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原则 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70-02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要想站在人类科学的最高峰,那么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我们认为,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个民族自立之本,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有活力的行为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生命线;它对于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人的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自身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 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总趋势。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创造能力,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创新特点的思维,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以独创新颖的思路来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概括来讲,创造性思维就是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包括思维领域内的思路和设想的独创与新颖;是在人类现存认识基础上的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突破;在具体认识过程中不囿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和结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原创性。原创性就是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传统的固定认识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方法去认识客观具体事物,找出一些不为常人所拥有的、不寻常的新观点或新理论。创造性思维能促使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它不仅善于求同,而且善于求异。原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
2.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贵在常规思维活动中勇于开辟新的境界。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不囿于传统经验方法和观念的束缚,经常表现出对现存已有理论的合理科学的怀疑,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新理论,从而使人们对于原有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
3.多维性。创造性思维的多维性又称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等。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也就意味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可以不拘泥于原有的信息和材料,尽可能多地产生各种合理科学的信息,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深度,从而做到随机应变,不固执己见和囿于常规思维定式。
4.目的性。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思维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目的的活动一般不会有所创造。人的目的性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动力,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帮助人们在既定的目标指引下,把杂乱无章的各种设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和探索,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5.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创造性思维是从纵、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客观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从而产生新的结论或在思维过程中对世界若干要素实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创意或理念。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社会基本思维形式中综合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其思维过程就是在前人已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实行重新的分解与综合,最终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
1.唯物论原则。哲学的唯物论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出发,清醒地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伟大历史任务,从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认识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
2.辩证法原则。哲学的辩证法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即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指导人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思维方法。
3.实践性原则。实践的观点是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是在通过探索性的实践来完成的。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就必须首先具有实践的观点。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深入社会生活的实际,从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出发,进行持续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1.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前提。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前人和同时代人已有的文明成果,才可能在继承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应该站在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离开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去思考问题。否则,创造性思维与胡思乱想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2.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在对已有人类文明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善于学习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的规律,明白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人们大脑思维中最珍贵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思考者新提出的问题越是基本,反而越是重要,思考者本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其影响也就越是深远。
3.善于批判。善于批判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品质。善于学习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前人已有的文明成果,善于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前人的文明成果,同时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而善于批判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文明成果进行部分或者全盘的否定。创造性思维本身内在地要求我们只有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才给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把“批判”理解为否定意义上的创造。尤其是哲学上的批判,直接诉诸一个观点乃至一个思想体系的理论预设,因此非常深刻。善于批判就像拆毁地基上原有旧的建筑物,只有旧建筑物拆毁的越彻底,新的建筑物才可能越坚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
4.善于变革。善于变革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总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许多人那里,这些问题并没有被提出来予以解决,而是像肥皂泡一样自生自灭了。其实,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比如大家熟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就在于对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疑问并投入大量的精力深入研究,才给出了富有革命性意义的科学解释。可见,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是缺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只有善于革新,才能推陈出新,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
