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1
中医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记者:毛主任。作为我国专业从事中医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家。您对“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虽然实质上人们已经对“文化”太熟悉了,但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就高达数百种之多。在这些繁杂的定义中,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即“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所以,有专家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总体来说,文化就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包括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价值观认知、思维、审美、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要素。
记者:有了对“文化”的基本认识,您又是怎么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包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模式、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医患关系和运行体制等医学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发展中医是不是必须从发展中医药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从文化人手发展中医药”,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往常不少人认为,中医药文化工作就是讲中医历史故事,写名医传奇,传授中医养生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对中医药的影响等。我们认为,这些虽然没错,也很有必要,但仅仅如此却还不够,因为这没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来理解,那么,中医药的一切都应属于中医药文化,似乎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一切中医药工作都可以纳入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很显然,这样又太宽泛了,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中医药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高谈阔论、附庸风雅,而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即挖掘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体工作呢?
毛嘉陵:根据以上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医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价值观,即“天人合一”;二是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三是行为方式,即“道法自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不仅是中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三大核心,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大造声势,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创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和“造势”;塑造良好形象,维护中医药利益,与有损中医的言行进行“斗争”;宣传中医药的健康观和临床上的特色优势;二是,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医药知识体系,如何认识科学,科学应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中医药是不是科学,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东方科学,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三是,创意策划和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汇集中医药发展思路,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产业模式的制定,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发展中医药创意产业,构架面向国内外的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连锁机构;实现中医药学术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有效传播。
以上这些,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时,也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
记者:为什么说做好中医药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毛嘉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人们发现,在信息时代,仅将眼光盯住GDP、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软实力”,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文化”成为现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热门的一个词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一是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二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唯一延续至今、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三是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东方科学”:认识发展的新主张
记者:毛主任。您首先提出了“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您能否解释一下“东方科学”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据我所知,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姜岩提出的,而我仅仅将其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以对中医药学术体系进行更准确的诠释。现在有人认为,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科学不是文化,只能有一个标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使在西式的现代科学体系中。也难以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就连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承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认知形式、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单一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在世界向多极点、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并非只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一种认识方法、一种表述形式和一种评价标准,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
产生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
基于以上学术观点,我认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认知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以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或科学。必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记者:那么,“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具体界限或区别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学”有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起源和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影响,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知识形态,也即现代主流观念所认可的“知识真理”。它以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以物质为中心的可证实性: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还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常常通过对低层次物质运动的研究来解释高层次的物质运动,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高层次物质运动的问题,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学“强调可视的物质性、理化性、空间性、结构性,重视普遍规律性,具有微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了解到较为准确的物质变化情况,从而得到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不足是忽视了对人体整体的把握,忽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科学”起源和盛行于中国,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东方国家,目前处于弱势地位。