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美国开端计划儿童健康健康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40-02

健康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和前提。“开端计划”(Head Start)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联邦政府创办,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教育和健康保健的综合计划,在一开始就将儿童健康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

一、开端计划对儿童健康的不断关注

在20世纪60年代,开端计划的先驱萨金特•施瑞弗,委托开端计划规划委员会负责人、医学专家罗伯特•库克成立由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儿童健康和发展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由于当时委员会成员中的医学专家比重较大,所以规划委员会特别强调健康的重要性,明确把提高儿童身体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并在儿童健康服务构成方面设计得具体明确。例如:儿童将获得儿科的全面检查,还要接受视力、听力和语言方面的评估,而且还要做肺结核、贫血症等方面的检查和治疗。在开端计划开始实施后,儿童发展中心和社区的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和家长配合制定矫正性和预防性措施,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并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营养培训。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开端计划进入了探索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开端计划在儿童健康和发展问题方面进行了调整,开端计划的内容和目标有了新的扩展和变化,提出了“家庭开端计划”、“家长教育计划”、“健康开端计划”,原来的开端计划得到了拓展。

20世纪90年代,对儿童精神领域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已经成为开端计划健康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端计划在健康服务领域的一大突破是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关注儿童心理的成熟和发展。

开端计划从开始实施至今,在儿童的健康保健服务方面,从起初的身体检查、疾病预防到提供全年的服务及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从中可以看出开端计划的负责人对于儿童的健康问题的重视。如果没有开端计划,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不可能享受到学前教育,更不可能享受到健康检查、牙科治疗服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开端计划被人们视为是一项成功的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模式,对儿童的健康护理、动作发展和牙齿保健都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开端计划,政府第一次把解决儿童的健康问题看作自身责任,把健康服务带给了贫困儿童。

二、开端计划相关执行标准和指导

1.确定儿童健康状况

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对儿童的健康负有最基本的责任,他们在儿童发展与健康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十分关注儿童的发展与健康。因此,开端计划规定:在儿童加入开端计划实施体系的90日内,工作人员应尽快和父母取得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1)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Grantees and Delegate Agencies)必须协助父母,帮助他们的孩子加入到健康保健体系中。具体做法包括:寻求健康服务咨询委员会(Health Services Advisory Committee)的援助,以确定长期的健康服务资金来源,并将儿童及家庭的健康需求告知给社区的健康服务者;与地方医疗补助机构(Medicaid agencies)合作,以确定儿童是否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定期仔细地查阅健康档案,确保提供专家推荐的治疗和预防服务,并制定后续的治疗计划。

(2)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还应确定儿童是否获得了由医疗保健专家提供的近期的、与年龄相符的预防建议表和有关医疗、牙科和智力方面的基本健康保健表,并确保儿童健康保健档案的内容和专家建议的相关信息不断更新。

开端计划工作人员的任务之一在于和父母一起合作,以确定儿童的长期健康保健是否得到了专业人员对儿童健康的指导,并确定是否得到了所需的诊断检查和治疗。健康服务咨询委员会可提供的指导包括:产前护理的标准;结核菌和铅的检测频率;牙齿的检查频率;社区健康问题,例如:肠道寄生虫病、奶瓶性蛀牙(婴幼儿龋齿)、甲肝等的检测与预防措施;建议增加预防接种疫苗(例如,儿童在甲肝高发期接种甲肝疫苗)。

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还必须确保他们继续享有这些由专家推荐的保健附表。开端计划工作人员和父母与健康服务提供者协作,确保体格检查和智力测试后,必要的检测结果和治疗计划记录在儿童健康保健附表中。另外记录应指出今后所需的全部治疗程序。

此外,开端计划还规定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追踪和监督健康保健服务部门。计划规定工作人员对健康保健服务负有如下责任:与父母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儿童进行定期检查,以确定儿童是否接受检查、治疗;与教育中心、家庭中心的保健员及家庭访问者合作,仔细查看健康记录;鼓励健康专家向父母解释全部程序;健康记录所载资料具有机密性质,所以应存放在其他无关人员不易接触的地方。这些健康信息将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正确的导向。

2.检查儿童身体发育情况

(1)在儿童加入开端计划的45日内,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必须与其父母协作,对与儿童年龄相符的发展性感观(包括视觉和听觉)动作发展、运动神经的发展和情感能力进行检测。这些检查方法和要求应最大可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儿童的文化背景,以确保检测的真实性。

