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土壤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土壤的认识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1

北京市土地管理局:

你局京地发〔1990〕036号文《关于国务院55号令中有关条款解释说明的请示》收悉。现就所反映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对《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理解问题,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应当交还土地使用证,并依照规定办理注销登记。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的,可以申请续期;经批准续期的,按规定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出让金,并办理登记,其原地上的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产权在续期使用期间可以不变,由出让合同约定。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2

泗县地处皖北,是个农业大县,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等。种植全部为机械化,但大部分为手扶和四轮,整地深度也只有10~15 cm,通常作业为旋耕或翻地作业。由于耕作方式长期不变,致使耕层变浅,板结严重,抗旱排涝能力越来越差。又由于机械的反复辗压,日积月累使耕层形成一层又厚又硬的犁底层,隔离了土壤表层和土壤深层,导致地力逐年下降,致使作物增产困难。因此,在泗县开展土壤深松作业意义重大。

1开展土壤深松作业的意义

1.1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

土壤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土壤深松作业深度一般能超过25 cm,就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松度,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了作物根系生长条件。同时,肥料被雨水融化后也被存储在深松土层中,没有像往年一样形成地表径流而流失。

1.2提高作物抗旱抗涝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土壤深松后,一是作物根系下扎更深,根系分布更加优化,且根系粗而健壮,更能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1-2],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二是深松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起到抗旱作用,涝时也同样起到收敛水分延缓作物被水浸泡时间,增加作物抗涝能力。三是深松的地块作物茎秆粗壮,空秆率降低,作物生长健壮。在当前仅靠实施作物良种、作物配方施肥等技术,而没有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的情况下,产量提高有限,因此实施土壤深松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1.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过去牛耕到小手扶、小四轮作业再到现在的大型机械,农业机械的科学化发展是历史的潮流。

2土壤深松作业存在的问题

2.1宣传不到位,认识不足

农民对土地深松认识有限,对土壤深松知识了解不够。将“深松”和“深耕”混淆,但其内容和含义完全不同,深耕是把深层土壤翻上来,打破了犁底层,但土壤原结构已经被打破,需进行冻铧,同时深耕也不可能达到深松的深度。深松省时省力,经济效益非常好,是耕作领域的新技术。

2.2机手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目前,泗县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带机械入社的,也就是机械所有权是自己的,由农机手自行维护保养,因此有些机手在作业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机械,而使机械深松较浅,这样既可以不伤机械,还可以增大作业面积。也有的机手认识不足,认为深松的深度已经达到要求了,太深了也是浪费,致使深松不到位。

2.3部分机械动力达不到要求

深松机械在深松时对机械的动力要求很高,土壤深松程度与机械的动力成正比[3]。一般铧式犁深松的深度达到30 cm的,机械动力至少不低于58.8 kW,且以四驱的类型最好;如果是带旋耕作业复合式深松犁,30 cm的深松最少不低于73.5 kW。当前保有量的机械中以58.8 kW的机械为主,而泗县2007年以前购买的机械多为51.450~55.125 kW,这些深松机械动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特别是在黏性土壤中,根本就拉不动深松机具,即使勉强作业也只能达到20 cm,远远低于技术指标要求。

2.4组织管理不到位

泗县秋季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其中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小。大豆大部分采用机械化收获,玉米大部分为人工收获,机械化程度较低,玉米的收获又因各家的劳动力状况不同收获的早晚不一[4-6]。同时秋季种麦作业时间相对较长,给大面积土地深松作业带来困难,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

