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原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82-02

小学的美术教学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直观的图片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行为的教育。教师可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来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美术教师应将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以下是本人对美术教育的个人观点。

一、教学特点的分析

1.内容涵盖较广。美术表现形式的载体是物质原料,以此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及面积,将艺术表现在作品之中,便是美术的内涵。该科目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建筑、绘画等各种门类。多种多样的学科内容交织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领域之大,从而开拓了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美术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2.培养审美观。在小学开设美术教育是为了培育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进行美育教育。小学生学习美术可以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身心和科学文化等素质的提高。

3.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小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小学美术除了基础教学之外,同时也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则的遵循

1.互动。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他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同学间、师生间互动性质强的模块,在提高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2.激励。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在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提高程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指导、鼓励方案,这种发展的评价机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美术基础学习阶段,更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生自身的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3.启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从而融入到学生团体中。在该年龄阶段,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能乱下定义,随意批判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1.教学情境的创设。(1)各学科的完美结合。小学美术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应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美术与文学、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力及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家长的推崇。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让课堂趣味无穷。(2)建设与生活有关的学习环境。生活与学习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美术带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才会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课堂外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出许多有创意性的作品,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随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多媒体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增长见识。在教学中,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或网络视频,把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可是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图画的美,还能感受到图画背后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多媒体自身具有的优势,很快得到了业界的推崇。多媒体教具可以给学生展示极其独特的画面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可以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和美术教学方法的示范过程。

3.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联系。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但是教师可以边讲边画或先画后讲。可以学生自画,老师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的来提高能力,引起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外出写生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2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加之观察时往往笼统、不精确,电教媒体则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着学生。只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大不相同。

1 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融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在教学中,我利用趣题的“新颖、生动、形象”来吸引学生,使枯燥的教学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根据低年级儿童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幻灯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的欲望。在教学“正方形和方长形”的认识时,我制作了“小松鼠找房”的幻灯片,再配上音乐:有一次,小松鼠的妈妈想请小兔阿姨和小兔来家里品尝新采来的甜水果,要小松鼠去山那边找小兔阿姨。临行时,松鼠妈妈说兔阿姨家的房子和狡猾的狐狸的房子有些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并且相隔不远。兔阿姨家的房子是正方形的,狐狸家的房子是长方形的。没等松鼠妈妈 说完,性急的小松鼠没听明白就蹦蹦跳跳地跑了。到了山那边一看房子的样子都差不多,这可怎么办呢?要是敲错了门那有多危险啊!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松鼠,可是谁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

小学低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词不达意。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讲一句完整的话或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和愿望,也无法进行必要的语言交流。思维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发展他们的语言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参与正常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对他们的训练就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和较为恰当的媒体帮助教学。说前提是听,听懂。所以在教学中我先用录音机对学生进行声音听觉的训练,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给学生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语言听觉的训练,把儿歌、谜语、古诗等在优美动听的音乐配合下,朗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听明白,跟着读,听懂意思,纠正发音,咬字、吐字。学生被新奇和成功所鼓舞,对说话练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人人争发言、讲话、朗读,反反复复地更换学习训练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延伸到课堂当中。采用多媒体协同训练,投影、幻灯、音乐、录像组合,不但改进了教法,又很的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例如我在教学古诗《画》时,教学前,准备好教学挂图,幻灯片和配乐录音。为学生在阅读教学进入角色,以图悟文,由文生图提供和创设必要的辅助条件。通过幻灯演示,感知画的轮廓美。边观察边放录音范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关于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诗中是怎样从山、水、花、鸟等方面描写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全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有感情的读下来,而且能流利地背诵,完整地默写下来。可见,电教媒体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 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开发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3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1.创设文化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例如在人教版幼儿师范教育教科书(试用本)第一册《图案》的感觉色彩知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花时间收集有关描写四季不同色彩的散文、诗歌等等,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色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由学生用不同的服装道具表演不同季节的色彩?随后进入正题。这次教学活动,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练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文学、音乐、舞蹈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