开端计划的执行标准不要求使用任何特殊方法、仪器或技术。检测过程包含基本的、必要的观察与测量,要确保时间上和测试人员的长期固定。在设计及发展性的检查方法时,测试机构要与涉及活动各方面内容包含健康、儿童发展与精神健康方面的专家与家长们及健康服务咨询委员会磋商。在选择工具或指导检查时,要考虑儿童在文化语言上、发展过程中的背景,确定年龄较小儿童的行为、社会情感方面状况时不应使用单一的检查方法。一个系统的方法涉及多方面的来源包括:相关人员及家长们对儿童行为举止的观察;查看儿童的历史健康记录;比较过去的发展状况和目前的状态,重新分析观察结果,确认结论是否与家庭人员或父母所了解的孩子的状况相一致。

(2)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必须从精神健康专家或儿童发展专家那里获得正确的导向,以便使用这些结果来确定儿童的需要。协助父母了解家访人员实施计划和发表意见的过程及其它相关信息,包括如何在计划实施中和家庭里得到有关儿童需求的建议。所有的专家都应考虑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

(3)开端计划开办机构和机构必须利用有关每个儿童所有方面的多样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从他们的家人、老师或其他相关人员那里了解儿童的典型行为习惯;教师们、家访人员和父母的观察结果记录;儿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美术作品、口述性故事、录制的语言磁带等;对学前儿童的访谈;儿童的成长录像带或录音带;工作人员对儿童进步的记录及父母的反馈等。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摘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整个人生性格塑造产生决定性作用,对周围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本文首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教师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婴儿童教育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婴儿童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心理;教育行为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也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重要的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对儿童的教育也更加全面,既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又要培育其情感、能力、态度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必须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在这些方面当中,儿童的健康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保护儿童的生命,同时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儿童教师,则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和素养,从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入手,作为培养好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强调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用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武装自己,达到教学相长。

1、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习环境是陶冶情操和培养性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儿童时期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俊丽在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后,也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也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关键时期。在儿童的成长当中,与周围人群的接触和交流产生的感受,形成了他们对社会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感触。而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最佳的时期,如果能够积极的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儿童追求正确方向、形成意义的能力的勇气。

相反,如果对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教育,不但会使儿童形成信心缺乏、内疚等不良心理,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这在儿童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处置不当,没有修正的话,将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决定性作用,使儿童期的不良状态,容易延续到青少年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一生的发展。从小的角度来说影响儿童个人的一生,从群体性角度来看,影响着国家发展后备力量。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我们应该把儿童各项教育融入其生活当中,期待儿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成长,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儿童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当中,塑造儿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在性格塑造的同时,完善儿童的心理健康。

而在儿童的知识、技能教育当中,应该更加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教育以及生活当中,通过与其他儿童或者同伴的相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必然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合群意思对儿童团队协作能力、接触社会的愉悦性等均产生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不需要挤占其他教育的时间,而是将心理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他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各环节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并通过教师的实时动态跟踪和观察,有意识的去培养儿童的心理,形成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配合。

二、加强教师对儿童关爱、滋养儿童健康心理

1、教师的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因为关爱,才让生活更加美好,对于儿童的教育更加不能缺少关爱。儿童正处于性格塑造期,老师的关爱会让儿童更愿意与老师、与周围的群体接触,形成外向、乐观的性格。老师的关爱,有利于老师对儿童的了解,同样有利于儿童对老师的兴趣和加强其与老师沟通的偏好,形成老师与儿童之间的友谊桥梁。

教师的关爱会给儿童带来安全、自信、信任感,同时也能够形成儿童对教师的信赖和好感,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儿童全心全意的关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沟通了解是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儿童心理的需求或者欠缺,才能及时的对其更在。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往往儿童有不良情绪时,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正面向他人表露,但大多数孩子会以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大部分儿童是喜欢和老师分享心情,但也有一部分儿童不愿意这样做,当然他们很愿意和同伴分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悄悄话”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情去和同伴、老师、家长去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画画卡片等形式表示出来,也可以写信、打电话,多种渠道让孩子们把所想的表达的出来,使其苦闷情绪得到宣泄,这其间对儿童的形成自我认识,情感的表达,与人的交往有很好的发展实现。总之,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了解儿童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儿童成长过程当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长、老师以及玩伴,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人群,与儿童之间已经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对孩子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作为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作用。

