主要用于导电浆料的调制,也可用作电子材料。当Ag粉粒径达到纳米级尺度,形貌为片层状时,对电子电路印刷时的均匀性、平整度等印刷效果均有明显改善。
可以用液相方法制备出纳米线和三角形片状的纳米银[1],先用AgNO3溶解在DMF(二甲基甲酰胺),再将其溶液逐滴加入到溶解有PVP的DMF中,直到混合溶液变成橙红色,然后将混合物转移到高压釜在150~180 ℃中加热24 h,得到三角形片状纳米银。如果以PVP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可以制备形状可控的纳米Ag颗粒。当PVP与AgNO3摩尔比较小时,所得纳米银颗粒形状为类球形,并有向类六边形转变的趋势;当摩尔比较大时,形成的颗粒为正三角形,当摩尔比适当的时候Ag颗粒形状为正六边形。也可以将AgNO3和柠檬酸钠混合在含有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的溶液中并进行强烈搅拌,然后注入硼化氢钠溶液,在80 ℃下进行水热,得到三角形片状纳米银。在PVP存在的条件下,仅仅延长银离子和环六亚甲基四胺的反应时间就能得到大量片状的纳米银。
1.4 立方形纳米银
晶型为立方结构的纳米银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有望为SERS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理想的表面模型,而且将有利于深入研究表面纳米结构体系的各种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将含有AgNO3的乙二醇与含有PVP和NaCl的乙二醇分别加入到乙二醇中搅拌并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最终可得到截角立方和八面体Ag。如果将少量Na2S或NaHS加到比较常用的乙二醇法制备纳米银的溶液中,反应时间控制为3~8 min,使得单晶银的动力学生长成为控制因素有效抑制了孪晶的生成,最终制得了边长为25~45 nm单分散的纳米银立方体。在60~70 ℃,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可以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分散性好的长为10~30 nm的银立方体[2]。
1.5 树枝状纳米银
树枝状的纳米银主要是用模板法制备,一般以PVP为络合剂,用溶剂热法自组织合成了直径在100~150 nm的树枝状纳米银结构。
2 纳米银形态研究的展望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液相法、电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纳米金属粉体连续制备法。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取决于其形状,因此精确控制颗粒尺寸和形貌是制备高性能纳米金属银的关键。由于纳米银材料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并且具有很强的导电性和化学活性,因此实际应用范围很广。
参考文献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 抗菌性能; 菌斑
[中图分类号] R 783.6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2.02.022
Study of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resin base containing Ag-TiO2 against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Saccharomyces albicans in vitro Liu Jie1, Ge Yali1, Xu Lianli2. (1. Dept. of Prosthodontics, School of Stomatology,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2, China; 2. Dept. of Denture Production, School of Stomatology,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polymethyl methyacrylate(PMMA) resin base containing
Ag-TiO2 antibacterial agent against common conditioned pathogen and their bacterial plaque in vitro. Methods Diffe-rent qualities of Ag-TiO2 antibacterial agent were added into PMMA resin base in order to prepare antibacterial PMMA resin base. Then, in vitro analysis of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he resin base against Streptococcus mutans, Staphylococcus aureus, Saccharomyces albicans were assayed with the pellicle-sticking method. Furthermore, the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Saccharomyces albicans bacterial plaque on the antibacterial PMMA resin base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The inhibition percent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93.3% by antibacterial PMMA resin base with 0.7% Ag-TiO2; for Streptococcus mutans 90.2% with 1.5% Ag-TiO2; for Saccharomyces albi-cans 91.2% with 2.5% Ag-TiO2. Bacterial plaque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Saccharomyces albicans on antibacterial resin base were inhibited effectively. Conclusion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the PMMA resin base is effectively enhanced with Ag-TiO2 antibacterial agent.