2.5土质与含水量的差异影响土壤深松

在实际操作中,土质状况和土壤的含水量决定着土壤深松的效果。砂性土壤和黏性土壤相比,在同样的含水量条件下,在砂性土壤里作业效果更为明显,深松的深度可达到要求,且横截面土质均被松动,而黏土深松较为困难,如804类型的机械在含水量略大的地块里深松,深度达30 cm时机械就拉不动,如深松达25 cm可勉强作业。当遇到被车轮反复辗压的地方时1遍深松作业更不可能达到效果,必须进行第2遍深松作业。含水量大的黏土进行第1遍深松的效果差,进行第2遍深松效果好。而同样的机械到含水量低的地块进行深松作业时效果却非常好,农民非常满意。当含水量过高时,决不能再进行深松作业,否则会形成更严重的土壤板结。

2.6深松作业技术不熟练,深松机具存在设计问题

由于机手对深松作业的了解不够,不清楚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应作业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同时也是个摸索的过程。例如:通常深松犁都是五铧犁式的,在砂土中可以轻松进行作业,但在黏土中却拉不动,效果不好。经过摸索和探讨,卸掉1个深松犁,同时把另外4个间距调小,既能拉动,且深松的效果较好,在含水量大的田块也不会产生只拉出1条口子的现象。一般以土壤含水量低于20%为宜(即手抓土后松开散掉最好)。

在深松的机具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有的机具是机手自行改装的,没有翼形铲,有的复合式深松机具上的深松犁却被调得非常浅,导致深松的深度达不到要求。

2.7农机与农艺不配套

不同的区域种植习惯不同,土壤性质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生产中需要不同的深松机具。更有的农民喜欢用复合式深松机具,在对土壤进行深松时播种种子和进行施肥,同时进行,省时省力。但这样的机具需要大功率的机械,当前巿场上大功率的机械相对比较少,也要推广。农艺需要精确,而深松却是简单粗暴的,不适合大棚进行深松。只有合适的作物,才能取得较好的深松效果。

2.8农机服务组织不到位

当前农户仍是分散经营,土地大小不一,状况分散,由于土地分散造成农机手工作效率下降,这就需要合作组织出面协调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深松,分散经营。只有加强统一功能,才能提高效率。

2.9资金不足

目前,泗县大型农机保有量不足,深松机具保有量也不足,且多为低端产品。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来推广带动农户购买。只有市场上的农机具保有量满足需要,才能在深松时全面完成任务。2011年泗县开展的深松补贴为375元/hm2,而实际巿场上深松需600~750元/hm2,因此农户仍要承担一定的费用,这给深松带来了一定困难,农民没有看到深松的效果就不愿出钱,很多农户认为种粮收入已很低了,还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心理上不接受,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补贴标准偏低,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有所提高,才能全面开展好深松作业工作。

3加强土壤深松作业的对策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3

“环境”是一个内容和含义极其丰富的名词,不同学科角度不同,解释也不一样。R.J.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中说:“地理这个词具有两个主要涵义,一个是口语化的,指的是环境;而另一个是学术性的,指的是对环境的研究。”可见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二者是可以划等号的。环境地理学是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分析并试图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一个适当且重要的切入点,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环境问题。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张岂之先生在《环境哲学译丛》的总序中,指出“和西方近代工业化社会主导性的价值与信息系统相比,中国历史承载着一种亲自然的文化精神”。《管子・地员》篇就是古人关于土壤认识、利用以及保护自然的专论。综观其篇,其所涉及并非土地资源,也非仅指耕地资源,土地资源,所指范围过大,有些土地资源和人类生活的直接联系不甚密切,无须过多讨论;耕地资源,所指又过小,不能全面反映与人类的关系,而《地员》篇非常恰当地选择了,土壤这个范畴,既有全面整体的考虑,同时又很具有实用指导意义。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字像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壤,柔土也”(《说文解字》)。以上可以看出,“土”是生物的生长基础,而“壤”之所以能“柔”,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包括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可见古人早已意识到土壤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这种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这方面的具体知识,才能够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结合,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地员》对土壤的研究很精细,意义深远,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土壤分类的准则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地员》分别从地形地势和质地等级角度进行了分类,分别分为二十五种和九十种。

