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成因及防范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第一、支付风险。主要来自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第二、核算风险。由于部分财务人员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其运用新的会计政策,采用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误差,就导致会计核算质量下降。第三、管理风险。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等关系体系制度不完善,给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四、投资风险。事业单位的投资包括对内和对外投资。由于事业单位目前“囊中羞涩”,其对外的现象“绝种”;在对内投资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过分购置实验设备及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过大,大大超过事业单位的资金承受能力,从而造成其内部资金周转困难。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监督力度不够,监督部门的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流于形式,致使许多本不该发生的财务问题给社会造成损失,对事业单位资金支出的审计也没有一套严谨详细的审核程序,使投机者有机可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事业费使用和开支上仍存着管理薄弱、检查监督不到位的一面。有的地方花钱不问渠道和来源,不量力而行,一旦资金出现缺口就东拉西扯,挪用其他经费,影响其他事业所需资金。造成以上的“腐败现象”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强是分不开的,所以,应该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监督力度,加强财务监督的风险防范。

(二)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松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监督工作的外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不能较好的适应市场化外部环境变化。体制的不健全和对监督不重视,是造成事业单位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和被挤占挪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督是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财务集中核算监督容易脱节

实行会计财务集中核算后,大部分报账制单位,都依赖于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监督管理,导致会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相分离,失去管理与监督。实践证明,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仅起到单位记账的作用,拉大了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的距离,财会人员整天“沉迷”于记账报账的业务,对单位的经济活动不是很了解,对支出的真实性把握也不是很准,致使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相分离。

(四)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仅有的《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一系列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制度还没有制定,这样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依据。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管理方法不先进,经费不够、经费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的有效运行带了“隐性”风险。

三、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执行力

作为财务监督的具体执行来说,光有法规做依靠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微观层面的监督办法和措施加以实施。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财务监督的任务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在审计监督中要认真分析腐败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清其起源和目的。审计部门是实施监督事业单位资金合理使用的主要力量。各级审计部门应按照审计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各项经费的专款专用,落实到位。其次、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事业单位要围绕保障知情权、保障民,鼓励参与监督等方面建立起有效制度,依法保障群众监督渠道的畅通,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二)理顺财务监督程序,明确监督的目标

财务监督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因此要实现有效地财务监督必须理顺监督程序,搞好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实施全方位监督。首先、严格资金掌控,确保内控有效。对事业单位资金支出要层层把关,确保各项资金的支出落到实处。其次、严密审计掌控,确保支出有据。由于民政支出的无偿性、分配的灵活性和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可能导致事业单位经费的分配、管理、使用等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资金支出的审计,保证每一项支出都“有凭有据”。最后、严格各级职责,确保指令统一。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部门之间不仅要加强横向联系,还要保持体系内上下级的纵向监督,使每一项事业任务的执行都言而有据、行而有果,确保横向、纵向的指令统一。

(三)建立、健全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测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的水平不断进步,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价、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问题予以规范化,并作出具体的评价。同时,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环节要严格至于“掌握之中”,完善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测预算刚性,把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尽可能控制在最低。

参考文献:

[1]王美香,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时代经贸,2007年9月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2

关键词:制造加工企业;财务内控;预算控制;内部审计

一、制造加工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控是指财务控制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财务预算目标为依据,综合运用沟通、调节、合作等财务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监督和约束的管控体系。财务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制造加工企业财务内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控制意识薄弱

制造加工企业属于劳动高度密集型企业,为了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大部分企业均十分重视生产管理,将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而忽视了预算控制在财务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加工企业没有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编制预算,使得生产部门指标与预算管理目标相脱离,不仅影响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影响了企业财务内控的有效实施。

2.资金管控力度不足

从我国目前制造加工企业的总体情况上看,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因这类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生产经营。但有的企业因自身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致使企业的现金越积累越多,资金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为此,有必要加大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力度。然而,国内有很大一部分制造加工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控制制度,加之部分企业采用的是赊销的销售方式,从而导致了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这很容易造成现金短缺的问题发生,由此势必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有些企业对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建设投入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企业经济损失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3.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

