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方向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1

    一、教育起点——“圣人”的不同维度

    在儒学系统中,“成圣成贤”的教育理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孔子看来,作为理想人格化身的圣人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即使是尧舜都很难做到,“尧舜其犹病诸”[1](p. 92)。尽管孔子认为圣人不可企及,但还是认为有三个标准可以衡量“圣人”:一是“内圣”,达到“中庸”的人格境界与行为准则。“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1](p. 31)二是“外王”。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时,孔子认为这已经超越了“仁”,基本上达到了圣人的地步。三是好学。这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六言六蔽”的解释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p.178)这样,孔子就把道德论与知识论连接起来,认为圣人既有高尚的品德,又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同时还能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而到了孟子那里,圣人形象就不再如孔子所描述的那样神化与虚幻,“尧舜与人同耳”。[1](p.300)那么,圣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何在呢?孟子认为,圣人能发挥本性之善,所谓“反身而诚”、“发明善端”,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p.29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p.293),等等。这里所说的“赤子之心”、“几希”等,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也是人得以成圣的慧根。可见,在孟子看来,人都有先天成圣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只要能“发明本心”、“立乎其大”即可。

    按照牟宗山的划分,理学主要沿袭孔子一路,属于横摄系统,在修养原则上带有“他律”的特点;心学则主要沿袭孟子一路,属于静默系统,在修养原则上带有“自律”的特点[2]。孔子强调后天的习染,而孟子则直讲“性善”。所以孔子“仁”、“礼”并举,而孟子则认为“性善”乃人之本性,只要能发明此种“良知”、“良能”,人便能臻入圣境,“礼”的作用大为降低。

    理学与心学的“圣人观”沿袭孔孟而来。朱子认为,圣人首先是道德完美的化身,“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故大舜无一毫厘不足,此所以为圣人,不然,又安足谓之舜哉!”[3](p.232)此外,圣人还是才智与事功的集大成者,“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那个事理会不得”。[3](p.2830)朱熹这种兼综仁者、智者、王者统一的圣人观,比孔子都更为苛刻。而王阳明则继承了孟子的圣人观,把圣人品格集中到道德层面,这集中体现于他的“精金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4](pp.27~28)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才力之大小,只要能做到“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即可。这就颠覆了孔子、朱熹一系的圣人“全知全能”而又“内圣外王”的说法,而把圣人的本质放在“德行”上。当然,王阳明在看待成圣修为上,并未反对“为学”之重要性。只是说,他的“为学”,重在道德自律、自省,本质上是“良知”的开窍,而不是朱熹等人所谓的“格物”,即外在知识上的学习。

    二、教育方法——“循序渐进”与“立乎其大”、“致良知”

    理学与心学“圣人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存有差异。

    在朱熹看来,道德的完善首先还要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格致”的认识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者,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p.6)朱子在此提出了“即天下之物”,才能“穷天下之理”。那么,如何“即物”?或者说“即物”是否就能达到“穷理”的理想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表现有二:一是从“事理”到“道理”的渐进。他说:“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3](p.677)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既是系统的,也是复杂的,所谓“萃百物,然后观化工之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3](p.2831)二是强调“学、问、思、辨”的重要性,尤其是“思”与“辨”。他说:“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5]在朱子的教育体系中,“道问学”对“尊德性”具有优先性,而由于“道问学”本身的庞大与复杂,注定了其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在具 体操作上,“循序渐进”也有很多细节性的表现。如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把人生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童蒙、小学、大学。其中,“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p.1)

    相比之下,心学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则是另一番景象。当然,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心学体系排斥知识与物理的获取。只是说,它更强调知识的获得根本还是在于“发明本心”。

    象山之学承孟子而来,因此他坚信,“心”乃道德之源。他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6](p.388)因此,综象山一生,发明“本心”乃其本人不变之追求与教育弟子永恒之原则。

    在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上,“先立乎其大者”是对象山学说最简要的概括。他说:“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6](p.142)那么,何谓“大”?如何“立乎其大”?