而儿童教师必须利用好家长对你孩子了解的优势,多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加深对儿童生活经历、性格习惯的了解,同时加强与家长互动配合,形成合力,在儿童后期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及时的掌握儿童的信息,从多角度对孩子的状况进行分析,与家长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能充分的得到儿童家长的认可和肯定。

四、总结

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教师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教师应该通过全心的爱、充分沟通交流以及和家长默契的配合等方式提高对儿童心理教育的培养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龚立峰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妮,李曼 沙盘游戏与儿童心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戴浩 略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教育[J]当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11)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儿童社会保障 现存问题 政府福利措施 “网络”模式

一、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社会保障事业探索发展与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框架。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坚持“引进来”对外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制度与技术和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与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西方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也传入中国,、、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泛滥。本人认为这些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之所以会在改革开放以后传播、泛滥是与当代中国市井平民倡导性解放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不做论述。、、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传播与扩散严重威胁了妇女与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国家加大了对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与救助。妇联的发展使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一般认为儿童和母亲是作为一个天然整体,所以把两者的保障划入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方面中。本人认为这样划分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空间,至于妇女与儿童社会保障分不分开并不是本文所讨论范围。本文从保护儿童权利出发讨论农村儿童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

二、我国儿童现状概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儿童权利保护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对儿童权利保护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儿童现状问题。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儿童是指0¬—14周岁孩子【1】,中国人口调查中划分年龄阶段的第一档也是0—14周岁【2】。所以本文所指的儿童概念是指0—14周岁的我国大陆孩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所以本次调查的人口数量比较新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0—14周岁的儿童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3】。

(一) 教育方面

我国近2.7亿儿童中未入学率约1%,也即大约有270万儿童失学,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儿童【4】。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2000年的99.1%;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提高到2000年的94.5%;小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92%,男生为90.2%;中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48%,男生为52.2%【5】。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适龄儿童无法入学。

(二)健康卫生方面

我国有许多贫困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得不到良好的健康营养与卫生医疗保证。营养不良的儿童约占9%(占儿童总人数,1997—1999年数据),相对于年龄体重不足的儿童10%(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相对于年龄身高不足的儿童17%(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6】。

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投入不足,虽然在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增加了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7】,但农村中的医疗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中国儿童现在有7.6万人感染艾滋病【8】,虽然相对于全国儿童总数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儿童福利院服务方面

1995年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73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7000多名【9】。全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共18万家,在园儿童2711万人,教职工共116万人,其中教育者87万人【10】。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由过去通常是纳入收容遣送范畴改为专项的儿童福利范畴,到1997年底,全国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72个这样的场所,能为流浪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医疗、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里咨询和行为偏差矫治等多方面服务【11】。

(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儿童有232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结构如下:

从这图中可以得到农村留守儿童(0—14周岁)为4799.5万人【12】。

三、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与分析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国家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享受抚养人的连带社会保险等几个渠道,推出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的措施【13】。

这些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旨在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从小就预防疾病做到了从源预防,成效非常大。

在计划免疫项目有一些项目是免费接种的,但也有一些是收取费用的,虽然近几年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但新增的大多需要收费,本文认为收费不可取。职工子女的接种劳务费可由家属医疗或子女筹医疗项下部分报销【14】,而且职工族收入高又稳定,可以支付得起这项开支。可农村子女的这项计划免疫费用是家庭生活开支,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不小数目,农村农民由于“近视”效应,认为花费金钱去做免疫不划算,更有令人费解的是打三针预防就打一针或二针,原因是“打了这个没用,没有看到孩子异常,挺健康的,少打一阵可以省些钱买包奶粉”。

农村儿童保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和设备大大提高和改善,儿童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医生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生活保障,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城市儿童保健做得比较好。所以农村儿童保健事业不容乐观,大多数医生不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医生只是跟其他医生做了一二年学徒,参加医生培训个把月就在当地开个诊所,其中有不少是庸医,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中缺乏一支良好素质的技术医疗队伍和良好医疗设备是制约农村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儿童抚育津贴和儿童福利设施

