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企业;局域网;安全体系;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6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1
在信息环境中,企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依赖性在工业环境中和技术密集型经济环境中尤为突出。考虑到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数据,再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重点,面向企业的局域网安全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局域网环境安全现状分析
对于企业局域网环境而言,其安全关系到企业正常工作的各个细节,随着信息应用的不断深入,局域网的影响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效率提升方面,在企业安全以及技术安全领域,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从局域网的安全体系构成角度看,整个局域网安全可以大体划分为4个层级,即物理链路层安全、网络工作层安全、应用环境安全及数据管理层安全。其中物理链路层的安全,是从物理硬件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光缆以及设备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数据传输的处理能力,关系到数据完整性以及实时性等相关安全属性。网络工作层主要是考察整个网络环境构成的稳定性,即在物理链路上通过软件协议来实现整个数据通信网络的构成。在实际安全环境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协议本身也有可能存在漏洞而易招致来自广域网的攻击。应用环境安全主要是指各类软件群体环境的安全,其中包括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平台等。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编码时产生错误,可能导致漏洞的产生,病毒及相应的外部攻击都在这一环境中产生,因此应用环境是局域网安全防范的重点所在。最上一层安全隐患,存在于数据管理环境之中,相关统计表明,有超过60%的数据泄漏源于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在该领域之下,数据的合理授权和动态管理是保障工作安全的重点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这几个方面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仍不足以满足数据体系安全需求,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阶段,物理链路和相关设备的质量以及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安全工作的重点放置于相对较低的两个层面。而随着局域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环境中更多支持性数据平台和软件得以引入,同时相关网络构建的硬件以及协议层面的技术日渐成熟,因此安全工作的重点也开始得到转移,朝向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高层转移,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很多局域网环境中已基本实现了转移。
2 构建完整的局域网数据安全体系
随着局域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其安全工作重点开始朝向软件与管理环境倾斜,另一个方面,无线数据传输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也是造成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在企业局域网中搭建起完善的数据安全架构,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2.1 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业标准
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业标准,提供稳定和完善的数据传输环境,对于有效保证局域网安全意义重大,包括诸如IEEE 802.11体系下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制定的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等,都是必须要关注的标准,对其遵守和执行是确保局域网安全的基础。
2.2 积极引入先进技术
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是保证企业局域网整体环境的必然趋势。安全技术与安全威胁技术必然呈现出相互推进的增长趋势,因此,对于局域网的安全而言,放任安全技术自行发展而不给予必要的关注并非理智行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除了相对常规的对操作系统以及病毒库及时打补丁和完善以外,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面向局域网环境内部数据传输实现主动安全监测保障的重要手段,在近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这种发展本身也与其他相关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考察大型工业企业环境中,局域网数据传输的数据种类和总量都空前高涨,因此如果对整个网络环境中的所有数据不加以区分,实施同一个级别的安全保护,必然会给局域网内的安全运算能力带来额外负担。针对此种情况,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识别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安全技术的重要支持。此项技术主要是考虑到在企业环境中,尤其是在工业生产环境中,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时间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在安全需求方面也有所不同。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判断并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对局域网环境中安全保护能源的优化利用和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价值。最后,大数据作为当前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数据识别以及入侵检测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价值也不容忽视,加强这一领域技术发展的关注,还需合理引入包括人工智能等相关分支技术。
2.3 加强数据授权
在管理层面,加强数据授权,特别是面向岗位的授权,这是确保局域网数据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应当注重授权的动态管理,依据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其对于数据读写的需求,来管理授权,避免授权过大,从而减少数据暴露问题的发生。
3 结 语
局域网的数据安全,目前已经上升到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位置,因此必须加强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考察局域网自身变化以及其承担的数据变化,跟踪领域内先进技术的发展,这是切实保障局域网安全的重要基础。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三元悖论;金融安全;资本流动;人民币区域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093—04
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三元悖论”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得兼的矛盾。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中的“三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是决定中国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从“三元”角度对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如何在不断开放的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预防金融危机,确保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三元悖论”理论简述
1999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提出,宏观经济通常有三个目标——以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以稳定的汇率使商业活动不至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让国际商业活动自由进行,特别是让人们自由地买卖外汇,以维持私有经济的精髓。但各国最多只能达到两个目标:要么放弃汇率的稳定性,像美国和澳大利亚那样实行浮动汇率制;要么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像阿根廷那样实行固定汇率制,甚至像欧盟国家那样取消本国货币;要么放弃完全的自由市场原则,实行资本管制。保罗·克鲁格曼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的原则: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不可调和,同时最多只能实现两者。