1、按地形地势分。

1)平原(即渎田)分为五大类:息土、赤垆、黄唐、斥埴、黑埴。

2)丘陵分为六大类:坟延、陕之旁、厄陕、杜陵,延陵、环陵。

3)山地分为九大类:蔓山、付山、付山白土、中陵、青山、赤壤礅山、徙山、高陵土山。

4)高山之上分为五类:县泉、复吕、泉英、山之材、山之侧。

这是一种区域性的土壤分类,以地形为主,同一地形中又以地势具体分别,从低处至高处如下次序:黑埴、斥埴、黄唐、赤垆、息土、坟延,陕之旁、厄陕、杜陵、延陵、环陵、蔓山、付山,付山白土、中陵、青山、赤壤x山、徙山、高陵土山。而高山之上的五类是一种特殊的分类。不受地势影响,主要考虑山上特殊的地质构造,如有无泉水及其泉水位和山上具体的方位(山之材、山之侧)。

2、按质地等级分。

1)上等六大类:粟土、沃土、位土、隐土、壤土、浮土。

2)中等六大类:X土、r土、(土监)土、剽土、沙土、塥土。

3)下等六大类:犹土、壮士、殖土、觳土、舄土、桀土。

以上每种又分为五小类,“凡上(中、下)土三十物”。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做到了以土壤的肥力、植被、颜色、质地、水文和酸碱度作为准则,也是今天常用的。

不管上述哪一种分类,都未把土壤单独孤立起来,而是考虑到与其紧密联系的水文、植被等因素,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具有很强的系统环境意识。《中国地理学史》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从我国古代土壤分类的发展情况来看,2000多年前能认识到这些方面,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二、在土壤利用和保护上对后人有很有益的启示

1、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凡草土之道,各有毂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每土有常。而物有次”。文中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什么样的物种,阐述详细,如“渎田息土,五种无不宜……其木宜妩、薷与杜、松。其草宜楚棘”,是说河川沃土,五谷无不相宜,那里种树宜于妩、蒲、杜梨和松树,种草宜于壮荆和商棘;又如“赤垆,……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布黄,其草宜白茅与灌。其木宜赤棠”。是说赤垆土,种五谷无不相宜,那里种麻则麻色洁白,织出布则布色润黄,种草适于白茅与灌,种树适于赤棠,文中用很大篇幅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土壤的功能有两种;资源功能和环境功能。所谓资源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粮食和各种原料产品。认清土壤的属性,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而合理发挥其资源功能的作用。我国古代经济以农为主,土地生产力不是很强,这样的认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极其有利。对于今人来说,保护土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停止农垦,退耕还林,而是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协调,适宜农垦的继续,而且加大科技力度,发掘其潜力,不适合农垦的,还为原貌。这就是合理的利用。

2、水土关系谐调。“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土与水也”(《管子・禁藏》)。土与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二者之间关系又非常紧密,“穷山恶水”表明了水土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山清水秀”反映了水土之间的良性循环。如何保持水土,是一个乃至今天都很重要的环境问题。’《地员》篇对水土关系的分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位作为区分土壤类型的一个依据:地下水位是《地员》篇贯穿始终的一个土壤分类标准,如“息土……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赤垆……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等等;反映了地下水位对土壤属性影响很大。从农耕角度出发,地下水位太深不好,如山地、丘陵中的某些类型,基本不能种植农作物;太浅了也不好,如“黄宿”、“斥埴”;地下水位要适度,如“息土”,三十五尺深,“其水仓”,“五种无不宜”,“赤垆”也是。

2)认识到水位与盐碱地形成的关系。像“黄唐”、“斥埴”由于水位较浅,从现在土壤科学角度分析,地下水位由于接近地表,能以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土壤,这种情况下,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碱化。文中虽没有分析其变化的过程,但已观察到盐碱化的根源在于地下水位,弥足可贵。

