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1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开发体育;体育课程;课程教学;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5-01

随着教学模式在各大学校改革的风气日渐扩大,素质教育在学校内部的广泛普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促进行时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对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堂上的内容,创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方面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发挥体育资源的优势。下文关于如何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近几年,各个学校都更加注重学校的升学率问题,课堂上总是一遍一遍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一定要更加重视主要科目的学习,而体育课程被大部分老师当作是辅助课程,体育课变成了很多老师想要暂用的时间,学生唯一一节课外活动,锻炼身体的课程也被剥夺,这一现象就导致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跑步等最基本的体能项目也达不到测验时的要求。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是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让学校对体育这一课程加以重视,更要使学生通过新课程下对体育的学习,进而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加自身体育技能和知识,在课余时间多用一些时间学习,提高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所学知识的最大价值。因此,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是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重要的环节。

(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内传授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该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体育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开展新的课外活动,增加学校体育设备的数量,及时对损坏的健身器材以及锻炼场地进行维修,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户外活动和学习,利用新的方式启发学生体育方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其对体育知识和活动参加的积极性。

二、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教学方式,传授积极健康的体育知识

正能量一度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向学生传授正能量的体育知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也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科目,21世纪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的教学,想要学生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开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想要把一节体育上好,在课下就必须做大量的功课,围绕这节体育课的基本内容,结合当时学生热议的正能量积极健康的话题,把课程内容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课下准备课堂内容时,可以结合当时热播的具有健康主题的电影或者动漫,利用其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打造一个良好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体育专业的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认识,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以体育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开展一些关于体育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体育课程中要求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使体育文化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实用性。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利用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相应的实践,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例如:学校在学生不上课的周末,可以举办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活动,体育知识争霸赛等,通过考察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状况,评选出相应的一等奖,二等奖等,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树立榜样的作用,方法激发其他同学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该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争霸中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使其既获得了知识有的得到了一定的奖励。在轻松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21世纪是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的阶段,在大部分群众不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的当代,身体素质成为人们关心的对象。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想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就要提高其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关于体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学习的印象,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全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 有效性

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当前各项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中学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环节,但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热情逐渐降低,因此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课堂教学效率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将结合学生课堂心理特征以及体育学科教学发展方向谈谈如何有效提升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与宗旨探析

1.强化学生课堂体验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科突出性越来越强,但是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体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相连性,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生活与体育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强化体育素养训练,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领悟生活哲理,实现两者之间的多元融合。学生们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体验是体育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教师一定要提高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灵活度,积极开发多个教学柔性方向,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特定锻炼,发展自身优势并适当弥补自身体育素质缺陷。中学体育课程强化学生们的生活化体验,学生们在多元的柔性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其对体育课程的看法也会逐渐产生积极性变化。笔者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生体验应当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体育文化体验、体育生活锻炼体验以及体育活动体验。学生在柔性方向的体育课程中能够更加体验到这三种体育文化,从而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身身体综合素质,又能够提高自身内涵,实现教学目标的双向融合。

2.深化学生体育互动

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体育互动性不强,导致整个体育教学环节在形式和内涵上都缺乏灵活性。教师要想在现阶段提升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一定要设计多项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生生互动,不断加强其多元互动,使得整体中学体育课程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学教学阶段中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教师一定不可忽视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性,让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互动氛围,继而在体育互动氛围中体验更好的体育精神理念,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二、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1.制定有效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教师们要想在当前阶段中有效提升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目标,让学生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思维扩散空间。教师必须要深入探究中学教学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特征,结合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爱好制定一系列的完整教学改革方案,这是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连贯度的重要过程。笔者认为在中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正确教学方向就是提高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推动其融入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们在课堂中的教学任务,还能够真正学得知识,懂得中学体育课程的真正教学意义。

比如,在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足球专业训练课时,我在课前对班级学生的足球了解程度进行了相应程度的调研,并就足球基本运动竞赛技能进行了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划分,使得学生们能够在不同阶段中学习足球技能知识,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熏陶程度。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多元柔性教学环节,先带领学生们初步了解足球比赛的各项环节,然后就组成环节出发锻炼学生们的足球基本持球与跑动能力,最后通过比赛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们能够在实战中获得提高。

