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1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力家纺企业提供了商业贸易的重要平台。每届博览会,主办方都会邀请众多国内外贸易商、买家和商,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万名专业观众参观。博览会现已成为海外家纺买家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也是国内家纺行业商家与企业的重要洽谈会。

02.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ChinaKnitting)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力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十肖然发生变化,也赋予了针织产品新的含义。中国国际针织博贤会正是为了帮助企业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广泛的客户和营销渠道;通过时尚概念和流行趋势,成为产品领先进入市场的全新平台。展会期间将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为我国针织产品的设计研发、最新针织材料的应用以及从时尚概念走向时尚产品的进程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0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第二届中国超细纤维合成革产业高新技术与发展论坛

暨合成革功能化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交流会

时间:7月8日~10日

地点:北京

主办方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我国合成革的功能化发展与技术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据悉,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超细纤维合成革、合成革与产业用纺织品功能化的发展现状、科技成果与产品开发、上下游产业衔接等发表真知灼见,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合成革工业的创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信恳交流。

04 2009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

时间:7月

地点:北京

主办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本次论坛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思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举办,论坛期间除了土工行业标准解析、行业区域布局分析和优秀论文交流外,还将特邀领导解析国家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有关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内容。

05.国家纺织开发中心

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

时间:8月5日~6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纺织开发中心承办的“时尚创意空间”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打造以中国最优秀的面料供应商为展示方,以中国知名的服装品牌和国际买家代表为观众方的高端商业活动。据主办方介绍,活动时间从10月提前到8月,是出于上下游对接的考虑。

06.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中国服装协会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时间:7月23日

地点:广东虎门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协会、美国产业共同商务标准协会

简介: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将围绕纺织服装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展开研讨交流,议题包括质量管控与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品牌渠道建设、准确预测与快速响应、跨国兼并等。参与大会的既有中国国内顶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纤维、面辅料、染整工艺、设计创意、服装品牌等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有海外著名品牌的采购商。

07.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暨精品展示

时间:8月下旬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简介:本届论坛以促进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具体包括汽车内饰产品质量控制、产业链创新管理及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等,主要涉及汽车内饰产品的新纤维、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汽车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发展趋势、标准与检测;工艺流程与品质控制等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08.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

时间:7月28日~29日

地点:山东济南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简介: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染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使印朵企业了解并掌握重要的节能减排经验和技术,此次研讨会除介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外,还将由多个企业现身介绍特色经验。

09.中国流行色协会2010春夏女装趋势研讨会

时间.7月10日

地点.广东深圳

主办方:中国流行色协会

简介:据悉,此次研讨会主要是为了促进协会基地企业设计师和趋势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国内其他女装(服饰)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拓展协会服务领域与服务深度。届时,歌力思、爱慕、梦舒雅、凯喜雅、大朗研发中心、华孚、扬纤等众多知名品牌、相关机构都将参与其中,讨论并确定2010春夏女装流行趋势定案。

10.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2019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时间:7月9日~11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女装已颇具市场号召力,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代言。本届展会将汇聚200余家海内外展商,继续保持8500平方米的展出规模。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2009年深圳国际孕婴童产业博览会亦将同期同地举办。上下游展会的联动,将有力推动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从而促使展会的发展势头不断攀升。

11.内蒙古纺织行业协会

2009中国(内蒙古)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时间:8月28日~30日

地点:内蒙古包头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2

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一)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是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纺纱能力也从2000年的3443万锭发展到2008年的1亿多锭,纱产量从2000年的66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149万吨,布产量从2000年的277亿米增长到2008年的710亿米,其中色织布28亿米,牛仔布30亿米。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取得较大提高,紧密纺设备2008年已达到了3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为42.10%,精梳纱比重为27.10%,无卷化率为42.05%,无结头纱比重为64.13%,行业的效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中国棉纺织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伊始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顺延了2008年下降的趋势,产量、经济等各项指标或增长速度减缓,或出现下降,进入6月,产业投资出现回升,纱布产量也略有增长,但出口市场仍然在萎缩,由于国内市场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但纱布市场表现的传导作用未显现,利润持续下降,8月,利润由下降转为增长,较去年同期仍有小幅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一些企业的关停限产都导致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逐步增大。

1 纱布生产和投资出现企稳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棉纺织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71%,增幅增加了10.63个百分点。受国家政策影响,投资已出现大幅回暖的迹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为1724万吨,同比增长了10.4%,增幅提高了1.4个百分点;布产量为407.4亿米,同比增长2.23%,改变了前8个月下降的局面。

2 内销比重增大,出口仍然在下降。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导下,2009年1至8月中国棉纺织工业销售产值为6184.7亿元,占全行业的26.78%,其中内销产值占比达到了91.68%,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31个百分点,内销的比重在进一步的增大。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计出口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45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5%,占全行业出口的36.6%。其中棉纺织品129.8亿美元,下降18.18%;棉制服装出口326.5亿美元,下降12.95%,受季节补库需求影响,降幅较8月份有收窄趋势。

3 利润降幅收窄,8月出现增长,全部从业人员进一步减少。2009年1至8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1547户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为6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99%:利润总额为2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2%,利润率为3.62%,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3个百分点。目前,棉纺全行业1/3的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96.7%,说明大多数企业基本无利润,经营较为困难。全部从业人员数从进入2008年5月就处于逐步减少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09年8月,从业人员平均数累计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39万人。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减少,内销竞争加剧。2001年以来,棉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产能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开始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棉纺织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内销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棉纺织企业效益迅速下滑。

(二)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比重,生产效率较低。受国内外市场的拉动,棉纺织行业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增多,由于面对的农村,城镇及国际市场三分天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棉纺是个大行业,企业多,改造任务重,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生产管理等方面仍需提高。目前,

“三无一精”技术装备的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高端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高档针织品及高档机织物用纱、高档服装对坯布的需要,因此,解决落后产能淘汰问题、提高行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2008年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部分纺织设备技术水平对比