二、中国经济中的“三元”分析
(一)发展过程与现状考察
1.资本流动
(1)资本和金融账户逐步开放。我国于1996年12月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的第2、3、4条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与此同时,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我国逐步加快了资本账户的开放步伐,初步形成了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流入已达到相当规模;二是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三是利用外资渠道多元化,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从最初的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如外商直接投资设立企业,扩大到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境内发行外资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
(2)大量隐性资本流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出现了严重的资本隐性出入现象。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96年到2008年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4次为正、9次为负,2001年以前都保持负值,存在隐性资本的流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存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一步扩大,其数额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364.74亿美元和386,37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在我国面临资本流入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该数值依然连续两年为负。
2.人民币汇率制度
1994年-2005年,我国实质上是以钉住美元为主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长时期保持在1美元兑8.27-8.30人民币左右的水平,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6年3月1日,央行宣布实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汇率原则。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发展,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给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出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具灵活性。
3.货币政策
我国1994年后的货币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7年。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对付通货膨胀。第二阶段,1998—2002年。我国经济出口量开始大幅下降,总需求严重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货币当局转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货币政策转为紧缩性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等。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推进,为维护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强烈冲击,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发生了几次明显冲突:1994—1996年抑制通货膨胀与人民币缓慢升值之间的冲突,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迅速下降和抑制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内投资过热的冲突(2005)。
(二)发展趋势考察
1.资本自由流动趋势不可逆转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势不可挡,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而目前我国资本项目还存在着一定管制,这与经济、金融自由化深化的趋势相悖,也产生了严重弊端:妨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将会逐步放开,而不断增强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可能会在未来中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资本自由流动加强的趋势不可逆转。
2.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升值,但是这一过程相对缓慢。在资本自由流动日益加快的客观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存在制约。一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制约。二是货币政策的部均衡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在这几年宏观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难以兼顾内外均衡两个目标的弊病表露无遗。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限制。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外汇储备的波动将造成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空间和有效性将减低。因外汇占款而投放基础货币,央行一般会进行“对冲”操作。在控制汇率波动幅度的情况下,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的改变,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2010年6月,央行在其官方网站上新闻,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被认为是中国重启汇率制度改革的信号。尽管人民币汇率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但根据“三元悖论”原理和对我国经济中的“三元”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将继续深化。
3.人民币区域化势头明显
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公布实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较快,企业和银行对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不断增长。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由上海市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到北京、天津、、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另外,广东省的试点范围由4个城市扩大到全省,增加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则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新兴经济体货币国际化会明显加快,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序推进。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同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旨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从“三元”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资本流动与中国金融安全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国际过剩货币供应量时刻在寻找出路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诱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早已成熟,这些资金在那里很难找到获利的机会;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刚刚放开资本市场的国家将成为这些游资追逐的目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深化,资本项目的开放势在必行,开放便利了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如果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纳骤然流入的巨额资金,大量投机性很强的套利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以牟暴利会引发市场动荡,给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特别是在我国尚未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的情况下,资源和流动性的迅速增加不仅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反而很可能会刺激金融资产价格过度上涨,进而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