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职工独生可以享受儿童抚育津贴,而且可以享受托儿补助费【15】,而农村儿童则不能享受抚育津贴。在英国,国家为家庭内第一个子女(未满16岁,学生未满19岁)每周发放10.4英镑(约合15美元)的津贴,其余子女每人每周8.45英镑。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还为婴儿提供一定的食品和婴儿用品或者提供相应的现金补助,这些津贴都是给本国国民所有的儿童【16】。这一点我们还做得不够,有些观点认为给所有儿童提供津贴有两个障碍,国家经济实力和家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本文想指出“少儿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若想更强大必须让儿童“强大”,从本文第一栏中儿童健康、卫生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儿童有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欠缺,用一部分财政预算给儿童津贴上从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非常值得,关于如何保证津贴费用真正到儿童身上,下文再做论述。无论哪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无贵贱,农民子女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限制儿童平等享受儿童抚育津贴是错误的观念,国家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福利设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规模的托儿所、儿童福利院等,但是农村的儿童福利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从上文指出的农村留守约有5800万可以看出农村儿童福利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儿童免费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从2007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书本费即可,从理论上保证了全国所有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我国仍有许多儿童失学和辍学,如上文指出我国约有270万儿童失学,大部分是农村儿童,中学净入学率比小学经入学率低,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保证所以儿童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儿童失学有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使有些父母支付不起孩子的书本费及相关费用,同时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引起了内心的自卑感不能与同学相处从而导致失学和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农村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一般由祖父母、亲戚、邻居等照顾。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十分大,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大,知识水平低根本不能教育和监管孩子,他们只能督促不能教导,在亲朋好友家的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往往不会尽心教导。许多家长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最无奈的事“要想出去赚钱,孩子不放在祖父母、亲朋好友家管放哪管”。可见农村的儿童设施水平比较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和农村的权益。

四、加强儿童社会保障的措施

国家对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许多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儿童的整体平均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政府把保护儿童利益放置于保护妇女权利一起,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儿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农村有许多儿童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及失依儿童的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到位,究其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许多儿童失依与留守农村。有些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水平不能与国家挂钩,这是家庭家长原因怨不得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在保护儿童权益身上,不能破坏游戏竞争规则。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核心目的是倡导拉开距离,保证竞争的不对称性。中国人有一种弊病观念:自己富,则不希望别人富,喜欢别人都穷;自己穷,不希望别人变富,自己不能富则希望人人都穷,这里不做讨论。认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保护儿童权益的观点不可取,完全忽视了国家、政府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儿童的事都不是小事,不能因为个例而忽视,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失,保证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儿童社会保障。

(一)政府方面

1、儿童计划免费免疫与加强儿童保健投入

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普及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的接种,对计划免疫内的项目全部实行免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同时增加预付新疾病的财政预算,防止新增的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延长儿童免疫年龄,保证0—14周岁儿童均可获得免费免疫,切实从源头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增加对儿童保健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儿童保健投入。农村农民对卫生健康方面并不熟悉,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由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健康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健康问题是政府的一大任务。加大投入,培养一支素质比较高的农村医疗队、巡回各个乡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做健康咨询,推广营养配餐,保证儿童营养健康;培养农村当地医生,提高农村医生素质与技术水平,严厉打击农村的庸医与高收费情况;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更新医疗设备,特别加大对儿童常见病门诊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配备1名或若干名专业医疗师,维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权。

2、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

(1) 扩大抚育津贴范围,保证农村儿童也可以享受抚育津贴,给每一个0—14周岁儿童发放现金或购物券津贴,由于农村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可能会把儿童现金津贴转化为生活所用。为了保证儿童津贴真正服务于儿童可以发少许现金津贴,更多的发放购物券:0—3周岁发放奶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若干奶粉超市购买奶粉,边远山区的由超市运载到村委会,然后家长持券购买,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变卖购物券;4—9周岁发放营养配餐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地点购买;10—14周岁发放食品如鱼、肉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地点购买。

这里须指出一点比较好的奶粉和营养配餐一般都只是超市有,所以家长也比较愿意上超市为孩子购买。但农民没有去超市购买肉、鱼等食品习惯,一般都认为集市比较便宜又方面。可以在乡镇集市设立一换券站点,持券者持食物到站点,站点服务员见物换券给予现金补贴,站点服务员由当地银行在每次市集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因缺乏购物的选择性而不去购物,也考虑到购物券不能在自由市场流通。在这里有人会问要是这家长到站点换券之后再把食物退回买主而把钱变为他用,那该如何?首先要明确农民并不是不想为孩子营养着想,而是怕麻烦,担心在指定地点购物吃反亏,所以才不去购物而想着变卖购物券。如果给予他们方面,自然会取得预期效果,如果真是人人都是那样换到钱而退货那就真没办法了,除非看到孩子吃到食物,否则什么措施都没用,购物券更多的考虑到家长是为孩子健康着想的。