[Key words]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resin base containing Ag-TiO2; antibacterial effect; bacterial plaque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应用
有人曾经预测在21世纪纳米技术将成为超过网络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决定性技术”,由此纳米材料将成为最有前途的材料。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巨资进行研究,美国从2000年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国际纳米结构材料会议自1992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国际期刊也很多。
一、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高度的弥散性和大量的界面为原子提供了短程扩散途径,导致了高扩散率,它对蠕变,超塑性有显著影响,并使有限固溶体的固溶性增强、烧结温度降低、化学活性增大、耐腐蚀性增强。因此纳米材料所表现的力、热、声、光、电磁等性质,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粗晶状态时表现出的性质。与传统晶体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硬度、高扩散性、高塑性——韧性、低密度、低弹性模量、高电阻、高比热、高热膨胀系数、低热导率、强软磁性能。这些特殊性能使纳米材料可广泛地用于高力学性能环境、光热吸收、非线性光学、磁记录、特殊导体、分子筛、超微复合材料、催化剂、热交换材料、敏感元件、烧结助剂、剂等领域。
(一)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迷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二)磁学性质
当代计算机硬盘系统的磁记录密度超过1.55Gb/cm2,在这情况下,感应法读出磁头和普通坡莫合金磁电阻磁头的磁致电阻效应为3%,已不能满足需要,而纳米多层膜系统的巨磁电阻效应高达50%,可以用于信息存储的磁电阻读出磁头,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和低噪音。目前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出磁头可将磁盘的记录密度提高到1.71Gb/cm2。同时纳米巨磁电阻材料的磁电阻与外磁场间存在近似线性的关系,所以也可以用作新型的磁传感材料。高分子复合纳米材料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比传统粗晶材料低得多,而且对红外波段的吸收系数至少比传统粗晶材料低3个数量级,磁性比FeBO3和FeF3透明体至少高1个数量级,从而在光磁系统、光磁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功研制出了室温下的单电子晶体管。随着单电子晶体管研究的深入进展,已经成功研制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逻辑电路。
(四)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五)光学性质
纳米粒子的粒径远小于光波波长。与入射光有交互作用,光透性可以通过控制粒径和气孔率而加以精确控制,在光感应和光过滤中应用广泛。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纳米半导体微粒的吸收光谱一般存在蓝移现象,其光吸收率很大,所以可应用于红外线感测器材料。
(六)生物医药材料应用
纳米粒子比红血细胞(6~9nm)小得多,可以在血液中自由运动,如果利用纳米粒子研制成机器人,注入人体血管内,就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和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等,还可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在医药方面,可在纳米材料的尺寸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品纳米材料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输运更加方便。
二、纳米技术现状
目前在欧美日上已有多家厂商相继将纳米粉末和纳米元件产业化,我国也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创立了一(下转第37页)(上接第26页)些影响不大的纳米材料开发公司。美国2001年通过了“国家纳米技术启动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年度拨款已达到5亿美圆以上。美国科技战略的重点已由过去的国家通信基础构想转向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布什总统上台后,制定了新的发展纳米技术的战略规划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培养80万名纳米技术人才,纳米技术创造的GDP要达到万亿美圆以上,并由此提供200万个就业岗位。2003年,在美国政府支持下,英特尔、蕙普、IBM及康柏4家公司正式成立研究中心,在硅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纳米芯生产线。许多大学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在商业上,纳米技术已经被用于陶瓷、金属、聚合物的纳米粒子、纳米结构合金、着色剂与化妆品、电子元件等的制备。
目前美国在纳米合成、纳米装置精密加工、纳米生物技术、纳米基础理论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在涂层和新仪器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在“尤里卡计划”中就将纳米技术研究纳入其中,现在又将纳米技术列入欧盟2002——2006科研框架计划。日本在纳米设备和强化纳米结构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日本政府把纳米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4大重点领域,加大预算投入,制定了宏伟而严密的“纳米技术发展计划”。日本的各个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界也纷纷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纳米技术开发大潮中来。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将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投资上亿元用于有关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研究项目。但我国的纳米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国的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有50 多个大学20多家研究机构和300多所企业从事纳米研究,已经建立了10多条纳米技术生产线,以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100多个,主要生产超细纳米粉末、生物化学纳米粉末等初级产品。
三、前景展望
经过几十年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探索,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操纵单个原子,纳米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4大领域高速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平面显示用发光纳米粒子与纳米复合物、纳米光子晶体将应运而生;用于集成电路的单电子晶体管、记忆及逻辑元件、分子化学组装计算机将投入应用;分子、原子簇的控制和自组装、量子逻辑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纳米机器人、集成生物化学传感器等将被研究制造出来。