5.善于超越。善于超越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在强调创新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始终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在我看来,善于超越才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始终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创新性思维中善于超越的尺度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崇尚人性是善于超越思维的根本要求。人不但是社会的人,人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的任何发展和进步最终都必须通过人体现出来,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理应超越前人,崇尚人性,更好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满足人本身的需求。追求品位是在崇尚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这里说的“品位”主要是指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追求品位则是对这种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的自觉认同和向往。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追求品位、趣味高尚的人,是不屑与趣味低俗、见解庸俗的人为伍的。事实上,随着人们追求的品位的提高,人的思维空间必定越来越多地向超越思维敞开,其精神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完善自我是善于超越思维的最高境界。人类的不断创造和发明,其实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完善人本身,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人们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往往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反复循环中才能逐步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互变规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和小事开始,长期积累,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最终的质的飞跃。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我们今天所谈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更好的满足人的需要。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我们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1-06-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哲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的阶段性成果(11552301)
作者简介:段满江(1979-),男,陕西蒲城人,讲师,从事哲学研究;朱泓(1965-),女,黑龙江望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为:
(一)图形创意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视觉传达的关键途径。视觉化的图形符号是设计师向受众传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以求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表现为设计师对客观世界观察、筛选、概括并产生想象、联想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这几大思维方式相互补充、转化和融合,设计师的创造活动才能完成。
(二)文案表达在一幅平面设计作品中,文案的作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设计思想。在创意表现的过程中,文案作者要能够精准地把握创意的内涵,对创意进行很好的诠释。在实践中,我们所看到的是通过文案的介绍和推荐使人们认识产品、服务和企业,对这一事物产生好感,从而达到产生消费的欲望,进而消费。基于对创意的理解之后,设计师设计文案时要把握好体现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产品本身的形象化表面特征是不可忽视的,要学会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视觉的形象表达,加入理性的研究和感性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抓住消费者。
(三)色彩设计色彩是一种心理现象,色彩的表现多为设计师宣泄思想和表达情绪的渠道。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色彩向受众传达信息,不管是温柔清浅的色彩还是暴烈浓重的色彩,都是设计师思想色彩的传达。创造性思维是色彩设计的灵魂所在,当设计师把创造性思维融入其中,这个设计就会变成有血有肉有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一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就能感受到设计师的思想,通过色彩了解设计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信息。
(四)版式布局版式布局是平面设计创意的基础,它能够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创意思维的个性化凸现出来。浅层次看,它也许只是一门关于编排的学问,但是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凭借视觉元素通过无声的语言去表达艺术深层次的内容。受众只有理解这些内容才有可能产生消费欲望。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计算机的运用充斥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设计师们也借助这一先进工具来设计作品,创作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计算机对平面设计而言是有帮助的,设计师们接收丰富的数据资料,这些对激发他们的灵感大有益处。
二、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必要性
平面设计是审美创造活动,设计师的创造基础需要创造性思维。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入研究就是必不可少、重中之重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创新,它是艺术进步的灵魂,是设计师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平面设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入了创造性思维,作品就不再是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空壳,而是一个有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体现着设计师的思想和思维。现在很多平面设计作品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广告,一幅有创造性思维的作品才能经历时间的洗礼永久留存于消费者的印象中,这也是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永久生命力需要创造性思维来打造。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给予平面设计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未来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创造性思维不按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它独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要具有独创性,首先设计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向旧事物挑战。
(二)连动性连动性即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连动性通常有三种形式:横向连动、纵向连动和逆向连动。在平面设计中更多的是纵向连动。
(三)多向性在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表现在:1.发散机智,即设计师就一个主体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筛选;2.转向机智,即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发现原来的方案不好,从而转向寻找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3.创优机智,即设计师在创作出多个方案后,选出最佳作品。
(四)跨越性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表现为逻辑上的中断和思维上的飞跃。中断的仅仅是逻辑,并非思想,打破原有的思维路径跨越到另一个视角,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发现另一片洞天。思维飞跃的前提是能够对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使思维处于超饱和的受激状态,一旦外因激发,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新思维瞬间喷薄而出。
(五)综合性平面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即对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综合利用,只有思维的活跃才能调动设计师的想象力,优秀作品才能问世。综合而言,创造性思维是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的有机统一。
结语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3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造能力;思维;培养
创造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践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创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最核心成分。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需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研究创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有助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实施创造力教育很有启示。创造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环境的因素很重要。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正常发挥。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主动地创设适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为此,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创造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这样,教师成了创造力的激发者,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自由的关系。在这种氛围里,可以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不断地产生新的假设,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重视培养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