    “大”即“本心”,“立乎其大”即“发明本心”,就是积极弘扬孟子以“四端”为核心的道德品质,“侧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本心。”[6](p.487)“发明本心”又被象山称为“复本心”或“得本心”。象山认为,人心不古,“本心”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蔽”和“自贼”等,“狙于习俗,蔽于闻见,以陷于恶,而失其本心者”。[6](p.47)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发明”与“去蔽”呢?象山提供了几种方法:一是讲明与践履。他说:“为学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此讲明也;《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6](p.160)通俗而言,就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二是反思与辨志。他说:“知非则本心即复。”[6](p.454)“知非”就是一种反思精神。学生问象山:“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6](p.489)可见,辨志也是其反思精神的一种。三是剥落与减担。陆九渊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是一番清明,后随起来,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6](p.458)“减担”也有类似的意思。“发明”与“去蔽”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其“立乎其大”的教育认识论与“易简工夫”的教育实践论。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更是把陆九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在陆九渊那里,还要“去蔽”,还要“明是非”,才能保证“心体”之完备纯洁。而到了王阳明,“良知”本身就有辨别是非之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在教育方法上,王阳明同样强调从大处着眼,“譬之树木,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4](p.6)这和陆九渊是一脉相承的。

    三、情感体验——“克己”与“求乐”

    大体而言,程朱理学一系强调学生的“克己”精神,而陆王心学一系则更强调学生的“求乐”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童蒙”的教育理念上。

    朱子系统地论述了“童蒙”教育的要领、理念及方法,集中体现在他的《小学》一书的编撰上。该书集录了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共285章。在此书中,朱子提到的各种道德规范多达数十条,从穿衣戴帽、起床睡觉、交朋会友、待人接物,到吃饭饮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前已所知,朱子把人生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八岁以前为童蒙教育阶段。朱子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予以约束,否则“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7](p.146)。如果在小时候没有打好良好的道德基础,长大后,“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7](p.146)到那个时候,如果再想有所改进,已经是“习之易荒,觉已难悔”[7](p.156)。

    到了小学阶段,朱子就对教育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7](p.1)无论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还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都是为了提高儿童“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道德修养,养成他们的良好习惯。

    综朱子一生的教育思想,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始终。因此,童蒙阶段与小学阶段只是基础,而大学阶段则是关键与核心。也因此,他对大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他对读书的认识上。关于“朱子读书法”,他的学生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尤为根本。“居敬”体现的是对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而“持志”则体现的是读书目的明确而生发出的意志力。从整体上看,朱子追求的是一种“克己”之学。当然,朱子自己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 各个方面。可见,朱子“遍注群经”的学术成就正是其“克己”的态度的结晶。

    而王阳明关于童蒙的教育理念则和朱子有很大的差别,这集中体现在其《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8](p.78)

    他首先分析了“童蒙”时代孩子的普遍特征,“乐嬉游而惮拘检”,然后指出童蒙教育的一个整体原则,“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在王阳明看来,这才是先贤立教之大本。以此原则为出发点,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童蒙教育之弊病:“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8](p.78)可以看出,此文的核心便是要求顺应孩子的本性进行教育。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具备自然教育、情感教育、“求乐”教育的属性。