(二)货币政策独立性与中国金融安全
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困难。尽管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资本交易项目中,我国有一半左右的交易项目受较多限制甚至严格管制,但目前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已经不可低估,而且我国逐步放松资本流动管制的趋势不会逆转。在资本账户管制逐渐放松、人民币汇率升值波动趋稳的条件下,根据“三元悖论”原理,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受到重大影响。如果货币政策这个主要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丧失了独立性,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失衡问题就少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特别会对银行的脆弱性产生影响。因为,银行业开放对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东道国的当地银行相对缺乏效率和资本,会引起货币大幅度贬值,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崩溃,经济倒退,社会动荡。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金融安全
1.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实体经济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汇改后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双位数以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趋于灵活,货币政策也取得显著效果;国有银行改革也加速进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度国际化,特别是具有外贸依存度高达70%-80%特征,因此当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实体经济波动会相当明显。2008年起,受人民币升值和经济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出现下滑,实体经济出口额下降。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达20.9%,其中出口增长19.3%,11月起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进、出口双双逆转为下降,2009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出口额回落导致大量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报告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出口大户纺织业中,倒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1万家,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实体经济的下滑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并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而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2.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制约因素
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缺少汇率风险规避机制。新的汇率体制下汇率将具有更大幅度的弹性,市场主体将不可避免遭遇到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我国现有外汇市场体系在交易品种和规模上都远达不到避险要求。二是巨额外汇储备无法有效运转。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美元,其中很大比例是美元及美元面值的债券,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问题也浮出水面。在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依靠发放央行票据来勉强维持外汇供给平衡,而吸纳外汇储备却造成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过剩,不仅增加了流通中的人民币数量,也造成了人民币单向升值的压力。三是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出预期,出口企业能把以美元计的成本提高转嫁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上,那么出口需求将会降低;如果出口企业无法转嫁成本,那么其利润率将会受到挤压。这两种情况都将抑制出口部门产能的扩张,也将对宏观经济增长造成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如不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一定风险。
(四)人民币区域化与金融安全
1.人民币区域化微观经济基础薄弱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需要牢固的微观基础。人民币区域化要求中国的银行和企业走向世界,需要扩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或者行网络覆盖范围,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提高人民币国际清算服务的便捷程度。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刚起步。人民币区域化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暴露。人民币一旦实现可自由兑换,国际游资可自由出入,在企业和国民缺乏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即将全面展开,是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一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解决的是贸易便利化问题,资本及金融账户交易的人民币结算解决的是投资便利化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数量增加,频率升高,跨境资本流动影响越来越大,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也就越大。二是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债权。当这种债权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海外持有的规模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国央行在海外的信誉、宏观调控能力以及金融监管的信心。二是货币供应量能否再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需要考虑。因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大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这部分资金将更多地随着境内外、本外币的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变化而流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渠道发生变化。三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这两项措施实际是相互关联的:从短期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规模扩大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降低了汇率风险。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将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带来契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助于人民币趋于市场化及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测算,有利于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全面展开;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增加又会使人民币实际需求量及供求关系更加显现,从而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3.人民币区域化需承担的国际责任可能过重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安全管控;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Environment and Safety Control and Early Warning
