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职;“构成”类基础课;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56-01
目前,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虽然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但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仍然没有建立起适应这种新形势的思想观念,这给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限制。因此,作为一个在高职院校从事“构成”类基础课一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中的“构成”类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构成”类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构成”类基础课是作为设计学科基本课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它与造型基础课并行,在课程开设中构成类基础课一般是按照:“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顺序开设。通过这三门“构成”类基础课的开设,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启迪设计灵感,训练和培养了他们在平面、立体和色彩方面的逻辑思维、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对今后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设计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构成”类基础课教学设计分析
1. 优化“构成”类基础课教学内容
首先,加强课程整合。“构成”类基础课串联了平面、色彩、立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整合中我们可以以维度作为线索,将整体设计的概念贯穿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突出二维、三维空间中视觉形象的组合形式,使学生养成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加入逻辑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形态的把握能力。为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按照维度来划分教学内容时,我们把色彩和平面范围内的一些造型问题划归在二维设计课程内,而对于立体范围内的长、宽、高以及体积等则划归在三维课程内。针对“构成”类基础课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学生,且整个课程的教学时间为十三周,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理论讲解。对构成史、构成原理和构成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的特点、原理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介绍。
(2)课题研究。教师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课题,由学生对课题的表现方法和制作手段进行研究。
(3)课题的设计和制作。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快速表达自己构思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构思快速以草图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构成”基础的相应基本特征,就具体的造型方法进行讲解。
(4)作品展示。这一阶段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
(5)评价阶段。让学生与教师对自己此次的教学设计的得失进行总结和反馈。
其次,在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提高了艺术设计教学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Photoshop、3DSMX、CorelDRAW软件的基本操作要领和应用,以及数码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在完成作业中的具体应用,丰富传统“构成”教学的内容,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2. 运用专题式课题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式课题设计。以案例作为依托,在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实际课题设计中融入设计原理的讲解,使得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学到设计技能,并在课题实践中加以运用。
首先是布置课题。例如在《二维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设计八个课题。第一部分是形态的塑造与构成。对应五个课题分别为:工具和工具的轨迹、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构图与图底。第二部分是色彩的构成与感知。对应两个课题分别为:明度、色度、艳度的对比练习、色彩调性练习。第三部分是型、色、质的游戏。对应课题为:对“型”“色”“质”的故事用“书”的形式加以叙述,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其次是对方案的评估和优选。这一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经验,最终确定优选方案,以平面或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确定最佳方案。对最佳方案结果采用真实材料进行加工。四是展示学生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课程总结。这一环节中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自评和互评报告的提交,让学生在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后续课程中加以改进和优化。
在专题式课题设计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控制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工作奠定基本的能力基础。
三、结语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活跃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构成”类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强化“构成”类基础课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院校“构成”类教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在不断实践中设计一套适合新形势的“构成”类基础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