    四、启示

    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与其产生时代的教育特点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书院教育,以之为主要传播场所;二是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及同时学家的著作)为主体;三是以“成圣成贤”、“内圣外王”的圣人观为教育的最高旨归;四是以“一以贯之”、“道通惟一”的哲学观来理解教育,用今天的话讲,类似于“通识教育”,而没有“科层分工”的教育理念。而当代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核心教育理念,都与宋明理学时代不同。但是,宋明理学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当代教育借鉴与深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道德标准融入人才观和教育目标。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把人的“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严于“君子”、“小人”之辨,明确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核心标准,并指明了“圣人”、“君子”、“小人”在道德修养上所达到的不同层次,从而把道德修养列为了衡量人才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在儒家以“内圣”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中,这种区分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而在当代“以人为本”、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中,这种以“圣人”为最高旨归的教育目的,是需要批判继承的。今天看来,期待每个被教育者都成为“圣人”,既是荒谬的,也不具备实践性。但是,这种将道德修养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将提升道德修养作为重要教育目标的理念值得借鉴;以“君子”、“小人”之辨来彰显主流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行为规范的做法也值得参考。在当代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往往更偏重于“才”,偏重于评价个人价值的实现;伴随着教育门类的日益细化和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倾斜,道德教育的地位日渐淡薄。但是,德育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尤其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当代,德育可说关乎教育成败大局。在衡量人才的标准中融入道德标准,应当是当代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并建立道德评价参照目标(“君子”、“小人”),以之引导思想规范,指导道德教育实践的方向,显然是有效做法。程朱理学以严格繁复的道德规范系统来塑造人,陆王心学则提出“四心”来锤炼人。被他们立为核心价值观念的道德标准自然应批判甄别,但这种以核心价值观念来提掣整个道德教育框架,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显然简明有效而富有操作性,对于以弘扬正确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当代道德教育来说也有借鉴作用。

    二是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程朱理学强调从“道问学”到“尊德性”,极其重视知识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知识学习是提升道德的必由之路,而学院则是个人道德进修的主要场所,学院教育则是完善道德的主要方式。这种观念有其时代背景。宋明理学的极致发展是与书院的繁盛相一致的,可以说正是兴盛的书院保证了宋明理学的人才鼎盛和高度发展。宋代的著名书院往往大儒云集,学生众多,既是精研学问之所,又是讲学进修之地,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也较强。因此,宋明书院的教育环境保证了较为集中的教育效果,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始终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从“童蒙”、“小学”阶段教导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到“大学”核心阶段学习穷理、正心、修己之道,具有阶段连续性,且极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覆盖了从生活点滴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学院教育能够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其中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对于如何发挥当代学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也有参考价值。

    当代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多样化,有别于宋明时期的儒家一统局面,当代学校相较于宋代书院,其社会开放性也已大大增强,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高度信息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强度的不良道德信息,其负面迁移作用也向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功能,道德教育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道德教育更多地被归结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环境的示范教育作用。诚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与家庭道德教育相结合,并在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共同发挥作用,营造一个 良好的整体道德教育环境,但相较于后两者而言,学校道德教育效果集中、易于规划,应当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向道德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规划,形成有延续发展性的道德教育体系,将之贯穿到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大学教育阶段的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应当加强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从学习、生活点滴入手,把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方式教育中,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宋明理学过于繁琐的道德戒律禁锢人性,自然不可取,但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规范、处世理念的做法却取得了实效,值得在批判中借鉴。

    三是“循序渐进”与“立乎其大”的教育理念。理学思想强调以知识获取的方式达成修养道德的目的,在知识传承上可说卓有成效,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蹈“规”,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都建立了详尽乃至严苛的规范,其理念体系相对清晰完整,操作方法也具体可循,在实践中易于扩大和传承。心学思想则更强调教育方法的多维性和教育空间的自由性。心学教育思想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提出衡量人才的标准可以具备多样性(“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具体教育实践应避免对人的过多桎梏,保证一定的自由空间(“易简工夫”)。在此前提下,心学充分肯定个人的创造能力,强调开掘发扬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固有潜质,以引导而不是塑造的方式帮助人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可以说不拘一法,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理学和心学的教育理念从不同方面对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都获得了卓越成效。宋明理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一批深通学理的大儒,并在经典编纂、解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心学则出现了王阳明这位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理学“循序渐进”和心学“立乎其大”的教育理念相对而相依,前者立足于确立基本尺度,保障人才批量培养的基本质量;后者则关注个人发展的差异性,为精英人才的培养提供催化剂,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2

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听说方面

涉外护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但是,在一些学生走出国门之后,我们教师接收到的最多的反馈是学生对于听说方面的困惑。笔者认为这与国内医学院校英语教师没有将重点放在听说方面或者听说方面教学方式不对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方式与重点内容方面稍稍做出了一些改变。如今从笔者送出国门的毕业生反馈来看,这个教学方法以及将重点放在听说方面是一个恰当的方式。