“东方科学”以“象思维”方式为主。包括灵性思维、模糊思维等,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东方科学”常常通过一些宏观的观念、经验和理论来诠释所有的事物变化,但也有部分知识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认识;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类别属性、时间性、功能状态,重视个体特性,具有宏观化、定性化、非标化、个性化、随机化、非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在不破坏对象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研究,并获得有关知识:不足是难以避免一些较主观的臆想,缺乏数据的支持。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是“东方科学”最重要的价值观,“太极”、“阴阳”、“五行”、“气”是“东方科学”最基本的学术表述形式。“东方科学”的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相对应,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造福人类。
记者:您提出“中医属于东方科学”,是出于何种思考的呢?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2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lw881.co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2面临的挑战
2.2.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2.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3
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课题组以发放表格与会议座谈的方法,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四大部分:项目概况(名称、传承时间、传承地域、入选名录级别、所属类别、项目简介等),传承群体情况(传承人数量、平均年龄、代表性传承人数、传承代数、传承人级别、传承方式、传承谱系),保护现状(保护单位的名称和性质、专职保护机构、专职保护人员、专门保护制度、立档、传习场所、传习活动、保护资金、传承补助金、商标注册、专利保护、立项研究),需求与建议。
2调查结果
2.1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54个项目,其中包括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3个省级项目,传承区域位于贵州、重庆、云南、湖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安徽、湖南、河南、天津、山西、浙江、北京、江苏、福建、深圳、上海18个省(自治区)、市。本次调查的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中医针灸(2项)、中医养生方法(2项)、中药炮制技艺(2项)、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2项)、中医诊疗方法(8项)、中医传统制剂方法(12项)和少数民族医药(26项)7个大类,其中少数民族医药类项目涉及8个少数民族,包括傣族(2项)、彝族(1项)、藏族(4项)、苗族(3项)、瑶族(2项)、蒙古族(11项)、土家族(1项)、畲族(2项)。
2.2传承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时间在100~1000年间,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间;传承代数在2~40代间,大多数在4~6代之间。如山西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从南宋时期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现已传承29代。这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比较长的历史,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要求,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性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应的传承人来传承。调查发现,各项目间传承人数量差别较大,在调查的54个项目中,有20名以上传承人的项目有17个(31%),16~20名的项目有6个(11%),11~15名之间的项目有5个(9%),而传承人数低于10名的项目为26个(48%)。目前,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数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发展比较好的项目传承人数相对较多,在20名以上,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技艺传承人数已达到85名,蒙医正骨术的传承人数达到100名;也有项目传承人仅1~2名,如苗医药癫痫症疗法传承人仅1名,赤铜炮制法传承人2名。本次调查的项目共涉及代表性传承人99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省级传承人40名,市级传承人14名,县级传承人6名,未经各级政府认定的传承人16名。这些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平均58岁,30岁以下的传承人仅4名。表明中医药类非遗的传承人所面临的老龄化急待解决。目前,后继乏人仍是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次调查发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方式目前仍然以家族相传和师徒授受为主。其中,通过师徒授受方式进行传承的项目29个(54%),如山西的定坤丹传统制作技艺就是以师徒授受的方式进行传承:(1841年)刘定川、王志杰-(1899年)诸效关、庞永富-(1921年)柳子俊-(1971年)柳惠武、宋应龙-(1986年)李建春、杨兆恒、高占龙。而贵州的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则是以父子相传的家族传承方式进行:廖品武-廖光绪-廖耀寅-廖溁龙-廖元辑-廖炯-廖德型-廖铭诏-廖木赓-廖树才-廖熙华-廖小刚。这种以家族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项目有10个(19%)。家传与师徒授受同时运用的项目有7个(13%),如刘氏刺熨疗法。家传与院校教育均有的项目3个(5%);师徒授受和院校教育同时运用的项目3个(5%);有学院校教育的师徒授受、家族相传和院校教育三者共用的项目最少,仅2个(4%);没有一个项目是仅运用院校教育传承。由此可知,我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方式主要延续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两种方式,而现代院校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
2.3保护情况
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尽管各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由于保护条件和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对项目的保护情况也不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根据单位性质可分为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人独资、保护协会和社会团体。本次调查的54个项目中有32个项目(59%)的保护单位是事业单位,19个(35%)是企业单位,以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为保护单位的分别是2个(4%)和1个(2%)项目。54个项目中有42个项目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和保护人员。在有专人保护的保护单位中,专职人员数量存在很大差别。专职人员数量最多的有20名,最少的仅1名。而且将专职人员定为1~2名的保护单位有20家,专职人员超过10名的保护单位仅4家。表明各保护单位在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的工作中存在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54个项目中只有12个项目(22%)曾获得保护资金,数额20~450万元;24个项目(44%)有发放传承人补助资金的记录,传承人1年所得资金补助一般较少,在1000~20000元之间。在有保护资金的12个项目中,7家保护单位是医院或诊所,4家是企业单位。由此可见,医院、诊所和企业在对项目资金投入较为重视,其他保护单位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欠缺。表明目前对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扶持不足仍是中医药非遗项目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次调查还了解到,一些保护单位已采取建立档案或清单、举办传习活动、商标注册、申请专利、设立研究课题及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等措施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参与调查的项目中有31个项目的保护单位已建立了档案或清单,如广誉远文化档案,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古籍、资料、档案等进行整理和保存。在54个项目中,44家保护单位有自己的传习场所,并定期组织人员举办传习活动。传习场所大小不一,最大的11547m2,最小的仅15m2;传习活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周期最长每年1次,最短5d进行1次;参加传习活动的传承人数量差别同样很大,最多的有100人,最少的仅2人。在所调查的项目中,有15个项目申请了专利保护,20个项目申请了商标注册,但各保护单位在运用法律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面仍有不足。另外,有28个项目设立了专项对自己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39个项目开展过宣传教育活动,但其中21项都是在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时才进行;有18个项目、15家保护单位自主进行宣传,但其中仅有7家保护单位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主动向公众宣传自己的保护项目,其余8家单位只是举办培训班,仅针对行业内的人开展,宣传教育面不够广。这反映了目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不足。