2.创设生活情境。 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就会变得欢乐有趣。在一年级《图案》的二方连续纹样教学中,课前要求学生去寻找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用当时我上课穿上了一条印有很多二方连续纹样的连衣裙),上课前在课室的一角先展示这些由学生带来的用品(花瓶、陶器、手帕、同巾、衣服)。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原来这些知识都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学生们跃跃欲试,好像都是设计师似的,至第二节我检查时,学生们不仅创造性的完成了作业,而且,出色的作品还真不少。

3.创设激发想象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在一年级的《手工》插编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本的范图谈起,让学生结合课本说说自己熟悉的、喜欢的编织,再说说它们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说说家里用的箩筐、篮子等等,想一想它们是怎样编的?可以有哪些功能,什么材料,怎样的造型这样,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

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以“变废为宝”为题的美术课。要同学们怎样把自己身边的废品变为宝物提意见。大部分学生都说拿去废品收购站。这时却有一个腼腆的女同学说可以拿纸巾筒来做成自己喜欢的用具,如笔筒,也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玩具。我马上表扬了她的大胆,更为她的“金点子”给予肯定。这时,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要做一个不倒翁!”“我要做一只长颈鹿!”“化妆盒”个个跃跃欲试。我抓住机会鼓励大家:“你们都是一个小发明家,老师决定办一个‘变废为宝我最棒’的展示角,大家共同努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也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好不好?‘好!”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我把早已准备好的废品拿出来让大家选择,让他们大显身手。在这一课时中,学生探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探究了设计的方法,然后动手制作,他们的探索、求异求新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发挥合作互动精神。

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问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合作学习应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合作互动,彼此信任。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根据课型“合作互动”,通过互助互动有利于解决问题。其次根据重难点,“合作互动”,抓住课中的难点开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最后是结合作业,“合作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合作互动学习的基本操作为:确立目标一一(任务分工)一一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完成任务。

四、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1.自评互评。 (新理念的教育任务已不能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必须让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于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说说作品的创意、创作的态度,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感受。就以风景装饰面创作课为例,学生把收集资料、创编、绘稿等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及感悟都评说得非常诚恳,实事求是。还有些学生很有体会地说,他们在创作中遇到共同的困难形象一时描绘不出来,他们就寻找大量风景丽资料,从而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感受非常真切,给同学们以很大的启发。学生互评是同学问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学生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在一年级的《手工》动物面具的教学中,学生们完成习作后,都纷纷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在大家面前展示、评说。在课后的作业中发现:上课练习所现的问题已不见了,而且作业质量较高,在作业汇报展中受到师生好评。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教师作简明总结,尤其要点评学生的“闪光点”。把学生本以为“不怎么”或“随意发挥”之处,教师应加挖掘,大力肯定,激发创作热情。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4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955

1.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中,一般地认为,中学美术教育是以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与俄国契斯佳科夫式的写生相融合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训练写实性绘画技法为目的,东西方培养画家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于科学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的初中学生来说,心智发达有更多的希望与梦想,他们的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知识面逐渐开阔,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趣味,气质个性不断地显现,兴趣开始分化,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是一个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他们的美术创作中反而失去了童稚的构思,天真淳朴的造型,斑斓绚丽的色彩,无所顾忌的表现力而变得理智、冷静、拘禁、呆板。他们曾有的稀奇古怪的幻想,却自觉可消,而拙于表现;曾向大胆挥毫,却嫌笔不达意而灰心意冷;在提高审美眼界的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瞻前顾后……

2.美术教育是启发中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学生处于心智成长的特殊阶段,中学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文化发展、心理特征的多元要素,制定符合这一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追求具有张力弹性的展开课程的方式。无论是通过游戏或游戏机,还是制作体验的评论活动等,采用快乐愉悦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获得主动性、体验性的文化价值,也能使教师不断得到凝聚智慧的经验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进行现代美术课堂教育,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积极绘画心理,提升美术教学的教学地位,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作用。可表现为:

(1)繁重的学习生活中,美术活动能放松紧张的情绪;

(2)美术活动能直接抒发自己愉快、苦闷、烦恼等各种情绪,是一种心理宣泄的手段;

(3)美术创作成功之后伴随的“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愉悦,也是生命价值的体验;

(4)美术作品的欣赏、讨论和美术活动都有利于沟通人际感情;

(5)在美术活动中,能排除初中生“庵恃诟恰倍产生的心理压力;

(6)通过美术活动可以诊断获治疗心理疾病。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教学质量。

中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知识面扩大,心智水平提高的时期,作为教师应当采取一些不同于小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1)从美术学的角度让学生知道美术并不等同于科学,科学是探求事物的客观性而排除人的感情因素,而美术一下笔就倾注了主观的感情和个性技能、偶然绘画效果等因素,它不一定绝对酷似对象,更注重感情的真挚和画面效果的完美;更注重作品的独创性和个性风格。

(2)写生教学的道具,应当选用造型感和色彩感较强,较有艺术特点的物品,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具,如有现代感的日用品、器皿、民间艺术品、新颖的儿童玩具等。在临摹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个体特点,内容健康、造型简洁、色彩明快、构图简练的优秀作品及某些印象派、后印象派等作品,既学习其中的构图、造型、色彩,又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还可以缓解学生“画不像”的焦虑。

(3)在以制作为主的教学中,增加各种版画、手工制作、雕塑等。运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质感、不同状态的材料,甚至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废弃物品都可以作为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老师的启发,制作出富有艺术感的作品,增强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4)揣摩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进入既感兴趣而又有陌生感的新领域中,去探索创造。

(5)想象画虽已不是这一时期大多数学生的长处,适当的绘画联系还是很必要的。同时,可以画一些古代的神话故事、语言故事、典故、导向未来的科学幻想等的题材,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幻想和学习美术的热情。

(6)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内容的教学。而在学生作品中,反映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的绘画性不太强的问题,主要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没有到位,制作时耐心不够以及具体的一般方法没有掌握而难以进行创作。对于一些造型困难的学生来说,在制作时会相对容易,甚至最终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抽象效果,使之感到新奇,从而提高其对美术课的兴趣。

(7)在教学中,当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一定要给予肯定。而教师在回答问题时,提供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学生的个性与适合学生的表现活动,酝酿有利用于新颖作品产生的创造性气氛的唯一方法。由此产生的作品是真正的纯粹而真诚的,可以获得对自主制作的信心,并且最终发现适合自己个性表现的形式语言,具有格式各样才能的学生。应教会学生使用多样化表现手段的方法,成功地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各自的个性,让学生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能够与个人的才华和志趣结合在一起。

总之,作为美术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支持性和成长性的环境,在创作过程中,成为协调内心冲突,蕴藏自觉和帮助个体成长的手段。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排除他们的焦虑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去表现。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增加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前沿领域、最新成果,使之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改变封闭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旧的教学模式,升华学生思维到实践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对美术课程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5

关键词:美国教材;化学实验;教科书;硬币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硬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不仅被用于购买商品,也时常被作为一些活动和游戏的道具。然而,在化学教科书中,偶尔才能见到金属硬币的影子,但从未在实验中出现。而在美国高中化学主流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川中,出现了较多的“硬币实验”,对于实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具有重要启示。

1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特点

《化学:概念与应用》有6个实验涉及“硬币”素材。在这六个“硬币实验”中,硬币所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既可作为实验器皿、物理模型,也可以作为实验试剂;不仅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还可以是物理测量的对象。表1统计了“硬币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硬币所发挥的作用。

透过“硬币”实验,管窥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不难发现:6个实验所在的章节标题学科线索鲜明,但主题的主角——硬币,以及部分主题名称,却体现着“生活中的化学”的编写理念。可见《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实验内容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的价值取向。