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也是确保财务内控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大部分制造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监督的重要性,不重视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导致企业财务面临着失控的风险。一些制造加工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监督制度,但也只限于资金审批、费用报销等基础环节,而没有针对资金运动情况建立起全方位的财务监督体制。此外,财务监督仅仅依赖于企业财务部门单独完成,加之企业管理层没有授予财务部门相关职权,使得财务部门无法深入开展财务监督工作,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财务账目混乱、等问题得不到彻底遏制。

4.财务预警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部分制造加工企业均建立了财务预警机制,在降低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没有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预警信号缺乏时效性,弱化了财务危机预警在风险回避方面的作用。二是企业在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财务指标体系时,只重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选取,这些财务指标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现金流量情况,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的效果,使得现金管控存在较大疏漏。三是企业缺乏财务预警后续管理,没有及时针对危机预报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

5.内部审计监督缺位

一些制造加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内控再控制和再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造加工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为纪检处的工作,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二是内部审计只重视对财会报表的审计和财会工作程序的审查,缺乏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没有对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结果公示,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无法为企业风险控制提供客观依据。

二、完善制造加工企业财务内控的对策

1.加强预算控制

制造加工企业要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控制,为财务内控奠定良好基础。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实行全面预算,并逐步加强重点环节的预算。同时,各个部门应当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予以足够的认识,并主动参与预算管理工作,以此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其次,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预算目标,防止目标过高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发生。再次,要逐步增强预算的贯彻执行力度,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确保预算目标能够按质按量完成。最后,企业应以预算目标为依据,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快企业内部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消除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闭塞,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各项预算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来促进预算控制的有效开展。

2.加强资金管控力度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制造加工企业必须将资金管控作为财务内控的核心内容。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认清当前的形势,逐步强化自身的现金管控意识,并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提升现金决策水平。同时,还应对资金的长期增值与短期计划进行有机结合,并按照生产情况科学编制筹资计划,以此来解决资金缺口的难题,从而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其次,企业应构建起完善的现金流控制体系,具体包括日常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计划、现金流结算表以及现金流预警系统等等,从而对现金使用的各个环节加以有效控制,确保现金的高效运转。最后,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逐步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的比例,并借助各种金融工具,提升企业闲置资金的盈利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3.加强财务监督制度建设

制造加工企业要提高财务监督的重视程度,赋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监督的职权,有效杜绝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制造加工企业要制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促使财务监督工作向程序化、标准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财务部门开展财务监督工作,使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企业财务信息,为财务监督提供可靠依据。财务部门要重点监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收支、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最大限度地保证制造加工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4.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制造加工企业要将财务风险预警作为强化财务内控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制造加工企业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提高风险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其次,企业要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中,加入有关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使企业全面掌握现金流量情况,强化现金管控,提高危机预警的全面性。再次,重视财务预警后续管理,企业应提前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方案,一旦接收到危机预报,便及时启动财务风险防范方案,减少或避免突发性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制造加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以此保证企业财务内控的实施效果。首先,制造加工企业要将内审部门独立于被审部门,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内审部门要与其他专业审计机构相配合,共同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方法和程序,以及考核方案和奖惩机制。其次,审计部门要在企业高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获取真实的财务资料,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正确评价,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再次,审计部门要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定期以简报的形式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性控制成果,调动起企业各部门参与财务内控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制造加工企业必须提高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通过加强预算控制、资金控制、财务监督、财务预警以及内部审计等措施,有效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为企业扩展利润空间,提高自身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内部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吉秋梅.王焱.强化制造加工企业现代化的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

[2]杨黎文.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3]林祥.我国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浅论[J].中国总会计师.2013(9).