Shen Y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Shanghai2019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speciall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 growing concern and importance,of things in the environment,the application of safety information system has great advantages,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ecurity controls and warning capabilitie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Environment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Application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1],经过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的培育,其内涵已愈加丰富,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物联网引入环境安全工作的优越性
随着工业产业发展的多样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局势日益严峻,环境系统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环境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效率。物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它的引入大大加强了对于危化品、辐射源等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能力。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联网能够让每一件物体开口讲话,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直接沟通。利用物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应用于人员不便直接接触的领域,如放射性危险源的监管等。
(二)通过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的结合,可以定位并跟踪危险源的移动路径,实时向应用系统传输信息,确保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控危险源的位置、移动路径等,以确保及时掌控危险源的状态,避免危险源出现遗失、被盗等情况,从而避免环境事故的产生。
(三)物联网的网络层可以采用无线网络实现采集信息的传输,可以使数据传输不受传统网络环境的限制,大大减少了地域的限制,满足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工作空间大,覆盖面广等问题。
二、物联网面向环境安全的网络架构和技术
应用于环境保护的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是感知物质世界的“感知器官”,通过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卡、识别码、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物体识别和环境指标、环境安全管控预警、事故应急等所需因子数据的捕获和采集,以达到智能感知的目的;网络层利用无线网、固网、互联网等传输网络实现感知层采集信息的传输;应用层,主要包括面向环境安全的特定应用服务以及实现网络层和应用服务间接口和能力调用功能的中间件,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事故应急的提示预警,实现特定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环境数据的识别、感知、分析和提示,发挥环境安全管控和预警作用[2]。
(一)感知层――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二)网络层――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联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三)应用层――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结合。
三、物联网在环境安全管控及其预警中的应用
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各种技术为环境安全管控、环境事故预警应急等服务,主要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于污染监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空间环境监测、电磁或核辐射监测、固体或化学废弃物监测等环境保护领域,物联网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二)对环境安全存在威胁的危险化学物、危险源、放射源等进行监管控制,全面掌控危化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防止危化品遗失、被窃等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三)当环境事故发生时,利用物联网所采集到的信息,结合GIS地图等技术,共同为环境事故处置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必要的信息。
四、物联网在环境安全管控预警及其应急领域的应用实例
上海市宝山区率先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对区域内的放射性危险源进行监管,历时一年多,开发完成上海市宝山区辐射安全管控、预警及应急系统。
(一)功能需求。根据对放射源监管的业务要求,需要实时地、准确地了解放射源的状况,包括该放射源的基本信息,该放射源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该放射源的射线强度信息。要达到这样的监管要求,就需要运用物联网的先进技术架构,将放射源的各种信息和无线网络连接起来,让放射源成为无线网络的一个扩展,使得放射源监控人员通过无线网络能直观、全面、实时掌握全区内的放射源状况。
(二)系统的整体设计。物联网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3]。将放射源与无线广域网通过RFID自动识别技术、射线强度在线监测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以及GPRS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相互连接起来,使得系统能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地采集放射源的各种信息,为放射源监控系统的各种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五、总论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形势也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因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物联网在环境保护中的引入和应用能大大提高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环境安全管控及其预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hen C,Srisathapornphat C,Jaikaeo C.Sensor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s[J].IEEE Pers Commun,2001,8:52-59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起重机械 问题 安全监控 安全运行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起重机械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有了长足发展。因为具有特殊的设备性能和高危险性,起重机械被国家确定为需要实施安全监察的特种设备。所以,做好起重机械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1、起重机械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起重机械管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起重机械档案的管理薄弱
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起重机械质量及运行状况的相关信息和检测维修状况。
1.2.忽视预防工作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没有开展预测工作,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而忽略从设计、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
1.3.人员素质较低
起重机械的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仅凭经验处理起重机械的安全问题,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1.4.工作效率低
起重机械突发性故障维修多,维修人员的劳动保护措施差,资源利用率也较低。
1.5.缺乏应急预案和相关演练
多数企业未建立起重机械事故应急措施和援救预案,也没有针对预案进行演练。
2、加强企业对起重机械的安全监控工作
2.1.强化起重机械的档案管理
2.1.1.制定规章制度,保证起重机械档案的完整
管理人员要结合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起重机械档案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如起重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合格证等文件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证书、验收检验报告或定期检验报告和使用证及审批意见等)。