(三)棉纺织业税赋负担偏重,要求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渐高。首先是棉花采购的进项和销项增值税不统一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再次成为广大企业呼吁解决的问题,进项13%与销项17%的4个百分点的差值对现在的企业来讲已无力承担。其次是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关税税率制约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广大企业呼吁:在继续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实行总量调控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再加征进口滑准关税,建议仍实行1%的进口税率,同时,应考虑对棉农的直接补贴。这样做有利于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保护了农民、保护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融资的困难。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现象在2008年出现以后,至今没得到缓解,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鉴于其综合竞争力的情况,银行对纺织业发放贷款时慎之又慎,加之民间融资政策尚不完善,成本也相当高,这都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几乎所有的实体产业都受到了重创,纺织产业也受到了巨大的;中击,在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平稳度过就成了业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我们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1 加大技术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对于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速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将给予支持鼓励。优势企业要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看,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仍然是产业升级的重点。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纺织工业 现状 未来 发展 问题 不足 发展趋势 目标 行业 任务

纺织工业是福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纺织产业宏观调整和技术进步措施力度逐步加大。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经济趋稳向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民营、“三资”等经济成份为主体的纺织产业出现了新的投资热潮,民营纺织企业成了福建纺织发展的主力军。

一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是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福建纺织工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的五年。全省“规模以增长上”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00亿元,比“九五”增长了344%。五年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近28.5%;利税总额20%;出货值22.3%。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产能水平以及主要行业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分布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产业链迅速延伸中,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产业结构的行业体系。产能拓展已由沿海纺织业发达地区向内陆、边远山区城镇不断推进,新的纺织产业集群和特色城镇在全省各地接连出现。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在逐步增强。

近几年来,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降低出口退税率等影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047.33亿元,同比增长30.15%,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12%;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7亿美元,同比增长6%;完成利税总额63.84亿元,同比增长17.07%;主要产品产量:化纤70.12万吨,纱64.53万吨,印染布16.27亿米,服装8.15亿件。福建纺织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2位跃升到现在第5位,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已处于全国重要位置。当前,福建纺织工业呈现发展特征有:

1、产业结构、规模产能有很大变化

全省全社会纺织职工人数已突破100万人。主要行业的产能规模有较大发展:化纤业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其中涤纶85万吨,锦纶5万吨;棉纺纱锭已突破350万锭,纱线产能80万吨以上;各类织机30000多台,坯布产能20亿米左右;各类针织机中,大圆机15000多台,经编机5000多台,自动横机4000多台,手机横机30000多台,纬编针织产能80万吨左右,经编产能20万吨以上;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染整能力分别达到30亿米和80万吨以上;服装企业已突破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近千家,服装产能已位居全国第4位。

2、全省纺织工业区域分布出现新格局

我省纺织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福州、厦门、泉州、龙岩、三明等地市。开始出现向内陆、边远地区延伸发展趋势,形成了全省纺织产业发展区域结构新格局。泉州纺织服装业发生巨大变化。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针织、染整、非织造布、服装、纺机纺器等行业的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集中了一批我省大中型优势企业。晋江地区已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生产、物流、贸易中心,晋江市于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福州市纺织产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等是纺织重点行业。长乐是福州纺织基地,,近几年棉纺纱锭总量已突破250万锭。长乐市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厦门市凭借地域优势,石化化纤、纺织印染等行业优势明显,总量居全省第三。翔鹭化纤、同纶锦纶、力隆氨纶、东轮织造、华懋染织、华纶印染等重点纺织企业产能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女装为主的服装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三明、南平、莆田等地纺织业老基地,经过调整发展,正在发力向上。永安、南平、三明等地的棉纺、针织、服装等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

3、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我省一批以市、县、镇的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形成。“十五”期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四批授予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有2个基地市、1个特色市、10个特色名镇。

晋江的服装业从“三来一补、三闲起步、三资上路”的晋江模式到实施“质量立市”,再到打造品牌之都。对全球十个服装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生产的茄克衫研究比较发现:晋江茄克衫生产数量为全球第一;晋江自主品牌2005年产量6700万件,占国内城镇总销量的41.61%,加上OEM出口的8500万件,2005年晋江茄克销量占全球茄克总销量的12.11%,中国城填每100个身着茄克的男性中就有41个穿产自晋江的茄克。目前,晋江的茄克制造企业超过千家,汇集了七匹狼、柒牌、九牧王、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晋江已形成区域性和集群性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晋江、石狮周边地区形成了服装、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非织造布、纺机纺器、物流仓储、贸易等企业8000多家,从业人数约45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400多亿元;长乐纺织集群。努力拓展棉纺、目前全市化纤企业14家,产能达40万吨;棉纺织企业24多家,纱锭突破250万锭;针织经编规模企业近100家,针织经编、纬编设备8000多台,年产针织面料20多万吨;染整的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长乐金峰、松下镇分别被授予“针织经编”、“经编花边”特色镇;其它地区如厦门、福州、永安、长汀、南平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也在形成和培育中。

4、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企业大量引起国内外最新技术设备。如,及后加工技术、直体融纺、超细纺丝差别化技术;高档精梳、紧密纺、清钢联、自动络筒、及喷气、剑杆等棉纺织技术设备;针织电子提花、多功能圆纬机、多梭节经编机等技术设备;新型染色、整理机械以及电子测配色系统等技术装备;服装CAD、CAM系统及欧美、日本等先进缝制,整烫设备。

舒适性、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在我省已有较大进步。海岛超细、PTT纤维等已有突出成果;莫代尔、天丝、弹性纤维纱线、织物及其新型染整面料被入围“中国流行面料”。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壮大,在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中,建立一批产品和技术开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取得新成效。佳丽斯床上用品、柒牌男西装套装、喜鹊毛巾、九牧王西裤等12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0多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纺织服装《福建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已近百家。

5、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

翔鹭化纤海岛型超细、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居全国领先水平,配套建设的120万吨的PTA生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南纺股份PU革基布生产线已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非织造布正在向超细、复合方向发展;嘉达纺织引进欧洲新型紧密纺和高性能无梭织造,产能和产品结构大幅度提升,纯棉高支精梳、新型纤维混纺的高档纱线及织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抗争能力;凤竹纺织不断增加国际一流设备,并建立高水平的生产检测机构和电子信息质量控制系统,面料染整能力达到5万吨/年以上;“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两家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七匹狼”、“柒牌”、“劲霸”、“九牧王”等服装企业代表福建“闽”派服装在全国服装业中构成靓丽的风景线。

二问题与不足

福建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更显现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技术、管理、创新、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纺织产业经济运行水平还较低

福建纺织工业总量已位居全国第5位,但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实现与位居第6位的上海不相上下,与前4位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对比相差很大。2005年福建纺织服装企业近2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数只有1919家,与浙江、江苏、山东的、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相差更大,纺织经济总量及主要指标与这些省份的比较差距较大。