[4]董长生.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内部控制

一、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

1.预算控制风险

部分医院经济管理基础薄弱,不重视预算管理,没有将预算控制工作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从而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使得医院收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资金风险。大部分医院仍采用固定预算法编制预算,没有考虑到医院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需要等因素,使得预算编制质量偏低,降低了预算的可执行性。同时,医院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不足,各科室的预算执行符合率偏低,在预算考核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严重弱化了预算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没有调动起全体职工参与预算控制的积极性。

2.成本管理风险

医院面临的成本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信息生成风险。具体包括成本归集不正确、成本核算不及时、管理费用划分不正确、成本与收入不配比、间接费用分摊不合理等情况,这会造成成本信息失真,难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成本效益管理风险。具体包括药品销售对医院效益贡献越来越小,盲目借贷造成资金成本率偏高,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估,延期收回医院医疗款,成本费用支出审批不严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医院成本效益目标的实现。

3.资产安全风险

医院在资产管理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使得医院存在着资产流失的隐患,不利于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大部分医院没有落实资产清查制度,没有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工作,导致医院账实不符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的情况,没有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报废等环节的操作流程,不仅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而且还容易出现资产流失现象。

4.财务监督风险

财务监督是确保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医院缺乏财务监督机制,为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同时,部分医院没有设立监督机构,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监督评价,易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外,还有部分医院将内审部门设立为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严重弱化了内审部门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基于财务风险为导向强化医院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全面预算控制

医院应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全面预算控制,从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不断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制定和落实财务目标。医院要结合以前年度预算完成情况,在合理预测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目标。针对有收入的科室,要根据科室人员结构、历年经营状况、设备投入情况以及科室职能等因素,对收入和费用目标进行分解落实。针对无收入的科室,要根据科室职能、提供的服务确定预算支出目标。其次,完善预算经费审批制度,对预算方案涉及的经费支付进行严格审批,并落实由分管院长、财务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层层把关的三级审批制度,用以规范各科室预算内资金的具体使用,杜绝随意调整支出。再次,强化预算执行控制,跟踪检查各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掌握预算支出进度。同时,医院还应当落实预算考核制度,对各科室的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其考核重点为成本费用节约额、成本降低率,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的薪酬挂钩,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

2.强化成本控制

医院应在识别成本管理风险的基础上,从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加强成本控制,落实成本控制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医院应规范原始凭证的取得和汇总、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财务报告的生成等会计基础工作流程,正确划分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准确进行成本会计计量,确保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同时,还要对已生成的成本信息进行审计,杜绝出现错漏和舞弊现象。其次,加强成本效益管理。在事前成本控制方面,医院要科学分析外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对医院内部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医院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在事中成本控制方面,医院要建立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责任制度,规范重大投资决策的程序,尤其对于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彻底消除盲目投资现象。在事后成本控制中,医院还要对成本效益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考核,激发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最后,健全成本费用审批制度,强化收支管理,明确审批权限和程序,对金额较大的物资采购采取招标的方式,严格控制款项支出,避免暗箱操作增加医院成本。

3.强化实物资产保全控制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要重视各类实物资产的保全控制,防止资产流失,确保账实相符。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明确实物资产管理职责,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先进、易变现资产和库存物资。尤其针对货币资金而言,要加大管控力度,妥善保管好各类印章和票据。其次,落实实物清查制度。医院要根据业务特点,对固定资产、设备、药品、医用器具、材料等物资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根据盘点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账务处理,确保实物实存数与账面数相符。再次,做好资料保管工作,医院要分派专职人员负责资产、财务、会计等资料的保管,防止出现资料丢失、毁损、被盗等情况。最后,加强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监控,对固定资产的成新率和使用状态进行检查,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医院要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审批程序,不得随意处置固定资产,以便造成资产流失。

4.强化财务监督

医院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其独立于财务部门,并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尤其在财务工作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重点对财务关键岗位、关键环节进行不定期审查,并指出财务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重视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其次,医院要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并对执行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再次,将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政府职能部门要不定期对医院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根据医院风险特征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杜绝医院存在违法乱纪的经济行为。

三、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在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财务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对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医院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构建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医院要以财务风险为导向,加强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实物资产保全控制以及财务监督,从医院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落实内部控制措施,从而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规范医院经济运行秩序。

参考文献

[1]陆文莉,杜相品.浅谈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师,2012,(10):81-83.

[2]郑大喜.基于财务风险导向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2):56-58.

[3]吴涛.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J].财会月刊,2015,(5):42-44.