对于担心给农村儿童发放抚育津贴而引起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只要把抚育津贴和母亲节育联系在一起即可,母亲在一年内节育后,她的孩子即可获得儿童津贴,这样既可以把计划生育真正落实到农村,也可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母亲节育年限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 增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缓解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问题。从农村中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是留守儿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认为我国的福利设施建设更多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政府及多数人认为城市时非常必要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因为城市人“不善良”,大多数城市人不愿意照顾他家孩子、收留街上浪儿,城市居民一般都有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儿童,所以必须给城市中的儿童提供福利帮助。而农村人民因为善良,看见流浪儿动了恻隐之心会收留,也会愿意照顾他家小孩,农民因为时间比较空闲所以本家孩子可以很好照顾,把整个农村看成是儿童收养站,所以农村中儿童福利设施比较少。其实应该加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给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外出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农民工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安置,他们就会安心在城里工作,农民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专心耕作。

3、儿童教育全免费与免费午餐

(1) 虽然我国实行免费九年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免除而且要免除书本、资料费,免费提供书本和相关资料(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小学不提供相关书籍,初中每门课程提供一本辅导书)。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奖学金,而且要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从笔者角度出发,当地县城乡村中小学暂无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生活补助也很少有,但并不代表学校没有贫困生,而是没有这项资金)。让每一位贫困生不会因为贫困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而失学。

取消小学和初中生不能留级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实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补助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小学要全免费和补助。因为小学生往往没有判断力,很高兴能不去学校上学,要是家长因为贫困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则会产生很大的失学率。如果国家不介入会使义务教育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对小学生一定要“狠抓”。至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会主动争取。

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放宽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工作地入学。

(2) 在乡村中小学提供免费午餐,推广营养配餐,既可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也可以保证儿童营养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加强农村治安建设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儿童卫生健康和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都是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多自然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健康饮食,同时也不会“丢妻弃子”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措施。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犯罪、吸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扩散,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他们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执法部门必须对农村治安加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不良行为,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二)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逐步开始市场化,官办机构竞争导致了分层日益明显,拥有众多资源的机构收取高费用,于是可以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服务设施(从而再次提高收费标准),而资源较少的机构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发展,服务水平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为贫困者获得公共服务设置了经济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则是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必须支持社会力量的救助措施。

1、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

本文主张政府建设福利设施,然后由社会力量管理福利设施,但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儿童福利设施领域,这里不再赘述。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改变政府“万能型”的儿童福利行政模式,寻求管理模式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的新型福利模式【17】。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管理福利设施给儿童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配备专业医疗师、心理专家解决儿童困惑和心理阴影。社会应该关注福利院中儿童的成长,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友善,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农村福利机构更多地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管理儿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为每一位儿童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管理而不是大众化管理,那样会陷入“万能型”政府行政模式。

实行资金来源社会化可以扩大资金来源,保证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

2、保护失依儿童权益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照顾的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更多是流浪儿童),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福利机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18】。对于失依儿童推行福利社会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让失依儿童有所“依”除了儿童福利院收养,更多的让社会家庭接纳,让失依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对于家庭收养失依儿童办法在下文讨论。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在社区内加强各户家长合作,把留守儿童组成几个队,并由当地服务机构或志愿者带领,家长参与监护。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学校要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于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多向管理,真正形成家长、学校、临时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母爱或父爱而变得沉默寡言,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消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同学友情为关爱的制度,多开展一些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提高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从集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19】。

5、社会关注及预防艾滋病在儿童身上传播

目前中国大约有7.6万儿童被艾滋病感染,预防艾滋病传播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才能预防。社会应该加强让艾滋病源远离儿童,教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应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应该关注孩子成长,不能把病源带入家庭,感染儿童。

社会对于艾滋病儿童应该给予温情关怀,而不是仅仅捐钱,这样会使儿童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孤儿”。社会更多的要给予感情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给予他们精神安慰,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温馨的情感关怀。

大多人忽视儿童的恋爱,认为儿童无恋爱或没有可谈的,一般都不讨论它。但在儿童的恋爱方面,本文想指出人生的恋爱观是从儿童小时候不知觉与知觉中培养和树立的,培养良好的恋爱观(这恋爱观是人生恋爱的启蒙思想观)是儿童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如果父母真是无能力教育孩子,可以在社区组成一个团体(如上文所指),由服务机构或当地知识分子志愿者给予教育指导。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儿童的营养问题,所有农村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是让孩子吃饱饭就可以,更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点政府、福利机构与家庭必须建立信任模式,推广儿童营养配餐,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收养