2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教学功能

由表1对《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硬币实验”的统计,不难归纳出“硬币实验”独特的教学功能:

2.1 经济简约功能

“硬币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开展化学定性与定量实验,创造性地实现化学实验经济、简易、有趣的有机结合。如迷你实验“原子的平均质量”,巧妙利用硬币“代表同位素,来测一测两种硬币同位素的质量及平均质量”,在硬币(代替原子)平均质量的称量与计算的实验操作基础上,提出系列问题: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代表什么?计算一枚硬币的平均质量。这个质量与每组中硬币的平均质量相比,有何关联?为什么我们先要称出10枚硬币的质量,再除以10来获得每枚硬币的质量,而不是直接称出1枚硬币的质量?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深入理解平均相对原子量的由来与内涵。又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时,学生已经从Cl2与NaBr、Fe与CuSO的置换反应演示实验中,认识了置换反应的定义与特征,而学生亲自体验的化学实验——探索化学变化,进行硬币(要求含有金属锌)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经过现象观察、数据整理、分析与讨论,形成对置换反应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构建对化学变化的深刻理解。

经济简约的“硬币实验”为检验化学理论提供实验事实,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能有效突破理论学习的难点。

案例1 迷你实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

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水在许多物体表面上都会形成水珠。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在一枚硬币上滴的水滴或洗涤液最多。

实验步骤:

(1)在实验桌上平放一枚硬币。

(2)用尖嘴滴管吸取自来水,往硬币上滴水。注意不要溢出硬币的边缘,记录水滴数。

(3)用另一支尖嘴吸管吸取老师提供的洗涤液,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液滴数。

分析与讨论:

(1)在这个实验中,哪些体现了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2)水和洗涤液哪种液体的表面张力较小?为什么?

如案例1所示,在学习水的分子间作用力时,让学生进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的迷你实验,不仅能检验水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证明水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还能通过组间比赛形成竞争机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2.2 类比思维功能

“硬币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重要感性认识方法,《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部分“硬币实验”以硬币为类比“原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案例2化学实验:放射性衰变的硬币模型

不稳定原子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分解或衰变,放射出射线。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子即为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衰变的原子叫做母原子,由衰变产生的原子叫做子原子。在本化学实验中,头像朝上的硬币被假想为母原子,背面朝上的硬币被看做衰变后产生的子原子,你将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特点,并判断它的半衰期(原子总量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问题:这种假想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是多少?

目标:推断假想原子的衰变特点;分析数据,计算假想原子的半衰期;绘制图表,解释实验数据。

实验器材:一只鞋盒、120枚硬币(可用1角或1元的硬币)、秒表。

实验步骤:

(1)数出120枚硬币,将它们的头像全部朝上地放在鞋盒里。在类似“实验数据与现象观察”的表格中,对应于时间为“0”的位置上记120个母原子,0个子原子。

(2)将鞋盒用盖子盖好,然后用适当的力上下摇晃盒子20次,期间你的搭档将记下衰变的时间。假设之后实验的衰变时间都保持一致。

(3)打开盒子,将背面朝上的硬币从盒中取出,并数出它们的数量,记为子原子数。原来的硬币总数减去取出的硬币个数就是剩余的母原子数。将摇晃硬币花去的时间、取出的硬币个数及剩余的硬币个数全部记录在表格当中。

(4)重复4次实验步骤2和3,每次结束后都记下实验数据。每轮摇晃结束后,将时间与所有之前花去的时间相加,即可得到已经花去的总时间。

分析与讨论:

美术教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国;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15―05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中,大学要以全新的方式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处于信息技术的前沿,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总结他们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推动教学变革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变革特点

美国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注重研究,同时在实践中建立了CIO制度,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变革。