2.4保护单位提出的需求和建议
此次调查中,许多项目保护单位提出了宝贵的意见:①建议政府重视加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资金投入。②开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指导,帮助开展整理立档等工作。③加强民间民族医药的调查和传承工作,政策上扶持倾斜,改革准入制度,使更多更好的中药传统制剂和更多优秀的传统医学传承人能够更好地为国民健康服务。④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传承环境。
3小结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动员会,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部署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力争在10月份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考核验收,促进我市中医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创建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信心和决心
1、充分认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开展创建工作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望闻问切四诊疗法,一直沿用至今。其次,开展创建工作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的特色和优势。第三,发展中医事业符合“回归自然”的健康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不仅希望有病治病,还希望能够使用一种安全、效佳、无副作用的药品。中药采用纯天然的植物为原料,是一种绿色药品。
2、理性分析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医在我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具有“便、廉、验”的特点,广大群众历来有信赖中医药治病的习惯,尤其在农村,广大群众都希望能够花最少线治好病。其次,我市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比较完善。市区以中医院为龙头,人民医院和贝林医院的中医科为补充,在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当中,基本都有两名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在224家农村卫生室当中,有205名乡村医生能中会西。特别是市中医院,2012年通过二级乙等中医院的验收,全院有中医药卫技人员38人,业务总收入达1900多万元。第三,中医特色比较明显。市中医院的中医内分泌专科、中医神经内科,长台中心卫生院的“中西医结合胆肾结石专科”等,特别是大陈乡大塘村的廖其贵,利用中草药治疗肝病和蛇伤,每年治疗蛇伤病人500例以上,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第四,较早被确认为创建单位。我市在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单位,取得了申报的入场券。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当中是最早的一个。按创建要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创建单位后,要经过3—5年努力,才能通过考核验收。当前,我市按照创建的标准,大多数指标已达标。
3、清醒认识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存在的不足。首先,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全社会对中医事业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关心和支持中医事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没有把中医和西医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次,队伍素质还不够高。由于一些刚毕业的中医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纷纷改行从事西医,而一些医疗单位也不愿接受中医毕业生,出现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现象。第三,中医收入的占比逐年下降。由于中医技术劳务价格与中草药制剂价格过低等因素,造成许多医院的中医收入在医院总收入当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总的来说,我市的创建条件已基本具备,但仍存在着差距。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对照市政府下发的《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二、突出重点,务实推进,扎实抓好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中医机构网络建设,为创建工作打造强势平台。健全完善运行顺畅的服务网络体系,是创建的基础。市中医院作为服务网络的“龙头”,在创建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有关部门对中医院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乡镇卫生院作为服务网络的“枢纽”,必须设置中医科室,开设中药房和中医专科专病,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率。所有村卫生室至少要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2、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各医疗单位要按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通过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装备,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要打造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专科专病。
3、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创建的关键。各医疗机构要以群众健康需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采取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工作,培养一批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医药人才。
4、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降低群众医药负担。中医药适宜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一些非药物、非手术疗法,费用相对低廉,对于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卫生部门要在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活动,切实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劲。
5、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卫生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找准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各医疗单位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的精神,引导医生利用中医药进行治病,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费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确保10月份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考核验收。