3)认识到了土壤蓄水性的差异。如“五粟之土,干而不格,湛而不泽,无高下,葆泽以处”。即五粟土干燥而不坚硬,湿润而不散脱,无论高地低地,都经常保持水分。“五位之土……无高下,葆泽以处”也是。只有认识到土壤蓄水性的差异,才能把握灌溉和排洪的时机以及量度。

4)水循环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土壤内的水循环是土壤中物质迁移的一个重要载体。土壤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态的有机物和 无机物,它们随水的迁移而迁移。“黄唐……其泉黄而臭,流徙”,“斥埴。其泉咸,水流徙”。“黄”、“臭”、“成”证明许多有机、无机物随水而流走,从而导致土壤中物质发生变化,流去的也包含营养物质,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

3、较科学地认识土壤的物理性质。

1)孔隙性。指土壤物质颗粒之间的空间,太大不利于保养水分,太小不利于水分循环。“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历”解释为干疏,表明孔隙性适度,从而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及营养。其结果是土壤肥沃。像“五粟之状,淖而不M,刚而不觳。不泞车轮,不污手足”,“五沃之状,剽感橐土”,“五位之状,不塥不灰”、“五a之状,……芬然若灰”都是表述同样的性质。

2)粘结性。“赤垆,历强肥”中的“强”,就是这种特性的表述: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五殖之状,甚泽以疏,离坼以JJ”,“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表述的就是粘结性过差,导致土壤贫瘠,不耐水旱。

3)可塑性。“黄唐,……行Z落,地润数毁,难以立邑置Z。”修造围墙时,地湿易毁,难以筑城砌墙,说明黄唐土可塑性极差。

4)球状结构性或团粒结构性。“五塥之状,累然如仆累”。五种塥土的性状,团粒堆积得像蜗牛。这已经对土壤的结构性有明确的认识。

4、土壤环境决定论。“五粟之土……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民工巧”,“五沃之土……其泉白青;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h醒”,“五位之土……其泉青黑,其人轻直,省事少食”,这些都在讲述土壤对生活在其上的人类的影响,这里具有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决定论”从伦理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大的片面性与主观性,但某些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在那个年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结果小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利于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而谋求生存。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垦利县 农户施肥 问题 解决对策

垦利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主要种植农作物为棉花、小麦、玉米、水稻,近几年随着荒碱地治理及中低产改造,尤其是随着棉花价格的上升,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201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6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小麦种植面积5.4万亩,玉米种植面积5.8万亩,林果面积3.5万亩。

垦利县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县耕地的75%,存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盐、碱、薄等障碍因素,若经综合整理,科学施肥,生产潜力巨大。

施肥是我县农业生产中最关键一个环节,如何运用施肥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现实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发现和找出问题,研究其对策,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将更高,因而,施肥环节不可忽视。

一、施肥原理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施肥必须遵守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定律、报酬递减律等几大定律.同时,通过对作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状况、肥料性质三者依存关系研究而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

二、施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作物每年由土壤中取走大量的养分,如不以施肥的方式来补偿,土壤必然变瘦,以至破坏土壤结构.所以,施肥是农业土壤培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施什么肥,施多少,怎样才能达到补偿养分的目的?这是需要探讨和确定。

我们通过多年来对施肥调查,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

氮素是作物体内许多物质的组成部分,多施氮肥固然对作物有利于合成较大的蛋白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叶面积增长,加强光合作用,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但是过多施用氮肥,易出现叶片肥大,茎秆细弱,易于倒伏,以致减产;同时施用氮肥过多,会影响农产品品质,如氮素过多时,使大部分糖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降低了果品类的含糖量,产品也不耐贮存.在施肥过程中,只重视氮肥,从表面现象中,农户可直接看到施肥的效果,往往忽略了其他肥料的施用.