[4]季磊.加强全面预算控制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会计师,2014,(9):74-76.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4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 风险防范

成立已130年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自己的管理特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方式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其治理与管控模式也应随之转变。因此,建立符合开滦特点的、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管资金与管人相结合,功能完善、高效运转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是发展需要。以推动财会工作继续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为目标,重点实施了对资金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完成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更新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立并实施了财务风险季度分析制度、完善了应收账款清收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重大突破,启动了财务战略的制定工作,税收筹划取得显著成果,积极参与并推动改革改制工作。以财务战略制定为契机,扩展了财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

一、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多年形成的集团公司财会工作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制定了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包含八项内容:

(一)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以资金结算中心为平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资金安全并高效运转为核心,以现代化结算软件和银行网银系统为手段,实现了全集团除上市公司外的所有资金收付的集中管理。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实现了政策清晰且组织顺畅,以资金预算为中心统领并有机整合各专项预算,各项预算同步编制下达并突出时效性,建立了预算执行定期分析及偏差调控机制,完善了考核办法,加大了奖罚力度。

(三)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财会内控制度基本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财务风险的信息收集、评估、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的制定及管理监督实现了制度化,制定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考核办法,初步开展了风险文化的宣传和培塑工作。

(四)总会计师组织体系

制发了《开滦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管理实施细则》,继集团公司配备总会计师后,各二级公司基本配齐了总会计师或明确了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实行了财务机构负责人下管一级办法,开展了总会计师述职和评比考核工作。

(五)财会政策制度体系

制定了《开滦集团公司会计制度实施细则》,规范统一了全集团的会计核算及报告工作,按年度颁发集团公司统一的财务政策及预算编制大纲,指导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基本健全。

(六)会计信息报告体系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规范,会计信息生成及处理有章可循,法定会计报告优质准时,管理会计报告水平快速提升。

(七)财务监督检查体系

岗位监督及业务监督总体到位,财务专项检查年年开展,寓监督于会计核算和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之中。

(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财会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办法健全、执行到位,专项工作的部署均辅之以考核评价规定,表彰奖励或处罚与考评结果挂钩,财会人员对工作的考核评价认知度高。

二、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的目标

两年时间,基本建立了“符合开滦特点的、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管资金与管人相结合,功能完善、高效运转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两年多实践的结果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基本形成,两年多探索的结果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的目标已经明朗。

(一)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核心,其建设目标是统管到位、运转安全、利用高效。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平台,其建设目标是全面覆盖、现金为王、调控规范。

(三)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目标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关键,其建设的目标是责任落实、程序科学、防范到位。

(四)总会计师组织体系

总会计师组织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手段,其建设的目标是评价结果与奖惩及使用紧密挂钩。

(五)财会政策制度体系

财会政策制度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根本,其建设的目标是合法依规、体系完整、助推发展。

(六)会计信息报告体系

会计信息报告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基础,其建设的目标是真实准确、感应机敏、支撑决策。

(七)财务监督检查体系

财务监督检查体系是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保障,其建设的目标是督导执行、查处违规、堵漏补缺。

三、财务集中管控工作效果显著

随着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效果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了资金管理效益

资金结算中心与银行网银系统无缝链接,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资金结算软件的预算控制功能实现了预算管理由事后分析向过程控制的转变;各单位每笔收支业务的结算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现了对资金周转的有效监督,确保了资金安全;通过撤销众多的银行账户,将沉淀资金全部归集到集团总部,有效解决了资金分散浪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效益。

(二)提高了运营掌控能力

确立了资金预算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并实现了资金预算对生产经营预算、利润预算、内部投资预算、对外投资预算、安全费用预算、搬迁补偿费预算、投资结构调整及收益预算的资金总额控制及整合;突出了预算的编制时效,在年底前完成下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按月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按季提交企业运营分析报告、发现并解决问题、调整并控制偏差、确保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修订完善财务政策及制度,建立了诸如财务审批、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应收账款管理、无效资产处置、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考核评价、会计信息报告等工作的正常规范秩序;按年制订财务政策,指导调控集团公司各单位生产经营工作;税收筹划成果显著。

(三)提高了决策支持水平

树立了集团公司大财务理念,及时主动就集团公司重大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集团公司的改革、改组、辅业改制工作并尽职尽责;集团公司总部及二级公司均按季向决策层提交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评价并确认风险,提出风险化解及防范的政策建议;针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运营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不失时机地分析研究,两年多来提交专题报告20多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建课题组开展政策研究工作。