有几点原因促使笔者做出这样的尝试。首先,经历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已经参加过众多英语考试,应试教育在使得他们在英语读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也造成了提高学生听说方面的得不到足够的训练,一些省份甚至在高考中英语听力项目不计入高考总分。

其次,护理相关专业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并没有太多的资料需要研读,提高听说能力显然比提高读写能力更加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储备和操作规程是必须的,它们甚至可以在国内学习然后到国外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规范进行取舍。但是,我们注意到,护理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是遇到突发状况时,工作者的处理能力,一个小失误极有可能酿成大问题。要知道国外非常重视以人为本,护理工作又是人命关天,一个拥有优秀听说技能的人易于在这种时候脱颖而出。最后,相比于读写方面,听说方面国内的教学研究还有更多可以深入探讨之处。同时,其难度也更加大,研究听说教学是一个当前热门。

二、教学方法与实践经验

在教学时除了教科书和公共英语考试用书,笔者还参考了雅思和托福相关考试用书。

教科书和公共英语考试用书主要侧重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察的是国内同学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考察你的英语掌握能力。就是说你会不会这个语法,你认不认识单词,你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等,应该说国内的英语等级考试在学术方面注重一点。雅思和托福相关书籍侧重语言应用能力。涉及的内容相对生活化,主要是日常生活(食宿、购物)、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场景(问题探讨、待人处事),学起来实用,能够使学生提早适应国外生活。分析清楚之后,就要有目的的把英语教学方式改变一下啦!要更加注重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让这些留洋的学生们赢在起跑线上。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3

一、运用企业管理理论提升成教院校教育发展水平的必然性

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对成人教育院校培养学生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成人教育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懂得高级技术理论的人才已经不再受到企业的追捧,拥有更好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有良好工作定位的人员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要把企业管理理论的精华部分,通过成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更直观、深刻地让学生了解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通过企业管理理论在成人教育院校中的不断深化发展,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将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融入到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塑造中、校园师资力量建设中,可以有效加快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

二、企业管理理论与成教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间的

企业推行管理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形成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秩序,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减少在工作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企业管理理论不仅仅可以帮助员工树立一个工作行动标杆,同时也可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的管理理论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与变革、积累了无数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成人教育院校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有企业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远高于理论能力;也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直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成人教育,如函授、自考等。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观念,拥有熟练的职业技术技能。成人教育院校通过在教育过程之中加人企业管理理论,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执行力、纪律性。既能打造出学校文化新内涵,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

虽然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之间有部分差距,但是成人教育院校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针对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行业所输出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的能力,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学生的这种适应能力,需要通过成人教育院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氛围来培养。

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借鉴到学校中来,但是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针对的受众是员工。而成人教育院校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成人教育院校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在借鉴企业优秀管理理论的时候应当有所选择要选择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比如使用“PEST”理论来分析环境,使用“SWOT”理论对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等。总之,对于企业管理理论,成人教育院校要发掘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部分去吸收,让这些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并且不断地在此基础上创新提高,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三、提高成人教学管理质量,关键是系统科学的管理

(一)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个性化实施方案

成人教育院校在实施企业管理理论过程中,不能拿来就用,只学习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永远无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得到进步与提高。企业管理理论的应用,需要与成人教育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要取其精华,注重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吸收融合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成功经验,参考了解其他成人教育院校在与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实施方案,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管理断层与停滞不前等情况。

(二)依托企业的支持,实现校企高度合作

成人教育院校大多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培养的学生也需要依托相关行业、企业来实现对口就业。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企业可将员工送入学校进行进修,学校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进行实训等教学工作,举办企业宣讲会,针对未步人社会的学生开办订单班,实行企业员工“1带N”教学模式,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带没有经验的学生,等等。因此,成人教育院校要与订单培养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管理层人员请进校园指导企业管理理论的具体实施,指导学生实习并在现场直接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改进,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快捷地深入领会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运作的重要意义,领会学校实施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接受企业管理理论思想,更自觉地遵守企业管理理论的行为习惯。