1 充分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对传统教与学的影响

从教的方面看,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博耶报告)[1]指出,90年代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出现了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内容中信息科学技术的传授,鼓励教师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推动课程体系的转型。报告提出了五条建议:(1)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如何仔细地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寻找答案;(2)当学生对技术的各种应用可能性越来越熟悉时,应对他们利用技术呈现材料的能力进行评价;(3)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创作新的教材。应奖励对丰富课程的技术手段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4)教学单元计划应包括认真设计用于发展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练习;(5)应通过校内部门间积极的交流和专业会议鼓励教师发展新的计算机能力,交流有效的基于计算机学习的观念。

如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每学期有500名理科学生学习电机工程。这门课的教材分5个部分,其中的几个部分已改为网络版本。学校要求部分教师使用,其他教师使用传统版本。用网络版本的学生,作业是“电路教师”软件包中的练习。软件包中有一个问题集,能即时批改答案。答错的问题可以反复重做。在任何时候学生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上午8点至午夜12点间可以得到在线本科教师的帮助,也可以直接请教老师。结果采用网络版学习的学生比用传统教法的学生学得好,而且降低了辍学率。更惊人的是当生师比增加了50%以后也未影响用网络版学习的学生成绩,网络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和教师的动力。[2]

从学的方面看,2004年11月美国高校规划协会(SCUP:Societ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lanning)从人口统计、经济、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变化、教育类型与学习方式转变、大学事业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扫描,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十二个趋势。[3]其中第一个趋势就是:随着M型(自动化)学习方式推动教育到达新的高峰,大学弹性教育和校园信息化程度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报告指出,IT技术成为美国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他们被称为“总是期望在手指尖上拥有世界的人”,他们在Internet上体验生活,一改过去带着课本、听着卡式录音带或去教室听讲座的传统学习方式,可以坐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无线接收任何他们想学习的东西,实现了便携式、自主化学习。与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相对应,这一代人对大学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大学弹性教育程度、大学校园信息化程度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程度。

如明尼苏达大学克鲁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Crookston)建立了四个技术评价基本标准:所有全日制学生、教师和职员都有一台便携式电脑;计算机技术渗透到每门课程;学生、教师和职员都通过当地的网络和Internet用电子邮件交流沟通;校外拨号上网促进图书馆和其他电子图书馆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同教师、导师、服务部门接触,享用信息资源。学生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掌握技术方面的技能,可与职业准备联系起来。87%的学生认为能安排好时间并很快完成功课。[4]

2 大学校长对信息技术有清醒的认识,并推动变革

美国大学校长对信息技术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正如《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既不会完全被排斥,也不会丝毫不受影响。”[5]

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s Duderstadt)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跨越边界的力量,不仅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能够突破国家框架、学校围墙和学科壁垒,促进全球知识网络共同体的形成。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力量,它与全球化等力量相互缠绕在一起,将大学构建成全球性的知识网络共同体。”[6]1996年6月21日,他历经多年筹备,以课程教学与学术科研资源的数字化为依托,建设了“媒体联合体”,对大学公共服务体系与教学科研的集成与创新进行了探索,改造了传统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创造了一个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真正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数字媒体共享空间”(Digital Media Commons)。

MIT前校长查尔斯•威斯特(Charles Vest)说:“大学学习与教学本质就是开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教育资源将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惠及更多学习者”。2001年,由他策划并亲自倡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MIT Open Course Ware”(简称MIT OCW),计划在十年内把MIT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网上。[7]目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推动MIT本身的教育教学,提升MIT在全世界的形象、同时供全世界所有的人免费使用。MIT网上所有课程都有教程大纲、课程的日期安排(教学日历)和讲课记录。许多课程还有作业、试卷、问题(包括解答)、实验室、项目、超文本的课本、模拟、演示、辅导和讲课的视频实况及网络资源链接等。现在网络课件开放工程对推动和促进MIT自身的数字化变革,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政策、体制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发展迅速。

3 普遍建立了CIO制度,推动教学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体制开始在美国高校中出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美国高校中,已有69.3%的被调查学校设置了CIO职务,而且还有4.2%的未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目前,美国高校CIO的具体工作范围一般包括: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校园语音和数据通讯项目等。[8]