2.加强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教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素就是加强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让学生们能够在有效性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评价环节来发现自身在以往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继而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与规划,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中提炼自身体育要素,强化自身体育综合素质。

比如,在中学体育课程篮球训练课中,我对学生们的篮球基本运球、投篮和上篮技能进行了随堂考核,对学生们在阶段性课程训练中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指出学生们在体育课堂学习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还让学生们进行自我随堂评价,通过阶段性自我评价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了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应当深入探究体育学科的教学意义,以及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发展趋势,了解其对当前中学体育课程发展与实践的看法。同时,教师必须要针对中学体育课程有效性改革制定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以及实践方案,在系统、完整的体系中有效改进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效率,并有效提升学生们的体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林清、卢青、周林旺. 体育教学评价的教育学思考[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武术;课程开发

武术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武术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更对武术文化的弘扬、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小学体育的具体教学实践适当予以安排和创新。

一、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武术资源的开发是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开发武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论述如下。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学习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学习中华博大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渠道。开发武术课程资源对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激发学生参与武术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趣味性较弱,而将武术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三)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华武术脉络繁多,支脉数量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旁支武术文化逐渐没落,甚至有着完全覆灭的危险。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发武术资源,有利于保护武术文化遗产,提高武术的传承度。

二、如何通过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来优化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

在明确武术课程资源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开发,从什么角度进行开发,怎样开发更加有利于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等,这些问题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优化的重要问题。

(一)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从教学内容方面丰富小学武术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武术是一种系统多样、招式较多的体育锻炼活动,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限,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时,一方面,要考虑将武g资源最大程度简化,创新成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将武术精髓予以保留,并丰富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将招式繁多的武术进行精炼,总结出锻炼不同身体部位的武术操;将武术和健美操进行融合,提高健美操的力量性,降低武术的学习难度等。

(二)降低体育课程对体育器材的依赖性

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对体育器材、体育训练场地、天气环境等要求较高,如,排球训练要求排球器材和排球场;而跳马则需要鞍马和塑胶操场以及保护垫等,而武术体育教学对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依赖性不高。教师可以针对武术教育的这一特点进行武术资源的开发,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下雨、下雪等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武术练习,降低小学体育教学受天气环境以及器材的影响,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

传统体育教学在学生参与渠道方面比较单一,大部分局限在学生只能在体育课堂中参与体育锻炼。而武术教学的开发可以通过拓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得以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渠道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的提升以及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如,在武术体育锻炼开发中,可以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练习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操的流程进行录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学生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在平台下载,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参与体育锻炼。

(四)引入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小学生往往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武术体育锻炼资源的开发方面予以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学校范围、年级范围以及班级范围内组织武术比赛,通过比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参与武术体育训练的过程。引入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小学武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教师站在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等方面将武术教学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前言

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我国地域面积非常的辽阔,因此,造成了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各大高校实际的办学规模、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色。高校需要注重体育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尽可能解决体育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落差,实现体育教学的规范以及指导,开辟新型发展思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根据体育工作条例以及高校体育指导纲要作为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坚持大一、大二开设基础性体育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的选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选择体育课程选修加必修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特点来实现课程的有效组合。从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大学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与学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却呈现出非常多的问题,诸如,教学模式缺乏研究、实际的课程分类较为模糊、分析总结不够详细,等等。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出来高校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程序,对实现课程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目标存在着明确性,但是实际的结构关系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3.1、三基型教学模式

作为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实际的教学采取行政班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实现了规范化的体育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却与中学、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巨大的重复性,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上个世界末期较为流行,但是目前缺乏适用性,学校采用性非常低。

3.2、阶段性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设置课程,并且根据所设计的阶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大部分高校的阶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学二年级则是开设选项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实际体制,充分的提升大学生体制,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大学二年级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为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遍采用统一性的课程要求,因此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课程内容重复非常严重,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与大学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因此,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满足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的高校数量较多。

3.3、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选项型,主要就是指在固定上课时间之内,将其中的两个学期进行固定,其他学期进行换选,通过学期的不断换选来提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教学内容非常多、课程容量非常大的教学,这就使得一个项目能够进行集中性的开设,通过多个学期的紧凑学习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以及紧密性,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提升教学的连续性。在进行连续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使得该项目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这样能够更好发挥教师特长,课程管理较为简单,因此高校实际采纳率非常高。选项型的教学方式对提升专业体育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久而久之,失去体育学习的信心;或者是教师变化、学生退出等问题而造成调整性差,教学非常不稳定。