同时,具备企业管理理论推行成功经验的企业在与成人教育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后,可以采用针对性、点对点的培养形式,将企业管理理论从“概念化”转变为“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意识,快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操作习惯,逐渐拥有“职业化”的工作学习态度。

传统成人教育院校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企业、学生双方都需要经过一段磨合适应期,要浪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也担任了培养成人学生的角色。企业与成人教育院校合作培养学生,按照企业用工标准来培养的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的生产规范和流程,从而在毕业后可以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人力资源对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人教育院校以培养企业提升发展中所需要的发展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针对全体教师员工开展企业管理理论培训。让教师进入企业了解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管理方法经验等,以点带面,转变思维。只有在师资力量上先转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老师影响学生,改变整个教育教学模式。

2.各种优势资源共享。对于可以合作发展的资源要采取开放式原则,将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资源、企业高端管理层人力资源,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有机统筹运作,形成教学设备设施、多样化课程、多层面师资、多媒体教材、新教学模式在系统内的共享,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育教师队伍新素质、开发学生创新思想、成果实现产业化而服务。

3.知识共享。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经验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转化为成人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四)教育教学方法应以学导式为主

学导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企业管理理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对管理者和管理团队及整个组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制度与规范,必须严格去遵守。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成人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把握教育教学考查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标准是否符合成人教育院校的发展目标;针对创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和举措;保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成功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4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教育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57

1 引言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目前,高校真正迎来了“大学生”时期,他们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力量。很多人都认为新时代大学生聪明、富有创造性、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在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成长问题,高校应该迅速转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把握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其变化,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管理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现行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所谓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高层管理者可以在许多方面对学生“下命令”,甚至高校教师就是高校权威,学生们不可以对高校教师产生怀疑和反对。由于历史传承等因素影响,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缺乏管理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3 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培养方式,重新认识新时代大学生

作为高校教师,不能过多的否定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行为和性格特征,需要转变大学生的培养方式,重新认识他们。因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与教师并不是一个年代,所以物质精神方面必然存在许多差异,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关注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做到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量化与定性相结合,创新学生管理办法

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符合时代特征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评价模式已经过时,应该深刻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办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在针对全体学生成绩、考评等方面,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全面、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生活习惯、团结进取精神等方面设置非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听取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总体评价来认定学生总体水平。特别是在评优入党工作中,除满足量化指标外,更应注重柔性指标的考核,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行阶段性补充和完善,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不同情况加以及时修改,构建和谐文明教育管理环境。

3.3 合理运用政府优惠政策,开展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实践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大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参与高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外,还应该合理的运用政府给予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的各种便利政策,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让家长、老师放心把学生放到社会中锻炼得到提高。所以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实验设备,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3.4 将契约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

个别家长坚信自己的小孩不可能存在什么所谓的心理问题,坚决不允许小孩休学或退学,最后,学生在学校真的产生了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后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在校园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内部设置心理委员,明确突发事件的责任。在构建新型契约管理模式之后,明确违约责任与之签订协议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都忙于各种各样的社团工作,如果能与学生采用契约的方式明确责任,大学生必然能够合理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4 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应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势在必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驱除不正管理之风,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必经之路。高校“去行政化”是一条漫漫求索的道路,在一个行政化体制普遍存在的国家,要把现已行政化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学术主导的教育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才能逐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红耀.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2]李宪玲,吴海涛,黄宏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

[3]夏海州,线江南.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生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4]杨乃鹏.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学生工作[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三、在心理学的服务中全面提高德育教育

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一)利用社会环境和时展的特征,推进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热潮,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实践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指引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的形式,积极实践到行动中去。如,结合目前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巡回展,“红色之旅”,以德治国下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宣传等深入持久开展爱党爱国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及形式。