教学信息化问题被许多美国高校当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所谓“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的改革过程。目前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等;(2)在线教学,如“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3)信息技能培训,如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4)教学信息化政策的制订,如鼓励政策、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4 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及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了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美国高校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基于Web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基于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制定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设计实现了网上信息素养指南,包括一系列在线学习资料和小测验,培训读者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在线引导式教学“SKIL”(Stanford’sKey to Information Literacy),设计了六个学习模块,供学生在线学习。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TILT”(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采用“通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包括概论(Introduction)、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图书馆导引(Follow-up)等五部分。俄亥俄州立大学15项在线指南“net.TUTOR”,提供了使用网络工具、搜索、研究技能等在线指导。[9]

在高校里,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美国加州大学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直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提出了加州大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种核心能力:(1)学生不仅能够在某一学科的概念结构框架内形成和陈述自己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主题,且研究的问题能较容易地被他人理解和参与合作;(2)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或主题决定信息需求的能力;(3)学生具有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中定位或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4)学生能够组织信息,且组织的信息能够被人们分析、评价、综合和理解;(5)学生具有使用各种媒介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6)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中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政治问题;(7)学生能够理解运用从各种资源中提取信息的技术、观点和实践。[10]

二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个案[11][12]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建立于185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美国公立高等学府。据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统计,威斯康星大学的R&D经费居全美第二,博士学位的数量排名第三(NSF,1999),39个研究生教育专业中有16个在全美排名前10位、35个排名前25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利用技术方面是令人羡慕的,通过利用学校的智力和财政资源,在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面正在取得不断增长的、有创造性的、稳定的进展。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大卫•沃德校长(David Ward)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了利用这种力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传统的教学及其研究方法。”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设立了CIO,由一名副教务长兼任,负责全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服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专门在主页上设置一个“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指导”,帮助学生使用信息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学校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迅速创造出一场学习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校使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同步前进,让教师更多地成为“站在一旁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贤”,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型学习中,并且提供克服时间和地点障碍的教学途径。而该校凯斯林•克里斯托弗(Kathleen Christoph)认为“技术促使我们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利用技术推动教学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师生员工越来越娴熟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现有的教学活动。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内外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课内课外学生与教师频繁的联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们的关心帮助学生度过逆境而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业。

信息技术架起了跨越距离的桥梁,帮助营造出虚拟的学习化社会。如神经生理学课堂上,120人的学生,很难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虚拟的学习平台,以8人为一组,利用视频会议,每组都尝试解决一个与耳朵有关的医学问题。老师则起到“咨询专家”的作用,同时监控电子通讯。

利用电子邮件改善了教室的物理结构、延长了办公时间。教师们反应说,和传统的办公时间进行接触的相比,学生们以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方式进行联系的人数急剧增加,从而提高了学生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学生们尝试利用电子邮件去结识教师和其他人。

2 加方便快捷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越来越能够在白天或者晚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传递。信息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教材的快捷途径,并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

图书馆的资料不再局限在图书馆的建筑内,在线目录能够帮助查找书本和杂志等传统资料。从美国CIC图书馆联盟的目录来看,它现在是除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信息技术不仅更容易接触到学习材料,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数字媒体能非常容易地打破原有教材的安排,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织教学,同时信息技术也使教材更容易理解、更个性化,也更丰富。如琼•怀特曼教授通过互联网把课本、图表、乐符、音频和即兴创作的音乐等学习材料及时上传,学生可以在网上去看、去听,同时提供相关的联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避免了以前把更多时间浪费在一遍又一遍重复内容的讲解上。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磨练他们的分析、综合、运用和评价的认知技能。教师也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帮助学生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信仰。比如尼克•卡希尔教授的“艺术史概论”课堂上,以前学生们习惯把很多课堂时间用来讨论学习材料,而现在学习材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可以在课外空闲时间来讨论,上课上可以自由地详细探究一些艺术史问题。正如教授本人所说的“实际上是把课堂讨论时间真正用在讨论上了。”