2.片面追求高产,大量增施化肥

如在60年代,亩施氮素化肥20kg左右时,每斤化肥增产3~4kg,而80年代以后亩施氮素化肥百斤以上,每斤氮肥增产效益大大降低,并出现氮多磷少的状况,一般称为氮、磷比例失调。在磷不足时,表现缺磷现象不明显。施用磷肥,不像施用氮肥以后,在短时间内效果明显。在贫瘠的土壤上,单施磷肥,效果不明显。磷肥的肥效每因施用技术的差错,降低磷肥的效果.对于钾肥面言,在调查中,少数农户略知其一,因而在生产实践中,少施或没有施用钾肥.钾素是作物中的主要营养元素,也是土壤中常因供应不足而影响作物产量的三要素之一.钾与氮、磷不同,钾呈离子状态存在于植株汁液中。钾肥不很明显协助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增强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由于一些群众普遍认为本地区土壤为富钾地区,忽视对钾肥的认识,在现阶段,农户重氮、轻磷、忽钾现象较严重。

3.肥料的性质、施用认识不够

凡是施于土壤或植物地上部分,能够改善植物生育和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的物质,统称肥料.按肥料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机肥(堆沤肥、绿肥、粪尿)和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往往忽略了对肥料的性质和施用的认识,特别是对无机肥的认识更少,往往会产生施用了肥料,结果无效益的现象.因此,在生产中,施肥必须对肥料有一定认识.如氮肥中的碳氨一是易溶于水,易挥发,遇碱性物质易分解,造成氮素的流失,因而在生产中干燥保存,施肥过程中,必须深施.二者碳氨可做基肥和追肥,但不能做种肥,因为碳氨易分解,造成氮氨分解所产生的氨气,影响种子萌发.尿素易溶于水,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尿素易潮解;尿素以缩二脲为主要构成,当缩二脲含量高时,对作物有毒害作用;当尿素根外追肥时,要求缩二脲含量不得超过0.5%,否则伤害茎叶;尿素可做基肥、追肥,但一般不做种肥。因而在施肥过程中,对肥料的性质及如何施用加以认识、掌握,才能合理、科学、有效利用肥料,提高经济效益。

4.作物营养特性认识不够

在施肥过程中,农户往往采用了一次性施肥,而忽略了作物各个营养时期带肥特性和规律,这样会造成作物各个营养时期营养饥饱不匀,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欲达而不能达的效果。固而,在施肥的过程中,掌握好作物各个时期的营养需肥规律、需肥量,进行各个营养时期针对性施肥,效果较好。如棉花的施肥,棉花每形成100kg皮棉约需要吸收纯氮13.35kg,五氧化二磷4.65kg,氧化钾13.35kg,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品种、产量水平略有差异。棉花在苗期,吸收氮5%、有效磷3%、有效钾3%;现蕾期到初花期,吸收氮11%、有效磷7%、有效钾9%;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吸收氮56%、有效磷24%、有效钾36%;盛花期到始絮期,吸收氮23%、有效磷52%、有效钾42%;吐絮后,吸收氮5%、有效磷14%、有效钾10%。从中可见,棉花吸肥高峰期在花铃期,氮肥吸收高峰期在盛花期,磷钾吸收高峰期在盛花期至吐絮期。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棉花要求棉田有较高的肥力,所以要施足基肥,还需适时适量施用追肥。一般要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因地、因时、因苗施用。

三、施肥对策

1.合理施肥

所谓合理施肥,不单应该归还收获物所取走的养分,还应弥补农业土壤生产能力方面存在的缺点。合理施肥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知已知彼.通过了解肥料种类的差异、化学肥料的分解难易、分解快慢、吸附力大小等,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和结构体.有机肥料同样有分解难易,分解时放热量多少、分解后形成腐酸质数量多少、成分差异等.这些性质都会影响土壤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都可以左右肥料施用后的效果。只有懂得不同肥料的性质,才能在适应作物种类和季节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按土施肥,使土肥相融.例如,就有机肥而言,猪粪则适用于热性土;羊粪、牛粪适宜于冷性土;至于化肥,土壤的选择性就更强,同样的磷肥,酸性土壤适于钙镁磷肥,石灰性土壤,则适于施过磷酸钙,同样氮肥,沙质土壤,宜于尿素,酸性土壤适宜于施硝酸铵.无论是有机肥和化肥,都要掌握看土施肥这一重要环节。