(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1.观念决定一切。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道理,就会使讲授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讲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情感发展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父母、教师等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其中,承担着德育工作的是教师和班主任。但是,教师的教学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方式上,内容陈旧,总是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现象,以致造成这部分德育渠道的浪费或缺损。

2.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强势扩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然而,各种思想观念混杂,这对于正处在身心关键发展阶段的学生影响很大,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对此,德育工作决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而全盘否定,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欣赏,自我潜能挖掘,自我奋斗和发展,如开展学生各类技能竞赛,评选校园明星,弘扬校园新型价值观。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德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例如多媒体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建设等,这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偏爱和依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6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MATLAB;DSP;深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5―02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由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出现,使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的知识已经在很多实际领域中得到应用。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几乎所有工程技术领域中都会涉及信号处理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课,已经成为电类学科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是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1-2]。

根据多年从事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总结,在阐述数学信号处理课程内容特点基础上,重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教学、MATLAB仿真模拟、DSP实践环节联系到一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3-4]。

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体系及弊端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多数教材内容按知识体系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基本概念、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频域离散信号与系统。其中FT(傅里叶变换)变换为主要内容,包括DFS(离散傅里叶级数)、DFT(离散傅里叶变换)、FFT(快速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这部分内容从本质上讲在信号系统中已经讲过,唯一区别在于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区别,如果学生对信号系统已经掌握得足够好,理解其中的意义不难。但是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不便于笔算。

(2)具体应用部分:主要包括有限长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FIR)、无限长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IIR)。此部分内容属于课程实际应用,重点阐述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数字滤波器的优越性[5]。

从内容体系上看,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同时兼顾实践教学。但是理论偏重公式推导,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设计固定化,计算工作量大,计算复杂,缺乏创新引导,不便于学生具体实践。

三、教学方法探讨

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证明。针对上述课程内容体系及弊端,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鉴于本门课程在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及计算,建议在课堂教学中简化公式推导过程,注重基本概念、方法理解及相关结论。另外,可在教学内容中涉及MATLAB相关内容,用其强大的仿真计算功能完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复杂公式计算及图形绘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认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增强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使用笔算完成FFT的运算,其工作量是相当庞大的,如果使用MATLAB,则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调用FFT函数即可。

图1给出使用MATLAB中FFT函数完成傅里叶变换,不单方便,而且直观。摆脱了大量的公式计算,增加学习兴趣。

同理,在滤波器的设计过程中MATLAB也发挥巨大作用,设计IIR滤波器时,应先设计符合要求的模拟滤波器,再通过数字转换完成数字滤波器设计。在MATLAB中同样使用几个库函数即可完成滤波器设计,省略查表、计算等过程,还可以给出仿真模拟图,便于分析比较。图2给出使用MATLAB软件完成模拟滤波器、数字滤波器的频响应特性曲线。可以方便地比较各个滤波器之间的异同。

可以说,MATLAB涉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无疑对课程的理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实践教学

从本质上讲MATLAB不能算纯粹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真正与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的实践环节是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作为一类工具性软件,DSP涉及软件编程、硬件实现等实践环节。从应用上讲DSP功能非常强大,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直接相关。主要有两个部分:

(1)使用DSP完成FFT运算;

(2)使用DSP实现FIR及IIR数字滤波器。

上述两个内容在多数DSP教材中都有涉及。

实际上数字信号处理中基本网络结构一节内容与DSP是直接相关的,系统的网络结构可以为DSP提供软件流程。例如,对于二阶IIR直接型网络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DSP实现时,需要对上述网络结构所表示的系统函数进行编程实现,可采用节点排序图的方法实现,对图3进行节点排序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所示节点排序图可以得到DSP的软件流程图。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使用DSP完成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论

近几年来,通过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MATLAB、DSP结合在一起的深度结合方法,降低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出勤率达100%,能够课后主动查阅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和实施实验,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玉美,高西全.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霖.DSP算法设计与系统方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Alan V. Oppenheim, Alan S. Willsky, S. Hamid Nawab. Signals and Systems (Second Edition)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