3 教学手段多元化。信息技术为学校广泛接触各种学习材料变得更加容易,视频、音频以及交互技术的新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机会。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们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形式演示动态过程,传授复杂的教学内容,学生利用模拟教材获得在传统课堂和实验室不可能得到的、真实的生活经历以及有指导的技能锻炼。

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为传递思想提供了机会,而这是传统教学工具所办不到的。比如医学上肺的运动、音乐课上的节奏等。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情境,实现“真实世界”相类似的环境。这种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和锻炼的技能的机会,这些技能是用其他办法和在教室里都不可能得到的。如遗传学教师就会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果蝇的“饲养”。利用软件按照科学的精确模型,学生将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结果,通过技术节省了试验的时间和扩大了参与的人数。

信息技术为个别学生学习某种技能提供实习、互动和必要的评价,甚至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提供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东西。如图书馆制作多媒体检索的指南等。

4 重建课程与大纲。信息技术利用导致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的巨大变化。如有两门化学导论课,每年在该校有440多人选修,这两门课程经过约翰•莫尔教授改造,使学生有了更多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教师授课和面对面讨论的时间也变得更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除了使教学个性化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也将让学生在随后的过程中复习化学,并且这种教材还包括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例证和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授们从说教式的知识传递转为个性化互动教材的设计者以及学生的引导者。

利用信息技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设了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的基础课采用互动式案例研究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借助网络技术,很多学生可以实现既能够选修这些课程,又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在原来的地点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和更改教学计划,更多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将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三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的启示

纵观美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趋势,积极推进教学的变革。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发展经验,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积极稳妥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变革。

1 转变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通过Google的搜索功能,我们查询了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研究型大学校长关于信息化的讲话和报道,发现整体数量不多,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更是凤毛麟角。200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才首次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校长周其凤在所提出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是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他认为“要正确评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所起的促进作用,要认识到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选择。”[13]而其他高校的则没有发现校长有相关的言论和报告。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效果。在全校利用信息化推动教学变革的氛围下,教师把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观察它对学习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且从中寻找感到轻松自在的方法。只有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感到舒适,并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着真正的教学法改革时,技术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势必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打造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快速的信息网络、现代化服务设备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和主要承担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履行其信息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具体实现,它将体现和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任务中的作用。但是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现状来看,图书馆独木难支,还难以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带头的作用。建议高校组建信息素养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则由图书馆牵头,联合其他教学管理单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利用进行培训和教育,培养师生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积极探索制订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3 加强研究,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已在全球展开,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该会议由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 Information Science)和国家信息论坛组织,来自世界23个国家代表了7大洲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养。他们认为,如何使人们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4]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开始启动了信息素养教育,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系统性、标准等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条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队伍、硬件投入方面加强力量,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学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4 理顺体制,整合优化校内信息资源。目前各个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职能包括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但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只能推动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网络等建设。由于管理行政体制问题,分管信息化的学校领导一般不会分管教学工作,因此就很难推动教务处等相关教学部门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变革。事实表明,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青少年时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信息化建设中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15]因此要利用信息化推动教学变革,应该借鉴美国的模式,结合中国的特色,设立类似于CIO的职位或者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整体负责信息化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应用于教学,推动教学变革,借此推动全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朱雪文译.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4.

[2][4] 吴晓郁.依靠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美国高校的网络教学[J].教育研究,1999,(4);66-69.

[3]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EB/OL].

[5] (美)罗德斯(Rhodes,F.H.T.),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5.

[6]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EB/OL].

[7] Unlocking Knowledge,Empowering Mind[EB/OL].

[8] 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

[9] 孙宇.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09,(11):1-5

[10] 王静编译.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3):93-96.

[11] 凯斯林•克里斯托弗.明智的使用技术――借助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途径.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 [EB/OL].

[13]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8年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