2.1.2.明确管理职责,加强起重设备档案管理
企业应明确规定起重机械的直接领导责任,并监督使用起重设备的管理人员协助档案管理人员履行好起重机械档案资料的保管责任。档案管理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及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
2.2.起重机械安全监测的措施
首先,选型要符合本单位的使用范围、额定起重量、跨度及工作频繁程度等因素。企业要根据拟定的技术参数和配置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具备特种设备安全许可证的专业起重机械制造企业,考察制造厂家加工设备的配套性、生产的规范性及产品的先进性,进行比较后选择价格合理、质量好、性能优良、安全装置齐全的起重机械。
起重设备的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因此安装环节很重要。企业应选择有安装资质的专业机构,形成制造、安装、调试一条龙的服务模式。除此之外,选择的安装单位必须是具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安全许可证》的专业队伍,并具有相应的安装资质。安装单位确定后,企业在安装前要协助安装单位办理特种设备开工告知书,并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2.3.加强起重机械的使用与运行管理
为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我们必须以《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和《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等为准则,加强对运行中的起重机械的监测,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及早防范突发事故的发生。
2.3.1.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应培训持证上岗。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在上岗前要学习所使用的起重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安全操作规程、保养制度等相关知识和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经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后方能上岗操作,在工作中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守则。
2.3.2.起重机械的定人、定机、定岗管理[1]。我们要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起重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企业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全及设备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对起重机械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3.3.建立、健全检查管理制度和维修管理制度,倡导绿色维修。起重机械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直接影响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
2.3.3.1.建立、健全检查管理制度。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要经常对在用的起重机械进行检查和保养,并制订一项周期性的检查管理制度,一般应当包括日检、周检、月检、年检,对起重机进行动态监测,有异常情况随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保障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
日检是由操作司机负责作业的例行保养项目。司机应当进行清洁卫生,传动部位,并检查吊钩有无缺陷,钢丝绳有无破股断丝现象,卷筒和滑轮缠绕是否正常,有无打结、扭曲现象,钢丝绳端部的压板螺栓是否紧固,大车、小车及起升机构的制动器是否安全可靠,并通过运行测试安全装置的灵敏可靠性,监听运行中有无异常声音。
周检由维修工和操作司机共同进行。除日检项目外,他们主要检查接触器、控制器触点的接触与腐蚀情况,制动器制动摩擦片的磨损情况,联动器上键的连接及螺钉的紧固情况,制动器、离合器、超载报警装置等重要安全部件的灵敏可靠性,通过运行观测传动部件有无异常响声及过热现象。
月检由设备部门会同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共同完成。除周检内容外,相关人员主要对起重机械的动力系统、起升机构、回转机构、运行机构、液压系统进行状态检测,更换磨损、变形、裂纹、腐蚀的零部件,对电气控制系统,检查馈电装置、控制器、过载保护、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可靠。,并通过测试运行检查由起重机械的泄漏、压力、温度、振动、噪声等原因而引起的故障征兆,对起重机的结构、支承、传动部位开展运行状态下的主观检测,了解把握起重机械的整机技术状态,检查并确定异常现象的故障来源。
年检一般由企业领导组织,设备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起重机械的二级保养展开。除月检项目外,相关人员主要对起重机械进行技术参数检测和可靠性试验,使用检测仪器对起重机械各工作机构运动部件的磨损程度、金属结构的焊缝进行检测,对大吨位起重机的主要受力构件焊缝要进行无损探伤检测,让其通过安全装置有效性及整机综合性能的试验。
2.3.4.2.建立、健全维修管理制度,倡导绿色维修。制定维修管理制度就是以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为基础,设备的运行档案为依据,根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制定的计划检修制度,以期把设备故障控制在萌芽阶段。企业要将起重机的运行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并结合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每月设备运行时间制定出月度、季度和年度起重机械的检修计划。维修工作分为现场维修和计划维修。
2.3.5.起重机械事故应急措施和援救预案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65条规定[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所以,使用单位应设立以单位领导牵头、起重机械安全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的紧急事故救援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根据本单位起重机械的使用情况,判定可能出现的故障、险情及意外事故,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起重机械特点的应对措施。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冶金起重机有关强制性标准为依据,以治理冶金行业炼钢、铸造、不锈钢制造企业使用不符合规范起重机械吊运熔融金属和未执行“两有证、三落实、一检验、一预案”行为为重点,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结合特种设备隐患排查工作,于2009年8月底之前全面完成辖区冶金类起重机械的整治工作。做到全区吊运熔融金属(含熔融非金属物料、炽热固态金属,下同)起重机械登记使用率、定检率、检验合格率、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各使用单位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三、整治范围
*区在用吊运熔融金属(含熔融非金属物料、炽热固态金属)起重机械。此前经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但违规用于吊运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械也列入此次专项整治范围。
四、工作步骤和实施
此次整治工作从2009年1月开始至2009年8月结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传达贯彻国家质监总局、省质监局有关文件,拟定工作计划,利用现场检查、组织企业自查、与检验机构及相关部门协同调查等多种手段彻底摸清辖区吊运熔融金属(包括熔融非金属物料、炽热固态金属)的起重机械数量以及现在的状态(包括登记注册情况、检验情况、人员持证情况等)。
(二)落实整改计划阶段(2009年2月1日至2009年2月28日)。召开辖区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械使用单位相关负责人会议,宣传贯彻国家局和省、市局对冶金类起重机械整改要求,落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做出整改计划。
(三)整改阶段(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使用单位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改造、检验、注册登记工作,使之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并将相关的人员持证、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一并完善。