纺织业产能快速拓展中,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如,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还不高;聚酯和化纤产能及产品的同构现象也较为明显,长丝、短纤产能的利用率、开工率不足等。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约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2、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纺织产业分布不平衡仍然比较明显。大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泉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地区,泉州地区纺织工业总量占全省的51.55%;各行业发展比例还不够合理。化纤、棉纺业产能增长过快,部分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经济效益低下。全省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大约为70:15:15,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相关行业发展滞后;棉、新型、功能差别化纤舒适功能性高档服装、纺织品品种较少;色织、丝绸、麻毛等面料及成衣等十分稀少;非织布开发以及后道应用领域拓展速度较缓慢。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研发能力较低,研发资金投入不能适应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需要。高新技术含量的特种合成纤维尚属开发空白,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技术等还有较大差距,回收利用可再生纤维、循环清洁生产、环保节能、"三废"治理等的研究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

3、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全省纺织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化纤业的低容量、高消耗切片纺装备比例还占40%左右;棉纺织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以及喷气、喷水、剑杆等新型织机比例还较少;高效多功能圆编机、横编机以及高速、多梭栉经编机只在一部分优势企业拥有;大量低效能、高消耗染色、定型、整理等染整设备还未全面更新改造;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比例还很小。

纺织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全省仅有一所规模较小、功能不够完善的省级纺织研究所;纺织服装院校在数量、学科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得到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和得到政府等部门资助开发资金较少;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的产品研发、机构设置等不能适应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民营企业以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还占主导地位,在提高现代化管理、务求长远发展、吸引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负面作用;纺织业劳动力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很大,招工十分困难,人员素质提高和劳力紧张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企业信息化水平及电子商务平台较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刚刚起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增长不断扩大;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

我省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构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巨大潜力的释放以及纺织产业劳动力充足的资源,将为我省纺织产业发展和新上台阶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未来发展目标与任务

为了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福建省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福建纺织工业的实际出发,努力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发展自主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迅速转变增长方式摆在重要位置;以加快发展衣着用、家纺用、产业用纺织面料和提高产品档次、附加值为突破口,带动化纤、棉纺、服装等前后道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提升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宣传和影响力度。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纺织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全省纺织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努力。

1、未来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划400亿元,比“十五”期间投资总额300亿元增长30%左右;

2010年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其中利润1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出货值达到62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15%;

产量目标:

2、“十一五”品牌目标

创国际品牌5个

创中国名牌25个。

创福建名牌100个。

3、自主创新主要任务

(1)以面料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突破影响我省纺织品服装提升的面料瓶颈。加大力度发展衣着、家纺、产业用纺织面料。在面料材质、性能档次、外观风格上有重大变化和创新,使之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现有面料织造、染整企业及资产存量的改造,在应用国内外最新工艺技术和设备中,不断创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合,在全省建立服装、家纺用、产业用面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进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和关健技术的研究,整合利用面料开发中的织造、染整等行业以及纤维材料、产能、人才技术、资金等的优势资源,理顺化纤、棉纺、织造、染整等行业上下游关系,大幅提升舒适功能、新颖流行、绿色环保纺织面料生产能力,带动纺织服装、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全面升级。

(2)抓紧前景良好的薄弱行业,提高行业发展配套能力

我省家纺、装饰、产业用非织造布等行业相对发展较慢,品种稀少,应运领域较窄。根据国内国际纺织品需求趋势,家纺装饰类、产业用非织造布类的需求量剧增,市场发展容量十分大。“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家纺、装饰类和产业用非织造布。扩大高密精细、环保舒适、电子提花、新型印花、特宽幅、多功能等的床上、室内、宾馆、公共场所的家纺、装饰纺织品的规模;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提升机织、针织产业用纺织品的同时,注重新型水刺、针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布产能扩展,大力开发服装制革、鞋材面料、农用、医卫、交通、建筑以及军工等应用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

(3)围绕纺织产品不断创新,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品种质量不断创新、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等方面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现代信息控制技术

努力建设我省纺织行业电子、电脑程序控制应用和信息平台,从市场信息到产品的花型设计、颜色、织物结构设计,到纺纱、织布、染整等生产和管理领域加大开发。在利用电子工业监测和生产辅助手段中,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服装及纺织品设计的规模企业要普遍采用CAD辅助设计系统。

机电一体化高效纺织机械应用技术

高效纺织机械的应用是我省现代纺织业建设的关健内容。“十一五”期间要大量应用高速高产、优质高效、机电一体化的纺织机械,扩大更新使用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造、高效染色整理、高速高效针织织造等设备,以及电子提花、电子自调均整、自动检测等装置。

现代染色后整理技术

我省染整业今后在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染色、印花、产品设计,大力推广电脑测配色,分色制牌、自动添料、无制牌印花等技术,在提高印染后整理质量等方面下大功夫。大力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注意引进高效、低浴比、无水、少浴法、短流程、染色机,广泛应用环保染料、助剂,提高染色废水处理能力和污水回用技术,实现染整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

材料、结构复合化纺织技术

新型纺织复合化技术要不断渗透到纺织各领域产品中去,主要有化学纤维复合技术和加工技术;天然纤维相混纺交织交并技术;多层织物,包括组织结构复合、粘合复合、涂层复合等技术。通过多种纤维的复合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材料优良特性,改善织物性能,达到舒适、功能、环保等要求。

高科技产品技术

高科技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品市场中比例不断增长,发达国家高科技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增长一倍多,预计国际纺织品市场未来的潜力巨大。我省要重视高科技纺织品的开发应用,要在高性能的化学纤维、高技术的产业用纺织品,特种医疗和保健用纺织品等的开发研究上用功夫,在工业、农业、医疗、水利、交通、建筑以及国防、航天等应用领域上开创新局面。

(4)进一步加大纺织区域和产业集群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发挥纺织服装最发达的泉州地区重心区的规模、产能、产品、产业链配套等区域优势,在全省起到发展带动的效应;以化纤、棉纺业产能优势及技术、人才、检测相对集中的福州、厦门两地为支撑区,加大面料、服装产业链延伸,密切企业与科研部门、院校、国内国际纺织集团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学研结合,促进全省纺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泉州、福州、厦门构成的发展架局,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实现纵向渗透,形成向龙岩、三明、漳州、莆田、南平等地区发展的5条轴线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福建省纺织产业集群。