本文认为对于失依儿童更多的实行家庭收养,家庭收养可以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让孩子有所依,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同时也可以减少福利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

对于家庭收养首先应鼓励城市居民收养,名额不限,以不影响收养儿童正常发展为前提。本文认为鼓励城市居民收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城市居民素质高;第二是经济基础好;第二是户籍制度。家庭收养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失依儿童长远发展和终身大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居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收养关系登记到城市户口,对失依儿童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鼓励乡镇经济基础较好的居民收养失依儿童,乡镇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失依儿童进入乡镇家庭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是让农村家庭无子女但确实希望收养一孩子的家庭收养。

基于这样的排序选择并不是本文观点利益化,而是基于孩子的长远考虑,若一家庭经济困难而给与他们收养,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更有可能的是会被受到家庭虐待。

五、评估

本文从现行的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做好农村儿童社会保障,虽然分为三个大部分:政府,社会,家庭。但其中有些措施并非一方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努力。

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加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真正落实儿童免费教育和提供免费午餐,使每一位孩子同等享受教育权,保证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农民的利益,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学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护儿童的切实利益,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庭收养是一种有效解决失依儿童的措施,体现给失依儿童提供社会温情关怀,真正改变失依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推广家庭收养可以减少福利机构投入。对于家庭收养还需要注意一点,应避免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在收养前必须考核收养者家庭背景及家长文化素质,以免家庭收养产生负效应。

在儿童社会保障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与联系,净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给无助儿童多一些关怀,给农村儿童多一些帮助。

六、总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农村儿童权利保护,是我国各方力量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政府重视儿童福利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力量加强服务范围,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家庭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千千万万儿童权利和父母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困难而放弃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推广儿童社会保障,使全国儿童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网络型”项目,许多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才能实行与落实,在儿童服务社会化过程可以提倡志愿者服务,让更多的人关心儿童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推行儿童保障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评估与完善。

七、后语

本文主要讨论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偏向于讨论失依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很少涉及残疾儿童等社会福利问题,并不是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不属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围,而是限于相关数据与篇幅条件限制以及本文在构思中是把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划入残疾人社会保障范畴,所以没有纳入讨论范围。未出生婴儿其实也是儿童范畴,许多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与他们在母亲怀孕时期健康发育分不开的,如果从儿童大范围内讲,儿童社会保障年龄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计算,但由于数据和操作性问题本文最终没有把未出生婴儿纳入讨论范围。

文中许多数据是从《2002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获得,所以有不少数据是过时的,本文已在相关数据标出年限,其中只作本文写作参考。文中有不少观点是超越目前国家经济实力的,如国家向全社会儿童提供抚育津贴,暂时不符合国家经济现实条件,但这是我国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本文并不强调实行过激的儿童社会保障,而是从实情出发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1],[5],[6],资料来源,《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2、[2],[3] ,资料来源中国网,china.com.cn,中国人口结构。

3、[4],资料来源,百度知道,中国失学儿童数量。

4、[7],[13],[14],[15],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5、[8],资料来源,央视国际,cctv.com。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6、[9],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28页。

7、[10],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658页。

8、[1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81页。

9、[12],资料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wuhunews.cn,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

10、[16],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6年,366页。

11、[17],王彦斌,赵锦云主编:《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昆明模式” 》,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8页。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地点课题组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首先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东中西分布,在山东省随机抽取2个县(高唐、长清),再在高唐县随机抽取四个乡镇,长清区随机抽取三个乡镇,然后再根据各地人口数量不同,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3所幼儿园,并将抽取到的幼儿园的全部幼儿纳入调查对象,最后共有8个乡(镇)的幼儿园成为调查地点。2.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课题组根据课题标书及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多次召开课题组讨论会对问卷题目进行反复推敲和修订。对选取的幼儿园内的大中小班儿童共73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由其监护人回答儿童的日常行为,共回收有效问卷730份,合格率达99.3%。本次调查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独生、监护人等)、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包括时间、收入等)、儿童健康保健情况(包括免疫接种、患病情况等)、饮食和日常生活情况(包括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等)、精神和行为健康情况等。由经过课题组严格培训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员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保证问卷的质量。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采取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因学龄前期一般指3~6岁,且本文研究的有些行为是2~3岁所不具备的,所以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保留了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共615人进行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对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并根据平均秩次判断哪组表现更好,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4.相关定义目前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周福林[4]的定义“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方务工或经商,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且分开时间超过六个月的,由其他看护人长期看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本文将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留守和双亲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一方在家,双亲留守儿童为父母均不在家。”