合理施肥的另一个环节是要懂得土壤本身在生产力方面的缺陷,这种缺陷是多样化的.水热条件不适宜,氢化物、硫化物等有毒物的累积,从养分不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施肥环节,缺啥补啥的办法解决.当土壤中养分贮量丰富而没有适当的水热条件来使之变为有效时,可通过改变土壤的水热条件以利用土壤贮藏的养分。

合理施肥不是高产稳产的唯一保证,但通过合理施肥这个环节,可以有效利用经济的分配,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培肥地力

如果耕作管理条件没有跟上,不能长期维持土壤的水、热条件,土壤的结构被破坏、土壤酸碱性变化,施肥的效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因而,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培肥地力也是施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有利于保障施肥合理性。

(1)水稻土的培肥措施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要保证高产水稻田不受破坏,必须解决灌溉水,因此,农田的基本建设应整修灌排渠道,做好蓄水、排水,保证用水及时到位,保证高产水稻田得到丰收。

增施有机肥,加速土壤熟化.有机肥是培熟土壤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增施有机肥,一则可补充土壤有机养分,二则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倡秸秆还田技术,充分有效地再利用了有机养料,净化了空气,减少了污染.发展绿肥也是熟化土壤重要措施。

(2)旱作上的培肥

狠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培肥地力,全面规划,在路边、地头种植水土保护林、树林、经济林、果树林,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又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不流失,增加有机肥来源。

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加速土壤熟化,为维护土壤的结构不受破坏,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推广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同时,大力发展家畜饲养,增加过腹还田。

用养结合,持续高产。用地是目的,养地是基础.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才能获得高产稳产。建立一套合理的轮作制度,增加豆科作物和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棉、麦轮作,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将绿肥等作物放在轮作中,做到用养结合,高产稳产。

采用免耕技术也是—种培肥地力措施,少耕或免耕可保证土壤结构不易破坏,保障土壤的通透性。

4.提倡平衡施肥技术应用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表现形式

【分类号】:X832

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水环境的急剧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人所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是清洁水源的发祥地,因而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自20世纪初森林与水的关系研究开始以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为了客观认识与正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探讨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主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我国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人们对森林与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19世纪末 20世纪初,森林水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流域 (或集水区)为单元研究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上,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森林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开始受到重视,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截持、土壤水分入渗与贮存以及林地蒸发散等水文过程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在研究的早期,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指森林对河水流量的影响;后来,森林的拦蓄降水功能逐渐受到重视,而目前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包括多项内容,比如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蒸发散、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和森林对水质的影响等。当前的水源涵养功能概念更加综合化,它不仅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水文过程,同时也关注于多个水文过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因此,可以用水源涵养功能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进行区分,即狭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拦蓄降水或调节河川径流量的功能”,而广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多个水文过程及其水文效应的综合表现”。

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源涵养功能主要表现形式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凋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

2.1蓄水功能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质,森林土壤像海绵体一样,吸收林内降水并很好地加以蓄存,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被誉为“绿色水库”。森林通过截留、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lm深时,l hm2森林可贮存水 200~2000m3,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

2.2调节径流

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能降低地表融雪水和雨水的径流量,并使其渗入地下,变为地下径流,从而可降低洪峰高度,提高平水期的水位,防止水库被土壤水蚀产物淤塞。