(5)促进纺织产业链的优化链接

(一)炼化一体化与化纤、纺织行业的链接

我省纺织工业规模和产能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纤维,测算2010年全省要消耗化纤170万吨左右,其中聚酯纤维140万吨左右。因此,2010年前福建化纤仍可保持10%-15%较快增长速度。预计PTA、PX等化纤原料国内缺口短期内难以缓解,“十一五”期间我省可加快发展速度,要全面推进泉港石油炼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炼化一体化。争机遇、抢时间,使二甲苯(PX)、乙二醇(EG)、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合纤原料项目建设规模、产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厦门海沧石化聚酯基地翔鹭石化PTA装置总产能力争达到300万吨以上。PX装置产能争取达到100万吨;泉州石狮石湖港已形成聚酯化纤及其它化纤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期间PTA扩建到年产能力150万吨,根据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加PX、MEG、PP以及锦纶原料CPL(已内酰胺)等化纤原料;福州长乐地区也应充分考虑化纤原料的拓展,规划PTA年产能力150万吨及 CPL锦纶原料等项目,以与省内地区和国内聚酯、锦纶企业配套。

(二)纺织面料与化纤、棉纺织、服装等前后道行业的链接

以优势骨干面料或服装品牌企业集团为龙头,链接化纤、棉纺纤维材料企业以及染整、服装企业,形成紧密关系,从原料开发到面料加工、服装制作过程实现一体化,统一市场,统一品牌,形成整体效益;以龙头企业或地区面料研发、生产基地为平台,联合化纤、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等企业,形成科工贸联合体,实现产业链链接;企业为科研开发平台,与科研院校以及国际纺织服装科研开发机构、跨国集团结为联合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建设福建纺织行业供应链

建立和完善国内和跨国纺织业供应链体系,做好各环节的衔接配套,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要通过建设电子网络同盟等方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推进E百工程等形式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健全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建立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等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纺织行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纺织服装业产业发展速度与协同发展水平。

五主要行业发展重点

化纤行业:在加大结构调整中,克服常规化纤趋同性发展及发展不协调等因素造成行业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提高化纤产业链优化整合力度,加快全省炼化一体化,促进化纤原料、化纤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2010年全省化纤差别化率要提高到60%以上;追踪国外聚酯、涤纶、锦纶、氨纶等的最新技术,提高产品优质化率,发展应用领域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我省天然资源,加强国内、国际间化纤高新技术的合作,研发新型禄色环保人造纤维,如玉米、大豆和速生竹、木、麻、草等农林资源为主体的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材料,如PLA(聚乳酸纤维)PDO(丙二醇纤维)、竹浆纤维、竹原纤维、麻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开辟竹、麻等产业经济区和建立人纤浆柏基地。

棉纺织行业:严格控制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调整,联合、兼并等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力推进棉纺织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设备及工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增加国内外新型设备,如新型环锭紧密纺、气流纺、喷气纺、清梳联合机;高效剑杆、喷气等无梭织布机;自动络筒、自动整浆等前织设备。加大新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的舒适性、功能性新型纱线和面料坯布的开发,提高棉精梳、多种纤维混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开发比例,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棉纺织国内当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在纱线和坯布品种结构上要逐步解决比例失衡,提高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及织物坯布的比例,大幅增加本省自用纱线和坯布的生产供应数量。适当增加我省缺门短项的色织、色纺纱线面料、牛仔面料、针织专用纱和工业特殊用纱等。

针织行业:今后开发的重点是广泛采用新原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流行色彩和时尚款式的应用。上档次、上规模,朝着功能性、高档次、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展重点是:(1)提升品种、质量档次,扩大针织品开发应用领域。针织面料向深度开发,提高针织内外衣、针织T恤、休闲运动衫、针织时装等质量档次和花样款式,进一步研究新型针织面料,开发如高档绒类、仿真面料、休闲T恤面料、功能性面料、新型装饰面料、产业用面料等,并逐步扩大在装饰家纺、工业产业等领域的应用;(2)重视新纤维材料应用,开发新型针织品。针织服装要扩大使用优质棉纱、高支精梳纱、彩棉、色纺纱以及羊毛、真丝等天然纤维纱线。新型舒适性、功能性针织品服装要推进新纤维、新化纤的应用使针织品服装的吸湿透气、柔软滑爽、卫生保健及其他优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3)注重针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加大改造力度,增加高速、高效圆纬机、经编机、自动横机以及针织物连续前处理,新型染色、印花、功能性整理等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针织面料、针织品的开发设计水平,广泛采用电子CAP/CAM辅助系统,建立企业电子信息化平台。

染整行业:大力攻克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面料瓶颈。压缩和淘汰规模偏小、能耗大、工艺落后的面料染整企业。以环保、节能和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遏制以环境遭受破坏的染整业“过热”发展,实现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染整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加和引进国内外高效、优质、节能低耗、少污染、安全可靠的染色整理及新型高效节水节能的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设备。加快电子测配色、分色制版以及设备工艺参数在线电子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全省面料染整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面料档次和自给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和推广应用染色新技术。如,1、新型纺织材料染色技术。新型功能差别化纤维材料及新型粘胶纤维、竹纤维、竹浆纤维、PLA、Amicor等纤维的染色技术。2、新型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包括有生物酶处理技术、生态染色印花技术、物理整理技术、传统染整工艺改进技术、废水废气整治技术。3、新型后整理技术。如天然纤维防皱、有机硅、防水拒油、抗菌、发泡涂层、纳米材料染整技术等。以提高染整面料柔软抗皱、吸湿透气、抗紫外线、抗静电、耐气候性、抗菌防臭、耐高温、抗腐蚀、耐机城磨损等功能性。