1、加强领导,各司其责。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要求,对任务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创建方案,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卫生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创建业务工作的指导;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医药事业经费的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增长比例的要求,加大对中医事业发展的投入,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人劳部门要制定中医人才政策,并根据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按有关规定将中医药诊疗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对药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用药安全;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把中医工作列入本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并能结合当地气候、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鼓励发展中药材产业。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新闻单位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宣传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在宣传过程中要围绕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理念、知识和作用等,提高人民群众利用中医药进行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意识。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教学能力 发展思考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而且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设定了更高的标准。然而,高校英语教师在其自身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二、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自2004年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尽管已进行十余载,但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老师仍旧是英语课堂的主角,负责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讲解和分析,而学生做观众,对语言点进行记录、理解和记忆。虽然部分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环节,但由于公共课班级容量大、课时设置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师生互动交流不足,缺乏思想碰撞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及教师的思维能力都将趋于机械化且懒于思考,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窘境之中。
作为以中医药教育为特色的专业院校,其办学宗旨定位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推广做出贡献。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依据读写、听说技能训练进行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全国大学英语公共课规划教材,未能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如何适时调整教学理念,发挥语言优势,借助本校医学资源平台,使大学英语教学重新焕发其生命力和价值,已成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大部分教师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电子课件的制作方面,凭借教学经验和主观意志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安排,并以此等同为教学设计。如今,教师传统手写的纸质教案和讲稿已极为罕见,更鲜有教师会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板书及师生互动环节、课外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修正和完善。可见,据此展开的课堂教学,其科学性、合理性及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要求及必要性
1.思辨能力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即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在线听课,在课内侧重探讨和解决问题。这种以“及时和充分的互动和反馈”为特色的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使学校教育更多由静态知识传授转化为智能教育,给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由此可见,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学生渐渐成为认知、感受、领悟、诠释、交流的集合体,在此过程中获得“吸收内化”学习效果的强化。因此,教师应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对外语教师的思辨能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思辨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学生来说,思辨能力的发展则更加依赖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课堂上思想、观点和感受不断交融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通过分析、推理、判断逐步将教学引向深入。只有师生之间更好地联动,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才会大大增强。
2.专业结合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已成为目前全球英语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交流、谈判与合作的复合型兼实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在2014年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中指出,正在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全国范围内各类各层次高校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研究论证为支撑,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多元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教育类英语三个类别。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定位于服务,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专业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我校数位英语教师合作开设了《中医英语》校外语类公共选修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探索性尝试。作为ESP家族中的新成员,中医英语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李照国,1999),也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领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新途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针灸、经典典籍、常见病、四诊六八纲、医患交流、中西医比较、养生等话题,以英语语言为载体,再现中医知识,宣传中医文化。在课程的准备过程中,以英语语言为主要专业研究背景的教师们搜集大量的中医专业教材及通识读物,并结合中医英语语料库进行多次集中学习研讨,在收获积累中医知识的同时,语言能力得到质的提升。通过将自身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带入教学中,大大促进学生对中医英语的深刻认知,以及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但限于我校大部分英语教师均未受过中医专业培训且通过自主学习备课时间精力不足,目前只能由每位教师专门负责一个章节的课程讲授,在保证内容精讲的同时,课程体系衔接对中医系统理论交叉知识点的认知断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有待学校方面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3.教学设计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时下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探讨的新兴话题。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优化,教学设计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
2014年初,我校动员全体教师在以往传统教案讲稿撰写的基础上,对所承担学科课程按章节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并多次组织培训讲解及经验交流活动。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从语言文化层面、思维审美层面、交际策略层面得到全方位的收获,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践可见,根据教学对象进行的设计照顾到了学生语言水平的个体差异,克服了学生的胆怯心理及畏惧情绪;根据教学环节进行的设计,使课堂的师生互动及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序进行,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对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以二语习得理论及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保证了整体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此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条目均已列入教学设计模板,纵横交错、连贯一体,在为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详尽“蓝图”的同时,为呈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智慧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四、结语