纳米技术目前从整体上看虽然仍然处于实验研究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上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科技的国家如今都已成为发达国家。当今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先进国家。纳米技术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必须加倍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因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纳米技术;建筑装饰;新型材料
1 前言
纳米技术,又称毫微技术,在科学界被定义为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纳米技术发展的正日益成熟,并逐渐成为具有深刻理论研究价值与广泛实物应用前景的一门高端综合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国对其的研发投入也呈跨越式发展趋势,目前该项技术的初期产出已经可以应用到建筑装饰材料的制作和改良之中,而且在染料、涂料、食品、纺织等其他行业都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把高新技术下的纳米材料引入建筑行业,可以说是对纳米先期技术实物化应用的一大创新,纳米技术在开创新型环保型科技建筑材料领域已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纳米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1 纳米技术的产生
作为以纳米级的材料运用到产品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等技术终端的技术,纳米技术最早来源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做的著名演讲,此后十年,诸多科学家投入到这一科技事业的研究当中,直到70年代,科学家才从不同角度切实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尤其以科学家唐尼古奇的学说最为典型,他最先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但是纳米技术的正式诞生却要比这时候还晚20年左右,直到90年代,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盛大召开,才标志着纳米技术正式面向世界,成为各国追逐的热议话题。纳米技术自从一开始产生,便注定了与工业化生产具有密切的联系,由此也决定了其主要包括:纳米级测量技术、纳米级表层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技术、纳米级加工技术、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生物学技术、纳米组装技术等。
2.2 纳米技术的发展
纳米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纳米技术逐步成熟和被广泛接受之后,纳米技术的成熟是以其研究结构的稳定和普及为标注的。此时,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纳米动力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电力学。其中,纳米材料微小的细致特性,起初适合于制造微特电机,甚至是磁悬浮列车,后来逐步发展到建筑新型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之中,不仅可以节省现有建筑材料,而且更加环保和节能;纳米动力学更多还处于理论阶段,可以使微电机和检测技术达到纳米数量级;纳米生物学可以制成具有识别能力的纳米微细胞进行药物疗效观察和治理;纳米电力学也主要集中在对电子硬件的重新设置和改善,目前仍处于理论开创阶段,与实物的对接相对较慢。
3 纳米技术在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
3.1 纳米技术在抗菌材料的应用方面大有可为
现代建筑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除去传统下的石制材料、金属制品材料、木制材料,越来越多的装潢设计离不开玻璃制品、陶瓷制品、塑料制品的配合与设计,而且这样设计占据室内材料部分的比例呈明显递增趋势。相比之下,可以发现玻璃、陶瓷、塑料都属于后代科技下的产物,包含了更多的是社会物质的影响而非自然的常态构造,这些材料的纯净度受到很大的挑战,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这些材料设计加入,势必会增加整个建筑材料的污染度,加大材料细菌的存活空间。因此,纳米技术在抗菌材料方面的应用便因此开始,抗菌自洁玻璃是最好的例证,通过在建筑用玻璃材料表面涂上一层纳米TiO2薄膜,纳米TiO2薄膜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将空气中的氢氧化物激活成为活性OH基因,将许多有害物质和油渍物质分解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对空气的消毒和对玻璃表面的清洁。同样的,对于陶瓷材料、塑料材料都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达到环保、清新空气、净化污染的目的。现在,新型的纳米染料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使得对整个建筑污染最大的材料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因此,随着建筑材料范围的更加扩展,纳米技术在控制建筑材料污染方面的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3.2 纳米技术可以显著增强建筑材料强度与韧度
现有建筑材料对材质刚性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复合材料构筑建筑材料已成为当今建筑业和家居装饰业得一大特色和趋势。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秉承了质地脆、形象柔的加工工艺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但这也不能掩盖其易损坏、易变形的一大事实,最终使其使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只具有观赏性不具有实用性。采用纳米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之后,情况完全不同,纳米技术材料有助于装饰材料内晶体颗粒的滑移,使材料具有超塑,通过纳米技术是得SiC、Si3C4、ZnO、SiO2制成的装饰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密度、高韧度的特性,在同类品中更具有易磨性和支撑性,最终达到建筑装饰材料防腐、耐磨与美观的统一。
3.3 纳米技术开创性能特殊的光学建筑材料
纳米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运用,最有特色的一点体现在对光学材料的改观上,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抗紫外线、吸收和反射红外线能力,当这种材料运用在建筑装饰材料中,可以使得建筑材料具有抗光扰性和减少辐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TiO2、ZnO、SiO2在对波长为300-400nm波段具有很强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大大降低了紫外线对建筑材料的辐射和反射,进而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强辐射照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纳米制材料对不同波段的紫外线强光具有抗辐射作用,对保护人体和家居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琨. 崔作林.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2] 汪一佛. 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中应用[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1,(4):9-12.