服装行业:进一步建立“质量、品牌、创新、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保持全省服装业快速发展势头。发展特色服装产品、知名品牌,突出泉州休闲服、商务装、西服及厦门、福州女装、童装等品牌服装,不断创新,做细做精,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服装。“十一五”期间创几个国际品牌和一批中国品牌;巩固和完善全省已形成的服装产业集聚集群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科技联合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上游企业产品开发与服装业形成紧密联合开发,形成带动效应,在全省培育一批新型服装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服装业技术进步和规模产能的比较优势,形成向内陆地区强有力的辅射作用,加大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内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重视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老年、儿童服装以及适应于农村城镇居民服装新品种开发。努力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服装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开发一批绿色环保、生态保健服装,增加出口;加紧服装行业技术进步。采用国产或引进的性能良好的服装设计、裁剪、缝制、整烫、后整理最新技术设备,逐步推广应用CAD/CAM、ERP、CRM等各种技术性信息配套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服装产业整体升级。建立绿色环保及功能性服装标准体系,加强服装检测标准及手段体系建设,应对欧美等国绿色环保标准和技术壁垒,提高服装国际竞争力。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充分利用新纤维及织造、非织造、后整理新技术,找准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方向。福建南纺要力争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用纺织品制造和研发中心。全省要开发一批新型高新技术含量产业用纺织品,如利用合成新纤维,经过织造和聚合物涂层处理后形成的膜结构纺织建筑材料;由纳米材料和非织材料经过复合而成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国防、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领域;利用功能材料和加工新型工艺而形成的医疗保健新型功能纺织品;以针刺、水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不断拓展了合成革基布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开发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

家用纺织品行业:我省中国名牌产品“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以及品牌产品“福莲”洗洁巾等家用纺织品产品的企业规模、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等,在国内外市场已显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家用纺织品产业要在纺织各行业整体发展的带动下,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毛巾、床单、家用纺织品的同时,加大家用纺织品的创新开发,填补缺门。大力开发功能性家纺产品,如把负离子、远红外线、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到纺织品研制开发中去,使具有抗菌、防臭、防螨、防霉、驱蚊虫、负离子、远红外、护肤洁肤功能性纺织品成为人们追求美观、健康的自我保护消费用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时尚、公共、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产品朝款式新颖,做工考究,透气吸湿,美观实用、触感舒适方向努力。

纺织机械行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创新,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创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条件,提高承接国际、特别是台湾、香港等地区纺织机械产业转移的能力,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福建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工业。在大力提升现有针织、印染、服装机械制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棉纺、机织、非织造、化纤等机械、配件物料及配套的软硬件,积极研发纺织检测仪器、仪表等;以创新为主题,努力提高纺织机械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性能、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大力采用电子技术、信息网络化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做到针织圆机系列化,经编机高档化,产品档次争取达到亚洲先进水平;染色机、印花机、前处理、后整理染整设备要提高自动化水平,在增效、优质、节能、节水、低浴比、降耗、清洁环保生产以及适应性方面提高一大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努力开创其它新型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纺织机械产品。不断推进我省针织机、染整设备以及缝制机械的对外出口。

纺织服装业在福建全省吸纳了就业人口大约100万人,其中80%是来自农村,纺织传统产业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的重大作用。目前全省纺织服装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0%以上,在全省主要工业产业中已排名第3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纤维消费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内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在经过贸易摩擦缓冲期以及我国纺织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后,国际纺织品市场增长空间是巨大的。我省纺织服装业仍将保持旺盛活力进入新的上升发展阶段。因此,福建省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发展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而在产业政策上明确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的市场准入,实施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制度标准。

福建纺织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位置,北受到长三角经济区江苏、浙江、上海纺织生产基地的技术、人才、信息的辐射;南有珠三角经济区广东、香港、澳门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和对外出口的优势;东部面临纺织品品服装较为先进的,并在进行纺织产业转移的台湾省;西部有纺织资源、人力、土地优势的我国内陆广大地区。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福建纺织工业加速与周边区域形成对接连为一体,建设海峡西岸新型纺织基地,将对改变福建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面貌,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承接国际纺织产业的转移和合作,促进纺织行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

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真正把加快纺织科技进步落在实处。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国家纺织科技发展中心《纺织技术进步纲要》等为指导,搞好技术改造;注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我省纺织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要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采取后配时代的对策措施,加快纺织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和谐稳定的纺织品贸易环境,抓紧实施纺织产业品牌发展战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长国际贸易知识,大力开展行业外交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商会等要密切注视国内外纺织服装市场发展,资源配置文化,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认真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纺织协会及专业协会等,及时发出对纺织工业各子行业的投资、生产、经营、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预警,加强对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引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福建纺织服装出口预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海关、商检、外贸、经贸工商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调控网络,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预警和快速反映机制,提高企业防范措施,避免损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福建省纺织产业稳步发展,新上台阶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章:

[1]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家发改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修改稿)-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

[3]福建纺织工业2005年经济运行情况-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等.

课题组成员:

1.毛柞康: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工程师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 廖青.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5

调研和分析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纺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的不足,介绍借助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科学的建设思路,采取多项措施对纺织工程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015年7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特色建设专业。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借鉴。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做法,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我们对陕西省内纺织行业人才的现状及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情况和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进行认真研讨,全面开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现将形成的思路和探索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我们先后走访了西安纺织集团等西安、咸阳地区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民营纺织企业,发现受到地域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缺乏创新意识以及行业薪资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陕西省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在省内就业,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直接导致陕西省纺织企业人才储备存在很大缺口。具体来讲,目前比较缺乏的有产品研发人员、策划营销人员、精益生产管理人员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2)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讲稿和授课方法授课;(3)授课基本使用国家或部委级规划的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不适合成人学生的需求;(4)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周期长,且修订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落后于社会发展实际;(5)实践教学环节偏少,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偏差;(6)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7)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8)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9)成人学生的自学效果差,面授学时偏少[1]。

3.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生源情况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1)来自纺织企业的在职员工,由企业选送或者个人主动进修,约占30%。他们大多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等岗位的业务骨干,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素养较高,学习认真,求学目标明确,主要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拓宽专业视野,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大,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较为丰富。(2)纺织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培养的定向学生,约占60%。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知识基础较薄弱,但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业去向明确,学习主动积极。(3)其他学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或是为了混个文凭,或是为了父母而学,或是随意上学,学习没有主动性,也没有压力和兴趣。这种“复合式”结构的学生具有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主动性不同、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工作流动性大、集中学习时间不易保证等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陕西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教学资源的作用,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及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及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满足地区纺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全省乃至全国纺织工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服务,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根据陕西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我校目前生源的特点,主动适应当前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符合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建设[3]。建设的基本思路为:纵向延伸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拓展至服装、贸易、计算机、营销等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做法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对纺织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结合专业特色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内外专家多次研讨,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纺织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及其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4]。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学习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纺织品设计、纺织工艺设计、计算机应用、英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为:掌握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纺织品生产加工技术,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了解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基本常识,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设置