一个人的创造性与他的非智力品质密切相关。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创造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较强的独立性,不迷信权威,善于怀疑;不按部就班,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虚心好学、善于合作,有较强的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等。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结合分析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触发创造性联想;用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能力以及化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事迹,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身于化学学习中,锲而不舍,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创造性学习;在知识教学中通过推断或鉴别化学物质等习题的训练,有意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排同求异的习惯;同时,又教育学生学无止境,要取长补短,不断进取;也可以有意安排让学生“唱主角”的课型,这对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注意激发创造性想像的能力
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是灵感的心理条件。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就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等的示意,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再造想像;按一定的目的,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创造性想像。创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应注意: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不论是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性想像,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利用直观、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或展示图表、模型,为学生展开想像活动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教师还可利用体态语言和清晰、生动的描述,给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像。
2、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激发想像。教学时教师首先设法激起学生在头脑中重视某种事物的形象。然后用它来比喻或类比需要形成的新形象。例如,蜜蜂无确定路径飞行的例子,通过类比启发学生想像出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状况,从而想像出“电子云”的具体形象,加深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比喻教学时应设法使学生结合熟悉的事实和经验,赋以相应的形象,再迅速转移到对被比喻的对象的理解上,达到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能促进想像能力开发的目的。
3、从宏观化学现象引出对微观结构的想像。化学思维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积极的微观想像。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
集中思维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即要求每一个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例如,把各种化合物按酸、碱、盐归类。发散思维是指不按常规、寻求变异,从多个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变式”教学,启发学生巧妙地运用知识,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利用“扩展性” 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适应变化后的新情况,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逐步得以发展。
直觉 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不经过一步步严密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是创造力的升华,是长时间直接积累经验,尤其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其作用是快速缩小思考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带有突发性、诱发性、联想性和易逝性。在教学中药注意鼓励学生直觉思维。例如,课堂提问时限制不要太多,只需要把问题说清楚,至于学生怎么想,想多长时间不必限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和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异常现象和捕捉瞬息即逝的新念头,鼓励学生收集学习中思而不解的“怪”问题;在分析实验和典型事例中进行猜测、试探、以缩短思维过程。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2]白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初中科学 有效问题 设计
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交流网络,这种交流主要是以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形成进行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便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注目的 “聚焦点”,那就是课堂提问。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设计精当,运用恰当的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立;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问为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提供了契机;从教材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又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要“抓手”,可以据此“通其义”、“得其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堂问题设计呢?近些年来,笔者在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方面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整理成文望同行们斧正!
一、初中科学课堂有效问题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问题的明确性
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目标明确,表述清晰。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考虑“提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什么?应怎样表述更明确?”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氧气”时,在黑板上板书“”,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这实在是一个不知所云的问题。其实这位教师提问的本意是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引入主题,希望得到的回答是“一个圆、英文字母、数学符号、化学元素符号等等”。但由于教师的提问含糊不清,导致学生无法回答,造成了提问的失败。如果教师能充分考虑问题的明确性,将提问改为“这个符号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示哪些不同的含义”,也许效果就会好很多。
(二)问题的层次性
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
1.记忆层次。如:“两栖类动物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记忆层次的问题很难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以上问题可以改为理解层次的问题。
2.理解层次。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
3.应用层次。进入应用层次的问题就能使知识之间联系起来,是活的知识。
4.发展层次。即引导学生在原有层次上求得发展。它要求学生形成一些独特和创新的“产品”,如设计一个解决方案、预测一个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便极具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问题的思考性
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得。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信息无法建立适当联系,等于无疑而问。
(四)问题的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二、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注重问题设计的策略,精心设问,巧妙提问,定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问题搭桥策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教师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二)以问引问策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指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恰到好处策略
教师应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问在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所谓问点,就是指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四)层层递进策略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慢慢地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五)情境创设策略
众所周之,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那老师是否也可以把问题包装一下呢?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活跃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能促进课堂多方面的信息交流,是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能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问题设计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也是现代教师的一项修炼。只有充分重视有效问题应具有的基本特征,讲究问题设计的策略,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程力・《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