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刘向虹处长曾指出,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本课程,在推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四项重点:建立大学英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高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由此可见,探索促进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和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及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如何宣传中医药文化范文6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文化宣传中心,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形成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编辑出版了6册不同的文化建设书籍。通过总结提炼、汇编成册,起到了学习、传播的作用,不失为医院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 丛书;编辑;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48-02
1 背景和初衷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医院文化是伴随着医院的形成而同时存在的,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客观要求的产物,是一种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柱[1]。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才能保障医改任务的完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比规模、比设备和比技术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作为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越来越引起重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2004年初,医院正式启动了医院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先后建立了理念、行为、视觉三大识别系统;提炼出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核心价值观等九大文化理念;提出了医护人员“八荣八耻”荣辱观;设计了具有本院特点和深刻内涵的院徽、院旗,创作了深情凝重的院歌《生命之托重泰山》;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职工生日,医院赠送由院长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及鲜花或蛋糕;职工去世,院旗降半旗致哀等,构成了完整的医院文化体系。医院在系统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与宣传策划,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策划建造了“医院文化墙”,将院徽、院旗、院歌、医院文化理念、医院员工荣辱观等内容镶嵌在墙上,形成了独特文化景观,不仅是对每一位职工进行教育,也是对就诊患者和外来参观人员的宣传。策划设计了医院九大文化理念折扇宣传、医院荣辱观漫画宣传,这些策划案例被中国策划协会评为中国“诸葛亮”策划奖“最佳案例奖”。在宿舍区建设了以孝文化、生活文化、安全文化为主的“和睦家园文化”等,新颖实用的宣传形式,产生了极佳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医院社会影响力[3]。在此基础上,医院组织全院各科室总结提炼本科室的文化理念,在提炼过程中,全体科室成员共同参与,使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位职工心里。医院在每个病房显要位置粘贴本科室文化理念图版,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表彰优秀医师,为从医50、40、30年人员颁发金、银、铜奖章。在临床科室医生办公室墙上,悬挂本科室历任科主任的照片,以此表达对他们为科室建设和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这些活动和举措,不断将医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促进了医院凝聚力的提高及和谐气氛的形成,激发了职工们以院为家、积极进取的热情,为医院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后劲。
如何实现用先进理念教育人,用医院愿景鼓舞人,用医院宗旨塑造人;如何让医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自觉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端正医德医风,密切医患关系,从而使医院的整体行为方式做到正规化、标准化,医院开展了编辑出版《医院文化建设丛书》活动。
2主要做法
为规范职工思想行为、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升自身素质,将具有医院特色的文化理念、员工纪律、行为规范、员工誓词进行编辑,编印了《员工手册》;为使“以人为本、崇严力行”的医院管理理念与实践[4]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全员的执行力,将医院2001年以来出台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编印了《医院管理指南》;为宣传医院的先进、典型,将医院建院以来,在医院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事迹活动进行编辑,编印了《医院故事选编》;为让职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所在科室文化理念,使之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将全院各科室文化理念收录,并将医院开展的文化建设三大识别系统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编印了《医院文化手册》;为丰富医院文化内涵,激发职工文学创作热情,将职工在院报上发表的近800篇文学作品集合成册,编辑出版《职工文学作品集·和睦园》;为总结医院管理经验,传播医院管理知识,将该院院长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医院管理、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文章及各级、各类刊物、新闻媒体对他的140余篇报道文章和200余幅照片进行收录,编印了《从普通士兵到职业院长》[5]。医院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的编辑印发,丰富了医院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了医院文化品牌效应。
3取得的成效
医院将《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材料下发给职工,供职工学习,同时也为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和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推动了医院的对外交流,提高了医院知名度。《丛书》出版发行后,医院及时向上级媒体等赠送了《丛书》;医院举办一些行业会议、学习培训班时,也会给参会人员发送《丛书》;同时,《丛书》也在泰安市一些书店进行销售。《丛书》的发行、赠送、销售对医院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省外许多单位对泰安市中心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联系邮购或登门参观学习。医院被授予“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6]发行,发挥了宣传影响作用,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近几年,泰安市中心医院的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级医院前列,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引起了卫生主管部门及全国卫生行业管理者的关注和兴趣。随着医院知名度的提高,相关部门主动提出与医院合作在泰安举办会议,参观医院、交流经验。参会人员少的上百人,多的三四百人。参会、参观人员的食、住、行为泰安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 结论
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三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医院还先后荣获了“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典范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医院文化杰出策划奖”、“中国医院文化创新奖”、“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对新老干部职工熟悉医院文化、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管理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饶友义,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12).
[2] 程建波. 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概论[J].文化研究,2013,(7).
[3] 刘烨,现代医院文化畅想 [J].厦大文法学院学报,2012,(1).
[4] 胡峥毅,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医院管理论坛,2010,8.
[5] 张晓,医院文化在和谐发展的作用[J].广州军医,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