课程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同时,在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基础平台上,细分专业方向,根据陕西省纺织行业的现状和企业生产区域布局,拟开设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和纺织品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匹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实践教学是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效果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此次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建设的内容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开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重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实毕业设计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5]。专业教学实验以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加大创新性实验以及创业实践的实施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依据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网络平台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修订。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业务技能与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着重考虑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真正服务于陕西省地方经济建设[5]。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英语课的学时数和上机环节。(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设课程专题设计环节,增加纺纱学、机织学、染整工艺学等基础实验,修订后的课内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100学时。(3)拓展专业覆盖面。增加了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贸易、纺织工艺与设备(双语课)等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4)体现学校艺工结合的特色。增开艺术修养类课程,体现纺织行业技艺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新设专题讲座,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5.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校正在实施的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构建的“5+X”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省内外多家纺织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校企合作纺织研究院,均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校内,积极推进学校实验室的重组和建设,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院士基地、陕西省纺织服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大型研究基地,以及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成人学生课堂实验和实际生产测试的需要;学院积极与大中型纺织企业联系,力争与这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成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争取每个专业方向有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6.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纺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背景使企业对熟悉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我们选定“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这是我校首次在成人教育中开设双语课程,也是我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7.建设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目前泛雅网络平台已在我校普通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效果良好,很好地发挥了辅助传统教学的作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两年前也开始尝试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传统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本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我校为成人高等教育全面开放了泛雅网络平台,并完善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将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简介、实验指导、作业、动画演示等资料陆续更新上网[6],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较好地实现对校内外成人学生的辅导任务。(2)目前正在有计划地将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录制和编辑,完成后将放在学校泛雅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非实时学习,形成面授教学和视频教学相辅相成的模式。(3)泛雅网络平台上的学科资源、精品课程、名师名教、学校人文资讯等丰富资料均可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调阅,可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

8.建设与落实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以及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已经形成由学院院长领导、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实施的特色专业建设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与修订每三年进行一次,参加修订的人员有学院正副院长、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本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由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教学大纲,每三年审订一次。学校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可作为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立项支持。

9.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利用有限的面授时间精讲内容,充分利用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提高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改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的做法,重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0.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力十分有限,且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造成我校目前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教师充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不足的现象,因此补充一批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是非常必要的。长远来看,还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安排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实践基地或纺织生产企业进行锻炼或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必须符合我校关于外聘教师的管理规定,且在学校备案方可开展工作。每年对外聘教师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解聘或续聘事项。

11.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以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想贯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在改进教学方法、重组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重视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逐步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系列精品课程。

四、结语

本次专业建设的探索是基于成人高等教育及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现状,紧密结合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充分考虑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借助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我校的老牌和名牌专业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可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地方纺织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陕西省纺织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作者:刘玉森 陈莉 马保科 张智荣 赵展谊 宋芝军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玉森,张智荣,张妍,等.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03-206.

[2]李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88-90.

[3]凌新龙,林海涛,谢清若,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2):72-74.

[4]陈莉,李萍,刘玉森.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9-31.

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文6

一、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主要指标协调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较快发展的态势.各项指标均保持协调较快增长。1~6月份,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261亿元,在去年全年增长25.2%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增长31%,高出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上半年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72%。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刺税8,3亿元,同比增长5l%,其中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54.5%。产销衔接良好,出口生产旺盛,1~6月份工业产销率达到95.4%;累计完成出货值86.69亿元,同比增长46%。

(二)工业投资连续高住增长。

年初以来,在全省工业投资普遍回落的形势下,我市工业投资逆势而上,增幅连续4个月在1倍左右,目前增势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累计72%的增速。目前投资中船舶修造业投资占了一半。1~6月份,船舶修造业完成投人25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市工业投资完成量的59%。临港石化行业完成投入5.85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完成量的14%。以船舶工业和临港化工产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强大助推力。

(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一是临港重化工特征窟发明显。今年以来,在船舶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比重呈逐月递增态势,6月份的比重达54%,并连续几个月超过轻工业。临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1~6月份,垒市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6.3%,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长5个百分点。二是船舶工业首次超过水产品加工业。全市船舶工业延续去年以来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我市船舶工业自2004年底开始快速发展以来,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绝大多数月份的月度增长均在80%左右,今年前6个月全市总产值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仍高达75.6%,超过同期水产加工业(产值63亿)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大产业。三是龙头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1-6月份,全市72家上亿企业产值达145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55.5%,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四)增长方式实现有效转变。

船舶修造业创新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重点企业十分重视改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创新,、欧华的船舶制造进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些中等规模的船舶制造企业通过一年多来的技术改造,生产条件和装备大大改善,造船模式和制造工艺跟上国家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不少中小型船舶企业开始从事外轮制造业务,一些企业的化工船制造能力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船舶配套业发展势头喜人,除现有船配生产企业在船舶工业高速增长带动下得到长足发展外,全市新办船配企业发展势头也较好,今年以来已有多家船配企业新建投产。上半年全市船舶配件产值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船舶工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企业效益也明显改善。1~5月份船舶修造业实现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1.37倍,集团1~6月份利润达到1537万元,同比提高3倍。

水产加工业发展稳中趋好。上半年,水产加工业在逆境中实现稳步发展,前6个月实现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精深加工企业优势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一些上档次、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较强。在加大外贸拓展的同时,水产品内贸市场发展加快,更多的水产企业已经注意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纷纷启动内贸计划和成立内贸拓展经营部门。

水产、机械、纺织类传统企业开始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据初步了解,今年有好几家企业正着手申报国家级品牌;部分船舶、机械类企业已自觉地开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创新改造;企业研发投入也有了明显提高。传统行业以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水平在逐步提高。

(五)节能降耗成效初步体现。

去年以来,我市在工业领域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年共实施节电、节水项目22个,全年节电3600万度,工业节水148.2万立方。2006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9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2%,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7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

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力度,召开了节能减排专题工作会议,与县(区)及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下达了任务书。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力度,市本级落实节能专项资金300万元,减排专项资金增加了300万元。针对性地开展船舶、水产等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单冻机、冷库、电焊机、空压机节能技术改造和应用。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美迭风力发电项目继续加快投资进度,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全市主要大岛的海水淡化建设项目今年也有较大的进展,岱山绿源、长涂和嵊泗碧海等海水淡化项目前5个月继续加大投入。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15项重点节能节承技术改造项目。与省市两级政府签约的12家重点用能企业中,有4家企业今年已着手开展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为2600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17.1%。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及下半年走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全市工业经济总体进入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叉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今年我市共有14项重大工业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今年1—6月份完成投资27-6亿元。