(四)总结验收阶段(*年7月1日至*年8月31日)。分局将加强督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未按上述期限完成整改的单位,要坚决责令停止使用并进入行政处罚程序;对情节严重的,应及时书面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做好整治工作总结,上报市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局组成以分管局长胡晓敏为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冶金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分局监督稽查科。按照*区冶金类起重机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充分认识到此次冶金起重机械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安全监察责任以及使用单位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二)认真组织,措施到位。对此次冶金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工作认真组织,精心部署,充分发挥乡镇协管员及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充分检验机构的作用;发挥职工群众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对冶金起重机械事故隐患进行举报,认真受理并查处举报案件。对限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冶金起重机械,一律责令停止使用,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确保按期完成冶金类起重机械整治工作。
起重机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二条规定: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特种设备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迅速增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镇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但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也在逐步提升。由于区域带动和利益驱动和双重效应,特种设备及其作业人员流动加剧,大量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中小(私营、个体)企业的进入,其安全基础薄弱的矛盾开始显现。今年以来,我区特种设备及其相关事故的发生起数、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数都较往年有所增加,事故隐患进入相对高发期,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保持高发态势,全区特种设备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从事故发生原因看,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一些行业重效益,轻安全,不重视特种设备的使用维护,特种设备定检率和合格率偏低,非法生产、非法安装(修理)、非法使用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数量增加。流动式起重机、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数量明显增加,加之租赁双方安全职责不明确,主体职责不落实造成的事故增加。因此,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从构建和谐平安、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二、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
1、全面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省《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准则》,明确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要求定期组织事故预案演练。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按要求申报定期检验、安全附件定期校验、维护保养等义务,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简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作业技能、事故时的应急保护措施等知识和能力,并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要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按时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检验。要保证特种设备安全方面的投入,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按章操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置或者报告。
2、镇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实现特种设备监管的“条块结合”。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要配合质监部门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在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时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要求,将特种设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建管、交通、工商、教育、公安、机动车检测机构等部门和单位要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列为本行业、本部门安全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和使用动态,督促使用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义务,配合质监部门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整治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
建管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建设工地流动式起重机械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大打击违法起重吊装作业的力度。加强对流动起重机械持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经检验合格、未办理使用登记以及相关作业人员无相应操作证书的流动起重机械,必须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安装有承压罐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内河港口起重机(码头吊)的安全管理和整治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源头监管,应结合企业工商年检,把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持证操作、隐患整改等内容纳入年检内容,对经质监、安监等部门确认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限制其进入市场。
教育部门要将学校、考试指定接待宾馆的电梯、锅炉、伙食单位民用液化气瓶使用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纳入学校日常及“中高考”期间的安全检查内容。
机动车安全检测机构对符合注册条件或已办理注册登记的流动起重机械进行车辆检测,出具检验合格的检测报告时,必须在备注栏签注有效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注册代码、起重机检验报告编号及下次检验日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车辆登记和年检业务时进行协助核对,质监部门对机动车安全检测机构不按上述要求出具检测合格的检测报告进行监督,公安部门将对其出具检测报告视作无效处理。
三、深入开展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1、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的宣传教育。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巩固土锅炉、土制吊机、压力管道元件的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做到长效监管队伍不散,日常巡查不减。发现无证安装锅炉、无证制造起重机、无证制造压力管道元件的要及时整治到位;对严重不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的土锅炉、土制吊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取缔,防止事故发生。同时,要加强学校、浴室、医院、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防止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流动式起重机、大型起重机、冶金起重机、气瓶等特种设备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排查未经注册登记使用特种设备、无证操作特种设备等隐患,开展纺织印染行业小型压力容器、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调查摸底与隐患整改工作,建立隐患档案,分轻重缓急实施跟踪治理,形成隐患发现、建档、治理、注销的跟踪控制机制,提高隐患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