[3] 肖力光. 周建成. 马振海. 纳米技术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 2003, (1):27-32.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5
纳米技术分为三种概念:
1、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根据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这种概念的纳米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
2、把纳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这种纳米级的加工技术,也使半导体微型化即将达到极限。
纳米技术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食品科学,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应用
一、引言
二十世纪末纳米技术开始兴起,随着人们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纳米技术在医药上的许多研究成果正逐步地应用于食品行业,并且开发、生产了许多新型的食品和一些具有良好功效和特殊功能的保健食品,纳米技术在食品方面的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二、纳米技术概述
所谓纳米,它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l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的长度。由于纳米材料的微观粒子非常的小,进而表现出特殊的力学、热学、物理和化学特性,并且具备特殊的功能。[1]总体而言,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晶粒尺寸小、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等,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艺。[2]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药物学以及纳米生物技术的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有关的新名词、新概念也不断涌现。人们对纳米技术的理解较为模糊,一直以来人民对其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纳米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纳米结构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结合人们的需求,对材料进行加工,并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技术革命。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运用纳米技术进行材料设计,进而制造出具有全新性质和各种功能的材料,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食品科学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食品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纳米食品产品已经超过三百种,一大部分食品已经实现了商业化。据相关统计预测,到2013年我国纳米食品市场将达到250亿美元。[3]由此可见,纳米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有较为广阔的前景。纳米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和研究主要包括:纳米包装材料、纳米食品加工以及纳米检测技术等诸多方面,具体应用如下:
(一)微乳化技术和纳米胶囊制备技术
微乳液其实就是通过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最小、状体均匀并且稳定,各向同性、粒径大小为l-100纳米、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而制备该微乳液的技术也称为微乳化技术。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人们加大对微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并将微乳化技术已应用于纳米颗粒、微胶囊和纳米胶囊的制备。采用纳米技术,将微胶囊制备成具有粒径大小在10-1000纳米尺寸的新型材料。由于纳米胶囊颗粒微小,形成胶体溶液,易于分散和悬浮在水中,并形成清澈透明的液体,从而使所载的药物或食品功能因子改变分布状态而浓集于特定的靶组织,进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目的,增加药品生产效率。[4]此外,由于分子自组装技术特殊的界面分子识别功能,纳米胶囊的制备技术已应用到香料阻燃剂、医药、石油产品以及食品调味品等领域,并且其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调查显示,目前制备纳米胶囊的方法主要有微乳聚合法、乳液中的界面沉积法、乳液中的界面聚合法、复相乳液溶剂挥发法等。
(二)纳米技术在食品包装与保险技术中的应用
在食品包装行业,纳米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并且该技术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利益。因为,在包装材料过程中,只需加入一定的纳米微粒就能够有效地增加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密封效果,从而更好地为食品包装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同时,在冰箱制造行业也能看到纳米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有效地生产出一些抗菌性的冰箱,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5]此外,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微小(纳米级别),并体现出特殊的功能,在食品包装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纳米微粒有利于改变对现有包装材料的性能,从而进一步保证食品的安全。甚至已有不少人研究纳米技术在玻璃和陶瓷容器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加入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增加了脆性材料的韧性与强度,还可以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塑料包装由于时间过长而出现老化、变质等现象,进而增加食品包装的使用寿命,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三)纳米技术在超细微粒和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中,超细微粒尤其是纳米粒子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方向,并是当今急需加大研究投入的领域。经过超细化处理后的物质,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比表面积也大大增加,界面能显著提高,表面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显现出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能。通常情况下,制备超细粒子的方法为超细碾磨法,例如市场上比较普遍的具有强抗氧化性的超细绿茶粉与具有强结合水能力的超细面粉等。研究表明,粒子越小越有助于人体的吸收消化,约1000纳米的超细绿茶粉呈现出较好的营养消化和吸收率,其营养价值大大超出普通的绿茶粉。[6]再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技术,也属于纳米技术制备超细粒子的范畴,该技术可以较准确地控制结晶过程,对粒子尺寸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生产出的超细微粒粒径小且粒度分布均匀,该技术在医疗药物制造行业较为普遍,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纳米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纳米传感器技术发展也较为迅猛,并且已经成功在食品安全监测广泛应用。[6]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是采用选择性结合靶分子的生物探针,对食品进行安全监测的技术。这是因为纳米材料本身就是非常敏感,对于不均匀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反应非常的灵敏,将纳米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电子材料等相结合起来,可以制备新型的传感器件,从而达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人们还通过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灵敏、有效、快速检测。比如在传统的检测领域,特别是在监测微量细菌时,需要扩增或富集样本中的目标菌。我们就可以利用纳米技术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石英晶体微天平等研制而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检测所需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
四、结语
由于我国纳米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专家学着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国家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纳米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将会引发一场新的食品科学的革命,为我国食品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引领人们进入全新的食品行业,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荔红. 纳米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福建轻纺, 2008,(10).
[2] 杨敏,马永全,于新. 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4).
[3] 曾晓雄. 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4] 边晓琳,刘扬,冯莉,张艳芬,肖红梅. 纳米包装材料对冷藏金针菇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5] 吕朝辉. 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传播,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