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共研究农村学龄前儿童共615人,其中留守儿童311人(50.6%),非留守儿童304人(49.4%),男性儿童336人(54.6%),女性儿童279人(45.4%),独生子女254人(41.3%),非独生子女361人(58.7%)。在留守儿童中,单亲留守儿童68人(21.86%),双亲留守儿童243人(78.14%)。留守儿童的现在监护人,父亲监护8人(1.3%),母亲监护60人(9.8%),爷爷奶奶监护216人(35.1%),外公外婆监护25人(4.1%),其他监护2人(0.3%)。可见,隔代监护占了很大比重。2.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普遍存在于农村学龄前儿童之间。其中经常吃零食占48.3%,挑食占42.6%,吃饭时看电视占61.5%,睡前吃东西占21.1%,不吃早餐占12.0%,边吃边玩占57.9%,吃饭要哄占57.9%,厌食占35.3%,详见表1。3.学龄前儿童的卫生行为比较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这几种卫生行为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经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卫生行为方面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在晚上刷牙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好,在饭前便后洗手和早睡早起方面以非留守儿童表现较强,详见表2。4.不同监护类型下的学龄前儿童卫生行为比较在与其监护人类型的χ2检验和秩和检验中,结果都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平均秩次比较,在晚上刷牙方面隔代监护做的最好,而在其他两个方面双亲监护做的较好,隔代监护最差,单亲监护居中,详见表3。5.独生与非独生下的学龄前儿童卫生行为的比较经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中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这几种卫生行为上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中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这三类卫生行为上的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晚上刷牙方面留守儿童做的比较好,而在饭前便后洗手和早睡早起方面非留守儿童做的比较好,详见表4。

讨论与建议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一.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的重要意义

处境不利儿童是指那些流动性强、在农村被留守的、或城市领取低保家庭的儿童。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是指以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为对象,为了解决他们的营养不良问题所实施的免费营养政策。我国现在已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营养午餐等服务,但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完善的免费营养政策。因此,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利于改善他们营养状况和促进身体发展

科学证实:儿童营养状况影响人的一生健康。国际上通常将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给予关注。良好的营养,可以保障和促进儿童体格和脑发育,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对感染的免疫力。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有利于改善他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实力。

(二)利于体现社会公益性 儿童营养状况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1990年-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城乡差异一直较为明显。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2010年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2006年卫生部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东部地区的2-3倍。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呈现脆弱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容易受到经济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汶川地震使儿童营养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灾后3个月四川省北川和理县2岁以内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9.6%和78.8%。同时,流动、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由此带来的留守在农村的5岁以下儿童数量超过了1500万,还带来大量跟随父母的流动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差、看护人教育水平低等原因,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多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区儿童。因此,优先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营养状况,保障他们的营养,缩小农村和城市、西部和东部学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差距的作法本身就体现社会公益性。

二.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所存在的困难

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4月1日,该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国务院先后颁发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两部文件。并出台了《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改善儿童营养、保护儿童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先后颁发了未来三个十年的《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改善儿童营养、促进儿童健康的相关目标任务和策略措施。把保护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但从目前的进程来看,政府对其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作用不显著。

(一)认识不到位

政府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营养状况的改善。2010年7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实施工作。2012年2月20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部署2012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2012年6月,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涉及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学校食堂管理、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和应急事件处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规范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可见,政府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非常的关心,但是对于处境不利的学前阶段儿童的营养状况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二)宣传与管理力度不足

近年来,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已经相继采取了一些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补助的政策。如近日,湖南省卫生厅下发《湖南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该项目为贫困地区6-24个月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以帮助改善5.5万名贫困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但从总体而言,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缺乏长远规划,政府部门对其如何有效实施和有效管理仍处在探索阶段,并未拿出一套成熟、科学、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加之缺少对扶持和监管措施的有力宣传,使得我国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三)财政投入不足