由于受到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群众要求多样性和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项目推进困难重重。首先是临港项目建设周期明显拉长。目前,我市重点发展的临港工业项目较多,涉及的审批环节除一般工业项目的审批要求外,临港型项目还增加了如岸线、码头、海域使用、口岸开放等审批环节,而且这些环节的审批权大多在省级及省级以上部门,随着宏观政策趋紧,临港项目前期审批难度进一步加大。其次是关于土地指标问题。过去**发展临港大项目所需土地多数依靠围垦来解决海岛先天缺地这一瓶颈,但目前的土地政策规定,围垦用地也要占用建设土地指标。本来**建设土地指标就偏少,农保田覆盖率又较高,如果围垦用地的土地指标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刚刚兴起的**临港工业将很难有发展机会。

2.工业投资增长出现结构性矛盾。首先是全市工业投资增长呈现快速回落趋势。6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1.7%,与3月份同比增长1倍相比,呈现明显反差。分析原因,除上年同期数在逐月增大的客观因素外,今年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使部分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不能有效加快投资进度;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制度今年起开始正式全面实施后,工业用地成本大幅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企业设备技改投人比例失衡。据统计,今年1~6月设备技改投入为11.89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32.4%;技改投入比例分别比05、06年降低了9个和5个百分点,其中利用企业厂区内现有厂房空间和土地资源实施的技改投入比例则更低。技改投入占比下降的同时,投入总额绝对值也是明显下降,一季度工业设备购置额同比下降27.5%。横向比较省内其他地市,设备技改投入比均在50%以上。说明我市工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对土地、岸线等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工业投资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还有是传统产业投资后劲不足。水产品加工一直以来是我市的支柱传统产业,但从1~6月份的统计数据看,该行业投资热情不高,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6%,与全市投资72.5%的增长率形成强烈反差。此外,投资额也仅为全部工业投资的3%,作为我市第一大传统产业明显缺乏后劲。

3.企业产能发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首先是电力缺口影响下半年产能发挥。从目前发展态势看,7、8、9月份我市工业将迎来用电高峰,预计缺口将达到13万千瓦左右,即使大陆电网届时能供应我市电网最大负荷10万千瓦,尚有3万千瓦的缺口。如果天气持续高温,电力缺口将达到7万千瓦。最大可能会实现“保五停二”的C级预警,这还是在朗熹电厂机组顺利运作和大陆联网海缆没有意外事故发生的情况下的形势。6月底的**电厂机组故障导致绝大多数网区内企业停产,两日一夜的限电直接影响总产值达3.5亿元。据初步预计今年电力缺口将影响全市工业产值达20亿元。电力保障的矛盾将成为下半年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7月1日起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市部分行业带来影响。这次政策调整主要涉及我市的两大行业:纺织服装业和玩具制造业,退税率从13%下降到11%。一是使企业利润损失。据了解,弘生集团有7种粘胶类产品受影响,退税率下降5个百分点,全年损失利润达lOO万元;帅马韵针织类产品也受到影响。上半年岱山玩具企业因退税率下调,利润损失约200万元。二是影响下半年生产。上半年不少企业为赶在政策实施前报关,加快了生产进度,下半年产量会有所减少。

还有是水产加工业存在行业发展不稳定性。虽然上半年水产加工业累计增长还有17.3%,但受禁渔期开始等因素影响,6月份单月增幅仅为4.3%,回落过快,水产加工业的整体行业不稳定性在下半年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以出口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二是贸易壁垒依然存在,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今年国外加大了对养殖类水产品中二氧化硫成分的检测力度,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不得不提高生产成本。三是生产原料依然紧缺,原料采赂成本不断增加。今年l~6月份,全市主要水产品捕捞量下降较多,如虾类同比减少14.6%,带鱼减少25.8%。四是对出口精加工产品的认定越来越严,使不少产品无法享受同去年一样的退税政策,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五是上半年国际水产市场不景气,价格起伏较大,不少企业存在观望心态,使生产回落较大。总之,目前不少水产加工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再者是部分重点企业生产形势与年初预期有较大差距。据初步了解,有部分年初预计产值能上亿元的企业出现了生产形势不甚理想的情况,个别企业上半年生产情况与计划相差较远,甚至出现负增长。另外,定海的和邦化工、岱山的金海湾船业、嵊泗的海一方等这些预定今年投产的企业,因其项目较大或在本区域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项目能不能按时投产,将直接影响下半年走势。

4.诸多因素影响船舶工业较快发展。从宏观层面对我市船舶工业影响主要有这三方面:一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持续升高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如集团每年平均损失1000万左右,同时对下步订单船舶带来较大风险,船舶生产企业必须切实提高相关业务水平,使风险化解在订单签订之前。二是欧盟开始酝酿对我国制造的船舶实施反倾销,使船舶出口市场蒙上阴影。目前我市出口欧盟的船舶主要集中在和欧华两家,去年全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欧盟市场占到全市船舶出口额的80%,一旦欧盟实施贸易制裁,不仅这两家企业损失巨大,还会波及到其他相关企业。三是全国造船能力出现过剩迹象,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据有关部门表示,全国各省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的造船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划目标,潜藏产能过剩危机。目前国防科工委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并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造船产能的过快扩张和外资的无序进入。

在微观层面影响上主要包括这两方面:一是建造出口船舶的保函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制造首次出口船需要银行出具保函时,银行依然严格强调要求提供反担保。上阶段个别银行免担保出口保函业务仅仅是针对部分大企业,中型造船企业的出口保函问题还是困难重重。船舶企业出口保函问题能不能有效解决.不但关系当前企业效益好坏,还关系到企业通过制造国外船只提升技术水平抢占国外市场的问题,对未来几年**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二是船舶企业用工难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及下阶段突出的矛盾,目前我市船舶企业技术工人队伍主要以外包工形式的用工,主要以外地工人为主。这一用工形式总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使船舶企业固定工人大大减少,减轻了企业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但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工人队伍稳定性差,管理难以跟上,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对工人技术提高与企业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等。同时,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外包工队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间相互挖人情况时有发生,影响船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下半年走势分析。