3.4、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所能够承受的容量来设置教学版,并且根据形式上的差别在一个学期并行开设。同时,在进行教学班的设置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体育水平划分为特长班和普通班,特长班教学更加注重专业技术动作的解析,社会普及面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标准来进行学生考核;基础班的教学动作较为简单,更加针对社会发展潮流,学生数量较少,教学周期较短。并行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保证不同的项目能够同时开设,同时还能够保证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内容能够在同一时间开设,实际的教学内容独立性、连续性并存,实际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续期以及师资特点,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例如,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实现不同学生的良好发展。此外,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启发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度更高。由于实际的选课存在着非常大的自由度,因此,实际的教学监督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考核标准的均衡性来构建管理体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学习时间非常长,这样能够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如果网络选课系统不发达,则容易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3.5、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也就是将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团体或者是体育活动团体的方式来完成。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年级方面的巨大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自由选择。学校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开设体育课程,设计较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辅导,每一个俱乐部都存在着固定的表现形式,实际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多样化,有效发挥学生潜力,体现学生的内在价值。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满足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性。从目前高校体育项目建设来看,由于师资支持、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等方面的限制,高校非常多的体育项目无法开设,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首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实施。此外,学生体育选择自由度的日渐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学生体育意识并不成熟,因此实际的选课以及学习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俱乐部性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4、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提升身体素质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坚持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观念,充分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实际内容。由于体育教学体系的复杂性,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学的多目标性以及多功能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发展实际,结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运动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深化教学冬季,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进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体育教学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东锋.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9(09).

[2]陈庆平,李华,陈华东.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12(01).

[3]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04(02).

[4]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2004,11(06).

体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6

高中体育 学生 和谐环境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目标。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从教学环境入手,注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锻炼兴趣,体现课程学习主体价值;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意和谐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枯燥为有趣,充分激活学生的体育运用锻炼激情和信心,更利于满足他们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一、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要心理

笔者在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注重优化教学目标,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任务,能够使得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不同体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这种优化,更是学生乐意参与课程教学的重要推动力。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优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形式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笔者以为,这种教学目标优化,就是要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目标的可及性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与此同时,应该为这种教学目标的优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不同的收获,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这种教学目标的优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课程教学目标,可采用灵活自动的方式来优化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能够予以充分接受和掌握。在体能达标训练的“引体向上”的教学中,笔者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了如下的优化安排:首先,告知学生通过引体向上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上肢承受能力,能够让学生的上体运动更为自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学生的不同身体体质,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达到20次,并要求做到肩部与铁杠相平;对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要求达到5次,或者直接直挂5分钟也算达标。最后,安排一定的引体向上比赛,让学生能够在互相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二、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更是学生能否适应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大胆尝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他们的体能发展需要。

这种尊重,就是在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基础上,注重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这种尊重差异,首先,应该营造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被认可,鼓励学生能够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参与训练。其次,鼓励学生能够采用互相帮助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尝试予以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领会。

笔者在选修的“武术”教学中,就采用了上述的方法进行教学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在边练习边讲解的基础上能够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习和平衡等基本功运用进行实践表演。其次,根据学生的韧带承受能力,选用劈叉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体能承受力。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武术的套路能够进行连贯练习,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运用激励评价,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对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总结作用,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反思,以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质量。这种激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这种激励更是促进师生和谐关系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笔者以为,运用激励性评价,应该在提高学生体能运用基础上注重激励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活。对此,笔者以为,这种激励,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推动和谐课堂建设。一个人的“需要”与“激励”间隔的时间越短,激励得越及时,其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的不足做出正确、合适的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感受进行反思,更利于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3)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激励引导能够将学生的体能极限得到激发,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和体能。

我们在运用好激励评价的同时,应该注意运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发挥好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和探索,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来进行学习,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体育学习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的课程教学环境氛围来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轻松自由地学习课程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和谐教学环境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3]姜金贤.刍议“主体参与”的策略[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

[4]李文莉.当前我国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