2.3削洪抗旱功能

森林在洪水季节通过降水截留,森林的蒸腾、蒸发,森林土壤的水分渗透,延长融雪时间,减少地表径流等起到蓄水防涝的作用。在干旱季节则可以供水抗旱。

2.4净化水质的作用

森林对水质有良好的净化作用。我国热带森林尖峰岭实验站长期观测结果表明,热带原始森林流域集水径流水质检出均值为最优质的源水,其次为天然更新山地杉木幼林流域、天然更新山地雨林流域,森林对水质净化能力非常强。

水源涵养功能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指标的测定而获得:

(1)林冠截留量,通过林内穿透雨测定装置测定并计算林冠截留量。

(2)树干径流量,通过树干径流测定装置测定并计算树干径流量。

(3)林下植物层持水量,采用浸泡法测定林下植物层最大持水量。

(4)枯枝落叶层持水量,采用浸泡法测定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

(5)土壤持水量,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持水量。

森林对水质的净化则可根据径流小区的泥沙数据进行推算,森林的水源调节效能的经济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集水地区径流的增长状况(与无林地相比);②水源的经济价值。

3 结论

森林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能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净化空气等,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当前水资源缺乏以及各种污染引起的水质下降,解决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森林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土壤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业工程生态环境动态评估

农业工程是人类实施的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贡献最卓著的工程。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水和空气。过去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妨碍或危害生物生长的直接因素上,如虫子蚕食庄稼,就研究如何消灭虫子,而对吃虫子的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则研究不够,对由此而阻断的生物链及其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则研究更不够,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母体———地球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甚至连关注都很少。以至于地球上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土地肥力大量流失,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1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工程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工程不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业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事例很多。

1.1 大面积喷洒广谱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为消灭危害森林且蔓延很快的松毛虫,人类采用飞机喷洒农药,有效地消灭了松毛虫和其他害虫,可谓手段先进,效率极高。但是,喜食松毛虫的灰喜鹊却因吞下被药死的松毛虫,而二次中毒死亡,吞吃其他虫子的鸟儿命运亦如此。如此恶性循环,加害自身、贻害后世。

1.2 “黑风暴”使开垦者自尝苦果

19 世纪中叶,美国采取优惠的移民开荒政策,引导人们去开垦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在强大的农业机械化手段支持下,中西部很快成为美国的粮仓,这在当时,无疑是开发与就业

双丰收的大系统工程。孰料因过度地掠夺性开垦和放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1.3 旋耕是精耕细作和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生态的“双刃剑”

旋耕从表面上看是精耕细作,但事实上,旋耕不仅耕细了土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旋耕把土壤中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的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几乎斩尽杀绝,使人类失去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天然助手;旋耕造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腐殖质大量流失,导致细菌减少、土壤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无论土壤活性剂也好、化肥也好,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这就是旋耕间接带来的恶果。

2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与生态保护问题

2.1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植物多样性

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美国 1/4 的药物是利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 35 亿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草药。如果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充分注意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导致其他植物的灭绝或生长环境的长久破坏,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相关的育种途径,透支了未来的食粮,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

2.2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动物多样性

由于土壤动物是一生,或生命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一般不能直观地被觉察到,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农业工程措施的伤害,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在进行作用于土壤的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时,要深入研究对土壤生物的伤害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极易受到伤害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伤害。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要让土壤动物成为增产的助手,而不能使

这些“助手”明显减少,更不能造成它们的灭绝。

2.3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壤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很容易被忽视。

2.4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以往,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湿

地锐减,等等。改造自然反而带来对自然的更大破坏,根源在于人们对农业工程的研究和实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法规、立项审查、工程评估、提高研究人员和

决策者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3.1 强化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的立项审查

在农业工程的科研立项中,目前,已经注意到对环保的审查,但很少涉及对生态影响的审查。在工程实施立项中,我国对大型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审查非常重视,如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估,成为立项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一般农业工程项目实施中,几乎没有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建议在立项时,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实行生态环境评价过关制度,并建立某种形式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