(四)提高了财会队伍素质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廉政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学习型财会队伍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业务培训、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建立并实施人员轮岗制度,培养和锻炼复合型人才;鼓励和推动各种任职资格考试,强化岗位任职资格规定;在财会工作向管理型转变以及财务管理保持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实践中,明确方向、下达任务、制订措施、锻炼队伍、提高素质;开展创优争先、激励建功立业、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日益浓厚。

四、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完善

(一)推进监督检查制度化并突出重点

财务监督检查制度是财务监督检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集团公司财务监督检查体系完善的重点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监督检查的原则、主体、程序、方法以及监督检查结论的确认,表彰先进、处罚违规;将财务监督检查工作效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评价内容,推动工作效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重点解决内部欠款问题

集团公司所属单位之间内部购销款相互拖欠问题严重,数额巨大,成为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购销双方规范的购销合同签订率低,购销双方的市场主体意识差,书面的结算付款约定无从谈起;采购方所需资金属无预算或超预算安排,无法落实相应资金保障;灾害治理或紧急采购事项事先来不及约定结算问题。集团公司内部欠款问题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内部结算秩序,冲击了专项资金预算的执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下决心彻底解决。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5

企业经济风险评价是采用规范的操作对企业经济的指标和参数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来控制企业经济风险。在完善企业经济风险评价制度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可量化、可操作的措施,建立起风险评价的分类,做到对企业经济风险有有效评价与管理。要完善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定性的方式对企业经济风险进行有效评价,列出相关的要点,做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有效识别与管理。要完善企业经济风险的问责机制,对评价中表现出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从深层次挖据风险产生原因和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形成对企业经济风险管理工作和企业风险的全面、深入控制。

2、建立企业运行质量考核制度

要以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作为基础,建立企业运行质量的会审与考核制度,要由企业领导牵头,主要内控管理工作部门为主导,定期召开企业运行质量、经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会议,对企业经济和运行做到全面分析,找到企业经济和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沟通,利用质量考核制度建设企业经济风险管理的新体系,做到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3、完善企业经济风险管理体系

3.1加强企业经济风险的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企业经济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根本形式,现代企业中财务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监督的作用与价值,要树立企业经营和业务拓展到哪里,企业财务监督就监控到哪里的理念,做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监控,以有效的财务监督来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实现对财务活动、管理工作疏漏的有效补充,做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

3.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监控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字眼,特别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中人力资源更是决定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现代化企业将人力资源引入到企业工资计算、保险核算及奖金系统等关键系统内,实现了全企业工资、奖金、社会保险扣缴、劳动保护审批、人力资源技能开发、人员调配、职工教育培训等环节形成统一的闭环管理。当前企业在企业经济风险的防控中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的集中管控,使企业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提升人力资源发展的同时,控制企业经济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地提升企业各项工作质量。

3.3建设新型绩效薪酬体系

建设企业的新型绩效薪酬体系是合理控制企业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工作,以绩效的全面控制实现企业对经济风险的防范,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绩效薪酬的创新也是企业加强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要加强对绩效薪酬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有效的措施加强绩效薪酬的运用,以内部监督的途径来实现对绩效和薪酬的有效评定,进而促进对企业发展潜力的有效挖掘,做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有效管理。在当前的背景下,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构建新型绩效薪酬的体系,将企业的薪资分配全部纳入到科学的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以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为平台构建统一的薪资体系,发挥网络的优势,自动全面掌握企业运行的数据,做到对绩效薪酬的有效管理,实现对企业员工薪资发放的有效监控,做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有效防控。

3.4加快企业经济风险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在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法制化作为基本保障,应该结合当前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进程,重点对企业经济的关键性工作加强管理,以合同管理强化,合同严格审查,规范合同签订程序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企业应该寻求社会上法律专业组织和法律事务所的专业化帮助,以此来消除企业经济管理和合同中存在的法律性风险,避免无效合同、欺诈合同对企业经济和经营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经济风险管理中以法制化作为前提,以避免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做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力保障,进而实现对企业经济风险的全面控制。

4、结语

强化财务监督防范风险范文6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且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另外,出资者财务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第三,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先进企业文化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一方面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