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我国在2011年10月26日,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然而,对我国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实施的免费营养政策,只有近日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等部门负责人发起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启动项目。该项目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以半岁到2岁婴幼儿为目标人群,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为贫困地区儿童免费发放营养包,适龄儿童1天1包,1包大约是1元钱。与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的财政相比,我国目前对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所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的财政投入差距明显。

三.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的策略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实施的免费营养项目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必要加强免费营养政策的制度设计,以完善其运行模式和执行体系。针对我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实施现状,对我国推行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

从国外经验可以得出,充足的财政投入是保障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免费营养政策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以对他们的不良营养状况采取干预措施,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

(二)规范资金运行与监管制度

作为一项普惠性政策,建立透明、公开的资金运行与监管体系是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之一。若缺乏监管,资金流向不明,不仅会降低国家财政的使用绩效,而且会降低公众对政府机关的信任度。在我国学前儿童免费营养政策的制度设计中,规范资金的运行与监管制度能为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资金运行与监管制度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食品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管理成本,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定期公开审计报告,使项目运行透明、公正。

(三)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合作

从中央到地方都应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财政部划拨专项资金,卫生部根据儿童营养需求设计并调整营养膳食方案等,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共同为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营养改善积极地做出贡献。

(四)重视宣传科学营养知识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前儿童面临营养不充足且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加强对膳食营养重要性的宣传,同时也应普及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的对策等一系列的知识。如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家长开展有关营养知识的讲座;社区可以进行家访,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提出具体的营养改善策略等。总之,宣传普及营养知识有利于使社会各界认识到营养对于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计划免疫;流动儿童;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55-01

目前国内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我国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文献检索,现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成就与现状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完整的计划免疫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儿童计划免疫涉及11种疾病,而我国只有6种;发达国家关注免疫的彻底性和减少副作用等研究,我国注重的是接种率和覆盖率。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均,东西差异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是计划免疫的薄弱环节,流动性大也是管理的难点。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苏州市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高达12.52/10万,常住人口为2.19/10万,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可见,非常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予以特别的强调和重视。

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政策规定、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重要性认知程度也相应较低,防病意识较为薄弱。刘美玉等于2002年对贵州市0~7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显示,11.65%的流动儿童家长为文盲,小学文化占42.96%,完全不知道计划免疫知识的占19.36%,对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知晓率基本为0。

从已有研究看,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普遍低于常住儿童。在全国第4~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中99.0%以上为流动儿童。孙晓冬等调查现实,上海市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五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为41.02%,远低于本地户籍的儿童。

2 针对上海市辖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城市,徐英、徐丽华、朱利华等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及其家长对计划免疫知晓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0位上海市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卡介苗接种率97.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6%,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6.0%,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0.9%,麻疹活疫苗接种率为88.6%,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1.3%;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活疫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为23.8%。总体上看,上海市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尤其是五苗全程接种率明显偏低。

王德耀、美友芬、陈磊等认为,流动人口骤增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社会卫生学意义。他们对上海市闵行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及居住时间对儿童建卡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与父母籍贯和文化程度并无联系。他们研究认为,建立与健全流动人口卫生工作网络,严格制度化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童,是实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的关键。

刘萌,钱序从闵行民工子弟小学银星小学学校和公办学校颛桥中心小学卫生老师处收集学生的计划免疫接种卡;对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接种点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构式问卷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33.3%,明显低于当地沪籍学生的接种率96.2%。对医务人员定性访谈发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容易中断;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差,及其经济状况等影响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对流动人口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且工作量大,与前来接种的流动人口沟通有困难。

何艳青等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实施4种管理模式的虹桥镇、梅陇镇、七宝镇和江川路街道,组织部分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和外来儿童学校的老师,进行焦点组讨论。发现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都很重视;对计划免疫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外来儿童学校中计划免疫知识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仍需完善“凭证入学”制度结论尽管这4种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结语

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众多,对外来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控制传染疾病,保证儿童健康的关键。了解外来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分析外来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有效的干预因素,对于流动儿童采取有效的计划免疫管理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上海闵行区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在乡镇企业务工和集贸市场经商,大多数为贫困状况,对儿童健康意识不强,我们闵行区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希望能建立有效的计划免疫体系,把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到实处,把儿童健康素质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吕治林编译.儿童疫苗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36-39

[2] 沈平.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2-354

[3] 刘美玉,张晓石,杨幼平等.贵阳市2001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调查与分析[J].贵州医药,2002.4:328-329

[4] 孙晓冬,张金芳,张继光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