1.继续适度从紧的宏观背景。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层面依然适度从紧。上半年国家宏观政策组合拳并没有较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矛盾,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6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时强调了工业增长偏快的问题,并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据国家信息中心分析: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张诱发当前经济由“偏快转发过热”,并直接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使人民币再次恢复快速升值趋势。因此预计还可能出台再次加息和取消利息税等政策。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低端产品企业的利润打击是致命,并增加了订单风险。从紧的宏观政策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但也直接制约工业较快增长。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中除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压力外,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工业领域快速增长的新压力。

2.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看到工业经济面临挑战与压力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看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要看到我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大好时机。首先是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继续较旺。并有不断向好发展的可喜迹象,对我市出口企业带来较为有利的加快发展机遇,船舶企业订单饱满,水产品出口还将稳定一定水平。其次是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有所增强,应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消化加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的能力增强不少,不少企业有了紧运行环境下的发展经验。还有是全市包括各县(区)新一轮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意见在下半年会陆续出台并逐步落实扶持政策,必将有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朝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结合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和前两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下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走势可以预期,工业生产、效益增长基本稳定在上半年形成的增长平台上,投资增幅会有所回落,但月度投资额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上,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一定压力但还是有较大希望。

三、保持全市工业经济协调较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发展良好,但无论从外部发展环境看,还是从内部发展状况来看,依然不容乐观,对下阶段工作的困难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总体要求,以确保协调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保重点领域平稳较快发展。

1.确保船舶工业的持续高位运行。船舶工业今年尽量要做到超额完成150亿元的目标任务,今年船舶工业的基数已较大,一有波动影响会较大,因此要确保船舶工业的持续高位运行。加快培育现代大型修造船企业。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建设,力争早建成早投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制造业上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积极推进船舶配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拉长产业链,提高船配本地装船率。

着重做好全市船舶工业规划调整和整体环评工作,促进下步船舶工业更加有序科学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大型修造项目的引进开发。加快船舶工业相关要素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关注企业用工难、融资难、技术改造进度慢、研发力量薄弱等阿题。切实抓紧做好船舶人才培训和船舶技术研发两大公共服务机构的完善和提高。想方设法缓解船舶技术工人缺乏和外包工管理难问题,以专业化、协作化和配套化为原则,以有序发展外包王队伍为重点,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外包工队伍的引导和管理。加快发展船舶技术工人的中介队伍,加大工人的引进和本地化培育,为**船舶工业提供人才保障。

2.水产品精深加工要做好“精”、“鲜”两篇文章。水产品精深加工是我市水产加工业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已具一定基础,下步要进一步挖精深加工产品的内涵,要引导在“鲜”上做文章。目前部分企业利用先进保鲜技术和管理制度,通过提高鲜度和营养价值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下步要引导企业加强先进技术的引人和应用.研究“海上加工船”的可行性,争取在各个环节把握好水产品的新鲜度,把“精”和“鲜”有机结台,更好的拉动水产加工业发展。同时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内贸市场。要大力引导发展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多功能食品作为主攻方向,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

3.以适度发展为原则,促进临港石化合理开发。抓住我市被列入环杭州湾石化基地组成部分的机遇,促进**临港石化产业的合理发展,加快和邦化学、天禄丙烯、浙海油污水处理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进度,实现临港石化产业零的突破。下步要根据**发展实际,严格控制中小型化工项目,研究规划高度集聚的石化产业岛,引进发展大项目。

(二)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的持续增长。

首先要力抓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优化产业提高效益,继续关注以产业链招商和嫁接招商为突破口的“招商工程”。当前要围绕船舶行业开展专业招商,加大船配项目的招商力度,要前瞻性地开展大桥经济时代的招商引资准备工作。

其次要科学抓好项目推进。进一步树立抓项目是抓工业的核心和关键的理念。当前我市各地大项目引进较多,项目推进工作是大量的,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层出不穷,要合理安排人力,科学牵头各职髓部门,形成共同扶工的合力,加快项目推进。要强化工业联席会议制度这一服务平台的功能,大力推行项目审批环节责任制。新工业政策中的扶优扶强政策和部门目标考核制度都把项目推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加以实施,下步要充分利用这些举措和政策来开展工作,切实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再者要着力抓好技改投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重点抓好省“双千工程”项目的实施,即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同时要实施好百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行“零耗地”技改。鼓励企业厂房向高度发展,产业向高科技发展,资本向高投入发展,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引导企业在确保安全和质量前提下,利用厂内存量土地改(扩)建厂房或按规划加层;引导企业利用闲置厂房招商引资或出租等。

(三)重视做好要素保障的相关工作。

下半年要素保障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保障土地供给。土地供给中的招拍挂制度是必走的程序,要想方设法在执行制度中设计一些方便企业的服务措施,进一步完善招拍挂制度。10月份起,《船舶生产企业准入标准》开始执行,新的涂层标准明年起也开始试行,我市许多中小船舶企业首先要扩大场地,以适应标准,同时也以此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土地问题在船舶行业中可能会更加突出。其次要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切实解决重点项目的用地问题。

二是切实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去年全市的用电缺口总体上较小,基本上能得以平衡,拉限电现象较少。而今年是刚性缺电,错避峰拉限电现象在所难免。做好有序用电工作不仅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但涉及工业企业,也涉及其他类企业和单位。要切实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让企业充分理解今年有序用电的重要性,让企业自觉配合做好有序用电。其次要督促和帮助24家船舶企业抓紧购置自备机组、做好机组安装运作工作。第三要引导重点企业制订和实施企业内部有序用电应急方案,使企业做好科学有序用电、安全有序用电。第四是做好科学有序用电,要遵循“先错峰、再避峰、后限电、迫不得已最后才拉电”的原则,尽量让企业生产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最后要落实好自备机组的补助政策。

三是关注下半年特别是夏秋季的用水问题。用水工作要做好开源节流,开源除大陆引水二期外,要重点关注各地正在开展的各个海水淡化工程,目前全市海水淡化项目不少,它既是一个城建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一个工业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政策扶持和相关服务上要予以倾斜。节流就是要关注节水工作,工业节水大有文章可做,下步要像节能工作一样加以重视。

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平台。近两年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连续几年的银企融资洽谈会,已经为企业与银行特别是市外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渠道,大大方便了企业的融资,下阶段将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系建设,完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机制,努力为开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创造条件;通过借助外力,与金融机构开展一些融资创新手段,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